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ying Genomic Regions Conferring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in Soybean Based On A Four-way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1
作者 Ning Hai-long Yang Chang +2 位作者 Hu Bo Sun Xu Li Wen-xi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Improvement of seed yield of soybean(Glycine max(L.)Merr.)is generally achieved by combining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s,such as plant height(PH),node number on main stem(NN),pod number per plant(NP),seed n... Improvement of seed yield of soybean(Glycine max(L.)Merr.)is generally achieved by combining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s,such as plant height(PH),node number on main stem(NN),pod number per plant(NP),seed number per plant(NS),100-seed weight(HSW)and seed weight per plant(SWPP).Identify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for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is therefore important for breeding.In this study,a four-way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comprising 160 lines derived from the cross(Kenfeng14×Kenfeng15)×(Heinong48×Kenfeng19)was planted in fiv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 data were used to identify QTLs by the 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method.Totally 38 QTLs for PH,40 QTLs for NN,26 QTLs for NP,10 QTLs for NS,26 QTLs for HSW and 49 QTLs for SWPP were detected in 125 genomic regions.Single QTLs explained 2.17%-14.60%,2.00%-10.04%,2.37%-9.77%,2.62%-8.61%,0.47%-6.51%and 0.14%-12.39%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for PH,NN,NP,NS,HSW and SWPP,respectively.Among these 125 genomic regions,120 were newly associated with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s.The results would facilitate the molecular breeding of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in soy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QTL four-way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储存条件下水稻种子耐储藏性状QTL的定位
2
作者 陈文凤 黄浩 +9 位作者 丁晓雯 林晋军 姚威 陈倩茹 黄希来 刘雄伦 吴俊 陈哲红 程计华 刘金灵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5,共6页
为了筛选出新的水稻耐储藏种质,以在自然条件下储存4年的由粳稻‘魔王谷’(MWG)和籼稻‘CO39’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为材料,对群体种子发芽表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种子耐储藏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出新的水稻耐储藏种质,以在自然条件下储存4年的由粳稻‘魔王谷’(MWG)和籼稻‘CO39’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为材料,对群体种子发芽表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种子耐储藏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101份重组自交系中,67%的株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为0,其余株系3个发芽性状指标分别为0~82.67%、0~46.00%和0~6.48;鉴定到1个发芽率达82.67%的高耐储株系;QTL分析定位到3个控制发芽性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QTL,分别为qGR7、q GP7和qGI7,其中qGR7位于SSR标记RM6344与RM5720区间18.43c M的区域,qGP7和qGI7均位于标记RM5672与RM8261区间35.74 cM的区域,3个QTL的LOD值为2.52~2.56,表型贡献率为12.02%~12.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储藏性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的六性状籼粳分类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梅捍卫 黎志康 +4 位作者 王一平 余新桥 钟代彬 罗利军 应存山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研究了287个“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的六个籼粳分类性状(程氏指数法)和154个RFI.P位点的遗传组成。群体的六性状总分呈连续分布,略偏向粳型,该方法将把大部分株系分入籼粳中间类型。遗传组成的分布略偏向特青并有更多的极端株... 研究了287个“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的六个籼粳分类性状(程氏指数法)和154个RFI.P位点的遗传组成。群体的六性状总分呈连续分布,略偏向粳型,该方法将把大部分株系分入籼粳中间类型。遗传组成的分布略偏向特青并有更多的极端株系,六性状总分和分子标记的相关不明显。还就单个性状的分布和性状间重组情况,以及不同性状间及其与总分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灿粳分类 群体分布 水稻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下水稻剑叶形态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彭茂民 杨国华 +2 位作者 张菁晶 安保光 李阳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2,共6页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和籼籼交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并应用这两种群体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对剑叶形态性状中的叶面积、周长、叶长、叶宽、长宽比等进行了QTL分析。