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O56在鲁西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的试验验证
1
作者 刘鹏飞 欧阳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6-59,共4页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多年冬小麦季日蒸散量数据,对FAO56推荐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在地下水浅埋区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的灌溉制度下,即使不考虑地下水补给,单、双作物系数法的模拟结果也较精确,对各生育阶段的...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多年冬小麦季日蒸散量数据,对FAO56推荐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在地下水浅埋区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的灌溉制度下,即使不考虑地下水补给,单、双作物系数法的模拟结果也较精确,对各生育阶段的模拟误差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双作物系数法在覆盖度低的初期和后期可以较好的反映灌溉和降水的影响;当供水较少且不考虑地下水补给时,单、双作物系数法和土壤水分胁迫系数修正法的模拟误差均较大。因此,在地下水浅埋区灌溉和降水偏少时,FAO56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应慎重应用,如何考虑地下水对蒸散发的补给,从而实现FAO56在地下水浅埋区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o56 作物系数 作物需水量 土壤水分胁迫系数 地下水浅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资料缺测时Penman-Monteith温室修正式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潘永安 范兴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124,共8页
【目的】Penman-Monteith公式(P-M公式)是目前计算大田作物蒸腾蒸发量(ETc)的主要方法,利用该方法可预测未来短期内作物水分亏缺状况,但由于温室与大田之间的环境条件存在显著差异且温室气象数据往往不全,故需要研究提高温室作物水分状... 【目的】Penman-Monteith公式(P-M公式)是目前计算大田作物蒸腾蒸发量(ETc)的主要方法,利用该方法可预测未来短期内作物水分亏缺状况,但由于温室与大田之间的环境条件存在显著差异且温室气象数据往往不全,故需要研究提高温室作物水分状况预测精确度的途径。【方法】利用温室番茄主要生育期气象环境信息和土壤水分实测数据,对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和P-M温室修正式计算出的ETc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P-M温室修正式的可靠性与气象资料缺测时P-M温室修正式的应用方法,同时对温室气象数据缺测时运用P-M温室修正式计算参考作物蒸腾蒸发量(ET0)的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基于P-M温室修正式计算出的ETc与水量平衡法计算出的ETc结果较吻合,相对误差均小于10%。当气象资料缺测时,基于FAO推荐的几种计算方法,运用P-M温室修正式计算的ET0相对误差如下:由日照时数(n)估算太阳净辐射(Rn)进而求得ET0的方法相对误差为17.35%;由气温(T)估算Rn进而求得ET0的方法相对误差为41.69%;由最低气温(Tmin)代替相对湿度(RH)计算实际水汽压(ea)进而求得ET0的方法相对误差为19.09%;分别由n估算Rn,由Tmin计算ea进而求得ET0的方法相对误差为36.31%;Rn与ea均由T估算进而求得ET0的方法相对误差为61.23%。【结论】利用P-M温室修正式可以较好地预测温室作物的水分状况,当修正式的参数Rn缺测时可以用n计算Rn;当参数RH缺测时,可以用Tmin代替RH计算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温室修正式 气象资料缺测 fa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内陆河流域梯级生态带蒸散发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桂馨 王怡璇 +4 位作者 段利民 褚少杰 孙金 张波 刘廷玺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7,共10页
蒸散发是全球水-碳-能量耦合循环的纽带,是量化水文循环的关键过程。然而,由于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实地观测有限,导致针对不同景观群落蒸散发研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本文基于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2021年和202... 蒸散发是全球水-碳-能量耦合循环的纽带,是量化水文循环的关键过程。然而,由于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实地观测有限,导致针对不同景观群落蒸散发研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本文基于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2021年和2022年草原内陆河流域典型梯级生态带上4种代表性景观群落的蒸散发,探讨了生态带蒸散发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态带蒸散发变化年内呈季节性,干湿年间差异显著。随高程的降低,景观由荒漠沙丘、山坡草地逐渐向河谷湿地、河流漫滩转变,伴随着蒸散发由减到增的变化特征,具体为:河谷湿地苔草群落(HG)>河流漫滩芨芨草群落(HM)>山坡草地针茅群落(SD)>荒漠沙丘灌木群落(SQ)。HM、SD、SQ群落蒸散发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降水,其次为辐射和气温;HG群落受地下水补给,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水分,其次是辐射和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景观群落 蒸散发 降水 fao penman-montei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潜在蒸散发公式在汉江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67
4
作者 张晓琳 熊立华 +1 位作者 林琳 龙海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9-237,共9页
