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omic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abundant proteins in the embryo and endosperm of Givotia moluccana (L.) Sreem
1
作者 Durgeshwar Pullaiahgari Rajesh Kumar Meena +1 位作者 Swaroopa Rani Tirupaati Padmaja Gudipall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2097-2109,共13页
Proteome analysis of embryo and endosperm of Givotia moluccana,a promising angiosperm tree species was carried out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combined with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 Proteome analysis of embryo and endosperm of Givotia moluccana,a promising angiosperm tree species was carried out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combined with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to identify differentially abundant proteins and their possible functions.The study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492 protein spots in the embryo and 432 in the endosperm,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44 spots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Of the 21 functionally characterized protein spots,14.3%were involved in metabolism and energy,28.6%in protein destination and storage,14.3%in defense and stress and 19%in cell growth and division.The embryo-specific protein ATPdependent zinc metalloprotease FtsH is predicted to be involved in chloroplast biogenesis and the endospermspecific protein hydroxyacyl-ACP dehydratase in fatty acid synthesis.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eeds have proteins required for germination and for stress respon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OME EMBRYO endosperm EUPHORBIACEAE Givotia moluccana Forest tree 2-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s the differential proteins of endosperm between soft and hard wheat varieties
2
作者 Feng Jia Haicheng Yin +2 位作者 Qi Wang Yu Chen Jinshui Wang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2期27-32,共6页
In this study,we revealed the differential proteins from the wheat endosperms using proteomic analysis and investigated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The pattern of the polypeptides obtained from the Yangmai-15 and Yangmai... In this study,we revealed the differential proteins from the wheat endosperms using proteomic analysis and investigated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The pattern of the polypeptides obtained from the Yangmai-15 and Yangmai-16 wheat varieties were compared using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s.In addition,we compa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in such as grain hardness,protein content,wet gluten,dough development time,dough stability,gliadin and glutenin contents between Yangmai-15 and Yangmai-16,and the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Notably,216 and 197 protein spots were separated from Yangmai-15 and Yangmai-16,respectively.The isoelectric points of the identified proteins ranged from 4 to 10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proteins varied from 10 to 100 kDa.Further,21 and 8 specific differential protein spots were identified fromthe flour of Yangmai-15 and Yangmai-16,respectively.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identified peptides consisted of hydrophobic or hydrophilic residues,as well as randomly scattered residues.The 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wheat endosperms provides a novel insight into the biochemical basi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between the soft and hard wheat var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and HARD wheat PROTEOME PEPTIDES surfaces endosperm prote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水稻胚乳磷酸化与泛素化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庞悦涵 应逸宁 +1 位作者 徐非非 包劲松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92,共11页
