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磨和抛光参数对(001)面β-Ga_(2)O_(3)单晶衬底表面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高飞 王英民 +3 位作者 程红娟 张嵩 董增印 辛倩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5-921,共7页
衬底的表面质量对卤化物气相外延(HVPE)法生长的同质外延薄膜的质量至关重要。研究了(001)面β-Ga_(2)O_(3)单晶衬底研磨和抛光工艺中研磨盘材质、研磨压力、抛光垫种类等参数对材料去除速率(v_(R))、表面粗糙度(R_(a))和表面质量的影... 衬底的表面质量对卤化物气相外延(HVPE)法生长的同质外延薄膜的质量至关重要。研究了(001)面β-Ga_(2)O_(3)单晶衬底研磨和抛光工艺中研磨盘材质、研磨压力、抛光垫种类等参数对材料去除速率(v_(R))、表面粗糙度(R_(a))和表面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树脂铜盘、树脂锡盘和SUBA800抛光垫配合3μm粒径的多晶金刚石液研磨,均可以实现塑性域去除,v_(R)分别为3.13、1.23、0.25μm/min,R_(a)分别为16.2、13.2和7.81 nm。在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抛光垫的物性参数直接影响v_(R)和表面质量,采用阻尼布可以实现R_(a)小于0.2 nm、无亚表面损伤的原子级平整表面。采用此衬底进行HVPE法生长的同质外延薄膜形貌均匀,未发现加工相关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1)面β-Ga_(2)O_(3) 原子级平整 表面粗糙度 材料去除速率 化学机械抛光(C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铜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去除磺胺甲[口恶]唑和卡马西平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浩 张凡 +2 位作者 于鑫 陈红 薛罡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对采用铁铜双金属微电解技术及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去除水中磺胺甲[口恶]唑(SMZ)和卡马西平(CBZ)的效果及机理进行研究。考察了进水pH、反应时间、铁投加量和铜铁质量比等因素对铁铜双金属微电解降解SMZ及CBZ效果的影响,并... 对采用铁铜双金属微电解技术及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去除水中磺胺甲[口恶]唑(SMZ)和卡马西平(CBZ)的效果及机理进行研究。考察了进水pH、反应时间、铁投加量和铜铁质量比等因素对铁铜双金属微电解降解SMZ及CBZ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双氧水(H_(2)O_(2))投加量,Fenton反应时间对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去除CBZ、SMZ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铜双金属微电解可以高效去除SMZ,当pH为2.61、反应时间为69.26 min、Fe投加量为70.57 g/L、铜铁质量比为4.15∶1时,SMZ的去除率接近100%,但单独的铁铜双金属微电解工艺对CBZ的去除率小于10%;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对废水中的CBZ有较好的处理效果,Fenton工艺中H_(2)O_(2)最佳投加量为0.3 mL/L,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在最优条件下对CBZ去除率可显著提高至88.2%;通过机理分析确定铁铜双金属微电解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以还原作用为主,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则是先进行还原后进行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铜双金属微电解 feNTON氧化 磺胺甲[口恶]唑 卡马西平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Fe-BiOBr光催化性能
3
作者 李稳 刘志英 徐炎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9,共10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BiOBr(BOB)和Fe-BiOBr(Fe-BOB)光催化材料,运用X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其进行测试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BOB和Fe-BOB光催化材料在...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BiOBr(BOB)和Fe-BiOBr(Fe-BOB)光催化材料,运用X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其进行测试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BOB和Fe-BOB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条件下的光催化性能,分析其降解机制,同时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可见光下Fe-BOB降解MB的条件参数。结果表明:在BOB中成功掺杂了Fe,在Fe-BOB降解MB光催化反应体系中,活性物质·O_(2)^(-)和h^(+)在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降解的最优条件为MB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为20.5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225 mg、pH为2.5,经验证,MB降解率的预测值(98.7%)与实验值(98.2%)接近,响应曲面模型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BiOBr 光催化 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 亚甲基蓝(MB)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0Cr-5Al合金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工艺、热处理及性能研究
