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ox mechanism of geobattery and related electrical signals using a novel real-time self-potential monitoring experimental platform 被引量:1
1
作者 XIE Jing CUI Yi-an +4 位作者 ZHANG Li-juan GUO You-jun CHEN Hang ZHANG Peng-fei LIU Jian-x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4155-4173,共19页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 proved to be a valuable tool for investigating changes in undergroun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related response of surface geophysical signals.The self-potential(SP)method is w...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 proved to be a valuable tool for investigating changes in undergroun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related response of surface geophysical signals.The self-potential(SP)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due to its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underground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s.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based on a multi-channel SP monitoring system.The proposed platform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anodizing corros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metal blocks from a laboratory perspective,record the real-time SP signal generated by the redox reaction,as well as investigate the geobattery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al polarization process of metal mineral resourc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onstructed SP monitoring platform effectively captures time-series SP signals and provides direct laboratory evidence for the geobattery model.The measured SP data were quantitatively interpreted using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and the inversion results closely match the real model.This finding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of the SP method as a promising tool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polarizers.The study holds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both terrestrial and marin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POTENTIAL real-time monito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 geobattery mechanism quantitative i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l-Time Monitoring Method for Cow Rumination Behavior Based on Edge Computing and Improved MobileNet v3
2
作者 ZHANG Yu LI Xiangting +4 位作者 SUN Yalin XUE Aidi ZHANG Yi JIANG Hailong SHEN Weizheng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4期29-41,共13页
[Objective]Real-time monitoring of cow ruminant behavior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promptly obtain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cow health and predicting cow diseases.Currently,various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 [Objective]Real-time monitoring of cow ruminant behavior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promptly obtain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cow health and predicting cow diseases.Currently,various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monitoring cow ruminant behavior,including video surveillance,sound recognition,and sensor monitoring methods.How‐ever,the application of edge device gives rise to the issue of inadequate real-time performance.To reduce the volume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cloud computing workload while achieving real-time monitoring of dairy cow rumination behavior,a real-time monitoring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cow ruminant behavior based on edge computing.