水稻胚乳的代谢依赖于多个翻译后修饰信号网络的精确调控,包括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本研究通过磷酸化与泛素化蛋白质组学的联合分析,发现水稻胚乳中有143个蛋白质同时具有磷酸化和泛素化位点,这为研究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之间的串扰机制... 水稻胚乳的代谢依赖于多个翻译后修饰信号网络的精确调控,包括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本研究通过磷酸化与泛素化蛋白质组学的联合分析,发现水稻胚乳中有143个蛋白质同时具有磷酸化和泛素化位点,这为研究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之间的串扰机制提供了组学基础。一方面,磷酸化修饰通过影响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中的关键蛋白来调控泛素化修饰;另一方面,泛素化修饰通过影响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来间接调控植物体内的磷酸化信号网络。高温胁迫下,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协同调控酚类化合物的合成通路,并最终影响酚类化合物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以及植物在逆境中的抗性。多种淀粉代谢相关酶同时具有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并且有18对具有不同修饰类型的位点出现在同一蛋白质的相邻位置,揭示了不同修饰之间的串扰机制以及高温胁迫中磷酸化与泛素化修饰对淀粉代谢的协同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胚乳 高温胁迫 磷酸化 泛素化 淀粉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型小麦品种胚乳淀粉体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2
4
作者 周竹青 朱旭彤 +1 位作者 王维金 兰盛银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8-184,共7页
对 3个不同粒型小麦品种胚乳淀粉体的大小、形状、分布和发育等特性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3个品种胚乳细胞淀粉体均为单粒淀粉 ,可根据淀粉体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 :Ⅰ、Ⅱ、Ⅲ型。Ⅰ型为椭球形 ,大粒淀粉 ;Ⅱ型为椭球形或橄榄... 对 3个不同粒型小麦品种胚乳淀粉体的大小、形状、分布和发育等特性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3个品种胚乳细胞淀粉体均为单粒淀粉 ,可根据淀粉体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 :Ⅰ、Ⅱ、Ⅲ型。Ⅰ型为椭球形 ,大粒淀粉 ;Ⅱ型为椭球形或橄榄球型、中粒淀粉 ;Ⅲ型为近圆球形 ,小粒淀粉。鄂恩 1号Ⅱ型淀粉体多为橄榄球型 ,明显异于其它品种。各品种颖果腹部Ⅰ、Ⅱ型淀粉体多 ,排列紧密 ;背部Ⅲ型淀粉体较多 ;中间胚乳细胞淀粉体以Ⅰ、Ⅲ型为主 ,排列疏松。颖果腹部淀粉体的发育和排列明显优于背部和中间。小粒型品种胚乳细胞淀粉体发育好 ,淀粉充实度高 ;大粒型品种相反 ,淀粉体排列疏松 ,发育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胚乳淀粉体 品种库容特征 粒重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籼稻胚乳充实过程中温度变化对垩白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陈能 李太贵 罗玉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关键词 早籼稻 胚乳 垩白 温度 灌浆速度 籽粒粒形 可溶性糖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优质稻米胚乳显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符文英 向远鸿 +1 位作者 唐启源 段映池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11-418,共8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13个不同米质水平的籼型水稻代表品种进行了稻米胚乳横断面淀粉细胞及淀粉粒形态和提纯单淀粉粒形态的显微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横断面胚乳细胞的长宽比与米质关联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胚乳细胞中淀粉粒的...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13个不同米质水平的籼型水稻代表品种进行了稻米胚乳横断面淀粉细胞及淀粉粒形态和提纯单淀粉粒形态的显微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横断面胚乳细胞的长宽比与米质关联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胚乳细胞中淀粉粒的结合形式与米质有联系;提纯淀粉粒粉样特别适合于单淀粉粒形态的显微观测,改良提取淀粉粒方法比常规方法省时、简便,且效果完全一致;稻米淀粉粒的粒径变异系数与多个重要米质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作为米质优劣的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大米 显微结构 胚乳 细胞 淀粉 品质 籼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椴种子的萌发与休眠 被引量:38
7
作者 史锋厚 朱灿灿 +1 位作者 沈永宝 施季森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8-51,共4页
南京椴种子具有深休眠习性,自然界一般需要2-3 a才能萌发。通过对离体胚以及擦伤胚乳、去除子叶和胚根部位胚乳种子的无菌培养,探究胚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离体胚培养4 d,发芽率可达81%;划伤或侧面切除胚乳或切除胚乳基部约1/3部分,胚都... 南京椴种子具有深休眠习性,自然界一般需要2-3 a才能萌发。通过对离体胚以及擦伤胚乳、去除子叶和胚根部位胚乳种子的无菌培养,探究胚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离体胚培养4 d,发芽率可达81%;划伤或侧面切除胚乳或切除胚乳基部约1/3部分,胚都能正常萌发,发芽率均在75%以上;而未进行任何处理的种子始终不发芽;用1 000 mg.L-1GA3溶液处理种子6 h,种子发芽率可达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椴种子 试管培养 胚乳 G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子胚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技术 被引量:9
