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4篇文章
< 1 2 1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永红 孙涛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651,共5页
目的:评估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7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病人在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 目的:评估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7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病人在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护理操作。比较两组病人门诊随诊情况、用药知晓情况、睡眠质量、焦虑评分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病人门诊随诊率及用药知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焦虑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术期进行心脏康复护理,可减轻病人的焦虑状态,提高其睡眠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心脏康复 依从性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向值匹配评价椎基底动脉支架闭塞行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
作者 管民 李子园 +5 位作者 马振凯 孟淑辉 周志龙 吴立恒 李天晓 朱良付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后闭塞行机械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2022年10月本中心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支架植入术后闭塞组(支架闭塞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闭塞组(ICAS)。运...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后闭塞行机械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2022年10月本中心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支架植入术后闭塞组(支架闭塞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闭塞组(ICAS)。运用倾向值匹配法平衡两组基线特征,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90 d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07例患者,其中支架闭塞组14例,ICAS组93例。经倾向评分成功匹配14对,其中支架闭塞组14例,ICAS组27例。支架闭塞组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均低于I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11/14)vs. 100%(27/27),P=0.062;28.6%(4/14)vs. 44.4%(12/27),χ^(2)=0.976,P=0.323]。支架闭塞组90 d死亡率显著高于ICAS组[57.1%(8/14)vs. 25.9%(7/27),χ^(2)=3.873,P=0.049]。支架闭塞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I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7%(5/14)vs. 14.8%(4/27),χ^(2)=1.289,P=0.256]。结论 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后闭塞行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与ICAS闭塞无差异,但90 d死亡率显著高于ICAS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支架植入 支架内血栓 机械取栓 倾向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CT支架精显技术用于植入颅内动脉支架
3
作者 尹姬 朱力 +2 位作者 侯晓霖 张玲玲 余景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1-335,共5页
目的观察C臂CT支架精显技术用于植入颅内动脉支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接受植入颅内动脉支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观察治疗中及治疗结束后即刻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支架显影情况,并对目标动脉行超选择C臂C... 目的观察C臂CT支架精显技术用于植入颅内动脉支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接受植入颅内动脉支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观察治疗中及治疗结束后即刻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支架显影情况,并对目标动脉行超选择C臂CT扫描及支架精显重建。对比2D-DSA图与支架精显重建图显示支架结构主观评分,及支架显示清晰率及并发症检出率。结果共对38例植入45枚支架。2D-DSA图主观评分为0分1枚、1分20枚、2分24枚;支架精显重建图示1枚主观评分为0、44枚为3分,其支架显示清晰率为97.78%(44/45),高于2D-DSA图(0/45,P<0.001)。2D-DSA所示44枚支架中,1枚支架张开不良、1枚见穿支血管异常。支架精显重建图示44枚中,2枚张开不良、2枚支架内血栓形成、2枚支架网丝突入血管腔内、3枚穿支血管痉挛并局限性狭窄。对8枚支架行球囊扩张致动脉夹层,之后重复植入支架,精显图示后续支架完全覆盖夹层破口。支架精显重建图并发症检出率高于2D-DSA图[38.64%(17/44)vs.4.55%(2/44),P=0.002]。结论C臂CT支架精显技术用于植入颅内动脉支架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支架 支架精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谱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支架效果显示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欣 丁宁宁 +5 位作者 周丽 赵文哲 李达亮 刘哲 杨健 金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3,共6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9.65)岁;男/女:16/4]。原始图像重建为7组单能量图像(40~100 keV)、120 kVp、虚拟平扫(VUE)和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图像。图像经去骨处理后,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显示支架,并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与其他重建组图像相比,80 keV和MAR图像评分最高(P<0.01)。结论 80 keV单能量成像技术和MAR提高了下肢动脉支架内腔和结构的图像质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 能谱CT血管成像 单能量成像 下肢动脉 动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5
作者 李文帅 赵亚运 +5 位作者 郭震 张海兵 王奉淼 张信芳 张全忠 李庆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2-309,共8页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导下患者实际接受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负荷量双抗组和替罗非班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及动脉瘤部位。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与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定义为术中载瘤动脉内充盈缺损,载瘤动脉或支架覆盖分支血管闭塞)及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CT发现新的或恶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患者术后90 d预后情况,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将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相比的随访结果分为4类:(1)完全闭塞,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完全消失;(2)改善,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减少;(3)稳定,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保持不变;(4)复发,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增加。