在这两个群体中,剑...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和籼籼交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并应用这两种群体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对剑叶形态性状中的叶面积、周长、叶长、叶宽、长宽比等进行了QTL分析。在这两个群体中,剑叶的这些形态性状均呈连续性分布,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分离。在DH群体中,4个剑叶性状共检测到8个QTL,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其中第4、8染色体上各有1个QTL同时影响了叶长、叶周长和面积。在RIL群体中,5个剑叶性状共检测到16个QTL,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中第1染色体上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长宽比3个性状,第6染色体上有2个影响叶面积的QTL同时也影响叶宽,还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2个性状,第11染色体上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叶面积3个性状。研究表明,不同群体的QTL初级定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叶片相关性状的一些QTL位于同一染色体的相同或者相邻区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剑叶 形态性状 加倍单倍体群体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法计 常鑫 +3 位作者 王宇娟 宋全昊 田芳慧 孙道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8,共6页
为了初步判断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组成,并筛选适于QTL定位的性状,以小偃81和西农1376及其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7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株高、叶面积、穗下茎长、穗下节长、穗下节间直径、穗... 为了初步判断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组成,并筛选适于QTL定位的性状,以小偃81和西农1376及其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7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株高、叶面积、穗下茎长、穗下节长、穗下节间直径、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抽穗期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穗下节长性状符合多基因遗传,无主基因存在;株高、小穗数、穗粒数、叶面积、穗长和抽穗期6个性状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穗下节间直径性状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无多基因存在;穗下茎长性状则符合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株高、穗长、抽穗期和穗下节间直径等4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32%、75.75%、81.98%和91.04%,可能含有较大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重组自交系群体 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潘存红 李爱宏 +8 位作者 陈宗祥 吴林波 戴正元 张洪熙 黄年生 陈夕军 张亚芳 左示敏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13-2217,共5页
利用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以穴发病率为表型值,对各株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群体的穴发病率偏向于抗病亲本,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利用WinQTLcart2.5软件... 利用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以穴发病率为表型值,对各株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群体的穴发病率偏向于抗病亲本,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利用WinQTLcart2.5软件对黑条矮缩病抗性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其中第6、11染色体上各有2个,第7、9染色体各有1个。第6、7、9染色体上的4个QTL在两个地点都能检测到,是稳定表达的QTL,尤其是第6染色体上的2个QTL,LOD值分别为12.09和9.77,贡献率分别为20.20%和18.68%,是主效QTL,能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重组自交系群体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淀粉黏滞性(RVA谱)特征值的遗传及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巧凤 张亚东 +4 位作者 朱镇 赵凌 赵庆勇 许凌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1-598,共8页
利用武育粳3号/Aichi106构建的F2群体,研究了精米粉RVA谱8个特征值:最高黏度(peak viscosity,PKV)、热浆黏度(hot paste viscosity,HPV)、冷胶黏度(cool paste viscosity,CPV)、崩解值(breakdown viscosity,BDV)、消减值(setback viscos... 利用武育粳3号/Aichi106构建的F2群体,研究了精米粉RVA谱8个特征值:最高黏度(peak viscosity,PKV)、热浆黏度(hot paste viscosity,HPV)、冷胶黏度(cool paste viscosity,CPV)、崩解值(breakdown viscosity,BDV)、消减值(setback viscosity,SBV)和回复值(consistence viscosity,CSV)、峰值时间(peak ti me,PeT)、糊化温度(pasting tempera-ture,PaT)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PKV为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HPV、CPV、SBV、BDV、CSV可能是由一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PeT可能由两对主基因控制,并且还受微效多基因的影响。