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探讨EA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内在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仲丽丽 路鑫 +7 位作者 于颖 赵秦妍 张静 刘彤慧 倪雪妍 车艳玲 吴丹 刘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8,共9页
目的探讨鞣花酸(ellagicacid,EA)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探讨鞣花酸对双转基因小鼠海马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机制。方法将32只SPF级6月龄APP/... 目的探讨鞣花酸(ellagicacid,EA)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探讨鞣花酸对双转基因小鼠海马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机制。方法将32只SPF级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APP/PS1组、APP/PS1+EA组、APP/PS1+LY294002组、APP/PS1+EA+LY294002组,每组8只,另外选取8只SPF级C57BL/6J野生型小鼠(Wildtype)作为空白对照组,即WT组。APP/PS1+EA组给予50mg·kg^(-1)·d^(-1)灌胃EA;APP/PS1+LY294002组予以1.5mg·kg^(-1)·d^(-1)腹腔注射PI3K抑制剂LY294002;APP/PS1+EA+LY294002组予以50mg·kg^(-1)·d^(-1)灌胃EA,同时按1.5mg·kg^(-1)·d^(-1)腹腔注射LY294002;WT组和APP/PS1组于相同时间点灌胃等体积10%二甲基亚砜(DMSO)。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60天。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GSK-3β相关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WT组相比,其他四组的逃避潜伏期均增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APP/PS1组、APP/PS1+LY294002组和APP/PS1+EA+LY294002组中的PI3K、AKT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GSK-3β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APP/PS1+EA组的PI3K表达量降低(P<0.05),AKT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GSK-3β表达量升高(P<0.05);与WT组相比,APP/PS1组海马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少,线粒体结构破坏,大部分线粒体出现肿胀,线粒体的内膜和外模不完整,部分线粒体嵴消失,微管、微丝缠结,排列紊乱,而APP/PS1+EA组神经元细胞数较APP/PS1组增多,线粒体结构较清晰,可见清楚的线粒体嵴,线粒体轻度水肿。微管、微丝排列较整齐有序。结论鞣花酸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和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GSK-3β等相关蛋白降低AD模型小鼠海马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 阿尔茨海默病 鞣花酸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糖原合成酶激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MT1、β-catenin和P-GSK-3β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9
2
作者 魏永长 贺大林 +1 位作者 赵佳辉 白纪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0-102,114,共4页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β-连环素(β-catenin)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P-GSK-3β)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62例原发性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及21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DN...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β-连环素(β-catenin)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P-GSK-3β)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62例原发性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及21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DNMT1、β-catenin和GSK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方法验证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癌组织中DNMT1、β-catenin和P-GSK-3β表达程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DNMT1在低分化程度的癌组织间相对含量高,β-catenin在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间相对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GSK-3β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NMT1、β-catenin和P-GSK-3β的活性改变与结肠癌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1 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 Β-连环素 结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K3β促进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HK-2细胞纤维化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凯 陈姗 +2 位作者 龚如军 黎松 何凤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921-1924,共4页
目的阐明GSK3β对于肾脏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以TGF-β1诱导的体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为研究对象,以GSK3β特异抑制剂LiCl处理细胞和不同GSK3β表达质粒(野生型GSK3β表达质粒GSK3β-WT;第9位点上丝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由此不能... 目的阐明GSK3β对于肾脏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以TGF-β1诱导的体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为研究对象,以GSK3β特异抑制剂LiCl处理细胞和不同GSK3β表达质粒(野生型GSK3β表达质粒GSK3β-WT;第9位点上丝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由此不能再被磷酸化失活而具有固有活性的GSK3β突变质粒GSK3β-S9A;第85、86位点上赖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失去激酶活性的GSK3β突变质粒GSK3β-KD)转染细胞,观察肾脏纤维化的标志性分子纤维连接素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水平的改变,以及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结果 LiCl增加HK-2细胞GSK3β的磷酸化,抑制GSK3β的活性,同时降低了细胞基础水平和TGF-β1诱导的FN表达。过表达的GSK3β-WT增强TGF-β1诱导的FN表达,而这种效应在GSK3β-S9A转染细胞更为显著。过表达GSK3β-KD抑制TGF-β1诱导的FN表达。分析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LiCl可以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3磷酸化,而对Smad2磷酸化水平无影响。同时,LiCl也不改变Smad3的总蛋白表达。结论 GSK3β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促HK-2细胞纤维化,抑制GSK3β可以抗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纤维化 糖原合成酶激酶3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3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K-3及P70S6K在胰岛素抵抗大鼠肌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4