结果共纳入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08例,男30例,女78例,年龄32~75岁,中位年龄63(50,66)岁;其中负荷量双抗组55例,替罗非班组53例。(1)替罗非班组与负荷量双抗组各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总体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0%(13/108),其中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6%(5/108),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4%(8/108);总体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8),包括1例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1例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92.6%(100/108)的患者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7.4%(8/108)的患者预后不良。78.7%(85/108)的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其中完全闭塞率为94.1%(80/85),复发率为2.4%(2/85)。(3)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3.2%(7/53)和10.9%(6/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负荷量双抗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替罗非班组[9.1%(5/55)比0,P=0.025],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替罗非班组[1.8%(1/55)比13.2%(7/53),P=0.028]。负荷量双抗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2/55),替罗非班组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术后90 d随访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良好预后比例分别为94.3%(50/53)和90.9%(50/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抗两种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替罗非班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对比观察
6
作者 李杨 隗立兵 +6 位作者 齐一侠 马天宇 刘端 张帆 郭建明 谷涌泉 郭连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5-909,共5页
目的评价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irectional atherectomy and anti-restenosis theraphy,DAART)对比普通球囊联合金属裸支架(bare-mental stent,BMS)治疗老年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 目的评价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irectional atherectomy and anti-restenosis theraphy,DAART)对比普通球囊联合金属裸支架(bare-mental stent,BMS)治疗老年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股腘动脉病变治疗的老年患者116例,分为DAART组57例,BMS组59例。结果DAART组与BMS组年龄、危险因素、卢瑟福分级、病变长度、病变性质、病变部位、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分级、膝下流出道、术前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组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比例显著高于DAA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DAART组1年和2年的1期通畅率显著高于BMS组(90.4%vs 75.0%,76.3%vs 57.3%,P<0.045)。DAART组与BMS组1年和2年的免于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1%vs 88.8%,91.6%vs 77.7%,P>0.05)。随访2年,DAART组与BMS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5例)和20.8%(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RT治疗老年患者股腘动脉病变的中期有效性优于普通球囊联合BMS,但针对老年患者术前更应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切除术 腘动脉 股动脉 对比研究 药物涂层球囊 金属裸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1例
7
作者 丁杨 陈艺婕 +2 位作者 郑续 陈毅刚 张锦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45,共3页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临床少见,因症状不典型易漏诊,但其动脉-动脉栓塞风险可致严重后循环缺血。本文报道1例漏诊ILT病例,旨在提升临床识别能力。患者,男,49岁,2023年6月25日因“突发头晕伴恶心12 h”急诊就...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临床少见,因症状不典型易漏诊,但其动脉-动脉栓塞风险可致严重后循环缺血。本文报道1例漏诊ILT病例,旨在提升临床识别能力。患者,男,49岁,2023年6月25日因“突发头晕伴恶心12 h”急诊就诊,头颅CT提示后循环缺血,予阿司匹林0.2 g/d、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后离院。次日门诊头颅MRI示右侧小脑半球新近梗死灶。28日再发头晕,伴行走不稳、右侧偏身麻木,持续不好转,于29日入院。颈部CTA示右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远端管腔内充盈缺损合并Donut征,确诊ILT。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为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共15周。门诊颈部血管高分辨MRI示右椎动脉V1~V2段闭塞。11月2日在局麻下行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及6个月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复发,mRS评分0分。本例患者提示,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若初诊影像未明确责任病灶,需警惕ILT可能;药物治疗联合早期(5~7 d)CTA动态评估可有效逆转血栓进展,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腔内血栓 抗血小板 椎动脉开口狭窄 椎动脉开口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和球囊形状对多重狭窄锥形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8
作者 申祥 刘强 +4 位作者 许越 何泽文 陈嘉豪 蒋佳宝 晏恒峰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 研究在多重狭窄的锥形血管中支架和球囊形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建立血管支架植入多重狭窄锥形血管后的血流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形状支架和不同形状球囊搭配使用对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分别使用圆柱... 目的 研究在多重狭窄的锥形血管中支架和球囊形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建立血管支架植入多重狭窄锥形血管后的血流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形状支架和不同形状球囊搭配使用对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分别使用圆柱形球囊和锥形球囊对圆柱形支架进行扩张,与圆柱形球囊扩张相比,锥形球囊扩张产生的低速血流区域的占比减小0.58%,低平均时间壁面剪应力区域的占比减小3.22%;使用锥形球囊分别对圆柱形支架和锥形支架进行扩张,与扩张锥形支架相比,扩张圆柱形支架产生的低速血流区域占比减小1.35%,低平均时间壁面剪应力区域占比减小9.73%。结论 多重狭窄锥形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受到植入支架形状和球囊形状的影响;在多重狭窄的锥形血管中,采用锥形球囊扩张圆柱形支架可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环境,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风险。研究结果为临床上介入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血管 多重狭窄 支架形状 球囊形状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手术在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东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3-568,共6页