以汉江流域14个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数据源,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以及Hargreaves,Blaney-Criddle,Thornthwaite,Hamon 4种温度法计算各测站逐日以及逐月潜在蒸散发量,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到流域面平均年潜在蒸散发... 以汉江流域14个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数据源,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以及Hargreaves,Blaney-Criddle,Thornthwaite,Hamon 4种温度法计算各测站逐日以及逐月潜在蒸散发量,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到流域面平均年潜在蒸散发量。以FAO-56 Penman-Monteith结果为标准,与温度法年潜在蒸散发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修正温度法计算公式的经验系数,分析修正公式在汉江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参数修正前温度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相对偏差最大可达41.34%。修正后计算结果相对误差明显减小,最大偏差小于0.1%,并显示出较好的变化趋势和峰谷一致性。修正后的Hargreaves公式与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94,其次为Hamon公式和Thornthwaite公式,最后是Blaney-Criddle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量 汉江流域 温度法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源区Hargreaves法适用性与未来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测 被引量:16
5
作者 严坤 王玉宽 +2 位作者 徐佩 傅斌 李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3-281,共9页
利用岷江源区1961—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 56 Penman-Monteith和Hargreaves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以FAO 56 Penman-Monteith为标准对Hargreaves公式适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Hargreaves公式转换系数C0进行修正,建立基于月尺度的... 利用岷江源区1961—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 56 Penman-Monteith和Hargreaves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以FAO 56 Penman-Monteith为标准对Hargreaves公式适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Hargreaves公式转换系数C0进行修正,建立基于月尺度的参考作物蒸散发公式,结合Reg CM4.0区域模型生成的温度数据,对未来(2011—2099年)研究区参考作物蒸散发量变化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通径分析发现,在岷江源区气温是影响参考作物蒸散量最重要的气象因子,采用基于温度法的参考作物蒸散发公式具有理论依据;采用未修正的Hargreaves公式明显高估了该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特别是在雨季4—10月;修正后的Hargreaves公式绝对偏差与相对偏差显著减小,与FAO 56 Penman-Monteith月值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为3.76 mm、效率指数EF为0.39、可决系数CD为0.84,吻合系数d为0.8,能够满足研究区参考作物蒸散发估算精度;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岷江源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6 mm/(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岷江源区 fao 56 penman-monteith HARGREAVES 适用性评价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四川省潜在蒸散量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璐 崔宁博 +1 位作者 梁川 杨皓翔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7,共7页
为了研究四川省潜在蒸散量(ET0)的时空分布特性,利用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四川省4个分区45个站点1960—2010年51 a潜在蒸散量(ET0),首次采用云模型描述ET0的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51 a来四川省ET0先减小,2000年后有增加的趋... 为了研究四川省潜在蒸散量(ET0)的时空分布特性,利用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四川省4个分区45个站点1960—2010年51 a潜在蒸散量(ET0),首次采用云模型描述ET0的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51 a来四川省ET0先减小,2000年后有增加的趋势;4个分区ET0在时间上分布都不均匀,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的不均匀性较川西北高原稳定。ET0的空间分布较时间分布更不均匀,不均匀性更加不稳定。川西南山地区的多年平均ET0最大,川西北高原次之,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较小。ET0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在这51 a先增强,2000年后有所减弱。1991—2010年ET0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稳定性较前30 a减弱,但2000年后稳定性有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o-56penman-monteith 四川省 ET0 云模型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草地蒸散量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双喜 张耀生 +2 位作者 赵新全 孙广春 冯承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目的】研究祁连山北坡草地蒸散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牧区草场的科学经营、草地退化的防治以及区域草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型自动气象站(HOBO Weather Station,U.S.A)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FAO Penm... 【目的】研究祁连山北坡草地蒸散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牧区草场的科学经营、草地退化的防治以及区域草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型自动气象站(HOBO Weather Station,U.S.A)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方法估算了祁连山北坡草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结合FAO-56的推荐值,分析了草地实际蒸散量(ETc)的动态变化,同时模拟研究了相关环境因子对实际蒸散量的影响。