用热研2号/密阳23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于2005-2006年对稻米淀粉RVA谱8个特征值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分析,两年试验共检测到34个QTL,分布在第1、2、3、4、6、7、8共7条染色体上;两年同时检测到的QTL共8个,其中qHPV6、qCPV6、qCSV6、qSBV6、qBDV6位于第6染色体的Wx基因附近;qHPV2、qCSV2位于第2染色体RM341与RM475标记之间,qCPV2位于RM573与RM250标记之间。第2染色体上与支链淀粉合成有关的两个基因与RVA谱特征值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黏滞性谱 重组自交系群体 遗传 数量性状座位 稻米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旗叶长、宽及面积的QTL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常鑫 李法计 +4 位作者 张兆萍 张晓晨 刘路平 阳霞 孙道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6-901,共6页
以小麦品种‘小偃81’和‘西农1376’构建的含236个家系的自交重组系(RIL)群体(F2:7、F2:8代)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2年在陕西杨陵、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南于灌浆期(花后20 d)随机取每个株系10株测量旗叶长、宽,... 以小麦品种‘小偃81’和‘西农1376’构建的含236个家系的自交重组系(RIL)群体(F2:7、F2:8代)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2年在陕西杨陵、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南于灌浆期(花后20 d)随机取每个株系10株测量旗叶长、宽,并利用172个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Mapping V3.2软件,对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加性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9个旗叶长QTLs位于1A、4A、3B、5D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10%~16.44%的表型变异;10个旗叶宽QTLs位于1A、3A、5A、7A、3B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63%~14.24%的表型变异;12个旗叶面积QTLs位于1A、4A、3B、2D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25%~22.67%的表型变异。(2)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QTLs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3)同一性状在同一年份,不同地点和在不同年份,相同地点下检测到的QTLs有的相同,但有的差异明显。(4)有些控制不同性状的QTLs在染色体的同一标记区间,表现一因多效。研究表明:位于1A和5D染色体上的2个加性QTLs都同时控制旗叶长、宽和面积,且前者为主效基因,后者遗传贡献率也较大,可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聚合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旗叶 形态性状 QTL RIL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旗叶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吕学莲 白海波 +4 位作者 董建力 惠建 孙亚宁 蔡正云 李树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87-1593,共7页
为了发掘控制春小麦旗叶大小相关性状的QTL,以宁春4号/Drasdale构建的包含148个家系的RIL群体F8代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灌溉和不同干旱胁迫共3种处理下对小麦开花期旗叶长、宽、面积和周长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相关加性QTL 22... 为了发掘控制春小麦旗叶大小相关性状的QTL,以宁春4号/Drasdale构建的包含148个家系的RIL群体F8代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灌溉和不同干旱胁迫共3种处理下对小麦开花期旗叶长、宽、面积和周长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相关加性QTL 22个,其中,控制旗叶面积的QTL有3个,控制旗叶长的QTL有5个,控制旗叶宽的QTL有9个,控制旗叶周长的QTL有5个,分布于1B、2D、3B、4B、7A、7B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在6.58%~39.83%之间。其中,qFLW-2D-2.T1在T1和T3处理下均能够检测到,qFLW-7D.T1在T1和T2处理下也均能够检测到,说明这2个QTL表达不依赖于水分条件,属于稳定表达的QTL。其他QTL只在一种处理下能够检测到,说明其表达依赖于水分条件。同时,本研究也检测到了在不同处理下同时控制2种或3种性状的QTL,推测这些区域的QTL可能为一因多效QTL,但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旗叶大小 QTL RIL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2个相关群体定位和比较水稻株高与抽穗期QTL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文俊 王令强 何予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利用一个共同亲本构建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控制水稻株高和抽穗期进行基因定位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共定位到11个控制抽穗期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和11个株高QTLs。控制抽穗期的主效QTL在珍汕97/南洋占群体内位于第7染色体RM500... 利用一个共同亲本构建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控制水稻株高和抽穗期进行基因定位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共定位到11个控制抽穗期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和11个株高QTLs。控制抽穗期的主效QTL在珍汕97/南洋占群体内位于第7染色体RM500-RM445标记之间;在珍汕97/德陇208群体内定位于第7染色体RMRG4499-RM445标记之间。而控制株高的主效QTL在2个群体中分别定位于第1染色体RM472-RM104之间和第7染色体MRG4499-RM445之间。比较定位结果发现,抽穗期主效QTL在2个群体内都被定位于第7染色体中部位置并且有共同标记RM445,很有可能是同一个基因。说明抽穗期是由主效QTL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稳定。株高主效QTL在珍汕97/南洋占群体内被定位于第1染色体接近末端标记RM104附近。在珍汕97/德陇208群体内则定位于第7染色体,与该群体控制抽穗期QTL共享RM445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群体 抽穗期 株高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向日葵重组自交系构建遗传图谱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永虎 于海峰 +3 位作者 侯建华 李素萍 吕品 于志贤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36-1042,共7页
