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衔接“三线一单”的流域综合规划环评设计
1
作者 毕雪 杨梦斐 +2 位作者 杨寅群 林国俊 田志福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7,共8页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目前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技术导则明确提出了评价应充分衔接已发布实施的“三线一单”成果,阐述了流域综合规划体系及主要环境影响特性...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目前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技术导则明确提出了评价应充分衔接已发布实施的“三线一单”成果,阐述了流域综合规划体系及主要环境影响特性,提出衔接“三线一单”的流域综合规划环评设计框架,可实现“三线一单”成果贯穿流域综合规划的全过程。在此框架下流域“三线一单”的制定成为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重点,提出了流域“三线一单”的制定方法,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应用过程。对流域综合规划环评和“三线一单”成果落地等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综合规划 规划环评 三线一单 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赣江流域的生态修复时空特征遥感评估
2
作者 王炎 肖海平 张欣杰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0-75,82,共7页
近年来赣江上游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2016年以来赣州持续申报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因此开展修复前后生态质量遥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2—2022年Landsat影像,将归一化水色... 近年来赣江上游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2016年以来赣州持续申报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因此开展修复前后生态质量遥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2—2022年Landsat影像,将归一化水色指数(MNFUI)和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融合,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MRSEI),运用Mann-Kendall(M-K)检验法分析赣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与RSEI相比,MRSEI包含了更丰富的监测区水色状况信息,并缓解了植被指数过饱和问题,更适用于水域面积繁多的赣江上游流域;②2012—2022年研究区MRSEI均值为0.79、0.71、0.72、0.74、0.75、0.77,整体变化特征呈现先锐减后平缓抬升的趋势,与2016年启动的流域生态修复高度协调,验证了生态修复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③赣江上游流域局部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范围随时间呈显著变化,“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源头,而“低-低”集聚区则与赣南城市建成区域高度重合。研究结果可以为赣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趋势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典型森林生产力及碳利用率的气候变化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云 徐黎亮 +4 位作者 郑博福 宋旭 胡方清 朱锦奇 万炜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4,共14页
【目的】研究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生产力及碳利用率的气候因子响应,对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赣江流域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 【目的】研究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生产力及碳利用率的气候因子响应,对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赣江流域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4种典型森林,利用参数本地化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70—2021年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而揭示了4种典型森林植被生产力和碳利用率在年际和月际尺度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1)年GPP(g·m^(2)a^(-1))大小排序为常绿针叶林(2514.6)>常绿阔叶林(2467.9)>常绿针阔混交林(2285.0)>竹林(2040.1);年际尺度上,竹林GPP与积温显著正相关(r=0.41,P<0.01);月际尺度上,4种典型-森林GPP均受积温正向驱动(r>0.99,P<0.01)。2)年NPP(g·m^(2)a^(-1))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862.4)>竹林(739.2)>常绿针阔混交林(721.1)>常绿针叶林(681.3);年际尺度上,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的NPP受降水正向驱动(r>0.32,P<0.05);月际尺度上,常绿针叶林NPP与降水显著正相关(r=0.59,P<0.05),常绿阔叶林NPP主要受积温正向驱动(r=0.93,P<0.01)。3)碳利用率在年际和月际尺度上的大小排序均为竹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相比于NPP,碳利用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强烈,年际和月际尺度上碳利用率均受积温负向驱动(r>0.51,P<0.01)。【结论】总体上,积温是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利用率的主要驱动因素;相较于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竹林的固碳能力更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有更大的碳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产力 碳利用率 气候变化 Biome-BGC模型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环境DNA与生态网络分析探索赣江浮游植物对水质的指示作用
4
作者 何瑞 高保燕 +3 位作者 金宗安 朱子钦 赵建刚 张成武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0-1439,共10页
