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SrSiO_(4)∶Sm^(3+),Eu^(3+)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和能量传递研究
1
作者 刘月 范浩爽 +4 位作者 孟宪国 许英朝 洪俊煌 林振鹏 李浩来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7,共11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CaSrSiO_(4)∶Sm^(3+),Eu^(3+)系列荧光粉,并研究了CaSrSiO_(4)∶Sm^(3+),Eu^(3+)的物相组成、形貌、发光性能、热稳定性以及存在的能量传递现象。物相分析表明,Sm^(3+)与Eu^(3+)单掺和共掺均没有改变基质晶体结构,...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CaSrSiO_(4)∶Sm^(3+),Eu^(3+)系列荧光粉,并研究了CaSrSiO_(4)∶Sm^(3+),Eu^(3+)的物相组成、形貌、发光性能、热稳定性以及存在的能量传递现象。物相分析表明,Sm^(3+)与Eu^(3+)单掺和共掺均没有改变基质晶体结构,形成了单一纯相。CaSrSiO_(4)∶Sm^(3+)单掺荧光粉在405 nm激发下的最强发射峰位于597 nm处,来源于^(4)G_(5/2)→^(6)H_(7/2)跃迁。双掺荧光粉CaSrSiO_(4)∶Sm^(3+),Eu^(3+)的荧光光谱表明,Sm^(3+)与Eu^(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能量传递通过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实现,传递效率为40.6%。CIE色度坐标由橙红光区域向纯红光区域偏移。此外,CaSrSiO_(4)∶Sm^(3+),Eu^(3+)在423 K下的发光强度为室温下的94.85%,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将样品与395 nm紫外LED芯片进行封装,封装的器件可发出较高显色指数和较低色温的白光。CaSrSiO_(4)∶Sm^(3+),Eu^(3+)系列荧光粉有望成为白光LED红色荧光粉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rSiO_(4)∶Sm^(3+) Eu^(3+) 红色荧光粉 物相结构 发光性能 能量传递 能级跃迁 白光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Sm^(3+)共掺双钙钛矿Gd_(2)ZnTiO_(6)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其热稳定性
2
作者 王佳琦 杜海红 +3 位作者 高静怡 武莉 孔勇发 许京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66-1974,共9页
具有高热稳定性的红色发光材料对于改善光转换型白光LED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引入敏化剂来实现能量传递至发光中心从而提高荧光粉热稳定性是开发高效WLED用荧光粉的有效策略。本文以双钙钛矿结构化合物Gd_(2)ZnTiO_(6)为基质,制备... 具有高热稳定性的红色发光材料对于改善光转换型白光LED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引入敏化剂来实现能量传递至发光中心从而提高荧光粉热稳定性是开发高效WLED用荧光粉的有效策略。本文以双钙钛矿结构化合物Gd_(2)ZnTiO_(6)为基质,制备了系列Sm^(3+)、Eu^(3+)激活的红色荧光粉,并讨论了Sm^(3+)→Eu^(3+)的能量传递过程,证实了这一过程对于该基质单一Eu^(3+)激活荧光粉热稳定的改善作用。双掺样品在150℃时的发光强度保持在室温时的74%。这一结果为离子间的能量传递可有效抑制荧光粉热猝灭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钙钛矿 Gd_(2)ZnTiO_(6)∶Sm^(3+) Eu^(3+) 能量传递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3+)敏化的红色荧光粉Na_(5)Y(MoO_(4))_(4)∶Eu^(3+)发光性能研究
3
作者 郭益升 胡正开 +1 位作者 白鑫 熊飞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5-251,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红色荧光粉,并对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红色荧光粉,并对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能、热稳定性、荧光寿命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掺Eu^(3+)的条件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荧光粉在395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峰值波长在615nm的强红光,其掺杂浓度为x=0.1,样品的发光强度最高。进一步探究Sm^(3+)对Eu^(3+)在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中的敏化增强作用。通过研究该样品不同Sm^(3+)掺杂浓度下的荧光发射谱,发现Sm^(3+)敏化增强的最佳掺杂浓度为y=0.04;相较于单掺Eu^(3+)的样品,Sm^(3+)敏化后的样品其发光强度为原来的113.8%。Sm^(3+)敏化后的样品存在能量传递现象,能量传递机制为Eu^(3+)与Sm^(3+)之间的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温度相关荧光发射谱实验结果表明Na_(5)Y_(0.86)(MoO_(4))_(4)∶0.1Eu^(3+),0.04Sm^(3+)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437K时荧光发射强度约为室温时的70%左右,而Na_(5)Y_(0.9)(MoO_(4))_(4)∶0.1Eu^(3+)在437K时的荧光发射强度约为室温时的68%左右。