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85篇文章
< 1 2 2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的SPP1表达及其与PD-L1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娟 黄曦 +5 位作者 李佳嘉 魏雨晴 张丽琴 俞咏梅 陆志伟 张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腺癌与低分化癌两组,分析SPP1与PD-L1在两组的表达与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检出SPP1表达且其在低分化癌组表达水平较腺癌组显著升高(P=0.015);PD-L1表达者占6/7(5例未测),较之腺癌组,PD-L1亦在低分化癌组高表达(P=0.048),两组的PD-L1表达差异与SPP1表达差异一致。结论: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SPP1及PD-L1阳性表达,病理形态为低分化癌者更甚,SPP1与PD-L1在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可能具有正相关性,其关联机制及免疫治疗中作用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LC SMARCA4缺失 spp1 PD-L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SPP1+巨噬细胞的分布和功能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2
作者 龙雨欣 杨岳 +1 位作者 金硕(综述) 张红梅(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33-637,共5页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中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进展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调控密切相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作为TME中关键的免疫调节细胞,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分泌型磷蛋白1阳性肿瘤...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中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进展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调控密切相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作为TME中关键的免疫调节细胞,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分泌型磷蛋白1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secreted phosphoprotein 1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SPP1+TAM)是一类具有明确促瘤作用的亚群。SPP1+TAM在CRC组织中呈现特异性分布特征,尤其在肿瘤侵袭前沿和转移灶中显著富集。该亚群通过分泌SPP1等效应分子,参与结肠癌细胞黏附、迁移、血管生成和转移等多种活动。本文就SPP1+TAM在CRC中的分布特征、分子调控机制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旨在为开发新型诊断标志物和靶向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微环境 spp1+巨噬细胞 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不同季节电离层修正对GPS系统SPP的影响
3
作者 张春 王格 +2 位作者 张旻剑 朱一龙 王偲偲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9-702,共14页
针对中国区域,分别采用Klobuchar模型、BDGIM模型、IGS电离层格网数据,以及区域建模生成的CHNION,对2022年3月、6月、9月、12月共4个月不同纬度测站进行标准单点定位(Standard Point Positioning, SPP),通过比较SPP结果精度,对多种电离... 针对中国区域,分别采用Klobuchar模型、BDGIM模型、IGS电离层格网数据,以及区域建模生成的CHNION,对2022年3月、6月、9月、12月共4个月不同纬度测站进行标准单点定位(Standard Point Positioning, SPP),通过比较SPP结果精度,对多种电离层模型或数据在中国区域内的修正精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采用Klobuchar模型修正的SPP精度最差,相比之下, BDGIM模型4个测站平均提高定位精度20%.在中低纬度测站BJF1, ZLTG, HKSL上,采用CHINON进行电离层延迟修正后, 3个测站的每月平均定位精度依次为1.65, 1.27, 3.2, 2.87 m,采用IGS最终电离层格网数据进行电离层修正后, 3个测站的每月平均定位精度依次为1.6, 1.37, 3.1, 2.7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单点定位 KLOBUCHAR模型 BDGI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苦苷通过调节肝星状细胞中MIF-SPP1信号通路预防巨噬细胞介导的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4
作者 王继绪 朱英斌 +1 位作者 陈茂丽 韩永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3-602,共10页
目的探究龙胆苦苷(GPS)通过调节肝星状细胞中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分泌型磷蛋白1(SPP1)信号通路预防巨噬细胞介导的肝纤维化机制。方法将LX-2细胞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组、TGF-β联合GPS(25、50、100、150)μmol/mL... 目的探究龙胆苦苷(GPS)通过调节肝星状细胞中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分泌型磷蛋白1(SPP1)信号通路预防巨噬细胞介导的肝纤维化机制。方法将LX-2细胞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组、TGF-β联合GPS(25、50、100、150)μmol/mL组,EDU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 TM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 blot法检测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与一型胶原蛋白(COL1A1)蛋白表达。