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氢发动机机油乳化规律研究
1
作者 李东升 周洪利 +3 位作者 靳晓妍 袁波 段少远 王兆文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69,共8页
氢发动机在低温工况下,氢燃料燃烧产生的水蒸汽会进入曲轴箱并冷凝成水,造成机油乳化,严重影响氢发动机的可靠性.为此,提出了一种机油含水量快速检测方法,随后研究了常温中长距离和低温短距离间歇行驶工况下氢发动机机油乳化程度,以及... 氢发动机在低温工况下,氢燃料燃烧产生的水蒸汽会进入曲轴箱并冷凝成水,造成机油乳化,严重影响氢发动机的可靠性.为此,提出了一种机油含水量快速检测方法,随后研究了常温中长距离和低温短距离间歇行驶工况下氢发动机机油乳化程度,以及不同含水量下乳化机油的润滑性能,最后探究了机油温度和通风程度对机油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放油称重法可以满足氢发动机机油含水量检测需求;中长距离行驶工况不会发生机油乳化,机油乳化主要发生在低温短距离间歇行驶工况;乳化机油含水量为25%时机油仍能满足氢发动机的润滑需求;机油加热至60℃以上,能很好改善氢发动机机油乳化发生;通过将机油混合液加热至93℃以上,能快速将水分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从发动机本体外补常温新鲜空气,加强曲轴箱通风量会加剧机油乳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发动机 机油乳化 检测方法 机油加热 主动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苗佐剂用阳离子聚乳酸纳微颗粒的制备及调控研究
2
作者 赵晓欢 王岩森 +5 位作者 孙靖山 邓静倩 祁丽亚 侯丹丹 王春堯 谈心妤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1,共6页
采用乳化法,通过改良乳化工艺制备了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聚乳酸(PLA)纳微颗粒,通过改变油/水相比例与乳化剂浓度,使DDAB-PLA纳微颗粒的粒径实现了调控,同时测试了不同阳离子含量DDAB-PLA纳微颗粒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制备的D... 采用乳化法,通过改良乳化工艺制备了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聚乳酸(PLA)纳微颗粒,通过改变油/水相比例与乳化剂浓度,使DDAB-PLA纳微颗粒的粒径实现了调控,同时测试了不同阳离子含量DDAB-PLA纳微颗粒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制备的DDAB-PLA纳微颗粒具有纳微级尺寸分布,平均粒径约490 nm;改变水相量与乳化剂浓度,可实现DDAB-PLA纳微颗粒在167~786 nm尺寸范围内的调控。此外,DDAB-PLA纳微颗粒对L929细胞与DC几乎无细胞毒性,具有高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乳化法 纳微颗粒 颗粒尺寸 疫苗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n 80-P507体系萃取稀土防止乳化试验研究
3
作者 张秋露 刘杰 +4 位作者 王志荣 薛志潇 李倩婷 高丽 张家起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8-397,共10页
溶剂萃取法是稀土分离提纯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因工艺条件控制不当而发生乳化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了以表面活性剂Span 80为调控剂、P507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萃取稀土,考察了水相pH、搅拌速度和水油相比对Er^... 溶剂萃取法是稀土分离提纯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因工艺条件控制不当而发生乳化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了以表面活性剂Span 80为调控剂、P507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萃取稀土,考察了水相pH、搅拌速度和水油相比对Er^(3+)萃取率和萃余液中油质量浓度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水相pH=3.5、搅拌速度130 r/min、水油相比4∶1优化条件下萃取5 min,Er^(3+)萃取率可达95.42%,萃余液中油质量浓度仅为1.68 mg/L,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加入Span 80能有效防止乳化现象发生,调控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07 Span 80 稀土 溶剂萃取 乳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基触摸电子织物的制备及其触摸性能
4
作者 徐桐 徐瑞东 +1 位作者 王奕文 田明伟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37,共7页
针对现有凝胶基触摸电子设备生物相容性差、界面牢度低等瓶颈问题,提出以蚕丝织物为基底、导电水性聚氨酯为导电层的纺织基触摸电子织物的制备策略。采用自乳化法工艺制备水性聚氨酯乳液,构建高均匀分散特性的导电网络体系,组装具有层... 针对现有凝胶基触摸电子设备生物相容性差、界面牢度低等瓶颈问题,提出以蚕丝织物为基底、导电水性聚氨酯为导电层的纺织基触摸电子织物的制备策略。采用自乳化法工艺制备水性聚氨酯乳液,构建高均匀分散特性的导电网络体系,组装具有层叠结构的纺织基触摸电子织物;表征水性聚氨酯合成过程中特征基团的变化趋势以及触摸电子织物的微观形貌,研究触摸电子织物触摸定位原理,分析形变对触摸信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人体与织物在接触界面处可形成耦合电容微结构,从而破坏织物表面的均匀静电场,造成接触点处电势降低,引起触摸信号,实现触摸点的一维坐标定位;触摸电子织物的响应时间仅为73 ms,恢复时间为100 ms,表现出优异的响应速度;多次触摸相同位置,触摸信号波动仅为0.118%,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施加30°、60°、90°、120°、150°、180°弯曲角度后,触摸电子织物的触摸信号波动幅度低于5%,表现出形变不灵敏特性;此外,触摸电子织物具有优异的耐久性,放置60 d后触摸电流变化率仅为1.5%。基于此,开发出柔性织物触控键盘,可实现远程触控交互功能,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自乳化法 触摸电子织物 耦合电容 触控传感 蚕丝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子油纳米乳液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赵钰航 肖英琛 +3 位作者 冯棋琴 郭朋坤 胡锦文 崔玮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0,78,共5页