4
作者 倪小南 明亮 +3 位作者 胡子健 杨温鑫 王安森 邓欣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163,共11页
目的探索FeCrAl合金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潜力,通过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优化其工艺参数,以改善合金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抗氧化特性,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方法(RSM)对SLM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 目的探索FeCrAl合金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潜力,通过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优化其工艺参数,以改善合金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抗氧化特性,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方法(RSM)对SLM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采用SLM技术对Fe-20Cr-5Al合金进行打印。结果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SLM打印的Fe-20Cr-5Al合金的相对密度达到了98.6%。未经热处理的合金抗拉强度为824.8MPa,延伸率为12.3%;热处理后,抗拉强度略有降低,但延伸率提升至20.5%。此外,该合金在800℃条件下展现出完全的抗氧化性,在1000℃下的氧化速率为0.042 g/(m^(2)·h),且在氧化时间不超过80 h的情况下,仍保持良好的抗氧化性能。结论通过优化SLM工艺参数,为FeCrAl合金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展示了该合金在高温环境下的优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0Cr-5Al合金 选区激光熔化 响应曲面法 力学性能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α-Fe(001)/Mo_2FeB_2(001)界面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俊茹 王铭兰 +2 位作者 刘树 孙绍帅 陈学成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59-162,共4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α-Fe(001)/Mo_2FeB_2(001)界面性能。建立了4种不同的原子堆垛方式界面模型,计算了其界面粘附功、界面结合能和断裂功。结果表明,以空心位置堆垛的Fe终端界面性能最稳定,而顶部位置的Fe+B终端界面性能最不稳...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α-Fe(001)/Mo_2FeB_2(001)界面性能。建立了4种不同的原子堆垛方式界面模型,计算了其界面粘附功、界面结合能和断裂功。结果表明,以空心位置堆垛的Fe终端界面性能最稳定,而顶部位置的Fe+B终端界面性能最不稳定,两者的裂纹断裂均趋向于发生在基体相或硬质相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空心位置Fe终端界面模型和顶部位置Fe+B终端界面模型的电子结构,电荷差分密度图显示在空心位置的Fe终端界面系统中,界面处Fe原子与Fe原子间形成金属键,界面处Fe原子与Mo原子间形成金属键。在顶部位置的Fe+B终端界面系统中,界面处的Fe原子与B原子间形成共价键,但界面强度比空心位置的Fe终端界面系统低。分态密度显示界面处原子间重新排列,发生杂化,形成共价键,揭示了界面成键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001)/Mo2feB2(001)界面 第一性原理 粘附功 界面结合能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单个Cu原子与Cu_(13)团簇沉积到Fe(001)表面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炫芝 张世旭 李公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5-871,共7页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相同初始沉积条件下的单个Cu原子和Cu_(13)团簇与Fe(001)表面的相互作用分别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将两者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单个Cu原子和Cu_(13)团簇的初始入射能量范围均为1 e V/atom、3 e V/atom、5 ...