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时空演变研究
1
作者 户艳领 陈一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3-210,共8页
测度和分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选取京津冀代表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运用莫兰指数从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总体格局、... 测度和分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选取京津冀代表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运用莫兰指数从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总体格局、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生态产品价值空间相关性和局部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1)价值量较高的生态产品分别是局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农产品;(2)价值量较低的生态产品分别是渔产品、淡水资源和生物质能;(3)2012—2021年,研究区域总价值和调节服务价值在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范围的波动;调节服务价值在生态产品总价值中起主要影响作用;(4)各生态功能区总价值量整体上呈现空间正向相关,但是功能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功能区 时空演变 京津冀 莫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协同关系研究
2
作者 杨吉 盛杰 +1 位作者 杨凯瑞 王钺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66-173,共8页
探究成都市“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关系,对成都市国土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分级赋分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2000-2020年成都市“三生”功能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影响因素,... 探究成都市“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关系,对成都市国土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分级赋分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2000-2020年成都市“三生”功能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国土空间分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①空间上,成都市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三生”功能值呈非均匀分布。时间上,成都市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减弱,生活功能增强;②成都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总体较低,呈“两侧低,中间高”空间格局。研究期内14.86%的分析单元“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下降,其中成都主城区最显著;③土地利用程度指数、PM_(2.5)年均浓度和坡度是“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子。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域分为优先改善区、重点改善区、潜在改善区、协同提升区、潜在提升区和适度优化区,可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度 国土空间 分区优化 影响因素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
3
作者 马睿晨 杨显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占比约85.93%,生产空间次之,占比约12.72%,生活空间最少,占比为1.35%;近20年间,河湟地区生活空间不断扩张,挤压着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致使生产和生态空间呈破碎化发展;自然因素决定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经济影响该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的演变,政策因素对该区的人口和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冗余分析 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湖南省土地利用格局及多功能演变 被引量:7
4
作者 雷文韬 古杰 谢宏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83-293,共11页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ArcGIS软件,采用土地利用空间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双视角探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与功能转变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格局演变波动较大,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收缩,生活空间扩张;其中又以生活空间扩张显著,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转换较为频繁为主要特点,是造成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波动重组的主要因素。2)区域分布格局,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省北部的常德、益阳、岳阳以及中部衡阳、娄底、邵阳、永州4市交界的中心区域;生活空间主要分布于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分布区以及各市城市中心区域;生态空间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省西部及西南部丘陵山地区域,以及位于省北部的洞庭湖水域区等;区域变化以环长株潭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更剧烈,其次是东、西、南三面山地区域;动态度结果显示全省土地利用总体动态变化率有提升态势。3)2000—2020年土地利用“三生”功能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生态功能评分最高,变化最明显,生产功能次之,波动中水平趋于稳定,生活功能最低,呈逐年提升趋势;区域间水平差异由低水平高差距向高水平的相对均衡转变。4)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与功能转变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尤其在时序变化上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对两者关系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在“一对多”机制关系研究中,未来需要结合土地多功能测度方法更加准确识别“三生”空间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土地利用多功能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魏伟 赵浪 +2 位作者 尹力 夏俊楠 薄立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9,共8页
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空间扩张剧烈,扩张幅度达174.42%,未表现出明显的... 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空间扩张剧烈,扩张幅度达174.42%,未表现出明显的扩张中心;生态空间持续扩张6537.47 km^(2),集中发生在1990—2000年;农业空间在全域范围大规模减少20604.19 km^(2)。(2)农业空间向城镇空间的转换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主导交叉转换类,农业空间不断转出支撑城镇空间发展的同时,也与生态空间发生了剧烈的空间置换,引起地区内的国土空间格局变化。(3)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交叉转换在全域尺度上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作用在局域尺度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治淮政策加剧了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交叉转换并干扰其他影响因素的驱动作用。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需要进一步科学优化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3类国土空间布局,支撑区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流域地域主体功能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魏伟 段云生 +2 位作者 尹力 薄立明 夏俊楠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3-1948,共16页