为扩大椰子油的应用范围,以精制冷榨椰子油为油相,Tween 80为乳化剂,无水乙醇为助乳剂,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椰子油纳米乳液。以椰子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PDI)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椰子油纳米乳液制备工艺条件进... 为扩大椰子油的应用范围,以精制冷榨椰子油为油相,Tween 80为乳化剂,无水乙醇为助乳剂,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椰子油纳米乳液。以椰子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PDI)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椰子油纳米乳液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制备的椰子油纳米乳液的类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椰子油纳米乳液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20 min、油乳质量比1∶1.5、油乳混合物与水质量比2∶8,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和PDI分别为131.0 nm和0.27;制得的椰子油纳米乳液为水包油(O/W)型。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椰子油纳米乳液粒径小且均匀,且O/W型的椰子油纳米乳液拓宽了椰子油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油 纳米乳液 超声乳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糠蛋白乳化性能及其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欧文华 曹天翔 +3 位作者 张冬梅 顾理浩 张婉萍 蒋汶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4-211,240,共9页
天然米糠蛋白的乳化性较差,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需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文章以米糠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米糠蛋白的组成、乳化性能以及改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通过改进米糠蛋白的改性工艺,或利用融合不同高新技术来... 天然米糠蛋白的乳化性较差,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需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文章以米糠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米糠蛋白的组成、乳化性能以及改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通过改进米糠蛋白的改性工艺,或利用融合不同高新技术来改善米糠蛋白的乳化性能,并以此扩展米糠蛋白的开发利用思路,加速米糠蛋白在食品及化妆品中的应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蛋白 蛋白质组成 蛋白质结构 乳化性能 改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因素结合Box-Ben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载青蒿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工艺
7
作者 胡迪迪 薛昊 +3 位作者 金旭东 李宛俞 徐湘迪 陈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599,1572,共9页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及载体-药物比例对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以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nhnken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PLGA-ART-NPs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聚乙烯醇乳化效果最好,以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载体-药物比例为影响因素,最优处方确定为:乳化剂浓度为0.017 g/mL,水-油两相比例为18∶1(V/V),载体-药物比例为10∶1(W/W)。以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粒载药量为(4.43±0.22)%,zeta电位为-28.28±2.17 mV,表明本文优化后的处方工艺条件稳定,重复性良好,可行性高,制得的纳米溶液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青蒿素纳米粒 响应曲面法 单因素分析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乳化法制备干酪乳杆菌微胶囊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国芳 王婷婷 +5 位作者 刘丽波 赵丽双 吕秋月 张硕 王婧莹 李春 《中国乳品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20,共6页
