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2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high‑affinity nicotinic acid transporter genes from Verticillium dahlia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based on HIGS technology
1
作者 WANG Yuan KAMAU Stephen +2 位作者 SONG Shenglong ZHANG Yong ZHANG Xinyu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5年第2期242-255,共14页
Background Verticillium dahliae,a soil-borne fungi,can cause Verticillium wilt,and seriously diminish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cotton.However,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V.dahliae is complex and not clearly understood... Background Verticillium dahliae,a soil-borne fungi,can cause Verticillium wilt,and seriously diminish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cotton.However,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V.dahliae is complex and not clearly understood at the moment.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high-affinity nicotinic acid transporter genes in V.dahliae.Th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V.dahliae following sensing of root exudates from 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cotton varieties were analyzed.The function of VdNAT1 in the pathogenic process of V.dahliae was studied using the tobacco rattle virus(TRV)-based 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technique.Results Eight high-affinity nicotinic acid transporter genes were identified from V.dahliae through the bioinformatics method.Each protein contains a conserved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domain,which belongs to the MFS superfamily.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ll 8 genes belong to the anion:cation symporter(ACS)subfamily.All proteins have transmembrane domains,ranging from 7 to 12.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most VdNAT gen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induction by root exudates from susceptible cotton varieties.Silencing VdNAT1 gene by HIG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accumulation of fungal biomass in cotton plants,and alleviated the disease symptoms of cotton.Conclusions Eight VdNAT genes were identified from V.dahliae,and most VdNAT genes was up-regulated after induced by root exudates from susceptible cotton variety.In addition,VdNAT1 is required for the pathogenicity of V.dahliae.Overall,these findings will facilitate the pathogenic molecular mechanism of V.dahliae and provide candidate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illium dahliae High-affinity nicotinic acid transporter gene Cotton VdNAT1 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Neurogenesin-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高维陆 尹宗生 +1 位作者 张胜权 张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0-433,共4页
目的克隆大鼠海马中Neurogenesin-1(Ng1)基因片段,构建pSecTag2/HygroB-Ng1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无RNA酶污染的条件下提取出大鼠海马总RNA。利... 目的克隆大鼠海马中Neurogenesin-1(Ng1)基因片段,构建pSecTag2/HygroB-Ng1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无RNA酶污染的条件下提取出大鼠海马总RNA。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Ng1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聚合酶链反应初步筛选,双酶切鉴定后送测序。将构建成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cos-7细胞,Westernblot鉴定重组Ng1蛋白的表达。结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成功获得大鼠Ng1cDNA。随机挑选10个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克隆,聚合酶链反应筛选出阳性克隆2个,经双酶切鉴定、测序及Blast分析鉴定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脂质体介导转染cos-7细胞48h后,Westernblot鉴定重组Ng1蛋白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在46ku处出现阳性条带。结论大鼠海马Ng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Ng1构建成功,转染cos-7细胞后能够表达重组Ng1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基因表达 遗传载体 Neurogenes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actions of the Tetraspanin Web with Different Signaling Pathways Underlie the Function of KAI1 Metastasis Suppressor
3
作者 Jintang DONG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I0041-I0041,共1页
The KAI1 (kang ai 1) 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 also known as CD82, is a member of the tetraspanin superfamily that form a complex protein network on cellular membrane to regulate multiple biological
关键词 肺癌 癌细胞 扩散 化疗 kai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Related Traits of GmTST2.1 and ZmGIF1 Gene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4
