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ME-Arrow/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不同批次爆珠香精组分差异
1
作者 刘琪 张华 +4 位作者 叶远青 刘昌泽 袁益来 廖惠云 吴君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以箭型固相微萃取(SPME-Arrow)为样品萃取手段,通过优化萃取头种类、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平衡时间及萃取时间等条件,构建了高效鉴定爆珠香精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合物的箭型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Arrow/GC-MS)法... 以箭型固相微萃取(SPME-Arrow)为样品萃取手段,通过优化萃取头种类、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平衡时间及萃取时间等条件,构建了高效鉴定爆珠香精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合物的箭型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Arrow/GC-MS)法。采用该方法对不同批次爆珠香精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显著性F检验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筛选显著性差异成分。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优选DVB/CAR/PDMS萃取头,添加2.0 g氯化钠,在60℃下平衡50 min,萃取时间为40 min;经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共鉴定出96种挥发性、半挥发性组分,目标物峰面积的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的色谱峰数量占总峰数量的92.7%,表明方法的重复性较好;从不同批次爆珠香精中共筛选出17个潜在差异化合物,通过显著性检验,确定10种显著性差异化合物,分别为α-蒎烯、柠檬烯、桉叶油醇、异胡薄荷醇、薄荷酮(含异构体)、新异薄荷醇、乙酸新薄荷酯、三辛酸甘油酯和二辛酸单癸酸甘油酯。该法可有效区分不同批次爆珠样品的组分差异,具有客观真实、准确可靠、可视化强等特点,能够为爆珠产品质量检验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型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多元统计分析 爆珠香精 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重蚕丝绵的Py-GC-MS法快速鉴定
2
作者 包海峰 赵海浪 葛元宇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5,共4页
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定增重蚕丝绵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Py-GC-MS)方法,得到了聚甲基丙烯酰胺最佳热裂解条件:热裂解温度为600℃,热裂解时间为0.5 min,裂解炉接口温度为300℃。该方法在甲基丙烯酰胺质量浓度为300~2000 mg/kg的线性范围... 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定增重蚕丝绵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Py-GC-MS)方法,得到了聚甲基丙烯酰胺最佳热裂解条件:热裂解温度为600℃,热裂解时间为0.5 min,裂解炉接口温度为300℃。该方法在甲基丙烯酰胺质量浓度为300~2000 mg/kg的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方法检出限为300 mg/kg,加标回收率为92.22%~112.5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2%~5.81%(n=7)。若检出甲基丙烯酰胺质量分数超过300 mg/kg,则判定蚕丝绵经过增重处理。该方法可直接鉴定聚甲基丙烯酰胺增重蚕丝绵,具有快速环保、准确高效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 聚甲基丙烯酰胺 增重 蚕丝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法分析3种悬钩子属植物的脂溶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3
作者 张柯媛 胡筱希 +2 位作者 黄周锋 陆国寿 卢文杰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5-695,共11页
对比研究了3种悬钩子属植物(蔷薇梅、茅梅及覆盆子的脂溶性成分,并探究其体外药理活性。对3种植物的脂溶性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3种植物的脂溶性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通过DPPH/ABTS^(+)清... 对比研究了3种悬钩子属植物(蔷薇梅、茅梅及覆盆子的脂溶性成分,并探究其体外药理活性。对3种植物的脂溶性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3种植物的脂溶性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通过DPPH/ABTS^(+)清除自由基方法测定3种植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比较了3种植物的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共鉴定出104个化合物。蔷薇梅、茅梅和覆盆子中分别鉴定出54、51、51种化合物,分别占脂溶性成分总含量的68.33%、84.31%、80.27%;蔷薇梅、茅梅及覆盆子的清除DPPH自由基测定结果的IC50值分别6.67±2.14、0.07±0.02、3.78±1.04 mg/mL,清除ABTS+自由基测定结果的IC50值分别3.27±0.11、0.06±0.01、2.41±1.24 mg/mL,抗炎测定结果,与LPS模型组比较,蔷薇梅及覆盆子处理组的100、50、25μg/mL处理组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茅梅处理组100、50μg/mL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剂量的增加,NO含量有减少的趋势。三种悬钩子属植物中的成分主要是烷烃类、醇类、脂肪酸类成分,3种植物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显示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钩子属 脂溶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表征腐生葡萄球菌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4
