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Ce协同改性MCM-41高效催化臭氧氧化四环素的特性与机理
1
作者 马玮钰 张东平 +2 位作者 孙贤波 蔡正清 刘勇弟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0-246,共7页
本文通过Fe、Ce双金属掺杂制备了Fe-Ce-MCM-41材料,并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四环素(TC)。在最佳条件下(pH 4.5、催化剂投加量0.4 g/L、O_(3)投加速率6 mg/min),Fe-Ce-MCM-41/O_(3)对TC的降解和矿化率分别达到98.0%和66.1%,矿化率提升至无... 本文通过Fe、Ce双金属掺杂制备了Fe-Ce-MCM-41材料,并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四环素(TC)。在最佳条件下(pH 4.5、催化剂投加量0.4 g/L、O_(3)投加速率6 mg/min),Fe-Ce-MCM-41/O_(3)对TC的降解和矿化率分别达到98.0%和66.1%,矿化率提升至无催化剂系统的6.3倍。体系的主要活性氧物种(ROS)为·OH和O_(2)·^(-)。表面暴露的Fe和Ce是电子转移的活性位点,材料比表面积的提升及路易斯酸位点的增加有利于O_(3)分解。MCM-41良好的吸附性以及Fe^(3+)/Fe^(2+)与Ce^(4+)/Ce^(3+)氧化还原偶联共同促进了Fe-Ce-MCM-41的催化性能,显著改善了传统金属基催化剂比表面积低、团聚烧结和离子浸出等问题。通过构建Fe-Ce双金属活性中心与MCM-41载体协同体系,实现了臭氧催化氧化能力的显著提升,研究结果可为合成高效臭氧氧化催化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臭氧氧化 fe-ce-MCM-41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e-ZnO复合光催化剂制备、表征及应用
2
作者 孙铖 王远港 +2 位作者 班禹彤 郭志杰 赵显一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24-5034,5051,共12页
以乙酸锌作为锌源,硝酸铁作为铁前驱体,硝酸铈作为铈前驱体,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铈掺杂量的Fe/Ce-ZnO复合光催化剂。将合成的样品在紫外光照射下用于降解RhB,研究不同铈掺杂量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TEM、BET... 以乙酸锌作为锌源,硝酸铁作为铁前驱体,硝酸铈作为铈前驱体,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铈掺杂量的Fe/Ce-ZnO复合光催化剂。将合成的样品在紫外光照射下用于降解RhB,研究不同铈掺杂量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TEM、BET、XPS、ERS、PL、EIS和M-S等表征方法测试样品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元素价态、光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质。以RhB为目标污染物,汞灯为光源,研究3种样品在不同煅烧温度下的光催化效果,并基于自由基捕获实验和ESR测试,提出Fe/Ce-ZnO光降解RhB过程的可能机理。在光催化反应结束后,对Fe_(0.02)Ce_(0.1)ZnO样品进行了循环使用寿命实验,经过4次循环回收实验得出结论,循环4次后降解率为95.5%,仅下降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NO fe/ce共掺杂 光催化 罗丹明B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淬速度和Ce浓度对贫稀土Ce-Fe-B合金相组成及磁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王聪 杨富尧 +4 位作者 刘洋 韩钰 高洁 孙浩 刘成宇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4,共5页
Nd-Fe-B型永磁材料因其优异的室温磁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然而,材料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Nd、Pr等关键稀土元素的加速消耗和价格剧增。如何保证材料性能稳定的同时减少关键稀土元素的过度消耗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Nd-Fe-B型永磁材料因其优异的室温磁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然而,材料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Nd、Pr等关键稀土元素的加速消耗和价格剧增。如何保证材料性能稳定的同时减少关键稀土元素的过度消耗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选用高丰度稀土元素Ce替代关键稀土元素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此,本工作用熔体快淬法制备了一系列贫稀土Ce_(1-x)Fe_(83+x)B_(6)(x=0~4)合金,并系统研究了快淬速度和Ce浓度对合金相组成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熔体快淬过程中,加快快淬速度可有效增加合金中的Ce_(2)Fe_(14)B硬磁相含量,进而提高合金整体的磁性能。在13~21 m/s的快淬速度内,Ce_(11)Fe_(83)B_(6)合金主要由Ce_(2)Fe_(17)和Ce_(2)Fe_(14)B相组成。