分离M1型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M1-CM)用于处理TGF-β组、TGF-β联合GPS组LX-2细胞,同时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浓度,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以及α-SMA与COL1A1蛋白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GPS、肝纤维化与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的靶点交集,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DARTS)实验和Western blot法验证GPS对MIF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将LX-2细胞分为对照组、TGF-β组、TGF-β联合M2-CM组、TGF-β和oe-NC联合M2-CM组、TGF-β和oe-MIF联合M2-CM组,分析细胞上清液iNOS、Arg1浓度及细胞增殖、侵袭、α-SMA与COL1A1蛋白表达变化。将LX-2细胞分为对照组、TGF-β组、TGF-β联合oe-NC组、TGF-β联合oe-MIF组、TGF-β和oe-MIF联合GPS组,Western blot法测定MIF与SPP1蛋白表达。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究GPS对体内肝纤维化的潜在治疗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GF-β组LX-2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增加,α-SMA与COL1A1蛋白表达增强,而GPS干预能够抑制TGF-β条件LX-2细胞增殖与侵袭,并降低α-SMA与COL1A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TGF-β组细胞上清液中iNOS浓度上调、Arg1浓度下降,并且M1-CM处理在TGF-β干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iNOS浓度、降低了Arg1浓度,同时促进了细胞增殖与侵袭,上调了α-SMA与COL1A1蛋白表达,而GPS能够逆转M1-CM干预的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F为GPS、肝纤维化与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的靶点交集之一,且GPS能够靶向并抑制其表达。相比于TGF-β组,M2-CM干预后细胞上清液中iNOS浓度下降、Arg1浓度增加,LX-2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降低,α-SMA与COL1A1蛋白表达减弱,然而过表达MIF后,逆转了M2-CM的干预效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TGF-β组MIF与SPP1蛋白表达增强,过表达MIF后MIF与SPP1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强,而GPS干预则抑制了MIF与SPP1蛋白表达。动物实验中,GPS干预治疗能够减轻肝纤维化大鼠肝损伤,并抑制肝组织中MIF与SPP1、α-SMA与COL1A1蛋白表达。结论GPS可能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中MIF-SPP1信号通路预防巨噬细胞介导的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龙胆苦苷(GPS) 肝星状细胞 肝纤维化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 分泌型磷蛋白1(sp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3-SPP算法的道路车辆检测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涛 冯浩 +4 位作者 秘蓉新 李林 何振学 傅奕茗 吴姝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8,共11页
针对在城市道路场景下视觉检测车辆时,车辆密集和远处车辆呈现小尺度,导致出现检测精度低或者漏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YOLOv3-SPP算法,对激活函数进行优化,以DIOU-NMS Loss作为边界框损失函数,增强网络的表达能力。为提高所提... 针对在城市道路场景下视觉检测车辆时,车辆密集和远处车辆呈现小尺度,导致出现检测精度低或者漏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YOLOv3-SPP算法,对激活函数进行优化,以DIOU-NMS Loss作为边界框损失函数,增强网络的表达能力。为提高所提算法对小目标和遮挡目标的特征提取能力,引入空洞卷积模块,增大目标的感受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检测车辆目标时m AP提高了1.79%,也有效减少了在检测紧密车辆目标时出现的漏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检测 YOLOv3-spp算法 激活函数 空洞卷积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灵芝(Ganoderma sessile,SCAU-My1)菌丝体液态发酵条件优化以及菌丝体复合材料制备
6
作者 钟梓杰 李雪玲 +1 位作者 胡文锋 杨美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78-285,共8页
该研究以树灵芝(Ganoderma sessile,SCAU-My1)为发酵菌株,采用菌丝体液态发酵制备种子,参考食用菌栽培技术进行菌丝体复合材料(mycelium-base composites,MBCs)制备。分别以麻秆和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接种上述菌丝体液态种后,固态发酵培... 该研究以树灵芝(Ganoderma sessile,SCAU-My1)为发酵菌株,采用菌丝体液态发酵制备种子,参考食用菌栽培技术进行菌丝体复合材料(mycelium-base composites,MBCs)制备。分别以麻秆和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接种上述菌丝体液态种后,固态发酵培养5 d,从而制备可生物降解的MBCs。首先,对树灵芝的菌丝体液态发酵种子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碳源、氮源、发酵温度等因素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种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淀粉25 g/L、黄豆粉14 g/L、KH_(2)PO_(4)3 g/L、7H_(2)0·MgSO_(4)3 g/L;最佳培养条件为:发酵温度28℃,初始pH 5.5,接种量5%,装瓶量150 mL/500 mL,转速为180 r/min。