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et metals with superimposed ultrasonic vibrations 被引量:10
1
作者 CAO Miao-yan LI Jian-chao +3 位作者 LIU Yan-yang YUAN Ya-ning ZHAO Chang-cai DONG Guo-j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879-1887,共9页
The forming performance of sheet metals in the deep-drawing process with ultrasonic vibrations can be improved by the surface effect between the sheet metal and the die.A sheet metal friction test with ultrasonic vibr... The forming performance of sheet metals in the deep-drawing process with ultrasonic vibrations can be improved by the surface effect between the sheet metal and the die.A sheet metal friction test with ultrasonic vibrations is performed to explore the cause of the surface effect.The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nvestigated,and the corresponding friction expression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ntact mechanics and the elastic–plastic contact model for rough surfaces.Friction is caused by the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 of contacting asperities under normal loads.The actual contacting region between two surfaces increases with normal loads,whereas the normal distance decreases.The normal distance between the contacting surfaces is changed,asperities generate a tangential deformation with ultrasonic vibrations,an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eventually altered.Ultrasonic vibrations are applied on a 40Cr steel punch at the frequency of 20 kHz and the amplitude of 4.2μm.In the friction tests,the punch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of the magnesium alloy AZ31B sheet metals and is sliding with a relative velocity of 1 mm/s.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40%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st values;Ultrasonic vibrations can clearly reduce wear and improve the surface quality of 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ultrasonic vibrations sheet metals contact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frictional force models for dynamics of rotor−bearing systems 被引量:6
2
作者 LIU J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770-1779,共10页
Vibrations of a rotor-bearing system(RBS)can be affected by the frictional forces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the inherent bearings.Thus,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frictional moments of the beari... Vibrations of a rotor-bearing system(RBS)can be affected by the frictional forces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the inherent bearings.Thus,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frictional moments of the bearings on the vibrations of the RBS can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vibration mechanisms in the rotating machinery.In this study,an improved dynamic model of a RBS considering different frictional force models is presented.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uences of the empirical and analytical frictional force models on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BS is proposed.The empirical frictional force models include Palmgren’s and SKF’s models.The analytical frictional force model considers the rolling friction caused by the radial elastic material hysteresis,slipping friction between the ball and races,viscosity friction caused by the lubricating oil,and contact friction between the ball and cage.The influences of the external load and rotational speed on the vibrations of the RBS are analyzed.The comparativ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alytical frictional force model can give a more reasonable method for formulating the effects of the friction forces in the bearings on the vibrations of the RBS.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friction forces in the bearing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ibrations of the RB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force vibrations rotor-bearing system dynamic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ular system under high pressure 被引量:1
