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2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thod of Inversing the Peak Density of Atomic Oxygen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the MLT Region From the OI (557.7 nm)Night Airglow Intensity 被引量:3
1
作者 H. Gao J. Y. Xu W. Yuan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4-489,共6页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SISE-90 model as the reference atmosphere, 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method of deducing the peak densities of the undisturbed atomic oxygen profiles in the MLT region (the mesosphere an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SISE-90 model as the reference atmosphere, 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method of deducing the peak densities of the undisturbed atomic oxygen profiles in the MLT region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region) from OI (557.7 nm) night airglow intersities. The peak densities for different seasons, latitudes and longitudes are deduced from OI (557.7nm) airglow intensities through this expression. We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inversion relative errors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on inversion erro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inversion errors are less than 5% except for those at high altitudes in the summer hemisphere. And the impact of th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on errors is not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 MLT 气辉 天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t the Hail Cloud Top and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Ground Hail and Rain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玉稳 孙霞 +3 位作者 韩洋 刘伟 石安英 姜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0-125,共6页
关键词 冰雹云 云顶湿度 雹谱 全自动雹雨分测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of Lower-band Chorus Waves Observed by Van Allen Probes 被引量:1
3
作者 CHENG Xiaowei GU Xudong +1 位作者 NI Binbin ZHANG Ya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Whistler mode chorus waves are important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due to their dual roles in acceleration and loss processes of Earth's radiation belt electrons.A detailed global survey of lower-band chorus is pe... Whistler mode chorus waves are important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due to their dual roles in acceleration and loss processes of Earth's radiation belt electrons.A detailed global survey of lower-band chorus is performed using EMFISIS data from Van Allen Probes in near-equatorial orbits.In addition to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chorus wave intensities to geomagnetic activity and dayside-nightside distribution asymmetry of wave amplitude and occurrence probability,the analysis results find that in statistics lower-band chorus emissions exhibit higher wave occurrence rates and larger normalized peak wave frequencies in the magnetically northern hemisphere but somehow stronger peak wave intensities in the magnetically southern hemisphere.While overa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agnetically hemispheric distributions tend to be not significant,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magnetically 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profiles of lowerband chorus with respect to L-shell,magnetic local time,and geomagnetic latitude for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chorus-induced dynamics of radiation belt electr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band CHORUS 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WAVE intensities Occurrence rates Normalized peak WAVE frequ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散射法研究多元醇对加热卷烟烟雾光学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朱龙杰 曹毅 +5 位作者 吴昌健 刘梦梦 王珂清 陈蕊 张媛 朱怀远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共12页
