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薏苡ClSAD、ClFAD2基因单倍型鉴定与相关脂肪酸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尚昆 付瑜华 +3 位作者 李秀诗 蒙秋伊 杨玲玲 朱加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6-1766,共11页
薏苡仁油是薏苡仁主要功能性物质之一,脂肪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9个省份的190份薏苡种质为材料,检测其种仁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分析ClSAD、ClFAD2基因序列多态性并鉴定单倍型,进行脂肪酸含量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 薏苡仁油是薏苡仁主要功能性物质之一,脂肪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9个省份的190份薏苡种质为材料,检测其种仁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分析ClSAD、ClFAD2基因序列多态性并鉴定单倍型,进行脂肪酸含量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薏苡种质种仁3种脂肪酸含量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系数为15.84%~23.05%,遗传多样性指数为5.22~5.23,其中油酸含量最高,硬脂酸含量最低,各脂肪酸组分间呈极显著正相关。ClSAD和ClFAD2内部各有14个和3个SNP,分别鉴定到5个单倍型组合,ClSAD基因单倍型Hap3和ClFAD2基因单倍型Hap1分别与参考基因组一致。ClSAD基因单倍型Hap3与硬脂酸含量显著关联且具有负效应,利于硬脂酸向油酸转化。ClFAD2基因单倍型Hap1利于亚油酸的积累,而Hap2与亚油酸酸含量显著关联且具有负效应,不利于亚油酸的合成。在2个基因内部各鉴定到1个关键SNP位点,分别是形成SAD和FAD2酶活性差异的关键位点。研究结果将为高油薏苡优良品种的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和相关分子机制解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 脂肪酸 单倍型 硬脂酸脱饱和酶SAD基因 油酸脱饱和酶fad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FAD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明亚 庞胜群 +3 位作者 刘玉东 苏永峰 牛博文 韩琼琼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0-162,共13页
【目的】脂肪酸脱氢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是一类催化植物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鉴定番茄SlFAD基因家族,为番茄SlFAD基因家族功能研究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 【目的】脂肪酸脱氢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是一类催化植物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鉴定番茄SlFAD基因家族,为番茄SlFAD基因家族功能研究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发育树和表达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在番茄基因组中共鉴定出26个SlFAD基因,可分为4个亚族;理化性质分析显示SlFAD蛋白的氨基酸个数在119-912个之间,分子量介于13288.27-102522.25 Da,SlFAD蛋白在番茄中主要以碱性蛋白的性质存在,大部分SlFAD家族成员为稳定蛋白和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SlFAD基因家族成员主要存在于内质网;基因特征分析显示同一亚族间的成员具有较为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数量最多的是光响应与激素响应相关的元件;染色体定位显示26个SlFAD家族成员共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6号和12号染色体上成员最多;二级结构预测显示26个SlFADs家族成员均以α-螺旋和β-转角为主;转录组数据及RT-qPCR分析表明SlFAD1、SlFAD4和SlFAD18基因在成熟花药中高度表达,SlFAD23在根尖中高度表达,说明SlFAD1、SlFAD4和SlFAD18可能参与花药发育,SlFAD23可能参与根尖发育;低温胁迫下,SlFAD6和SlFAD21表达量被抑制,说明SlFAD6和SlFAD21可能与低温响应有关系,SlFAD1和SlFAD14在低温胁迫初期显著上调,随后又被抑制,说明该基因在低温胁迫初期发挥重要作用。【结论】SlFAD基因家族在番茄根尖、叶片、花药的生长发育过程及低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脂肪酸脱氢酶 fad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FAD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采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3
作者 杨彩宁 张雨培 +2 位作者 杨聪聪 陈金印 甘增宇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95-2213,共19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猕猴桃FAD基因家族成员,探究FAD基因在猕猴桃采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与香气物质合成前体不饱和脂肪酸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分析猕猴桃FAD基因家族成员,采用质构仪和气相色谱仪测定硬度和... [目的]分离并鉴定猕猴桃FAD基因家族成员,探究FAD基因在猕猴桃采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与香气物质合成前体不饱和脂肪酸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分析猕猴桃FAD基因家族成员,采用质构仪和气相色谱仪测定硬度和脂肪酸含量,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FAD在采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结果]在红阳猕猴桃基