作者 罗格格 杨明柳 +3 位作者 王浩 谢宁宁 郑海波 周迎芹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2-292,共11页
为探究臭鳜鱼源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以鳜鱼为原料,设置鲜鳜鱼组(S1)、未接种发酵组(S2)、1%MF B8接种发酵组(S3)、2%MF B8接种发酵组(S4)4组实验,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为探究臭鳜鱼源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以鳜鱼为原料,设置鲜鳜鱼组(S1)、未接种发酵组(S2)、1%MF B8接种发酵组(S3)、2%MF B8接种发酵组(S4)4组实验,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进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并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定臭鳜鱼特征“臭味”物质。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87种挥发性物质,包含醇类22种、醛类11种、酮类8种、酸类9种、酯类8种、碳氢化合物23种、含硫化合物2种、含氮化合物2种以及其他类化合物2种;与鲜鳜鱼相比,发酵样品中醛类和碳氢化合物数量减少,而酸类、醇类、酯类、酮类和含氮类化合物数量增加。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和气味活性值(odour activity value,OAV)鉴定得到吲哚、三甲胺、乙酸和二甲基二硫化物可能是腐生葡萄球菌MF B8接种发酵臭鳜鱼中的关键特征“臭味”物质。研究结果为发酵鱼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生葡萄球菌 臭鳜鱼 挥发性风味物质 gc-MS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感官评价分析不同时期木枣的挥发性物质
5
作者 陈建英 吕迪瑚 杨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0-336,共7页
为了解不同时期木枣的香气成分及其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幼果期(S1)、膨大期(S2)、绿熟期(S3)、白熟期(S4)... 为了解不同时期木枣的香气成分及其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幼果期(S1)、膨大期(S2)、绿熟期(S3)、白熟期(S4)、半红期(S5)和全红期(S6)的木枣进行挥发性物质检测和风味感官评价,借助热图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而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建立模型,筛选差异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木枣共检测出121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酯类和烷烃类物质等;筛选出主要的差异挥发性物质有14种,有己酸乙酯、月桂酸甲酯、癸酸甲酯、壬醛、己酸、乙基己醇等;木枣的气味由青香转为果香,味道由涩味转甜,颜色由绿色转白又变红。此外,酸涩味与醛类、青香与醇类、脂香和甜味与酯类和酸类呈正相关。该文为木枣风味品质评价、食品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枣 感官评价 gc-MS 挥发性成分 不同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术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基于GC-MS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6
作者 毛孟可 钟淑梅 +8 位作者 陈超群 王心语 何德刚 陈芸 翁端阳 王学奎 舒少华 丰胜求 李凤凤 《中国现代中药》 2025年第3期554-561,共8页
目的:优化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条件,对苍术挥发油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其质量控制及开发利用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挥发油,以出油率为考察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并结... 目的:优化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条件,对苍术挥发油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其质量控制及开发利用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挥发油,以出油率为考察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并结合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建立并优化GC-MS,使挥发油中各组分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并对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苍术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6、超声30 min、提取8 h。采用优化后的提取工艺和GC-MS提取并检测采自湖北省郧西县、英山县和河北省承德市3个地区苍术样品的挥发油,结果表明,郧西县产的苍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9个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茅苍术醇46.752%、β-桉叶醇39.966%、沉香螺醇3.220%、苍术素1.324%;英山县产的苍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个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茅苍术醇44.684%、β-桉叶醇37.922%、沉香螺醇3.332%、苍术素2.466%;承德市产的苍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1个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成分及相对比例分别为β-桉叶醇30.229%、苍术素17.513%、大根香叶烯D 9.060%、茅苍术醇6.752%、苍术酮6.688%。结论:优化后的挥发油提取工艺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苍术挥发油的工业化提取。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可为苍术挥发油的开发、生产、利用及药理活性成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不同新鲜度大米挥发性物质