【结果】夏季(7和8月)草地的实际蒸散量较大,冬季(12和1月)较小,在7月中旬达到年度最高值,平均为3.40mm/d;按相关系数的高低,环境因子对实际蒸散量的影响表现为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0~40cm)〉太阳辐射〉风速;土壤水分对实际蒸散量的影响表现为土壤深度越大,土壤水分对实际蒸散量的影响越小;太阳辐射量与实际蒸散量呈线性关系。【结论】祁连山北坡草地实际蒸散量的年际变化符合当地环境的变化规律,环境因子对其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在今后的草场管理、退化防止、生态建设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草地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o penman-monteith 祁连山 fao-56 蒸散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龙湿地芦苇沼泽蒸散发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昊 许士国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4,28,共4页
根据水生植物芦苇生长期内的特点,利用扎龙湿地水文气象监测站 2003年 6月份的气象监测资料及FAO(56)推荐的P M公式,计算了扎龙湿地芦苇沼泽区域的参照作物蒸散发量,并采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了扎龙芦苇湿地的实际蒸散发量.
关键词 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 芦苇沼泽 参照作物蒸散发 单作物系数法 实际蒸散发 扎龙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潇潇 潘学标 +3 位作者 顾生浩 胡琦 魏培 潘宇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42-152,共11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草原类型下参考作物蒸散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研究了内蒙古地区46个站点1961-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其辐射项和动力学项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 为深入了解不同草原类型下参考作物蒸散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研究了内蒙古地区46个站点1961-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其辐射项和动力学项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近50a来内蒙古各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年平均值均介于570~1 674 mm之间,该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其构成项的值西高东低,而且从高到低的5个草原类型依次为: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各区生长季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约占全年的80%。内蒙古各站点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率在-48~50 mm/10a之间,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和典型草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均不明显,草甸草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显著上升(P=0.001)。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辐射项的年值和月值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除草甸草原外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动力学项的年值和月值呈下降的趋势。风速是影响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和典型草原西部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首要因子,风速下降导致该地区蒸散呈下降的趋势;日平均温度是次要因子,但气温升高对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作用有限,参考作物蒸散量并未随气候变暖而显著增大;相对湿度是第三因子,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呈负相关(P=0.006);日照时数是第四因子,其值降低导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下降。典型草原东部和草甸草原地区各站点受气象因子综合影响使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上升的趋势。该研究探讨了内蒙古各类型草原参考作物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内蒙古各类型草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温度 参考作物蒸散 fao penman-monteith公式 草地 偏相关分析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ET_0计算方法的全局性评价及其率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晓丽 彭世彰 +2 位作者 徐俊增 杨静 张和喜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9-73,79,共6页
为了获取适合贵州地区时空全局的参考作物需水量少参数计算方法,根据对贵州省1959-2011年降雨量的降雨频率曲线分析,选取了2008年、2007年、2010年和2009年分别作为贵州省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水年的典型代表水平年,分别运用少... 为了获取适合贵州地区时空全局的参考作物需水量少参数计算方法,根据对贵州省1959-2011年降雨量的降雨频率曲线分析,选取了2008年、2007年、2010年和2009年分别作为贵州省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水年的典型代表水平年,分别运用少参数的Hargreaves法、Hargreaves修正法、Priestly-Taylor法、Irmak-Allen法和Mccloud法计算贵州全省内各站点在不同水平年的逐日ET0,并将其与标准的FAO-56Penman Monteith法计算结果进行相关性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Hargreaves法、Hargreaves修正法、Priestly-Taylor法和Irmak-Allen法与FAO-56PM法的相关性较好,趋势线斜率为0.855 9~1.186 4,相关系数均大于0.89;经过当地率定后无需风速资料的Priestly-Taylor法与Irmak-Allen法在不同水文年和空间上均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相对误差均小于8%,均方根误差为0.25mm/d,率定后仅需温度资料的Hargreaves法次之,相对误差为10.07%,均方根误差为0.32mm/d。研究结果为贵州地区在资料缺乏气象资料情况下ET0的精确计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参考作物需水量 fao-56Penman Monteith法 相关系数 平均相对误差 均方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常用净辐射计算方法在黄淮海平原应用的评价 被引量:25