随着快淬速度的加快,Ce_(2)Fe_(14)B相含量逐渐由16.89%增加至58.30%,相应地,合金的饱和磁极化强度J_s、剩磁J_(r)和矫顽力H_(c)也表现为增大的趋势,当快淬速度为19 m/s时,其磁性能达到最佳,此时J_s为0.84 T、J_(r)为0.41 T、H_(c)为106.72 kA/m。随着Ce浓度的降低,合金中的Ce_(2)Fe_(14)B相含量逐渐减少,相反地,生成了具有高饱和磁极化强度的α-Fe软磁相,尤其当Ce浓度为7%时,在软磁相含量增加以及与硬磁相间的交换耦合作用下,合金的J_s和J_(r)分别提高至1.18 T和0.4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fe-B合金 快淬速度 ce浓度 相组成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magnetic Fe3O4@Cu/Ce microspheres for efficient catalytic oxidation co-adsorption of arsenic(Ⅲ) 被引量:6
4
作者 JIN Lin-feng CHAI Li-yuan +2 位作者 SONG Ting-ting YANG Wei-chun WANG Hai-y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176-1185,共10页
Magnetic Fe3 O4@Cu/Ce microspher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one-step solvothermal approach and further utilized to remediate toxic arsenic(As(Ⅲ)) pollution. The effects of Cu/Ce elements co-doping on the crystal... Magnetic Fe3 O4@Cu/Ce microspher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one-step solvothermal approach and further utilized to remediate toxic arsenic(As(Ⅲ)) pollution. The effects of Cu/Ce elements co-doping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and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magnetic microspheres were research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aid of Cu/Ce elements, the grain size reduced, lattice defects increased, and the oxygen vacancies and surface hydroxyl groups were improved. Therefore, Cu/Ce elements endowed magnetic Fe3 O4@Cu/Ce microspheres with excellent As(III) removal performance, whos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reached 139.19 mg/g.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mainly involved catalytic oxidant co-adsorption.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a feasible strateg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efficiency magnetic adsorbent to enhance the removal of As(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e magnetic composites AS(III) catalytic oxidation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xidation performance of Fe-Al/WC composite coatings produced by high velocity arc spraying
5
作者 孟凡军 徐滨士 +2 位作者 朱胜 马世宁 张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5年第S2期221-225,共5页
Fe-Al intermetallics with remarkable high-temperature intensity and excellent erosion,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and sulfuration resistance are potential low cost high-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 But the room t... Fe-Al intermetallics with remarkable high-temperature intensity and excellent erosion,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and sulfuration resistance are potential low cost high-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 But the room temperature brittleness induces shape