为构建珠江流域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推动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文章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切入视角,运用交叉转换矩阵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1990—2020年珠江流域“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间珠江流... 为构建珠江流域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推动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文章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切入视角,运用交叉转换矩阵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1990—2020年珠江流域“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间珠江流域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生态空间微增,但农业空间大量减少,上-中-下游“三区空间”演化空间差异显著;全域农业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主要在下游地区转换为城镇空间,在上、中游地区恢复为生态空间;2)不同主体功能区中,城市化地区城镇空间增长最为剧烈,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恢复显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空间大量减少;3)珠江流域“三区空间”演化受社会经济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和道路交通要素的共同驱动,不同驱动因子对于不同类型空间演化的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产业发展大幅推动了城镇空间的扩张,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力地推动重点生态区地生态空间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战略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空间” 演化特征 驱动机制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和响应过程 被引量:11
7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3 位作者 陆汝成 陈昌玲 毕佳港 罗金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316,共13页
揭示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内在机制对缓解国土空间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在探讨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交互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地学图谱、核密度估计等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 揭示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内在机制对缓解国土空间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在探讨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交互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地学图谱、核密度估计等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20 a内城镇空间扩张29559.54 km^(2),迫使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分别减少25162.63、3268.36 km^(2),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互换及其内部结构重组主导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呈现上游快于中游快于下游的地域分异规律。2)长江经济带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均值分别由0.129、0.287、0.646提升至0.343、0.456、0.698,中、下游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由城镇功能拉动、农业功能推动,上游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由生态功能主导、农业功能抬升,国土空间功能演变强度具有下游高于中游高于上游的区域差异特征。3)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具有双向非线性响应关系,城镇空间扩张与其功能扩容呈现“双增”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生态空间收缩与其功能提质呈现“一减一增”的空间负相关性,上、下游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响应程度较高,中游地区因面临上游地区城镇、农业功能的虹吸效应和下游地区生态功能的溢出效应,响应程度较低。应以国土空间功能提质、增效、扩容为导向,形成互补、融合、协调的城镇空间开发、农业空间保护、生态空间修复的国土空间格局,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格局演变 功能演变 响应过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以江西省为例
8
作者 甘晓辉 梁芳艳 +1 位作者 朱健计 汤江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6-37,共12页
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国土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以江西省为例,利用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比研究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前后(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 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国土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以江西省为例,利用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比研究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前后(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国土空间结构的变化,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1)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江西省国土空间转换动态度下降,其空间集聚性减弱,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的高值集聚(H-H)区域占比由38.04%减少至30.94%。(2)2000-2010年江西省不同国土空间变化量的增减关系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2010-2020年其空间负相关性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区域在各主体功能区具有显著空间差异。(3)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江西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面积增加,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速度得到大幅减缓。(4)相比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在生态环境正效应方面,各主体功能区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国土空间转换类型更加集中,其中农业生产空间向林地生态空间转变的贡献率提升;在生态环境负效应方面,主要是森林生态空间向农业生产空间、城镇生产空间转换。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主体功能区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宏观引领作用,通过“三区三线”策略来深化区域主体功能的定位,确保国土空间管理政策得到准确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 格局演变 生态环境质量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雪 常胜 +1 位作者 杨容 罗贤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构建“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生态贡献率模型研究“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生活空间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生...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构建“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生态贡献率模型研究“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生活空间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空间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生活空间转移距离最大,其次是生产空间,生态空间转移距离最小;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转为重点生态用地和一般生态用地、一般生态用地转为重点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重点生态用地转为农业生产用地和一般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生态环境响应 生态环境质量 湖北省恩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权衡与协同关系分析