以向日葵自选系K55为母本、K58为父本杂交组合,通过单粒传得到的187个F5: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材料,联合应用SSR和AFLP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经过78对SSR引物和48对AFLP引物组合选择性扩增,分别得到341和1119条带,共1460条,... 以向日葵自选系K55为母本、K58为父本杂交组合,通过单粒传得到的187个F5: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材料,联合应用SSR和AFLP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经过78对SSR引物和48对AFLP引物组合选择性扩增,分别得到341和1119条带,共1460条,分别获得多态性条带184条和393条,共577条多态性条带,占所有条带的39.52%。SSR和AFLP标记各有84个和108个多态性标记偏离孟德尔分离比例(P=0.05),共192个偏分离标记。采用JoinMap4.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1张总长度为2759.4 cM、包含17个连锁群、连锁495个多态性标记的遗传图谱,其中偏分离标记170个,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5.57 cM。每个连锁群上分布有5~72个标记,长68.88~250.17 cM。本图谱为向日葵永久性图谱,为向日葵重要性状QTL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重组自交系 SSR AFLP 分子连锁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极大似然法分析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株高与主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效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宁海龙 梁世鑫 +6 位作者 蒋红鑫 李文霞 薛红 李琦 吴昊 李文滨 王德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4,共7页
通过建立包括各种等位基因交配模式的主基因遗传模型、极大似然法估计遗传效应参数和最佳遗传模型筛选等步骤,分析了大豆四向杂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重组自交系群体株高与主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模式和... 通过建立包括各种等位基因交配模式的主基因遗传模型、极大似然法估计遗传效应参数和最佳遗传模型筛选等步骤,分析了大豆四向杂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重组自交系群体株高与主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模式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试验的遗传群体中,株高受2对主基因控制,2对主基因间没有上位效应,其遗传模式分别为A1A2×A3A4和B1B2×B1B3,第一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4.9、6.22和20.33,第二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9.39和26.23,主基因遗传率为97%。主茎节数受1对主基因控制,遗传模式为A1A2×A1A3,加性效应分别为16.82、-1.32和2.64,成分分布方差为11.51,主基因方差为3.05,主基因遗传率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主基因 分离分析 极大似然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抗亚铁毒胁迫的QTLs(英文) 被引量:6
13
作者 万建林 翟虎渠 +2 位作者 万建民 安井秀 吉村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9-333,共5页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 ,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 6 7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 ,矿质营养失调 ,尤以Fe2 + 过量积累 ,对水稻...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 ,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 6 7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 ,矿质营养失调 ,尤以Fe2 + 过量积累 ,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逆境胁迫作用。培育抗亚铁毒的水稻品种是简便、经济有效地提高稻谷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利用Kinmaze DV85的 81个重组自交家系 (RILs)的作图群体 ,采用水培鉴定方法 ,在亚铁毒条件下 ,检测叶片棕色斑点指数 (LBI)、株高 (PH)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s)。结果表明 ,控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都位于第3染色体上 ,各QTL的LOD值为 3.79~ 5 .89。检测到与亚铁毒胁迫直接有关的性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 2个 ,分别位于第 3染色体的X2 79 C2 5和X1 4 4 X36 2间 ,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 1 7.38%和 2 2 .0 7% ,其中位于第 3染色体X2 79 C2 5间的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与水稻功能图谱第 3染色体上的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位置一致 ;另一个位于X1 4 4 X36 2间的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与水稻功能图谱第 3染色体上的另一个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连锁 ,相距 2 5 .6cM。表明在亚铁毒胁迫条件下 ,水稻在其叶片表面出现棕色斑点 ,叶片衰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群体 水稻 抗亚铁毒胁迫 QTLS 数量性状位点 检测 潜育性水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百粒重的QTLs和互作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梅丽 程须珍 +5 位作者 刘春吉 王素华 王丽侠 刘长友 孙蕾 徐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2,共7页
