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3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auditory P300 in several trials 被引量:1
1
作者 莫少锋 汤井田 陈洪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201-2206,共6页
A method was demonstrated based on Infomax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nfomax ICA) for automatically extracting auditory P300 signals within several trials. A signaling equilibrium algorithm was proposed to enhanc... A method was demonstrated based on Infomax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nfomax ICA) for automatically extracting auditory P300 signals within several trials. A signaling equilibrium algorithm was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fomax ICA decomposition. After the mixed signal was decomposed by Infomax ICA, the independent component(IC) used in auditory P300 reconstruction was automatically chosen by us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fixed temporal pattern. And the result of auditory P300 was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selected IC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uditory P300 can be detected automatically within five trials.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tandard signal and the signal detected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between the standard signal and the signal detected using the average method within five trials. The wave pattern result obtained using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better and more similar to the standard signal than that obtained by the average method for the same number of trials. Therefore,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automatically detect the effective auditory P300 within several t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auditory P300: fixed temporal patltern several trials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诱发电位预警标准对颈椎及胸椎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减压术后运动功能的预测作用
2
作者 李莉 李欢 +7 位作者 陈凯 刘佳 沈文文 王雨晴 吴秀芳 白玉树 李强 刘建民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898-2905,共8页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在颈椎和胸椎两个不同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OPLL)减压手术中的最佳预警阈值,及不同MEP参数对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医院诊断为颈椎或胸椎OPLL且行减压手术的227...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在颈椎和胸椎两个不同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OPLL)减压手术中的最佳预警阈值,及不同MEP参数对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医院诊断为颈椎或胸椎OPLL且行减压手术的227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31例,女96例,年龄(60±10)岁。术中所有患者均全程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记录减压过程中MEP波幅变化的最小值与入室基线的比值Dmax,及减压结束后MEP终末波幅改变与入室基线的比值Dend,比较两个比值和术后即刻、1年下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根据医学研究理事会肌肉力量评分(MRC)标准,将术后评分结果与术前相比≥1分定义为术后运动功能障碍。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Dmax和Dend与术后即刻、1年下肢运动功能相关性,绘制Dmax、Dend预测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227例患者中,186例为颈椎OPLL,41例为胸椎OPLL。其中颈椎组在术后即刻、1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发生例数分别为7例(3.76%)、2例(1.08%),胸椎组分别为9例(21.95%)、3例(7.32%),胸椎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于颈椎组(P<0.001)。颈椎组双侧下肢运动诱发电位的基线诱发率为98.92%(368/372),胸椎组为96.34%(79/82)。颈椎组和胸椎组的Dend与术后即刻双侧下肢运动功能情况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Dmax,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椎组r=0.669、0.517,P=0.001 2;胸椎组r=0.882、0.727,P=0.003 6),而颈椎组和胸椎组的Dend及Dmax与术后1年双侧下肢运动功能情况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组r=0.457、0.352,P=0.088;胸椎组r=0.760、0.625,P=0.098)。颈椎组在术后即刻及1年Dend的cut-off值均为0.853,Dmax的cut-off值分别为0.881、0.978;胸椎组在术后即刻及1年Dend的cut-off值分别为0.532、0.639,Dmax的cut-off值分别为0.532、0.64。结论 在OPLL手术中,MEP监测策略需根据手术节段调整,颈椎应侧重Dmax以平衡高灵敏度与特异度,而胸椎可灵活选用Dmax或Dend。颈椎OPLL术中需采用更高的MEP预警阈值(Dmax:术后即刻0.881、1年0.978;Dend:0.853),而胸椎OPLL的预警阈值则显著更低(Dmax/Dend:术后即刻0.532、1年0.6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诱发电位 运动 胸椎手术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机械手控制教学实验设计
