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4
1
作者 吴雪丰 王秋娟 楼凤昌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选用中动脉阻塞 再灌模型观测对比脑缺血大鼠给药组和模型组的各项指标。结果 银杏内酯口服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 ,脑梗塞面积和脑含水量显著降低 ;高、中、低三个剂...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选用中动脉阻塞 再灌模型观测对比脑缺血大鼠给药组和模型组的各项指标。结果 银杏内酯口服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 ,脑梗塞面积和脑含水量显著降低 ;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与缺血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该药还能降低缺血后脑组织匀浆中的MDA、LD含量 ,提高SOD和GSH活性。脑组织病理切片也证实了该药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 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 中动脉阻塞-再灌模型 局灶性脑缺血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践与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甘雨 马进 +3 位作者 袁媛 乔敏 包玉龙 王菲 《西部中医药》 2018年第7期12-14,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用线栓阻塞SD大鼠(260~280 g)右侧大脑中动脉,2小时后再灌注,术后2小时及第3、7、14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通过脑组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用线栓阻塞SD大鼠(260~280 g)右侧大脑中动脉,2小时后再灌注,术后2小时及第3、7、14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通过脑组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模型组大鼠死亡率为29.6%,术后2小时,3、7、14天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1.94±0.80)分、(1.61±0.78)分、(1.50±0.67)分及(1.33±0.52)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经TTC染色发现病灶范围较恒定,术后3、7、14天脑梗死面积占整个脑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2.61±0.76)%,(29.50±4.03)%和(13.32±3.24)%,与假手术组同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西浓线栓制备过程中注重细节完善,便可得到稳定的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局灶性 线栓法 动物模型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及脑组织cAMP、cGMP含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建鹏 吕磊 王键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复制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探索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 (cGMP)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 ,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 ... 目的 :复制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探索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 (cGMP)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 ,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 ,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复制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缺血 2h分别再灌注 1 ,3,7d ,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海马脑组织及血浆cAMP、cGMP含量变化。结果 :模型鼠缺血再灌注后 ,血浆和脑组织cAMP含量均显著升高 ,cGMP含量均明显下降 ,血浆cAMP以 3d最高 ,脑组织、血浆cGMP和脑组织cAMP以 1d最低。结论 :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证 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大鼠 血浆 脑组织 CAMP cGMP 环腺苷酸 环鸟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主动和被动回避行为障碍
4
作者 李东亮 李玉书 +1 位作者 程晓红 沈红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2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用避暗法和穿梭箱法,研究了局部脑缺血一再灌注雄性 Wistar 大鼠的学习行为。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后3天,被动回避反应已有障碍,缺血一再灌注组的测验日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7天,缺血一再灌注组的回避反应少于假手术... 用避暗法和穿梭箱法,研究了局部脑缺血一再灌注雄性 Wistar 大鼠的学习行为。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后3天,被动回避反应已有障碍,缺血一再灌注组的测验日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7天,缺血一再灌注组的回避反应少于假手术组,在训练的第1天尤其如此(P<0.01)。这些结果表明局部脑缺血一再灌注大鼠的两种学习行为均有损害,并提示这种大鼠可用作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脑缺血—再灌注 大鼠 学习记忆 痴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医白脉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海马齿状回Jagged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祝日荣 任小巧 +6 位作者 毛萌 王明强 郭慧娟 仁青加 葛东宇 李根茂 郑丽娟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645-649,共5页
目的探讨白脉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海马齿状回Jagged1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脉疗法组,脑缺血1.5小时,分别再灌注7天、14天,通过氯化三苯基... 目的探讨白脉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海马齿状回Jagged1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脉疗法组,脑缺血1.5小时,分别再灌注7天、14天,通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皮层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Jagged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 (1)TTC染色观察到正常脑组织呈鲜红色,梗死区脑组织呈苍白色,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可见梗死区扩大,白脉疗法组的脑梗死体积小于模型组,且14天时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HE染色表明白脉疗法组脑缺血大鼠皮层神经元的损伤程度低于模型组。(3)白脉疗法可以上调脑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SGZ的Jagged1表达,术后7天、14天Jagged1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假手术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脉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可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齿状回区Jagged1的表达,Jagged1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白脉疗法通过Notch通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脉疗法 JAGGED1 海马齿状回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