difficult and limits its industrial application. The Fe-Al intermetallic coatings were prepared by high velocity arc spraying technology with cored wire on 20G steel, which will not only obviate the problems faced in fabrication of these alloys into useful shapes, but also allow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ir outstanding high-temperature performance. The Fe-Al/WC intermetallic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prepared by high velocity arc spraying technology on 20G steel and the oxidation performance of Fe-Al/WC composite coatings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thermogrativmetic analyzer at 450, 650 and 800℃.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kinetics curve of oxidation at three temperatures approximately follows the logarithmic law. The composition of the oxidized coating is mainly composed of Al2O3, Fe2O3, Fe3O4 and FeO. These phases distribute unevenly. The protective Al2O3 film firstly forms and preserves the coatings from further 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HIGH velocity ARC SPRAYING fe-AL INTERMETALLICS composite coa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界相和主相微观结构对多主相(Nd,Ce)-Fe-B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崔熙贵 梁文接 +2 位作者 程玲玲 张红劲 舒刚易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42-147,154,共7页
采用微磁学方法研究了多主相(Nd,Ce)-Fe-B磁体的晶界相结构、主相晶粒尺度、主相成分等因素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晶界相为非磁性时,沿晶界分布的晶界相厚度越大,对磁体的矫顽力H_(cj)改善越有利;随着晶界相磁性的提高,磁... 采用微磁学方法研究了多主相(Nd,Ce)-Fe-B磁体的晶界相结构、主相晶粒尺度、主相成分等因素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晶界相为非磁性时,沿晶界分布的晶界相厚度越大,对磁体的矫顽力H_(cj)改善越有利;随着晶界相磁性的提高,磁体矫顽力H_(cj)明显降低。同时,主相晶粒细化也有助于改善磁体矫顽力H_(cj),随着晶粒尺度减小,磁体的矫顽力H_(cj)逐渐增大;经Pr、Dy扩散后在主相晶粒表面形成的((Nd,Ce)_(1-x)RE_(x))_(2)Fe_(14)B(RE=Pr/Dy)硬磁壳层,使形核场提高,矫顽力H_(cj)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相(Nd ce)-fe-B磁体 微磁学模拟 微观结构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Fe-Ce-O催化剂对助燃脱硝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田春雨 董浩 +3 位作者 迟姚玲 黄傲寒 李欣亮 靳广洲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52-1559,共8页
采用改进的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Mn-Fe-Ce-O复合氧化物,采用XRD,H_(2)-TPR,XPS,SEM,EDS等方法分析了试样的结构与物性,并对其氧化和催化CO还原NO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Mn-Fe-Ce-O复合氧化物中主要为Mn_(3)O_(4)和CeO_(2)物相,Fe... 采用改进的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Mn-Fe-Ce-O复合氧化物,采用XRD,H_(2)-TPR,XPS,SEM,EDS等方法分析了试样的结构与物性,并对其氧化和催化CO还原NO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Mn-Fe-Ce-O复合氧化物中主要为Mn_(3)O_(4)和CeO_(2)物相,Fe和Ce的加入可增大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且表面元素分布均匀,无明显集聚状态,加入Ce后复合氧化物颗粒变得细小,Mn^(3+)+Mn^(4+)含量和表面吸附氧含量增大,H_(2)-TPR还原峰向低温区偏移。Mn_(9)Fe_(1)O_(z)具有良好的氧化CO能力,400℃下CO转化率为99.56%,Mn-Fe-Ce-O复合氧化物催化CO还原NO的活性高于Mn-Fe-O复合氧化物,其中,(Mn_(9)Fe_(1))_(7)Ce_(3)O_(z)活性最高,在350℃下NO转化率为85.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ce-O 复合氧化物 脱硝 CO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H_(2)/DyH_(2)+Cu晶界扩散对Nd-Ce-Fe-B烧结磁体的影响