在此条件下,种子液菌丝体生物量达18.73 g/L,较优化前的13.90 g/L,提高了34.7%。制备的MBCs在形变发生50%时,玉米秸秆-菌丝体复合材料(C-MBCs)压缩应力为聚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材料的5.4倍,为麻秆-菌丝体复合材料(H-MBCs)的0.6倍;在热重分析中,经过600℃热处理C-MBCs质量剩余约39%,H-MBCs质量剩余约33%,而EPS材料质量仅剩1.08%,说明玉米秸秆或麻秆制成的MBCs承重能力、热稳定性均优于EPS材料。此结果可为菌丝体复合材料替代发泡塑料作为缓冲包装材料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灵芝 菌丝体 培养基优化 发酵条件优化 菌丝体复合材料 可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连作障碍中菌丝生长的自毒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姚春馨 余萍 +4 位作者 张蔓 王鹏 陶南 刘庆洪 田果廷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2,共9页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YMe151为供试材料,研究含羊肚菌发酵液、出菇土壤浸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培养基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自毒作用,并分析羊肚菌连作土壤与未连作土壤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羊肚菌发酵液、...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YMe151为供试材料,研究含羊肚菌发酵液、出菇土壤浸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培养基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自毒作用,并分析羊肚菌连作土壤与未连作土壤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羊肚菌发酵液、出菇土壤浸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含量较高时,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减慢,生物量减少。羊肚菌连作土壤与未连作土壤代谢物相比,有1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β-L-二氧戊环胞嘧啶核苷、多巴胺醌、赤霉素A29、13-L-羟基亚油酸、(8S,9S,10S,11S,13S,14S,17R)-11,17-二羟基-17-(2-羟基乙酰基)-10,13-二甲基-9-壬基-1,2,6,7,8,11,12,14,15,16-十氢旋流五(a)菲-3-酮、棕榈油酰胺丰度上调;反式异阿魏酸、α-亚甲基-γ-丁内酯、4-O-甲基-12-O-十四酰基樟脑13-乙酸酯、N,N-十二烷基二甲基胺氮氧化物、二氢鞘氨醇、10, 20-二羟基二十烷酸丰度下调。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羊肚菌连作障碍作用机制,并为羊肚菌连作障碍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自毒作用 化感物质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经NF-κB信号通路上调人胎盘MSC SPP1表达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8
作者 潘琳 蔡睿志 +4 位作者 陶金 李莉 马淑琴 叶鹏 朱永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1-967,共7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型磷酸蛋白1(SPP1)表达,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及成分明确的无血清培养基制备出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MSC...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型磷酸蛋白1(SPP1)表达,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及成分明确的无血清培养基制备出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标志分子CD14、CD34、CD45、CD73、CD90、CD105、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利用终剂量100 ng/mL的IL-6处理hfPMSC 24 h,ELISA、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PCR在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上检测SPP1的表达;将IL-6处理感染SPP1干扰慢病毒的hfPMSC与80 ng/mL佛波酯(PMA)联合100 ng/mL脂多糖(LPS)诱导活化的THP-1巨噬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CD11c和CD206的阳性细胞比例;利用IL-6和/或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特异性抑制剂SC75741处理hfPMSC,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与SPP1的表达。结果IL-6显著上调hfPMSC SPP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干扰SPP1显著下调hfPMSC SPP1的表达,显著降低共培养巨噬细胞CD206阳性的细胞比率;IL-6显著上调hfPMSC p-p65的表达,激活NF-κB信号通路;SC75741显著下调经IL-6处理hfPMSC中p-p65和SP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IL-6经NF-κB信号通路上调hfPMSC SPP1的表达,增强其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 IL-6 spp1 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平菇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文晴 李佳涛 +4 位作者 申进文 胡延如 戚元成 王风芹 刘晴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103,共15页