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相同初始沉积条件下的单个Cu原子和Cu_(13)团簇与Fe(001)表面的相互作用分别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将两者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单个Cu原子和Cu_(13)团簇的初始入射能量范围均为1 e V/atom、3 e V/atom、5 e V/atom和10 e V/atom,初始入射角度均为0°、10°、30°和45°,衬底温度分别为100 K、300 K和800 K.对单个Cu原子和Cu_(13)团簇的原子动能、质心高度、迁移距离和最终沉积形貌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相同初始沉积条件下单个Cu原子和Cu_(13)团簇在沉积过程中和沉积效果上的具体差异.模拟结果表明:单个Cu原子和Cu_(13)团簇与Fe(001)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存在差异,Cu_(13)团簇表现出显著的集体效应.在特定沉积条件下,由于Cu_(13)团簇的集体效应,导致Cu_(13)团簇与Fe(001)表面的结合能力和在Fe(001)表面上的扩散能力均强于单个Cu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单个Cu原子 Cu13团簇 fe(001)表面 相互作用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烧温度对钠离子电池O3-NaNi_(0.33)Fe_(0.33)Mn_(0.33)O_(2)正极材料的影响
7
作者 刘冬梅 何一芃 +2 位作者 余凌智 周旺 陈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6-180,187,共6页
O3型正极材料因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成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i_(0.33)Fe_(0.33)Mn_(0.33)(OH)_(2)前驱体并配钠煅烧为O3-NaNi_(0.33)Fe_(0.33)Mn_(0.33)O_(2)正极材料,探究煅烧温度对该正极材料物相结构与电... O3型正极材料因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成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i_(0.33)Fe_(0.33)Mn_(0.33)(OH)_(2)前驱体并配钠煅烧为O3-NaNi_(0.33)Fe_(0.33)Mn_(0.33)O_(2)正极材料,探究煅烧温度对该正极材料物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影响正极材料表面钠残渣含量,进而影响其电化学性能。2.0~4.0 V的电压范围内,850℃下制备的NaNi_(0.33)Fe_(0.33)Mn_(0.33)O_(2)正极材料表现出最优电化学性能,1 C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1.08%,5 C下放电比容量为91.67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i/fe/Mn基正极材料 表面残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微粒轰击对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熊毅 吕威 +3 位作者 杜楠 厉勇 舒康豪 任凤章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6-360,共15页
为了实现冷轧态低密度钢强度与塑韧性的良好匹配及优良的表面完整性,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其在服役环境下的使役寿命,通过超音速微粒轰击(SFPB)技术对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借助扫描电镜(... 为了实现冷轧态低密度钢强度与塑韧性的良好匹配及优良的表面完整性,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其在服役环境下的使役寿命,通过超音速微粒轰击(SFPB)技术对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借助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SFPB冲击时间及气体压力对其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FPB处理可在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表面形成梯度纳米结构,可将表层晶粒尺寸细化至纳米量级,在气体压力为1.0 MPa,冲击时间为120 s时,相应的强度指标达到最大值。随着冲击时间的延长和气体压力的增大,表层纳米晶尺寸逐渐减小,相应的显微硬度值及严重塑性变形(SPD)层深度也随之增大。然而,冲击时间过长或气体压力过大会导致表层微裂纹的形成,致使其强度指标降低。不同SFPB工艺参数下的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伸长率未发生明显变化,拉伸断口形貌均表现为韧-脆混合型断裂特征。SFPB技术通过在低密度钢表面构筑梯度纳米结构,能实现低密度钢组织性能的可控制备,同时在诱导背应力强化以及残余压应力抑制裂纹萌生和扩展的耦合作用下,能有效提升低密度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可为其在汽车领域的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 超音速微粒轰击(SFPB) 表面形貌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O4(001)-B表面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第一性原理研究
9
作者 孟宇 刘小艳 +2 位作者 陈娟 马亚军 赵姝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1-609,I0006,共10页