因组中共鉴定出了26个FAD基因,分为6个亚族;该家族大多为碱性蛋白,大部分定位于内质网中;这些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种内共有9对串联重复基因和22对片段重复基因;在其启动子区域上发现大量的光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逆境胁迫响应元件和生长发育相关元件;表达模式分析和qPCR验证实验表明,AcFAD2.2表达量均随着成熟而不断显著上调;采后成熟过程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不断显著下降,双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量则不断显著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含量在成熟早期和中期无显著差别,而在后期显著降低;猕猴桃硬度采后出现快速下降,存在明显的后熟过程,此过程会形成特征香气酯类物质,而亚油酸又是酯类香气物质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结论]共鉴定了26个猕猴桃FAD基因成员,并筛选出了1个诱导猕猴桃采后成熟过程中亚油酸合成和积累的关键酶基因AcFAD2.2,亚油酸含量的增加伴随着猕猴桃后熟散发特征性香气,为进一步探究FAD基因参与猕猴桃采后成熟过程不饱和脂肪酸转化和香气合成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fad基因家族 不饱和脂肪酸 香气合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楤木属FAD2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
作者 燕敬利 王孟豪 +3 位作者 刘艳艳 杨莹 王旭飞 曹亚男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8-498,共11页
聚炔类化合物(PAs)是一类主要由桔梗类植物产生、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特异性防御物质。其上游合成步骤由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催化。本文以PA的主要来源植物之一,桔梗类的五加科楤木属(Aralia)为研究对象,对楤木(A.elata(Miq.)Seem.)和龙... 聚炔类化合物(PAs)是一类主要由桔梗类植物产生、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特异性防御物质。其上游合成步骤由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催化。本文以PA的主要来源植物之一,桔梗类的五加科楤木属(Aralia)为研究对象,对楤木(A.elata(Miq.)Seem.)和龙眼独活(A.fargesii Franch.)的FAD2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保守基序、结构域、染色体分布、基因共线性、进化关系、分子演化速率以及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楤木属的FAD2基因家族经历了广泛扩张,这可能是通过全基因组加倍/片段重复实现的;不同功能的FAD2保守基序完全一致,但楤木属不同生活型(草本vs.木本)代表物种FAD2的保守基序却产生了分化;楤木中可能有4个不同功能的FAD2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不同。本研究可为后续楤木属的物种鉴定、聚炔类物质合成新基因的挖掘以及桔梗类植物具高度多样化PAs分子机制的揭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炔类化合物 脂肪酸去饱和酶2 楤木属 分子演化速率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和FAD6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丹 俞滢 +4 位作者 岳川 王鹏杰 陈静 陈桂信 叶乃兴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1-550,共10页
本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铁观音茶树的芽叶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12-FAD(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包含完整ORF的cDNA序列(CsFAD2和CsFAD6)。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FAD... 本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铁观音茶树的芽叶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12-FAD(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包含完整ORF的cDNA序列(CsFAD2和CsFAD6)。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FAD2的全长为1 184 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1 149 bp,编码382个氨基酸,定位于内质网上,其氨基酸序列与油茶FAD2的同源性最高达97%;CsFAD6的全长为1 425 bp,其ORF长度为1 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定位于叶绿体上,其氨基酸序列与葡萄FAD6同源性达81%。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树幼苗在4℃低温胁迫处理72 h过程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均受低温的诱导,其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处理48 h时,表达量水平最高;在100 g·L-1的PEG胁迫处理12 h过程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均受PEG胁迫处理的诱导;在ABA(100μmol·L-1)胁迫处理72 h过程中,在处理6~24 h期间,CsFAD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CsFAD6的表达不受ABA处理的影响,CsFAD6的表达量在处理72 h时显著降低;在Na Cl(250 mmol·L-1)胁迫72 h过程中,CsFAD2的表达量全程降低,而CsFAD6在处理24~72 h期间表达量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12-脂肪酸去饱和酶 非生物胁迫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FAD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阮建 单雷 +4 位作者 李新国 郭峰 孟静静 万书波 彭振英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1-9,共9页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在植物维持各项生命活动、应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花生基因组中的FAD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花生转录组数据对花生FAD(Ah FAD)基因的表达模...