从栽培原料、栽培技术、种业、产品加工、栽培规模方面对我国平菇(Pleurotus spp.)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平菇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平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平菇 栽培原料 栽培技术 种业 产品加工 栽培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油中麦角甾醇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0
作者 王金艳 唐庆九 +3 位作者 周帅 张劲松 严培兰 周靖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19,共7页
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孢子油中麦角甾醇含量的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在2.5~100μg·m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1;实验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 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孢子油中麦角甾醇含量的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在2.5~100μg·m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1;实验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21%~102.07%;该方法简单、准确、稳定,可以准确定量灵芝孢子油中的麦角甾醇含量,为灵芝孢子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运用建立的方法测定–20℃储存(冻藏)的不同生产批号的灵芝孢子油软胶囊,在室温和–20℃分别储存的相同生产批号的灵芝孢子油,及用同批原料生产的灵芝孢子油软胶囊和灵芝孢子油维生素E软胶囊中的麦角甾醇含量。结果表明:–20℃储存的不同生产批号灵芝孢子油软胶囊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有较大差异;储存温度显著影响孢子油中麦角甾醇含量,与–20℃储存相比,室温储存相同时间的孢子油中麦角甾醇含量降低32.1%~47.2%;室温储存条件下,与添加维生素E的孢子油相比,未添加维生素E的孢子油中麦角甾醇含量降低24.1%~28.7%,说明冻藏及添加维生素E可以有效减缓灵芝孢子油中的麦角甾醇含量的降低情况。研究结论可为建立灵芝孢子油产品质量评价的新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油 维生素E 麦角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林期不同桉树叶片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11
作者 伍琪 任世奇 +4 位作者 伍禄军 谷瑶 韦振道 朱慧 赵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目的】研究幼林期不同桉树Eucalyptusspp.叶片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征,为探索桉树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含油量变化及桉树叶油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幼林期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托里桉Corymbia... 【目的】研究幼林期不同桉树Eucalyptusspp.叶片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征,为探索桉树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含油量变化及桉树叶油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幼林期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托里桉Corymbiatorelliana、大花序桉Eucalyptuscloeziana、粗皮桉Eucalyptuspellita叶片的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桉树叶片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含量差异,研究不同桉树叶片释放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结果】利用GC-MS对4种桉树叶片进行检测,共检测出4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烯类16种,酯类2种,醛类2种,醇类19种,酮类1种,其他类4种,各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分别占主要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9.76%、0.59%、24.88%、48.25%、0.57%、5.96%。其中,柠檬桉叶片中烯萜类物质含量最多,为5种,大花序桉叶片中烯萜类和醇类物质含量均较多,为7种,托里桉、粗皮桉叶片中醇类物质含量最多,分别为7种、9种。柠檬桉叶片挥发性有机物组成以香茅醛为主,占78.18%;托里桉、大花序桉、粗皮桉叶片挥发性有机物主要为醇类,其中托里桉叶片中愈创醇含量较高占总含量的11.79%,大花序桉和粗皮桉叶片中α-松油醇含量较高分别占总含量的41.44%、24.57%。β-蒎烯、β-石竹烯2种挥发性物质为4种桉树叶片中共同检测到的组分。【结论】不同桉树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成分在物质种类上差异较小,而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托里桉和粗皮桉叶片间总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与柠檬桉和大花序桉叶片间总挥发性物质含量呈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物质 桉树 幼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的动力学研究
12
作者 谭显东 陈星颖 +3 位作者 王浪 邹健 蔡坤佑 陈香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44-151,共8页