作者 王艳军 赵晟 刘国良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33-1135,共3页
目的:观察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大鼠骨骼肌中糖原合成酶-3(GSK-3)及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的表达及变化情况,并探讨GSK-3和P70S6K在IR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40只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脂组、高脂... 目的:观察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大鼠骨骼肌中糖原合成酶-3(GSK-3)及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的表达及变化情况,并探讨GSK-3和P70S6K在IR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40只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脂组、高脂高糖饲养组,喂养8周后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钳夹试验)对大鼠进行胰岛素敏感性的评估,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中GSK-3及P70S6K的含量,同时测定各组大鼠的附睾脂肪垫重量、血糖(BG)、胰岛素(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高脂高糖组、高脂组大鼠产生明显IR,体重增加(P<0.01),以附睾脂肪垫的重量增加更为显著(P<0.01),TG、TC及FFA水平、hsCRP增加(P<0.01),GSK-3、P70S6K在IR大鼠肌肉中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高脂高糖饮食可诱导大鼠产生IR,IR大鼠的hsCRP、TG、TC及FFA水平明显增高,大鼠产生IR与炎症反应有关,GSK-3、P70S6K在IR大鼠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在胰岛素信号传导中起负相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合成酶3(gsk-3) 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 胰岛素抵抗(IR)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逍遥散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CA3区PP-2A、GSK-3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唯贤 李高申 +4 位作者 王保伟 李宜培 刘建涛 郭梅珍 刘俊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逍遥散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CA3区PP-2A、GSK-3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均采用D-gal 腹腔注射和A-β1~42 peptide 双侧海马注射联合造模,生理组仅采用等体积灭菌生理盐... 目的:探讨逍遥散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CA3区PP-2A、GSK-3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均采用D-gal 腹腔注射和A-β1~42 peptide 双侧海马注射联合造模,生理组仅采用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腹腔及海马注射造模。造模完成后,生理组、模型组均用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和中药组分别用奥拉西坦溶液和逍遥散煎剂灌胃,四组灌胃体积均为5 ml/kg,每日1次,连续28 d。灌胃结束后即分离鼠脑,分组标记放入4℃4%戊二醛固定液玻璃容器密封,4℃保存。修块,切取海马区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PP-2A稀释度为1∶200,GSK-3β稀释度为1∶150。图像采用Image-pro Plus 5.0分析系统分析,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4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PP-2A阳性细胞数、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积分光密度等指标的表达,在逍遥散灌胃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GSK-3β以上各项指标在经逍遥散灌胃后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逍遥散可以上调PP-2A表达和下调GSK-3β表达,可能对凝聚态A-β1~42 peptide诱导的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阿尔茨海默病 海马CA3 蛋白磷酸酶-2A 糖原合成酶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参与调控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晓晖 徐静 吴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3,共5页
视网膜疾病是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视网膜细胞在受到氧化应激、衰老等内外环境的刺激时,经历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从而发生功能障碍。在受损的视网膜细胞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活性发生了改变,通过介导... 视网膜疾病是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视网膜细胞在受到氧化应激、衰老等内外环境的刺激时,经历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从而发生功能障碍。在受损的视网膜细胞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活性发生了改变,通过介导细胞凋亡、血管新生等多种效应参与调控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干预GSK3β调节通路治疗视网膜疾病具有潜在临床意义。本文就多种视网膜疾病中GSK3β的活性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合成酶激酶 视网膜疾病 病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潘立酮对社会交往缺陷的改善作用及对脑皮层GSK3β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董晓光 扈燕来 +4 位作者 胡涛 瞿宝明 崔贵祥 王兰东 李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7-641,647,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帕潘立酮(Paliperidone)对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社会交往缺陷的改善作用及对脑皮层GSK3β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地佐环平(dizocilpine,MK-801)连续腹腔注射,建立了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实验分为3组... 