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钱锺书“有灵魂的酬唱”——兼及叔子“苦魂诗侣”
1
作者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5,177,178,共18页
20世纪初被“文学革命”逐出现代文学现场的旧体诗,其实未彻底隐退,它大体是低调或幽邃地潜入百年来知识者的日常私域或诉诸私谊性酬唱。钱锺书与冒效鲁(字叔子)长达半世纪(1938—1988)的酬唱被冠以“有灵魂”,是因为这两家的诚挚酬唱,... 20世纪初被“文学革命”逐出现代文学现场的旧体诗,其实未彻底隐退,它大体是低调或幽邃地潜入百年来知识者的日常私域或诉诸私谊性酬唱。钱锺书与冒效鲁(字叔子)长达半世纪(1938—1988)的酬唱被冠以“有灵魂”,是因为这两家的诚挚酬唱,皆在彼此生命史的关键时段,交互生发了足以“安魂”的精神之魅。此“安魂”之“安”,对钱锺书而言,主要体现在1939—1941年于“人与自我”维度“安顿”其“吾甘殉学”之人格根基;对叔子来说,则体现在1942—1947年于“人与家国”维度“安抚”其“是桧是松”之伦理忧患。正是在钱锺书“安抚”叔子的伦理忧患一案中,钱创造性地从千年诗史所流传的“押韵之酬唱”咏叹体式,演化出了“不押韵之酬唱”叙事体式。钱锺书对叔子苦魂的“押韵之酬唱”,宜检索《槐聚诗存》;钱锺书对叔子苦魂的“不押韵之酬唱”,则须沉潜往复小说《围城》第三章登场的“董斜川”这一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有灵魂的酬唱 叔子 苦魂诗侣 《槐聚诗存》 《围城》 董斜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 被引量:18
2
作者 江岚 罗时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42,共10页
唐诗向英语世界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为此事发端并奠定了基础的,是一批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员。传教士汉学家中首开唐诗英译先河的是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迄今所知最早的唐诗单篇英文译... 唐诗向英语世界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为此事发端并奠定了基础的,是一批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员。传教士汉学家中首开唐诗英译先河的是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迄今所知最早的唐诗单篇英文译介,便见于1815年由广州东印度公司出版社出版的马礼逊译著《汉语原文英译(附注)》(Transl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with Notes)。艾约瑟(Joseph Edkins)作为一位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对唐诗英译的贡献,在于他先后发表的两篇关于李白及其诗歌的论文。而在早期英国驻华外交官出生的汉学家中,戴维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翟尔斯(Herbert Allen Giles)和弗莱彻(William John Bainbrigge Fletcher)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唐诗译介者。其中弗莱彻的《英译唐诗选》(Gems of Chinese Verse)是第一本断代唐诗英译著作,具有较高的传播影响。这些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在中国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精通汉语,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和了解。他们的唐诗英文译本,虽然作品选择多非名篇,且瑕瑜互见,远未达到完美的境界,甚至有不少误读误解,但他们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对唐诗这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上推进了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西方文化视野的进程,使英语世界的文化探求者,可以借此约莫遥望到东方诗国的顶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英译 英国汉学家 传教士 外交官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与引领: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贡献——以砚屏的产生及风行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吕肖奂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45,共7页
砚屏并非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砚屏辨》所云"自东坡、山谷始作",而是欧阳修至迟在庆历八年就请人用虢州紫石(又称月石)制作而成,并有了砚屏之名。在砚屏的产生与广泛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创造性贡... 砚屏并非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砚屏辨》所云"自东坡、山谷始作",而是欧阳修至迟在庆历八年就请人用虢州紫石(又称月石)制作而成,并有了砚屏之名。在砚屏的产生与广泛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创造性贡献,以及他们发扬光大器物文化的主体精神与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欧阳修 砚屏唱和诗 器物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世纪朝日文人的“文会”与“文战”——以笔谈唱和集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韩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66,共16页
