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衍射法和吸管法分析黏性富铁土颗粒粒径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24
1
作者 杨艳芳 李德成 +3 位作者 杨金玲 张甘霖 赵玉国 赵文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5-412,共8页
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 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土剖面(黏粒含量>40%)不同层次土样的PSD数据,比较发现:LD法能够提供更多颗粒粒径级别,尤其是黏粒部分(<2μm)的PSD信息,且分析耗时短,效率高。但是LD法与吸管法测定的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方法相比,激光衍射法"低估"黏粒和"高估"粉粒,或者沉降法"高估"了黏粒和"低估"了粉粒。虽然在黏性富铁土的黏粒部分未发现两种方法的线性关系,但粉粒和砂粒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供试土壤黏粒含量高且分布范围窄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经过模型转换后,LD法和吸管法PSD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明显降低,这说明LD法可以用于黏性土壤的PSD分析。但是LD法PSD测定结果尚不能直接用于目前基于沉降法的土壤质地三角图,需要一定的数据转换。应该尽快通过对各类代表性土壤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对比研究,提高LD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建立起基于LD技术的新的土壤质地三角图,以便进一步深化其在土壤科学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粒径分布 激光衍射 吸管法 富铁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岩分布区茶园土壤系统分类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新民 潘根兴 +1 位作者 尹力初 周运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1,共4页
本文对池州市石灰岩分布区茶园土壤特性进行了分析,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将该区土壤分成淋溶土纲和富铁土纲和雏形土土纲。从而解决了石灰岩分布区种茶的土壤学上的一些认识问题。
关键词 石灰岩分布区 土壤系统分类 淋溶土 富铁土 雏形土 茶园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铁土团聚体稳定性的表征及其物理学机制 被引量:11
3
作者 郑晓萍 卢升高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5-310,共6页
应用Yoder湿筛法、机械和化学分散法、LeBissonnaia法对富铁土的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3种方法测定的团聚体稳定性指标都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和LeBissonnaia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 应用Yoder湿筛法、机械和化学分散法、LeBissonnaia法对富铁土的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3种方法测定的团聚体稳定性指标都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和LeBissonnaia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相关.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以林地和高肥力园地最高,荒地和母质最低.LeBissonnaia法中富铁土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3种处理后,团聚体的MWD表现为WS>SW>FW,表明富铁土团聚体崩解的主要物理机制是团聚体中闭塞空气引起的消散.结果表明富铁土中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质量和抗蚀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铁土 团聚体组成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花岗岩坡地富铁土铁氧化物相分配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邢邓春 陈静 +1 位作者 鲍海鹏 龙晓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5-986,共12页
铁氧化物是环境敏感矿物,也是土壤团聚体的重要胶结物。自然铁氧化物相存在多尺度分异现象,可能影响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本文以闽中丘陵区花岗岩坡地上发育的富铁土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法和吸管法分离团聚体;运用土壤化学和漫反射... 铁氧化物是环境敏感矿物,也是土壤团聚体的重要胶结物。自然铁氧化物相存在多尺度分异现象,可能影响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本文以闽中丘陵区花岗岩坡地上发育的富铁土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法和吸管法分离团聚体;运用土壤化学和漫反射光谱(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DRS)方法测定了全铁(Fe_(t))、游离铁(Fe_(d))、无定形铁(Fe_(o))、赤铁矿(Hm)和针铁矿(Gt)含量,并系统探讨了坡地、剖面和团聚体尺度铁氧化物相分异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坡地尺度上,沿坡面向下,全样Fe_(d)与游离度(Fe_(d)/Fe_(t))减小,Fe_(o)与活化度(Fe_(o)/Fe_(d))增加,Hm与Hm/(Hm+Gt)明显降低,Gt变化不明显;剖面尺度上,上层土壤的Fe_(d)、Gt多高于下部,Fe_(o)和Hm则多低于下部;团聚体尺度上,Fe_(d)、Fe_(o)和Gt趋向微团聚体中富集,Hm在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中含量相当,Hm/(Hm+Gt)则随粒级增长而增大。坡地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以微团聚体为主,但团聚体稳定性由>0.25 mm大团聚体主导。Fe_(o)、Fe_(o)/Fe_(d)和Hm(Hm/(Hm+Gt))分别与0.5~0.25 mm、1~0.5 mm和2~1 mm大团聚体显著正相关。不同尺度上铁氧化物存在明显分异,其中坡地尺度铁氧化物相的强烈分配导致Hm和Fe_(o)分别在坡顶和坡底相对富集,使得坡地两端团聚体稳定性高于坡中过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 富铁土 铁氧化物 土壤团聚体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