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6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通过NOX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何小群 罗春花 +1 位作者 黄灵 肖刚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0-654,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脑卒中(IS)后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方法:以低、高剂量RES进行干预,并以NOX2特异性激动剂四溴肉桂酸(TBCA)做功能挽救;构建氧糖剥夺/...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脑卒中(IS)后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方法:以低、高剂量RES进行干预,并以NOX2特异性激动剂四溴肉桂酸(TBCA)做功能挽救;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PC12和LMAI Bio细胞模型,TUNEL检测PC12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LMAI Bio细胞极化。Western blot检测PC12、LMAI Bio细胞NOX2、NF-κB、TNF-α、IL-1β、IL-10、TGF-β表达。结果:RES能明显抑制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调控LMAI Bio细胞向M2型极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ES能明显下调OGD/R细胞NOX2、NF-κB、TNF-α和IL-1β表达,上调IL-10和TGF-β表达,TBCA能部分逆转RES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RES能抑制IS后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其调控NOX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脑卒中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 小胶质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双光源SO_(2)、NO和NO_(2)浓度检测研究
2
作者 笪耀东 石腾达 +4 位作者 王钊 常勇强 李冰倩 高杰 张云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40-2148,共9页
锅炉排放的SO_(2)和NO_(x)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巨大,准确检测其排放浓度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由于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成为SO_(2)和NO_(x)排放检测的重要手段。便携式SO_(2)和NO_(x)检测设备常用氘灯... 锅炉排放的SO_(2)和NO_(x)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巨大,准确检测其排放浓度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由于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成为SO_(2)和NO_(x)排放检测的重要手段。便携式SO_(2)和NO_(x)检测设备常用氘灯作为光源,但在其光谱范围(180~400 nm)内无法避免NO和NO_(2)的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检测准确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双光源SO_(2)、NO和NO_(2)浓度检测方法。通过组合高压氘灯和LED双光源扩展光源光谱范围,采用多项式拟合、小波滤波和最小二乘法对SO_(2)、NO、NO_(2)分别在295~305、220~230以及425~450 nm范围内的光谱数据进行浓度反演,并对SO_(2)和NO出现的高浓度线性偏差以及NO_(2)低浓度偏差进行线性度修正,实现了在宽浓度范围内单组分气体的高精度定量分析。最后,针对SO_(2)与NO在220~230 nm范围内的光谱重叠问题构建了混合气体光谱解算模型,实现了SO_(2)、NO与NO_(2)混合气体分别在0~1000、0~500及0~500 ppm范围的浓度检测。三种物质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394、0.30和0.78 ppm,相对不确定度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二氧化硫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氘灯 LED 差分吸收光谱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燃烧过程中NO和N_(2)O的生成特性
3
作者 饶秀亚 周强 +5 位作者 张子琪 王澍 左言骏 刘猛 卢平 段钰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66-2974,共9页
为了探究煤粉燃烧时NO和N_(2)O的排放特性,首先,在卧式管式炉燃烧实验装置上,考察了燃烧温度和氧体积分数对粉煤燃烧时N_(2)O和NO排放的影响;其次,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CaO、Fe_(2)O_(3))的方式,抑制煤粉燃烧时N_(2)O和NO的生成;最后,利... 为了探究煤粉燃烧时NO和N_(2)O的排放特性,首先,在卧式管式炉燃烧实验装置上,考察了燃烧温度和氧体积分数对粉煤燃烧时N_(2)O和NO排放的影响;其次,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CaO、Fe_(2)O_(3))的方式,抑制煤粉燃烧时N_(2)O和NO的生成;最后,利用热重质谱联用分析仪(TG-MS)探讨了金属氧化物对中间体NH_(3)和HCN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烧温度对朔州褐煤N_(2)O和NO生成的影响最显著,随着燃烧温度升高,NO排放量增加,而当温度超过900℃时N_(2)O分解较显著,排放质量浓度随之下降;当氧体积分数在10%以下燃烧时,随着氧体积分数升高,燃料N向NO和N_(2)O的转化率均呈上升趋势;CaO、Fe_(2)O_(3)对N_(2)O催化分解起关键作用,但CaO对NO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Fe_(2)O_(3)和CaO的存在大幅降低煤粉热解时N_(2)O主要前驱体HCN的质量浓度,且在600℃以上的高温段抑制效果更加明显,但CaO促进NH_(3)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燃烧 no N_(2)O 生成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电沉积法制备SnO_(2)/Cu及其电催化还原CO_(2)产甲酸机理研究
