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主体性与家庭的现代变迁——费孝通家庭社会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石艳 张小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3,共7页
文化主体性是贯穿于费孝通学术生涯的重要主题,是他探索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坚持文化自觉、维护和完善中国文化根基的核心概念。本文从文化特性和文化自主适应性两个方面,呈现费孝通在家庭研究领域内对于文化主体性的具体剖析... 文化主体性是贯穿于费孝通学术生涯的重要主题,是他探索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坚持文化自觉、维护和完善中国文化根基的核心概念。本文从文化特性和文化自主适应性两个方面,呈现费孝通在家庭研究领域内对于文化主体性的具体剖析和积极探索,并指出,家庭研究不仅是费孝通运用文化自觉理念、把握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初步研究实践,同时也为他在后续研究中深入贯彻文化自觉、发掘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家庭社会学 现代变迁 费孝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孝通和村庄生计研究:八十年的回顾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3,共6页
以费孝通先生的社区田野调查(尤其是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调查)为起点,费先生的村庄生计研究可以分为两个范式,即古典范式和当代范式。这两个研究范式各自隐含着种种结构性社会前提,对它们的剖析和阐述可以回答费孝通先生的两个研究范式... 以费孝通先生的社区田野调查(尤其是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调查)为起点,费先生的村庄生计研究可以分为两个范式,即古典范式和当代范式。这两个研究范式各自隐含着种种结构性社会前提,对它们的剖析和阐述可以回答费孝通先生的两个研究范式在关于中国村庄生计的整个研究脉络中所处的理论地位。如今,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文化和体验的商品化,以及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心智)在乡村地区的渗透和扩散有可能成为影响中国村庄生计模式的结构性力量,对这些结构力量的阐述,表明费孝通先生所开拓的村庄生计这一研究方向,至今仍然有其经验活力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村庄生计研究 古典范式 当代范式 结构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十年后的江村重访——王莎莎博士所著《江村八十年》书序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旭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4期79-84,共6页
江村,一个由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民族学家费孝通早期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地方,人类学重访的方法在此得到了一种真正的贯彻和体现。对人类学而言,重访研究是一种方法,它是对一个人类学家曾经做过详尽田野调查的地方社会的... 江村,一个由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民族学家费孝通早期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地方,人类学重访的方法在此得到了一种真正的贯彻和体现。对人类学而言,重访研究是一种方法,它是对一个人类学家曾经做过详尽田野调查的地方社会的再一次的深入调查,其核心在于时间轴意义上的对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觉察、体验和了悟。江村发展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它不可能涵盖中国所有的差异性存在的乡村,但它成为理解中国近80年来乡村发展的一条富有启发性的线索,凭借于此,我们可以找寻到打开其他乡村发展模式差异性、困顿性和瓶颈性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村 费孝通 重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野中的农民——兼及费孝通论中国农民的人文性格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杰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62,共6页
乡村人类学是研究农民及农民的一切行为方式的分支学科。在这个学科背景下,农民是乡村人类学研究的主体及核心内容。在乡村人类学的背景下所谓农民就是居住在乡村,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以农业为基本生计方式,集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受... 乡村人类学是研究农民及农民的一切行为方式的分支学科。在这个学科背景下,农民是乡村人类学研究的主体及核心内容。在乡村人类学的背景下所谓农民就是居住在乡村,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以农业为基本生计方式,集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受剥削的耕作者,追求利润者三位一体的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乡土本色"的乡土性、"差序格局"的血缘性和"礼治秩序"的礼治性,是中国农民最基本的人文性格。费先生的这个分析所具有的学术张力依然存在,对我们当下研究中国城市化的兴起、路径和走向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视野 乡村人类学 农民 费孝通 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差序格局 礼治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共生到共识:费孝通晚年的“补课”——兼论文化自觉的文明比较维度 被引量:8
5
作者 李荣山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50,共13页
费孝通先生晚年的"补课",既包括中学也包括西学,分别对应文化自觉内外用力的两个方面,本文着重考察了其补西学的一面。费先生之所以在耄耋之年花费极大的精力从帕克入手补西学,是因为文明比较是文化自觉的内在维度。费先生回... 费孝通先生晚年的"补课",既包括中学也包括西学,分别对应文化自觉内外用力的两个方面,本文着重考察了其补西学的一面。费先生之所以在耄耋之年花费极大的精力从帕克入手补西学,是因为文明比较是文化自觉的内在维度。费先生回顾帕克一生学行,看到族群接触中有共生无共识的问题是美国移民社会面临的根本困难。在全球化时代,这个美国的特殊问题已经演变成了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在经济层面已经连接成一个共生体系,在文化价值层面却远没有达成共识,反倒有陷入"文明冲突"之虞。如何再造一个与全球共生体系相配的共识体系?这是费先生晚年文化自觉念兹在兹的核心问题。他看到西方的社会团结模式有其内在缺陷,无法提供再造共识的恰切方案,转而反求诸己,在儒家文明的根本理念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经验中看到了希望,在全球化时代取中西之长,激活"克己复礼"的中国智慧,提出全球礼治秩序的"和而不同"原则,倡导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文化自觉 文明比较 和而不同 帕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