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在植物维持各项生命活动、应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花生基因组中的FAD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花生转录组数据对花生FAD(Ah FAD)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可变剪接形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花生基因组中共有31个Ah FAD基因,分为6类,Ah SAD基因亚家族有12条序列,AhFAD2有6条序列,Ah FAD3有4条序列,Ah FAD4/5有3条序列,Ah FAD6有2条序列,Ah FAD7/8有4条序列。聚类分析表明,Ah FAD有两大分支:游离Ah SAD分支和膜结合Ah FAD分支;膜结合Ah FAD分支中Ah FAD4/5起源最早,ω-3 Ah FAD由ω-6Ah FAD进化而来;单双子叶聚类于不同分支。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h SAD、AhFAD2和Ah FAD3在种子中表达水平较高,Ah FAD4/5、Ah FAD6、Ah FAD7/8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可变剪接分析表明,Ah FAD亚家族之间可变剪接形式差异明显,其中有12个Ah FAD基因发生了可变剪接。TTS和TSS是发生最多的可变剪接事件,其次是IR,最少的是AE和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可变剪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荠FAD2-1和FAD3-1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宝玲 孙岩 +4 位作者 高昌勇 苑丽霞 薛金爱 李润植 张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242-250,共9页
△-12脂肪酸脱氢酶FAD2(fatty acid desaturase 2)和△-15脂肪酸脱氢酶FAD3(fatty acid desaturase 3)是控制亚油酸(18∶2;ω-6)和亚麻酸(18∶3;ω-3)合成的限速酶,亦在植物抵御低温等环境胁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工... △-12脂肪酸脱氢酶FAD2(fatty acid desaturase 2)和△-15脂肪酸脱氢酶FAD3(fatty acid desaturase 3)是控制亚油酸(18∶2;ω-6)和亚麻酸(18∶3;ω-3)合成的限速酶,亦在植物抵御低温等环境胁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了亚麻荠(Camelina sativa)FAD2-1和FAD3-1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硫键、磷酸化位点、高级结构、保守域和功能系统进化等特征。结果表明,FAD2-1和FAD3-1编码蛋白理论pI相近(分别为8.39和8.42),然而前者不稳定系数(40.04)显著高于后者(29.46)。FAD2-1蛋白的磷酸化位点为23个,多于FAD3磷酸化位点(18个),预示FAD2-1更易受翻译后调控。这两种蛋白均含有3个保守的组氨酸富集区(Hisbox),且在C端含有内质网滞留信号,赋予其定位于内质网和催化双键形成的活性。FAD2-1的a-螺旋比例(45.31%)高于FAD3-1(33.16%),然而后者无规则卷曲比例(51.93%)大于前者(44.53%)。3D结构模拟显示,FAD2-1和FAD3-1功能域大小和构象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到底物选择性和催化效率。这些结果为全面解析亚麻荠种子油脂合成和ω-3族脂肪酸富集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荠 ω-3与ω-6族脂肪酸 脂肪酸脱饱和酶(fad)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定鸡和大围山微型鸡脂肪酸含量及FADSFADS2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凯 豆腾飞 +6 位作者 荣华 徐志强 佟荟全 段小花 葛长荣 贾俊静 李琦华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16,共4页
脂肪酸是影响家鸡肉品质的重要风味物质,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S2)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研究以武定鸡和大围山微型鸡为研究对象,检测肌肉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及FADS2基因表达量,比较不同鸡种脂肪酸含量及FADS2基因表... 脂肪酸是影响家鸡肉品质的重要风味物质,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S2)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研究以武定鸡和大围山微型鸡为研究对象,检测肌肉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及FADS2基因表达量,比较不同鸡种脂肪酸含量及FADS2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整体上,武定鸡腿肌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不饱和脂肪酸(U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FA)及总脂肪酸含量和FADS2 m 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大围山微型鸡,且在部位和周龄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武定鸡风味比大围山微型鸡优良,FADS2基因是影响家鸡肉品质的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定鸡 大围山微型鸡 脂肪酸含量 △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脂肪酸去饱和酶新基因(Dd-FAD)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邵颖 万景旺 +4 位作者 冯辉 朱华 程兆榜 周益军 魏利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07-1509,共3页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destructorThorne)是垫刃目中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在中国主要为害甘薯和马铃薯,此外还危害中药材当归、薄荷和人参等¨剖。