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ransformer-Isolation Forest的地壳形变异常提取
1
作者 王雪鉴 王毅恒 +4 位作者 孙新坡 柳川 加明 赵超 杨超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24-729,共6页
GPS地壳变形监测在地震前兆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传统数据处理方法在大数据处理方面面临挑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网络和重构误差训练策略的算法。该算法通过训练Transformer网络学习无地震时的GP... GPS地壳变形监测在地震前兆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传统数据处理方法在大数据处理方面面临挑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网络和重构误差训练策略的算法。该算法通过训练Transformer网络学习无地震时的GPS地壳位移数据,输出正常数据,并将异常时的地震GPS地壳位移数据重构误差输入到Isolation Forest异常检测算法模型中来判别是否是地震异常前兆。从GPS地壳变形数据中提取了2个Mw>5的地震事件前异常,获得了比以往研究更全面且普遍的异常数据现象。统计分析显示,相同地区的观测站在2次地震前的GPS地壳变形数据中存在相似的异常现象,表明相同地区存在相似的地壳形变积累和释放模式。这些发现,强调了通过理解地震机制来提高地震预测和防范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异常提取 TRANSFORMER 全球定位系统 Isolation for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ass-iForest+:BDS广播星历异常检测方法
2
作者 蔡佳炜 李建文 谢胜达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8,共14页
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广播星历异常值检测中存在的定位异常时间不准确、异常序列辨识困难、易受阈值影响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孤立森林算法ReMass-iForest+:通过数据清洗去除虚假异常数据;然后,将孤立森林(iForest)与相对数据质量... 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广播星历异常值检测中存在的定位异常时间不准确、异常序列辨识困难、易受阈值影响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孤立森林算法ReMass-iForest+:通过数据清洗去除虚假异常数据;然后,将孤立森林(iForest)与相对数据质量(ReMass)相结合,使用超参数优化算法(GridSearchCV)寻找最优树,通过相邻点差值检测结合多尺度窗口在有效周期内对部分时间序列实施多重相对质量判定,对数据全局进行相对路径评分,并在结合阈值惩罚机制后将所得评分构建成森林集群;最后采用模型集成算法(XGBoost),使用异常权重对评分重新建模获得异常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检测传统经验阈值难以识别的轨道异常与阈值下的异常波动,准确探测到异常时间与持续时间,并定位到引发异常的参数类型;与传统iForest相比,ReMass-iForest+的检测准确性显著提高,在测试集内相比可提升9.39%的性能,降低12.53%的漏报率,在真实数据内相比提升9.05%的性能,降低15.69%的漏报率。该方法可有效消除跳变、轨道机动等单变量值波动的影响,放大区间内的微小波动;ReMass-iForest+在BDS广播星历异常检测领域具有可行性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星历 机器学习 孤立森林 异常检测 多变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ep Forest算法的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预警数学模型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印庚 于永翔 +5 位作者 蔡欣欣 张正 王春元 廖梅杰 朱洪洋 李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81,共11页
为预报池塘养殖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发生,自2020年开始,笔者对凡纳对虾养殖区开展了连续监测工作,包括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环境理化因子、微生物因子、虾体自身健康状况等18个候选预警因子指标,通过数据... 为预报池塘养殖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发生,自2020年开始,笔者对凡纳对虾养殖区开展了连续监测工作,包括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环境理化因子、微生物因子、虾体自身健康状况等18个候选预警因子指标,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分析病原、宿主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对候选预警因子进行筛选,基于Python语言编程结合Deep Forest、Light GBM、XGBoost算法进行数据建模和预测性能评判,仿真环境为Python2.7,以预警因子指标作为输入样本(即警兆),以对虾是否发病指标作为输出结果(即警情),根据输入样本和输出结果各自建立输入数据矩阵和目标数据矩阵,利用原始数据矩阵对输入样本进行初始化,结合函数方程进行拟合,拟合的源代码能利用已知环境、病原及对虾免疫指标数据对目标警情进行预测。最终建立了基于Deep Forest算法的虾体(肝胰腺内)细菌总数、虾体弧菌(Vibrio)占比、水体细菌总数和盐度的4维向量预警预报模型,准确率达89.00%。本研究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到对虾AHPND发生的预测预报,相关研究结果为对虾AHPND疾病预警预报建立了预警数学模型,并为对虾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预警数学模型 Deep forest算法 PYTHON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ional-scale risk assessment of forest fires induced by distribution lines via a hybrid approach
4
作者 Hongrui Jiang Jiaqing Zhang +3 位作者 Long Ding Binbin Zhang Tao Sun Jie J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61,I0007,I0009,共14页
Forest fire accidents caused by distribution line faults occur frequently,resulting in heavy impacts on people’s safet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urrently,there are few risk assessments for forest fires in... Forest fire accidents caused by distribution line faults occur frequently,resulting in heavy impacts on people’s safet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urrently,there are few risk assessments for forest fires induced by over-head distribution lines,and existing assessment methods may have difficulties in data acquisition.On this basis,a novel as-sessment framework based on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 Bayesian network and a Fussel-Vesely importance metric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The framework combines field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data to assess the regional-scale risk of forest fires induced by overhead