因此,Sm^(3+)敏化的Eu^(3+)掺杂Na_(5)Y(MoO_(4))_(4)荧光粉在白光LED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Na_(5)Y(MoO_(4))_(4)∶Eu^(3+) Sm^(3+) 荧光粉 发光性能 能量传递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3+)掺杂对CaMoO_4:Eu^(3+)红色荧光粉结构和发光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丁洪岩 孙江亭 +2 位作者 刘威 孟庆裕 吕树臣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6-461,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aMoO_4:Eu^(3+),Sm^(3+)纳米荧光粉材料。系统研究了Sm^(3+)离子的引入对CaMoO_4:Eu^(3+)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材料的尺寸随着Sm^(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变小Sm^(3+)的引入,可实现Sm^(3+)和E...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aMoO_4:Eu^(3+),Sm^(3+)纳米荧光粉材料。系统研究了Sm^(3+)离子的引入对CaMoO_4:Eu^(3+)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材料的尺寸随着Sm^(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变小Sm^(3+)的引入,可实现Sm^(3+)和Eu^(3+)之间的能量传递,使Eu^(3+)在近紫外405nm处的激发增强,进而使Eu^(3+)在613nm的红光发射增强,且Sm^(3+)的摩尔分数为5%时,发光强度最强。计算得到CaMoO_4:0.1Eu^(3+)和CaMoO_4:0.1Eu^(3+),0.05Sm^(3+)红光发射的色度坐标分别为(0.661,0.329)和(0.667,0.328)可见,Sm^(3+)的引入可有效提高CaMoO_4:0.1Eu^(3+)发光的色纯度,使之更好地接近国际标准值(0.67,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oO_4:Eu^3+红色荧光粉 白光LED Sm^3+离子 共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3+)、Sm^(3+)共激活La_2O_2S:Eu^(3+)的发光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汪萍 李其华 +2 位作者 廉世勋 唐素立 吕众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9-21,共3页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La2O2S:Eu3+及La2O2S:Eu3+、Sm3+、Gd3+荧光粉,并对其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合成样品为La2O2S纯物相,激光粒度分析测得荧光粉的平均粒径为18μm。光谱测试表明,Sm3+、Gd3+的掺入能有效增强Eu3+的6...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La2O2S:Eu3+及La2O2S:Eu3+、Sm3+、Gd3+荧光粉,并对其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合成样品为La2O2S纯物相,激光粒度分析测得荧光粉的平均粒径为18μm。光谱测试表明,Sm3+、Gd3+的掺入能有效增强Eu3+的627nm发射强度,所合成的(La0.945Gd0.01Sm0.005Eu0.03)2O2S荧光粉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红色光致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2O2S EU^3+ GD^3+ SM^3+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F_3纳米晶体中Sm^(3+)/Eu^(3+)能量传递效应的光谱学特性(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伏振兴 刘碧蕊 杨秉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686-2691,共6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了分散性,均匀性良好的LaF_3:Sm^(3+),LaF_3:Eu^(3+)和LaF_3:Sm^(3+)/Eu^(3+)纳米晶体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致发光(PL)等手段,分别对Sm^(3+)/Eu^(3+)单掺和共掺LaF_3纳...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了分散性,均匀性良好的LaF_3:Sm^(3+),LaF_3:Eu^(3+)和LaF_3:Sm^(3+)/Eu^(3+)纳米晶体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致发光(PL)等手段,分别对Sm^(3+)/Eu^(3+)单掺和共掺LaF_3纳米晶体的物相,表面形貌,晶粒尺寸和荧光特性进行了表征。XRD和TEM检测结果显示,所制备的LaF_3纳米晶体呈六方晶体相,平均粒径在40 nm左右。当采用波长为442 nm的He-Cd连续激光器激发Sm^(3+)/Eu^(3+)共掺LaF3样品中的Sm^(3+)时,在样品发射光谱中观测到了Eu^(3+)的特征荧光发射谱线,实现了Sm^(3+)向Eu^(3+)的能量传递。采用光谱学研究方法讨论了能量传递的机理和效率。结果表明,能量传递过程是Sm^(3+)的~4G_(5/2)激发态与Eu^(3+)的~5D_1和~5D_0激发态之间的交叉驰豫所致,并且随着Eu^(3+)的掺杂浓度的增大,共掺LaF_3:Sm^(3+)/Eu^(3+)样品的发射谱中的Eu^(3+)的特征荧光发射强度也随之增强,这说明增加受主Eu^(3+)的掺杂浓度能够有效地提高Sm^(3+)→Eu^(3+)能量传递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LaF3纳米晶体 Sm^3+/Eu^3+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Sm^(3+)共掺聚合物PMMA中敏化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婷 王耀祥 +5 位作者 黄昌清 田维坚 葛文萍 章兴龙 黄琨 于惠霞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14-1617,共4页