目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在中国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江...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destructorThorne)是垫刃目中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在中国主要为害甘薯和马铃薯,此外还危害中药材当归、薄荷和人参等¨剖。目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在中国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福建、辽宁、甘肃等省市均有发生,已经成为危害中国甘薯生产的重要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脂肪酸去饱和酶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AhFAD2-1基因启动子及5'-UTR内含子功能验证及其低温胁迫应答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磊 苗利娟 +6 位作者 黄冰艳 高伟 张忠信 齐飞艳 刘娟 董文召 张新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03-1711,共9页
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催化油酸生成亚油酸,是决定油酸亚油酸比值的关键基因。高油酸花生对低温更加敏感,暗示FAD2在低温响应中发挥作用。为探索花生FAD2的低温胁迫应答,本研究分析了花生FAD2-1A/B的基因结构,从普通油酸花生... 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催化油酸生成亚油酸,是决定油酸亚油酸比值的关键基因。高油酸花生对低温更加敏感,暗示FAD2在低温响应中发挥作用。为探索花生FAD2的低温胁迫应答,本研究分析了花生FAD2-1A/B的基因结构,从普通油酸花生品种豫花9326中克隆了FAD2-1A/B启动子和内含子,并通过转化拟南芥验证了功能及其对冷胁迫的应答。结果表明,AhFAD2-1A/B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位于5'-UTR的内含子;AhFAD2-1A/B基因启动子功能较弱,仅AhFAD2-1B启动子在子叶期幼苗的子叶叶尖中观察到蓝色;AhFAD2-1假基因5'侧翼序列具有启动子活性,可调控基因在子叶、下胚轴、种子中表达。AhFAD2-1内含子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功能,驱动基因在幼苗下胚轴及子叶中表达,同时还有提高基因表达效率和扩大表达范围的功能,是AhFAD2-1基因表达调控必需元件;包含5'-UTR内含子的AhFAD2-1A/B启动子的调控序列功能受低温胁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 启动子 内含子介导增强 冷胁迫 GUS报告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FAD2基因家族表达分析及其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6
11
作者 薛晓梦 李建国 +6 位作者 白冬梅 晏立英 万丽云 康彦平 淮东欣 雷永 廖伯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86-1594,共9页
为了探究FAD2在花生低温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普通油酸花生中花16(ZH16)和高油酸花生中花413(ZH413)中克隆得到花生AhFAD2家族的全部基因,共7个。通过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在ZH16和ZH413中各FAD2基因表达模式相似,AhFAD2-1A/B... 为了探究FAD2在花生低温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普通油酸花生中花16(ZH16)和高油酸花生中花413(ZH413)中克隆得到花生AhFAD2家族的全部基因,共7个。通过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在ZH16和ZH413中各FAD2基因表达模式相似,AhFAD2-1A/B主要在花和发育的种子中表达,AhFAD2-3A/B主要在营养组织中表达,AhFAD2-4A/B主要在根和花中表达,表明AhFAD2基因在花生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发挥各自的生物学功能。在15℃下发芽6d发现,ZH413的发芽率未显著下降,而ZH16的发芽率显著下降。种子萌发过程中,AhFAD2-1A/B和AhFAD2-4A/B均受低温诱导表达。在ZH16中AhFAD2-1A/B在低温诱导第6天开始显著上调表达,而在ZH413中第1天显著上调表达;在ZH16中AhFAD2-4A/B在低温诱导第3天出现显著上调表达,之后表达量下降,但在ZH413中第1天就显著上调表达,且始终维持在高水平表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推测,高油酸花生在受到低温胁迫时,AhFAD2-1A/B编码蛋白失活,但AhFAD2-4A/B的高量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部分功能。同时也说明AhFAD2-1A/B功能的缺失并不是决定花生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的开展为培育抗寒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高油酸花生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脱氢酶(fad2) 基因克隆 低温胁迫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葵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HaFAD2-1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早柯 周茜萍 +3 位作者 王梦瑶 朱新霞 祝建波 孙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共7页