7
作者 周小龙 俞志敏 +1 位作者 白艳龙 邱然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76,共8页
基于目前大米新鲜度检测方法存在的准确率低、操作难度大、检测年限短等问题,该研究选用目前啤酒企业常用大米品种——空育131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加速大米陈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与Heracles NE... 基于目前大米新鲜度检测方法存在的准确率低、操作难度大、检测年限短等问题,该研究选用目前啤酒企业常用大米品种——空育131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加速大米陈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进行挥发性组分鉴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层次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HS-SPME-GC-MS从不同新鲜度大米样品中均检出3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烷烃、醇类、醛类、酮类等化合物。采用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均检出21种挥发性化合物,气味描述显示大米气味主要集中在草本味和果香味。PCA和OPLS-DA结果显示,不同样品之间相对独立,根据P<0.05且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GC-MS筛选出2,3-庚二酮、辛醛等共10个差异性风味化合物,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筛选出乙烯基吡嗪、1-戊烯-3-醇等共7个差异性风味化合物。综上,GC-MS和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均可较好地分析不同新鲜度大米的气味特征并进行快速而准确的鉴别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新鲜度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超快速气相电子鼻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UPLC-Q-TOF-MS的改良型新药健儿清解颗粒的药效物质组成研究
8
作者 姚利娟 徐云辉 +3 位作者 周靖 石辰风 王日晴 华茉莉 《中国现代中药》 2025年第3期498-510,共13页
目的:研究中药改良型新药健儿清解颗粒的药效物质组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分析健儿清解颗粒中挥发油组分和水提液组分的化学成分。GC-MS选用HP-5MS UI色谱柱(30... 目的:研究中药改良型新药健儿清解颗粒的药效物质组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分析健儿清解颗粒中挥发油组分和水提液组分的化学成分。GC-MS选用HP-5MS UI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采用程序升温法、电子轰击电离(EI)源、质量扫描范围为m/z 40~500;UPLC-Q-TOF-MS选用Waters HSS T3色谱柱(150 mm×2.1 mm,1.8μm),采用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电离源(ESI)、质量扫描范围m/z 50~1 500。结果:健儿清解颗粒中挥发油组分中,共鉴定出66个化学成分,涉及单萜、单萜醇和倍半萜类等;水提液部分共鉴定出98个化学成分,包括苯乙醇苷类、木脂素类、萜类、有机酸类、黄酮及其苷类等。结论:确认了改良型新药健儿清解颗粒的主要药效物质组成,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儿清解颗粒 化学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ROAV分析藜麦茶及藜麦芽茶的香气成分
9
作者 王琳琳 张佰清 +1 位作者 王萍 孙露霞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3期167-173,共7页
该研究以藜麦和藜麦芽为原料,各蒸制15 min,藜麦90℃烘烤20 min后200℃烘烤8 min,藜麦芽90℃烘烤15 min后160℃烘烤3 min;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 该研究以藜麦和藜麦芽为原料,各蒸制15 min,藜麦90℃烘烤20 min后200℃烘烤8 min,藜麦芽90℃烘烤15 min后160℃烘烤3 min;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两种茶的香气成分,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特征香气成分,最后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藜麦茶中有39种香气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2-乙基-5-甲基吡嗪、苯甲醛、2-甲基吡嗪等,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26.49%;癸醛、壬醛、苯乙醛、反-2-辛烯醛为关键性风味物质,感官评分为83.76。藜麦芽茶中有49种香气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苯乙醛、苯甲醛、棕榈酸等,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0.63%;癸醛、苯乙醛、丁香酚、壬醛、1-辛烯-3-醇为关键性风味物质,感官评分为8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茶 藜麦芽茶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对红酸汤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
10
作者 林莉 董玮 +1 位作者 严红光 袁玮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1,共8页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机硫化物为5种红酸汤的主要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5种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可归为3类(W样品、H和G样品、Y和L样品)。运用GC-MS检测到5种红酸汤中含有醇类、酯类、酸类、烷烃类、酚类、醛类、酮类、醚类、烯烃类和其他类共15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共筛选出乙醇、乙酸、十六酸乙酯、苯乙醇、1-丙醇、乙酸乙酯等25个VIP值>1的红酸汤关键特征香气物质。综上,利用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协同分析,可获得较全面的红酸汤特征香气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红酸汤的风味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香气物质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法测定4-(2,4-二氟苯甲酰基)哌啶盐酸盐中14种基因毒性杂质