作者 Dong Hai-ran Chang Hong +3 位作者 Wang Jun Bao Dong-fang Zhao Xue Han Ying-p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Soybean(Glycine max)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crops and oil crops in the world.According to the role of sucrose transporter in sugar accumulation,GmTST2.1(Glyma.04G000300)and ZmGIF1 of sugar transport related ... Soybean(Glycine max)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crops and oil crops in the world.According to the role of sucrose transporter in sugar accumulation,GmTST2.1(Glyma.04G000300)and ZmGIF1 of sugar transport related genes were separately overexpressed in the soybean cultivar Heihe 4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ulatory source to library relationship in the study.The function of soluble sugar accumulation in grains laye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high-yield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ight and 100-seed weight of the over-expressed GmTST2.1 gene were increased with 7%and 17.7%and the soluble sugar content was increased with 1.575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the wild-type soybean.The overexpressed ZmGIF1 gene was found to be 10%higher than that of plant height,1.8%higher than that of 100-seed weight and larger seed size and 1.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soluble sugar content.Biological yields were increased in both GmTST2.1 and ZmGIF1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ine max soluble sugar GmTST2.1 gene ZmGIF1 g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建立WIP 1基因g.37536832 C>A位点突变的ST细胞系
5
作者 王楠 杜伟伟 +7 位作者 王婉洁 王悦 袁茂莎 聂雨欣 孙亚茹 刘志国 吴添文 牟玉莲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66-1976,共11页
【目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野生型p53诱导磷酸酶1(wild-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 1,WIP1)基因与精子活力显著相关的位点g.37536832 C>A突变的猪睾丸(swine testis,ST)细胞系,为在细胞层面上进一步探讨WIP 1基因... 【目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野生型p53诱导磷酸酶1(wild-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 1,WIP1)基因与精子活力显著相关的位点g.37536832 C>A突变的猪睾丸(swine testis,ST)细胞系,为在细胞层面上进一步探讨WIP 1基因与公猪精液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RISPOR在线网站在猪WIP 1基因g.37536832 C>A位点附近区域设计3条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并将其连接至pX458-GFP载体;通过T7E1酶切试验检测3条sgRNA活性,选择效率较高的sgRNA。构建Donor载体,并将其与sgRNA载体共同转染至S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阳性细胞进行富集和单克隆细胞筛选,并对筛选出的单克隆细胞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质粒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将3条sgRNA连接至pX458-GFP载体上;T7E1酶切结果显示,转染pX458-GFP-sgRNA1和pX458-GFP-sgRNA2质粒组产生了切割,效率分别为24%和27%,而转染pX458-GFP-sgRNA3质粒组未检测到切割,因此选择pX458-GFP-sgRNA2质粒进行试验。成功构建Donor载体,并将pX458-GFP-sgRNA2和Donor载体共转染至ST细胞。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获得的269株单克隆中有205株细胞发生了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效率为76%,其中9株为WIP 1基因g.37536832 C>A位点纯合突变的ST细胞,精确突变效率为3%。【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获得了WIP 1基因g.37536832 C>A位点突变的ST细胞系,为深入研究WIP 1基因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WIP 1基因 ST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B1基因新变异相关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
6
作者 李金 李瑞敏 +3 位作者 李亚 代丽娟 孟志红 庞辰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8-624,共7页
目的分析ZEB 1基因新杂合变异导致的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PPCD)患者的致病性以及临床表型。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2023年10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PPCD一家系共2代4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3例。完善相关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 目的分析ZEB 1基因新杂合变异导致的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PPCD)患者的致病性以及临床表型。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2023年10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PPCD一家系共2代4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3例。完善相关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Pentacam角膜地形图、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角膜内皮显微镜、扫频源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ASIA)、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超广角彩色眼底照相检查;采集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在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家系共分离分析。应用在线软件预测变异位点致病性;应用在线分析软件GERP++、Clustal Omega明确变异位点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对变异位点进一步进行致病性评分。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及其父亲、胞兄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双眼角膜内皮囊泡状病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病灶处内皮细胞缺失、部分呈弹坑样改变,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囊泡状病灶,无全身其他系统异常。先证者母亲眼部及全身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胞兄均携带ZEB 1 c.790G>A(p.Gly264Arg)杂合变异,其母亲未携带该变异位点。Sanger测序验证表明,该变异在家系内符合家系共分离。该变异在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基因组聚合数据库、ExAC数据库中未见报道,为新发现的错义变异。通过MutationTaster、SIFT、PROVEAN、VEST3、DANN、FATHMM-MKL、CADD、fitCons预测该变异为有害变异,GERP++、Weblogo、Clustal Omega显示其影响的氨基酸高度保守;根据ACMG指南进行分类,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PPCD家系发现1个ZEB 1基因新的错义变异c.790G>A(p.Gly264Arg),该变异可能为该PPCD家系的致病变异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 全外显子组测序 ZEB 1基因 错义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at stress affects expression levels of circadian clock gene Bmal1 and cyclins in rat thoracic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7