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朝鲜王朝多次向日本派出通信使团,朝鲜通信使团成员与日本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其中又以18世纪最为突出。朝日文人的交流可从"文会"与"文战"两个方面来看。具体来说,朝日文人展开"... 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朝鲜王朝多次向日本派出通信使团,朝鲜通信使团成员与日本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其中又以18世纪最为突出。朝日文人的交流可从"文会"与"文战"两个方面来看。具体来说,朝日文人展开"文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文趣"与"收集资讯",而对"中华文化"与"自身文化"、"性理学"与"古学"的不同看法,则是双方进行"文战"的诱因。到了18世纪后期,日本文人认同与提高日本文化地位的意识不断高涨,也激发了日本文人与朝鲜文人展开文战的底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通信使 笔谈唱和 文会 文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史语境中的应时德诗汉译之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叶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99,共4页
本文选择现代中德文化交流史被湮没的一位重要人物应时为个案,追溯其与胡适交谊,比较作为留日、留美、留德学人代表之鲁迅、胡适与应时的海涅汉译所体现的不同文化路径,尤其肯定其开文学史先河的《德诗汉译》之功用,认为其贡献在于:一... 本文选择现代中德文化交流史被湮没的一位重要人物应时为个案,追溯其与胡适交谊,比较作为留日、留美、留德学人代表之鲁迅、胡适与应时的海涅汉译所体现的不同文化路径,尤其肯定其开文学史先河的《德诗汉译》之功用,认为其贡献在于:一是提出学术译诗的标准;二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三是体现译作的本土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时 胡适 鲁迅 《德诗汉译》 中德文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的宋诗运动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萌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5-88,共4页
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宋诗运动的关系是一个迄今未受学界充分关注的话题。1895-1906年间,郑孝胥、陈三立、沈瑜庆、陈衍、沈曾植等宋诗派主要成员都曾客张之洞幕,这个时期的诗文酬唱酝酿了宋诗派的理论,加强了诗人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宋... 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宋诗运动的关系是一个迄今未受学界充分关注的话题。1895-1906年间,郑孝胥、陈三立、沈瑜庆、陈衍、沈曾植等宋诗派主要成员都曾客张之洞幕,这个时期的诗文酬唱酝酿了宋诗派的理论,加强了诗人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宋诗派的影响,宗宋诗风逐渐成为一种诗学潮流,其余波影响至上世纪四十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幕府 宋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汉诗在中国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共11页
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汉诗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但反之"学生"的习作,也曾对"老师"有所回馈——这种日语称之为"逆输入"的现象,迄今似乎无人问津。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的视点出发,对日本... 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汉诗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但反之"学生"的习作,也曾对"老师"有所回馈——这种日语称之为"逆输入"的现象,迄今似乎无人问津。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汉诗传入中国的历史轨迹作全方位的扫描和评述,不但可以发现诸如"文明开化新诗"对于晚清"诗界革命"的影响等等"逆向反馈"的文学现象,更可以揭示东亚汉文学史上罕为人知的一个侧面,由此为中国文学的开放性、包容性,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的崭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诗 文化交流 逆输入 双向互动 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朝鲜诏使诗世界观探析:以祁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廖肇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6-174,共9页
在东亚文化交流中,汉诗文成为东亚知识社群彼此沟通情志最重要的媒介,《皇华集》作为明使节与朝鲜儒臣的酬唱之作,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所收明前期诏使祁顺的酬唱诗,于中朝诗史留下了巨大的投影。透过中国、朝鲜文人笔... 在东亚文化交流中,汉诗文成为东亚知识社群彼此沟通情志最重要的媒介,《皇华集》作为明使节与朝鲜儒臣的酬唱之作,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所收明前期诏使祁顺的酬唱诗,于中朝诗史留下了巨大的投影。透过中国、朝鲜文人笔下的祁顺事迹及其自身的书写,呈现出祁顺出使朝鲜期间的异国经验,特别是他与徐居正那场著名的诗战。祁顺诗作中的时空观念相当程度体现明代诏使诗的共通点,一方面对异国风土民俗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则特别强调中华文化观念的普遍化。在祁顺的诏使诗中,中华文化与皇明之化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对朝鲜王国的山川风光、纯朴民风、圣君贤臣亦青眼有加。祁顺的诏使诗基本上仍属盛世之音,诗风清雅平和,在馆阁体之外,又多了一点道学气,此固然是个性使然,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诏使诗 祁顺 异国经验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