为提供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的过程控制和发酵反应器的设计、放大的理论基础,该研究对发酵过程中灵芝生物量、次级代谢产物、基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拟合,建立了发酵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分法获得了菌体生长速率、次级代谢产物... 为提供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的过程控制和发酵反应器的设计、放大的理论基础,该研究对发酵过程中灵芝生物量、次级代谢产物、基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拟合,建立了发酵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分法获得了菌体生长速率、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速率和基质降解速率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属于产物形成与菌体生长相耦联的类型,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动力学适合采用对数模型进行描述,基质降解动力学适合采用四参数对数模型进行描述。这些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_(adj)^(2)分别为0.9869、0.9952、0.9885和0.9959。发酵过程中灵芝最大生物量为46.76%,比生长速率常数为0.4138/d,灵芝生长速率最大值为4.834%/d;灵芝三萜与灵芝多糖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0.4172%、3.935%,比合成速率常数分别为0.6517/d、0.6070/d,灵芝三萜和灵芝多糖的最大合成速率分别为0.06796%/d、0.5971%/d;总糖半衰期为9.243 d,降解速率最大值为3.576%/d。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和发酵反应器的设计、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渣 固态发酵 灵芝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13
作者 凌金锋 黄荣 +5 位作者 董丁铭 孔广辉 习平根 李敏慧 彭埃天 姜子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报道了5个复合种共22个种,其中,盘长孢状刺盘孢复合种C.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为优势种群。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每年4—6月为我国荔枝炭疽病的爆发期。本文从荔枝炭疽病病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根据其侵染过程对已报道的刺盘孢属真菌的致病因子进行了归纳,对荔枝炭疽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今后的荔枝炭疽致病机制研究和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荔枝炭疽菌 优势种群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致病机理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菌丝体皿培工艺优化及其三萜酸降血糖活性研究
14
作者 何荣军 陈瑜 +3 位作者 叶强 张永武 沈佶儿 孙培龙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为研究皿培法获取灵芝三萜酸的可行性及其降血糖活性,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皿培工艺,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法和斑马鱼糖尿病模型研究了该工艺所得总三萜酸的体内外降血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皿培工艺为选用灵芝203菌株,接种至含8 g玉米芯... 为研究皿培法获取灵芝三萜酸的可行性及其降血糖活性,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皿培工艺,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法和斑马鱼糖尿病模型研究了该工艺所得总三萜酸的体内外降血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皿培工艺为选用灵芝203菌株,接种至含8 g玉米芯、2 g米粉、12 mL营养液(添加量分别为酵母浸粉1.6%、KH_(2)PO_(4) 0.4%、MgSO_(4) 0.15%、微晶纤维素3.3%,以蒸馏水补足12 mL)的培养皿(Φ90 mm)中,首先在26℃、72%湿度下暗培养7 d,转入4℃冷刺激6 h;然后转回原培养条件继续培养13 d;最后采用35 lx,450~460 nm的蓝光照射下培养15 d,皿培周期35 d。此条件下所得菌丝体总三萜酸组成和子实体接近,产量为(7.06±0.08)mg/皿,相较于优化前提高了2.04倍。菌丝体三萜酸的体内外降血糖活性显著优于同菌株子实体三萜酸。皿培法生产灵芝三萜酸具有周期较短、成本低和条件可控等优点,为灵芝三萜酸的获取提供了新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菌丝体 皿培 三萜酸 工艺优化 降血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转录因子CgHapX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作者 陆英 张巍懿 +4 位作者 贺春萍 梁艳琼 黄兴 易克贤 吴伟怀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是全球热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大、应用最广泛的优良豆科牧草。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柱花草炭疽病(Stylo anthracnose)是柱花草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炭疽菌转录因子CgHapX是铁稳态调... 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是全球热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大、应用最广泛的优良豆科牧草。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柱花草炭疽病(Stylo anthracnose)是柱花草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炭疽菌转录因子CgHapX是铁稳态调控系统的关键因子,参与调控铁稳态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病原菌生长和致病力相关,目前有关柱花草胶孢炭疽菌CgHapX转录因子参与铁稳态调控系统相关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使用PCR克隆技术获得柱花草胶孢炭疽菌CgHapX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进行结构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柱花草胶孢炭疽菌CgHapX基因包含一个1512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504个氨基酸,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占比为11.70%;系统进化树显示,CgHapX蛋白与草莓炭疽病菌(C.aenigma,C.siamense)bZIP蛋白的亲缘关系为98.74%;该蛋白含典型bZIP结构域,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分别占27.98%、71.43%,无跨膜结构,为亲水性蛋白。