8
作者 易克 田云 +2 位作者 徐向利 卢向阳 萧浪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3-515,共3页
为探讨水稻灌浆期间与籽粒充实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建立了一套适于水稻种子胚乳蛋白双向电泳分析技术,探讨了胚乳蛋白的提取、纯化以及双向电泳的一些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通过乙醇铵沉淀、高压等电聚焦和两步平衡等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分... 为探讨水稻灌浆期间与籽粒充实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建立了一套适于水稻种子胚乳蛋白双向电泳分析技术,探讨了胚乳蛋白的提取、纯化以及双向电泳的一些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通过乙醇铵沉淀、高压等电聚焦和两步平衡等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析结果,获得胚乳蛋白斑点数约350个,等电点范围在3.0~9.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4.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胚乳蛋白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胚乳细胞淀粉质体被膜与其增殖的关系 被引量:14
9
作者 韦存虚 蓝盛银 徐珍秀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水稻胚乳细胞经高锰酸钾固定法固定后 ,显示出十分清晰的内膜结构 ,尤其展现了淀粉质体被膜与淀粉质体增殖在结构上的密切关系。常见的淀粉质体出芽、缢缩和形成中间隔板的增殖方式分别与淀粉质体外层被膜、内外层被膜、内层被膜的活动... 水稻胚乳细胞经高锰酸钾固定法固定后 ,显示出十分清晰的内膜结构 ,尤其展现了淀粉质体被膜与淀粉质体增殖在结构上的密切关系。常见的淀粉质体出芽、缢缩和形成中间隔板的增殖方式分别与淀粉质体外层被膜、内外层被膜、内层被膜的活动有关。另外 ,淀粉质体外层被膜也能以出芽 ,形成双层膜小泡 ,再积累淀粉形成淀粉质体 ;而淀粉质体内层被膜向内出泡或内外层被膜同时内陷 ,在淀粉质体内形成新淀粉质体 ,这是淀粉质体增殖的两种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胚乳细胞 淀粉质体被膜 增殖 淀粉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胚乳淀粉粒显微结构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海虹 周海鹰 张文绪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5-188,共4页
先后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LSM)和扫描电镜对籼稻、粳稻、糯稻和普通野稻胚乳的淀粉粒作了光学断层扫描观察和半薄切片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水稻淀粉粒是一空心结构 ,其空腔的体积约占淀粉粒体积的 12 5%左右。水稻不同种。
关键词 水稻 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扫描电镜 半薄切片 胚乳淀粉粒 显微结构 CLSM 光学断层扫描 食味品质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皂荚胚乳细胞多糖胶破壁释放过程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蒋建新 菅红磊 +2 位作者 张卫明 朱莉伟 孙达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71-76,共6页
该文研究了野皂荚种子胚乳微观结构和细胞多糖胶的破壁释放过程。结果表明:多糖胶以细胞壁加厚的方式贮存在细胞壁上,细胞壁加厚明显,细胞形态多为长条形;原生质体收缩加重,可见到质壁分离和胞间连丝。通过对胚乳细胞水合和挤压破壁,多... 该文研究了野皂荚种子胚乳微观结构和细胞多糖胶的破壁释放过程。结果表明:多糖胶以细胞壁加厚的方式贮存在细胞壁上,细胞壁加厚明显,细胞形态多为长条形;原生质体收缩加重,可见到质壁分离和胞间连丝。通过对胚乳细胞水合和挤压破壁,多糖胶的黏度可提高61.7%,水合时最佳加水比为1.1,多糖胶破壁释放增黏时,下对轧辊间隙为0.10 mm;制粉时制粉机工作温度应控制在40~50℃,最佳接粉率为80%。原多糖胶粒径为200目时胶液黏度最大,而增黏多糖胶粒径为150目左右时胶液黏度达到最大值。血球记数板检测表明,增黏多糖胶中完整胚乳细胞个数比原多糖胶少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皂荚 胚乳细胞 多糖胶 破壁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对瓜尔豆光合及胚乳中糖类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胡春梅 王秀峰 季俊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8-863,共6页
研究了钾对盆栽瓜尔豆光合及胚乳中糖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设4个施钾水平:K2O 0(CK)、8.952、13.381和17.857 mg/kg,分别用K1、K2、K3和K4表示。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显著提高瓜尔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并且延... 研究了钾对盆栽瓜尔豆光合及胚乳中糖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设4个施钾水平:K2O 0(CK)、8.952、13.381和17.857 mg/kg,分别用K1、K2、K3和K4表示。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显著提高瓜尔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并且延长了光合峰值持续时间。在施钾条件下,生长前期叶片中蔗糖(Suc)和葡萄糖(Glc)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株龄60 d后,增施钾的处理叶片中Suc和G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子粒中的可溶性总糖、鼠李糖(Rham)、半乳糖(Gal)、Suc含量及多糖总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处理的产量顺序为K3>K2>CK和K4;胚乳中半乳甘露聚糖(GM)含量为K2>K3和CK>K4。由于增施K2O 13.381 mg/kg的处理产量最高,其单株生产的糖物质及GM总量也最多。适量增施钾肥能显著提高瓜尔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加速糖类物质由叶片向子粒中的运转,促进子粒中糖类物质的积累,提高子粒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尔豆 光合作用 胚乳 半乳甘露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皮松种胚的休眠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董丽芬 邵崇斌 张宗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54,共8页