11
作者 任鸿瑞 罗毅 谢贤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0-146,共7页
Penman修正式和FAO Penman-Monteith公式是利用气象资料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这些公式中净辐射是根据温度、日照时数、湿度以及一些当地的参数来计算的。用实测数据评价净辐射计算方法的研究还很少。该文作者利用中... Penman修正式和FAO Penman-Monteith公式是利用气象资料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这些公式中净辐射是根据温度、日照时数、湿度以及一些当地的参数来计算的。用实测数据评价净辐射计算方法的研究还很少。该文作者利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实测数据对两个公式中净辐射计算方法在黄淮海平原的应用进行了评价。在Penman修正式中,别尔良德法、彭曼法、布朗特法和邓根云法是常用的净长波辐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Penman修正式净辐射公式中,采用别尔良德净长波计算方法误差最小,而且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中净辐射计算精度一致,但都存在相对误差在11~1月份比其他月份偏大的现象。进一步建立了适合本地区的用总辐射推算净辐射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辐射 Penman修正式 fao penman-monteith公式 参考作物蒸散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山西区域地表干湿状况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国宏 张冬峰 +2 位作者 赵永强 田国珍 安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1-289,共9页
利用1961-2017年山西省67个台站观测资料和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山西省近57 a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干湿区界限的年代际波动和面积变化,探讨了影响本区域干燥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年干燥度指数... 利用1961-2017年山西省67个台站观测资料和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山西省近57 a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干湿区界限的年代际波动和面积变化,探讨了影响本区域干燥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年干燥度指数2.0为标准,山西全省可划分为半干旱和半湿润2个分区,其分区与植被覆盖度十分吻合;山西省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呈变湿趋势,2000年之后尤为明显,而西南部大部为变干趋势;干燥度指数在1960-1990年代呈波动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在1990年代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呈上升趋势;蒸散量的变化分3个阶段,1960-1970年代为上升趋势,1980-2000年代较为稳定,之后呈增加趋势;干湿区界限经历了1960-1990年代的东南向位移和之后的西北向位移2个阶段,相应的干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52%扩展到73%,之后缩减到23%;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同干燥度有显著相关性,且降水量同干燥度的相关性大于蒸散量,而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同干燥度相关不显著,但同蒸散量显著相关,最高和最低气温同干燥度或蒸散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晋西北沙漠化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干燥度变化趋势一致,干湿状况是晋西北沙漠化变化趋势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o penman-monteith 干燥度 气候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面积指数改进双作物系数法估算旱作玉米蒸散 被引量:31
13
作者 冯禹 崔宁博 +3 位作者 龚道枝 王罕博 郝卫平 梅旭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0-98,共9页
为准确估算和区分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该文基于实测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动态估算基础作物系数,利用LAI修正土壤蒸发系数,并基于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和区分黄土高原地区旱作春玉米ET,并以2... 为准确估算和区分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该文基于实测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动态估算基础作物系数,利用LAI修正土壤蒸发系数,并基于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和区分黄土高原地区旱作春玉米ET,并以2012、2013年寿阳站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微型蒸渗仪实测的春玉米ET和土壤蒸发(soil evaporation)对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的适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能够较为准确的估算春玉米ET,2012年春玉米全生育期ET估算值、实测值分别为365.3、372.6 mm,2013年分别为385.6、369.4 mm;2012年全生育期改进双作物系数法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模型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824、0.561 mm/d、0.817和0.449 mm/d,2013分别为0.870、0.381 mm/d、0.871和0.332 mm/d;同时,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可对春玉米各生育期ET进行准确区分,土壤蒸发估算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2012年全生育期估算和实测土壤蒸发分别为0.98和0.99 mm/d,分别占ET的38.12%和37.08%;2013年估算和实测土壤蒸发分别为0.86和0.89 mm/d,分别占ET的33.59%和35.90%。因此,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和区分黄土高原地区旱作春玉米ET。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区农田水分精准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蒸散 模型 黄土高原 旱作春玉米 双作物系数法 涡度相关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关中段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闻 曹明明 +2 位作者 邱海军 郭帅 李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45-1152,共8页
