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史述略——译者、译本与理论
1
作者 刘洋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3,共12页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活动承前启后,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局面,不仅将汉诗的域外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为随后汉诗英译事业及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相关史料和史实,围绕译者、译本、理论三方面...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活动承前启后,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局面,不仅将汉诗的域外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为随后汉诗英译事业及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相关史料和史实,围绕译者、译本、理论三方面关键要素梳理本时期汉语古诗英译活动的发展脉络,阐释其阶段性特征和整体样貌,以此勾勒并呈现汉语古诗在20世纪上半叶的英译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英译史 20世纪上半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的海外接受研究——以《诗经》英文全译本为例
2
作者 李广伟 李宝虎 何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2,共12页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瑰宝,其英译工作和在海外的接受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译者的诗学观念构成了译本接受的基础性要素;成熟的赞助人体系为译本接受的关键性要素;顺应受众需求则为译本接受的决定性要素。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诗经》 海外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描写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文鹤 孙三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4,共12页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 翻译策略 替换法 描写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策略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共12页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是诗歌翻译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部分。本文初步回答了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的定义、原因和方法等三个问题,认为翻译注释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释方法包括词汇、诗句和全诗三个层面的八种方法:本义注释...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是诗歌翻译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部分。本文初步回答了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的定义、原因和方法等三个问题,认为翻译注释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释方法包括词汇、诗句和全诗三个层面的八种方法:本义注释法、引申义注释法、语音语法注释法、言外之意注释法、诗句背景注释法、主旨注释法、全诗背景注释法和格律注释法。汉语原诗使用"三化"策略译出之后,诗性语言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这种损失可以通过使用以上八种注释方法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翻译注释 注释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翁显良先生翻译观初探 被引量:10
5
作者 包家仁 梁栋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110-114,共5页
翁显良先生认为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原文作者的“意态”不仅可译,而且非译出不可。积译时,译者需要“神遇”,领悟作者之意,忘却有形的一切,进行再创作。整个翻译过程要“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译文... 翁显良先生认为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原文作者的“意态”不仅可译,而且非译出不可。积译时,译者需要“神遇”,领悟作者之意,忘却有形的一切,进行再创作。整个翻译过程要“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译文必须达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显良 翻译观 古诗英译 文学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语言易化策略探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向士旭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汉语古诗英译中,译者会遇到译文语言的选择问题:原文为古代作品,其语言与译入语的现代语言有较大的差异,翻译时是将原语译为译入语的古代语言还是现代语言,抑或采用其他变通方法?本文依据自建的《汉语古诗英译数据库》,归纳出拟古法和... 汉语古诗英译中,译者会遇到译文语言的选择问题:原文为古代作品,其语言与译入语的现代语言有较大的差异,翻译时是将原语译为译入语的古代语言还是现代语言,抑或采用其他变通方法?本文依据自建的《汉语古诗英译数据库》,归纳出拟古法和当时化法两种常见的“易化”策略,并对其使用特点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易化策略 拟古法 当时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椭圆折射”理论与中国古诗海外传播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永安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38,共8页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文化的混合物,为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描绘了清晰的路径。这一理论有助于克服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空间时遇到的原作本质主义阻碍,对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闻一多认为小畑薰良的英译唐诗把灵芝变成了黑菌,是对原作的亵渎,这是原作本质主义的典型体现。而事实上,正是大量这一类英译中国古诗,在异文化空间里蓬勃生长,增强了世界文学的中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椭圆折射 达姆罗什 中国古诗英译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友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1-127,共7页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意象 意境 英译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 被引量:12
9
作者 冯全功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特殊、言简意赅,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诗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显化现象。本文将这些显化现象总结为四类,即句法显化、语用显化、思维显化和意境显化,涉及人称、数量、时体、典故...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特殊、言简意赅,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诗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显化现象。本文将这些显化现象总结为四类,即句法显化、语用显化、思维显化和意境显化,涉及人称、数量、时体、典故、专名、逻辑、比兴、意象、情志等多个方面。显化主要通过在译文中增添相关表述或副文本信息实现,适宜的显化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境,提高译文本身的审美价值与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英译 显化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典籍英译过程中的考辨——兼与卓振英和杨秋菊两位先生商榷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文源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04-108,共5页
