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lture Self- Consciousness in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 -- Tak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r Example
1
作者 Wang Yan Shi Wenj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ntains the aspir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o pursue ideological freedom and desire of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ntains the aspir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o pursue ideological freedom and desire of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r example,emphasiz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study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Self-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Philosophy,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 That is to say,this paper stresses the spirits and the stand of nation 's demonstration on pursuing peace,coope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ivilization continuity from traditional China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a,with practical philosophic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lish globalization chinese PHILOSOPHY CULTURE SELF - CONSCIOUSNESS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的形象建构:汉英高校官网语篇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延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0,F0003,共11页
形象话语研究面对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如何建立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充分呈现语篇在形象建构中的多种表现。其次是如何从表意需求和语境限制的角度解读语篇的复杂表现。本研究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建立可操作的多要素框架,明确形象话语研... 形象话语研究面对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如何建立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充分呈现语篇在形象建构中的多种表现。其次是如何从表意需求和语境限制的角度解读语篇的复杂表现。本研究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建立可操作的多要素框架,明确形象话语研究在语篇层面的分析路径,进而对语篇表现进行解读。为使研究更聚焦,本文以研究型大学官网为研究对象,对比汉英语篇面对相同预设形象时的不同表现,探索语篇层面的种种表现如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建构 研究型大学 汉英语篇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语的认知隐喻学机理读释——基于“冷(cold)”语料的汉英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孙毅 朱文静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4,共5页
结合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冷(cold)"的习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揭示和解读习语的内在特质。习语作为人类语言浓缩的精华,其意义的本质是理据性的,大多数习语的语义可经推导得出。研究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 结合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冷(cold)"的习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揭示和解读习语的内在特质。习语作为人类语言浓缩的精华,其意义的本质是理据性的,大多数习语的语义可经推导得出。研究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冷(cold)"的隐喻习语,且表现出和而不同、同大于异的表征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语 认知隐喻学 汉英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41
4
作者 胡卫平 Philip Adey +1 位作者 申继亮 林崇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8-731,共14页
将中学生科学创造力测验施测于英国6所中学的1190名青少年及中国2所中学的1087名青少年,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11-13岁、14-16... 将中学生科学创造力测验施测于英国6所中学的1190名青少年及中国2所中学的1087名青少年,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11-13岁、14-16岁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性别差异。英国女生的科学创造力比男生强,差异显著;中国男生的科学创造力比女生强,差异不显著;第三,中英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中国青少年明显高于英国青少年,但中国青少年在其它方面的科学创造力及总成绩则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第四,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重点中学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科学创造力 英国青少年 中国青少年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小王子》抽象语义图结构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斌 闻媛 +2 位作者 卜丽君 曲维光 薛念文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7,74,共9页
AMR(抽象语义表示)是国际上一种新的句子语义表示方法,有着接近于中间语言的表示能力,其研发者已经建立了英文《小王子》等AMR语料库。AMR与以往的句法语义表示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两个方面,首先采用图结构来表示句子的语义;其次允许添... AMR(抽象语义表示)是国际上一种新的句子语义表示方法,有着接近于中间语言的表示能力,其研发者已经建立了英文《小王子》等AMR语料库。AMR与以往的句法语义表示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两个方面,首先采用图结构来表示句子的语义;其次允许添加原句之外的概念节点来表示隐含的语义。该文针对汉语特点,在制定中文AMR标注规范的基础上,标注完成了中文版《小王子》的AMR语料库,标注一致性的Smatch值为0.83。统计结果显示,英汉双语含图结构句子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且含有图的句子比例高达40%左右,额外添加的概念节点则存在较大差异。最后讨论了AMR在汉语句子语义表示以及跨语言对比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语义表示 语义图 英汉对比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语篇主题与段落结构模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锦 廖开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89-93,共5页