8
作者 李欣俞 胡怀谷 +2 位作者 王帅 雍辉 胡季帆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68-12174,共7页
采用双主相烧结工艺制备了的铈占稀土总重40.6%的烧结Nd-Ce-Fe-B磁体。之后分别使用DyH_(2)和DyH_(2)+Cu对烧结磁体进行晶界扩散,在剩磁降低较小的代价下进一步提升了矫顽力。在相同的扩散工艺条件下,DyH_(2)+Cu扩散对磁体矫顽力的提升... 采用双主相烧结工艺制备了的铈占稀土总重40.6%的烧结Nd-Ce-Fe-B磁体。之后分别使用DyH_(2)和DyH_(2)+Cu对烧结磁体进行晶界扩散,在剩磁降低较小的代价下进一步提升了矫顽力。在相同的扩散工艺条件下,DyH_(2)+Cu扩散对磁体矫顽力的提升效果高于DyH_(2)扩散。和DyH_(2)扩散磁体相比,DyH_(2)+Cu扩散磁体中Dy原子可以扩散到磁体更深的部位,可在较深的位置还存在核壳结构,且晶界相更加连续,这与Cu原子增加晶界相的流动性相关联。通过微磁学模拟,模拟结果证实了Dy的晶界扩散可增强磁体矫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ce-fe-B 高铈磁体 晶界扩散 矫顽力 微磁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铜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去除磺胺甲[口恶]唑和卡马西平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浩 张凡 +2 位作者 于鑫 陈红 薛罡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对采用铁铜双金属微电解技术及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去除水中磺胺甲[口恶]唑(SMZ)和卡马西平(CBZ)的效果及机理进行研究。考察了进水pH、反应时间、铁投加量和铜铁质量比等因素对铁铜双金属微电解降解SMZ及CBZ效果的影响,并... 对采用铁铜双金属微电解技术及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去除水中磺胺甲[口恶]唑(SMZ)和卡马西平(CBZ)的效果及机理进行研究。考察了进水pH、反应时间、铁投加量和铜铁质量比等因素对铁铜双金属微电解降解SMZ及CBZ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双氧水(H_(2)O_(2))投加量,Fenton反应时间对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去除CBZ、SMZ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铜双金属微电解可以高效去除SMZ,当pH为2.61、反应时间为69.26 min、Fe投加量为70.57 g/L、铜铁质量比为4.15∶1时,SMZ的去除率接近100%,但单独的铁铜双金属微电解工艺对CBZ的去除率小于10%;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对废水中的CBZ有较好的处理效果,Fenton工艺中H_(2)O_(2)最佳投加量为0.3 mL/L,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在最优条件下对CBZ去除率可显著提高至88.2%;通过机理分析确定铁铜双金属微电解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以还原作用为主,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则是先进行还原后进行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铜双金属微电解 feNTON氧化 磺胺甲[口恶]唑 卡马西平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量制备La-Fe-Si系磁热材料的磁热性能和制冷性能研究
10
作者 郭亚茹 黄焦宏 +9 位作者 金培育 刘翠兰 程娟 张英德 李兆杰 戴默涵 张建平 高磊 王鹏宇 裴昊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7,共8页
使用中频熔炼炉批量制备公斤级(La,Ce)(Fe,Mn,Si)_(13)H_(y)磁热材料,对合金的磁热性能和制冷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金的居里温度随Mn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分别为292.9、287.8和283.9 K。在2 T外加磁场下,合金最大等温磁熵变达到12.0... 使用中频熔炼炉批量制备公斤级(La,Ce)(Fe,Mn,Si)_(13)H_(y)磁热材料,对合金的磁热性能和制冷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金的居里温度随Mn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分别为292.9、287.8和283.9 K。在2 T外加磁场下,合金最大等温磁熵变达到12.0 J/(kg·K),半峰宽最大为11 K,3种合金的相对制冷能力分别为110.2、132.0和110.0 J/kg。使用课题组自制的磁热效应测量仪,得到变化磁场为1.5 T时,3种合金的最大绝热温变分别为3.48、3.14和2.96 K。将3种合金分层装入主动式磁回热器中,在课题组自制的磁制冷样机上测试制冷性能,当设定环境温度为295 K,可实现16.9 K的制冷温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量制备 (La ce)(fe Mn Si)_(13)H_(y)磁热材料 磁热性能 制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10Ni-10Cr-xAl-1Si合金预氧化组织和抗高温氧化研究