利用绿豆Berken/ACC41重组自交系在北京种植得到的121个F10家系和79个RFLP分子标记,采用改进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百粒重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与发芽势有关的QTL3个,与发芽率有关的QTL4个,分别位于... 利用绿豆Berken/ACC41重组自交系在北京种植得到的121个F10家系和79个RFLP分子标记,采用改进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百粒重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与发芽势有关的QTL3个,与发芽率有关的QTL4个,分别位于第1、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的8.17%~12.14%和4.34%~12.69%。检测到与百粒重有关的QTL5个,分别位于第2、8、9、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的4.58%~10.36%。增加发芽率和百粒重的基因效应均来自母本Berken。分别检测到发芽势、发芽率和百粒重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8、9、9对,对这3个性状的总表型贡献率分别达到66.58%、47.91%、39.90%。本文初步分析了休眠性和百粒重的关系,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了比较,旨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适度休眠的优良绿豆品种,进而解决绿豆收获前的荚上子粒发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RILs群体 休眠性 QTL定位 上位性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长穗大粒RIL群体产量、穗部和谷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志强 郑燕 +5 位作者 蔡英杰 黄姗 李志勇 沈伟伟 郑秀娟 梁康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9-454,共6页
为探讨水稻长穗大粒特异种质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以自育的一个水稻长穗、大粒品系FJCD与偏籼型三系恢复系密阳46通过杂交和单粒传法构建的含有130个品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9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为探讨水稻长穗大粒特异种质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以自育的一个水稻长穗、大粒品系FJCD与偏籼型三系恢复系密阳46通过杂交和单粒传法构建的含有130个品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9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其相应的统计方法,对水稻18个产量、穗部和谷粒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谷粒厚和谷粒宽厚比2个性状符合多基因遗传,无主基因存在,千粒重性状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谷粒宽性状符合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其他14个性状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性状包括单株谷重、结实率、每丛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总长、二次枝梗总长、谷粒长宽比、谷粒宽;以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性状包括谷粒长和谷粒长厚比.其中,千粒重和谷粒宽2个性状可能含有效应较大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 遗传模型 遗传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米粒延伸性QTLs定位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沈圣泉 庄杰云 +3 位作者 王淑珍 舒庆尧 包劲松 夏英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9-322,共4页
利用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以延伸率作为米粒延伸性考察指标,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两地... 利用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以延伸率作为米粒延伸性考察指标,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两地间的平均表现和群体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但两地间表型值相关系数却较小。试验检测到1个控制该性状的QTL基因qCRE6,其增效基因来自于父本,提高3.99%的米粒延伸率,可解释5.30%的表型变异,它不存在与环境间显著互作。另外,还检测到2对上位性互作基因,即qCRE2与qCRE5-1、qCRE5-2与qCRE7,前者与环境间存在有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在杭州有增加米粒延伸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座位 上位性效应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米粒延伸性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进程稳定QTL定位 被引量:3
17
作者 宁海龙 庄煦 +5 位作者 杨畅 方艳龙 王萍 李文滨 薛红 李文霞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2-698,共7页
以垦丰14、垦丰15、垦丰19和黑农48为亲本,构建了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our-way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FW-RIL)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对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旨在为大豆生育... 以垦丰14、垦丰15、垦丰19和黑农48为亲本,构建了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our-way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FW-RIL)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对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旨在为大豆生育期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分子水平探索与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的遗传机理。