为揭示赣江真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本研究结合环境DNA(eD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对2023年7月赣江上、中、下游9个典型采样点的水样及其主要理化因子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水质指示性浮游植物,探讨... 为揭示赣江真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本研究结合环境DNA(eD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对2023年7月赣江上、中、下游9个典型采样点的水样及其主要理化因子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水质指示性浮游植物,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评估其在流域水质监测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赣江共鉴定出49种真核浮游植物,隶属7纲17目28科39属,其中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和隐藻纲(Cryptophyceae)为优势类群,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为绝对优势种,广泛分布于各样点。②α-多样性分析显示,赣江下游群落多样性最高,中游最低,呈显著空间分异。指示种分析发现,球囊赭球藻(Ochromonas sphaerocystis)偏好高pH水体,水母菱形藻(Nitzschia aequorea)在高氮浓度环境中丰度显著,斯卡尔德小环藻(Cyclotella scaldensis)和孔形近囊孢藻(Paraphysomonas foraminifera)对高硝酸盐氮和总磷浓度具有指示作用。③冗余分析(RDA)显示,溶解性活性磷(SRP)和总溶解态磷(TDP)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14.3%和5.5%的物种分布变异。④共现网络分析揭示,浮游植物群落具有高度模块化结构,链星冠盘藻(Stephanodiscus suzukii)和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在网络中具有较高中心性,可能在维持群落稳定性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显示,将eDNA的群落监测与生态网络分析相结合,能够高效解析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响应特征,识别关键指示种,为复杂河流生态系统的水质评估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DNA 生态网络分析 指示物种 赣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骤发干旱的径流表征方法
5
作者 王孟浩 江善虎 +2 位作者 任立良 徐俊增 袁山水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2-382,共11页
现有骤发干旱的研究多从气象或农业干旱角度开展,从地表径流或基流等水文干旱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则较为有限。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游程理论和阈值法构建能够兼顾径流快速衰减和水量亏缺情况的骤发干旱评估方法,进一步应用数字滤波法从径... 现有骤发干旱的研究多从气象或农业干旱角度开展,从地表径流或基流等水文干旱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则较为有限。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游程理论和阈值法构建能够兼顾径流快速衰减和水量亏缺情况的骤发干旱评估方法,进一步应用数字滤波法从径流过程中分离出基流,开展针对基流的骤发干旱识别,补充和丰富现有骤旱研究方法,以赣江流域为对象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赣江流域1981—2020年基于径流和基流的骤旱事件平均历时分别为8.40和9.92个候,平均发展速度分别为20.15和24.40%/候;通过关键水文气象要素的验证可以发现,基于径流的骤旱识别方法在捕获骤旱从土壤含水量传递到流域径流过程的初始阶段时更敏感,而基于基流的骤旱识别方法在评估流域水循环中骤旱是否完全消退时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发干旱 径流 基流分割 干旱评估 阈值方法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误差异分布的赣江流域径流概率预报
6
作者 蒋晓蕾 沈静 +3 位作者 郭洛夫杰 罗凤春 付晓雷 梁忠民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9,共8页
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CN05.1降水数据和SWAT(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Model)模型,进行确定性径流预报,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报误差规律,采用考虑误差异分布的HRD(Heterogeneous Residual Distribution)方法,通过误差标准化模块和... 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CN05.1降水数据和SWAT(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Model)模型,进行确定性径流预报,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报误差规律,采用考虑误差异分布的HRD(Heterogeneous Residual Distribution)方法,通过误差标准化模块和高斯变换模块消除流量对误差的影响,构建高斯误差的时间序列关系,估计误差的概率分布,进而实现径流概率预报。通过1963—2013年水文气象数据分析可知:(1)SWAT模型在外洲站的日径流模拟纳什效率系数在0.84以上,洪量误差和年平均洪峰误差均在10%以内,模拟精度较好;(2)HRD模型能够考虑流量级别对预报误差的影响,提供合理的概率预报结果,预报区间的覆盖率判定系数在0.66以上,且中位数预报和均值预报均优于SWAT模型预报结果,基准系数在0.64以上。研究可以为高精度径流预报提供新的思路,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流域 径流概率预报 误差异分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南昌段沉积物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污染磁性诊断研究
7
作者 王思梦 李文 +4 位作者 谢如梅 叶长盛 周玉琴 高迎秋 肖婵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4,I0005,共9页