distribution lines to derive the probability of forest fires and to identify high-risk lines and key hazard events in the assessment region.Finally,taking the southern Anhui region as an ex-ample,the annual fire probability of forest fires induced by overhead distribution lines in the southern Anhui region is 5.88%,and rectifica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This study provides management with a complete assessment framework that optimizes the difficulty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llows for additional targeted corrective measures to be proposed for the entire region and route on the basis of the assessment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head distribution lines regional risk assessment forest fire Bayesian network hazard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optimized random forest regressors in predicting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of aseismic tunnel lining
5
作者 MEI Xian-cheng DING Chang-dong +4 位作者 ZHANG Jia-min LI Chuan-qi CUI Zhen SHENG Qian CHEN Ji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3900-3913,共14页
Using flexible damp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tunnel lining structure is an emerging method to resist earthquake disasters,and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explored to predict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unnel lining with dam... Using flexible damp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tunnel lining structure is an emerging method to resist earthquake disasters,and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explored to predict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unnel lining with damping layer.However,the traditional numerical methods suffer from the complex modelling and time-consuming problems.Therefore,a prediction model named the random forest regressor(RFR)is proposed based on 240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unnel lining.In addition,circle mapping(CM)is used to improve Archimedes optimization algorithm(AOA),reptile search algorithm(RSA),and Chernobyl disaster optimizer(CDO)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RFR model.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MRSA-RFR is the best prediction model.The damping layer thick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for predicting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of tunnel lining containing damping layer.This study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machine learning technology,and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for predicting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aseismic tunnel with damping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seismic tunnel lining random forest regressor machine lea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for rockburst proneness evaluation based on cluster forest model
6
作者 CAI Cheng-shuo GONG Feng-qiang +2 位作者 REN Li XU Lei HE Zhi-c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4218-4231,共14页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is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for rockburst proneness.In laboratory test,i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post-peak curve or to test the rock sample several times,which make...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is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for rockburst proneness.In laboratory test,i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post-peak curve or to test the rock sample several times,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accurately.Based on 241 sets of experimental data and four input indexes of density,elastic modulus,peak intensity and peak input strain energy,this study proposed 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combining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nd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model:cluster forest(CF)model.The research employed a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on the dataset to ensure the representativeness and balance of the samples.Subsequently,grid search and five-fold cross-validation were utilized to optimize the model’s hyperparameters,aiming to enhance its generalization capability and prediction accuracy.Finally,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timal