根据渭河流域关中段11个主要代表气象站点1955~2012年逐日气象数据,以FAOPenman-Monteith公式得出潜在蒸发量,分析渭河流域关中段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关中段年平均潜在蒸发量在1 073.9~1 284.1 mm,流域内多年... 根据渭河流域关中段11个主要代表气象站点1955~2012年逐日气象数据,以FAOPenman-Monteith公式得出潜在蒸发量,分析渭河流域关中段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关中段年平均潜在蒸发量在1 073.9~1 284.1 mm,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随着海拔的降低逐渐增高。2夏季潜在蒸发量在327.6~547.2mm,占全年的34%~42%,变化趋势与全年潜在蒸发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3渭河关中段随气温上升,潜在蒸发量减少。4年均潜在蒸发量与日较差、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量 fao penman-monteith公式 渭河流域关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三江平原日蒸散量估算 被引量:6
15
作者 白娟 杨胜天 +2 位作者 董国涛 郝芳华 王鸣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0-195,共6页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P-M)模型,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实现空间尺度上的扩展,对三江平原生长季(5—9月)不同气象条件和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日实际蒸散量进行了估算,并利用波文比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观测站日实际...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P-M)模型,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实现空间尺度上的扩展,对三江平原生长季(5—9月)不同气象条件和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日实际蒸散量进行了估算,并利用波文比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观测站日实际蒸散发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R2达到0.824,RMSE为0.493,研究所采用的基于遥感驱动的PM模型适用于三江平原日蒸散发的估算。(2)生长季内,三江平原的月蒸散发量呈单峰性分布,7月达到峰值;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与植被盖度和水分供给状况密切相关。(3)净辐射和气温是影响三江平原实际蒸散发的两个主要因子,其次为比湿和风速,此外,降水可以明显增加实际蒸散量,是影响区域蒸散发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遥感 fao penman-monteith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安徽省地表干湿时空变化及对农业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马晓群 张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3-790,共8页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并利用安徽省辐射观测资料对其净辐射项进行修正,计算近30年安徽省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用此计算值和相应时段的降水量计算干燥度(Ia),并进行了基于干燥度指标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地表干湿状况变化分析。分析...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并利用安徽省辐射观测资料对其净辐射项进行修正,计算近30年安徽省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用此计算值和相应时段的降水量计算干燥度(Ia),并进行了基于干燥度指标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地表干湿状况变化分析。分析表明:1971—2000年安徽省年干燥度平均值Ia=1的等值线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该分界线与1000 mm的年雨量线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也具有清晰的农业意义。20世纪70—90年代Ia=1的等值线南北波动,其波动区域正是安徽省江淮分水岭易旱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半湿润区、波动区域和湿润区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干燥度年代际、年际和半年际的变化趋势及变异率以及逐月干旱频率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fao penman-monteith模型 干燥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志威 孙萌 +1 位作者 游宇驰 余国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17-1324,共8页