采用自旋极化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Fe3O4(001)-B表面水煤气变换的反应机理,计算了整个反应历程。结果表明,对于Fe3O4(001)-B表面上的水煤气变换反应,氧化还原、联合和再生三种反应路径共存,但氧化还原和联合机理的有效能垒较... 采用自旋极化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Fe3O4(001)-B表面水煤气变换的反应机理,计算了整个反应历程。结果表明,对于Fe3O4(001)-B表面上的水煤气变换反应,氧化还原、联合和再生三种反应路径共存,但氧化还原和联合机理的有效能垒较低,因而更占优势。对于生成H2的基元反应,其活性受表面H浓度和催化剂表面O缺陷浓度影响;较高的表面H浓度和O缺陷浓度均有利于H2生成。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铁氧催化剂上的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气变换反应 fe3O4(001)-B表面 反应机理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2×2)S/Fe(001)吸附体系的SCF-X_α-MS研究
10
作者 潘然 杨忠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94-299,共6页
采用SCF-X_α-MS方法,对于C(2×2)S/Fe(001)吸附体系,选择Fe_5S和Fe_9S两种原子簇模型,研究了该吸附体系的电子结构、吸附成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图象。结果表明,S吸附于Fe(001)单晶表面具有较强的定域性质,S原子与底物Fe原子之间的... 采用SCF-X_α-MS方法,对于C(2×2)S/Fe(001)吸附体系,选择Fe_5S和Fe_9S两种原子簇模型,研究了该吸附体系的电子结构、吸附成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图象。结果表明,S吸附于Fe(001)单晶表面具有较强的定域性质,S原子与底物Fe原子之间的吸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S(3p)-Fe(4s,3d)之间的轨道相互作用。通过对表面吸附键长的优化,其结果与X.S.Zhang等的ARPEFS的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催化剂 S 表面 SCF-Xα-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Fe/CS调控CO加氢产物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庆旭 王康洲 +3 位作者 李财虎 高新华 赵天生 张建利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7,共10页
CO加氢经费托合成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研发高效催化剂是实现产物分布定向调控、提高目标产物选择性并抑制C1副产物生成的关键。催化剂表面性质对CO的吸附活化、加氢活性和产物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CO加氢经费托合成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研发高效催化剂是实现产物分布定向调控、提高目标产物选择性并抑制C1副产物生成的关键。催化剂表面性质对CO的吸附活化、加氢活性和产物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以无水葡萄糖为碳源、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得碳载体,经H_(2)O_(2)、NH_(3)•H_(2)O表面改性和掺氮处理后,采用浸渍法分别制备了5Fe/CS-H_(2)O_(2)、5Fe/CS-NH_(3)•H_(2)O和5Fe/CS-N催化剂,探究了表面改性对费托合成产物分布的影响。采用XRD、SEM、TEM、N_(2)吸/脱附、TG-DTG、FT-IR、Zeta电位、XPS和拉曼光谱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表面改性方式对催化剂表面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影响显著。H_(2)O_(2)改性增加了催化剂表面—OH的数量,增强了表面亲水性,促进了Fe在载体上的分散,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提高。在300℃、1.5MPa、空速为1000h^(-1)和n(H_(2)):n(CO)=2的条件下进行CO加氢反应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催化剂显著抑制了CH4的生成,提高了低碳烯烃选择性,从5Fe/CS的24.39%分别提高到5Fe/CS-NH_(3)•H_(2)O的34.94%、5Fe/CS-N的37.63%以及5Fe/CS-H_(2)O_(2)的43.57%。通过表面改性和掺氮处理调控催化剂表面性质实现了对产物分布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加氢 fe/CS催化剂 表面改性 低碳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g-C_(3)N_(4)表面改性及其对CO加氢产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禹 高新华 +3 位作者 马清祥 范素兵 赵天生 张建利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8,共10页
