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YD63和栽培大豆(G. max)ZD19茎秆解剖结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要燕杰 油清波 +8 位作者 赵为 郭葳 沈欣杰 李祥 张永兴 周蓉 赵剑 周新安 矫永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韧皮纤维壁、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解剖结构 进化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豆(G.max)种子蛋白SBTi—A_2电泳谱带新类型的遗传研究──ⅠTi^b型×Ti^x型(新类型)F_2种子的遗传规律 被引量:4
2
作者 赵述文 孟祥勋 +3 位作者 顾其敏 曹凯鸣 王海 王颢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6-39,共4页
本文是对作者在1991年用PAOE技术检测甘肃省大豆(G.max)时发现的SBTi—A2电泳谱带新类型的遗传研究结果之一。对单株上收获的212粒F2种子的电泳检测结果进行了卡方测验,符合孟德尔1:2:1基因分离规律。
关键词 大豆 胰蛋白酶抑制剂 电泳谱带新类型 遗传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G.max)种子蛋白SBTi位点新类型的发现及甘肃省大豆SBTi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述文 王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3-96,共4页
1991年,用PAGE技术检测了甘肃省243份大豆(G.max)品种种子蛋白中SBTi位点的等位基因型。检测结果:Ti^a型品种22份,占品种总数的90.9%,Ti^b21份,占8.6%,未发现Ti^c及ti型。发现一份材料的电泳图谱在与标样上Ti^a、Ti^b、Ti^c对应位置... 1991年,用PAGE技术检测了甘肃省243份大豆(G.max)品种种子蛋白中SBTi位点的等位基因型。检测结果:Ti^a型品种22份,占品种总数的90.9%,Ti^b21份,占8.6%,未发现Ti^c及ti型。发现一份材料的电泳图谱在与标样上Ti^a、Ti^b、Ti^c对应位置上没有谱带,而在Ti^b位置紧上方,有一条新谱带(Rf=0.79,Ti^b=0.82)。经加胰蛋白酶等措施多次验证,初步认为这很可能是在Ti位点上的一个新的等位基因控制下形成的蛋白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大豆 胰蛋白酶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豆种质抗SCN基因rhg1位点SSR标记等位变异特点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文辉 邱丽娟 +3 位作者 常汝镇 马凤鸣 谢华 林凡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6-250,共5页
利用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主效基因rhg1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att30 9分析 6 34份中国大豆种质 ,以 2 1份美国种质为对照 ,目的是明确我国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资源的特点 ,为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线育种提供依据。 14 9份免疫... 利用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主效基因rhg1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att30 9分析 6 34份中国大豆种质 ,以 2 1份美国种质为对照 ,目的是明确我国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资源的特点 ,为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线育种提供依据。 14 9份免疫或高抗种质和 4 95份感病种质共鉴定出 6个等位变异 ,其中介于 134bp和 14 9bp之间的Satt30 9- 5为新等位变异 ,具有该等位变异的陕西三股条黑豆和山西忻县小黑豆分别免疫和中抗 1号生理小种。对不同等位变异、不同抗性等级和抗不同生理小种种质的分析表明 :92 .13%的感病种质具有 12 5bp、131bp或 14 9bp等位变异 ,抗病种质在各等位变异都有分布 ,但以 12 8bp和 134bp为主 ,在具有这两个等位变异的种质中 ,有 72 .4 6 %表现为抗病 ,且 77.2 7%的免疫种质、87.6 9%的双抗种质和 10 0 %的三抗种质都具有这两个等位变异。16份具有 12 8bp等位变异的种质中有 14份来自山西省 ,另有 2份是黑龙江省和河北省的育成品种 ,推测山西省可能是Satt30 9位点 12 8bp等位变异种质的起源地。本研究结果可为大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的抗源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 抗SCN基因 胞囊线虫病 等位变异特点 SSR标记 抗线育种 抗源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HNN模型求解排序问题
5
作者 龚哲君 黎志成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1995年第4期213-220,共8页
Hopfield网络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网络模型,然而它的显著弱点是易收敛于局部极小点。基因遗传算法(简称CA算法)是一种迅速发展起来的优化算法,它能够找到全局最优解,本文将GA算法与HNN相结合,提出了基因Hopfie... Hopfield网络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网络模型,然而它的显著弱点是易收敛于局部极小点。基因遗传算法(简称CA算法)是一种迅速发展起来的优化算法,它能够找到全局最优解,本文将GA算法与HNN相结合,提出了基因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简称GHNN),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管理排序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生产作业计划 排序 gHN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蛋白野生大豆叶片氮代谢物及根瘤GSγ1和Glba表达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韩红 张婷婷 +3 位作者 王春红 汲添 于亭 杨美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328,共6页