通过对汉英篇章结构分析与比较 ,从主题句和扩展句在篇章中的分布来看 ,汉英两种语言有着类似的结构模式 ,它们都依据主题组织段落篇章 ,篇章结构的语义特征与段落、句串的主题密切相关 ,与词语的形态标志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从深层结构... 通过对汉英篇章结构分析与比较 ,从主题句和扩展句在篇章中的分布来看 ,汉英两种语言有着类似的结构模式 ,它们都依据主题组织段落篇章 ,篇章结构的语义特征与段落、句串的主题密切相关 ,与词语的形态标志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从深层结构上讲 ,认为英语 (或印欧语言 )是“形”摄语言 ,而汉语是“神”摄语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 主题 段落 结构模式 汉语 英语 比较研究 篇章结构 主题句 扩展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趋向义及其层级结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善志 王文斌 +1 位作者 罗思明 刘晓林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6-70,共5页
英汉类型学差异使两种语言在表达趋向义时存在差异。英语趋向义源于动词短语,主要通过动词或介词的形态特征来体现。汉语趋向义可以在两个层级结构中同时体现,也可单独由一个层级结构来体现。汉语趋向义标示语既可以是某个句法层级结构... 英汉类型学差异使两种语言在表达趋向义时存在差异。英语趋向义源于动词短语,主要通过动词或介词的形态特征来体现。汉语趋向义可以在两个层级结构中同时体现,也可单独由一个层级结构来体现。汉语趋向义标示语既可以是某个句法层级结构上的单一标注,也可以是对内趋力(句法)和外驱力(语用)的复合标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义 层级结构 英汉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数量语、特征语和类别语比较 .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宣维 冉永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07-114,共8页
系统对比英汉数量语、特征语和类别语的异同,其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学者开展汉语研究。
关键词 对比 英语 汉语 系统功能语法 数量语 特征语 类别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典话语与社会互动:《新英汉词典》例证的历时对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文革 吴建平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5,共7页
文章将词典话语视为语境重构的过程,以Fairclough的话语与社会互动观以及van Dijk的社会认知观为分析视角,对《新英汉词典》不同版本的例证进行历时对比分析,揭示了语言使用和社会共变的事实,反映了词典话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关系,由此... 文章将词典话语视为语境重构的过程,以Fairclough的话语与社会互动观以及van Dijk的社会认知观为分析视角,对《新英汉词典》不同版本的例证进行历时对比分析,揭示了语言使用和社会共变的事实,反映了词典话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将词典作为话语并置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并完善词典批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典话语 《新英汉词典》 例证 历时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感叹词的跨文化透视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本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2期63-69,共7页
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对汉英语感叹词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文中在列举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角色、宗教信仰的人在使用汉语和英语感叹词方面的差异后得出结论:人们对感叹词的习得和运用(包括他们的感情表达的方式)都受其自身文... 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对汉英语感叹词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文中在列举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角色、宗教信仰的人在使用汉语和英语感叹词方面的差异后得出结论:人们对感叹词的习得和运用(包括他们的感情表达的方式)都受其自身文化的极大影响甚至控制。文章还给出了汉英感叹词互译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叹词 汉英语言比较 跨文化交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颜色词修辞色彩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宗久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4-119,共6页
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的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修辞功能,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人类认知的共同性,反映以使用不同母语的人使用颜色词的相似性。在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时,应兼顾颜色... 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的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修辞功能,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人类认知的共同性,反映以使用不同母语的人使用颜色词的相似性。在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时,应兼顾颜色修辞功能的差异和共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词 英汉对比 基本色彩 表情色彩 联想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抽象名词译法新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端俊 蔡翔凤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有关文章在谈到英语抽象名词的翻译时,往往都重在翻译实践的总结和翻译技巧的介绍。本文尝试以语义学和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运用语义学中搭配意义和英汉对比的相关知识来重新探讨英语抽象名词的译法。
关键词 英语抽象名词 译法 搭配意义 英汉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语音的类型学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钱叶萍 李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9-14,共6页