采用尿素热缩合法制备了氮化碳(g-C_(3)N_(4)),经H_(2)O_(2)、NH_(3)·H_(2)O处理、浸渍法负载Fe制得改性Fe/g-C_(3)N_(4),对比研究了改性前后催化剂的CO加氢性能。结合XRD、SEM、FT-IR、CO_(2)-TPD、CO-TPD、H_(2)-TPR、接触角测试... 采用尿素热缩合法制备了氮化碳(g-C_(3)N_(4)),经H_(2)O_(2)、NH_(3)·H_(2)O处理、浸渍法负载Fe制得改性Fe/g-C_(3)N_(4),对比研究了改性前后催化剂的CO加氢性能。结合XRD、SEM、FT-IR、CO_(2)-TPD、CO-TPD、H_(2)-TPR、接触角测试和N_(2)物理吸附-脱附等系列表征,探究了表面预处理对Fe/g-C3N4催化剂织构性质以及CO加氢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改性方法对催化剂的织构性质和CO加氢性能影响显著。尿素热缩合法制备的g-C_(3)N_(4)具有典型蜂窝状结构,Fe与g-C_(3)N_(4)相互作用较强,且高度分散;改性前后样品均呈亲水性,且H_(2)O_(2)、 NH_(3)·H_(2)O处理后亲水性增强,H_(2)O_(2)处理增强了表面羟基,NH_(3)·H_(2)O处理增加了表面氨基,促进了CO吸附,促使Fe(NCN)物相生成;预处理后的催化剂表面碱性增强。在CO加氢反应中,两步改性后的Fe/AM-g-C3N4催化剂,CO_(2)选择性降至11.61%;Fe/AM-g-C_(3)N_(4)表面碱性增强,抑制了烯烃二次加氢,烯烃选择性较高,C_(2)^(=)-C_(4)^(=)达32.37%,O/P值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加氢 表面改性 fe/g-C_(3)N_(4)催化剂 产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弧熔覆Fe-C-B-V系耐磨堆焊层的组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畅 饶嘉威 +3 位作者 蒋凤琦 沈毅锋 吴磊 浦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48,共4页
以硼铁、高碳铬铁、钒铁为原料,采用等离子弧熔覆技术在Q345钢表面堆焊Fe-C-B-V系铁基合金。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堆焊层的显微组织;分别使用维氏硬度计和冲击试验机测量堆焊层的显微硬度和冲击韧性。结果表明... 以硼铁、高碳铬铁、钒铁为原料,采用等离子弧熔覆技术在Q345钢表面堆焊Fe-C-B-V系铁基合金。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堆焊层的显微组织;分别使用维氏硬度计和冲击试验机测量堆焊层的显微硬度和冲击韧性。结果表明,堆焊层显微组织主要由马氏体、网格状Fe_(3)(C,B)和Fe_(2)B、弥散分布的碳化物及硼化物等(如VB_(2)、VC、Cr_(2)B)硬质相构成;堆焊层的平均硬度高达904.58 HV10、冲击功为68.5 J。堆焊过程中形成的硼化物、碳化物作为硬质相提高了堆焊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形成的碳化钒使组织从鱼骨状变成网格状,细化了晶粒,提高了堆焊层的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熔覆 fe-C-B-V堆焊层 显微组织 显微硬度 冲击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方Fe_(2)Ge合金块体及其(001)表面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
14
作者 陈聪 岑伟富 +3 位作者 熊启杭 吕林 姚冰 杨吟野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95-1902,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的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块体Fe_(2)Ge及其(001)表面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考虑了两种类型的终端(001)表面:Ge(Ⅰ)-(001)表面和Ge(Ⅱ)-(001)表面。电子结构方面,不同类型的Fe_(2)Ge(001)表面都表现出金属特...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的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块体Fe_(2)Ge及其(001)表面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考虑了两种类型的终端(001)表面:Ge(Ⅰ)-(001)表面和Ge(Ⅱ)-(001)表面。电子结构方面,不同类型的Fe_(2)Ge(001)表面都表现出金属特性,这与块体的金属性保持一致。通过计算它们的自旋极化率,得出Ge(Ⅰ)-(001)表面的自旋极化程度最高。磁性方面,在块体和Ge(Ⅱ)-(001)表面的Ge原子是铁磁自旋有序的,而在Ge(Ⅰ)-(001)表面第一层的Ge原子是亚铁磁自旋有序的。此外,Ge(Ⅱ)-(001)表面Ge原子的自旋磁矩优于块体中和Ge(Ⅰ)-(001)表面Ge原子的自旋磁矩。这些结果与Fe的d态和Ge的p态电子的杂化有关,本文中通过分析它们的态密度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Ge(001)表面 电子结构 磁性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自旋极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对Fe(100)表面氢分子吸附行为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5