为明确高蛋白野生大豆籽粒高蛋白形成过程中特有的遗传规律,以高蛋白栽培大豆为对照,对两类材料整个生育期叶片氮同化物相关指标,及根瘤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γ1)和豆血红蛋白基因(Glba)表达量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型大豆间... 为明确高蛋白野生大豆籽粒高蛋白形成过程中特有的遗传规律,以高蛋白栽培大豆为对照,对两类材料整个生育期叶片氮同化物相关指标,及根瘤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γ1)和豆血红蛋白基因(Glba)表达量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型大豆间存在明显差异。R3之后,栽培大豆比野生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趋势明显。野生大豆叶片GSA在R3之前增长明显,R3之后下降缓慢。整个生育期间野生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都要高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根瘤中GSγ1表达量在R3之前明显高于栽培大豆,R3期之后相反。从V6开始直到成熟,栽培大豆根瘤Glba的表达量都要高于野生大豆。说明野生大豆生育前期氮代谢及各种物质的合成、代谢较旺盛,而且能长时间地保持叶片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是籽粒高蛋白形成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蛋白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谷氨酰胺合成酶 血红蛋白 硝酸还原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球蛋白含量比较及其豆腐产品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霞 李淑贞 +6 位作者 何萱 赵乃新 许显滨 苗永山 陈文生 石彦国 吴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95-300,共6页
从省内各地区收集53个栽培大豆品种,按Appu Rao和Narasinga Rao的方法,分离鉴定各品种种子蛋白中球蛋白的数量。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栽培大豆品种种子球蛋白含量占种子蛋白质含量的34.54—80.77%,含量的变幅较大,表明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 从省内各地区收集53个栽培大豆品种,按Appu Rao和Narasinga Rao的方法,分离鉴定各品种种子蛋白中球蛋白的数量。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栽培大豆品种种子球蛋白含量占种子蛋白质含量的34.54—80.77%,含量的变幅较大,表明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球蛋白含量在60%以上的有11个品种,占品种总数的20.75%,含量在50%以上的品种有22个,占41.51%,还有20个品种其含量低于50%,占品种总数的32.1%。 大豆种子蛋白中的球蛋白占绝大部份。各品种球蛋白含量明显影响豆腐产品的数量。品种的球蛋白与豆腐湿重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豆腐湿重对球蛋白存在着线性关系。豆腐干重与球蛋白组分7S/11S值达显著水平,回归分析表明,豆腐干重对7S/11S的回归分析存在着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球蛋白 含量 豆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高异黄酮种质资源筛选 被引量:24
8
作者 林红 来永才 +3 位作者 齐宁 李辉 张晓波 杨雪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利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栽培大豆(G.max)60份种质资源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种质资源异黄酮含量有明显遗传差异,变幅为416.2-6808.2μg/g,野生大豆高于栽培大豆,筛选出高... 利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栽培大豆(G.max)60份种质资源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种质资源异黄酮含量有明显遗传差异,变幅为416.2-6808.2μg/g,野生大豆高于栽培大豆,筛选出高异黄酮野生大豆种质资源4份、高异黄酮栽培大豆种质资源2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黑龙江省 资源筛选 高效液相色谱法 异黄酮含量 种质资源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11S及7S蛋白质相对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9-767,共9页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在南京同一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全国野生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11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54.7%、64.8%和71.7%,变幅28.8%~82.6%、38.8%~79.4%和48.2%~88.9%;7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44.7%、34.9%和27.9%,变幅20.6%~71.2%、20.6%~61.1%和15.7%~47.8%;11S/7S比值平均分别为1.4、2.0和2.7,变幅0.4~3.9、0.6~3.9和0.9~4.0。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选育后11S相对含量和11S/7S比值上升,7S相对含量下降,变幅均减小;亚基组11S-2和11S-3相对含量增加;7S的6个亚基组,尤其7S-1和7S-6,相对含量下降。