作者 CHANG Xiaoyu ZHANG Hanwen +5 位作者 CAO Hongting HOU Ling MENG Xin TAO Hong LUO Yan LI Guanghua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3-1362,共10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rat thoracic aorta and changes in expression levels of Bmal1 and cyclins in thoracic aorta endothelial cells following heat stress.Methods Twenty male SD rats were r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rat thoracic aorta and changes in expression levels of Bmal1 and cyclins in thoracic aorta endothelial cells following heat stress.Methods Twenty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ized equally into control group and heat stress group.After exposure to 32℃for 2 weeks in the latter group,the rats were examined for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Bmal1 expression in the thoracic aorta using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In the cell experiments,cultured rat thoracic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RTAECs)were incubated at 40℃for 12 h with or without prior transfection with a Bmal1-specific small interfering RNA(si-Bmal1)or a negative sequence.In both rat thoracic aorta and RTAECs,the expressions of Bmal1,the cell cycle proteins CDK1,CDK4,CDK6,and cyclin B1,and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s Bax and Bcl-2 were detected using Western blotting.TUNEL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cell apoptosis in rat thoracic aorta,and the changes in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and apoptosis in RTAECs were analyzed with flow cytometry.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rats,the rats exposed to heat stress show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lood pressures and lowered heart rate with elastic fiber disruption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s of Bmal1,cyclin B1 and CDK1 in the thoracic aorta(P<0.05).In cultured RTAECs,heat stress caused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Bmal1,cyclin B1 and CDK1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which were obviously lowered in cells with prior si-Bmal1 transfection.Bmal1 knockdown also inhibited heat stress-induced increase of apoptosis in RTAECs as evidenced by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Bax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Bcl-2.Conclusion Heat stress upregulates Bmal1 expression and causes alterations in expressions of cyclins to trigger apoptosis of rat thoracic aorta endothelial cells,which can be partly alleviated by suppressing Bmal1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stress circadian clock genes BMAL1 thoracic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CYCLINS APOPT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环境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基因1的表达诱导巨噬细胞促炎性 M1型极化
8
作者 罗维 王宇航 +2 位作者 刘延松 王媛媛 艾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研究高糖环境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将离体培养的RAW264.7细胞随机分为过表达对照组(NC-OE组)、免疫反应基因1过表达组(IRG1 OE组)、沉默对照组(NC-siRNA组)和IRG1沉默组(IRG1 siRNA组),电穿孔进行质粒转染后... 目的研究高糖环境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将离体培养的RAW264.7细胞随机分为过表达对照组(NC-OE组)、免疫反应基因1过表达组(IRG1 OE组)、沉默对照组(NC-siRNA组)和IRG1沉默组(IRG1 siRNA组),电穿孔进行质粒转染后再组内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高糖组(HG组),60 mmol/L葡萄糖干预72 h后收集细胞进行检测。CCK-8检测细胞活性,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IRG1、iNOS、Arg-1、IL-1β和IL-10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中iNOS和Arg-1蛋白荧光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IL-1β和IL-10蛋白水平。结果与对应Con组相比,HG组IRG1表达均下降(P<0.01),同时出现较多梭形和多突形细胞且两极可见伸展的伪足,iNOS表达升高(P<0.01)、Arg-1表达下降(P<0.05),IL-1β表达和分泌升高(P<0.05)、IL-10分泌下降(P<0.01)。转染IRG1过表达质粒后,与对应NC-OE组相比,IRG1 OE组IRG1水平均升高(P<0.01);高糖环境下,HG-IRG1 OE组梭形和多突形细胞明显减少、iNOS表达下降(P<0.01)、Arg-1表达升高(P<0.01)、IL-1β表达和分泌下降(P<0.01)、IL-10表达和分泌升高(P<0.05)。IRG1沉默后,与对应NC-siRNA组相比,IRG1 siRNA组IRG1水平降低(P<0.01);高糖环境下,HG-IRG1 siRNA组多突形细胞和伪足进一步增加、Arg-1表达降低(P<0.01)、IL-10表达和分泌减少(P<0.05)。结论高糖环境诱导巨噬细胞促炎性M1型极化进而诱发慢性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中IRG1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M1型极化 炎症因子 高糖环境 免疫反应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子梨果实着色过程花青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9