3
作者 曹秒艳 彭雅新 +2 位作者 赵长财 董国疆 杜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132-1141,共10页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orce transmission features of the granules in the solid granule medium forming(SGMF) technology,the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metallic granule medium(NGM) under high pressure were i...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orce transmission features of the granules in the solid granule medium forming(SGMF) technology,the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metallic granule medium(NGM) under high pressure were investigated by tests and simulations.And the relevant changing curves of the internal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granular system under different normal pressures were obtained by self-designed shear test.By the granule volume compression test,the accurate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based on this,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 was adopted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NGM granules movement in the sample shear process from the microscopic view.Based on the DEM,the influence of granule diameter,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normal pressure and shear velocity on the internal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granular system were studied.And the parameters were conducted to be dimensionless by introducing the inertia coefficient.Finally,the expression showing power-law relationship of inertia coefficient,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internal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ULE friction coefficient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inertia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iction surfacing of hypereutectic Al-Si alloy on commercially pure aluminum : Effect of consumable rod heat treatment and heat input
4
作者 BARARPOUR Seyedeh Marjan JAMSHIDI AVAL Hamed +1 位作者 JAMAATI Roohollah JAVIDANI Mous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4082-4097,共16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pre-friction surfacing heat treatment of consumable rods and heat input during friction surfac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wear resistance of hypereutectic ...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pre-friction surfacing heat treatment of consumable rods and heat input during friction surfac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wear resistance of hypereutectic Al-Si alloy deposited on a commercially pure aluminum substr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regardless of the consumable rod’s heat treatment conditions,the coating’s efficiency ha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heat input,so the coating efficiency increases by 20%and 30%in the solid solution-treated rod and the artificially aged rod,respectively.By increasing the heat input,the average grain size in the coating fabricated by solid solution-treated rod and artificially aged rod increased from 0.1 to 0.9μm and from 0.2 to 1.3μm,respectively.At