就音系全貌而言,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共性,但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在语音方面表现出了各自的类型学特征。本文借助类型学视野,从英汉语音的理论体系、音节结构、音位概念、组合规律,以及各自的声学音征和具体的发音方法... 就音系全貌而言,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共性,但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在语音方面表现出了各自的类型学特征。本文借助类型学视野,从英汉语音的理论体系、音节结构、音位概念、组合规律,以及各自的声学音征和具体的发音方法等方面,详细比较了英汉两种语音,并从语言类型学上找寻两者的语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 语言类型学 英汉语言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类比构词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冀宏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7-130,共4页
类比是语言创造的原则;类比构词是英汉语言中共存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十分灵便,富有衍生力的构词法,它运用频繁,新词不断涌现,颇为引人注目。本文以大量例词,从不同角度探讨、比较该构词法,分析其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关键词 类比构词 英语 汉语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语单一体体现形式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伟 李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8,134,共18页
"体"是指言语者对事件在一定的或一系列的时间视点观察到的某一或系列进展状态。根据视点或观察到的事件进展状态的数量,体分为单一体和复合体。单一体指言语者对事件在某一时间视点观察到的单一进展状态,由一种形式体现;复... "体"是指言语者对事件在一定的或一系列的时间视点观察到的某一或系列进展状态。根据视点或观察到的事件进展状态的数量,体分为单一体和复合体。单一体指言语者对事件在某一时间视点观察到的单一进展状态,由一种形式体现;复合体指言语者对事件在一系列的时间视点观察到的系列进展状态,由多种形式体现。作为时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体在意义层面存在于英汉语中,其体现形式却因语言而异。本文在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体进行上述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英汉语中单一体的体现形式,发现这两种语言均涉及语法体、准语法体和词汇体体现形式。而英汉语中不同语法化程度的体其体现形式在组成成分和数量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英语单一体 汉语单一体 体现形式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时间隐喻概念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述文 罗苏秦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45-49,共5页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不少的时间隐喻,其隐喻概念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本文从时间的"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和"方向性隐喻"等方面对汉英时间隐喻概念加...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不少的时间隐喻,其隐喻概念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本文从时间的"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和"方向性隐喻"等方面对汉英时间隐喻概念加以比较,分析了异同形成的原因,揭示了汉英时间隐喻概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隐喻概念 汉英语言比较 汉英文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夜思》的英译比较与评论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建佳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3年第6期98-101,共4页
 《静夜思》是一首千古传诵的五言绝句,这一绝句的英文译作已有十几种。怎样才能使英译文读者与中文读者在阅读原诗时有大致相同的感受,这是很有研究的必要的。文中就该诗的十四种英译文从标题、译者、用词、韵律和风格五个方面进行了...  《静夜思》是一首千古传诵的五言绝句,这一绝句的英文译作已有十几种。怎样才能使英译文读者与中文读者在阅读原诗时有大致相同的感受,这是很有研究的必要的。文中就该诗的十四种英译文从标题、译者、用词、韵律和风格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与评论,以期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不损害伟大作品的永久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翻译学 静夜思 英译 比较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转动词的英汉认知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刚 朱小美 张梅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3期21-29,共9页
以往的研究多从修辞效果、语义构建和转用机制等视角考察名转动词现象,没有充分描写和解释不同语言中名转动词的整体特征和使用倾向。本文基于语料分析和统计,对已有的语义分类进行细化,探讨英汉各类名转动词的使用分布,发现两种语言的... 以往的研究多从修辞效果、语义构建和转用机制等视角考察名转动词现象,没有充分描写和解释不同语言中名转动词的整体特征和使用倾向。本文基于语料分析和统计,对已有的语义分类进行细化,探讨英汉各类名转动词的使用分布,发现两种语言的使用倾向基本一致,这是认知共性在不同语言中的形式体现。同时也发现,在来源类、工具类名转动词的使用上以及名转动词做谓语方面,英汉存在某些差异。最后对上述发现做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转动词 英汉对比 语料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时间隐喻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述文 陈程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36-43,共8页
时间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中西文化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反映在具体的时间隐喻表达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本文以文化视角审视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时间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中西文化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反映在具体的时间隐喻表达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本文以文化视角审视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最后,揭示语言隐喻现象及其文化特征在历史与社会进程中的时代意义,从而为我们提供认识自身文化,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英汉时间隐喻 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巨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34-136,共3页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语言中运用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词语 语义表达 英汉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