10
作者 罗野 周清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2期78-83,共6页
为了解洞庭湖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各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促进该地区粮食增产、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保障。本研究运用了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及Spearman相关系数方法对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的物质生产、生态维... 为了解洞庭湖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各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促进该地区粮食增产、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保障。本研究运用了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及Spearman相关系数方法对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的物质生产、生态维持和社会保障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物质生产功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西部地区其功能等级在空间上较强;生态维持功能变化不大,功能等级较强区域集中在西部,东部相对较弱;社会保障功能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东部功能等级在空间上强于西部。20年间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维持功能存在权衡关系,说明社会保障的提升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物质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由权衡关系转变为协同关系,说明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产功能与生态维持功能经历了协同—权衡—协同的变化过程,说明近年来研究区在稳定提高粮食增产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研究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分析,为合理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时空演变 土地利用 物质生产 生态维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学习空间的系统构成与功能演变——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二 被引量:41
11
作者 贺相春 郭绍青 +1 位作者 张进良 郭炯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42,48,共8页
文章从软件系统架构的视角提出网络学习空间由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与决策、交流与对话等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在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系统架构的基础上,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四个关键技术所... 文章从软件系统架构的视角提出网络学习空间由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与决策、交流与对话等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在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系统架构的基础上,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四个关键技术所驱动的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效应入手,深入分析了网络学习空间三个子系统的功能演变,为后续深入研究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架构及特征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学习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系统构成 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演变 互联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钟少颖 陈锐 杨鑫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22,共7页
2004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了11个新城来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研究利用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北京街道、乡镇层面的数据,通过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密度... 2004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了11个新城来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研究利用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北京街道、乡镇层面的数据,通过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密度分布模拟、人口密度和人口密度差分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虽然和2000年相似,2010年北京人口密度呈Clark函数分布,是典型的单中心模式,但是在以上地为核心的海淀、朝阳、昌平三区接壤地带和以高碑店为核心的朝阳和通州区的走廊地带形成了人口快速增长的两个副中心。反而,总体规划中的11个副中心人口吸纳能力不如规划预期。同时,由于新形成的副中心和主中心的距离较近,有相互融合的态势,造成城市管理的压力加大。在总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政策强化11个副中心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时空演变 函数模拟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市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在军 胡美娟 +2 位作者 马志飞 管卫华 吴启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3,共6页
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是制定区域政策的重要依据,该文以人均GDP表征经济增长,采用经验正交函数与空间滤波模型,探寻1985-2012年间中国335个地市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地市经济增长呈"稳步抬... 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是制定区域政策的重要依据,该文以人均GDP表征经济增长,采用经验正交函数与空间滤波模型,探寻1985-2012年间中国335个地市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地市经济增长呈"稳步抬升—渐趋稳定—开始下降"变化态势,总体变动不大,但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2)地市经济增长主要呈东西反相分布,1985-2004年间东部地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西部地市发展较慢,而2004-2012年间中西部地市的经济成长较快,东部地市相对减缓,经济增长差异开始缩小;3)基于空间滤波误差模型识别出投资、消费、外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地市经济增长起到显著拉动作用,财政支出、从业人员数量对地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为负,城市化水平及区位条件对地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时空分解 经验正交函数 空间滤波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61年来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吴浩云 王银堂 +1 位作者 胡庆芳 刘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5-81,共7页