作者 刘畅 任爱华 +4 位作者 冷春旭 顾广军 胡颖慧 杨悦 韩继龙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为明确2个秋子梨果实不同发育期花青素含量,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两个花青素主要成分积累的变化趋势以及花青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龙香’和‘79-1’秋子梨5个发育期果实为材料,分别测定花青素及其两个主要... 为明确2个秋子梨果实不同发育期花青素含量,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两个花青素主要成分积累的变化趋势以及花青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龙香’和‘79-1’秋子梨5个发育期果实为材料,分别测定花青素及其两个主要成分的含量,分析花青素及其主成分与相关基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个秋子梨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79-1’花青素含量高于‘龙香’,花后100 d花青素含量达到最高,果实发育期花青素2个主要成分含量整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同样在花后100 d含量达到峰值。花青素合成基因PbMYB108、PbMYC2、PbbHLH130和PbbHLH62的相对表达量在果实的整个发育期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花青素两个主要成分的变化趋势相同。除PbMYC2外,PbbHLH130、PbbHLH62和PbMYB108转录调控基因在花后40 d时秋子梨‘79-1’的基因表达量均低于‘龙香’。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bMYC2的表达水平与花青素含量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bMYB108和PbbHLH62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在两个品种中均大于0.5,推测它们对花青素的合成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子梨 ‘龙香’ ‘79-1’ 果实发育 花青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需求因子A2在神经毒素诱导的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中的作用
10
作者 陈枝挺 付青贤 +1 位作者 陈丽娜 叶钦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3-419,共7页
目的探讨高温需求因子A2(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actor A2,HTRA2)在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吡啶(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诱导的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mtUPR)模型中的作... 目的探讨高温需求因子A2(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actor A2,HTRA2)在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吡啶(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诱导的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mtUPR)模型中的作用及其他蛋白酶的代偿作用。方法采用MPP^(+)干预SH-SY5Y细胞,构建mtUPR细胞模型,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热休克蛋白E1(homo sapiens heat shock protein family E member 1)、蛋白酶YME1样三磷酸腺苷酶(YME1 like 1 ATPase,YME1L1)、酪蛋白水解线粒体基质肽酶蛋白水解亚基(caseinolytic mitochondrial matrix peptidase proteolytic subunit,CLPP)和线粒体离子肽酶1(lon peptidase 1,mitochondrial,LONP1)的表达。慢病毒敲减(knock down,KD)SH-SY5Y细胞的HTRA2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B法分别检测HTRA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用400μmol/L MPP^(+)诱导HTRA2-KD的SH-SY5Y细胞的mtUPR反应,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改变,WB检测HTRA2、YME1L1、CLPP和LONP的表达改变。结果400μmol/L MPP^(+)干预SH-SY5Y细胞24 h构建了mtUPR细胞模型,SH-SY5Y细胞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下mtUPR组的线粒体嵴及大小未发生明显变化,mtUPR组的ROS平均荧光强度是PBS组的(1.25±0.08)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UPR组的CHOP、HSPE1、HTRA2、CLPP和LONP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2.68±0.94)倍、(2.83±0.89)倍、(1.67±0.20)倍、(1.65±0.28)倍和(1.66±0.13)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tUPR组的YME1L1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1.28±0.27)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病毒敲减SH-SY5Y细胞的HTRA2基因后,CLPP、YME1L1和LONP1的表达水平升高,分别为空病毒组的(1.46±0.79)倍、(1.41±0.12)倍和(1.32±0.25)倍(均P<0.05)。敲减SH-SY5Y细胞的HTRA2基因再予400μmol/L MPP^(+)干预SH-SY5Y细胞24 h,HTRA2组的SH-SY5Y细胞生存率下降为空病毒组88.4%±6.1%(P<0.001)。HTRA2组的YME1L1和LONP1的表达水平与空病毒组比较无明显改变(均P>0.05),CLPP表达空病毒组的(1.88±0.62)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HTRA2是MPP^(+)诱导mtUPR反应的重要的线粒体蛋白酶,其他线粒体蛋白酶有部分代偿HTRA2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需求因子A2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 帕金森病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基因敲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源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毒力基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婷婷 陈海玉 +10 位作者 段楚楚 刘荣昌 李宇蓉 严淑涵 陈梦诗 刘露薇 包银莉 程艳青 林炜明 黄翠琴 郑新添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3-1404,共12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鸡源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并对mcr-1耐药基因质粒转移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临床分离的87株鸡源携带mcr-1基因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6大类1... 【目的】分析福建省鸡源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并对mcr-1耐药基因质粒转移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临床分离的87株鸡源携带mcr-1基因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6大类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质粒类型,分析mcr-1基因阳性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以及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质粒接合试验,探究mcr-1基因的转移情况。【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96.55%(85/87)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其中对四环素类的耐药最严重,多西环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88.51%(77/87)和82.76%(72/87)。分离株中检出11种耐药基因,其中以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检出率最高,为95.40%(83/87);共检测出18种毒力基因,其中侵袭素类mat为优势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5.06%(74/87);部分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之间具有相关性。分离株携带12种质粒,主要类型为IncFIB(77.01%,67/87)。接合试验结果显示,共有42株分离菌接合成功,接合转移率为48.28%(42/87),IncI2、IncHI2、IncX4质粒均成功转移至接合子中,其中IncI2质粒检出率最高(57.14%)。【结论】87株鸡源携带mcr-1基因大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其耐药基因检出率高,毒力基因种类多样,且部分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毒力基因之间存在相关性;48.28%(42/87)菌株的mcr-1基因可以利用IncI2、IncHI2、IncX4质粒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福建省鸡源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毒力特性以及传播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多黏菌素 mcr-1基因 耐药性 毒力基因 接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中Snail、Slug和KAI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龚晓萌 陶仪声 +5 位作者 周蕾 俞岚 武世伍 宋文庆 王丹娜 承泽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33-1738,共6页