11S、7S、11S/7S以及各亚基组在各群体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但与来源地纬度、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均无显著相关。从中优选到11S/7S比值大于3.7、11S相对含量为78.9%~88.9%的8份种质,发现有11S的4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37%、7S的6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24%、以及11S-1和7S的6个亚基组缺失的种质,这些特异种质可供蛋白质组分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sojaSieb.etZucc.) 栽培大豆(g.max(L.)Merr.) 11S蛋白质 7S蛋白质 11S/7S比值 蛋白质亚基组 遗传变异 生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熟期类型大豆种子萌发进程中耐冷性的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思河 王萍 +3 位作者 马淑英 宋海星 陶丹 尹田夫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8-222,共5页
本试验通过人工低温处理 ,探讨了萌发进程中三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间耐冷性生理指标间的差异 ,结果表明 :低温萌发进程中两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的 CAT酶活受抑程度小 ,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大 ,但 MD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
关键词 大豆 耐冷性 熟期 种子萌发 CAT MDA 抗逆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间杂交后代数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力与遗传进度的估算及其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国栋 王金陵 +3 位作者 孟庆喜 杨庆凯 吴忠璞 高凤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本文研究了大豆种间杂交(G. max×G. gracilis, G. max×G. soja)后代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结果表明:种间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基本上与栽培种内品种间杂交相类似,可利用类似于处理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方法处理种间杂... 本文研究了大豆种间杂交(G. max×G. gracilis, G. max×G. soja)后代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结果表明:种间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基本上与栽培种内品种间杂交相类似,可利用类似于处理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方法处理种间杂交后代;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进度较大,选择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间杂交 农艺性状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质含量的种子性状广义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孟祥勋 王曙明 +1 位作者 刘宝泉 杨庆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9-83,共5页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 5个大豆亲本组成的 10个杂交组合F1、F2 及其亲本 ,以朱军和Weir( 1994 )提出的二倍体种子性状广义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各种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的种子...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 5个大豆亲本组成的 10个杂交组合F1、F2 及其亲本 ,以朱军和Weir( 1994 )提出的二倍体种子性状广义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各种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的种子直接加性和显性效应及植株母体加性和显性效应。其中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更为重要 ,占总遗传效应方差的 81.4 % ,其次是种子直接显性效应 ,占 8.9% ,合计达 90 %。植株母体加性和显性效应方差虽然显著 ,但仅占总方差的 5.8%。种子直接×母体植株加性和显性互作效应很少 ( 0 .0 83 7和 - 0 .0 3 15) ,均不显著。 5个亲本中 ,种子直接和母体植株加性效应估值正负及大小有显著的差异。如亲本吉林 2 6和吉林 2 8号 ,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正值 ( 1.2 3 54和 1.2 4 74 ) ,并且显著 ;而母体加性则很小 ( 0 .2 194和 0 .0 0 92 )。各亲本的种子与母体的加性和显性效应表明 ,种子的加性和显性效应估值 ,亦通常大于母体植株的加性和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 含量 遗传效应 母体效应 种子直接效应 广义遗传模型 种子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廖林 庄炳昌 +3 位作者 刘玉芝 谢雪菊 王玉民 徐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8-322,共5页