constant heat input,the average 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oating created in the solid solution-treated rod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artificially aged rod.By decreasing heat input,the wear loss in the coating fabricated by solid solution-treated rod and artificially aged rod decreased by 10%and 20%,respectively,reaching 0.1 and 0.03μg/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surfacing hypereutectic Al-Si alloy heat input microstructure wear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化剂组分对润滑脂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潘伶 吴允李 +2 位作者 连金良 郑开魁 郭锦阳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92,共10页
目的研究稠化剂组分中二元酸和硼酸对润滑脂在摩擦副表面润滑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具有正弦曲面凸峰的粗糙面边界润滑系统模型,以及光滑壁面的反应力场边界润滑系统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12-羟基硬脂酸/壬二酸润滑脂体系(... 目的研究稠化剂组分中二元酸和硼酸对润滑脂在摩擦副表面润滑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具有正弦曲面凸峰的粗糙面边界润滑系统模型,以及光滑壁面的反应力场边界润滑系统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12-羟基硬脂酸/壬二酸润滑脂体系(A润滑脂)、12-羟基硬脂酸/十二烷二酸润滑脂体系(B润滑脂)和12-羟基硬脂酸/壬二酸/硼酸润滑脂体系(C润滑脂)的承载能力、抗剪切能力、摩擦性能,并对C润滑脂进行成键和摩擦化学反应膜分析。结合润滑脂的微摩擦磨损试验,揭示二元酸链长和硼酸对润滑脂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加压阶段,随着压力的增加,润滑脂密度增大,且分层现象越明显。当压力Pz=50MPa时,组分中含硼酸的C润滑脂在各处的密度均较小,表现出最佳的承载能力。在剪切过程中,C润滑脂始终将2个粗糙峰隔开,油膜不破裂,承载能力最高;含长链二元酸的B润滑脂和含硼酸的C润滑脂的最大应力相较于A润滑脂,分别降低了27.1%、57.1%。同时,C润滑脂的摩擦因数相对稳定,在0.075~0.095范围内波动,其均值为0.090,相较于B润滑脂和A润滑脂,分别降低了16.7%、22.2%,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结果表明,在稠化剂组分中添加硼酸后,润滑脂的理化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摩擦因数及均值分别为0.085~0.095和0.091,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结论相较于稠化剂中含短链二元酸的润滑脂,含长链二元酸的润滑脂表现出较好的抗剪切能力和摩擦性能。在稠化剂中添加硼酸后,稠化剂的结构得到强化,润滑脂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这是因为在硼酸的作用下,润滑脂中的锂皂和硼酸基团不仅形成了配位键,而且能在固体壁面上形成摩擦反应膜,显著提高了润滑脂的物理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反应膜 稠化剂组分 摩擦性能 润滑脂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L方法的6005A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娅娜 解飞飞 张生芳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6005A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全过程温度场及焊后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方法基于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CEL)方法,应用Johnson-Cook本构模型,并采用质量缩放技术,建立搅拌摩擦焊热力耦合仿真模型,模拟分析6005A铝合金搅拌摩擦焊不同阶... 目的研究6005A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全过程温度场及焊后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方法基于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CEL)方法,应用Johnson-Cook本构模型,并采用质量缩放技术,建立搅拌摩擦焊热力耦合仿真模型,模拟分析6005A铝合金搅拌摩擦焊不同阶段的温度场变化和焊后应力分布情况。通过红外热像仪温度场试验、X射线应力场试验和宏观形貌试验,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在下压与预热停留阶段,温度快速升高至545℃,且呈对称分布;在焊接阶段,焊缝区域最高温度为546℃,出现在返回侧,返回侧温度略高于前进侧温度,呈不对称分布。焊后残余应力集中在焊缝中心两侧40 mm范围内,垂直于焊缝方向的横向/纵向残余应力分布曲线呈“M”形;残余应力在焊缝两侧呈不对称分布,表现为返回侧残余应力高于前进侧残余应力,其中最大纵向残余应力为−174 MPa,最大横向残余应力为206 MPa,应力最大点均出现在返回侧。待测点实测温度与模拟温度误差不超过5%;待测点实测残余应力与仿真值吻合较好,横/纵向残余应力误差分别为16.3%、16.45%;模拟焊缝与实际焊缝宏观形貌吻合较好。结论在搅拌摩擦焊过程中,材料流动不充分使返回侧温度略高于前进侧温度,而焊接过程中不均匀的热分布导致焊后残余应力也呈返回侧数值略高于前进侧数值的不对称分布;通过将试验和模拟得出的温度场、应力场、宏观形貌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试验与仿真误差较小,数值模型能够反映真实的焊接过程,从而验证了6005A铝合金CEL数值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6005A铝合金 CEL方法 温度场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柱塞泵微织构滑靴副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平 罗晶 +2 位作者 于英华 沈佳兴 黎文利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7,共11页