目的探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帕潘立酮(Paliperidone)对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社会交往缺陷的改善作用及对脑皮层GSK3β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地佐环平(dizocilpine,MK-801)连续腹腔注射,建立了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同体积0.9%生理盐水)、MK-801组(模型组,给予0.5mg·kg^-1·d^-1MK-801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MK-801+Paliperidone组(帕潘立酮治疗组,给予0.25mg·kg^-1·d^-1帕潘立酮+0.5mg·kg^-1·d^-1MK-801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应用刻板性旋转实验评价精神分裂症模型的建立,并应用Miceprofile软件分析各组小鼠在自由活动状态下的社会交往行为变化。Westernblotting(WB)检测鼠额叶皮层脑组织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synthasekinase3β,GSK3β)的表达变化。结果MK-801处理后明显增加实验小鼠的刻板性旋转动作,成功建立了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Miceprofile视频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鼠的交往接触次数和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帕潘立酮处理后,明显改善交往接触次数和时长(P<0.01)。WB分析结果显示MK-801明显降低脑皮层GSK3β的磷酸化水平,而帕潘立酮处理后可升高GSK3β磷酸化水平。结论本项研究表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帕潘立酮可改善动物社会交往缺陷行为,可能与增加脑皮层的磷酸化GSK3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潘立酮 社会交往 地佐环平(MK-801) 糖原合成激酶 精神分裂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通过抑制AKT/GSK3β磷酸化导致骨骼肌细胞膜nAChRs聚集障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天梅 刘力 王晓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37-1343,共7页
目的探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脓毒症导致骨骼肌细胞膜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聚集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小鼠源性C2C12肌原细胞经2%马血清诱导分化为肌管后随机分为4组:Sham... 目的探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脓毒症导致骨骼肌细胞膜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聚集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小鼠源性C2C12肌原细胞经2%马血清诱导分化为肌管后随机分为4组:Sham组:假手术小鼠血清处理;Sepsis组:脓毒症小鼠血清处理;Sepsis+D组:脓毒症小鼠血清和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Sepsis+SB组:脓毒症小鼠血清和GSK3β抑制剂SB216763处理,各组在作相应处理前均加入Agrin蛋白诱导nAChRs聚集。血清处理5.5 h后采用Alexa Fluor 594-conjugatedα-bungarotoxin(α-BTX)标记肌管膜上nAChRs聚集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磷酸化AKT(p-AKT)、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细胞质连接蛋白相关蛋白2(CLASP2)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磷酸化CLASP2(p-CLASP2)以及CLASP2与微管蛋白α-tubulin的结合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Sepsis组C2C12肌管膜上nAChRs聚集簇面积和密度均降低,p-AKT、p-GSK3β水平下降,p-CLASP2水平升高,CLASP2与α-tubulin的结合减少;与Sepsis+D组相比,Sepsis+SB组C2C12肌管膜上nAChRs聚集簇面积和密度均增加,p-CLASP2水平降低,CLASP2与α-tubulin的结合水平增加。结论脓毒症小鼠血清通过抑制Akt/GSK3β磷酸化导致下游信号分子CLASP2与α-tubulin结合减少,引起C2C12肌管膜上nAChRs聚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糖原合成酶激酶 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原合酶激酶-3介导β-catenin抑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增殖 被引量:1
9
作者 左叶雯 孔宁 +11 位作者 李智丽 童武 焦亚娟 王桦 郑浩 高飞 孙大格 于海 李丽薇 虞凌雪 童光志 单同领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2,共7页
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GSK-3)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能够促进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的磷酸化,从而参与调控细胞的多种抗病毒功能。其中β-catenin是GSK-3信号通路下游的一个重要转录调节因子,能够被GSK-3磷酸... 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GSK-3)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能够促进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的磷酸化,从而参与调控细胞的多种抗病毒功能。其中β-catenin是GSK-3信号通路下游的一个重要转录调节因子,能够被GSK-3磷酸化,磷酸化的β-catenin能够被细胞内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途径降解。为探究GSK-3/β-catenin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oea virus,PEDV)复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在Marc-145细胞上分别抑制GSK-3的活性和Wnt/β-catenin通路后感染PEDV,检测结果显示,抑制GSK-3的活性后,β-catenin含量增加,并且能够抑制PEDV的增殖;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后,β-catenin含量降低,促进PEDV在Marc-145细胞上的增殖。结果表明,PEDV感染Marc-145细胞后,宿主细胞能够下调GSK-3的活性,并进一步上调β-catenin的含量,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本研究从分子层面上解释了GSK-3介导β-catenin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作用,为PED的防控与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合成酶激酶-3 Β-CATENIN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参炔苷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10
作者 刘明 张寅 +4 位作者 柳永达 张秀峰 乔建新 冯晓崧 刘熙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2-958,共7页