以三个抗灰斑病和三个感病品系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叶片中过氧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且有感病品系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系的趋势;2.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过氧... 以三个抗灰斑病和三个感病品系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叶片中过氧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且有感病品系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系的趋势;2.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有所增加,感病后感病品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抗病品系的;3.大豆感染灰斑病后所有品系的抗坏血酸含量均降低,感病品系的抗坏血酸含量高于抗病品系的;4.大豆感染灰斑病后,感病品系的叶绿素含量高于抗病品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灰斑病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间杂种早代回交和高代选择性回交性状改良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文滨 王金陵 杨庆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07-216,共10页
分别运用早代(F_1)连续回交和高代(F_3)选择性回交两种交配方式,探讨了改良大豆种间杂种野生性状及最大限度遴选优良基因型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高代有选择地回交可以有效地保持野生大豆的高蛋白特性;同时,对提高百粒重和扩大黄色种皮... 分别运用早代(F_1)连续回交和高代(F_3)选择性回交两种交配方式,探讨了改良大豆种间杂种野生性状及最大限度遴选优良基因型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高代有选择地回交可以有效地保持野生大豆的高蛋白特性;同时,对提高百粒重和扩大黄色种皮类型入选率也有明显效果。早代随机回交使高蛋白、高亚油酸和丰产基因型频率大幅度下降。从育成超高蛋白(>45%)品种考虑(长期计划),野生种质渗入率不应低于0.25;而从育成普通高蛋白(<45%)品种考虑(短期计划),渗入率可以降到0.125以下。在大豆种间杂种后代,种皮色遗传较复杂,出现IIrrttW_1W_1gg基因型的机率非常低。不同种皮色的BC_0F_2单株分离产生含黄色种皮类型的能力为:黄褐(单株)>黄黑>褐绿>黑绿>黑>褐。野生大豆炸荚性的遗传比较简单,但不符合3:1分离模式,通过二次回交炸荚卒降至25%以下。本研究选择指数结果指出,在早代回交和高代回交后代,用对蛋白质含量有较强相关选择进度的生育期、茎粗和主茎节数,间接选择高蛋白基因型,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间杂交 早代 高代 回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酸组分的变异、变化和相互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镇林 朱文适 +1 位作者 梁慕勤 潘世元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6期13-19,共7页
在大豆种子发芽期间,测定了8个栽培品种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1.萌发期间种子脂肪酸组分均以油酸含量的变异最大,棕榈酸最小,除硬脂酸外,萌发第8天的各单一脂肪酸的变异均大于其它各天。2.萌发期间的油酸与亚油酸是互为消长的,其含量... 在大豆种子发芽期间,测定了8个栽培品种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1.萌发期间种子脂肪酸组分均以油酸含量的变异最大,棕榈酸最小,除硬脂酸外,萌发第8天的各单一脂肪酸的变异均大于其它各天。2.萌发期间的油酸与亚油酸是互为消长的,其含量变化曲线呈镜像对称图形。3.萌发大豆的油酸与亚油酸和亚麻酸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值为-0.989和-0.754),亚油酸和亚麻酸为极显著正相关(r=0.704)。4.多数参试品种的u/s比率随发芽天数的增加而降低。5.大豆的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优先为萌发种子所利用,此外,多数被测品种在萌发早期有交替利用油酸和亚油酸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 萌发 脂肪酸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润堂 贾炜珑 +1 位作者 温琪汾 王石宝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3期235-237,共3页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幼苗期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了17条酶带。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既有共同的酶带,又有各自独特的酶带,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种。半...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幼苗期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了17条酶带。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既有共同的酶带,又有各自独特的酶带,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种。半野生大豆有类似野生大豆的酶谱,表现了野生种的特点.不同进化类型的大豆酯酶同工酶有明显不同。随着进化程度增高,酶带数目有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大豆幼苗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以做为大豆分类学和研究大豆进化关系的一个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野生大豆 酯酶同功酶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杂种不同世代(F_2-F_6)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与选择世代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孟祥勋 杨庆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0,共6页