11
作者 赵锦毓 吴长军 +1 位作者 刘亚 苏旭平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5,104,共8页
研究了Fe-10Ni-10Cr-xAl-1Si(x=0,2,4,6wt%)合金在1000℃和10^(-20)atm氧气压力下的氧化行为,通过循环氧化实验测试了其高温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当不添加铝时,氧化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Cr_(2)O_(3)膜,最外层为少量FeCr_(2)O_(4)尖晶石,内... 研究了Fe-10Ni-10Cr-xAl-1Si(x=0,2,4,6wt%)合金在1000℃和10^(-20)atm氧气压力下的氧化行为,通过循环氧化实验测试了其高温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当不添加铝时,氧化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Cr_(2)O_(3)膜,最外层为少量FeCr_(2)O_(4)尖晶石,内层为树枝状SiO_(2);当添加2wt%Al时,Al_(2)O_(3)在SiO_(2)内侧生长,SiO_(2)量减少;当添加4wt%Al时,氧化膜的结构与添加2wt%Al时相似,氧化程度加深,表现为氧化膜厚度增加,Al_(2)O_(3)以树枝状形式存在;当Al含量为6wt%时,在合金表面形成连续且完整的Al_(2)O_(3)膜。未经预氧化和预氧化5 h后的样品在1000℃下氧化300 h,未经预氧化处理的合金氧化增重较大,添加铝的合金经预氧化处理后氧化增重显著降低。添加6wt%Al的试样单位面积增重最小,耐高温氧化性能最好。其中,Al_(2)O_(3)膜起到了阻止氧气进入合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氧化 fe-Ni-Cr-Al-Si 氧化薄膜 循环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痕量Fe(Ⅲ)条件下MXene/PMS控制腐殖酸-镉复合污染
12
作者 任乐晨 徐一航 +8 位作者 陈龙雨 张旭东 鲁旭康 李杰 胡学伟 李晨 宋浩然 赵群 田森林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02-3110,共9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痕量Fe(Ⅲ)条件下,利用MXene/单过硫酸盐(PMS)体系同步控制HA-Cd复合污染方法.结果表明,腐殖酸存在下,过渡金属碳/氮氧化(MXene)材料对Cd^(2+)的吸附去除率从70%降低至48%,添加0.5μmol/L Fe(Ⅲ)和50μmol/L PMS能够将C...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痕量Fe(Ⅲ)条件下,利用MXene/单过硫酸盐(PMS)体系同步控制HA-Cd复合污染方法.结果表明,腐殖酸存在下,过渡金属碳/氮氧化(MXene)材料对Cd^(2+)的吸附去除率从70%降低至48%,添加0.5μmol/L Fe(Ⅲ)和50μmol/L PMS能够将Cd^(2+)的去除率提高到60%以上.PMS的添加量过多或不足均会抑制Cd^(2+)的去除.将Fe(Ⅲ)从1.0μmol/L降到0.3μmol/L会促进Cd^(2+)的去除.MXene材料的强还原性及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触发了Fe(Ⅲ)/Fe(Ⅱ)循环并抑制了铁离子的水解,实现了中性条件下HA-Cd复合污染的高效去除.反应体系生成的活性物种主要为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在西江原水背景条件下,该技术保持了良好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C2Tx Mxene CD 高级氧化 fe(Ⅲ) 过一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酸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
13
作者 姜凤成 徐潇 +9 位作者 邱瑶 张传兵 王璐瑶 冯茜茜 王杰 孟红旗 冯智 郭发扬 李艳利 王明仕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含量、Cu^(2+)/Cu^(+)含量、H_(2)O_(2)和Cys的剩余量变化,以及活性物种的鉴定揭示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机理。结果表明: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后COD和挥发酚去除率相比于Fe^(3+)/H_(2)O_(2)体系分别提高了15.4%、13.6%,且药剂添加量越多,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越好;通过B/C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合厌氧微生物处理后COD、挥发酚及毒性抑制物质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中以酚类为代表的生物毒害物质含量大幅度削减,可见Fe^(3+)/Cu^(2+)/Cys/H_(2)O_(2)体系可通过降低废水的毒性从而提高其可生化性;反应初期Cys将Fe^(3+)、Cu^(2+)迅速还原为Fe^(2+)、Cu^(+)并产生大量HO·攻击焦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随着反应的进行,Cu^(2+)则通过与酚类污染物氧化降解产生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快速反应,从而提高Fe^(3+)向Fe^(2+)还原的速率,进而进一步促进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该文证实了利用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可行性,揭示了强化机理,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Cu^(2+) 