将微织构应用在轴向柱塞泵滑靴表面,以达到改善表面摩擦磨损、减少温升、降低滑靴副泄漏的目的。通过CFD方法探寻微织构对上述滑靴副多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行多特征参数多目标优化以充分挖掘微织构对柱塞泵滑靴副的影响潜力,使用微铣... 将微织构应用在轴向柱塞泵滑靴表面,以达到改善表面摩擦磨损、减少温升、降低滑靴副泄漏的目的。通过CFD方法探寻微织构对上述滑靴副多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行多特征参数多目标优化以充分挖掘微织构对柱塞泵滑靴副的影响潜力,使用微铣削的方式制备织构试样并进行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微织构能有效改善滑靴表面工作性能,推荐采用椭圆形开口与偏置的椭球坑体结合的织构类型,选用内辅助支承带与密封带为织构位置。得到优化后织构方案的滑靴副油膜较原型承载压强、摩擦系数、平均温度和泄漏量分别提升了19.78%、降低了22.47%、12.41%、17.52%。该项研究为轴向柱塞泵的性能提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 滑靴 微织构 摩擦磨损 温度 泄漏量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聚类与互信息序列的滚珠丝杠副预紧力预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健 祖莉 +3 位作者 徐洋 陈凯 刘晓玲 冯虎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0-188,200,共10页
针对滚珠丝杠副的运行过程中预紧力逐渐衰减,影响其工作精度问题,围绕时间序列的层次聚类与互信息研究,完成对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矩样本的典型序列提取,提出了一种利用摩擦力矩数据预测预紧力的方法。首先,通过监测设备获得丝杠摩擦力矩... 针对滚珠丝杠副的运行过程中预紧力逐渐衰减,影响其工作精度问题,围绕时间序列的层次聚类与互信息研究,完成对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矩样本的典型序列提取,提出了一种利用摩擦力矩数据预测预紧力的方法。首先,通过监测设备获得丝杠摩擦力矩原始数据,并通过层次聚类与互信息提取典型序列。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典型序列作为深度网络的输入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对预紧力的变化进行预测与评估。在对理论与实验的分析后,验证了该算法能够较好地预测滚珠丝杠副的预紧力变化并在预测过程中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与数值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珠丝杠副 预紧力预测 摩擦力矩 典型序列 层次聚类 互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箱筒体多节筒段与长筒段搅拌摩擦焊接残余应力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耀邦 陈波 +4 位作者 王建峰 历吴恺 李峻臣 林才渊 占小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9,共8页
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火箭贮箱多节筒段、长筒段两种制造模式下的2219铝合金贮箱筒体进行建模,并通过试片级搅拌摩擦焊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比研究了二者的残余应力差异性。结果表明,多节筒段、长筒段筒体均在焊缝处发生应力集... 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火箭贮箱多节筒段、长筒段两种制造模式下的2219铝合金贮箱筒体进行建模,并通过试片级搅拌摩擦焊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比研究了二者的残余应力差异性。结果表明,多节筒段、长筒段筒体均在焊缝处发生应力集中,而多节筒段在最后一道焊缝的尾部应力集中现象尤为严重;多节筒段和长筒段筒体的纵焊缝和环焊缝交接处应力集中现象并不明显,多节筒段在完成第二道环焊缝后,应力得到轻微缓解,减小5.51%,长筒段减小3.83%,在无焊缝的筒体部位应力分布都较为均匀;多节筒段与长筒段筒体的纵、环焊缝残余应力分布是类似的,但是长筒段的应力集中区域较小,最大残余拉应力降低25.73%,最大残余压应力减小27.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19铝合金 火箭贮箱筒段 有限元仿真 搅拌摩擦焊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涂层/织构/固体润滑剂协同的金属表面减摩耐磨结构与性能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锡尧 王叶 +4 位作者 秦乐佳 刘许亮 郭增飞 卢志伟 杨慷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7,共21页
在航空航天、高端机床及轨道交通等机械装备领域,金属零部件表面摩擦学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涂层、织构和固体润滑剂等方面。单一的摩擦结构已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对摩擦磨损的需求,因此由涂层/织构/固体润滑剂组合构建的摩擦结构成为研究... 在航空航天、高端机床及轨道交通等机械装备领域,金属零部件表面摩擦学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涂层、织构和固体润滑剂等方面。单一的摩擦结构已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对摩擦磨损的需求,因此由涂层/织构/固体润滑剂组合构建的摩擦结构成为研究重点。根据减摩耐磨结构形式不同,归纳总结了五类结构形式:基体混合润滑剂型、织构复合润滑剂型、涂层掺杂润滑剂型、织构复合涂层型和涂层织构润滑剂复合型,梳理了五类结构的设计及制备方法,同时探讨了各类结构在摩擦过程中的减摩耐磨机制,并对多种涂层在摩擦结构内发挥的保护作用、织构形状参数对摩擦结构减摩效果的影响规律、不同种类固体润滑剂间掺杂产生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还阐述了各类摩擦结构润滑膜成形机制,归纳了各类摩擦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总结了涂层/织构/固体润滑剂在摩擦界面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摩擦结构在多工况下的适应性等关键问题。最后,对开发新型环保可持续摩擦材料、智能润滑涂层及多功能一体界面结构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表面 涂层 织构 固体润滑剂 减摩耐磨 润滑膜 摩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金属/碳纤维混合摩擦吸能结构耐撞性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平 舒安麒 +3 位作者 霍钰嘉 阳程星 郭维年 姚曙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8-369,共12页