[Methods]Autono‐mously designed edge devices were utilized to collect and process six-axis acceleration signals from cows in real-time.Based on these six-axis data,two distinct strategies,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 and split edge intelligence,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real-time recognition of cow ruminant behavior.Focused on the real-time recognition method for cow ruminant behavior leveraging 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the CA-MobileNet v3 network was proposed by enhancing the MobileNet v3 network with a collaborative attention mechanism.Additionally,a 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was designed uti‐lizing the CA-MobileNet v3 network and the FedAvg federated aggregation algorithm.In the study on split edge intelli‐gence,a split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named MobileNet-LSTM was designed by integrating the MobileNet v3 network with a fusion collaborative attention mechanism and the Bi-LSTM network.[Results and Discussions]Through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ith MobileNet v3 and MobileNet-LSTM,the 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based on CA-Mo‐bileNet v3 achieved an average Precision rate,Recall rate,F1-Score,Specificity,and Accuracy of 97.1%,97.9%,97.5%,98.3%,and 98.2%,respectively,yielding the best recognition performance.[Conclusions]It is provided a real-tim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monitoring cow ruminant behavior,and the proposed 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can be ap‐plied in practical set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w rumination behavior real-time monitoring edge computing improved MobileNet v3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Bi-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for Tire Blowout or Severe Leakage
3
作者 陈庆樟 郭立书 杨雄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126-128,共3页
The tire blowout or severe leakage real-time monitoring is one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ing a tire blowout automatic braking system.An indirect real-time monitoring method to fuse analyses of tire vibration and ... The tire blowout or severe leakage real-time monitoring is one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ing a tire blowout automatic braking system.An indirect real-time monitoring method to fuse analyses of tire vibration and effective radius is provided in this paper,and a monitoring system is developed.The calibration and related test results showthat the system can detect the tire blowout in low and middle vehicle speeds and the severe leakage in all speeds timely and accur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OBILE tire blowout LEAKAGE real-time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BDS+GPS变形监测技术在特高压线路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龙 苗程广 +2 位作者 李响 张鹏 岳灵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BDS+GPS变形监测技术对特高压线输电杆塔的高精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BDS+GPS高精度定位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前后历元的一致性,给出稳健的GNSS观测数据预处理策略;兼顾监测算法的高精度及快速响应,利用实时滑动窗口时段解的... BDS+GPS变形监测技术对特高压线输电杆塔的高精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BDS+GPS高精度定位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前后历元的一致性,给出稳健的GNSS观测数据预处理策略;兼顾监测算法的高精度及快速响应,利用实时滑动窗口时段解的解算策略对高压线输电杆塔的位移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采用B/C架构研发BDS+GPS变形监测软件,具有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数据解算和前端展示功能。精密导轨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水平RMS小于3 mm,高程RMS小于5 mm,满足厘米级、毫米级变形监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S+gps 高精度 变形监测 特高压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雅安峡口滑坡为例 被引量:36
5
作者 过静珺 杨久龙 +2 位作者 丁志刚 周平根 朱晓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65-70,共6页
本文主要介绍GPS用于地质灾害滑坡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在中国四川雅安峡口滑坡示范区布设的GPS监测网的测量试验,阐述了在地形复杂、观测条件恶劣的山区进行GPS滑坡监测时,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数据处理的方法。监测结果表明,... 本文主要介绍GPS用于地质灾害滑坡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在中国四川雅安峡口滑坡示范区布设的GPS监测网的测量试验,阐述了在地形复杂、观测条件恶劣的山区进行GPS滑坡监测时,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数据处理的方法。监测结果表明,GPS滑坡监测的精度达到毫米级,完全可以应用于滑坡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滑坡 监测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GPRS的滑坡监测系统 被引量:18