目的基于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锌指蛋白转录因子(snail family zinc finger 1,Snail)信号通路探究党参炔苷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人... 目的基于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锌指蛋白转录因子(snail family zinc finger 1,Snail)信号通路探究党参炔苷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373MG随机分为正常组、SC79组、党参炔苷组、党参炔苷+SC79组,以党参炔苷和Akt激活剂SC79分组干预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体外增殖、凋亡;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与相关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构建U-373MG裸鼠移植瘤模型,同法分组干预后测定各组移植瘤的瘤体质量和瘤体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TUNEL染色检测裸鼠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相关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党参炔苷组比较,党参炔苷+SC79组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Snail、磷酸化Akt/Akt与磷酸化GSK-3β/GSK-3β、瘤体质量、瘤体积,移植瘤Ki67、cyclin D1、Bcl-2阳性比例升高(P<0.05);与党参炔苷组比较,党参炔苷+SC79组细胞凋亡率、Bcl-2相关X蛋白,移植瘤TUNEL、Bcl-2相关X蛋白阳性比例降低[(3.20±1.14)%vs(46.15±1.52)%,P<0.05;0.51±0.07 vs 0.89±0.06,P<0.05;(51.56±7.13)%vs(74.95±8.61)%,P<0.05;(32.71±5.43)%vs(41.86±4.90),P<0.05]。结论党参炔苷可通过阻止Akt/GSK-3β/Snail信号通路激活而在体内外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炔苷 原癌基因蛋白质c-akt 糖原合成酶激酶 神经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11
作者 杨英 赵亮 +2 位作者 由涌 许倩 杨振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4,共8页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新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NSCs,分为对照组和17β-E2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NSCs中巢蛋白(Nestin)和5-乙炔基-...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新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NSCs,分为对照组和17β-E2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NSCs中巢蛋白(Nestin)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的表达情况,计算NSCs增殖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周期NSCs百分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分化后神经元标志物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计算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GFAP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等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法,2组NSCs中Nestin均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增殖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S期NSCs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免疫荧光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Akt、p-Akt、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17β-E2可以促进NSCs增殖并促使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糖原合成酶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素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组织及氧化应激作用的机制研究
12
作者 李丹 左淑萍 +3 位作者 张守军 徐宝清 武海岗 李春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4-509,共6页
目的探究虫草素对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大鼠的干预效果及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80只构建DCM模型,随... 目的探究虫草素对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大鼠的干预效果及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80只构建DCM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虫草素组、AKT抑制剂组、虫草素+AKT抑制剂组,每组20只,构建DCM模型后分别给予相应干预。另取2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及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VEF、LVFS、心肌组织SOD、GSH-Px、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AKT,p-AKT)/AKT、磷酸化-GSK3β(phosphorylated-GSK3β,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LVESD、LVEDD、心肌组织IL-6、IL-1β、TNF-α、丙二醛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虫草素组LVEF、LVFS、心肌组织SOD、GSH-Px、p-AKT/AKT、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显著升高,LVESD、LVEDD、心肌组织IL-6、IL-1β、TNF-α、丙二醛、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AKT抑制剂组LVEF、LVFS、心肌组织SOD、GSH-Px、p-AKT/AKT、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LVESD、LVEDD、心肌组织IL-6、IL-1β、TNF-α、丙二醛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虫草素组比较,虫草素+AKT抑制剂组LVEF、LVFS、心肌组织SOD、GSH-Px、p-AKT/AKT、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LVESD、LVEDD、心肌组织IL-6、IL-1β、TNF-α、丙二醛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AKT抑制剂组比较,虫草素+AKT抑制剂组LVEF、LVFS显著升高[(61.29±5.61)%vs(39.28±4.12)%,(39.05±3.43)%vs(24.47±2.73)%,P<0.05],LVESD、LVEDD显著降低[(4.36±0.48)mm vs(6.97±0.69)mm,(6.07±0.61)mm vs(9.02±0.85)mm,P<0.05]。结论虫草素可能通过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改善DCM大鼠心功能、心肌损伤、炎症和氧化应激,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素 糖尿病心肌病 细胞凋亡 糖原合成酶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锂对高糖致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彬 李法琦 +3 位作者 翟福利 常晓东 周平 张德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3-326,I0004,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氯化锂(LiCl)对高糖环境培养下乳鼠心肌细胞的影响,探讨经典Wnt信号途径对高糖致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1~3d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损伤组、氯化锂5、10mmol.L-1组。