11
作者 孙灵敏 邢倩斌 +3 位作者 刘芳茹 董玥 王雪菲 梁敏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4-(2,4-二氟苯甲酰基)哌啶盐酸盐(SM1)中14种卤代苯类基因毒性杂质。方法以TRACE TR-FFAP(30 m×0.25 mm,0.25μm)毛细管柱为固定相,程序升温,高纯氦气为载气;进样口温度为260℃;分流比为5∶1;离子...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4-(2,4-二氟苯甲酰基)哌啶盐酸盐(SM1)中14种卤代苯类基因毒性杂质。方法以TRACE TR-FFAP(30 m×0.25 mm,0.25μm)毛细管柱为固定相,程序升温,高纯氦气为载气;进样口温度为260℃;分流比为5∶1;离子源为电子轰击源;离子源温度为250℃;数据采集条件为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elected ion monitoring,SIM)。结果14种卤代苯类杂质得到较好的分离,且在各自测定范围内其浓度与响应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8);精密度试验RSD均小于5%,样品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3.2%~102.2%内。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用于SM1中14种卤代苯类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毒性杂质 gc-MS 卤代苯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感官技术、HPLC、HS-SPME-GC-MS的西芎质量研究
12
作者 张佳玲 陈奕旸 +3 位作者 刘娟娟 王良才 马晓辉 晋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目的基于智能感官技术、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相结合系统评价西芎的质量。方法利用色差仪测定10批西芎样品的色度值,并进行聚类分析;利用电子鼻测定西芎的气味,并进行负荷加载分析(Loadings)和主成分分析(PCA);... 目的基于智能感官技术、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相结合系统评价西芎的质量。方法利用色差仪测定10批西芎样品的色度值,并进行聚类分析;利用电子鼻测定西芎的气味,并进行负荷加载分析(Loadings)和主成分分析(PCA);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川芎项下方法测定水分、灰分和浸出物;采用HPLC测定阿魏酸、绿原酸和川芎嗪含量;通过HS-SPME-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通过色度值-气味-有效成分相关性分析,评价西芎的质量。结果10批西芎样品总色度值范围为31.2101±1.1937~43.9763±0.7214,当欧氏距离为10时,10批西芎可聚为四类;Loadings和PCA表明传感器W2S、W5S、W2W、W1W、W1S对西芎样品的贡献率较高,第一、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2.6%、22.4%;10批西芎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HPLC测定结果表明,10批西芎的阿魏酸含量均大于0.1926%,川芎嗪含量为0.0012%~0.0061%,绿原酸含量均大于0.0164%;HS-SPME-GC-MS共鉴定出西芎样品5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化合物种类丰富,苯酞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色度值ΔL^(*)、Δb^(*)和ΔE与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A含量的相关性较高。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西芎的内在质量,可为西芎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芎 智能感官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GC-MS方法测定纺织品中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3
作者 林晨 郭勇彬 王洁梅 《印染助剂》 2025年第3期66-70,共5页
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样品经90℃、45 min静态顶空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对平衡温度、平衡时间、色谱柱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线性相关... 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样品经90℃、45 min静态顶空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对平衡温度、平衡时间、色谱柱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线性相关系数都在0.995以上,方法检出限为0.25~0.95μg/g,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7.50%~96.18%,相对标准偏差都小于5%。该方法具有准确灵敏、精密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纺织品检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纺织品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NCI-MS法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残留量
14
作者 肖舒元 邱硕 +4 位作者 李艳洋 孙安琪 马嘉泽 刘朋宇 姜璇 《现代食品》 2025年第1期164-168,174,共6页