6
作者 魏雄 王仁波 +2 位作者 李跃忠 邹继军 周焕银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56-2460,共5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GPS/GPRS的滑坡监测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采用LPC2214微处理器设计数据采集终端,终端采集GPS和其他传感器的位移信息,进行压缩后再将数据通过GPRS网络发送给监测中心,监测中心负责完成监测参数的设置... 介绍了一种基于GPS/GPRS的滑坡监测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采用LPC2214微处理器设计数据采集终端,终端采集GPS和其他传感器的位移信息,进行压缩后再将数据通过GPRS网络发送给监测中心,监测中心负责完成监测参数的设置、差分GPS基线解算、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的存储以及位移数据的图形显示等工作。实践表明:与基于GSM的系统相比较,该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快、可靠性高,达到了厘米级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pRS 滑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与PS-InSAR联网监测的台湾屏东地区三维地表形变场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强 刘国祥 +2 位作者 胡植庆 丁晓利 杨莹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48-3258,共11页
联合高精度的GPS水平位移观测和高密度的PS-InSAR雷达视线位移测量,实现地表三维形变的精确反演.本文在准确计算卫星轨道方位角基础上,使用GPS观测位移与星载雷达LOS方向形变的投影转换模型,将雷达LOS方向形变转换为垂直方向位移,并基... 联合高精度的GPS水平位移观测和高密度的PS-InSAR雷达视线位移测量,实现地表三维形变的精确反演.本文在准确计算卫星轨道方位角基础上,使用GPS观测位移与星载雷达LOS方向形变的投影转换模型,将雷达LOS方向形变转换为垂直方向位移,并基于地面GPS与SAR影像PS目标联合构建形变监测网,采用参数平差算法估计区域地表形变场.以地质构造活动极其活跃的台湾岛及其西南屏东高雄地区为例,联合屏东地区48个GPS监测台站与雷达PS目标,监测该地区从1995—1999年间由于板块构造挤压运动和地下水抽取导致的三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该地区年均水平位移量为向西30~50mm/a,高雄沿海地区发生明显的逆时针西偏南的逐渐增大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为屏东平原南部呈现-10mm/a~-15mm/a的地面沉降,而平原北部和高雄地区呈现约+5mm/a~+10mm/a的地面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gps PS-INSAR 网络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GPRS、GPS、ZigBee的土壤水分移动监测系统 被引量:45
8
作者 邓小蕾 李民赞 +2 位作者 武佳 车艳双 郑立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0-135,共6页
为了实现土壤水分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可视化与上传,开发了移动式土壤水分监测系统。系统由集成ZigBee协调器、GPS模块、GPRS模块的PDA和基于ZigBee的土壤水分传感器移动节点组成。ZigBee模块主要用于PDA和移动传感器节点间的无线通... 为了实现土壤水分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可视化与上传,开发了移动式土壤水分监测系统。系统由集成ZigBee协调器、GPS模块、GPRS模块的PDA和基于ZigBee的土壤水分传感器移动节点组成。ZigBee模块主要用于PDA和移动传感器节点间的无线通信,使PDA能无线获取土壤水分传感器信息,并能控制传感器供电电源的通断。GPS模块用来实时获取传感器的位置信息,为绘制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分布图以及为精细灌溉决策系统提供支持。GPRS模块用来将绑定的节点号、经纬度信息、土壤水分信息通过TCP/IP协议上传至互联网远程上位机,以实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远程监测。系统既能在PDA内存储信息又能上传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便携性和可视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实时准确远程传输测量数据,内嵌软件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分布图可有效指导精细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系统 土壤水分 gps ZIGBEE gpRS 精细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高层建筑物常荷载振动测试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黄丁发 陈永奇 +3 位作者 丁晓利 朱建军 杨喜中 刘国祥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具有高采样率的GPS接收机的出现 ,使得GPS技术可以用于大型工程结构 (如 :大桥 ,高塔和高层建筑物等 )的动态位移监测 ,其突出优点是GPS可以直接测定工程结构的绝对位移以用于结构的动力特性评估。但应用GPS技术也有其弱点和不足 ,譬如... 具有高采样率的GPS接收机的出现 ,使得GPS技术可以用于大型工程结构 (如 :大桥 ,高塔和高层建筑物等 )的动态位移监测 ,其突出优点是GPS可以直接测定工程结构的绝对位移以用于结构的动力特性评估。但应用GPS技术也有其弱点和不足 ,譬如GPS技术本身的各类误差影响源 ,必须有效地消除。对于高层建筑的动力特性研究 ,由于GPS基线可以尽可能地设置得短些 ,所以其关键的误差影响源于多路径。本文主要研究深圳地王大厦常荷载条件下结构振动GPS测试的有关问题 ,由于常态下振动的幅值只有 1~ 2毫米 ,被其它影响源所掩盖 ,一般难以识别。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法进行处理 ,可以有效地识别和提取微小振动 ,取得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物 振动监测 小波分析 多路径效应 结构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 RTK技术用于滑坡动态实时变形监测的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王利 张勤 +3 位作者 李寻昌 张永奇 管建安 涂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198,共6页