model was evaluated using a test set and compared with five other commonly used model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F model outperformed the other models on the testing set,with a mean absolute error of 6.6%,and an accuracy of 93.9%.The results of sensitivity analyses reveal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each variable on rockburst proneness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CF model when the input parameters are missing.The robustness and generalization ability of the model were verified by introducing experimental data from other studies,and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reli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Therefore,the model not only effectively simplifies the acquisition of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but also shows excellent performance and wide applic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echanics rockburst proneness random forest k-means clustering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湖总干渠溶解氧季节性异常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黎睿 汤显强 +4 位作者 胡艳平 王丹阳 郭栋帆 翟文亮 杨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16-2826,共11页
平原水网地区水体溶解氧(DO)偏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揭示平原水网地区溶解氧异常成因,以全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区汉江流域四湖总干渠为例,分析了2010~2023年四湖总干渠水质时空变化规律,调查监测了四湖总干渠DO、水体和沉积物中营... 平原水网地区水体溶解氧(DO)偏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揭示平原水网地区溶解氧异常成因,以全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区汉江流域四湖总干渠为例,分析了2010~2023年四湖总干渠水质时空变化规律,调查监测了四湖总干渠DO、水体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水温、氨氮及流量等参数对水体溶解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湖总干渠水体溶解氧(DO)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年内呈“V”型分布,汛期DO浓度相对较低,非汛期基本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要求.2021年四湖总干渠水体缺氧(DO<2mg/L)状况突出,运粮湖、新河村和新滩断面年缺氧天数分别为79,116和96d.汛期四湖总干渠在中上游河段存在明显的低氧区,DO浓度仅为2.61~3.22mg/L.自2010年以来四湖总干渠水质长期处于Ⅳ~劣Ⅴ类,主要超标因子为DO、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四湖总干渠沉积物总氮含量为857.70~2846.87mg/kg,TP含量为545.99~2475.59mg/kg,沉积物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支渠污染重于干渠.随机森林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水体DO,拟合系数R2达0.995,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0.2085.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水温对DO影响相对重要性均超过35%,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pH值、氨氮、电导率、浊度、流量等.为改善四湖总干渠DO汛期异常状况,需加强流域系统治理,改善虾稻和水产养殖排水水质,优化泵站调度运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缺氧 平原水网区 随机森林 四湖总干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智能化识别方法——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伟 王民 +6 位作者 肖佃师 金惠 邵好明 崔俊峰 贾益东 张泽元 李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3-454,共12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在实际生产中,高产稳产井与裂缝密集发育高度相关,裂缝为气体的运移和保存提供了路径和场所,裂缝发育与否成为制约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在实际生产中,高产稳产井与裂缝密集发育高度相关,裂缝为气体的运移和保存提供了路径和场所,裂缝发育与否成为制约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了评价须家河组气藏富集“甜点”区,依据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智能化算法,明确裂缝发育特征并建立有效的裂缝识别方法。研究认为:研究区的构造裂缝、成岩裂缝与异常高压裂缝均有发育。其中,构造裂缝主要分为3期,第1期NW—SE(北西—南东)向主要发育低角度裂缝,偶尔可见高角度裂缝;第2期NNE—SSW(北北东—南南西)向主要发育高角度裂缝;第3期E—W(东—西)向主要发育高角度裂缝。致密气储层裂缝层段具有低密度、高补偿中子、高声波时差、冲洗带电阻率和地层电阻率呈现正幅度差。对带有裂缝和非裂缝标签的常规测井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应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裂缝智能化预测,K近邻算法、支持向量机、极端梯度提升树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的F_(1)分数分别为0.65、0.83、0.88、0.91,发现随机森林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预测精确度和效率均高于其他3种算法。同时,为了兼顾运算效率与准确性,选择基因遗传算法作为优化算法进行超参数调优,优于网格搜索、贝叶斯优化及粒子群优化算法。使用沙普利可加性特征解释方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简称SHAP)计算不同影响因素对预测的贡献值,发现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和补偿密度为主要影响预测效果的测井曲线。裂缝密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即从四川盆地西南部至四川盆地西北部,裂缝密度依次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盆地西部地区致密气储层裂缝“甜点”区预测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智能化预测模型,为致密气增储上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 裂缝发育特征 智能化预测方法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疗愈的影响因素及产业化进展研究综述
9
作者 孙震 吴承照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3-101,共9页