本文建立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Negative Ion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GC-NCI-MS)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方法。以乙腈为提取溶剂,采用程序升温进样,在选择离子监测模... 本文建立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Negative Ion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GC-NCI-MS)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方法。以乙腈为提取溶剂,采用程序升温进样,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质量浓度在0.005~0.20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1,方法定量限为0.001 mg·kg^(-1);在0.002、0.010、0.020 mg·kg^(-1)的3个加标水平下,测定得到目标物质的回收率为80.6%~109.0%,相对标准偏差在2.1%~10.6%。该方法可为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gc-NCI-MS) 植物源性食品 氟虫腈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GC-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乐 魏依馨 +5 位作者 史冠莹 蒋鹏飞 赵丽丽 王继红 张少南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234,共13页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真空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的香椿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究样品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通过GC-IMS检测到78个峰,鉴定出59种化合物。通过GC-MS鉴定出9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硫化物、烯烃类和醛类。经过干燥后总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ROAV法确定了(E,Z)-二-1-丙烯基二硫化物、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正己醛、2-己烯醛、丁香酚等为香椿样品中关键香气化合物。PCA和PLS-DA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样品与新鲜样品有明显的分离,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鲜样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为一组,其他3个干燥香椿样品为一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共筛选出10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干燥方式对香椿风味特性影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组与鲜样最为接近,考虑实际应用热泵干燥为香椿最适宜的脱水方式。本研究为热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衍生化GC-MS检测香精中糖类物质成分
16
作者 邹琳 王云龙 +3 位作者 刘茜 李坚 杨龙彦 宁振兴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26,131,共6页
建立了基于硅烷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检测香精中17种糖类物质的方法。结果表明:衍生化的最佳条件为以BSTFA为衍生化试剂、衍生化温度40℃、衍生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共鉴定出17种糖类物质。17种糖类物质在一定质量浓度内具... 建立了基于硅烷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检测香精中17种糖类物质的方法。结果表明:衍生化的最佳条件为以BSTFA为衍生化试剂、衍生化温度40℃、衍生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共鉴定出17种糖类物质。17种糖类物质在一定质量浓度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27~0.077μg/mL,加标回收率为94.80%~110.03%,相对标准偏差为3.03%~8.06%。实际样品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香精中17种糖类物质成分,满足对香精中糖类物质的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衍生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检测 糖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HS-GC-MS与电子鼻分析不同产地多花酒黄精气味特征
17
作者 陈光宇 王祥斌 +3 位作者 卜宇翀 瞿昊宇 谢梦洲 李亮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年第2期32-36,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多花酒黄精的气味特征,为产地判别、分析方法改进提供依据。方法:以11个产地的多花酒黄精细粉为研究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法(SPME-HS-GC-MS)分析多花酒黄精挥发性成分,采用电子鼻智能感官评定技术分...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多花酒黄精的气味特征,为产地判别、分析方法改进提供依据。方法:以11个产地的多花酒黄精细粉为研究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法(SPME-HS-GC-MS)分析多花酒黄精挥发性成分,采用电子鼻智能感官评定技术分析多花酒黄精气味雷达图,采用主成分(PCA)、Loadings方法分析电子鼻信号响应结果,构建产地判别模型。结果:SPME-HS-GC-MS法结果共鉴别出32个挥发性成分,其中19个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可用于8个产地的区分。电子鼻结果表明,主成分判别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产地多花酒黄精,多花酒黄精在气味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芳香成分,氮氧化合物、氨类、烷烃、甲烷等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有机硫化物等。结论:不同产地多花酒黄精的气味特征存在差异,可作为产地判别依据。电子鼻技术可为多花酒黄精分析及质量标准提供简单、快速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酒黄精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电子鼻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里阿魏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及抗宫颈癌作用研究