研究了Eu3 +/Sm3 +共掺聚合物PMMA中Sm3 +对Eu3 +发光的敏化效应,实验采用改进的本体聚合法制备得到了Eu3 +/Sm3 +共掺聚合物PMMA,并对其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进行了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发现,Sm(TTFA)3的加入大大增强了Eu3 +的特征发光,表明... 研究了Eu3 +/Sm3 +共掺聚合物PMMA中Sm3 +对Eu3 +发光的敏化效应,实验采用改进的本体聚合法制备得到了Eu3 +/Sm3 +共掺聚合物PMMA,并对其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进行了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发现,Sm(TTFA)3的加入大大增强了Eu3 +的特征发光,表明Sm3 +对Eu3 +的荧光有很强的敏化效应,文中对其敏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敏化机理.荧光寿命分析表明,在共掺情况下,掺杂浓度对荧光寿命没有明显的影响,寿命范围在300 ~400μ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 敏化机理 Eu^3+/Sm^3+共掺 荧光强度 荧光寿命 PM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WO_4∶Eu^(3+),M^(3+)(M=Tb,Sm,Bi,Dy)的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丽霞 梁利芳 +2 位作者 唐上惠 易敏 庞起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0-444,共5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CaWO4∶Eu3+以及CaWO4∶Eu3+,M3+(M=Tb,Sm,Bi,Dy)系列钨酸盐基荧光粉,利用XRD表征产物CaWO4∶Eu3+(5%)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其结构和CaWO4的标准物相结构相似,为四方晶系结构;研究了CaWO4∶Eu3+的发光性能以及第二掺...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CaWO4∶Eu3+以及CaWO4∶Eu3+,M3+(M=Tb,Sm,Bi,Dy)系列钨酸盐基荧光粉,利用XRD表征产物CaWO4∶Eu3+(5%)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其结构和CaWO4的标准物相结构相似,为四方晶系结构;研究了CaWO4∶Eu3+的发光性能以及第二掺杂离子M3+(M=Tb,Sm,Bi,Dy)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73 nm紫外光激发下,掺入Tb3+和Sm3+离子对CaWO4基质发光强度没有明显影响,但能增强荧光粉中Eu3+离子617 nm处的红光发射强度;掺入Bi3+和Dy3+离子能明显降低CaWO4基质的发光强度,同时能增强荧光粉中Eu3+离子617 nm处的红光发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酸盐基荧光粉 水热合成 Eu^3+ Tb^3+ Sm^3+ Bi^3+ Dy^3+的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LiM(M=Ca,Sr,Ba)BO_3∶Re^(3+)(Re=Eu,Sm)发光材料的特性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盼来 杨志平 +3 位作者 王志军 郭庆林 李旭 杨艳民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9-183,共5页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红色LiM(M=Ca,Sr,Ba)BO3∶Re3+(Re=Eu,Sm)发光材料,研究了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发现LiM(M=Ca,Sr,Ba)BO3∶Eu3+材料呈现多峰发射,最强发射分别位于610,615,613 nm处,分别监测这三个最强峰,所得激发光谱峰值位于369,400,4...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红色LiM(M=Ca,Sr,Ba)BO3∶Re3+(Re=Eu,Sm)发光材料,研究了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发现LiM(M=Ca,Sr,Ba)BO3∶Eu3+材料呈现多峰发射,最强发射分别位于610,615,613 nm处,分别监测这三个最强峰,所得激发光谱峰值位于369,400,470 nm。LiM(M=Ca,Sr,Ba)BO3∶Sm3+材料也呈多峰发射,分别对应Sm3+的4G5/2→6H5/2、4G5/2→6H7/2和4G5/2→6H9/2跃迁发射;分别监测602,599,597 nm三个最强发射峰,所得激发光谱峰值位于374,405 nm。研究了激活剂浓度对材料发射强度的影响,结果随激活剂浓度的增大,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即,存在浓度猝灭效应。实验表明,加入电荷补偿剂Li+、Na+或K+均可提高LiM(M=Ca,Sr,Ba)BO3∶Re3+(Re=Eu,Sm)材料的发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 IAM(M=Ca SR Ba)BO3 Eu^3+ S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