半胱氨酸 芬顿氧化 焦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6%Ni因瓦合金粗大柱状晶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14
作者 何承渝 蔡晨 +1 位作者 谷宇 李静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8-103,107,共7页
采用恒温氧化增重法,研究了Fe-36%Ni粗大柱状晶在1000℃和1100℃保温不同时间的高温氧化行为。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氧化层结构、元素分布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36%N... 采用恒温氧化增重法,研究了Fe-36%Ni粗大柱状晶在1000℃和1100℃保温不同时间的高温氧化行为。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氧化层结构、元素分布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36%Ni因瓦合金在1000℃和1100℃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均符合抛物线规律。在1000℃和1100℃的氧化层结构分为外氧化层、晶内氧化层和晶间氧化层3部分,其中外氧化层以Fe和O元素为主,晶内氧化层中Fe元素较基体含量降低而Ni元素升高,岛状区域富集氧元素,而其余位置Ni元素富集。1100℃时外氧化层又分为三部分,最外层为Fe_(2)O_(3)。因瓦合金在1100℃氧化1 h的氧化增重以及氧化层厚度都超过了在1000℃氧化5 h的情况,因此需要合理制定加热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6%Ni因瓦合金 高温氧化 氧化层结构 氧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协同共沉淀法制备Sm掺杂Cu-Ce高抗硫性CO氧化催化剂
15
作者 章亮 李亚娇 +4 位作者 王娜 谢会东 杨凯悦 杨厂 葛成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1092,共12页
Cu-Ce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CO氧化活性被广泛研究,但在水蒸气、硫共存气氛下极易失活。本工作采用Sm掺杂和三种方法(燃烧法、共沉淀法、酸溶液协同共沉淀法)制备具有高抗硫性Ce-Cu-Sm CO氧化催化剂,借助XRD、 TEM、N_(2)吸附-脱附、 XPS... Cu-Ce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CO氧化活性被广泛研究,但在水蒸气、硫共存气氛下极易失活。本工作采用Sm掺杂和三种方法(燃烧法、共沉淀法、酸溶液协同共沉淀法)制备具有高抗硫性Ce-Cu-Sm CO氧化催化剂,借助XRD、 TEM、N_(2)吸附-脱附、 XPS、 H_(2)-TPR、CO-TPD等方法探究Sm掺杂和酸溶液协同共沉淀法提高催化剂抗硫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在1%CO、10%H2O和0.01%SO_(2)共存下,20Ce-5Cu-4Sm-CG(酸溶液协同共沉淀)催化剂在220℃,空速60000 mL/(g·h)下,可以保持220 min的100%CO氧化效率,280 min下降至70%,比共沉淀法制备的20Ce-5Cu-4Sm-C和20Ce-5Cu-C分别提升了1.3倍、2.5倍。表征分析表明,Sm掺杂一定程度上增大了Ce O_(2)晶粒的尺寸,降低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但其增大了催化剂表面Ce^(3+)、Cu^(+)、氧原子的浓度、Oα比例和CeO_(2)晶格中氧空位的数量,整体上提升了催化剂含硫气氛下氧化CO的能力。酸溶液燃烧协同共沉淀法不仅提高了上述五类有益于氧化CO的指标,而且酸溶液与Sm离子在燃烧中形成配位络合物,进入CeO_(2)晶格中形成固溶体,使催化剂粒度更加均匀,比表面积更大,消除了Sm掺杂给表面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催化剂的氧化能力。综上,酸溶液燃烧协同共沉淀法制备的20Ce-5Cu-4Sm具有良好的抗硫性能,提高了非贵金属氧化物CO氧化催化剂在含硫气氛中的工程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Cu Sm掺杂 酸溶液燃烧协同共沉淀法 含硫气氛 CO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Ce含量RE-Fe-B烧结磁体元素分布与磁性能研究
16