基于太湖流域1951~2011年长系列降水资料,采用正交函数分解法、Spearman和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连续小波分析方法等,从空间分布、趋势性、周期性和突变性等方面系统剖析了61年来太湖全流域及各水利分区降水的时空演变规律。... 基于太湖流域1951~2011年长系列降水资料,采用正交函数分解法、Spearman和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连续小波分析方法等,从空间分布、趋势性、周期性和突变性等方面系统剖析了61年来太湖全流域及各水利分区降水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太湖流域降水表现为两种空间分布类型,一类是年降水量振幅高值中心位于以市岭站为中心的浙西山区以及湖西区的长兴~宜兴一线,第二类表现为年降水量以湖区为分界呈南北相反的分布型态。61年来,太湖全流域和各水利分区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及年最大30日降水量均不存在显著的变化趋势,但具有较明显的丰枯周期。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开展洪水资源利用、制订调度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降水 时空演变规律 经验正交分解 非参数检验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空间功能演变及历史研究脉络对当代城市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12
15
作者 袁红 崔叙 唐由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年第1期69-74,共6页
地下空间形态从点、线、网状发展到空间的立体化与系统化利用,与城市发展聚集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空间利用在城市产生之初就具有系统性特征,柯布西耶等提出的"垂直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对当代中国地下空间规划及利用具有奠基性... 地下空间形态从点、线、网状发展到空间的立体化与系统化利用,与城市发展聚集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空间利用在城市产生之初就具有系统性特征,柯布西耶等提出的"垂直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对当代中国地下空间规划及利用具有奠基性意义。1790至今的研究表明,"地下空间"一词出现于1980年后地下空间的规模化开发,2000年之后中国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及研究的主战场。中国由于城市发展状况多样、地理气候多样,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兼具世界各国的特征,未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吸取国外地下空间的发展经验,建立多种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历史功能演变 研究发展 城市立体化 空间系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农园建设发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飞 孙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99-1002,共4页
都市农园是指在城市中或城市近郊,为远离自然和农业的城市市民所提供的,以农业耕作、园艺栽培为主要活动的娱乐休闲和绿色交往空间.详细介绍了国外都市农园建设的历史沿革、功能作用、空间构成以及实施策略等内容,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都市农园是指在城市中或城市近郊,为远离自然和农业的城市市民所提供的,以农业耕作、园艺栽培为主要活动的娱乐休闲和绿色交往空间.详细介绍了国外都市农园建设的历史沿革、功能作用、空间构成以及实施策略等内容,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都市农园的建设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农园 发展沿革 功能作用 空间构成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谭雪兰 王振凯 +3 位作者 蒋凌霄 安悦 雷济华 任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55-1364,共10页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农业功能变化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洞庭湖地区1997—2017年农业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7年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洞庭湖地区粮食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且中部地区增强明显;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呈减弱变化趋势,市辖区尤为明显;生态保育功能整体呈减弱趋势且变化幅度大,石门县、安化县等丘陵地区减弱明显,而洞庭湖中部平原区域增强;旅游休闲功能整体呈增强变化态势,石门县、桃江县等地区以及各市辖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幅度提升。②农业发展基础是农业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发展水平是农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生产环境质量是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基础因素;地区发展水平对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生产环境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农业功能时空的演变过程及结构受到多个因子共同影响,说明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复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功能 农业功能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洞庭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计算求解连续空间优化问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平 熊伟清 王小权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153,共3页
首先构造了二进制编码的网络空间,其两个节点连接权的四条边对应到DNA编码,设计了相应的算子起到DNA计算酶的作用,该算法设计使得DNA计算能够求解连续空间优化问题。通过测试函数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求解结果非常好。
关键词 群体进化 DNA计算 连续空间优化 函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19
作者 谢晓彤 李效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43-252,共10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产生剧烈演变,探讨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为例,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产生剧烈演变,探讨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为例,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区域2000、2006、2012年及2018年“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化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诊断“三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河南省各县域“三生”功能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空间上“三生”功能存在地域分异特征,生产功能空间梯度差异显著,生活功能由市辖区向外逐渐减弱,生态功能呈现“山地丘陵区>平原区>市辖区”的梯度变化;2)2000—2018年河南省“三生”功能发展变化明显,24.39%的县域生产功能明显减弱,86.99%的县域生活功能水平得到提升,而生态功能平稳发展,减弱区域较少;3)粮食保障、社会保障、生态维持是影响河南省“三生”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是基础性影响因素,说明不同影响因子间形成共同推力才能促进“三生”功能的良性发展。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及空间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老城的功能空间演化及其启示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鹏 董卫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0-56,共7页
避开老城另建新城的发展模式通常被认为能较好达到老城保护的目的,但实际一些城市依然无法摆脱老城活力衰退、形态瓦解的命运。本文通过中国典型古城洛阳老城从清代至今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和演化研究,分析城市核心功能的变化对城市空间... 避开老城另建新城的发展模式通常被认为能较好达到老城保护的目的,但实际一些城市依然无法摆脱老城活力衰退、形态瓦解的命运。本文通过中国典型古城洛阳老城从清代至今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和演化研究,分析城市核心功能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发展活力的影响机制,认为承担合理的城市发展功能对老城的保护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空间 演化 洛阳老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