为研究油葵FAD2-1基因在脂肪酸合成中的催化功能,利用RT-PCR技术,从油葵品种新葵杂4号未成熟种子中克隆HaFAD2-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将该基因序列构建穿梭表达载体pYES2-HaFAD2-1,并转化到营养缺陷型酿酒酵母菌株INVSc1中。将重组酵母... 为研究油葵FAD2-1基因在脂肪酸合成中的催化功能,利用RT-PCR技术,从油葵品种新葵杂4号未成熟种子中克隆HaFAD2-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将该基因序列构建穿梭表达载体pYES2-HaFAD2-1,并转化到营养缺陷型酿酒酵母菌株INVSc1中。将重组酵母诱导培养后对其总脂肪酸进行GC-MS分析。结果显示,HaFAD2-1基因编码一个长378个氨基酸的脂肪酸去饱和酶蛋白,分子质量43 719,等电点(pI)为8.38,具有3个高度保守的组氨酸簇。脂肪酸甲酯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HaFAD2-1基因在酿酒酵母中获得表达,能将油酸转化为亚油酸,证明克隆得到的HaFAD2-1具有完整的催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脂肪酸去饱和酶 基因克隆 酿酒酵母转化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DS 1基因对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天天 华再东 +3 位作者 任红艳 顾浩 周彬 毕延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1-459,共9页
【目的】研究脂肪酸去饱和酶1(fatty acid desaturases 1,FADS1)基因对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调控作用,为揭示其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扩增猪FADS 1基因的CDS区,将目的基因与pcDNA3.1(-)骨架载体连接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 【目的】研究脂肪酸去饱和酶1(fatty acid desaturases 1,FADS1)基因对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调控作用,为揭示其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扩增猪FADS 1基因的CDS区,将目的基因与pcDNA3.1(-)骨架载体连接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FLAG-FADS1,将重组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宁乡猪肾成纤维细胞,转染后24、48 h分别收集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FADS 1基因的表达情况,经过遗传霉素(geneticin,G418)筛选之后获得稳定表达FADS 1基因的细胞系,命名为1-4^(#)。利用甘油三酯检测试剂盒检测野生型和1-4^(#)细胞甘油三酯含量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检测野生型和1-4^(#)细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成功获得过表达载体pcDNA3.1-FLAG-FADS1,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均有过表达效果。通过G418筛选出1株稳定过表达FADS 1基因的单克隆细胞。甘油三酯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宁乡猪肾成纤维细胞相比,过表达FADS1的宁乡猪肾成纤维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不饱和脂肪酸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FADS1后,总脂肪酸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提高1.8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中ω-3 PUFA、ω-6 PUFA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D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的相对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ω-3/ω-6值显著提高(P<0.05)。【结论】成功构建超表达载体pcDNA3.1-FLAG-FADS1,并在宁乡猪肾成纤维细胞中成功筛选到了1株稳定超表达FADS 1基因的单克隆细胞1-4^(#),经检测,FADS 1基因超表达能显著降低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提高ω-3 PUFA含量及占比,提高ω-3/ω-6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D 1基因 过表达 脂肪酸 ω-3 ω-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AtFAD6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雪珍 郑月萍 +1 位作者 张夏婷 宋孜元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5-1130,共6页