复合手术融合显微神经外科开放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的优势,可在复合手术室内完成序贯或同步的多模态操作,为复杂脑血管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断与治疗。本文对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 复合手术融合显微神经外科开放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的优势,可在复合手术室内完成序贯或同步的多模态操作,为复杂脑血管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断与治疗。本文对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现状及技术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其发展历程及面临挑战。尽管复合手术目前仍面临感染-抗凝双重风险、辐射暴露、设备与技术壁垒等挑战,但随着流程标准化、影像智能化及多学科深度融合,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突显,有望成为复杂脑血管病治疗的核心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血栓形成 颈内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SSQ问卷的患者报告结局和临床干预对改善上尿路结石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车渝龙 吴展鹏 +1 位作者 袁方超 李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0-475,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输尿管支架相关症状问卷(the ureteral stent-related symptom questionnaire,USSQ)的患者报告结局和临床干预对改善上尿路结石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招募了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 目的:探讨基于输尿管支架相关症状问卷(the ureteral stent-related symptom questionnaire,USSQ)的患者报告结局和临床干预对改善上尿路结石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招募了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的上尿路结石患者106例,通过USSQ问卷进行远程的患者自我报告和临床干预,以评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行性。结果:留置输尿管支架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疼痛和血尿,而尿频、尿急、发热和性生活相关的症状少见。留置输尿管支架患者的症状评分在术后第3天最高,此后,除外附加问题患者其他维度的评分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接受干预的患者USSQ总分(57.5±10.1 vs.51.6±8.9,t=2.981,P=0.004)和泌尿系统症状评分(30.8±5.3 vs.26.7±5.6,t=3.478,P<0.001)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USSQ的患者报告结局和临床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支架 输尿管支架症状评分问卷 患者自我报告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A/Stent术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的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葛智平 郭静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3期166-167,共2页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tent)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 - 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 PTCA/ Stent术病人 6 7例 ,按该手术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 ,术中及术后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测定每例病人术前、术后...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tent)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 - 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 PTCA/ Stent术病人 6 7例 ,按该手术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 ,术中及术后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测定每例病人术前、术后 16 h及术后 1周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抗凝血酶 - 活性。结果 术后 16 h抗凝血酶 - 活性降低 ,术后 1周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结论 凝血功能增强与使用肝素有关 ,建议术后缩短肝素使用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A stent 术后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影像增强技术StentBoost对支架后扩张的指导意义与血管内超声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菲菲 王禹 +6 位作者 张丽伟 沈东 孙红岩 白静 郭金花 许明明 郝春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73-875,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影像增强技术StentBoost显影及判定支架后扩张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择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和StentBoost检查的心内科住院患者1 7例,其中无钙化患者3例,浅表钙化患者11例,深层钙化患者3例。其中14例因支架膨胀不均匀... 目的探讨支架影像增强技术StentBoost显影及判定支架后扩张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择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和StentBoost检查的心内科住院患者1 7例,其中无钙化患者3例,浅表钙化患者11例,深层钙化患者3例。其中14例因支架膨胀不均匀给予后扩张,分别对支架后扩张前后冠状动脉定量分析(QCA)、IVUS和StentBoost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后扩张前支架内最小直径IVUS与StentBoost的相关性(r=0.9856,P<0.01)优于QCA与StentBoost的相关性(r=0.9754,P<0.01),也优于QCA与IVUS的相关性(r=0.9611,P<0.01);后扩张后支架内最小直径QCA与StentBoost的相关性(r=0.8774,P<0.01)最好。QCA、IVUS和StentBoost三者的相关性在深层钙化患者明显优于浅表钙化患者。结论支架后扩张前IVUS和StentBoost数据的相关性较好,而后扩张后两者相关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支架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行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十例单中心应用经验
13