3
作者 王刚 胡哲浩 +3 位作者 陶怡 李雯 杨松健 张建保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6-191,共6页
遵循围绕学科前沿的教学理念,将基于脑机接口(BCI)的机械手控制应用实例引入实验教学,旨在革新“生物医学工程综合设计实验”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实验案例以脑电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机械手控制为核心,涵盖了视觉刺激界面、数据采集系统... 遵循围绕学科前沿的教学理念,将基于脑机接口(BCI)的机械手控制应用实例引入实验教学,旨在革新“生物医学工程综合设计实验”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实验案例以脑电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机械手控制为核心,涵盖了视觉刺激界面、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和机械手控制系统的集成开发。通过因材施教模式,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功能升级和创新探索。教学实践证明,整个流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多方面提升了其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综合设计实验 教学实验 脑-机接口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机械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征及其与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睿琦 陈建勇 +5 位作者 蒋怀礼 张茹 张娜 赵艳丽 李华伟 吴沛霞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39,共6页
目的调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后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表现,分析复位后有无残余症状患者的VEMP特征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调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后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表现,分析复位后有无残余症状患者的VEMP特征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耳鼻喉科门诊连续入组的单侧后半规管或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198例。其中,男69例,女129例,平均年龄为(51.8±13.83)岁。在耳石复位成功后一周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症状(头晕、眩晕、不稳感等),并对患者进行VEMP检查。结果198例患者中,水平半规管BPPV 56例,后半规管BPPV 142例,有93例患者(47%)报告存在复位后残余症状。残余症状组的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引出异常率显著高于无残余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5)。残余症状组BPPV患侧耳的P1潜伏期较无症状组延长(t=0.87,P<0.05),残余症状组的双侧未引出率均高于无残余症状组,患侧耳(χ^(2)=22.08,P<0.001),健侧耳(χ^(2)=16.80,P<0.001)。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的引出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患侧耳(χ^(2)=1.30,P=0.254),健侧耳(χ^(2)=1.72,P=0.189)。BPPV患侧耳oVEMP阈值增高比例与健侧耳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559)。但患侧耳cVEMP阈值增高比例显著高于健侧耳(χ^(2)=9.63,P<0.05)。结论耳石复位后存在残留症状的BPPV患者,其VEMP表现与无症状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双侧耳oVEMP引出率均更低,oVEMP的异常率较cVEMP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残余症状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圆窗内耳开放后不同时间豚鼠听功能电生理变化研究
5
作者 郑文蕊 张斯 王林娥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80,共5页
目的 探讨豚鼠经圆窗内耳开放后不同时间豚鼠听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7只(14耳)健康成年豚鼠,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3只(6耳)于经圆窗内耳开放前、开放后即刻、1、2、3、4、5、10 min时行圆窗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 目的 探讨豚鼠经圆窗内耳开放后不同时间豚鼠听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7只(14耳)健康成年豚鼠,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3只(6耳)于经圆窗内耳开放前、开放后即刻、1、2、3、4、5、10 min时行圆窗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s,ECAP)检测,比较分析豚鼠各检测时间ECAP阈值、总和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summating potentials,ESP)阈值、ECAP幅值及ESP幅值;第2组4只(8耳)于上述相同时间点行圆窗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检测,比较分析豚鼠各检测时间EABR阈值、Ⅲ波潜伏期。结果 经圆窗内耳开放后5 min及10 min时,豚鼠ECAP阈值明显升高。经圆窗内耳开放后即刻、1、2、3、4、5 min及10 min豚鼠EABR阈值及Ⅲ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圆窗内耳开放后,健康豚鼠听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豚鼠听功能变化与耳蜗暴露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经圆窗内耳开放后4 min内豚鼠听功能无明显变化,5 min及10 min时豚鼠听功能有所下降。经圆窗内耳开放>4 min对健康豚鼠的听功能会造成一定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窗 内耳开放 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助听后声场听觉皮层诱发反应阈和行为听阈相关性研究初探