高速列车端部的吸能结构在碰撞事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乘客提供了最后的安全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吸能结构通过其自身的塑性变形来耗散碰撞冲击能量,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导致试验研究的重复性较差,同时,也存在冲击力不稳定性问题... 高速列车端部的吸能结构在碰撞事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乘客提供了最后的安全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吸能结构通过其自身的塑性变形来耗散碰撞冲击能量,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导致试验研究的重复性较差,同时,也存在冲击力不稳定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金属/碳纤维混合摩擦吸能结构(HFEAS),该结构由轴瓦、防爬装置、预紧螺栓、内管铁、摩擦板和摩擦金属/CFRP管组成。利用MM3000摩擦试验机测定样件摩擦因数,基于试验结果并结合复合材料的损伤特性,建立混合摩擦吸能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研究不同结构参数对其耐撞性的影响。通过采用GRSM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确定该新型摩擦吸能结构撞击力学参数的最优参数配置,并基于试验设计移动最小二乘法建立摩擦管直径D、螺栓预紧力F和钢铁层厚度t关于能量吸收(EA)、比能量吸收(SEA)和初始峰值(PCF)的响应面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其力学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多目标优化的帕累托前沿得到该摩擦吸能结构的最优参数配置。研究结果表明:螺栓预紧力F对HFEAS的影响最大;当F从1 000 N增加到10 000 N时,峰值力增加了7倍,平台力增加了10倍。混合摩擦吸能结构将复合材料的轻量化与摩擦学特性相结合,为吸能结构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耐撞性 摩擦吸能结构 碳钎维材料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冲击强化与表面织构协同作用对活塞环-缸套副摩擦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钟林 陈俊名 +3 位作者 王国荣 康桂蓉 魏刚 廖文玲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3-73,共11页
目的针对储气库压缩机活塞环-缸套副的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失效,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激光冲击强化与表面织构协同来提升PTFE/42CrMo活塞环缸套副的润滑及耐磨性能的新方法。方法针对42CrMo缸套试样,首先采用脉冲能量为5 J、光斑直径为3 mm... 目的针对储气库压缩机活塞环-缸套副的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失效,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激光冲击强化与表面织构协同来提升PTFE/42CrMo活塞环缸套副的润滑及耐磨性能的新方法。方法针对42CrMo缸套试样,首先采用脉冲能量为5 J、光斑直径为3 mm、脉冲宽度为10 ns、搭接率为50%的激光工艺参数进行冲击强化处理;其次,在冲击强化后的42CrMo试样表面,采用激光烧蚀出直径约800μm、深度约100μm、面积比20%的均布圆形凹坑。基于UMT高频线性往复模块,在模拟载荷200 N、频率5 Hz、固相粉尘粒径10~20μm、质量分数1%的ISO VG 32润滑油浸没环境下,开展PTFE/42CrMo活塞环缸套副单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以摩擦因数、磨损量和磨损形貌等特征综合分析评价织构、激光冲击强化和二者协同作用下配对副的摩擦学性能。结果在模拟测试工况下,未作处理试样的平均摩擦因数为0.1406,总磨损量为1.188 mg,而经激光冲击强化与表面织构协同作用后,试样的平均摩擦因数为0.0699,总磨损量为0.670 mg,协同作用可使PTFE/42CrMo活塞环缸套副的摩擦因数降低约50%,耐磨性能提升了约43%,主要归因于织构可捕捉储存磨损产生的磨粒及激光强化可降低黏着磨损的协同作用,另一方面,激光冲击强化作用产生的表面残余压应力能够中和激光烧蚀织构区域的部分残余拉应力,从而有效消除了织构边缘的热效应缺陷,表面硬度的提升有效提升了配对副的抗磨性能。结论该研究为储气库压缩机复杂介质条件下活塞环-缸套副润滑及耐磨性能的提升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FE/42CrMo摩擦副 激光冲击强化 表面织构 协同作用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自生(Ti,W)C增强Ni基耐磨涂层的微观组织和性能
13
作者 迟静 王淑峰 +1 位作者 李敏 吴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通过Ti、W和C的原位反应,制备了不同Ti、W配比的(Ti,W)C/Ni涂层,对涂层的物相组成、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等离子高温熔池中,Ti、C会优先反应生成TiC,随着W扩散进入TiC而形... 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通过Ti、W和C的原位反应,制备了不同Ti、W配比的(Ti,W)C/Ni涂层,对涂层的物相组成、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等离子高温熔池中,Ti、C会优先反应生成TiC,随着W扩散进入TiC而形成(Ti,W)C。在镍基黏结相的质量分数一定(60%)的情况下,当原料中Ti、W原子配比由Ti_(0.5)-W_(0.5)增至Ti_(0.9)-W_(0.1)时,(Ti,W)C的生成量增多,颗粒形貌由规则多边形转变为近圆形,其对应涂层(Ti_(0.9),W_(0.1))C-Ni具有最佳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磨损体积仅为Ni基合金涂层的18%。原位自生(Ti,W)C的高硬度、圆润颗粒形貌,以及γ-(Fe,Ni)枝晶细化,有效提升了涂层抵抗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 碳化物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摩擦自复位耗能支撑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丽华 刘通 +2 位作者 董尧荣 罗金武 李子杰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以可恢复功能结构为背景,提出一种加工简单、装配便捷的变摩擦自复位耗能支撑。文章介绍该支撑的构造形式和工作原理,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其恢复力理论预测模型。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测试该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受力性能,分析... 以可恢复功能结构为背景,提出一种加工简单、装配便捷的变摩擦自复位耗能支撑。