目的检测宫颈癌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标记物Snail、Slug和转移抑制因子KAI1的表达,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TM plus法检测15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40例正... 目的检测宫颈癌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标记物Snail、Slug和转移抑制因子KAI1的表达,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TM plus法检测15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4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Snail、Slug和KAI1蛋白的表达。结果 Snail、Slug和KAI1在CSCC组、CIN组和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2%、66.9%、43.5%;32.0%、34.0%、64.0%和0%、2.5%、95.0%,两组相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il、Slug和KAI1蛋白的表达均与CSCC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浸润深度、FIGO分期及术后生存期均有关(P<0.05);Snail蛋白的表达与Slug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752,P<0.001),Snail和Slug蛋白的表达均与KAI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Snail和Slug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率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的患者(P<0.001);KAI1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率明显高于其阴性表达的患者(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Snail和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及FIGO分期是影响CS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Snail、Slug和KAI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CSCC组织中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FIGO、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预后等均有关;在CSCC组织中早期联合检测Snail、Slug和KAI1对判断预后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SNAIL SLUG kai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82/KAI1和HIF-1α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被引量:33
13
作者 武世伍 承泽农 +2 位作者 俞岚 宋文庆 陶仪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918-925,共8页
背景与目的新近研究显示血管生成拟态存在于多种高侵袭性肿瘤中,并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特性有关,在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肿瘤中有多种基因表达异常。本研究旨在寻找能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浸润、转移及... 背景与目的新近研究显示血管生成拟态存在于多种高侵袭性肿瘤中,并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特性有关,在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肿瘤中有多种基因表达异常。本研究旨在寻找能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浸润、转移及术后生存率的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法和特殊组织化学法检测160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CD82/KAI1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情况。结果在正常肺组织中HIF-1α、CD82/KAI1的表达率和VM分别为0、95.0%和0,在NSCLC组织中分别为48.8%、37.5%和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水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术后生存期有关(P<0.01);CD82/KAI1的表达与HIF-1α的表达以及VM呈负相关,HIF-1α的表达水平与VM呈正相关(P<0.05);CD82/KAI1、HIF-1α的表达以及VM均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有关联性(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HIF-1α的过表达和VM均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1);而CD82/KAI1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1);MVD≥22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MVD<22的的生存率(P<0.01)。多因素分析:pTNM分期、CD82/KAI1、HIF-1α的表达以及VM是影响NSCLC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 CD82/KAI1、HIF-1α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VM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转移和预后等均有关,CD82/KAI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CD82/kai1 HIF-1Α 血管生成拟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阳性鸡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性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婷婷 陈海玉 +11 位作者 段楚楚 庄丽云 刘荣昌 陈慧慧 余小珍 杨欣 陈梦诗 包银莉 程艳青 华宝玉 黄翠琴 郑新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为了解福建省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性,本研究于2022年~2024年从福建省4个不同地区养殖场、屠宰场、菜市场的肉鸡和蛋鸡中分离到786株鸡源大肠杆菌,采用PCR鉴定mcr-1阳性大肠杆菌,统计不同地区、不同来源... 为了解福建省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性,本研究于2022年~2024年从福建省4个不同地区养殖场、屠宰场、菜市场的肉鸡和蛋鸡中分离到786株鸡源大肠杆菌,采用PCR鉴定mcr-1阳性大肠杆菌,统计不同地区、不同来源及不同种类鸡源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检出率;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cr-1阳性大肠杆菌对7大类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mcr-1阳性菌的6大类12种耐药基因,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离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性;通过PCR鉴定分离菌中质粒的类型。