倒置显...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氯化锂(LiCl)对高糖环境培养下乳鼠心肌细胞的影响,探讨经典Wnt信号途径对高糖致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1~3d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损伤组、氯化锂5、10mmol.L-1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细胞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变化。结果:与高糖损伤组比较,LiCl5、10mmol.L-1组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趋于正常,心肌细胞的凋亡减少(P<0.05),p-GS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增多(P<0.05)。随着LiCl浓度的增加,p-GS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增强。结论:LiCl明显抑制高糖致乳鼠心肌细胞的损伤,该效应可能与经典Wnt信号途径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锂 糖原合成酶激酶- Β连环蛋白 WNT信号途径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啉酸对PC12细胞自噬发生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永金 张谊 +6 位作者 杨开勇 安珂 张庄 阚美佳 陈月芳 潘海元 黄晓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喹啉酸(QA)是否引起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自噬的发生及其与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β-联蛋白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QA(2.5,5和10 mmol·L^(-1))处理PC12细胞24 h,MTT法测定细胞存活,免疫荧光法观... 目的探讨喹啉酸(QA)是否引起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自噬的发生及其与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β-联蛋白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QA(2.5,5和10 mmol·L^(-1))处理PC12细胞24 h,MTT法测定细胞存活,免疫荧光法观察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荧光斑点标记的自噬体形成,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GSK-3β、β-联蛋白、LC3和Beclin 1的表达。结果 QA作用24 h,可浓度依赖性地降低PC12细胞存活率,IC_(50)为8.7 mmol·L^(-1)。QA作用24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C12细胞内LC3荧光斑点标记的自噬体增多,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的比值和Beclin 1表达增高(P<0.01);同时PC12细胞内GSK-3β的表达增加(P<0.05,P<0.01),β-联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 QA可诱导PC12细胞自噬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GSK-3β/β-联蛋白相关的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啉酸 PC12细胞 自噬 糖原合酶激酶3 β-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吕秀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721-725,728,共6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作用及机制。方法: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mg/kg)联合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8只,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实验结...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作用及机制。方法: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mg/kg)联合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8只,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实验结束后比较各组空腹血糖值(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肝糖原含量,检测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采用Western bolot方法检查肝脏组织中葡萄糖激酶(GCK),phosphorylated-、total-Akt,phosphorylated-、total-GSK-3β蛋白的表达。HE染色方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能显著改善糖脂代谢,增加肝脏肝糖原含量,Akt的磷酸化水平、葡萄糖激酶的表达增加,并抑制糖尿病大鼠GSK-3β的磷酸化水平。HE染色观察,与模型组比较肝脏脂肪变性及损伤明显减轻。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明显的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提高机体抗氧化活性,激活Akt信号通路,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糖尿病 肝糖原 葡萄糖激酶(GCK) 糖原合成酶激酶-3(CSK-3) 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降低tau蛋白磷酸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鹏军 张昱 +1 位作者 宋荣蓉 申东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6样淀粉蛋白(A6)导致大鼠PC1 2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为预处理1组、2组、3组、模型组、对照组、保护组和氯化锂组。MTT法观察不同浓度IGF-1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Weste...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6样淀粉蛋白(A6)导致大鼠PC1 2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为预处理1组、2组、3组、模型组、对照组、保护组和氯化锂组。MTT法观察不同浓度IGF-1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Aβ_(1-40)处理后PC12细胞tau蛋白磷酸化、总tau蛋白和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6)及GSK-3β Ser^9的表达情况。结果 tau蛋白Ser^(396)、Ser^(199/202)位点磷酸化水平在Aβ_(1-40)诱导3 h开始增高,1 2 h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K-3β明显升高,GSK-3β Ser^9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氯化锂组及保护组tau蛋白Ser^(396)、Ser^(199/202)位点磷酸化水平和总tau蛋白明显降低(P<0.05);GSK 36明显降低,GSK-3β Ser^9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Aβ_(1-40)主要通过激活GSK-3β使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高。IGF-1有抑制GSK-3β的活性,降低Aβ_(1-40)所诱导的PC12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TAU蛋白质类 淀粉样8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糖原合成酶激酶3 磷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