河流沉积环境的动态变化导致污染物监测非常复杂,寻找对污染物和沉积环境变化均敏感的指标来监测河流污染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赣江南昌段河漫滩剖面(记为YLZ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环境磁学、粒度、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含量分析,探讨... 河流沉积环境的动态变化导致污染物监测非常复杂,寻找对污染物和沉积环境变化均敏感的指标来监测河流污染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赣江南昌段河漫滩剖面(记为YLZ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环境磁学、粒度、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含量分析,探讨磁学参数在河流沉积物中对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YLZ剖面沉积物中磁性特征由亚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主导,自剖面底部向上至表层,磁性矿物含量明显增加,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如赤铁矿)比例上升,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的富集程度也呈现增加趋势。Cr、Cu、Ni、Sb污染程度相对较低,Tl、As、U污染程度较突出。磁性矿物含量相关参数与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污染因子以及污染负荷指数具有相似的垂向趋势且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5)。磁性颗粒与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在来源、沉积和迁移等方面关系密切,磁性参数可以作为赣江沉积物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污染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特征 重金属元素 放射性元素 粒度 赣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流域输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杨程高歌 王海鹏 +7 位作者 田鹏 汤崇军 谢梅香 毕博 赵广举 耿韧 周璐 尤俊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8,217,共10页
[目的]探究赣江流域输沙时空变化特征,定量探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泥沙变化的贡献,为赣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沙资源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赣江流域上、中、下游15个主要水文站1960—2020年输沙监测数据及流域内降雨资料,... [目的]探究赣江流域输沙时空变化特征,定量探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泥沙变化的贡献,为赣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沙资源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赣江流域上、中、下游15个主要水文站1960—2020年输沙监测数据及流域内降雨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法分析流域输沙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双累积曲线法量化驱动因素对河流泥沙变化的贡献。[结果]1)赣江流域1960—2020年上、中、下游水文站年输沙量呈极显著减少趋势(|Z|>2.58)。外洲站、峡江站和上游4站输沙速率减少依次为21.43万、16.61万、8.12万t/a,并分别于1994年、1992年、1998年发生年输沙量突变。2)流域年平均输沙模数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高北低,在时间变化上呈上游先增后减,中游、下游减小趋势。较1960—1987年,2001—2020年上、中、下游平均输沙模数减幅分别为51.32%、104.95%、105.03%。3)流域输沙时空变化受到地形、水土保持措施等影响,人类活动是赣江流域输沙量减少的主导因素。[结论]赣江流域侵蚀产沙量已显著减少,但上游仍是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输沙模数 驱动因素 时空变化 赣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库调控对洪水过程的影响——以赣江上游平江流域为例
9
作者 陈峻琳 温天福 +3 位作者 李国芳 肖勇 张静文 鲁翔宇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626,共15页
1980s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及水库调控作用对赣江上游洪水形成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解析洪水过程对下垫面变化的响应对防洪减灾意义重大。本文以赣江上游平江流域为例,根据下垫面差异将1981-2021年划分为1981-1992年、2000-2010年、2011-2021... 1980s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及水库调控作用对赣江上游洪水形成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解析洪水过程对下垫面变化的响应对防洪减灾意义重大。本文以赣江上游平江流域为例,根据下垫面差异将1981-2021年划分为1981-1992年、2000-2010年、2011-2021年3个时期,分别记为85时期、05时期及20时期,采用情景分析法设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和水库调控情景,通过构建MIKE SHE模型并模拟各种情景下的洪水过程,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水库调控对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85时期至20时期,平江流域草地、耕地分别减少3.49%和1.72%,林地、建设用地分别增加3.98%和1.41%。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0时期对比85时期洪水过程洪峰减少6.14%、洪量减少7.03%,峰现时间延后1.5 h,洪峰、洪量、峰现时间在下垫面变化的影响中分别占48%、50%及51%;水库调控对洪水过程发挥削峰错峰作用,洪峰降低6.60%,洪量减少5.72%,峰现时间增加12.29%,在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变化中的贡献度分别为52%、50%及49%。土地利用变化一定程度上降低洪峰和洪量,而峰现时间延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洪水、中洪水响应程度低于小洪水,与用地扩张及植被覆盖增长的土地利用转换机制有关;在水库调控影响下,大洪水洪峰和洪量敏感性最强,中洪水次之,小洪水相对弱,大、中、小洪水峰现时间都有延迟但相差不大。本研究分析了水库调控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可为流域洪水预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库调控 洪水过程 MIKE SHE 平江流域 赣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
10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4年期间,赣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略有减少,耕地略有增加;林地的减少和耕地的增加会减少年平均、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源涵养。研究结果可为源区土地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源涵养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18年赣江源区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特征