结果显示,786株鸡源大肠杆菌中mcr-1基因的检出率为21.25%(167/786),以闽东地区(24.28%,42/173)、菜市场(25.41%,47/185)和蛋鸡(27.95%,64/229)中分离的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检出率最高。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四环素类的多西环素(DOX)和四环素(TE)耐药的mcr-1基因阳性菌占比最高,分别为92.22%(154/167)和89.82%(150/167);对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GEN)和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CIP)耐药的菌株最少,分别占44.91%(75/167)和56.29%(94/167);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酰胺醇类、氟喹诺酮类、多黏菌素类、β-内酰胺类耐药的菌株占57.49%~73.65%。85.63%(143/167)的菌株为多重耐药菌(MDR)。不同地区、不同来源和不同种类鸡中分离的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差异;所测12种耐药基因均在mcr-1阳性菌中检出,其中四环素类的tet(A)(97.6%,163/167)、氨基糖苷类的aadA1(87.43%,146/167)、磺胺类的sul2(84.43%,141/167)、β-内酰胺类的blaTEM(81.44%,136/167)、氟喹诺酮类的qnrS(72.46%,121/167)及酰胺醇类的floK(67.66%,113/167)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均在50%以上;相关性分析显示,分离菌对氧氟沙星与其耐药基因qnrA、对环丙沙星与其耐药基因qnrS、对氨曲南和头孢他啶与其耐药基因blaTEM等均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分离菌主要携带IncI2型质粒(50.30%,84/167)、IncHI2型质粒(25.15%,42/167)和IncX4型质粒(19.76%,33/167)。目前福建省mcr-1阳性鸡源大肠杆菌的检出率较高,且多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现象非常严重。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福建省mcr-1阳性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多黏菌素 耐药基因 mcr-1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鳞癌组织中KAI1表达变化与宫颈癌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炜敏 游泽山 +2 位作者 袁力 何善阳 沈丽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9-542,共4页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肿瘤抑制基因1(KAI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及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样本包括正常对照宫颈组织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20例,宫颈癌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间...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肿瘤抑制基因1(KAI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及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样本包括正常对照宫颈组织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20例,宫颈癌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间石蜡切片KAI1蛋白表达,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对照组与宫颈癌组新鲜组织KAI1mRNA的表达。统计相关临床资料并随访其复发及预后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复发与预后的关系。结果:KAI1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基因及蛋白表达阳性率均呈进行性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KAI1基因及蛋白表达均与宫颈鳞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有关,高分化组较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未转移组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转移组(P<0.05)。宫颈癌按临床分期不同期别越早蛋白表达率越高(P<0.05),基因表达率与临床期别无关。生存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差,临床分期晚,有淋巴结转移及KAI1蛋白与RNA表达阳性患者具有高复发风险。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KAI1蛋白与RNA表达与否均为预后相关因素。结论:KAI1基因及蛋白表达强度与宫颈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转移均有关,基因表达基本与蛋白表达同步变化,提示KAI1变化可能参与了宫颈癌发生发展,并且是宫颈癌复发与预后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kai1 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LVD、MVD、CEAmRNA及KAI1和Kiss-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汪国文 王祖义 +3 位作者 黎传奎 王萍 柴大敏 承泽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8-354,共7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研究很多,有些临床病理因素已被公认与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对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癌胚抗原...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研究很多,有些临床病理因素已被公认与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对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CEAmRNA)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Kiss-1的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57例NSCLC患者,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 chip)技术对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肺癌组织LVD、MVD和KAI1、Kiss-1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全组的5年生存率为18%,中位生存期为3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CEAmRNA的阳性表达、MVD、LVD和Kiss-1的表达对生存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和CEAmRNA的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NSCLC患者中MVD、LVD和Kiss-1及CEAmRNA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癌胚抗原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kai1 KISS-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春霞 翁丹卉 +6 位作者 蒋学锋 朱涛 李红雨 何超蔓 卢运萍 王世宣 马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pcDNA3-KAI1质粒转染人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采用免疫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KAI1蛋白的表达,MTT...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pcDNA3-KAI1质粒转染人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采用免疫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KAI1蛋白的表达,MTT比色法、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KAI1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pcDNA3-KAI1质粒后AN3CA和HEC-1-B细胞内和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KAI1蛋白的稳定表达。