6
作者 Wong Cheryl 史文迪 +4 位作者 李洋 王远 王永华 肖永涛 凃磊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探讨在感音神经性听障患儿佩戴助听器后声场短纯音刺激听觉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反应阈与助听后行为测听阈值在0.5、1、2、和4 kHz的相关性,为快速在清醒状态下客观评估助听器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探讨在感音神经性听障患儿佩戴助听器后声场短纯音刺激听觉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反应阈与助听后行为测听阈值在0.5、1、2、和4 kHz的相关性,为快速在清醒状态下客观评估助听器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5日于惠耳国际听力中心前来复查的轻至重度感音神经性听损的助听器验配的患儿27例(27耳),轻至重度感音神经性听障儿童,在测试频率0.5、1、2、和4 kHz使用声场短纯音引出助听后CAEP的P1波反应阈及对应声场行为测听阈值,并进行同体对比分析各频率相关性。结果儿童的声场下短纯音CAEP P1反应阈及声场行为测听的助听听阈在0.5、1、2、4 kHz测试频率显著相关,r系数依次为0.825、0.766、0.583及0.610;在各测试频率上助听后声场CAEP和语频纯音平均阈值差依次为(6.30±8.27)、(3.52±8.86)、(2.41±9.84)、(1.67±10.83)dB HL。结论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佩戴助听器的声场短纯音CAEP P1波反应阈值与声场行为测听阈值显著相关、差值小,声场CAEP可用于听障患儿进行助听后清醒状态下的客观效果评估,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 助听器 阈值 感音神经性听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间隔对持续性θ爆发刺激预调控间歇性θ爆发刺激诱导运动皮质可塑性的影响
7
作者 耿阿燕 王庆雷 +4 位作者 沈俊帆 朱仕哲 季盼盼 王彤 郭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间隔的持续性-间歇性θ爆发刺激(cTBS-iTBS)预调控方案对初级运动皮质(M1)可塑性的影响。方法2024年3月至8月于常州市德安医院招募健康青年受试者39例。受试者随机交叉接受间隔5 min、10 min和15 min的cTBS-iTBS预调控...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间隔的持续性-间歇性θ爆发刺激(cTBS-iTBS)预调控方案对初级运动皮质(M1)可塑性的影响。方法2024年3月至8月于常州市德安医院招募健康青年受试者39例。受试者随机交叉接受间隔5 min、10 min和15 min的cTBS-iTBS预调控方案,干预前和干预后0 min、10 min、20 min和30 min记录M1运动诱发电位(MEP)振幅。结果刺激方案(F=19.761,P<0.001)和测量时间(F=10.224,P<0.001)的主效应均显著;干预后各时间点,间隔10 min时,MEP振幅高于间隔5 min和15 min的方案(t>3.010,P<0.05)。结论cTBS后10 min施加iTBS可更有效增强M1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θ爆发刺激 可塑性 运动诱发电位 双向突触可塑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耳声发射在听觉传出神经功能检测中的应用
8
作者 陈潇露 黄珊 +1 位作者 李吉平 钱敏飞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1,共5页
耳声发射对侧抑制是常见的听觉传出神经功能检查方法。本文总结目前临床常用的三种耳声发射对侧抑制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测试原理,临床进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比3种用于对侧抑制研究的耳声发射特征,为听觉传出神经功能的科研及临床研... 耳声发射对侧抑制是常见的听觉传出神经功能检查方法。本文总结目前临床常用的三种耳声发射对侧抑制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测试原理,临床进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比3种用于对侧抑制研究的耳声发射特征,为听觉传出神经功能的科研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传出神经 对侧抑制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 刺激频率耳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潇珺 王哈妮 +2 位作者 俞红 李元梅 周煜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择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均接受综...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择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均接受综合治疗和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给予伪HDtDCS,试验组给予HD-tDCS,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记录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WMFT、MBI评分,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CMCT明显改善(t>3.177,P<0.01),试验组更优(t>3.610,P<0.01)。FMA-UE和WMFT评分与皮质潜伏期、CMCT呈负相关,与皮质振幅呈正相关(|r|>0.448,P<0.001)。结论HD-tDCS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皮质脊髓运动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康复机器人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10
作者 桑振华 薛司洋 +1 位作者 魏宸铭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9,共7页