11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957—2018年水源涵养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957—2018年赣江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552.3 mm,以0.85 mm/a的速率不显著增大;年平均水源涵养量范围为44.2~1178.6 mm,呈现出北部与南部较多,而西部较少的分布特征;赣江源区水源涵养变化趋势范围为-1.99~5.45 mm/a,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变差系数的范围为0.27~2.91,变差系数低于0.55的区域高达82.68%,这些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波动相对较小;降水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源区水资源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时空变化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非点源氮磷负荷估算
12
作者 李梦冰 周丙娟 +1 位作者 胡可欣 王金亮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21-3330,共10页
本文通过引进降雨和地形修正因子,构建改进输出系数模型,开展赣江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和污染来源识别研究.将改进前后输出系数模型进行精度对比,并对氮磷负荷强度与监测氮磷浓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非点源氮磷污... 本文通过引进降雨和地形修正因子,构建改进输出系数模型,开展赣江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和污染来源识别研究.将改进前后输出系数模型进行精度对比,并对氮磷负荷强度与监测氮磷浓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总量和负荷强度均呈现上升趋势,2016~2020年TN、TP输出量分别增加15.99%和16.37%,负荷强度分别增加15.89%和16.85%,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局部集中的特点,下游污染风险更大;土地利用是氮污染主要来源,输出占比为51.65%,畜禽养殖对磷污染的贡献最大,输出占比为36.82%;改进后输出系数模型相对误差比改进前明显降低,年均氮磷浓度与氮磷负荷强度均呈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模型改进后精度更高.运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能够更精确地评估流域非点源污染状况,识别主要污染源类型,并据此确定污染控制的关键区域,可为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 氮磷负荷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赣江(南昌段)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特征及释放风险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向速林 楚明航 +3 位作者 刘丽贞 朱林 吴永明 梁培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130,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并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结果显示: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范围为235.21~702.24 mg/kg,均值为522.93 mg/kg,具有较高的... 本研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并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结果显示: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范围为235.21~702.24 mg/kg,均值为522.93 mg/kg,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所有采样点位中无机磷(IP)均以闭蓄态磷(Oc-P)为主要赋存形态,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特征表现为:Oc-P>铁结合态磷(Fe-P)>碎屑钙磷(De-P)>自生钙磷(ACa-P)>可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有机磷(OP)以残渣态有机磷(Res-P_(o))为主要赋存形态,按活性划分表现为:非活性有机磷(NOP)>中活性有机磷(MLOP)>活性有机磷(LOP)。生物有效磷(BAP)含量范围为61.59~218.27 mg/kg,占TP含量的比例为27.07%。BAP总量及占TP的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风险较低。BAP中Fe-P平均占比为56.72%,表明沉积物磷潜在释放风险主要来源于Fe-P。TP、Fe-P和De-P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外源输入可能是赣江沉积物磷的主要来源。采样期间赣江南昌段沉积物磷平衡浓度(EPC 0)高于上覆水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磷吸附饱和度(DPS)均低于沉积物磷大量流失的临界值25%,表明此阶段沉积物磷虽作为上覆水的“磷源”,但出现大量释磷的可能性不高。因此,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引起赣江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不高,这意味着赣江水体应更多关注外源输入问题。本研究结果为赣江南昌段水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赣江 沉积物 磷形态 生物有效磷 释放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慧 江善虎 +4 位作者 任立良 王孟浩 崔豪 王元疆 杨晶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热浪、农业干旱和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与单独极端事件的特征差异。【结果】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农业干旱事件频次呈下降趋势(-0.027场/10 a),热浪事件及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频次呈上升趋势(0.084场/10 a、0.013场/10 a)。与1961—2000年相比,2001—2021年赣江流域农业干旱的发生频率在北部大部分区域有所下降,南部地区大部分区域有所增加;热浪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流域均呈增加趋势;复合高温干旱的发生频率在东北部有所下降,南部显著上升。与单独热浪事件和单独农业干旱事件相比,复合高温干旱下的热浪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6.87%和26.25%,农业干旱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0.65%和26.86%。