为提高益生菌干酪乳杆菌KLDS 1.0301对不利环境的抗性,采用内源乳化法,将菌株包埋在海藻酸钠和浓缩乳清蛋白中制成微胶囊制剂。通过响应面实验对微胶囊包埋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人工胃肠液对微胶囊的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胶... 为提高益生菌干酪乳杆菌KLDS 1.0301对不利环境的抗性,采用内源乳化法,将菌株包埋在海藻酸钠和浓缩乳清蛋白中制成微胶囊制剂。通过响应面实验对微胶囊包埋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人工胃肠液对微胶囊的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海藻酸钠1.93%,海藻酸钠与浓缩乳清蛋白80的质量比1∶1,水油体积比1∶2.7,碳酸钙与海藻酸钠质量比1∶2.18,包埋率为93.51%。干酪乳杆菌微胶囊在模拟人工胃液中处理3 h后活菌数下降2个对数值,而未经包埋的干酪乳杆菌在相同条件下活菌数下降4个对数值。干酪乳杆菌微胶囊在人工肠液中处理60 min后,活菌数基本保持不变,表明了干酪乳杆菌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肠溶性。将包埋的微胶囊与嗜热链球菌KLDS 3.0501和保加利亚亚种ATCC 11842在乳清粉底料中进行混合发酵,发现包埋的干酪乳杆菌在发酵期间同样能够良好产酸,并对产酸量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内源乳化法 微胶囊 胃肠道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糖脂肪酸酯在乳化抑菌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韦巧艳 李坚斌 +1 位作者 郭海蓉 邓立高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20-422,426,共4页
蔗糖脂肪酸酯是由蔗糖和脂肪酸合成的具有各种亲水亲油性质的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增溶、润滑、抑菌等性能,使之在工业中的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在本文介绍了蔗糖脂肪酸酯的理化... 蔗糖脂肪酸酯是由蔗糖和脂肪酸合成的具有各种亲水亲油性质的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增溶、润滑、抑菌等性能,使之在工业中的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在本文介绍了蔗糖脂肪酸酯的理化性质、合成方法,综述了蔗糖酯作为乳化剂和抑菌剂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脂肪酸酯 理化性质 合成方法 乳化性 抑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磁性Fe_3O_4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宋丽贤 卢忠远 廖其龙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62-1764,1768,共4页
现代诊断学的发展使得纳米级超顺磁性的Fe3O4粒子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实验采用双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磁性Fe3O4粉体。从反应物浓度、表面活性剂用量、油相用量及反应温度等方面讨论对产物粒径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纳米... 现代诊断学的发展使得纳米级超顺磁性的Fe3O4粒子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实验采用双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磁性Fe3O4粉体。从反应物浓度、表面活性剂用量、油相用量及反应温度等方面讨论对产物粒径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纳米Fe3O4粉体的最佳工艺条件。对获得的粉体采用激光散射法粒度测试、XRD物相分析和粒径计算、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形貌观察、振动样品磁强计磁性测定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Fe3O4粉体平均粒径约为24nm、粒度分布均匀、分布带较窄且产物纯度高;该粉体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在66A.m2/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乳液 磁性材料 纳米材料 Fe3O4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力可 刘淼 +5 位作者 陈嵩岳 刘南 冷粟 李广柱 杨欣然 王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4-107,共4页
采用0.45μm滤膜代替中速定性滤纸过滤地表水水样.在出现乳化时用干净带圈铜丝代替破乳剂异丙醇破乳,对阴离子型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国标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对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国标方法无明显差异,方法的准... 采用0.45μm滤膜代替中速定性滤纸过滤地表水水样.在出现乳化时用干净带圈铜丝代替破乳剂异丙醇破乳,对阴离子型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国标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对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国标方法无明显差异,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均达到质量控制要求;分析步骤更简单,分析效率更高,更加适合测定地表水中的L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方法的改进 破乳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歧双歧杆菌微胶囊化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来酉 赵敏 +1 位作者 张帆 鹿晓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1-144,共4页
以明胶、果胶、海藻酸钠、氯化钙和壳聚糖为壁材,采用乳化法双层包埋制备双歧杆菌微胶囊。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在10~30μm。检测结果表明,微胶囊内活菌数可达到109CFU/g以上,菌体包埋率可达到82.24%。经模拟胃酸、胆汁酸处理后活菌数仍在1... 以明胶、果胶、海藻酸钠、氯化钙和壳聚糖为壁材,采用乳化法双层包埋制备双歧杆菌微胶囊。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在10~30μm。检测结果表明,微胶囊内活菌数可达到109CFU/g以上,菌体包埋率可达到82.24%。经模拟胃酸、胆汁酸处理后活菌数仍在108CFU/g以上,对酸有很高的耐受力;经人工肠液处理15min,微胶囊几乎全部崩解,肠溶释放率可达到95.81%。通过经典的加速实验证明微胶囊的活菌贮藏稳定性较好,室温下贮藏1年其活菌数仍可以保持在108CFU/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乳化法 微胶囊 活菌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温低能量乳化法制备水包油纳米乳液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仕 李嘉诚 +2 位作者 张学良 岑桂秋 林强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6-349,共4页