近年来,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常用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包括运动想象及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研究中。本文对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后运动障碍的机制以及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在上肢和下肢... 近年来,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常用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包括运动想象及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研究中。本文对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后运动障碍的机制以及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在上肢和下肢运动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主动控制外接设备,并促进运动皮质神经通路重塑,实现运动功能的重建,在脑血管病康复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尽管脑机接口在研究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信号处理、跨被试研究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本文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卒中 运动想象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记录体感诱发电位在胸椎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张信 员阳 +3 位作者 齐华光 宋潇 李春娟 王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2-689,共8页
目的分析双通道与单通道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监测在胸椎疾病接受外科内固定手术中的波形分化情况并评估双通道SSEPs在胸椎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西安市红会医... 目的分析双通道与单通道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监测在胸椎疾病接受外科内固定手术中的波形分化情况并评估双通道SSEPs在胸椎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接受胸椎疾病手术的135例患者,其中66例进行了常规单通道记录的SSEPs监测,另外69例进行了双通道SSEPs监测。通过观察单通道SSEPs与双通道SSEPs的波形分化情况,使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年龄、病因分类对SSEPs波形分化及监测成功率的影响,并比较两组术中监测的成功率及报警病例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组、胸椎疾病的病因分类均对术中SSEPs监测成功率产生影响,病因分类中骨折组患者的SSEPs波形分化情况最不理想。术中监测结果表明,单通道SSEPs监测成功率为80.30%,双通道监测成功率为98.55%(P<0.05);术中报警病例中,单通道SSEPs监测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67%,双通道SSEPs监测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3%。结论在胸椎疾病手术中,患者年龄、胸椎疾病的病因类型均对术中SSEPs监测成功率产生影响。双通道记录的SSEPs监测可对患者脊髓后索传导通路功能进行有效而准确的评估,利用双通道SSEPs监测可显著提高胸椎疾病患者的监护成功率并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SSEPs) 双通道记录 胸椎疾病 术中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CBAM-LSTM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电信号识别方法
12
作者 巩炫麟 陶庆 +1 位作者 苏娜 马金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175-4182,共8页
在使用传统方法处理稳态视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的脑电信号时,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充分性存在不足,影响信号的识别准确率。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与卷积... 在使用传统方法处理稳态视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的脑电信号时,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充分性存在不足,影响信号的识别准确率。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与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信号分类识别方法。以CNN为基础框架,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对通道及空间特征进行充分提取,加入LSTM提高对时序特征的提取能力,实现对SSVEP信号的目标识别。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法能够充分有效的提取各级特征且识别准确率较高,相比于典型相关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CNN、CBAM-LSTM、CNN-CBAM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5.3%、2.95%、2.27%、1.71%,可见该模型对SSVEP信号的分类识别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卷积神经网络 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 长短时记忆网络 目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Transformer网络与卷积神经网络的稳态运动视觉诱发电位解码方法
13
作者 张焕卿 谢俊 +3 位作者 杨瀚林 杜方钊 金志伟 陈昱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3,共10页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CNN)在感受野有限、缺乏对全局信息的有效感知,以及在处理短时稳态运动视觉诱发电位(SSMVEP)信号时分类效果欠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紧凑EEGNet-Transformer(即EEGNetformer)网络。EEGNetformer网络融合了为脑电(EEG)信...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CNN)在感受野有限、缺乏对全局信息的有效感知,以及在处理短时稳态运动视觉诱发电位(SSMVEP)信号时分类效果欠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紧凑EEGNet-Transformer(即EEGNetformer)网络。EEGNetformer网络融合了为脑电(EEG)信号识别任务而设计的通用的卷积神经网络EEGNet网络和Transformer网络的优势,有效地捕捉与处理脑电信号中的局部和全局信息,增强网络对SSMVEP特征的学习,进而实现良好的解码性能。EEGNet网络用于提取SSMVEP的局部时间和空间特征,而Transformer网络用于捕捉脑电时间序列的全局信息。在基于SSMVEP-BCI范式采集的数据基础上,开展了实验以评估EEGNetformer网络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当在2 s SSMVEP数据条件下,EEGNetformer网络在基于被试者内情况的平均准确率为88.9%±6.6%,在基于跨被试者情况的平均准确率为69.1%±4.3%。与传统的CNN算法相比,EEGNetformer网络的分类性能提升了4.2%~17.4%。研究内容说明,EEGNetformer网络在有效提高SSMVEP-BCI识别准确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进一步提升SSMVEP-BCI解码性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运动视觉诱发电位 EEGNet网络 Transformer网络 EEGNetformer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识别研究综述