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柱花草胶孢炭疽菌CgHapX基因分子生物学功能奠定理论基础,为靶标农药的生产及高效防控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花草 CgHapX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灵芝菌株的纯化与复壮技术研究
16
作者 李红 刘岩岩 +1 位作者 刘俊杰 赵玉梅 《中国食用菌》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采用高温-菌丝尖端处理技术对1株退化的灵芝菌株进行纯化和复壮,通过菌丝生长情况、菌丝的显微形态、菌丝中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栽培后子实体的农艺性状等指标评价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复壮后菌株生长情况良好,菌丝无色透明、有... 采用高温-菌丝尖端处理技术对1株退化的灵芝菌株进行纯化和复壮,通过菌丝生长情况、菌丝的显微形态、菌丝中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栽培后子实体的农艺性状等指标评价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复壮后菌株生长情况良好,菌丝无色透明、有横膈膜、粗细不均、锁状联合明显、尖端呈放射性分支,菌管表面光滑无纹饰、管间清晰无杂质。复壮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是原代菌株的1.46倍;与原代菌株相比漆酶活性提高了60%,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提高了85%。栽培试验表明复壮菌株子实体的农艺性状优于原代菌株,菌包污染率下降了25%,生物学效率提高了3.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退化 复壮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肥用量对2种决明不同器官氮积累的影响
17
作者 钟珍梅 杨庆 +1 位作者 李春燕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0-517,共8页
【目的】探明氮、磷和钾肥对2种决明(Chamaecrista)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氮、磷和钾肥3种肥料5个施肥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施肥量下2种决明茎、叶、根和荚的氮含量,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累积量,评估氮累积量与施肥量及不同... 【目的】探明氮、磷和钾肥对2种决明(Chamaecrista)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氮、磷和钾肥3种肥料5个施肥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施肥量下2种决明茎、叶、根和荚的氮含量,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累积量,评估氮累积量与施肥量及不同器官含氮量的关系。【结果】3种施肥模式下2种决明不同器官氮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均为荚/叶>根>茎、地上部>地下部,施氮磷钾肥没有改变器官含氮量的大小顺序。适量施肥能提高2种决明荚、叶、根和茎的氮含量,对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积累也影响显著,其中36 kg·hm^(-2)的施氮处理和96 kg·hm^(-2)的施磷处理2种决明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积累量最大,60 kg·hm^(-2)的施钾处理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地上部氮积累量最大,120 kg·hm^(-2)的施钾处理羽叶决明(Chamaecrista nictitans)氮积累量最大。【结论】品种间植物各器官的含氮量的差异大于施肥处理;36 kg·hm^(-2)的施氮处理和96 kg·hm^(-2)的施磷处理2种决明氮积累量最大,60~120 kg·hm^(-2)的施钾处理氮累积量最大;2种决明植株氮积累量与生物量、茎和叶的含氮量正相关,与根含氮量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器官氮含量 氮积累量 氮、磷、钾肥 决明属植物 施肥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18
作者 张桂清 梁志豪 +6 位作者 刘青 吴小平 罗海凌 姚俊新 刘斌 林占熺 江书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2,共17页
为探究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以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浸泡时间对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的影响;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和国标检测复方... 为探究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以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浸泡时间对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的影响;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和国标检测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粒度、水分含量、干燥失重、装量差异、可溶性、微生物限量和重金属含量;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的菌草灵芝、紫苏和富硒茶原材料进行鉴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单糖和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为提取温度80℃、超声时间2.5 h、料液比(g/mL)1∶25、提取次数2次、浸泡时间6 h;其颗粒粒度、水分含量、干燥失重、装量差异和可溶性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微生物限量和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其中硒平均质量分数为0.0583 mg/kg;得到的菌草灵芝、紫苏和富硒茶的薄层色谱条带清晰,分离效果好,阴性对照对其测定无干扰;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10、1.166、8.708、1.265、0.824、5.79、2.58、1.72和1.67 mg/g。