25℃下用恒温低能量乳化法在水/复配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生物柴油的系统中,制备了稳定的水包油纳米乳液。通过体系的相行为研究得到了纳米乳液的形成条件;用动态光散射(DLS)与透射电镜(TEM)测试纳米乳液的颗粒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并通过... 25℃下用恒温低能量乳化法在水/复配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生物柴油的系统中,制备了稳定的水包油纳米乳液。通过体系的相行为研究得到了纳米乳液的形成条件;用动态光散射(DLS)与透射电镜(TEM)测试纳米乳液的颗粒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并通过DLS测试纳米乳颗粒粒径随时间的变化,探索了纳米乳不稳定机制。结果表明:纳米乳液是通过双连续微乳液稀释得到,颗粒粒径主要被双连续相结构所控制,而与乳液中最终水的质量分数无关;纳米乳液体系的颗粒为球形,多分散系数小于0.2,粒径分布主要在20 nm^35 nm;纳米乳液不稳定机制符合絮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纳米乳液 低能量乳化法 不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用常压渣油乳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昱东 杨朝合 +1 位作者 梁迎春 段练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4-86,共3页
根据催化裂化的特殊要求 ,选择适用于重油催化裂化乳化进料的中性非离子型乳化剂进行了乳化实验 ,建立了乳状液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并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乳状液的类型和各种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在 80℃下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 根据催化裂化的特殊要求 ,选择适用于重油催化裂化乳化进料的中性非离子型乳化剂进行了乳化实验 ,建立了乳状液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并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乳状液的类型和各种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在 80℃下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以确定各种乳化剂的使用浓度。结果表明 ,在 80℃下 ,各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均为W /O型 ,且其储存稳定性并不随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大 ,而是存在最佳使用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常压渣油 乳化工艺 研究 乳化剂 浓度 稳定性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氟化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建军 王小君 +3 位作者 吴庆云 张建安 吴明元 瞿贤超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61,共7页
首先制备了聚氨酯(PU)种子乳液,再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和丙烯酸酯为单体,通过单体滴加法和单体预乳化法两种不同的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氨酯-氟化聚丙烯酸酯(FPUA)复合乳液。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FPUA复合乳胶膜的表面结构进行表... 首先制备了聚氨酯(PU)种子乳液,再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和丙烯酸酯为单体,通过单体滴加法和单体预乳化法两种不同的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氨酯-氟化聚丙烯酸酯(FPUA)复合乳液。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FPUA复合乳胶膜的表面结构进行表征,利用激光粒径仪对FPUA复合乳液的粒子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了引发剂种类对FPUA复合乳胶膜耐水性的影响、氟含量对FPUA复合乳胶膜与水接触角的影响和在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含氟单体对FPUA复合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氟单体成功接入了大分子链中;与单体滴加法相比,单体预乳化法制备的FPUA复合乳液的聚合稳定性更好,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与水溶性引发剂相比,采用油溶性引发剂制得的FPUA复合乳胶膜的吸水率更低;含氟单体的引入增大了FPUA复合乳胶膜与水的接触角。对两种聚合工艺的成核机理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氟化聚丙烯酸酯 复合乳液 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 单体滴加法 单体预乳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死蜱/乙基纤维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华 林粤顺 +3 位作者 周红军 周艺宇 陈喜 周新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622-4627,共6页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毒死蜱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毒死蜱/乙基纤维素微胶囊。