英译中国古代典籍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将典籍译成英文之前,译者首先会在汉语理解的层面上面临大量疑难问题,对其严肃认真地进行考辨势在必行。笔者在分析了卓振英与杨秋菊两位先生提出的“训诂”、“互文观照”、“考据”三... 英译中国古代典籍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将典籍译成英文之前,译者首先会在汉语理解的层面上面临大量疑难问题,对其严肃认真地进行考辨势在必行。笔者在分析了卓振英与杨秋菊两位先生提出的“训诂”、“互文观照”、“考据”三种考辨方法之后,认为译者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过程实际存在两个连续的翻译阶段,首先是语内翻译阶段,然后才是语际翻译阶段。而在第一个阶段,译者在进行考辨时务必注意吸收古往今来汉语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考辨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词英译中“双关”的处理 被引量:7
11
作者 顾正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53-58,共6页
在古诗词的英译中,译者对具有“双关”含义的古诗,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照译字面”、“选择一种 意义”、“译出双关义”、“用其它辞格”、“在上下文中体现”等方法。加以处理。
关键词 古诗词 双关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气隐喻与古汉诗英译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56,共3页
本文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借用英汉语语气隐喻对比研究的有关成果,指出了在古汉诗英译中正确理解原诗语气隐喻对于再现原诗神韵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语气隐喻 英语语气隐喻 汉语语气隐喻 古汉诗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词英译中的创造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顾正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8,共7页
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以及诗歌的特殊形式,在翻译古诗词时,在很多情况下,应发挥创造性———应根据诗歌意境、作者意图,或解释大意,或表达寓意,或转换辞格,或改变搭配词语等等。
关键词 古诗英译 翻译 诗歌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诗汉译现代化刍议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改娣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2期69-74,共6页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言习惯、中国诗歌传统和英诗的汉译文对中国新诗发展的作用等方面来探讨对英诗汉译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生硬移植英诗原有句法形式和韵式的弊端,指出“以顿代步”的不合理处,并且提出了英诗汉译应走的现代化方向。
关键词 弊端 现代化 英语诗 翻译 汉语 英译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读者反应角度分析中诗英译翻译——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2-154,共3页
接受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都强调译文读者的反应在翻译中的巨大作用。从读者反应角度探究不同译文的翻译效果,研究形式与意义关系处理和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两大问题,可以看出,形式和意义统一以及异化翻译策略在中诗英译中更具优势。
关键词 读者反应 中诗英译 归化与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翟理斯汉诗格律体英译探索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保红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1期95-107,共13页
翟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诗歌翻译家,其格律体~①译诗在当时影响很大,受到各界读者的广泛赞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对翟理斯译诗进行研究时,多批评其中"因韵害意"的问题,而较少关注翻译实践的方法、策略及文学... 翟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诗歌翻译家,其格律体~①译诗在当时影响很大,受到各界读者的广泛赞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对翟理斯译诗进行研究时,多批评其中"因韵害意"的问题,而较少关注翻译实践的方法、策略及文学文化价值。有鉴于此,本文通过细读翟理斯的汉诗英译文,结合英汉诗学传统及译者的翻译观,从译诗诗体形式的多样化、汉诗诗体的借鉴、英诗定型诗体的实验三大方面探析了翟理斯格律体诗歌翻译的全过程,阐释了其中的诗学价值与跨文化交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翟理斯 汉诗英译 格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诗英译中的互文参照 被引量:2
17
作者 包彩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0,F0003,共4页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互文性概念对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具有独特的理论启迪和实际指导作用,因为译语文本跟原语文本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互文关系,它由原语文本通过语言符号转换而产生,是原语文本的"投胎转世"。...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互文性概念对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具有独特的理论启迪和实际指导作用,因为译语文本跟原语文本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互文关系,它由原语文本通过语言符号转换而产生,是原语文本的"投胎转世"。依据文本的内、外互文关系,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互文参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汉诗英译 互文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词英译中时令节日的处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顾正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04-109,共6页
古诗词中时令节日的情况十分复杂,它涉及到风俗、文化、天气、作者心情等诸多因素,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诗歌意境、作者的意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译出相应的———真正的含义。
关键词 古诗词英译 时令节日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英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被引量:11
19
作者 胡作友 张丁慧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5期99-108,共10页
《文心雕龙》的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更是跨文化的传播,文化内容的处理是不同译本呈现丰富差异的关键因素。施友忠的译本以中释中,重在中国化;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以西释中,重在西方化;宇文所安的译本双向阐释,重在发现中西文论的... 《文心雕龙》的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更是跨文化的传播,文化内容的处理是不同译本呈现丰富差异的关键因素。施友忠的译本以中释中,重在中国化;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以西释中,重在西方化;宇文所安的译本双向阐释,重在发现中西文论的异同点;杨国斌的译本以今释古,注重古词阐释的现代维度。文化翻译策略的核心是译者的文化情怀和文化立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自身思维习惯的影响,把自己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灌注于译文中。成功的翻译策略在源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架设一道心灵之桥,作者因此得以抵达读者的心灵,完成一次愉快的文化之旅。译本只有具备较高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才能获得在异域重生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英译 文化翻译策略 以中释中 以西释中 双向阐释 以今释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杂合,和谐共生——全球化背景下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段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5-128,共4页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英译 求异 杂合 生态翻译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