4
作者 郑飞 朱德圣 +6 位作者 闫喜凤 于洋茜 杨金明 梅一鸣 包万欣 牛彩凤 蒋浩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3-181,共9页
SnO_(2)是电催化还原CO_(2)产甲酸的高效催化剂,但SnO_(2)电极制备过程复杂,且添加导电剂、黏合剂会降低其催化活性。因此,采用简便的电沉积法制备SnO_(2)/Cu电极,避免了非活性组分的添加,实现了高性能还原CO_(2)产甲酸。CO_(2)还原试... SnO_(2)是电催化还原CO_(2)产甲酸的高效催化剂,但SnO_(2)电极制备过程复杂,且添加导电剂、黏合剂会降低其催化活性。因此,采用简便的电沉积法制备SnO_(2)/Cu电极,避免了非活性组分的添加,实现了高性能还原CO_(2)产甲酸。CO_(2)还原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电极在-1.8 V(vs.SCE)电位条件下产甲酸法拉第效率(ηF)高达80.48%,产速为109.96μmol/(h·cm^(2)),且在较宽电位范围内(-1.7~-1.9 V(vs.SCE)产甲酸ηF>72%。其优越的催化活性源于电极表面均匀分布的SnO_(2)纳米片,该材料结构有利于暴露更多活性位点,增大电化学活性面积。同时,该结构还具有较快的电子转移速率,可有效降低CO_(2)还原能垒。研究结果为设计高效、稳定的SnO_(2)电极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Sno_(2)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二聚体和氮共掺杂石墨烯(Gra)M_(2)N_(6)-Gra(M=Cr-Cu)的NO_(2)吸附特性理论研究
5
作者 张展博 余娇 +5 位作者 魏亚茹 张轩 靳鑫 张子音 杨保成 张雷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42,共8页
NO_(2)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设计和开发高效的气敏传感器对NO_(2)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不同过渡金属原子形成的金属二聚体和氮共掺杂石墨烯(Gra)M_(2)N_(6)-Gra(M=Cr-Cu)... NO_(2)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设计和开发高效的气敏传感器对NO_(2)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不同过渡金属原子形成的金属二聚体和氮共掺杂石墨烯(Gra)M_(2)N_(6)-Gra(M=Cr-Cu)的NO_(2)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O_(2)分子与M_(2)N_(6)-Gra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化学吸附作用.其中,Ni_(2)N_(6)-Gra和Cu_(2)N_(6)-Gra体系具备较为适中的恢复时间(分别约为5秒和14分钟),这意味着这两个体系是开发新型NO_(2)气敏材料的潜在候选者.其它体系(M_(2)N_(6)-Gra,M=Cr-Co)强的吸附作用导致恢复时间过长,从而使得它们不适合作为NO_(2)气敏材料.这一研究不仅有望为设计和开发性能优异的新型NO_(2)气敏材料提供有益理论指导,还将有益于人们深入认识M_(2)N_(6)-Gra材料的NO_(2)电催化合成NO或NH 3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2)N_(6)-Gra no_(2)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3)Ni_(1/3)Mn_(2/3)O_(2)材料的制备及痕量ZnO包覆改性研究
6
作者 倪峻泽 尤樱樱 +3 位作者 蔡盈盈 熊千卉 陈馨语 张汉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99,105,共5页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NNMO)进行痕量包覆改性。结果表明:在2.0~4.3V、2.0C的充放电条件下,NNMO和0.5 ZnO@NNMO的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4mAh/g、101mAh/g,100圈后NNMO保持率仅为68%,而经过ZnO改性的0.5 ZnO@NNMO保持率高达94%。与空白样品相比,0.5 ZnO@NNMO电化学性能更好,可逆性更强。这是因为即使是痕量的ZnO包覆亦能与基体材料协同作用提升材料的离子导电性。可见,痕量ZnO包覆对提升钠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性有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正极材料 痕量包覆 Zno Na_(2/3)Ni_(1/3)Mn_(2/3)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型ZnO/CdIn_(2)S_(4)光催化剂制备H_(2)O_(2)偶联苄胺氧化的超快电子转移飞秒吸收光谱研究
7
作者 杨祎 周欣 +3 位作者 谷苗莉 程蓓 吴珍 张建军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102,共12页
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清洁能源转化过程,涉及对氧气的两电子还原。然而,这一过程常常受限于缓慢的水氧化反应,后者需要光生空穴的参与。为了应对此挑战,我们设计了一种双功能的S型ZnO/CdIn_(2)S_(4)异质结体... 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清洁能源转化过程,涉及对氧气的两电子还原。然而,这一过程常常受限于缓慢的水氧化反应,后者需要光生空穴的参与。为了应对此挑战,我们设计了一种双功能的S型ZnO/CdIn_(2)S_(4)异质结体系,将H_(2)O_(2)生成与增值的苄胺(BA)氧化反应进行耦合。在此双功能光催化系统中,CdIn_(2)S_(4)中的光生电子可以高效地还原O2生成H_(2)O_(2),而ZnO中的光生空穴则选择性地将BA氧化为N-亚苄基苄胺。得益于S型异质结的优势,相比于纯ZnO或CdIn_(2)S_(4),优化后的ZnO/CdIn_(2)S_(4)光催化剂展示出显著更高的H_(2)O_(2)生成速率(386μmol·L^(-1)·h^(-1))和BA转化率(81%)。飞秒瞬态吸收光谱(fs-TA)结果说明,ZnO/CdIn_(2)S_(4)复合材料在光的激发下,在ZnO导带(CB)和CdIn_(2)S_(4)价带(VB)之间发生超快S型电子转移。此外,ZnO的VB空穴和CdIn_(2)S_(4)的CB电子的及时消耗,有助于加速ZnO/CdIn_(2)S_(4)S型异质结界面中的电荷转移。本文中ZnO/CdIn_(2)S_(4)S型光催化体系的创新设计为高效的双功能异质结光催化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引入了一种利用fs-TA光谱研究S型异质结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产H_(2)O_(2) S型异质结 选择性苄胺氧化 fs-TA光谱 电子转移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