对经低温层积处理和无预处理的白皮松种子离体胚以及带全胚乳和部分胚乳的胚进行培养试验 ,离体胚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蔗糖的有或无GA3的琼脂培养基或滤纸上 ;带全胚乳胚和部分胚乳胚培养在滤纸上。结果表明 ,无预处理种子的离体胚培... 对经低温层积处理和无预处理的白皮松种子离体胚以及带全胚乳和部分胚乳的胚进行培养试验 ,离体胚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蔗糖的有或无GA3的琼脂培养基或滤纸上 ;带全胚乳胚和部分胚乳胚培养在滤纸上。结果表明 ,无预处理种子的离体胚培养在滤纸或低浓度的蔗糖琼脂培养基上均不能萌发出胚根 ;当蔗糖浓度为 3 0 %时 ,2 0 %的胚可萌发出胚根 ;在 3 0 %~5 5 %范围内 ,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 ,胚根萌发率及萌发速度呈上升趋势 ,萌发率可达 40 % ,发芽指数可达 6 5 %·d- 1 ;继续增加蔗糖浓度不能使其余 60 %的胚萌发。无预处理在滤纸上培养的带全胚乳胚 92 0 %可萌发 ,带 1 2或 2 3胚乳的胚 74 7%可萌发 ,带 1 3胚乳胚仅下胚轴伸长 ,胚根不萌发 ,去除内外种皮及胚乳包被的胚 (裸胚 )没有解除休眠 ,而下胚轴在任何培养基质上都能迅速伸长。低温层积处理 3 6d和GA3处理种子离体胚在低浓度蔗糖 (分别为 0 2 %与 0 4% )琼脂培养基上可萌发 ,低温层积胚在蔗糖浓度为 3 0 %时萌发率 90 % ,发芽指数为 2 6 3 %·d- 1 ,GA3处理胚在蔗糖浓度4 0 %~ 5 0 %时萌发率 60 % ,发芽指数为个 7 5 %·d- 1 。经低温层积处理的种子离体胚在 3 0 %蔗糖琼脂培养基上 70 %胚第 3天萌发出胚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松 种胚休眠 萌发特性 离体胚培养 胚乳 低温层积 赤霉素处理 培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树胚乳愈伤组织诱导和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存智 王发林 +3 位作者 赵秀梅 王玉安 郝燕 杨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8-51,共4页
以陇东马牙枣盛花后40~50 d胚乳为外植体,采用胚剥离和不剥离两种培养方式,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 愈伤组织诱导以Nitsch+ZT1.0 mg/L+2.4-D0.6 mg/L+LH0.5 g/L+蔗糖30 g/L培养基最佳,幼胚对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有促进作用;诱... 以陇东马牙枣盛花后40~50 d胚乳为外植体,采用胚剥离和不剥离两种培养方式,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 愈伤组织诱导以Nitsch+ZT1.0 mg/L+2.4-D0.6 mg/L+LH0.5 g/L+蔗糖30 g/L培养基最佳,幼胚对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有促进作用;诱导可获得两类不同的愈伤组织,经染色观察发现两类愈伤组织的细胞形态、色泽、质地、分生能力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乳 愈伤组织 细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乳对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诚 吴运荣 +1 位作者 金维正 吴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以籼稻品种成熟种子为材料 ,研究了胚乳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子胚乳量愈少 ,始愈期愈早 ;形成的愈伤组织生长速率以带全胚乳的种子为最快 ;愈伤组织分化率则以带半胚乳的种子最高。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次数显著... 以籼稻品种成熟种子为材料 ,研究了胚乳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子胚乳量愈少 ,始愈期愈早 ;形成的愈伤组织生长速率以带全胚乳的种子为最快 ;愈伤组织分化率则以带半胚乳的种子最高。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次数显著影响绿苗分化频率 ,以继代培养 1次 (约 12~ 1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成熟种子 离体培养 胚乳 愈伤组织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品种小麦胚芽胚乳蛋白质、赖氨酸和谷胱甘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艳贞 高燕 +1 位作者 张静 陈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96-102,共7页
目的:比较周麦16、Spelt7、中优9507、Spelt53、小偃54的小麦胚芽胚乳中蛋白质、赖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和性质差异。方法:蛋白质性质分析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IEF-PAGE)方法;蛋白质、赖氨酸和... 目的:比较周麦16、Spelt7、中优9507、Spelt53、小偃54的小麦胚芽胚乳中蛋白质、赖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和性质差异。方法:蛋白质性质分析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IEF-PAGE)方法;蛋白质、赖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测定分别采用Folin-酚法、茚三酮法和DTNB法。结果:同一品种胚芽、胚乳间蛋白质亚基组成及数目有所不同;品种间胚芽、胚乳中蛋白质亚基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布范围相似;品种间胚芽蛋白质含量及谷胱甘肽含量普遍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品种内胚芽蛋白质、赖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通常高于胚乳,且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结论:小麦胚芽蛋白质和谷胱甘肽普遍存在种质差异,且三者含量胚芽普遍高于胚乳。总体评价以中优9507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胚芽 胚乳 蛋白质 赖氨酸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养分管理调控水稻胚乳成分提高稻米食味品质 被引量:11
17
作者 马兆惠 张维本 +4 位作者 程海涛 路连吉 宋文雯 吕文彦 莫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7,共13页