文章介绍该支撑的构造形式和工作原理,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其恢复力理论预测模型。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测试该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受力性能,分析其滞回曲线、特征荷载和刚度、耗能能力。结果表明,装配弹簧和楔形块组的自复位耗能支撑荷载-位移曲线呈典型的“旗帜形”特征,滞回曲线的特征由弹簧预压长度、弹簧刚度和楔形块组数量等参数决定;支撑试件经历多次循环荷载作用后基本没有残余变形,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和稳定的工作性能,其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复位能力均可通过调节弹簧与楔形块组的相关参数而改变;所提出的自复位支撑恢复力理论预测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支撑 摩擦耗能 滞回性能 抗震性能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不同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效应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利萍 余泓浩 +1 位作者 李秋雨 潘一山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700,共14页
为揭示应力扰动下巷道砂岩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机制,利用自制超低摩擦试验装置,以沈阳某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砂岩块体含水率和浸水高度分别模拟深部岩体整体和分层含水特性,以中间砂岩为工作块体,利用其峰值水平位... 为揭示应力扰动下巷道砂岩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机制,利用自制超低摩擦试验装置,以沈阳某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砂岩块体含水率和浸水高度分别模拟深部岩体整体和分层含水特性,以中间砂岩为工作块体,利用其峰值水平位移和岩岩界面合摩擦力分别表征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和阻力,开展砂岩不同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效应影响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含水率和浸水高度工作块体位移时程曲线,均有准备、冲击和振荡3个阶段性特征,同时其峰值水平位移随垂直扰动频率增加均具有明显分区特性,超低摩擦效应强影响区和弱影响区分界处峰值水平位移均值分别为0.232和0.368 mm;(2)工作块体干燥、饱和含水率下超低摩擦效应平均强度分别比自然含水率状态下高165%和89.7%,含水率增加后摩擦力平均最大降幅为16.6%,表明砂岩含水率由自然状态下继续增加易发生超低摩擦效应但强度减弱;(3)工作块体浸水高度75 mm时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平均增幅146%,摩擦力最大降幅为12.1%,表明此时易发生超低摩擦效应且强度较高;(4)砂岩块体含水率1.05%和浸水高度75 mm时,超低摩擦效应强度最高,实际工况中需合理控制岩体含水率和浸水高度,防止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灾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岩界面 含水特性 超低摩擦效应 砂岩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50% Si合金干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6
作者 牛秋林 张深圳 +3 位作者 荆露 戎杰 邱新义 李鹏南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2,共8页
开展硬质合金与Al-50%Si合金干摩擦磨损试验,旨在探究载荷、滑动速度对Al-50%Si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硬质合金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时间呈现3个变化阶段:磨合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Al-50%Si合金磨损量随载荷、滑动速... 开展硬质合金与Al-50%Si合金干摩擦磨损试验,旨在探究载荷、滑动速度对Al-50%Si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硬质合金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时间呈现3个变化阶段:磨合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Al-50%Si合金磨损量随载荷、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低滑动载荷摩擦条件下,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为剥层磨损;当载荷超过50 N时,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转变为“磨粒磨损+剥层磨损”。低滑动速度摩擦条件下,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为“剥层磨损+磨粒磨损”;随着滑动速度的提高,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变为剥层磨损。同时,硬质合金球表面主要产生划痕、粘结、剥落等磨损特征,磨损机制为粘结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Al-50%Si合金 干摩擦磨损 摩擦系数 剥层磨损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多边形织构化密封端面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磊 穆塔里夫·阿赫迈德 樊智超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1,共5页