作者 程乐 成林 +3 位作者 许泽岷 夏锴 任奇傲 张宇鹏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7-436,共10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氢分子在纯铁表面和Co掺杂表面的吸附行为,分析了Co对氢分子吸附能、解离吸附行为以及模型态密度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分子在Fe(100)表面的吸附解离行为与吸附位点密切相关;桥位...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氢分子在纯铁表面和Co掺杂表面的吸附行为,分析了Co对氢分子吸附能、解离吸附行为以及模型态密度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分子在Fe(100)表面的吸附解离行为与吸附位点密切相关;桥位位点的化学吸附能力最强,顶位位点表现出最强的物理吸附能力。在Co掺杂Fe(100)表面上,顶位和桥位位点对氢分子的物理吸附能力相似,而桥位则显示出更强的化学吸附能力。总体而言,Co掺杂纯铁表面促进了氢分子解离并增加了其吸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o原子 fe(100)表面 氢分子吸附 解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地球表生环境演化:问题与思考
16
作者 朱祥坤 罗根明 +6 位作者 史晓颖 张世红 韩以贵 王水炯 孙剑 闫斌 高兆富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49-1864,共16页
地球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命题。这一重要性源于一个关键事实: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大气圈含自由氧(O2)的行星,而大气氧浓度的升高正是地球宜居性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前... 地球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命题。这一重要性源于一个关键事实: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大气圈含自由氧(O2)的行星,而大气氧浓度的升高正是地球宜居性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前寒武纪发生了两次标志性的全球增氧事件:太古宙与元古宙之交(约2.4 Ga前),地球的表层环境发生了从无氧到有氧的转化,称为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在元古宙和显生宙之交(约600 Ma),大气氧含量再次跃升,被称之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Neoproterozoic Oxygenation Event,NOE)。这两次事件是地球宜居环境演化的核心转折点:GOE实现了地球大气圈从无氧到有氧的转变,为真核生物的出现铺平了道路;NOE则使大气氧含量达到了接近现代的水平,直接促发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后生动物的出现。尽管目前人们对前寒武纪地球表层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已经建立了框架性认识,关键争议仍待解决,尤其两次增氧事件的起始时间和强度、中元古代表生环境的氧化还原演化的基本状态等问题仍不清晰。我国在地球增氧过程的地质记录方面得天独厚,如华北的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地层、华南的新元古代地层内容丰富,是推进相关研究的理想对象。本文重点对前寒武纪地球表生系统氧化还原状态演化的基本特征、重大增氧事件的形成机制、铁锰巨量富集与重大增氧事件的内在联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介绍,并就这些问题的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表生环境 重大增氧事件 铁-锰建造 宜居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胺/铵阳离子在高岭石(001)面吸附的密度泛函计算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军 闵凡飞 +1 位作者 刘令云 彭陈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115-3121,共7页
为探索阳离子胺盐和季铵盐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机理,构建了CH6N+(伯胺阳离子)、C_2H_8N^+(仲胺阳离子)、C3H10N+(叔胺阳离子)及C4H12N+(季铵阳离子)4种不同胺/铵阳离子构型,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4种阳离子在高岭石(001)面的吸附进行模拟... 为探索阳离子胺盐和季铵盐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机理,构建了CH6N+(伯胺阳离子)、C_2H_8N^+(仲胺阳离子)、C3H10N+(叔胺阳离子)及C4H12N+(季铵阳离子)4种不同胺/铵阳离子构型,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4种阳离子在高岭石(001)面的吸附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4种阳离子CH6N+,C_2H_8N^+,C3H10N+及C4H12N+在高岭石(001)面都能发生稳定吸附,其较为稳定构型的吸附能分别-125.385,-126.154,-128.654和-109.711 k J/mol;但3种胺阳离子与季铵阳离子的吸附机理不同:胺阳离子在高岭石(001)面的吸附是静电引力和氢键的共同作用,季铵阳离子则只通过静电引力作用与高岭石(001)面发生吸附。静电引力作用是导致不同胺/铵阳离子在高岭石(001)发生吸附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001)面 胺/铵阳离子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和Fe、Cd处理对水稻根际及根表Fe、Cd吸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丹青 陈雪 +5 位作者 杨亚洲 王淑 李玉姣 胡浩 张春华 葛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306-4314,共9页