作者 徐祥鸣 毛凤君 +4 位作者 赛俊杰 梁玉 崔言森 王浩 车峰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57-565,共9页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入路(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入路(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病变特征、手术指标、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病变特征包括颈动脉狭窄部位、狭窄血管远端正常管腔直径、狭窄血管近端正常管腔直径、狭窄率、狭窄长度、主动脉弓型。手术指标包括导引导管到位方法、导引导管到位、支架释放、保护伞回情况及残余狭窄率。围手术期情况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72 h内穿刺点出血、症状性桡动脉闭塞、扩散加权成像新发脑梗死、心脑血管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及术后住院天数。术后1、6个月采用mRS行电话随访,术后12个月门诊随访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检查评估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1)共纳入10例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57~72岁,中位年龄70(62,71)岁,其中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4例,其中2例表现为偏侧肢体轻瘫,1例表现为轻度构音障碍,1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患者中术前mRS评分0、1、2分患者分别为1、2、1例。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例,术前mRS评分均为0分。(2)10例患者中2例为左侧颈内动脉狭窄,8例为右侧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均>70%,平均狭窄率(79.9±7.1)%,平均狭窄长度(16.8±5.7)mm。狭窄血管远、近端正常管腔平均直径分别为(5.1±0.5)、(8.1±0.8)mm,Ⅰ、Ⅱ、Ⅲ型主动脉弓分别为1、8、1例。8例右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4例利用泥鳅导丝直接超选右侧颈总动脉,4例导引导管通过交换技术置入。2例左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导引导管均通过交换技术置入。所有患者导引导管均成功到位且支架释放成功,10例患者均未出现保护伞回收困难,平均残余狭窄率(21.6±6.7)%。(3)患者术后平均住院(1.8±0.9)d。10例患者均未出现穿刺点出血或症状性桡动脉闭塞;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血管事件,为脑桥穿支动脉缺血,表现为复视,左眼内收障碍,考虑为术后血压降低灌注不足所致,术后即刻mRS评分2分,术后6个月mRS评分0分。余9例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mRS评分均同术前,术后72 h内均无新发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CAS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小样本研究,研究结果尚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颈动脉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f支架在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中的应用
14
作者 张雄 何昊 +2 位作者 黎明 李全明 舒畅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Cuff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使用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 目的:探讨使用Cuff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使用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0.3±7.1)岁。分析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4例患者中常规近端Cuff支架置入22例,2例行Cuff支架开窗来保留单侧肾动脉血流。急诊EVAR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23例患者即时Ⅰa型内漏消失,1例有少量Ⅰa型内漏,选择保守治疗观察。24例患者均成功随访,平均随访(39.0±15.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死亡,2例患者出现主动脉再次干预,其中1例患者因胸主动脉溃疡接受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因Ⅱ型内漏及髂动脉瘤破裂分别接受腹主动脉瘤切除术及髂动脉支架置入术,未发生其他主动脉相关并发症及再次干预。结论:近端加用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Ⅰa型内漏 Cuff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15
作者 尹俊洋 宗启言 +8 位作者 吴达 吕朋华 丁鸭锁 刘艳 邵祥忠 丁桂兵 程言博 曹洁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目的评估国产RECO取栓支架在真实世界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江苏省8家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 目的评估国产RECO取栓支架在真实世界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江苏省8家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责任闭塞血管及其所在位置(前循环、后循环)、是否为醒后卒中、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吸烟、饮酒。收集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全身麻醉、术中是否结合抽吸取栓、取栓次数、是否首次再通[1次支架取栓即实现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术中是否采取补救治疗[包括应用其他支架取栓、动脉内尿激酶溶栓、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急诊血管成形术(单纯支架置入术、单纯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中是否使用球囊导引导管及出院时NIHSS评分。有效性指标包括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级)、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mTICI分级3级)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安全性指标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与器械相关的术中并发症(血栓逃逸、医源性夹层、手术部位出血)和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根据责任闭塞血管所在位置将所有患者分为前循环闭塞组和后循环闭塞组,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行机械取栓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366例,平均(69±11)岁,80岁及以上患者54例(14.8%),男221例(60.4%),前循环闭塞组296例,后循环闭塞组70例。(1)337例(92.1%)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282例(77.0%)患者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平均取栓(1.9±1.0)次,141例(38.5%)患者实现了首次再通;9例(2.5%)患者术中使用了其他支架,65例(17.8%)患者行急诊血管成形术,术后24 h内sICH发生率为10.9%(40/36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3.6%(196/366),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患者比例为23.0%(84/366),器械相关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6%(13/366);中位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为75(52,110)min,中位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为370(280,488)min。(2)前、后循环闭塞组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1%(163/296)和47.1%(33/70),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别为93.2%(276/296)和87.1%(61/70),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79.1%(234/296)和68.6%(48/70),术后24 h内sICH发生率分别为12.2%(36/296)和5.7%(4/70),器械相关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11/296)和2.9%(2/70),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患者比例分别为21.6%(64/296)和28.6%(20/7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可有效、安全实现血管再通。本研究结果尚需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多中心研究 RECO支架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和随访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鸿洲 莫大鹏 +4 位作者 张扬 伊志强 李良 张家涌 鲍圣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评估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血管狭窄率均>50%。根据Mori分型,A型7例,B... 目的评估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血管狭窄率均>50%。