【目的】掌握多元醇在加热卷烟中的烟气释放特性。【方法】使用基于光散射原理的烟气特性检测仪分析多元醇及复合多元醇加热卷烟的烟雾散射光强度,在甘油-丙二醇-丁二醇复合体系下,研究加热卷烟主要成分在不同部分中的质量分布规律及加... 【目的】掌握多元醇在加热卷烟中的烟气释放特性。【方法】使用基于光散射原理的烟气特性检测仪分析多元醇及复合多元醇加热卷烟的烟雾散射光强度,在甘油-丙二醇-丁二醇复合体系下,研究加热卷烟主要成分在不同部分中的质量分布规律及加热温度对加热卷烟烟雾散射光强度的影响。【结果】(1)在单一多元醇体系中,5种多元醇加热卷烟烟雾散射光强度的整体大小顺序为甘油>1,3-丁二醇>1,2-丙二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400>PEG600。(2)在复合多元醇体系中,复合多元醇加热卷烟的烟雾散射光强度相较单一多元醇的烟雾散射光强度提升明显且在不同加热温度下,复合多元醇加热卷烟的烟雾散射光强度均明显大于甘油加热卷烟。(3)多元醇加热卷烟主要成分的质量分布差异明显,水分主要在烟气中,烟碱主要在滤嘴降温段和烟芯段,甘油主要在烟芯段,而1,2-丙二醇和1,3-丁二醇主要在滤嘴降温段。(4)复合多元醇的释放率和转移率较甘油均有较大提升,但与烟碱的释放协同性低于甘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散射法 加热卷烟 多元醇 散射光强度 主要成分 质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的磁滞模型参数解析计算
5
作者 常勇 包广清 +1 位作者 陈俊全 杨巧玲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5-178,共14页
针对传统磁滞建模方法未考虑电工钢片等磁性材料在磁化过程中自身的能量变化,导致在实际复杂磁化环境工况中对铁磁材料磁滞特性的模拟精度受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能量的磁滞模型参数解析计算方法。首先分析了外加磁场与钉扎点对应的可... 针对传统磁滞建模方法未考虑电工钢片等磁性材料在磁化过程中自身的能量变化,导致在实际复杂磁化环境工况中对铁磁材料磁滞特性的模拟精度受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能量的磁滞模型参数解析计算方法。首先分析了外加磁场与钉扎点对应的可逆磁场的关系,然后通过矫顽力随磁滞回环峰值的变化曲线确定分布函数W(h)与不同磁场强度峰值的钉扎分布密度,根据钉扎分布密度与外加磁场强度峰值的关系计算钉扎场强及其所占权重,建立能量磁滞模型,将模型离散方程转化为连续方程,进行矢量化,并给出基于能量磁滞模型的解析计算公式,通过解析方法进行模型参数辨识。最后利用不同频率下测量的实验数据与解析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并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解析方法计算精度保持在95%以上,同时具有良好的识别速度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工钢片 能量磁滞模型 钉扎分布密度 可逆磁场强度 解析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则截面无限长柱体的光散射研究
6
作者 颜兵 张华永 +1 位作者 陈平 刘晨华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6,共5页
为了研究任意规则截面的无限长柱体对入射光束的散射特性,提出了一种半解析方法。采用适当的圆柱矢量波函数来展开散射场和内场,通过电磁场边界条件和投影法确定展开系数;以基模高斯光束和径向环状光束照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和矩形... 为了研究任意规则截面的无限长柱体对入射光束的散射特性,提出了一种半解析方法。采用适当的圆柱矢量波函数来展开散射场和内场,通过电磁场边界条件和投影法确定展开系数;以基模高斯光束和径向环状光束照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和矩形的无限长柱体为例,对归一化的近场强度分布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光束经过圆柱和椭圆柱传输后发生明显的干涉现象,而矩形柱对光束具有一定的汇聚作用。该研究为求解任意规则横截面的无限长柱体对任意光束的散射提供了一个应用方便的半解析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 干涉现象 半解析方法 规则截面无限长柱体 圆柱矢量波函数 归一化场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体倾角突变对煤与瓦斯突出及冲击演化特征影响
7
作者 唐巨鹏 黄磊 +3 位作者 潘一山 张昕 任凌冉 张众华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2,共15页
为进一步探究深部复杂地质构造煤体倾角突变对煤与瓦斯突出及冲击演化特征影响,考虑突出实际情况,设置倾角突变界面,界面上侧为原煤,下侧为型煤,分别用于模拟原生煤体与构造煤体,通过三维应力加载模拟现场真实工况,结合冲击力测试仪、... 为进一步探究深部复杂地质构造煤体倾角突变对煤与瓦斯突出及冲击演化特征影响,考虑突出实际情况,设置倾角突变界面,界面上侧为原煤,下侧为型煤,分别用于模拟原生煤体与构造煤体,通过三维应力加载模拟现场真实工况,结合冲击力测试仪、声发射检测仪、数据采集仪等监测设备,开展不同倾角(煤体倾角突变初始角度θ_(I)、突变角度θ_(M))突变条件下突出模拟试验,分析煤体倾角突变对突出强度及冲击参数(冲击力峰值、负压段最大值、急剧变化段时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10°<θ_(I)≤20°、10°≤θ_(M)≤20°的范围内存在一个煤体倾角突变临界值θ_(T),当θ_(I)与θ_(M)均大于等于θ_(T)时,易发生低指标突出;当θ_(I)一定时,临界瓦斯压力与θ_(M)成负相关关系,单位突出强度与θ_(M)成正相关关系。(2)冲击力在模拟巷道内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急剧变化阶段、波动变化阶段及平稳变化阶段。正压阶段高频脉冲A与负压阶段高频脉冲B的数量与密集度均与θ_(M)密切相关,随θ_(M)的增大,冲击力急剧变化阶段波动越发复杂,高频脉冲A、B在该段内逐渐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3)冲击力峰值和负压段最大值与瓦斯集中系数成负线性关系,急剧变化阶段时长与瓦斯集中系数成正线性关系。冲击气流峰值速度和累计AE能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与瓦斯集中系数θ_(I)成负线性关系,两者皆在θ_(M)大于等于θ_(T)时呈现较为显著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复杂地质构造 煤体倾角突变 煤与瓦斯突出 煤粉分布 冲击力 突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空气中微生物和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鑫 范珊红 +6 位作者 靳亚飞 许文 戈伟 何改花 霍欣欣 边梅 张丽娜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5-782,共8页