将两个杂交组合后代 ,采用两种处理方法 :(1)一粒传方法形成F2 -F6 各自世代混合群体 ;(2 )混合群体F2 -F5世代分别随机抽取单株形成F2 .3(F2 衍生的F3系统 ,以下类推 )、F3.4 、F4 .5、F5.6 系统。统计分析了混合群体F2 -F6 各世代蛋... 将两个杂交组合后代 ,采用两种处理方法 :(1)一粒传方法形成F2 -F6 各自世代混合群体 ;(2 )混合群体F2 -F5世代分别随机抽取单株形成F2 .3(F2 衍生的F3系统 ,以下类推 )、F3.4 、F4 .5、F5.6 系统。统计分析了混合群体F2 -F6 各世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分离分布 ;对不同世代F2 .3-F5.6 系统内的变异情况与亲本一起进行了分析比较 ,以明确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分离或相对稳定世代。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两组合一粒传处理形成的F2 -F6 代间 ,平均蛋白质含量基本一致 ,而其变异系数、方差及总变异幅度 ,有随世代提高逐渐缩小的趋势 ,这可能是随世代推进 ,非加性效应减少所致 ;(2 )两组合分别于F3或F4 形成的F3.4 、F4 .5世代系统内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均呈下降趋势 ,并且趋于稳定。即至F3.4 或F4 .5之后 ,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总变异幅度基本稳定 ,与其亲本相似 ,其变异基本属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非遗传变异。这表明蛋白质含量的分离变异幅度至F4 或F5系统内已很小 ,因此 ,蛋白质含量分离不大的杂交组合后代的选择可于F3或F4 代一次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遗传变异 选择世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野生大豆比较胚胎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申家恒 田国伟 +4 位作者 李玉芬 李慧荣 王晓燕 张淑玲 张艳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53-260,共8页
通过对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和野生大豆比较胚胎学研究,指出了三种类型大豆具有相同的胚胎学发育特征,这些特征如下:1.雄性孢原为表皮下多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主要为正四面体形,少数为左右对称形;成... 通过对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和野生大豆比较胚胎学研究,指出了三种类型大豆具有相同的胚胎学发育特征,这些特征如下:1.雄性孢原为表皮下多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主要为正四面体形,少数为左右对称形;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药壁的发育属基本型;绒毡层细胞单核,属分泌型绒毡层。2.单室子房;弯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胚珠亚表皮下多孢原;多数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少数为“T”字形排列,合点端大孢子有功能;胚囊发育为蓼型,反足细胞短命。3.大孢子发生较小孢子发生稍晚,但发育速度较快,后期雌、雄配子体同步成熟。4.自花授粉;受精过程属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5.胚的发育属柳叶菜型;核型胚乳,胚乳发育中后期胚囊合点端存在胚乳吸器;胚珠合点端具承珠盘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栽培种 野生种 半野生种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PCR为目的的大豆叶片DNA快速分离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彭玉华 王晓琳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36,共3页
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和NaCl浓度对大豆基因组DNA质量的影响;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比较了DNA分离条件不同所导致的PCR扩增产物的差异。100℃、10分钟的提取条件几乎无法得到适于PCR要求的DNA,而6... 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和NaCl浓度对大豆基因组DNA质量的影响;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比较了DNA分离条件不同所导致的PCR扩增产物的差异。100℃、10分钟的提取条件几乎无法得到适于PCR要求的DNA,而65℃、10分钟的抽提条件较易得到合乎要求的DNA。NaCl浓度从0.5mol提高到1.0mol,基本上可以把严重降解的DNA或RNA剔除。65℃,10分钟和1.0molNaCl是新鲜大豆叶片快速分离的理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DNA 提取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流域大豆炸荚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彭玉华 袁建中 杨国保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85-290,共6页
在九月上、中旬大豆陆续成熟,十月一日前对黄淮流域的30个大豆品种(系)的炸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熟至开始炸荚的天数,多数品种为6至12天,少数品系成熟时即炸荚,也有至十月一日前仍不炸荚的。成熟后第10天的炸荚率在0到30%之间... 在九月上、中旬大豆陆续成熟,十月一日前对黄淮流域的30个大豆品种(系)的炸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熟至开始炸荚的天数,多数品种为6至12天,少数品系成熟时即炸荚,也有至十月一日前仍不炸荚的。成熟后第10天的炸荚率在0到30%之间;开始炸荚率在0到8.5%之间;十月一日以前的总炸荚率在0到61%之间。根据不同品种(系)炸荚性的动态变化,可将炸荚性分为单峰型、单峰延迟型、双峰型和双峰提高型4个类型,其中单峰型是主要的,双峰型对大豆产量威胁最大,特别是双峰提高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炸荚性 类型 时间 黄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