以上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复方菌草灵芝颗粒水提工艺稳定可靠,颗粒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要求,建立的复方菌草灵芝颗粒水提工艺质量标准科学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灵芝 水提工艺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平紫芝β-葡聚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林标声 王金平 +3 位作者 王武昌 陈彤 林炜明 沈绍新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85-195,共11页
以武平紫芝的活性单糖β-葡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关联研究探讨灵芝多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将180只清洁级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空白组(水空白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空白组)、模型组(水模型组、... 以武平紫芝的活性单糖β-葡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关联研究探讨灵芝多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将180只清洁级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空白组(水空白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空白组)、模型组(水模型组、羧甲基纤维素钠模型组)、实验组(200 mg/kg紫芝β-葡聚糖)和阳性对照组(300 mg/kg联苯双酯)。连续灌胃处理一周后,检测各组的血清、肝组织的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切片,并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及代谢产物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灌胃200 mg/kg紫芝β-葡聚糖可改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肝功能,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紫芝β-葡聚糖实验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丙二醛、乙醇脱氢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显著增高(P<0.05)。小鼠肝脏病理学分析证实,紫芝β-葡聚糖可显著改善肝细胞、肝小叶病变,对肝脏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紫芝β-葡聚糖改善了小鼠的肠道菌群及物质代谢,具体表现为,与模型组相比,紫芝β-葡聚糖实验组Firmicutes/Bacteroidota比值升高,Firmicutes的GCA-900066575、Roseburia等有益菌群相对丰度明显升高,Bacteroidota的Bacteroides使得胆固醇、DHA乙酯、油酸甲酯等脂类及类脂分子及Firmicutes的Lactobacillus使得丙酸等物质代谢的改变从而改善了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因此,灵芝多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动物肠道菌群组成调节氨基酸代谢、脂类及类脂分子代谢和丙酸代谢,从而发挥保肝护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平紫芝 Β-葡聚糖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肠道菌群 肠道代谢物 保肝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壳聚糖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
20
作者 陈罡 黄夏 +5 位作者 王月婵 张春春 丛文钦 张贵学 潘丰 高英旭 《辽宁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1-25,共5页
壳聚糖因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和生理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为提高灵芝孢子粉利用率,拓展壳聚糖提取来源,以灵芝孢子粉破壁后的残余物为材料提取灵芝孢子壳聚糖(GLSC),对其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G... 壳聚糖因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和生理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为提高灵芝孢子粉利用率,拓展壳聚糖提取来源,以灵芝孢子粉破壁后的残余物为材料提取灵芝孢子壳聚糖(GLSC),对其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GLSC的主要质量指标与商品壳聚糖相比差异不明显,且具有较好的水、脂肪结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扫描电镜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均表明,GLSC脱乙酰效果较好,品质较高;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在30%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GLSC制备水凝胶药物载体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壳聚糖 理化性质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