目的:调查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空气中微生物浓度和颗粒物粒径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西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ICU的多床位开放式空间作为检测地点,使用TSI9360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对ICU内空气动力学等... 目的:调查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空气中微生物浓度和颗粒物粒径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西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ICU的多床位开放式空间作为检测地点,使用TSI9360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对ICU内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AED)大于0.3、0.5、1.0、2.5、5.0、10.0μm的6种颗粒物进行采样。结果:实际状态下,ICU室内微生物浓度与颗粒物数量呈现波动的变化趋势,且微生物浓度与ICU室内的温度、湿度呈负相关,与工作人员总人数、固定人数、活动人数、医疗气溶液生成程序(AGP)操作数量、病人入住率呈正相关。颗粒物数量与ICU室内温度、湿度呈负相关,与工作人员总人数、固定人数、活动人数、AGP操作数量呈正相关。结论:ICU内微生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湿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大厅内的固定人数、活动人数、工作人员总人数、病人入住率、AGP操作数的增加而增加。颗粒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室内湿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大厅内的固定人数、活动人数、工作人员总人数、AGP操作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室内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雾化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ICU) 微生物气溶胶 颗粒物 分布特征 相关因素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平原旱地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异及其土壤养分流失的潜在格局
9
作者 罗贵文 付金霞 +4 位作者 黄艳平 高林海 张紫君 李志 郑粉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4,共10页
在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平原,近年来土壤侵蚀加剧,导致土壤养分流失与质量退化,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笔者基于RUSLE模型和GIS技术,分析2010—2018年东北平原3大子平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旱地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及其... 在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平原,近年来土壤侵蚀加剧,导致土壤养分流失与质量退化,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笔者基于RUSLE模型和GIS技术,分析2010—2018年东北平原3大子平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旱地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及其0~30 cm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变异特征,阐明土壤侵蚀空间变异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北平原旱地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侵蚀强度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中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3大子平原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2)东北平原旱地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呈由西南到东北递增,全磷(TP)含量呈由中部向四周辐射增大,全钾(TK)含量呈由中部向四周辐射减小的分布趋势;土壤SOC、TN、TP含量均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而土壤TK含量则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东北平原旱地土壤SOC、TN、TP、TK总流失量分别为2.95×10^(7)、3.24×10^(6)、1.67×10^(6)和6.24×10^(7)t;土壤养分流失量呈西高东低格局,辽河平原土壤养分流失量高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随侵蚀强度加剧,各土壤养分平均单位面积流失量在3大平原呈显著增大趋势,总流失量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剧烈增大趋势;剧烈侵蚀区养分总流失量最大、轻度侵蚀区次之;辽河平原出现土壤养分“低含量–高流失”的矛盾特征。综上所述,东北平原3大子平原的剧烈侵蚀区和轻度侵蚀区,尤其是辽河平原的极强烈以上侵蚀区,应是东北平原旱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防治的重点关注区。本研究阐明了东北平原旱地土壤侵蚀空间变异对土壤多养分流失的影响,可为东北平原土壤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强度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 土壤养分流失 RUSLE模型 东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微型法拉第杯阵列的电磁分离器用束流测量装置研究
10
作者 吴翛 张明旭 任秀艳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2-718,共7页
束流测量可以确定各同位素的峰值位置,对提高分离效率和产品丰度至关重要。为此研制了一种用于同位素电磁分离器的束流强度分布测量装置,总共由7个微型法拉第杯阵列组成,成纵向排列,杯身直径8 mm,入射孔径1 mm。利用此微型法拉第杯探头... 束流测量可以确定各同位素的峰值位置,对提高分离效率和产品丰度至关重要。为此研制了一种用于同位素电磁分离器的束流强度分布测量装置,总共由7个微型法拉第杯阵列组成,成纵向排列,杯身直径8 mm,入射孔径1 mm。利用此微型法拉第杯探头阵列进行了同位素电磁分离器接收端的束流分布的实验测量,结果显示接收器处束流强度呈高斯分布,各同位素峰值区分明显,峰位置、峰高比都与仿真计算结果和理论预期符合较好,与实际情况贴合,为同位素电磁分离器接收装置优化给出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法拉第杯 阵列 束流强度分布 高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共振混合共振强度对热塑性弹性体推进剂混合均匀性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黄谱 史钰 +9 位作者 周鑫宇 罗聪 黄晨 孙鑫科 王沫茹 徐艺斌 严雪峰 石柯 王伟 李伟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4,共8页