作者 李志 刘飞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为了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高Ce含量RE-Fe-B磁体,提高高丰度稀土Ce的利用率,对不同Ce替代量RE-Fe-B磁体的磁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e/(Ce+Nd)质量分数达到40%的双主相磁体仍保持着优良的磁性能,剩磁Br达到1.31 T,最大磁... 为了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高Ce含量RE-Fe-B磁体,提高高丰度稀土Ce的利用率,对不同Ce替代量RE-Fe-B磁体的磁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e/(Ce+Nd)质量分数达到40%的双主相磁体仍保持着优良的磁性能,剩磁Br达到1.31 T,最大磁能积(BH)_(max)达到310.56 kJ/m^(3)。在Ce替代量为40%的单、双主相磁体中,Nd和Ce元素的置换行为存在差异,单、双主相磁体中Nd元素均偏向于进入主相晶粒,Ce元素则趋于聚集在晶界相或主相晶粒表层,且在双主相磁体中形成贫Ce主相和接近名义成分的(Nd_(0.6)Ce_(0.4))_(30.5)(Fe,M)_(bal)B_(0.97)主相。通过观察磁畴翻转分析了单、双主相磁体的磁化行为,研究了双主相磁体矫顽力增强机制:贫Ce主相的高各向异性场对富Ce主相的磁矩起到了钉扎作用。Nd和Ce元素扩散行为的研究为制备高Ce含量、高磁性能的商业化RE-Fe-B磁体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 ce)-fe-B ce含量 双主相磁体 磁畴 磁性能 元素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基催化剂催化CO还原NO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书宁 李巧艳 +3 位作者 王梦雪 周宇璇 薛晶 梁美生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72-590,共19页
钢铁厂工业烟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以及氧气、水蒸气等对催化剂有毒害的组分。CO-SCR(CO-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技术旨在通过催化剂作用将CO和NO同时去除,并且需要保证催化剂在烟气温度下、在... 钢铁厂工业烟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以及氧气、水蒸气等对催化剂有毒害的组分。CO-SCR(CO-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技术旨在通过催化剂作用将CO和NO同时去除,并且需要保证催化剂在烟气温度下、在有毒气氛下保持高活性。为此,系统地讨论了近年来用于CO-SCR反应的铁基催化剂,通过介绍不同形貌结构催化剂的特点及活性,从增加催化剂缺陷的方法和优点、贵金属掺杂对催化剂的改性效果、载体对催化剂性质的影响等方面,客观地总结了不同铁基催化剂在CO-SCR反应中的优缺点,然后分析了CO-SCR反应性能与不同铁基催化剂间的构效关系,并探讨了铁基催化剂及其改性催化剂作用下的CO-SCR反应机理。最后,通过分析实际烟气条件和铁基催化剂在无氧或者低浓度氧条件下的适用性,对铁基催化剂的合理设计、低温CO-SCR活性的提升和抗氧中毒能力的提高等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去除 CO-SCR fe基催化剂 fe基催化剂改性 fe基催化剂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联合过氧乙酸降解水中土霉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虹 潘承欢 刘义青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2-1279,共8页
考察了Fe(Ⅲ)/过氧乙酸(PAA)体系对土霉素(OTC)的降解效能与机理,以及初始pH值、药剂投加量、水体基质对OTC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e(Ⅲ)/PAA体系降解OTC过程中,Fe(Ⅲ)与OTC发生络合形成Fe(Ⅲ)-OTC络合物,该络合物通过内部电子转移使Fe(... 考察了Fe(Ⅲ)/过氧乙酸(PAA)体系对土霉素(OTC)的降解效能与机理,以及初始pH值、药剂投加量、水体基质对OTC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e(Ⅲ)/PAA体系降解OTC过程中,Fe(Ⅲ)与OTC发生络合形成Fe(Ⅲ)-OTC络合物,该络合物通过内部电子转移使Fe(Ⅲ)还原为Fe(Ⅱ),生成的Fe(Ⅱ)催化PAA产生活性物种,从而加快了OTC的降解.化学探针和自由基淬灭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自由基(CH_(3)C(O)O^(·)和CH_(3)C(O)OO^(·))、HO^(·)和Fe(Ⅳ)为该体系的主要活性物种.酸性条件有利于该体系对OTC的降解,在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OTC在该体系中的去除主要是由于PAA氧化作用.随着PAA、Fe(Ⅲ)投加量的提高,OTC的去除效率逐渐增加,但是其过量则会抑制OTC降解.水中Cl^(-)和天然有机物的存在会抑制OTC的降解,而NO_(3)^(-)、SO_(4)^(2-)和HCO_(3)^(-)对OTC的降解几乎没有影响.Fe(Ⅲ)/PAA体系对其他四环素类污染物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过氧乙酸 fe(Ⅲ) 高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气氛下xFeS-1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性能
19
作者 刘宏宾 孟伟 +5 位作者 于菁 蔡鑫 陈昱洁 王鸿运 丁军委 单玉领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4-151,共8页