针对机械密封磨损严重、使用寿命低的问题,以摩擦副密封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在表面加工正多边形织构,研究了其在干磨条件下的磨损性能,探讨了正五边形织构的耐磨性原因。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得到了织构化密封端面的摩擦系数、磨损系数... 针对机械密封磨损严重、使用寿命低的问题,以摩擦副密封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在表面加工正多边形织构,研究了其在干磨条件下的磨损性能,探讨了正五边形织构的耐磨性原因。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得到了织构化密封端面的摩擦系数、磨损系数、磨损量以及磨损形貌图,验证了基于Archard磨损公式的数值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织构形状以及旋转角度对磨损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五边形织构试件与无织构试件相比,磨损量减少了44.322%,摩擦系数减少了18.803%;当正五边形织构旋转角度在48°左右时,正五边形织构的磨损量和磨损深度最小;在干磨条件下,不同织构的形状、结构参数对机械密封使用寿命的影响不同,选取合适的织构形状、结构参数有利于提高机械密封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密封 干磨条件 织构化端面 磨损形貌 摩擦磨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方向对编织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裴晓园 孙晴 +2 位作者 贾志坤 刘思琦 徐志伟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为了提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了编织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的微观结构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编织复合材料的工艺参数,并对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导热系数、磨损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织复合材料... 为了提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了编织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的微观结构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编织复合材料的工艺参数,并对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导热系数、磨损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织复合材料横向截面中的碳纤维面积占比低于纵向;其横向的硬度和导热系数高于纵向;纤维体积分数由0增加至57.5%时,复合材料横向的平均摩擦因数降低了34.37%,磨损率降低了99.36%,纵向的摩擦因数降低了31.29%,磨损率降低了98.95%;复合材料横向的摩擦因数稳定性在纤维体积分数为57.5%时最高,而纵向的摩擦因数稳定性在纤维体积分数为50.5%时最高;编织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磨损表面的损伤程度随着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大而降低,润滑膜的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碳纤维 摩擦滑动方向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注入对断裂面滑移过程中摩擦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
19
作者 王泽华 赫建明 +3 位作者 郑博 毛天桥 李守定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8-865,共8页
地震活动是断层非稳定滑动引发的弹性能在短时间内的释放过程,近年来为实现非常规储层开发而实施的储层压裂过程中,高压流体注入地层会诱发断层活化而产生非稳定滑动。断层非稳定滑动过程中的“黏-滑”行为导致了地震的发生,本次研究关... 地震活动是断层非稳定滑动引发的弹性能在短时间内的释放过程,近年来为实现非常规储层开发而实施的储层压裂过程中,高压流体注入地层会诱发断层活化而产生非稳定滑动。断层非稳定滑动过程中的“黏-滑”行为导致了地震的发生,本次研究关注流体注入诱发断裂面失稳的摩擦行为,并且与无流体注入条件下的断裂面失稳摩擦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了探究储层中流体注入在断层活化中的作用,针对页岩样品分别开展了应力驱动与恒定增压速率流体注入两种条件下的断裂面摩擦滑移失稳试验。通过实时监测应力与位移的变化并计算求解剪应力和摩擦系数,深入分析并总结高压流体注入对断裂面失稳后的摩擦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在无流体注入条件下,“黏-滑”行为产生后断裂面摩擦呈现弱化和恢复的反复循环,摩擦系数相对稳定在数值~0.6附近循环变化;而在流体注入条件下,断裂面失稳瞬间产生应力降,并快速演化为较长时间段内高频重复的“黏-滑”行为且滑移速度很慢;之后由于出现连续的摩阻弱化“黏-滑”行为而产生显著滑移段,最终由于流体压力逐渐接近断裂面所处位置的最小主应力,出现连续的摩阻强化“黏-滑”行为,此过程中滑移速度逐渐减小并最终停止滑移。试验证实流体注入可使断裂面摩擦系数从~0.6显著衰减甚至接近于0,这也揭示了孔隙压力对断裂面稳定性的控制性作用,在储层改造过程中通过孔隙压力的调控可以有效预防由于断裂面非稳定性滑动导致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断层滑移 流体注入 摩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铝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及其改型新工艺研究进展
20
作者 石磊 张贤昆 +2 位作者 李阳 武传松 刘小超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73,共12页
钛/铝异种焊接结构兼具钛合金的高强度、耐腐蚀性以及铝合金的轻质、易成型特性,为产品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该结构有助于降低构件质量和成本,实现轻量化与结构-功能一体化。搅拌摩擦焊作为一种固相焊接方法,是最适... 钛/铝异种焊接结构兼具钛合金的高强度、耐腐蚀性以及铝合金的轻质、易成型特性,为产品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该结构有助于降低构件质量和成本,实现轻量化与结构-功能一体化。搅拌摩擦焊作为一种固相焊接方法,是最适合于钛/铝异种连接的方法之一。然而,在钛/铝常规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仍存在搅拌针磨损严重、焊缝厚度方向性能不均匀、焊缝根部易出现未焊合缺陷、金属间化合物难以精准调控等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探索了多种新型工艺,以期改善钛/铝常规搅拌摩擦焊的不足,实现高质量连接。分析对比了不同改型工艺的特点与适用性,主要包括界面添加中间层、施加辅助外场、改变接头形式以及采用静轴肩搅拌摩擦焊4种方法,探讨其在提升焊接质量和优化界面性能方面的作用与机制,并对钛/铝异种搅拌摩擦焊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总结。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优化焊接改型新工艺,同时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工业应用的可行性,以推动钛/铝异种焊接结构的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钛/铝异种金属 改型搅拌摩擦焊 连接机制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