运用优化后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创建了2个不同的拟南芥脂肪酸去饱和酶6基因(AtFAD6)突变体,其AtFAD6基因的保守位点氨基酸序列均发生变化,同时终止密码子被提前引入,基因功能丧失。脂肪酸组分分析结果显示,这2种突变体的叶片中... 运用优化后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创建了2个不同的拟南芥脂肪酸去饱和酶6基因(AtFAD6)突变体,其AtFAD6基因的保守位点氨基酸序列均发生变化,同时终止密码子被提前引入,基因功能丧失。脂肪酸组分分析结果显示,这2种突变体的叶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16∶1和18∶1大量积累,多不饱和脂肪酸16∶3和18∶3含量则大幅下降,同时伴随着叶片发黄、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降低、抽薹提前2~3 d的表型变化。多不饱和脂肪酸18∶3作为茉莉酸合成的前体物质,其含量的下降致使突变体中茉莉酸信号标记基因AtVSP1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有所降低,而茎中的表达量提高了40%以上。所获得的2个AtFAD6功能丧失型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脂类代谢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CRISPR/Cas9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 基因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丹牡丹PoFAD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超琼 王雪芹 +3 位作者 刘红占 王会芳 朱英男 田辉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4-118,127,共6页
3脂肪酸脱氢酶能将亚油酸催化合成ɑ-亚麻酸,是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以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RACE和RT-PCR方法克隆获得凤丹牡丹脂肪酸脱氢酶7基因cDNA片段,命名为PoFAD7(GenBank登录号:MK205360);生物信... 3脂肪酸脱氢酶能将亚油酸催化合成ɑ-亚麻酸,是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以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RACE和RT-PCR方法克隆获得凤丹牡丹脂肪酸脱氢酶7基因cDNA片段,命名为PoFAD7(GenBank登录号:MK20536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的蛋白质含有450个氨基酸,具有2个跨膜结构域。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PoFAD7含有3个保守的组氨酸基序,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凤丹牡丹与同属芍药属的芍药亲缘关系较近。对不同发育时期种子中PoFAD7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凤丹牡丹授粉100 d的种子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结合凤丹牡丹种子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累积规律,推测PoFAD7在催化亚油酸合成α-亚麻酸的反应中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可能并不是α-亚麻酸合成的主效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 脂肪酸脱氢酶7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油酸脱氢酶基因AhFAD2A和AhFAD2B的时空表达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华 薛金嫚 +3 位作者 徐倩玉 易昕 王维艳 刘宏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0,共7页
花生Arachis hypogaea油酸脱氢酶AhFAD2是调控花生种子中油酸与亚油酸比值(oleic acid/linoleic acid, O/L)的关键酶,已确定存在2个编码AhFAD2的基因:AhFAD2A和AhFAD2B,但两者在花生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尚不清楚。选取2个有代表性O/L的花... 花生Arachis hypogaea油酸脱氢酶AhFAD2是调控花生种子中油酸与亚油酸比值(oleic acid/linoleic acid, O/L)的关键酶,已确定存在2个编码AhFAD2的基因:AhFAD2A和AhFAD2B,但两者在花生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尚不清楚。选取2个有代表性O/L的花生品种‘山花15’‘Shanhua 15’(O/L为1)和高油酸花生突变体(O/L大于20)为材料,根据AhFAD2A和AhFAD2B基因3′-UTR核苷酸序列的差异,设计了新型、简便的区分两者的特异性引物,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对2个花生品种的7个不同组织(根,茎,叶,花,开花后20, 40, 60 d种子)中AhFAD2A和AhFAD2B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hFAD2A和AhFAD2B在‘山花15’和高油酸花生突变体7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2个花生品种3个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中, AhFAD2A和AhFAD2B在开花后40 d的种子中表达量最高,推测在开花至花后40 d这一阶段种子中FAD2的表达量可能对花生最终O/L起主要的调控作用。另外,‘山花15’种子中AhFAD2B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hFAD2A,而在高油酸花生突变体种子中则相反,推测花生中AhFAD2B在催化油酸去饱和生成亚油酸的过程中比AhFAD2A可能起更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花生 油酸脱氢酶基因 QRT-PCR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脂肪酸去饱和酶和延长酶基因cDNA全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嵇华 梁旭方 +3 位作者 程佳齐 朱滔 朱择敏 郁颖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3-520,共8页