采用CO_(2)作为弱氧化剂辅助丙烷脱氢不但能够打破其脱氢热力学平衡,还能够拓展CO_(2)利用场景。Fe基催化剂是重要的脱氢催化剂,同时具有较高的CO_(2)活化性能,但应用于丙烷脱氢时面临产物选择性低、稳定性差等问题。采用配体保护一步... 采用CO_(2)作为弱氧化剂辅助丙烷脱氢不但能够打破其脱氢热力学平衡,还能够拓展CO_(2)利用场景。Fe基催化剂是重要的脱氢催化剂,同时具有较高的CO_(2)活化性能,但应用于丙烷脱氢时面临产物选择性低、稳定性差等问题。采用配体保护一步水热法制备了x FeS-1系列催化剂,通过调节Fe引入量、反应条件调控了催化剂中FeO_(x)物种种类和空间分布,采用XRD、UV-Vis和H_(2)-TPR等表征方法分析了催化剂结构、FeO_(x)物种种类和分散情况以及还原性能等。结果表明,在580℃、丙烷质量空速6.48 h^(-1)、V(C_(3)H_(8)):V(CO_(2)):V(Ar)=4.50:2.25:23.25和总流量30 mL/min条件下,2FeS-1比浸渍法制备的2Fe/S-1的初始丙烷转化频率提高了一倍,引入CO_(2)后3.5FeS-1的初始丙烯选择性达到89%,且在CO_(2)气氛下未见明显失活。在CO_(2)气氛下,x FeS-1催化剂的催化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性能显著提升,原因在于高分散的骨架Fe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CO_(2)作为弱氧化剂抑制了丙烷深度氧化,提高了产物选择性并抑制了积炭,为优化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的设计及扩大其在CO_(2)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氧化脱氢 丙烯 fe基催化剂 S-1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mobilization of metalloporphyrins on CeO_2@SiO_2 with a core-shell structure prepared via microemulsion method for catalytic oxidation of ethylbenzene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丹华 吉琳韬 +4 位作者 付玲玲 董旭龙 刘志刚 刘强 刘世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62-867,共6页
Ce O2@Si O2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microemulsion method, and metalloporphyrins were immobilized on the Ce O2@Si O2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surface via amide bond. The supported metalloporphyrin cat... Ce O2@Si O2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microemulsion method, and metalloporphyrins were immobilized on the Ce O2@Si O2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surface via amide bond. The supported metalloporphyrin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BE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X-ray diffraction(XRD),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scopy(UV-Vis),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phology of Ce O2@Si O2 nanoparticles is core-shell microspheres with about 30 nm in diameter, and metalloporphyrins are immobilized on the Ce O2@Si O2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via amide bond. Especially, the core-shell structure contains multi Ce O2 core and thin Si O2 shell, which may benefit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Ce O2 core and the porphyrin anchored on the very thin Si O2 shell. As a result, this supported metalloporphyrin catalysts present comparably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oxidation of ethylbenzene with molecular oxygen, namely, ethylbenzene conversion remains around 12% with identical selectivity of about 80% for acetophenone even after six-times reuse of the 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O2@Si O2 core-shell structure metalloporphyrin ethylbenzene oxi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