【目的】研究磷钾镁施肥配比对不同类型水稻胚乳成分及食味的影响,为通过施肥改善稻米食味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低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品种、优良食味的普通粳稻品种和高产的粳稻新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设置磷... 【目的】研究磷钾镁施肥配比对不同类型水稻胚乳成分及食味的影响,为通过施肥改善稻米食味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低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品种、优良食味的普通粳稻品种和高产的粳稻新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设置磷肥、钾肥和镁肥处理,并通过对糙米的逐层碾磨,分析不同层次米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差异,及其与食味特性的关系。【结果】从食味表现看,低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品种最佳,高产品系彦粳4号次之。各分层胚乳成分对质构特性、食味特性影响不同,其中呈味层直链淀粉主要控制糊化特性,米芯层直链淀粉主要调节适口性,呈味层蛋白质是调控食味的关键。通径分析表明,表层质构中平衡度、黏度和附着性对食味值的直接作用最大,且主要通过平衡度调节;整体质构中食味值是由黏度特性和硬度综合影响,其中附着量对食味值贡献最高。从施肥角度来看,高磷可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硬度,增加黏性,高钾能有效提高软米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并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高镁肥对提高稻米质构黏度性状、附着特性、食味值都具有显著作用。在RVA方面,高磷+中或高镁肥是施肥组合中提高崩解值、降低回冷值的基础。在质构方面,高水平镁肥配以不同水平的磷钾肥可改善米饭质构附着特性,而高钾肥是施肥组合中提高米饭表层黏性和平衡度的基础。但对于软米品种,适量增施钾镁肥,再配以较高水平磷肥,可提高该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使食味达到最佳。而普通品种(系)需降低钾肥,增加黏性。【结论】肥料配比通过调控胚乳成分而对食味产生综合影响。总体上,磷肥主要改善稻米外观和食味特性,钾肥对质构特性影响明显,而镁肥对改善适口性作用较好。根据品种(系)特性,软米品种应以高磷+高钾+高镁为宜,普通品种(系)应以高磷+低钾+中或高镁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胚乳成分 质构特性 食味 RVA特性 磷肥 钾肥 镁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物质代谢的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陈丽培 沈永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9-73,共5页
将油松种子置于(25±1)℃培养箱中培养,通过分析种子含水量、呼吸速率和胚乳内含物的变化,探讨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的代谢规律。结果表明:油松种子中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在萌发初始阶段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呈"S"型曲线,并... 将油松种子置于(25±1)℃培养箱中培养,通过分析种子含水量、呼吸速率和胚乳内含物的变化,探讨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的代谢规律。结果表明:油松种子中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在萌发初始阶段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呈"S"型曲线,并可分为3个阶段,即快速升高阶段、滞缓阶段和重新迅速升高阶段。胚乳中的内含物质在培养最初27h降解不明显。可溶性糖在培养45h后含量大幅度降低,并于培养63h降为最低值1.23%;淀粉含量经36~45h短暂回升后迅速降低,培养72h降为最低值17.98%;蛋白质和粗脂肪比淀粉及可溶性糖动员稍快,在培养27h后含量就大幅度下降,是油松种子首先利用的贮藏物质,蛋白质和粗脂肪分别于培养54和72h时降为最低值15.84mg/g和47.44%。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胚乳贮藏物质的降解主要在置床27h后,但贮藏物质代谢的启动时间略有差异。胚乳内含物在降解的同时相互转化,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种子 萌发初始阶段 呼吸速率 胚乳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被引量:19
19
作者 赵刚 吴子恺 王兵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5096-5098,5134,共4页
以2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的P1、F1、P2、B1、B2和F2 6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了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对2个不同组合的研究结果表明:组合I株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以2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的P1、F1、P2、B1、B2和F2 6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了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对2个不同组合的研究结果表明:组合I株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位高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27.27%、37.36%和58.59%。组合II株高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18.41%、1.03%和12.61%;穗位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微胚乳 主基因+多基因 株高 穗位高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性状研究及其胚乳结构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彭波 孙艳芳 +8 位作者 庞瑞华 李慧龙 宋晓华 袁红雨 张斯荷 周棋赢 李琪瑞 李丹 宋世枝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03-1811,共9页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垩白 胚乳 淀粉粒 电镜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