【目的】针对森林疗愈理论基础碎片化、实证证据不一致、政策协同不足等制约因素,旨在系统解析森林疗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且分析其产业化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森林疗愈科学支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 【目的】针对森林疗愈理论基础碎片化、实证证据不一致、政策协同不足等制约因素,旨在系统解析森林疗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且分析其产业化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森林疗愈科学支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5173篇,筛选并纳入46篇作为研究数据库,采用叙述性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森林疗愈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化路径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系统揭示了森林疗愈的三维作用机制:1)环境基底机制——森林生物、物理及景观环境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及心血管功能,触发生理-心理协同响应;2)体验转化机制——结构化游憩活动(静态/低强度/中高强度)将环境资源转化为健康效益;3)制度保障机制——科学森林经营(如树种配置、认证标准)通过资源优化维持疗效可持续性。三者形成闭环系统,为产业化奠定基础。并证实了森林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显著的四重效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与社会福祉。【结论】提出森林疗愈的“环境-体验-制度”闭环机制,揭示环境基底、体验转化与制度保障三者的协同规律,阐述了其带来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四重健康效益,为康养产品标准化提供设计准则,破解资源转化效率低、政策医疗协同不足等产业瓶颈。建议通过“政-产-学-研”联合构建剂量-效应模型,推动数字疗法(VR/AI)赋能,实现从生态资源到健康经济的价值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疗愈机制 森林环境 游憩活动 森林经营 产业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涛 光太俊 +3 位作者 黄庆丰 唐雪海 欧强新 刘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4-553,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关联性。【结论】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atGPT的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健康评价
11
作者 郭艳荣 王懿祥 +4 位作者 海龙 张志东 刘磊 杨宏伟 刘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8,共12页
【目的】现有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多维数据时存在局限性,难以准确反映森林健康的真实状况。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ChatGPT大语言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新型评价框架,以优化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并探索影响科尔沁沙地杨树(P... 【目的】现有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多维数据时存在局限性,难以准确反映森林健康的真实状况。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ChatGPT大语言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新型评价框架,以优化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并探索影响科尔沁沙地杨树(Populus spp.)人工林健康的关键指标。【方法】基于地面调查数据与森林景观照片,构建了包含15个指标的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利用ChatGPT模型通过few-shot学习实现健康等级预测,并结合YOLOv5提取图像视觉特征进一步优化健康评估结果,同时采用K均值聚类自动划分森林健康等级。此外,通过DeepSeek大语言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8种机器学习模型对ChatGPT预测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和比较,并利用SHAP分析方法识别影响森林健康的主导因子。【结果】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健康等级所占比例依次为中健康(53.3%)>不健康(21.7%)>亚健康(20.7%)>健康(4.3%),森林整体处于中健康状态。DeepSeek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76.1%;ChatGPT的预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模糊评价法)无显著差异(p=0.29);8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的验证准确率最高,达到84.2%。研究识别出林分平均高和土壤有机碳密度为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ChatGPT与多源数据融合的森林健康评价方法科学可靠,能够有效提升森林健康等级划分的准确性和解释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健康监测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森林健康评价 森林经营 ChatGPT DeepSeek 机器学习 变量重要性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时空演变与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柯水发 万深玮 +1 位作者 孔凡斌 朱洪革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13,共15页
【目的】基于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构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捕捉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缓解当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首先,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 【目的】基于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构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捕捉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缓解当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首先,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12—2020年共9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对三级指标赋权,测算中国及各地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情况以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其次,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捕捉全国及各地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再次,使用Dagum基尼系数计算并分解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在区域间的差异及其贡献率,同时借助Moran’s I检验各省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后,应用障碍因子识别方法找出阻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排名前3位的因素。