14
作者 毕文龙 魏笑 +2 位作者 李亚男 谭草 赵彦峻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17,共9页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 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凭借其信噪比高、信息传输率高等优点成为脑控技术主流范式之一。对SSVEP信号的特征识别和特征提取算法是SSVEP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但目前研究中适用于SSVEP算法的综述较...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 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凭借其信噪比高、信息传输率高等优点成为脑控技术主流范式之一。对SSVEP信号的特征识别和特征提取算法是SSVEP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但目前研究中适用于SSVEP算法的综述较少。针对此问题,总结近年来适用于SSVEP机器学习算法,从机器学习的角度将算法分为无监督学习和有监督学习,介绍典型相关分析、卷积神经网络等算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总结当前SSVEP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并讨论SSVEP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典型相关分析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南京 郝立夏 许鹏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78,共5页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对照组(45例)与联合组(46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给予...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对照组(45例)与联合组(46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给予针灸联合康复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运动诱发电位、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血清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更高(93.48%vs 73.3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半身不遂、眩晕、心烦易怒、言语不清、盗汗、面色苍白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降低,且联合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缩短,且联合组更短(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波幅、肢体运动功能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且联合组更高(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分析与其改善运动诱发电位、调整血清指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疗法 脑卒中 肢体功能障碍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血清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截骨短缩致脊髓血流量变化对脊髓保护性和安全性影响的荟萃分析
16
作者 叶小龙 马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目的:系统评价脊柱截骨短缩导致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的变化及其对脊髓的影响,探究截骨短缩的安全范围。方法:计算机检索2024年5月之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CBM等数据库发表... 目的:系统评价脊柱截骨短缩导致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的变化及其对脊髓的影响,探究截骨短缩的安全范围。方法:计算机检索2024年5月之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CBM等数据库发表的有关脊柱截骨短缩后SCBF变化的相关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量及结局指标等),并综合运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风险主要源自分配隐藏和结局盲法;综合6篇随机对照研究的Jadad量表评分和2篇队列研究NOS量表评分均≥5分,总计纳入170个研究对象,其中犬91只,兔50只,临床患者29例。在犬和兔的动物实验中,犬脊柱椎体短缩2/4较短缩1/3或1/4时SCBF有所增加[OR=-24.10,95%CI(-35.96,-12.23),Z=3.98,P<0.0001];犬脊柱椎体短缩2/3或3/4较短缩2/4时SCBF明显减少[OR=44.63,95%CI(19.16,70.09),Z=3.43,P=0.0006],且出现明显的脊髓诱发电位(spinal cord-evoked potentials,SCEP)异常;脊柱椎体短缩2/3或3/4较短缩1/3或1/4时SCEP明显异常[OR=0.03,95%CI(0.00,0.21),Z=3.55,P=0.0004];兔脊柱椎体短缩超过2/4时硬膜囊迂曲角明显增大[OR=53.51,95%CI(17.92,89.10),Z=2.95,P=0.003],进而导致SCBF急剧减少,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研究中,脊柱椎体短缩不超过2/4,即切除间隙约2/4较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后SCBF略有增高[OR=43.81,95%CI(20.40,67.21),Z=3.67,P=0.00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犬、兔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脊柱椎体短缩不超过2/4是截骨短缩的安全范围;在犬的动物实验中,短缩超过2/3或3/4时会导致SCBF急剧减少,引起明显的SCEP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截骨术 脊柱畸形 脊柱短缩 脊髓血流量 脊髓诱发电位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SSVEP和YOLOv3的时敏目标识别方法
17