为研究共振强度对声共振混合制备热塑性弹性体推进剂混合均匀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OES)、密度测定等方法,分析不同共振强度条件下(30 g~60 g)制得的推进剂样品配方各组分的分布... 为研究共振强度对声共振混合制备热塑性弹性体推进剂混合均匀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OES)、密度测定等方法,分析不同共振强度条件下(30 g~60 g)制得的推进剂样品配方各组分的分布均匀性,并对比研究了热熔再混合对推进剂机械感度、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中Al、AP等大组分填料、燃速调节剂等微量助剂组分均匀分布所需的最低共振强度分别为40 g、60 g,说明推进剂配方中不同组分实现均匀分布所需的最低共振混合强度要求存在差异,该配方的优选声共振混合工艺为温度95℃、共振强度60 g、混合时间20 min;由于在热塑性推进剂的重复成型过程中,黏合剂发生了少量损耗,使得推进剂机械感度略有下降,燃烧性能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弹性体推进剂 声共振混合 共振强度 分布均匀性 热熔再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水滴灌对盐碱化农田土壤水盐及离子分布的影响
12
作者 李国苗 刘霞 +5 位作者 王丽萍 屈忠义 李响 乔天 于函宏 赵靖怡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7-197,共11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灌溉水源滴灌条件下磁化强度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磁场强度。[方法]于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在达拉特旗进行田间试验。设置2种灌溉水源(黄河水F、微咸水B)和4种磁化梯度(M)(0.5 T、0.3 T、0.1 T、0 T),... [目的]为探讨不同灌溉水源滴灌条件下磁化强度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磁场强度。[方法]于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在达拉特旗进行田间试验。设置2种灌溉水源(黄河水F、微咸水B)和4种磁化梯度(M)(0.5 T、0.3 T、0.1 T、0 T),探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盐动态、盐分淋洗及离子迁移规律的影响机制。[结果]磁化水滴灌显著提高根层土壤水分体积分数,促进盐分淋溶,缓解作物根层水盐胁迫,并有效降低土壤中Cl^(-)、SO_(4)^(2-)和Na^(+)的质量分数。在不同磁化强度条件下,FM处理和BM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磁场强度为0.3 T时,FM3、BM3处理根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和脱盐率较FM0、BM0分别提高3.03%~3.35%、1.58%~3.16%和8.83%~14.56%、7.07%~13.62%,同时,对土壤Cl^(-)和Na^(+)的脱除效果较好,FM3处理脱除率分别达19.17%~31.67%、33.95%~42.91%,BM3处理分别为5.20%~21.03%、20.41%~26.02%。磁化强度为0.5 T时,SO_(4)^(2-)的脱除率最高,FM5和BM5分别为30.97%~35.22%、25.81%~26.02%。磁化水滴灌有效减少土壤水盐胁迫面积,在改善土壤水盐环境方面具有潜力。通过拟合分析表明,0.29~0.38 T为优化根层水盐环境的适宜磁场区间。综上所述,2种灌溉水源磁化后滴灌均可提高根层土壤水分体积分数,促进盐分淋溶。[结论]磁化水滴灌显著改善根区土壤水盐环境,0.3~0.4 T为沿黄灌区重度盐碱化农田最适宜的磁化强度,研究结果可为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磁化水滴灌 磁场强度 水盐分布 盐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季分钟强降水气候学特征
13
作者 王泠力 任国玉 战云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74,共15页
根据北京地区2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6~9月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连续时间下分钟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日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分钟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降水量都在平原地区和东北山前地带存在高值,降水历... 根据北京地区2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6~9月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连续时间下分钟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日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分钟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降水量都在平原地区和东北山前地带存在高值,降水历时越长,平原上分钟强降水量高值的分布范围越大;与西部和北部山区的乡村站相比,平原地区的城市站和郊区站具有更高的分钟强降水强度,年际变异性也相对更大;分钟强降水事件在城市站多发生于每日21:00(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09:00,强降水量在18:00和21:00前后出现峰值,而在山区乡村站主要发生在03:00至06:00,分钟强降水量在12:00前后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强降水 空间分布 日内变化 气候特征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长周期地震动初步模拟
14
作者 纪志伟 余厚云 +4 位作者 李宗超 琚长辉 孙耀充 张永仙 陈晓非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7-931,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定日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和震源区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速度脉冲识别方法,获得震源区域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震源的单侧破裂影响,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破裂传播方向上烈度较高的特征,最大烈度约为Ⅸ度。正断层破裂模式导致速度脉冲主要集中于断层上盘区域,并以垂直于地表的方向为主。文中的模拟结果为研究正断型地震脉冲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类似地震的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速度脉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序列特征及烈度比较分析