【结果】1)在样本期内,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为明显;2)全国及各地区内和地区间,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基尼系数变化均处于波动中上升状态,且各省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特征;3)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受单位林业劳动生产率、新兴新质林业产业产值占比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素制约。【结论】未来,应完善新型林业劳动者所需的培训体系,加强林业科技推广;调整新型林业劳动资料所需的产业结构,推动林业产业升级;优化新型林业劳动对象所需的政策体系,打通价值转化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林业产业 形成逻辑 时空演变 障碍因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30%TBP/煤油-硝酸体系中主要组分的分配比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婷 张音音 +6 位作者 张睿志 金文蕾 罗应婷 朱升峰 何辉 叶国安 龚禾林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为最优化后处理过程的实验条件、优化工艺、降低实验成本和时间,并提高后处理流程数学模拟的准确性,本文基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回归和K近邻这3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30%TBP/煤油-硝酸体系中主要组分铀、钚、硝酸的分配比数学模型... 为最优化后处理过程的实验条件、优化工艺、降低实验成本和时间,并提高后处理流程数学模拟的准确性,本文基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回归和K近邻这3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30%TBP/煤油-硝酸体系中主要组分铀、钚、硝酸的分配比数学模型,并基于不同数据集进行了超参数优化和模型训练。通过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测试,发现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分配比模型准确度最高,其对铀预测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达7.73%,较传统方法提高了约7%。与传统建模方法相比,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模型的准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比数学模型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回归 K近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经营技术标准现状与发展建议
14
作者 国红 雷相东 王雪军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森林经营技术标准是精准提升我国森林质量的关键手段。通过回顾我国森林经营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森林抚育、采伐更新、林分改造、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主要树种经营技术等森林经营标准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当前... 森林经营技术标准是精准提升我国森林质量的关键手段。通过回顾我国森林经营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森林抚育、采伐更新、林分改造、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主要树种经营技术等森林经营标准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森林经营技术标准虽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标准制定滞后于实际需求、标准之间协同性不够、执行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亟需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优化森林经营技术标准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保护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营技术标准 森林抚育 采伐更新 林分改造 森林经营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资源变化动态与发展趋势推演研究
15
作者 冯仲科 冯硕 +6 位作者 吕天娇 冯博熙 王珊 段佳丽 李幻 罗陶然 贺明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特殊国情和立地条件决定了中国式林情和林业发展,后备造林地少、森林生长量小、幼中龄多、过熟林少,是阻碍我国林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瓶颈。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森林资源宏观管控理论,突破精准管理瓶颈,揭示了林业发展调控中造林量、生长... 特殊国情和立地条件决定了中国式林情和林业发展,后备造林地少、森林生长量小、幼中龄多、过熟林少,是阻碍我国林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瓶颈。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森林资源宏观管控理论,突破精准管理瓶颈,揭示了林业发展调控中造林量、生长量、采伐量、现存量、蓄积量、消费量6个格局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关联效应规律;引入年龄法与改进型SEIR-F模型,模拟不同政策情境下森林资源演变路径,量化新增造林率、采伐率与现存率的关系,并提出理想年采伐率。结果表明:未来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约170万hm^(2),森林覆盖率年均增加约0.18%,全面进入营林提升林业质量时期。预计在2050年前后实现最大生态承载覆盖率29.59%,进入林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时期,每年采伐利用且迹地更新造林184.67万hm^(2),占森林面积0.65%,而99.35%(2.82亿hm^(2))森林中实施精准的森林经营方案。2050年后,森林面积约2.87亿hm^(2),蓄积量231.6亿m^(3),年生长总量达20.4亿m^(3),年采伐木材3.62亿m^(3),使用理想年采伐率可实现63 a轮伐周期下的森林动态平衡与可持续更新,有效抑制资源透支与结构失衡。本研究创新性地建立了中国式的森林经理理论体系,对实现林业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形成木材自给自足,建成稳定、高效、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和高质量的产业系统,助力林业强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国家级、省级、县级林业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SEIR-F模拟 采伐模型 可持续发展 覆盖率 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荒漠区雨养梭梭柠条人工林健康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丽 刘永刚 +3 位作者 王菊莲 姜俊基 李得禄 袁宏波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梭梭和柠条作为石羊河下游荒漠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要树种,分布面积大,在防风固沙、固碳增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气候干旱化,梭梭柠条人工林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和死亡。选择20 a及以上林龄的梭... 梭梭和柠条作为石羊河下游荒漠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要树种,分布面积大,在防风固沙、固碳增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气候干旱化,梭梭柠条人工林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和死亡。