蒸散发是若尔盖高原湿地重要的水文过程,但目前缺乏对若尔盖地区实际蒸散发量的相关研究结果。为计算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利用1967—2011年若尔盖高原地区红原、玛曲和若尔盖3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56推荐的Penman-Monte... 蒸散发是若尔盖高原湿地重要的水文过程,但目前缺乏对若尔盖地区实际蒸散发量的相关研究结果。为计算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利用1967—2011年若尔盖高原地区红原、玛曲和若尔盖3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56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公式,依据单作物系数法计算若尔盖地区实际蒸散量,利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趋势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草地蒸散量是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的主要构成部分,草地蒸散量达362.3mm·a-1,占74.28%。湿地蒸散量为116.6 mm·a-1,占23.85%;近45年来若尔盖高原3个气象站的ET_c显著相关,ET_c平均值为488.6 mm·a^(-1)。ET_c的变化并不明显,呈缓慢增加趋势,绝对变率为12.75 mm,相对变率为2.62%。若尔盖高原ET_c变化与植被生长周期密切相关,高强度蒸散过程集中在短暂的夏季,7月份平均值达3.73 mm·d^(-1)。4、10月份气温低于0℃,ET_c为1.5~2.0 mm·d^(-1);通过回归分析得出ET_c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式,相关系数r>0.9,P<0.05,相对误差均低于0.6%;年ET_c与年均气温相关性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年ET_c与年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1968—1971年ET_c增加36.09 mm,相对降水量增加5.82%;1971—1981、1981—2005年ET_c分别减少12.22 mm和16.34 mm;2005—2011年ET_c增加41.75 mm,相对降水量增加6.41%。该地区水文过程中蒸散发相对于水分补给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沼泽湿地 实际蒸散量 fao56P-M公式 单作物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四川省潜在蒸散量变化成因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璐 梁川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30,共5页
利用FAO-56Penman-Monteith法计算四川省4个分区1960—2010年逐月的潜在蒸散量(ET0),采用贡献率法分析ET0近50a来变化成因。结果表明:整个四川省、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日照时数和风速下降对ET0的负贡献超过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上升以及... 利用FAO-56Penman-Monteith法计算四川省4个分区1960—2010年逐月的潜在蒸散量(ET0),采用贡献率法分析ET0近50a来变化成因。结果表明:整个四川省、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日照时数和风速下降对ET0的负贡献超过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上升以及相对湿度下降对ET0的正贡献,使ET0呈下降趋势;川西北高原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上升以及相对湿度下降对ET0的正贡献超过风速和日照时数下降对ET0的负贡献,使ET0呈上升趋势;川西南山地平均、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的下降对ET0的负贡献超过了最高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下降对ET0的正贡献,使ET0呈下降趋势。四川省和四川盆地日照时数下降是ET0下降的主要原因,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风速下降是ET0下降的主要原因,川西北高原最低温度上升是ET0上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o-56penman-monteith 四川省 4个分区 贡献率法 ET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龙湿地参照作物蒸散发估算的经验模型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昊 许士国 孙砳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6-251,共6页
湿地参照作物蒸散发量是湿地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了扎龙湿地周边8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的历史数据,通过拟合经典的FAO56 Penman-Monteith模型,建立了估算扎龙芦苇湿地逐月参照作物蒸散发的经验模型。建模时考虑到各气象因... 湿地参照作物蒸散发量是湿地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了扎龙湿地周边8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的历史数据,通过拟合经典的FAO56 Penman-Monteith模型,建立了估算扎龙芦苇湿地逐月参照作物蒸散发的经验模型。建模时考虑到各气象因子对潜在蒸散发的作用,尝试了不同的组合方式及拟合模型,最终采用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降雨量和月平均风速四个因子,建立了非线性e指数方程。该模型与Blaney-Criddle、Priestley-Taylor、Hargreaves等三个常用经验模型进行了比较,得到较好的结果。新建模型在各气象站的应用表明,能够显著逼近FAO56 Penman-Monteith模型结果,计算的逐月参照作物蒸散发具有理想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模型 fao56 Penman—Monteith Blaney—Criddle Priesfley—Taylor HARGREAVES 参照作物蒸散发 扎龙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变化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鹏飞 孙占祥 +2 位作者 杨宁 冯良山 于秀捷 《辽宁农业科学》 2010年第3期36-39,共4页
根据辽西半干旱区阜新、朝阳站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 an-Monte 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0),统计并分析生长季与非生长季辽西地区的ET0、气象因子变化与及其影响ET0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阜新... 根据辽西半干旱区阜新、朝阳站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 an-Monte 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0),统计并分析生长季与非生长季辽西地区的ET0、气象因子变化与及其影响ET0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阜新地区ET0表现为随时间的增长趋势,而朝阳表现为随时间逐年减少趋势,80年代至今阜新、朝阳变化趋势显著。阜新、朝阳ET0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大体一致。在辽西地区影响ET0显著的气象因子顺序为:风速>太阳辐射>最高温度>降水量,20世纪80年代至今风速的显著性变化是辽西半干旱区ET0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 fao penman-monteith公式 气象因子 fao penman-monteith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