15
作者 吴晓菲 孟令媛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880,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位于申扎-定结断裂南段,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文中结合发震构造和历史、地震序列演化特征、地震烈度图等资料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位于申扎-定结断裂南段,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文中结合发震构造和历史、地震序列演化特征、地震烈度图等资料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定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拉萨地块,震中附近历史地震活跃;此次地震余震呈SN向分布,与推测的发震断裂走向较为一致;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模拟烈度和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实测烈度极震区的长轴方向、范围、最大烈度基本一致,余震区北部实测烈度相较于模拟结果偏小,综合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该区域位处无人区,无建筑物损毁和人员伤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6.8级地震 地震序列 余震分布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特征金字塔和自注意力机制的SAR三维点云目标识别方法
16
作者 管浩良 张广滨 王岩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3,共14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能够获取目标散射特征图像,是目标识别的重要途径,但传统SAR二维图像存在高度维叠掩问题,严重影响目标识别精度。SAR三维成像通过多次观测在高度维形成合成孔径、提高分辨率,能够区分叠掩目...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能够获取目标散射特征图像,是目标识别的重要途径,但传统SAR二维图像存在高度维叠掩问题,严重影响目标识别精度。SAR三维成像通过多次观测在高度维形成合成孔径、提高分辨率,能够区分叠掩目标,是SAR领域的前沿方向。由于SAR三维图像采用间隔不定、无序排列的点云数据格式,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的SAR二维方法聚焦等间隔、固定排列的像素数据格式,难以直接扩展至SAR三维点云识别。现有SAR三维识别方法将光学识别网络直接迁移,但由于SAR三维图像具有点云稀疏、散射强度分布不均匀等特征,而光学识别网络多面向稠密点云,且通常难以充分利用散射强弱信息,导致在SAR三维识别应用中性能下降。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融合特征金字塔和自注意力机制的SAR三维点云目标识别神经网络。该方法利用特征金字塔构建并融合多层级特征,同时提升对点云浅层特征和深层特征的利用能力,解决SAR三维点云稀疏导致的信息损失问题;利用自注意力机制自适应调整目标点云局部语义联系,增强网络对强散射区域特征提取能力,降低弱散射区域特征的影响,解决SAR三维点云散射强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网络目标识别精度下降问题。搭建微波暗室缩比成像系统,采集8类地面车辆目标三维数据制作数据集,开展目标识别性能对比实验、消融实验与特征低维可视化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在识别精度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三维识别 点云稀疏 散射强度分布不均匀 特征金字塔 自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速多蚁群算法的三峡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
17
作者 杨柳 杨侃 杨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在三峡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中,提出一种全面提升算法搜索寻优能力的加速多蚁群算法(AMACA)模型:通过增加蚁群规模,将多蚁群分别安排到各机组,分工协作,形成时空耦合的二维搜索矩阵;采用加速搜索策略,加快逐代蚁群搜索开始时间,实现信息... 在三峡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中,提出一种全面提升算法搜索寻优能力的加速多蚁群算法(AMACA)模型:通过增加蚁群规模,将多蚁群分别安排到各机组,分工协作,形成时空耦合的二维搜索矩阵;采用加速搜索策略,加快逐代蚁群搜索开始时间,实现信息素的分区反馈调节,加强全局寻优能力;采用邻域搜索策略,通过最优解的小范围振荡,进一步提升水电站开停机和调度策略的可靠性;通过提前生成并嵌套稳定最优表,实现总负荷在机组间的优化分配。运行结果表明:相较于遗传算法、基本蚁群算法和扩展蚁群算法,改进的AMACA算法在运行水头为77.00,86.00 m和102.00 m三种条件下三峡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中,均可获得更好的电站调度运行策略,发电耗水量优化效果较为显著。各台机组负荷均在稳定运行区,可有效保障机组避开空蚀振动区运行,提升三峡水电站机组运行稳定性和短期优化调度方案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优化调度 机组组合 加速多蚁群算法 正反馈强度调节 稳定最优表 三峡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6.8级地震地面运动特征空间分布分析
18
作者 王晓磊 李佳具 +4 位作者 刘佳慧 赵紫旭 王浠铭 包旭 阎卫东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5-1188,共14页
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强震动观测中心提供的35组地震动记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基线校正与滤波处理,绘制水平和竖向加速... 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强震动观测中心提供的35组地震动记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基线校正与滤波处理,绘制水平和竖向加速度反应谱;随后开展峰值加速度(PGA)和周期0.2 s谱加速度[S_(a)(0.2 s)]空间分布,累积绝对速度(CAV)和Arias强度(I_(A))等广义强度参数分布,以及显著持时(D S)分布的系统分析,最终完成三向地震动脉冲特征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地震事件对自振周期0.2~0.7 s的建筑结构破坏效应显著,其中拉孜县台站XZ.D0007记录的南北向加速度反应谱峰值超出8度极罕遇地震设计谱限值;(2)CAV和I_(A)参数在水平向和竖向呈现相似空间分布特征;(3)定结县台站XZ.D0004和拉孜县台站XZ.D0007处的CAV值超过相关规定阈值,拉孜县台站XZ.D0007处的I_(A)值超过相关规定阈值;(4)地震动呈现典型上/下盘效应,上盘区域S_(a)(0.2 s)与PGA较高而持时较短,下盘区域呈现相反特征;(5)基于Baker脉冲辨识准则,确认本次地震动均不是脉冲地震动。研究结果将为揭示地震动的强度分布特征提供科学依据,为西藏地区日后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6.8级地震 地震动 空间分布 反应谱 强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伐强度对尾巨桉林分生长的影响