作者 马留洋 胡争争 栗武华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9,共8页
针对目标跟踪过程中目标身份(ID)跳变而影响时敏目标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增强现实技术(AR)、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和YOLOv3的人在回路的“检测-决策”时敏目标识别方法(AR-SSVEP-YOLOv3)。利用目标感知模块获取前端场景视频,... 针对目标跟踪过程中目标身份(ID)跳变而影响时敏目标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增强现实技术(AR)、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和YOLOv3的人在回路的“检测-决策”时敏目标识别方法(AR-SSVEP-YOLOv3)。利用目标感知模块获取前端场景视频,并通过AR眼镜实时呈现,YOLOv3算法完成场景视频中敏感目标检测,AR-SSVEP脑电处理模块解析受试者的脑电数据,在ID变化过程中对时敏目标进行识别。对比分析时敏目标的识别率,结果表明:AR-SSVEP-YOLOv3时敏目标识别方法相比YOLOv3算法识别率平均提升了18.8%,相比YOLOv3-Sort算法平均提升了8.0%。AR-SSVEP-YOLOv3时敏目标识别方法可以降低目标ID跳变对时敏目标识别的影响,提升人机交互能力和时敏目标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人工智能 时敏目标 目标检测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目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明距离的SSVEP-BCI脑电信号编码与识别
18
作者 赵耀 阎文婕 +3 位作者 王学栋 侯殿妮 张星宇 李丹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073-5082,共10页
传统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脑机接口系统通常使用少量频率进行编码,导致编码数量限制在几十个,无法满足有大量指令需求的环境作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海明距离的多频编码(Hamming... 传统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脑机接口系统通常使用少量频率进行编码,导致编码数量限制在几十个,无法满足有大量指令需求的环境作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海明距离的多频编码(Hamming distance multi-frequency code,HDMFC)范式及相应的识别算法,将海明距离同刺激范式编码和信号识别算法结合,利用8个频率信号可编码120个指令,并对7名受试者进行数据采集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海明距离的120编码在线实验准确率可达90.60%。研究成果为SSVEP范式编码数量的增加和分类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验证了海明距离在这一领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 脑机接口(BCI) 海明距离 多频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定型语言障碍患者听觉诱发电位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艳霞 KIM HaKyung +1 位作者 刘巧云 张宗云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特定型语言障碍(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SLI)患者智力正常,却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存在问题,目前其病因尚无定论,仅几个潜在病因正被探讨,其中该群体听觉信息处理能力与其语言问题的关系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电生理检测... 特定型语言障碍(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SLI)患者智力正常,却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存在问题,目前其病因尚无定论,仅几个潜在病因正被探讨,其中该群体听觉信息处理能力与其语言问题的关系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电生理检测技术探讨SLI患者的听觉信息处理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证据。本研究从听性脑干反应、中潜伏期反应和长潜伏期反应几个方面对SLI患者听觉信息处理能力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尝试厘清SLI患者在听觉信息处理方面的特征,并分析其与语言问题的关系,以期为SLI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型语言障碍 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觉距离感知的主观评价及脑电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研究
20
作者 杜诗沁 林志斌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听觉距离感知在识别潜在危险、确定声源位置、日常活动、人际交流、音乐和艺术表演以及学习与记忆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结合主观评价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分析,通过行为学实验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 听觉距离感知在识别潜在危险、确定声源位置、日常活动、人际交流、音乐和艺术表演以及学习与记忆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结合主观评价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分析,通过行为学实验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生理测量,探究了听觉距离感知的现象及其潜在机制.主观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在近距离条件下的距离感知较为准确.在远距离条件下,感知准确性下降,呈现出与幂函数拟合一致的低估现象.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与近偏差刺激相比,被试对远偏差刺激的响应错误率与反应时间均显著增加.在ERP实验结果中,观察到P1-N1-P2复合体的存在.在无注意力条件下,P3a成分仅在偏差更明显的近偏差刺激处出现,而引入注意力后,无论远偏差还是近偏差刺激,P3a成分均有显现.P3b成分仅在引入注意力的条件下显著,并且随着刺激强度降低和任务难度增加,其时延增加且振幅下降.ERP图像还揭示了大脑半球特异化的现象,结果显示右半球对于距离相关的听觉刺激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距离感知 听觉主观评价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声源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