为了研究GPS RTK技术用于滑坡动态变形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监测点,并用GPS RTK技术、全站仪三维测量技术和GPS单历元定位技术实时跟踪监测了该滑坡在自然状态下从稳定到产生破... 为了研究GPS RTK技术用于滑坡动态变形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监测点,并用GPS RTK技术、全站仪三维测量技术和GPS单历元定位技术实时跟踪监测了该滑坡在自然状态下从稳定到产生破坏的全部过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获得了RTK技术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可靠性和精度等技术参数,即在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步观测到的卫星数在7颗以上且RTK系统的数据链能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RTK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精度就能分别控制在15mm和20mm以内。研究结果表明,RTK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用于滑坡灾害的动态实时变形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RTK 滑坡 动态 实时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FGS法融合InSAR和GPS技术监测地表三维形变 被引量:33
11
作者 胡俊 李志伟 +4 位作者 朱建军 丁晓利 汪长城 冯光财 孙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虽然InSAR技术具有高精度、大范围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但只能监测雷达视线方向上的一维地表形变;而GPS技术虽可以监测地表的三维形变,但其空间分辨率很低.本文针对融合InSAR和GPS技术监测地表高空间分辨率三维形变展开研究.首先证明... 虽然InSAR技术具有高精度、大范围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但只能监测雷达视线方向上的一维地表形变;而GPS技术虽可以监测地表的三维形变,但其空间分辨率很低.本文针对融合InSAR和GPS技术监测地表高空间分辨率三维形变展开研究.首先证明了简单的局部最优化迭代算法就能求得综合InSAR和GPS监测地表形变速率的能量函数模型的全局最优估值.随后提出了利用BFGS局部最优算法反演最优的地表三维形变速率.该方法既能避免全局最优化算法计算复杂且难以收敛的问题,又能克服传统的解析法中数值计算不稳定的缺点.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和美国南加州真实数据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得到高精度的地表三维形变速率场.而且当观测或插值误差导致解析法误差较大时,BFGS方法仍能得到高精度、稳定的全局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gps 三维形变监测 凸函数 BFGS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多天线技术的远程自动化高边坡监测系统 被引量:12
12
作者 桑文刚 何秀凤 +2 位作者 许斌 肖胜昌 王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5,共3页
针对高边坡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常规GPS监测方法在高边坡监测中无法克服的弱点问题,从系统的投入成本、自动化及可靠性角度考虑,提出了基于GPS一机多天线技术、GPRS无线通讯与控制等技术的远程自动化高边坡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 针对高边坡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常规GPS监测方法在高边坡监测中无法克服的弱点问题,从系统的投入成本、自动化及可靠性角度考虑,提出了基于GPS一机多天线技术、GPRS无线通讯与控制等技术的远程自动化高边坡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高危边坡现场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无线传送至远程监控中心,并在远程监控中心自动完成数据的解算与分析,已在云南小湾水电站二号山梁的形变监测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边坡监测 gps 一机多天线 gpRS 小湾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精度GPS系统对四川丹巴哑喀则滑坡进行监测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清志 郑万模 +2 位作者 巴仁基 邓国仕 李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位于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的哑喀则滑坡是一大型松散土质边坡。鉴于该滑坡的严重变形和可能失稳造成严重灾害后果,所以选择进行高精度GPS监测。并且阐述了应用GPS监测滑坡时对监测点位选择、数据处理等方法。2007年至今的GPS监测结果显示... 位于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的哑喀则滑坡是一大型松散土质边坡。鉴于该滑坡的严重变形和可能失稳造成严重灾害后果,所以选择进行高精度GPS监测。并且阐述了应用GPS监测滑坡时对监测点位选择、数据处理等方法。2007年至今的GPS监测结果显示主滑坡体上监测点平均位移速率达每年0.6~0.9m,表明该滑坡变形严重。结合地表裂缝和植被等地表特征,发现降雨量和坡脚大渡河的冲刷、浸泡对滑坡今后的发育趋势有着决定作用,建议加强监测做好预警预报工作。本文还特别指出在监测期内监测到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和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哑喀则滑坡 监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RS和GPS的农村智能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31
14
作者 匡洪海 张曙云 +2 位作者 曾丽琼 李圣清 周志伟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88,共6页
针对目前农村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程度低、数据采集与监控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通信系统与GPS定位系统相结合的多功能智能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性价比较高的STC12系列51单片机为微控制器、以CS5463芯片为... 针对目前农村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程度低、数据采集与监控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通信系统与GPS定位系统相结合的多功能智能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性价比较高的STC12系列51单片机为微控制器、以CS5463芯片为核心的电能计量模块、以SIM908为核心的通信模块,同时包括温度数据采集报警、信号输入及显示模块等。通过远程通信与台区监控服务器以及GSM与相关工作专责人员移动终端相连,实现了对偏远农村地区电网运行信息的远程监控及故障定位,极大地促进了农网配电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同时大大简化了工作强度。该系统设计成本低、监控效果良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片机 gpRS gps 智能配电网 远程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丹巴县亚喀则滑坡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清志 郑万模 +1 位作者 刘宇平 邓国仕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本文通过在四川丹巴县梭坡乡亚喀则滑坡区布设的GPS监测网的测量,阐述了GPS在滑坡监测时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数据处理的方法。亚喀则滑坡的GPS监测结果表明,其精度达到毫米级,完全满足滑坡监测的精度要求。