转染空白质粒组细胞形成克隆数量多体积较大,细胞克隆形成率为(54.2±3.1)%和(52.7±4.3)%,细胞的倍增时间为21.3h和20.1h;基因转染pcDNA3-KAI1质粒组细胞形成克隆数少体积较小,细胞克隆形成率为(37.4±5.1)%和(32.1±3.7)%,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3.7h和45.2h;两组间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转染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为(91±10.7)/HT、(68±10.8)/HT,而空质粒转染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为(292±11.5)/HT、(219+12.7)/HT,两组细胞比较,侵袭能力亦显著下降(P<0.05)。结论:外源性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有效转染可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均下降,KAI1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转移的新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 子宫内膜癌 肿瘤侵袭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st和E-cadherin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KAI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苏阳 李胜泽 +1 位作者 郭伟 承泽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1-415,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组织中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方法检测130例CSCC组织、40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和4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组织中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方法检测130例CSCC组织、40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和4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中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95.0%和97.5%;在CIN组中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62.5%和65.0%;在CSCC组织中,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40.8%和43.1%。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不同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wist蛋白表达水平在CSCC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浸润深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CSCC组织中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浸润深度及FIGO分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wist蛋白的表达与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均P<0.0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KAI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生存分析表明Twist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组患者;E-cadherin和KAI1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阴性组患者。多因素分析发现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是影响C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C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在CSCC组织中检测Twist、E-cadherin和KAI1表达情况可能对CSCC的预后判断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TWIST E-CADHERIN kai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I1/CD82和P2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崔荣花 王美清 +3 位作者 毛山山 程小珍 元建华 李兴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研究KAI1/CD82和P27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与23例正常胃组织中KAI1/CD82、P27蛋白的表达。结果:在胃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3%、34.4%,在正... 目的:研究KAI1/CD82和P27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与23例正常胃组织中KAI1/CD82、P27蛋白的表达。结果:在胃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3%、34.4%,在正常胃组织中KAI1/CD82蛋白和P2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5%,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KAI1/CD82蛋白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的浸润深度、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KAI1/CD82与P2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6,P<0.05)。结论:KAI1/CD82蛋白和P27蛋白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KAI1/CD82与P27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i1/CD82 P27 胃癌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组织中KAI1、EphA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郝宝岚 李珊珊 +2 位作者 张红燕 闫爱华 任秀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KAI1蛋白和EphA2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0例食管癌组织及其150例正常黏膜中KAI1和EphA2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正常黏膜(P<... 目的探讨KAI1蛋白和EphA2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0例食管癌组织及其150例正常黏膜中KAI1和EphA2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正常黏膜(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P<0·05),KAI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EphA2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正常黏膜(P<0·05),在深层浸润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浅层浸润组(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phA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KAI1蛋白和EphA2蛋白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有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KAI1蛋白的低表达和EphA2蛋白的高表达与食管癌的癌变及转移的发生有关,两者对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kai1蛋白 EphA2蛋白 肿瘤转移 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