选择20 a及以上林龄的梭梭、柠条、梭梭+柠条3种林分,对其生长指标、病态指标、更新指标及多样性指标调查,运用模糊判别法从优势种和林下植被两方面评价林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梭梭柠条整体处于中等健康及以下水平。(2)梭梭柠条混交林健康状况相对优于柠条林、梭梭林,柠条的病虫害轻于梭梭,发芽指数高于梭梭。(3)土壤含水量与其健康序列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健康序列越高含水量越高,全盐量、有机质、速效P分别明显影响着梭梭柠条的高生长、幼苗更新、盖度、枝条发芽和生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柠条 人工林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K-SMOTE随机森林算法在地震信息发布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亚龙 何琳 +2 位作者 万杰 潘丹 孙静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为有效地提高地震监测、预警、灾情评估等信息发布的安全性提出一种改进型K-SMOTE随机森林(RF)方法构建地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改进K-SMOTE算法中运用混合采样获得均衡度高的样本集,然后使用随机K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样本... 为有效地提高地震监测、预警、灾情评估等信息发布的安全性提出一种改进型K-SMOTE随机森林(RF)方法构建地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改进K-SMOTE算法中运用混合采样获得均衡度高的样本集,然后使用随机K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样本划分与模型优化,最终实现目标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对实际地震信息发布案例进行评测,文章所提方法构建模型评估准确率为92%,模型精确率和查全率分别为0.81和0.92,模型泛化能力强,能有效用于地震信息发布安全风险评估。本研究为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安全评估体系、改进地震信息发布环境、降低安全风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信息发布 风险等级评估 改进K-SMOTE 随机森林 随机K折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更新幼苗生长-防御权衡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佳宝 冯志培 +2 位作者 宗婉莹 王腾 杨喜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0,共8页
森林更新幼苗的生长和防御的优先度受环境因素和苗木发育特征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幼苗的生理特征。生物量分配和碳储存性状特征能够表征幼苗的成活、生长和生态适应能力。因此,通过研究森林更新幼苗生物量分配策略,探明幼苗器官... 森林更新幼苗的生长和防御的优先度受环境因素和苗木发育特征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幼苗的生理特征。生物量分配和碳储存性状特征能够表征幼苗的成活、生长和生态适应能力。因此,通过研究森林更新幼苗生物量分配策略,探明幼苗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含量的季节动态和碳储存变异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幼苗生长-防御权衡的变异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指导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演替 森林天然更新 幼苗 生物量分配 碳同化 碳储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丽杰 王玉成 +2 位作者 崔建国 吴月亮 邓继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65-267,270,共4页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夯实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可以通过挖掘思政元素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林木育种学课程的特点,初步挖掘了该门课程的思...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夯实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可以通过挖掘思政元素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林木育种学课程的特点,初步挖掘了该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了林木育种学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该研究不仅可为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而且可为培养知林、爱林新型林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林木育种学 课程思政 挖掘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20
作者 李雪 朱宾宾 满秀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随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机制,以期深入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采集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0<h≤10 cm和10 c...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随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机制,以期深入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采集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0<h≤10 cm和10 cm<h≤20 cm土层土壤(h),设计3个温度梯度(10、15、20℃)和3个水分梯度(30%、45%和60%)进行土壤碳矿化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两种林型0<h≤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培养后的4~6 d,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峰值波动在13.38~77.47 mg·kg^(-1)·h^(-1),兴安落叶松林峰值波动在10.82~48.08 mg·kg^(-1)·h^(-1),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高于兴安落叶松林,随培养时间延长矿化速率迅速降低,并趋于平缓;(2)两种林型土壤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与温度和水分呈显著正相关。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在不同土层均高于兴安落叶松林,0<h≤10 cm土层,白桦林在20℃培养时,3个水分梯度下的累积矿化量分别是兴安落叶松林的1.27、1.01、1.19倍,10 cm<h≤20 cm土层分别是1.24、1.40、1.26倍;(3)两种林型土壤在温度从10℃升高到20℃时,温度敏感性(Q_(10))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且10 cm<h≤20 cm土层Q_(10)值高于0<h≤10 cm土层。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受温度和水分的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并伴随着森林碳排放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带 白桦林 兴安落叶松林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