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刑法学自主性的基本面向与发展前景
1
作者 周光权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7,238,239,共15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刑法学的知识自主性呈现通过体系性思考确立刑法基本立场,对司法实践予以持续关注,保持理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三个面向,在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建构合理的犯罪论体系,以及深化过失论、共犯论、罪数论、量刑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刑法学的知识自主性呈现通过体系性思考确立刑法基本立场,对司法实践予以持续关注,保持理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三个面向,在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建构合理的犯罪论体系,以及深化过失论、共犯论、罪数论、量刑论、具体犯罪认定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理论研究空前深入,为满足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提供了理论资源。是否使用国外刑法学的某一术语,不是判断我国知识是否自主的唯一尺度,对司法难题的妥当解决才是关键;层出不穷的疑难案件决定了我国刑法理论的底色只能是实践性、功能性的,而不是纯规范论的自洽体系建构。我国刑法研究已经能够在活生生的司法实践中发现法律人的本土智慧,寻找理论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刑法学的未来发展应当继续坚持其教义学方向,既不需要纯理的推演型思考,也不宜提倡表格化的刑法“学派之争”。刑法学知识体系必须顾及实务的思维逻辑,继续推动刑法的功能主义转向,在过失犯、共犯论和量刑论等领域持续发力,立足于裁判展开深入研究,同时保持理论的反思能力,以建构更加富有解释穿透力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刑法学 犯罪论体系 实践导向 刑法谦抑性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法交互解释及其实践运用
2
作者 石聚航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61,共14页
近年来,在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的争论中,由于学术立场的差异,双方对于诸如目的解释等具体解释方法的态度泾渭分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法解释方法的适用。与此同时,实务中出现由于机械理解刑法而进行的不当裁判。反思上述两种现象... 近年来,在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的争论中,由于学术立场的差异,双方对于诸如目的解释等具体解释方法的态度泾渭分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法解释方法的适用。与此同时,实务中出现由于机械理解刑法而进行的不当裁判。反思上述两种现象,根源在于缺乏交互思维。应当倡导刑法交互解释,刑法交互解释中的论证包括内部交互论证和内外交互论证两个环节。在内部交互论证中,强调不同解释方法之间的相互验证功能,在此基础上选择妥当的解释结论。在内外交互论证中,强调逻辑与经验的交互融通。在个案审理中,应摒弃机械理解构成要件的做法,适度关照经验知识对裁判结论的反思和纠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交互解释 教义学 经验知识 交互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时代的中国刑法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8
3
作者 孙道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7-174,208,共19页
回顾网络时代的中国刑法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活性化积极立法、扩张性司法模式、摇摆型理论路径三大主体部分。在网络时代,中国刑法立足于有效性的延展予以回应,集中表现为立法的制度供给效果斐然、司法机制的有序衔接与潜能释放充沛、... 回顾网络时代的中国刑法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活性化积极立法、扩张性司法模式、摇摆型理论路径三大主体部分。在网络时代,中国刑法立足于有效性的延展予以回应,集中表现为立法的制度供给效果斐然、司法机制的有序衔接与潜能释放充沛、理论研究的网络化转型日渐“开化”,但同时也面临立法疏解的效能相对克制、网络化扩张的风险高位运行、网络知识转型的制度性迟滞等结构性困境。应当围绕网络时代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修正重点以及网络时代刑法典的构想等核心问题,进一步推动立法升级,缓和司法扩张的紧张生态。应当聚焦与时俱进的刑法变革立场,敢于拓展网络时代刑法学的知识变革面向与进化阶段,立足网络刑法学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之基本范畴,加速重构网络安全法益、主体、行为、制裁措施、定量体系等网络时代刑法体系的本体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刑法研究 刑法知识变革 回顾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作为义务根据理论的缺陷与完善 被引量:1
4
作者 魏东 王德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2,共7页
我国不纯正不作为犯之作为义务根据理论尚存明显缺陷,应借鉴德国不纯正不作为犯之作为义务的基本类型理论,适当吸纳日本刑法理论知识中的合理内容,以有效型塑我国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为义务根据理论,实现我国作为义务根据理论的创新发展。... 我国不纯正不作为犯之作为义务根据理论尚存明显缺陷,应借鉴德国不纯正不作为犯之作为义务的基本类型理论,适当吸纳日本刑法理论知识中的合理内容,以有效型塑我国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为义务根据理论,实现我国作为义务根据理论的创新发展。同时,我国应在刑法立法上增设不作为犯条款,为实现良法之治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义务根据 德国刑法知识 立法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共犯论刑法知识的渊源考察与命题辨正——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 被引量:5
5
作者 魏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6-113,共18页
我国共犯论逻辑体系的历史嬗变和最终形成是一种历史的文化选择,其刑法知识渊源主要有我国传统刑法知识、苏俄刑法知识和德日刑法知识三个方面,是综合吸纳和考量既有的"自我"和"他者"刑法知识的结果,因而难以简单... 我国共犯论逻辑体系的历史嬗变和最终形成是一种历史的文化选择,其刑法知识渊源主要有我国传统刑法知识、苏俄刑法知识和德日刑法知识三个方面,是综合吸纳和考量既有的"自我"和"他者"刑法知识的结果,因而难以简单地以刑法知识"从苏俄化到德日化"命题来进行某种学术上的是非判定。"从苏俄化到德日化"的学术命题在本质上是某种"全盘西化"思想意义上的学术立场,其核心是主张以西方德日刑法文化为中心来审查中国现有刑法知识体系并重新建构中国未来的刑法文化,因而其本质上是某种"移植刑法学"的学术主张,难以获得正当性。我国共犯论刑法知识体系建设只能是在借鉴吸纳包括德日刑法学和苏俄刑法学等在内的他国刑法学理论的基础上改进完善自我,但绝不是丧失自我的"从苏俄化到德日化";完善方向应当是"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建设性地审查和完善既有的我国共同犯罪理论的汉语刑法知识体系框架,以刑法知识"中国本土化汉语化"命题取代"从苏俄化到德日化"命题,科学理性地反思我国共同犯罪理论的宏观体系定位,全面深入地研讨我国共同犯罪理论的微观疑难问题,以加固我国共犯论汉语刑法知识体系的规范定型并稳中求进地实现我国汉语刑法知识增量、逻辑自洽与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犯论 德日刑法知识 去苏俄化 中国本土化 汉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