根据Mori分型,A型7例,B型24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并进行随访及评估,观察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①31例患者中,Mori A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2.2±4.5)%,Wingspan支架置入后为(21.6±2.1)%;Mori B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1±7.0)%,支架置入后为(24.2±3.8)%,Wingspan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8%;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单侧肢体力弱及嗜睡,行头部CT及MRI检查,未见明显梗死灶及血肿。②31例患者中失访2例,其余患者随访5~41个月,术后1个月内未出现支架侧脑梗死的病例。对16例患者行DSA随访发现,Mori分型A型患者术后无一例再狭窄(0/5),Mori B型患者1例中有4例出现再狭窄(4/11,P=0.245),其中2例支架术后缺血事件均发生在Mori B型组,无一例死亡。结论通过严格地筛选病例,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长期疗效及如何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疗效对比分析
17
作者 张贺 于林杰 +3 位作者 张曦 罗云 徐运 李敬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7例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Mori分... 目的对比分析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7例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Mori分型和病变部位分别予单纯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组,12例)和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组,25例),主要结局为随访期间(术后3~12个月)血管再狭窄率、脑卒中复发率和致死性事件发生率,次要结局为手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主要结局,术后平均随访(5.21±2.19)个月,36例完成随访患者中6例(16.67%)出现血管再狭窄,球囊扩张组2例(2/12)、支架植入组4例(1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均未发生脑卒中复发或致死性事件。次要结局,手术成功率达100%(37/37);3例(8.11%)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球囊扩张组1例(1/12)、支架植入组2例(8%),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均未发生支架内或病变血管内血栓形成。结论对于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尚待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硬化 青年人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洛尤单抗联合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欧阳列锋 封浑 +5 位作者 韦俊杰 黄树宣 李一宋 韦黄苇 李佩湖 李吕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探讨依洛尤单抗联合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对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81例,根据术后不同的调脂方案分... 目的探讨依洛尤单抗联合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对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81例,根据术后不同的调脂方案分为他汀组(51例,单纯给予阿托伐他汀)和联合组(30例,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变化(△LDL-C)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变化(△TC)水平以及血管再狭窄率(△狭窄率)。结果联合组术后LDL-C、TC水平明显低于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LDL-C、△TC水平明显高于他汀组[(1.85±1.01)mmol/L vs(1.18±0.68)mmol/L,P=0.001;(1.64±0.94)mmol/L vs(1.19±0.67)mmol/L,P=0.018],△狭窄率明显低于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3%vs 35.3%,P=0.032)。结论依洛尤单抗联合金属裸支架的治疗对椎动起始部狭窄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并有助于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椎动脉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植入术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伴不同类型静脉窦狭窄效果比较
19
作者 徐振 包雯颍 +6 位作者 许莺歌 王晨 张松 朱明 吴垠垠 闫磊 水少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703,共7页
目的比较支架植入术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伴不同类型静脉窦狭窄(venous sinus stenosis,VS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支架植入术的48例IIH伴VS... 目的比较支架植入术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伴不同类型静脉窦狭窄(venous sinus stenosis,VS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支架植入术的48例IIH伴V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VSS类型将患者分为内源性狭窄组(n=20)和外源性狭窄组(n=2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症状改善、视乳头水肿Frisén分级、腰椎穿刺口压力(lumbar puncture opening pressure,LPOP)、静脉窦跨狭窄压力梯度(ΔP)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内源性狭窄组患者年龄大于外源性狭窄组(41.6岁比35.3岁,P=0.049),外源性狭窄组患者狭窄节段长度长于内源性狭窄组(22.5 mm比19.0mm,P=0.007),两组间其余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ΔP中位数、LPOP平均值和视乳头水肿Frisén分级中位数均显著下降,且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外源性狭窄组术后3 d中位Frisén分级更低(P=0.037)。随访1年,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了出院时外源性狭窄组无视乳头水肿症状比例较高(57.1%比22.2%,P=0.049)外,两组间其他症状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结论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IIH伴不同类型VSS患者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颅内高压 静脉窦狭窄 支架植入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和表面涂层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许峰瑞 李伟 杨文艺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1-466,共6页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不断发展,血管支架的制作材料、厚度及药物涂层等都发生了明显改良,旨在解决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等问题。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支架的迭代发展和支架涂层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有...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不断发展,血管支架的制作材料、厚度及药物涂层等都发生了明显改良,旨在解决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等问题。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支架的迭代发展和支架涂层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更优异性能的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支架 药物涂层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