【结论】赣江流域南部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相比于单独的极端事件,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危险性有所增强,未来应加强该区域的复合高温干旱风险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热浪 复合高温干旱 赣江流域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降水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艳 廖成浩 +1 位作者 罗强煌 樊童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5,共8页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础,构建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呈现“N”型发展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结构...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础,构建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呈现“N”型发展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结构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显著增加,表明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上游丘陵地区,热点区集中在下游平原地区。赣江流域的耦合协调度首要障碍因素历经了生态、经济和医疗的变迁,社会经济系统的低水平发展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最大掣肘。应进一步强化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激活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社会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记忆时间的LSTM模型在赣江流域径流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乐怡 蒋晓蕾 +4 位作者 周嘉慧 欧阳芬 戴逸姝 章丽萍 付晓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1251,I0030,共12页
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准确的径流预测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采用赣江流域外洲、峡江以及栋背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CN05.1日降水数据构建3个不同面积流域的径流预测模型,并通过设置不同情景... 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准确的径流预测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采用赣江流域外洲、峡江以及栋背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CN05.1日降水数据构建3个不同面积流域的径流预测模型,并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分析:模型的有效预见期与不同流域平均产汇流时间之间的关系,有效预见期内LSTM径流预测模型精度与记忆时间之间的关系,不同长度的预见期与模型最佳记忆时间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LSTM径流预测所需的记忆时间与流域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降水和前期径流情景下的径流预测效果最好,当预见期为1 d时,外洲、峡江、栋背站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可达0.98、0.96以及0.90;且其有效预见期与仅考虑降水信息的有效预见期相同,均与流域平均产汇流时间相近。(2)随着预见期的延长,不同情景下的预测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仅考虑前期径流情景的下降率最大,说明降水信息较前期径流对径流预测效果的提升更重要。同时,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相同预见期内径流预测精度均有所提升。(3)当预见期相同时,随记忆时间的延长,不同径流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先上升至最高,接着具有下降趋势,最后逐渐趋于稳定。且在有效预见期内,随着预见期的延长,最佳记忆时间均有增大趋势,当达到最长的有效预见期时,对应的最佳记忆时间均为14 d。此外,在赣江流域的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LSTM的最佳记忆时间减小。研究结果可为赣江流域的径流预报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推求其他流域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径流预测所需的最佳记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M模型 赣江流域 记忆时间 径流预测 预见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学法的生态流量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渔亨 晁立强 +2 位作者 王远坤 李然 王远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8,124,共9页
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河流天然水文情势,影响了河流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生态流量对保障河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径流非一致性及数据冗余,运用M-K检验法、累积距平法、PCA-IHA指标体系等能更准确地判断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程度;基... 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河流天然水文情势,影响了河流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生态流量对保障河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径流非一致性及数据冗余,运用M-K检验法、累积距平法、PCA-IHA指标体系等能更准确地判断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程度;基于生态流量计算的水文学法,建立了完整的生态流量适宜性评价体系,提出了阈值区间保证率、偏差指数、达标率等3个评价指标,并综合成适宜性指数这一综合指标,在赣江干流进行应用。结果表明:①赣江干流1960~2015年的水文情势改变度较低,变异点为1991年;②各水文学法在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中各有优劣,且适宜性指数差异较大,说明该评价体系可以较好地筛选出对研究区域适用的计算方法,其中赣江干流最适宜的为逐月频率法,适宜性指数为0.8。研究成果可为完善生态流量适宜性评价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适宜性评价 水文学法 水文情势 赣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时空差异性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真 姜三元 +1 位作者 张奇 高海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6,共12页