通过营养液-蛭石联合培养试验,设置系列pH值(4.5—7.5)和Fe、Cd处理,研究不同pH值及Fe、Cd浓度对水稻和蛭石表面Fe、Cd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值处理下的根际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不同,0.9 mg/L Cd处理下的根际氧化势低于0.5 mg/L Cd... 通过营养液-蛭石联合培养试验,设置系列pH值(4.5—7.5)和Fe、Cd处理,研究不同pH值及Fe、Cd浓度对水稻和蛭石表面Fe、Cd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值处理下的根际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不同,0.9 mg/L Cd处理下的根际氧化势低于0.5 mg/L Cd,50 mg/L Fe处理下的根际酸度高于30 mg/L Fe处理。根表吸附Fe、Cd组分和数量都受根际Eh、pH值制约,根表Fe、Cd吸附量在处理pH值6.0时最低,并分别在处理pH值7.5和处理pH值4.5达到最高。但根系表面对Fe、Cd的吸附机制与蛭石表面不同,蛭石吸附Fe主要为晶态Fe,占到总沉积Fe的73%—87%;水稻根表沉积Fe以非晶态Fe为主,占总沉积Fe的91%—95%;与处理pH值和根际Eh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蛭石晶态Fe:ppH=0.011、pEh=0.042;水稻根表非晶态Fe:ppH=0.050、pEh=0.004)。蛭石表面交换态Fe及交换态Cd与处理pH值和Eh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H值:pFe<0.001、pCd=0.009;Eh:pFe=0.016、pCd=0.002),而根表交换态Fe及交换态Cd仅与处理pH值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Fe=0.007,pCd=0.048)。不同Fe、Cd浓度处理对根际Eh、pH值的升降和根表Fe、Cd吸附均有影响。与对照相比,增Cd处理可以降低根际Eh和升高pH值,减少溶液Cd浓度并增加根表Cd吸附量;增Fe处理则可以升高根际Eh和降低pH值,增加溶液Fe、Cd浓度并减少根表Fe、Cd吸附量。这是水稻应对Fe、Cd浓度胁迫的生理反应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际 根表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在Fe(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罗强 张智 +2 位作者 唐斌 施太和 冉曾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5-730,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硫原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计算了其分子轨道和吸附能.同时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硫原子表面覆盖度(0.25~1.0ML)的关系.结果表明:硫原子吸附在H住最稳定,吸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硫原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计算了其分子轨道和吸附能.同时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硫原子表面覆盖度(0.25~1.0ML)的关系.结果表明:硫原子吸附在H住最稳定,吸附能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B位吸附的硫原子与Fe(100)表面的距离随浓度非单调变化,在0.5 ML时达到最大,是由较高的局域电子云重叠产生的排斥作用所导致;对比分析吸附前后硫和Fe的s及p电子的态密度,显示了硫化亚铁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100)表面 态密度 吸附能 硫化亚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原子在γ-Al_2O_3(001)表面的吸附及迁移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淑娟 邵鑫 +2 位作者 崔守鑫 赵建伟 周成冈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16-1822,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Pt原子与γ-Al2O3(001)面的相互作用及迁移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可能吸附位及吸附构型的松弛和变形现象,吸附能和迁移能垒的计算结果表明:Pt团簇能够稳定吸附在该表面.Pt原子在表...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Pt原子与γ-Al2O3(001)面的相互作用及迁移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可能吸附位及吸附构型的松弛和变形现象,吸附能和迁移能垒的计算结果表明:Pt团簇能够稳定吸附在该表面.Pt原子在表面O位的吸附能明显较高,这主要是由Pt向基底O原子转移了电子所致.电荷布居分析表明,Pt原子显电正性,Pt和Al原子之间存在排斥作用,导致与Al原子产生较弱相互作用.计算的平均吸附能大小依赖于Pt团簇的大小和形状,总体趋势是随着Pt原子数增多,吸附能降低.Pt原子在γ-Al2O3(001)表面迁移过程所需克服的迁移能垒最高值为0.51eV.随着吸附的Pt原子数增多,更倾向于形成Pt团簇.因此,Pt原子在γ-Al2O3(001)表面的吸附演变不可能形成光滑、均匀平铺的吸附构型,而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出现团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γ-Al2O3(001)表面 Pt原子 吸附能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