通过区间作图法等分析方法,应用275个SSR分子标记对2013、2014与2015年在克山和哈尔滨3年3个环境下的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四向杂交群体的各生育期阶段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生育期相关性状在Fw-RIL群体中存在真实的遗传变异。76个与生育期各阶段相关的QTL分布在18个连锁群上,分别是A1、A2、B1、B2、C1、C2、D1a、D1b、D2、F、G、H、J、K、L、M、N和O连锁群;17个与生育期各阶段相关的QTL能够在2个以上环境中被重复定位到,分别为qST-B2-1、qST-C1-1、qST-C2-1、qST-C2-2、qST-D1b-1、qST-D1b-2、qST-G-1、qST-H-1、qST-K-1、qST-K-2、qST-L-1、qST-L-2、qST-M-1、qST-M-2、qST-M-3、qST-N-1、qST-O-1。其中,新发现10个与生育期相关的QTLs,qST-C2-2,qST-D1b-1,qST-k1,qST-M2和qST-N1是高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育进程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吐絮铃数及吐絮率的QTL定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俊文 贾菲 +10 位作者 孙福鼎 刘爱英 石玉真 龚举武 商海红 王涛 巩万奎 贾新合 张建宏 袁有禄 华金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1-477,共7页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陆地棉sGK9708X0-153组合的重组近交系(RI)及永久F2群体在曲周(2009年)、安阳(2009,2010年)3个环境条件下的吐絮铃数和吐絮率进行QTL检测,共获得18个QTLs。其中,7个与吐絮铃数相关,加性效应在-0.46~0...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陆地棉sGK9708X0-153组合的重组近交系(RI)及永久F2群体在曲周(2009年)、安阳(2009,2010年)3个环境条件下的吐絮铃数和吐絮率进行QTL检测,共获得18个QTLs。其中,7个与吐絮铃数相关,加性效应在-0.46~0.33之间,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86%~11.28%;11个与吐絮铃率相关,加性效应在-3.64%~3.20%之间,可解释的表型变异4.68%-9.84%。这些QTLs主要分布在25号(吐絮铃数/吐絮率:3个/6个,下同)、16号(2个/2个)、18号(1个/2个)染色体和LG49(1个/1个)上。这18个QTLs中,qPOB-16-2在R1群体中的3个环境下被稳定检测到,qCOB.16.1、qPOB-25—3和qPOB-25.4在RI中的两个环境下被稳定检测到。这些QTLs可以应用于吐絮铃数和吐絮率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永久F2群体 重组近交系 吐絮铃数 吐絮率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永久F_2群体产量、杂种优势及相关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保勤 李宾 +2 位作者 李俊文 刘书梅 贾新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95-1100,共6页
利用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两两随机组配构建1套含98个组合的永久F2群体。通过对永久群体7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永久F2群体经济性状关系。结果表明,永久F2群体的7个性状在2年3点3个不同环境下均具有明显... 利用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两两随机组配构建1套含98个组合的永久F2群体。通过对永久群体7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永久F2群体经济性状关系。结果表明,永久F2群体的7个性状在2年3点3个不同环境下均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和优势组合率较大;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系数中铃重最大,其次是单株结铃数和衣分;永久群体的竞争优势为负向,理论上此永久F2群体不能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来作为杂交亲本,但可以作为遗传群体的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永久F2群体 RIL群体 农艺性状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全生育期QTL的单标记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宁海龙 吴昊 +5 位作者 李文滨 薛红 李柏云 李琦 白雪莲 李文霞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084,1089,共5页
以含有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188个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分析了2年4点试验获得全生育期表型数据,对该群体的全生育期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2013和2014年哈尔滨、克山3个环境下定位... 以含有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188个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分析了2年4点试验获得全生育期表型数据,对该群体的全生育期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2013和2014年哈尔滨、克山3个环境下定位了控制大豆全生育期的14个QTL,分别定位在大豆20个连锁群中的A2、B2、C1、C2、D1b、E、F、G、K、L、N共11个连锁群上,遗传率为1.34%~9.19%。可延长全生育期的优异等位基因型有BARCSOYSSR_08_0966(Q3Q3)、Sat_177(Q2Q2)、Sct_186(Q3Q3)、Satt307(Q3Q3)、Satt557(Q1Q1)、Satt577(Q2Q2)、Sat_351(Q1Q1)、Satt268(Q1Q1)、Sct_199(Q1Q1)、Satt273(Q3Q3)、Satt229(Q1Q1)、Satt664(Q1Q1)、Satt125(Q4Q4),能够缩短全生育期的优异等位基因型有BARCSOYSSR_08_0966(Q2Q2)、Sat_177(Q1Q1)、Sct_186(Q1Q1)、Satt307(Q2Q2)、Satt557(Q2Q2)、Satt577(Q4Q4)、Sat_351(Q2Q2)、Satt268(Q3Q3)、Sct_199(Q3Q3)、Satt273(Q2Q2)、Satt229(Q3Q3)、Satt664(Q3Q3)、Satt125(Q3Q3)。Satt307、Satt199和Satt125这3个QTL在2个环境重复检测到,其中Satt199在两个环境中的遗传率和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差异较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可用于分子设计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全生育期 QTL 优异等位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