18
作者 张柏生 王德玺 +2 位作者 张帆 赵生俊 张海英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建立托里阿魏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指纹图谱,并考察托里阿魏挥发油的抗宫颈癌作用。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托里阿魏根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鉴定所含成分。通过MTT比色法考察不同浓度托里阿魏挥发油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 目的建立托里阿魏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指纹图谱,并考察托里阿魏挥发油的抗宫颈癌作用。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托里阿魏根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鉴定所含成分。通过MTT比色法考察不同浓度托里阿魏挥发油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Transwell法检测托里阿魏挥发油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托里阿魏挥发油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结果托里阿魏挥发油中鉴别出58种化学成分,含量最多的是孕酮。托里阿魏挥发油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为55.21μg/ml。托里阿魏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托里阿魏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是酮类化合物。托里阿魏提取物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里阿魏 挥发油 宫颈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凋亡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分析牛肉不同部位对牛肝菌牛肉酱品质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光城 罗秀群 +5 位作者 林丹 何莲 陈淑桦 李燮昕 贾洪锋 朱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16-227,共12页
本实验选用5个不同部位的牛肉分别制作牛肝菌牛肉酱,包括牛后腿(BHL)、牛肩(BS)、牛霖(BK)、牛腩(BB)、牛腱子(BT),探讨了不同部位牛肉对香辣牛肉牛肝菌酱品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腩制作的牛肝菌牛肉酱感官评分最高,为8... 本实验选用5个不同部位的牛肉分别制作牛肝菌牛肉酱,包括牛后腿(BHL)、牛肩(BS)、牛霖(BK)、牛腩(BB)、牛腱子(BT),探讨了不同部位牛肉对香辣牛肉牛肝菌酱品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腩制作的牛肝菌牛肉酱感官评分最高,为87.4分;质构结果显示,牛腩制作的牛肉酱品质最好,其硬度、弹性、胶粘性、咀嚼性为14.01 N、4.71 mm、3.22 N、15.30 mJ;不同部位牛肉酱的L^(*)、a^(*)值均具有显著性(P<0.05)差异;电子鼻能有效区分不同部位牛肉制作的香辣牛肉牛肝菌酱;风味物质方面,检测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牛后腿84种、牛肩肉36种、牛腱子52种、牛霖102种、牛腩87种,其主要香气成分与电子鼻分析敏感物质类型相符合,其中己醛、D-柠檬烯、α-蒎烯、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茴香脑为5种部位共有的香气成分,且ROAV>1。综上所述,采用不同的牛肉部位制作香辣牛肉牛肝菌酱,以牛腩部位为原料为最佳。研究结果为今后牛肉类酱料烹饪加工工艺和风味特征辨别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不同部位 牛肉酱 质构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牛肝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网络药理学的5种柴胡挥发油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玉芝 曾铁鑫 +4 位作者 吴佩玲 郭欣慰 刘海波 许利嘉 魏建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8期1366-1373,共8页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网络药理学对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窄竹叶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Wolff)Shan et Y.Li、竹叶柴胡B.marginatum Wall.ex DC.和黑柴胡B.smithii...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网络药理学对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窄竹叶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Wolff)Shan et Y.Li、竹叶柴胡B.marginatum Wall.ex DC.和黑柴胡B.smithii Wolff干燥根的挥发油成分及潜在药理活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种柴胡根中的挥发油,使用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结果:5种柴胡挥发油中化合物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共鉴定出其中的55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5种柴胡挥发油具有相似的作用靶点,如核转录因子-κB亚基1(NFKB1)、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δ(PIK3CD)、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等,其中共有核心靶点作用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作用、鞘脂信号通路及小细胞肺癌等信号通路。结论:5种柴胡挥发油在抗感染、抗炎、保护神经及抗肿瘤方面具有潜在的相互替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法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