关键词 gps 滑坡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GPS与全站仪对大跨斜拉桥进行变形监测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宏男 伊廷华 +1 位作者 伊晓东 王国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8-13,共6页
在桥梁运营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其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为了保证既有桥梁的安全运营和尽可能延长它的正常使用年限,应对其进行实时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评估。以东营黄河胜利大桥为背景,提出了采用 GPS与全站仪相结合的健康监测方法... 在桥梁运营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其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为了保证既有桥梁的安全运营和尽可能延长它的正常使用年限,应对其进行实时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评估。以东营黄河胜利大桥为背景,提出了采用 GPS与全站仪相结合的健康监测方法,阐述了整个监测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对试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监测 健康监测 gps RTK 伺服型遥测全站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动态变形测量中的多路径效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戴吾蛟 丁晓利 朱建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1,共7页
当测站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变时,GPS多路径效应具有很强的重复性。为分析变形测量中的GPS多路径效应特征,利用模拟振动台进行振动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动态变形监测中的多路径效应误差序列中出现了多个频率的高频跳动,其中主要频率与振动频... 当测站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变时,GPS多路径效应具有很强的重复性。为分析变形测量中的GPS多路径效应特征,利用模拟振动台进行振动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动态变形监测中的多路径效应误差序列中出现了多个频率的高频跳动,其中主要频率与振动频率相近,使得其重复性明显降低,但其低频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利用具有重复性的低频部分建立多路径效应误差改正模型,可使GPS的振动测量精度提高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多路径效应 变形监测 结构健康监测 动态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一机多天线公路高边坡实时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劲松 陈正阳 梁光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32-1536,共5页
根据一机多天线思想,建立了GPS一机多天线公路高边坡监测系统,降低了系统成本。其由野外采集子系统和室内控制子系统组成。前者将天线阵列采集的GPS信号,经分时器、信号放大器、无线路由器、WLAN天线传输至后者,经数据处理得各监测点的... 根据一机多天线思想,建立了GPS一机多天线公路高边坡监测系统,降低了系统成本。其由野外采集子系统和室内控制子系统组成。前者将天线阵列采集的GPS信号,经分时器、信号放大器、无线路由器、WLAN天线传输至后者,经数据处理得各监测点的坐标数据。在单历元数据处理中,利用GPS采样密度高、监测点前后2次变形量较小的特点,由卫地距双差值?ΔρiBjM、载波相位双差值?ΔφiBjM、波长λ,计算出整周模糊度?ΔN iBjM的非整数解,再采用ROUND函数使其变为整数,得到整周模糊度。有了整周模糊度,双频GPS接收机的载波相位定位精度一般可达±5 mm,既能满足公路高边坡实时监测的精度,又解决了卫星信号在不同天线通道间切换产生的周跳问题,使数据处理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一机多天线 高边坡 实时 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伪卫星组合定位方法及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何秀凤 陈永奇 +1 位作者 桑文刚 杨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5-799,共5页
针对GPS在城市高楼密集区、深山峡谷等区域所跟踪的可见星数目少且分布不佳导致定位精度下降,以及GPS系统本身在垂直方向定位精度较差的问题,提出GPS伪卫星组合定位新方法,利用伪卫星增强GPS技术提高定位精度。建立了GPS和伪卫星组合定... 针对GPS在城市高楼密集区、深山峡谷等区域所跟踪的可见星数目少且分布不佳导致定位精度下降,以及GPS系统本身在垂直方向定位精度较差的问题,提出GPS伪卫星组合定位新方法,利用伪卫星增强GPS技术提高定位精度。建立了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的观测模型,分析了伪卫星多路径效应的特点,给出了减弱伪卫星多路径误差的有效方法。对某大坝坝区的实测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减弱伪卫星多路径效应产生的误差,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方法提高了系统的定位精度,特别是垂直方向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伪卫星 变形监测 多路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与GPS技术的公路采空区变形监测 被引量:19
20
作者 芮勇勤 陈佳艺 丁晓利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73-1776,共4页
利用InSAR与GPS融合技术,开展研究高速公路采空区影响的变形监测与评价.针对D-InSAR条带变形信息的稀疏相位解缠问题,提出了一种在GPS中常用的LAMBDA相位解缠算法,建立了合适的解算模型,获取了采空区高速公路D-InSAR条带变形时间序列,... 利用InSAR与GPS融合技术,开展研究高速公路采空区影响的变形监测与评价.针对D-InSAR条带变形信息的稀疏相位解缠问题,提出了一种在GPS中常用的LAMBDA相位解缠算法,建立了合适的解算模型,获取了采空区高速公路D-InSAR条带变形时间序列,掌握了采空区影响发展情况.在InSAR雷达卫星过境的同时,利用三等水准测量进行变形量测,对比验证表明,用InSAR与GPS融合技术进行高速公路变形监测是可行的.进行的基于InSAR与GPS技术的公路采空区变形监测科研成果可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INSAR gps 采空区 解缠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