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源区,研究赣江流域的水文情势可以拓展对该区域水文演变机制的认识。基于赣江流域2000~2021年的日降雨量和径流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HYPE水... 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源区,研究赣江流域的水文情势可以拓展对该区域水文演变机制的认识。基于赣江流域2000~2021年的日降雨量和径流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HYPE水文模拟和PEST自动率定技术对参数敏感性指数、径流量及降雨量等指标进行水文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的水文变量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在年尺度上,径流量和降雨量有一定的波动,总体上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流域内水库运行也可能对水文机制产生一定影响;在月尺度上,径流量和降雨量均在6月达到峰值,1月达到最低值;在空间分布上,年均径流和降雨量在流域东部和北部均较大。②在水文过程模拟中,描述发生大孔隙流和地表径流的土壤水含量阈值的参数mactrsm相对综合敏感性最大。③HYPE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赣江流域及其代表性子流域宜丰河流域的径流动态变化(0.60≤E_(ns)≤0.86),宜丰河小流域出口(宜丰水文站)的流量模拟效果明显低于赣江流域出口(外洲水文站)。在年尺度上,宜丰站子流域的土壤湿度、蒸发量和地表径流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外洲站子流域相较于宜丰站子流域,土壤湿度更高、蒸发量较低、地表径流更大。④根据基流分割,宜丰站子流域和外洲站子流域的径流机制有所不同,表现在宜丰站子流域饱和地下水对总径流的贡献较大,而外洲站子流域地表径流对总径流的贡献较大。流域特征非均质性和水文过程变异是造成模型精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时空差异 M-K检验 趋势分析 水文模拟 HYPE模型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乔时雨 李国芳 +2 位作者 李国文 陈静 冻芳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为揭示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根据赣江外洲站1953~2020年实测流量和水位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累积距平检验、Mann-Kendall检验、滑动秩和检验、Pettitt检验和有序聚... 为揭示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根据赣江外洲站1953~2020年实测流量和水位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累积距平检验、Mann-Kendall检验、滑动秩和检验、Pettitt检验和有序聚类检验法分析该站流量和水位的变化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残差分析法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流量及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洲站年尺度和月尺度平均流量均呈现不显著的增大趋势,年平均流量增幅为10.5%,增大速率为3.2 (m^(3)·s^(-1))/a;年尺度和月尺度平均水位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年平均水位降幅为-14.3%,下降速率为-0.04 m/a。(2) 1991年为外洲站年平均流量序列的突变年份,影响期较基准期增大了205 m^(3)/s;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其中气候变化占92.8%,赣江流域降水增多是使外洲站流量略有增大的主要原因。(3) 2002年为外洲站年平均水位序列的突变年份,影响期较基准期下降了2.20 m,人类活动对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占93.8%;水利工程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河流天然的水沙规律,外洲站断面受冲淤变化和人工采砂等影响,河床逐年下切趋势明显,这是造成外洲站水位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演变 非一致性分析 随机森林 残差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特征及潜在污染风险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莉 韩佩 +3 位作者 刘勇 聂含冰 彭艳红 桂双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80,共10页
为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掌握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特征及其潜在污染风险尤为重要。以赣江南昌市(西湖区段)的两个饮用水水源地断面(青云水厂、朝阳水厂)及其上下游断面作为研究主体,通过调查分析各断面水环境现状、推演水源地上游污染衰减... 为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掌握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特征及其潜在污染风险尤为重要。以赣江南昌市(西湖区段)的两个饮用水水源地断面(青云水厂、朝阳水厂)及其上下游断面作为研究主体,通过调查分析各断面水环境现状、推演水源地上游污染衰减扩散过程,根据GB 3838—20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研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水平;通过解析水体沉积物磷释放速率与磷形态特征,评估磷内源释放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①赣江(西湖区段)重点断面水质基本为Ⅱ类水,青云水厂断面化学需氧量(COD)在2022年6月超Ⅱ类水标准。②饮用水水源地断面上游存在规模型排污口——前湖电排站,污染扩散模型显示对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存在降类威胁。③赣江(西湖区段)沉积物总磷(TP)含量整体为轻中度污染状态,沉积物磷形态以铁铝结合态无机磷(Fe/Al-Pi)为主,其次是中活性有机磷(MA-Po)和钙结合态无机磷(Ca-Pi),平均占比分别为32.56%,20.72%,19.40%,平均含量分别为123.17,78.36,73.38 mg/kg。有机质(OM)含量与TP含量(R=0.873,P≤0.05)、Fe/Al-Pi含量(R=0.949,P≤0.05)显著相关。④青云水厂断面磷释放速率(v P)最大,存在较高磷释放风险。建议持续监测饮用水水源地上下游断面水质,密切关注青云水厂断面水质TP指标变化;对前湖电排站来水进行定期检测与排查溯源,避免雨污混流或废水直排入河;加强沿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减少人为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科学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水源地 污染物扩散衰减模型 沉积物磷释放风险 磷形态 赣江 南昌市西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