19
作者 黄艳芳 莫凡 +6 位作者 江天远 文杰 雷福年 刘杰 罗华龙 朱原立 罗启仁 《桉树科技》 2025年第2期41-49,共9页
为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尾巨桉人工林长周期大径材培育潜力的影响,以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间伐强度HT(83.8%)、MIT(68.5%)、MT(50.5%)、LT(33.6%)、对照组(CK),跟踪测定间伐后的第1、第3和第5年生长量,分析生长和直径结构对... 为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尾巨桉人工林长周期大径材培育潜力的影响,以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间伐强度HT(83.8%)、MIT(68.5%)、MT(50.5%)、LT(33.6%)、对照组(CK),跟踪测定间伐后的第1、第3和第5年生长量,分析生长和直径结构对间伐强度差异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HT处理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较CK增幅最大,分别提高了66.33%、19.20%和133.77%,MIT和MT次之;间伐后第3年HT、MIT处理的蓄积增速分别达47.40%、48.15%,显著高于CK。间伐后第5年,HT、MIT、MT、LT林分中的中大径级林木(DBH≥18 cm)占比90%以上,而CK仅为63.23%,MIT处理的林分直径分布符合Normal分布,结构稳定性最优,而HT处理因过度移除小径木导致直径分布左偏。间伐后第5年的观测结果显示,MIT处理在实现单株林木生长量提升与林分结构稳定性方面表现最佳,更适宜于长轮伐期大径材生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尾巨桉 生长量 直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ponse of train-bridge system under intensive seismic excitation by random vibration method 被引量:4
20
作者 WU Zhao-zhi ZHANG N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467-2484,共18页
Earthquake is a kind of sudden and destructive random excitation in nature.It is significant to determin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indicator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t... Earthquake is a kind of sudden and destructive random excitation in nature.It is significant to determin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indicator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the stability of structures when the intensive seismic excitation,the intensity of which is larger than 7,acts in train-bridge system.Firstly,the motion equations of a two-dimensional train-bridge system under the vertical random excitation of track irregularity and the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are established,where the train subsystem is composed of 8 mutually independent vehicle elements with 48 degrees of freedom,while the single-span simple supported bridge subsystem is composed of 102D beam elements with 20 degrees of freedom on beam and 2 large mass degrees of freedom at the support.Secondly,Monte Carlo method and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al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The power spectrum density of random excitation is used to define a series of non-stationary pseudo excitation in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and the trigonometric series of random vibration history samples in Monte Carlo method,respectively solved by precise integral method and Newmark-βmethod through the inter-system iterative procedure.Finally,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case under the weak seismic excitation,and show that the samples of vertical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bridge and the offload factor of train obeys the normal distribution.In a high probability,the intensive earthquakes pose a greater threat to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bridges and trains than the weak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dom vibration method intensive seismic excitation train-bridge system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inter system iteration precise integral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