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得到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脏中控制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合成的脂肪酸去饱和酶(FAD)和脂肪酸延长酶(ELO)基因cDNA全序列.结果表明,草鱼FAD基因cDNA全长为1 994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332 bp,编码... 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得到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脏中控制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合成的脂肪酸去饱和酶(FAD)和脂肪酸延长酶(ELO)基因cDNA全序列.结果表明,草鱼FAD基因cDNA全长为1 994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332 bp,编码444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序列包含FAD全部特征结构区,包括3个组氨酸簇、2个跨膜区和1个细胞色素b5结构域,与其他鱼类的FAD氨基酸序列具有63.5%~70.5%的同源性.通过系统树分析,显示其在系统树中与草食性淡水鱼的亲缘关系最近.克隆得到的草鱼ELO的全长cDNA序列1 131 bp,含有876 bp的ORF,编码291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含有单一的氧化还原中心组氨酸簇、内质网停留信号和多个跨膜区等ELO特征结构,与其他类别ELO氨基酸具有70.6%~89.3%的同源性.系统树分析显示其在系统树中与草食性和杂食性淡水鱼类亲缘关系较近.草鱼FAD和ELO cDNA全序列的获得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体内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及阐明该途径在不同鱼类中的分子进化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去饱和酶 脂肪酸延长酶 草鱼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志刚 郭子好 +1 位作者 姚琴琴 成永旭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26,共6页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脂肪酸去饱和酶是PUFAs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它控制着PUFAs的不饱和程度。近年来,随着对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研究,脂肪酸去饱和酶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藻类、真菌、植物和动物等方面...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脂肪酸去饱和酶是PUFAs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它控制着PUFAs的不饱和程度。近年来,随着对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研究,脂肪酸去饱和酶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藻类、真菌、植物和动物等方面简述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特别是Δ9和Δ6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方面的研究近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去饱和酶 基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大豆导入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卜云萍 李明春 +2 位作者 胡国武 王广科 邢来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7,共7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 ,将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到栽培大豆吉育 4 3、黑农36、黑农 37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 ,从子叶节和胚轴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过在含 5 0mg L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 ,获得一...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 ,将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到栽培大豆吉育 4 3、黑农36、黑农 37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 ,从子叶节和胚轴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过在含 5 0mg L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 ,获得一批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分析 ,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深黄被孢霉 △^6-脂肪酸脱氢酶 农杆菌介导法 转基因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CR-酶切连接法合成全长sFat1基因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贵明 陈宏 +4 位作者 卢建申 周艳荣 吴晓洁 陈红星 邓继先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23-1128,共6页
人工合成基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基因合成是一项常用技术。长片段基因的合成比较困难,常常因为合成中碱基序列的错配、突变等原因而导致失败。研究者们所熟知的几种现行的方法仍然难以解决该问题。本研究在作者自身的... 人工合成基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基因合成是一项常用技术。长片段基因的合成比较困难,常常因为合成中碱基序列的错配、突变等原因而导致失败。研究者们所熟知的几种现行的方法仍然难以解决该问题。本研究在作者自身的工作经验中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因合成方法,即PCR-酶切连接法。应用该方法成功地将化学合成的27个寡聚核苷酸片段(每个片段长60~68bp)拼接组装起来,获得了完整的总长为1226bp的基因sFat-1。整个过程仅采用3轮PCR(共7个反应)、2轮的酶切连接(3个反应),而且未曾出现任何偏离预期基因序列的差错。该方法步骤较少,技术简单,出错极少,是合成长基因序列很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合成 聚合酶链式反应 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