利用FTIR、SEM和DSC表征了微胶囊的结构和形貌以及毒死蜱的分布形态,运用单因素法考察芯材比、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PV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毒死蜱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毒死蜱/乙基纤维素微胶囊。利用FTIR、SEM和DSC表征了微胶囊的结构和形貌以及毒死蜱的分布形态,运用单因素法考察芯材比、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PV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质量比和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并探究芯材比和PVA质量分数对微胶囊的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乙基纤维素微胶囊具有较为致密的球形结构,而毒死蜱以结晶态分布于微胶囊中。当芯材比为2∶3、PVA质量分数为1.5%、PVA与SDS质量比为3∶2和转速为1500r/min,其载药量和包封率相对较好,分别为44.41%和82.42%。该载药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其释药行为可用Korsmeyer-Peppas动力学模型来描述,且药物释放受Fickian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纤维素 毒死蜱 微胶囊 溶剂挥发法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条件对气凝胶粉末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闫红梅 王朝阳 +2 位作者 唐永建 蒋刚 黄常刚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7-1030,共4页
利用超声波乳化技术,结合溶胶-凝胶反应制备了间苯二酚-甲醛有机气凝胶粉末和碳化气凝胶粉末。通过大量实验,探讨了制备条件对气凝胶粉末粒径的影响。在粉末干燥前以Zeta电位-粒径分布测试仪对乙醇悬浊液进行分析测试,对有机粉末和碳化... 利用超声波乳化技术,结合溶胶-凝胶反应制备了间苯二酚-甲醛有机气凝胶粉末和碳化气凝胶粉末。通过大量实验,探讨了制备条件对气凝胶粉末粒径的影响。在粉末干燥前以Zeta电位-粒径分布测试仪对乙醇悬浊液进行分析测试,对有机粉末和碳化粉末用TEM方法进行表征。研究了反应液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及分散剂与反应液体积比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实验表明:制备条件对于制备纳米级的气凝胶粉末影响非常大,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可以制备出分布较好的气凝胶粉末,超声功率较大容易实现体系均匀混合,反应液在反应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起着关键的作用,低质量分数的反应液所生成的产物比高质量分数的粒径要小,经碳化后粉末粒径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溶胶-凝胶法 气凝胶粉末 制备条件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方式及助乳化剂对蓖麻油乳化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鲍艳 吴成兰 马建中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分别采用恒速搅拌乳化、高剪切乳化及超声波乳化3种方式,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失水山梨醇单脂肪酸酯(Span)与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脂肪酸酯(Tween)为复合乳化剂对蓖麻油进行乳化,考察了助乳化剂正辛醇、异辛醇、十二醇对乳化体系稳定性... 分别采用恒速搅拌乳化、高剪切乳化及超声波乳化3种方式,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失水山梨醇单脂肪酸酯(Span)与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脂肪酸酯(Tween)为复合乳化剂对蓖麻油进行乳化,考察了助乳化剂正辛醇、异辛醇、十二醇对乳化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助乳化剂脂肪醇碳链长度的增加,蓖麻油的乳化稳定性提高;采用超声波乳化方式可制得稳定的蓖麻油乳化液,且稀释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蓖麻油 乳化方式 助乳化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自乳化聚氨酯微球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志斌 唐昌伟 +3 位作者 王琦 谷媛媛 唐世海 万昌秀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232-1234,共3页
将预聚-扩链-中和-乳化法联合运用,一步合成出自乳化聚氨酯微球。研究了自乳化聚氨酯微球的合成条件。包括二异氰酸酯单体种类对微球形态的影响;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丙二醇(PPG)单体配比对乳化效果的影响;乳化时间对微球形态... 将预聚-扩链-中和-乳化法联合运用,一步合成出自乳化聚氨酯微球。研究了自乳化聚氨酯微球的合成条件。包括二异氰酸酯单体种类对微球形态的影响;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丙二醇(PPG)单体配比对乳化效果的影响;乳化时间对微球形态的影响;反应温度、聚合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对微球合成的影响。并以可降解的聚乳酸(PLA)取代部分PPG合成出可降解的自乳化聚氨酯微球,对其在磷酸缓冲液中的降解性进行了研究。通过IR及SEM对自乳化聚氨酯微球进行了表征,找出了合成稳定、均匀和形态好的自乳化聚氨酯微球的最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乳化 聚氨酯微球 预聚-扩链-中和-乳化法 降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稠油极性四组分测定方法及其乳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春山 孙卫 +1 位作者 蒋官澄 谢水祥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78,10,共5页
稠油油藏高效、经济的开发一直是油田企业研究的技术难题之一,胜利孤东油田稠油油藏由于其胶质、沥青质含量均高于国内主要稠油平均值,有其特殊性,开采难度也更大。文章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确定了稠油极性四组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 稠油油藏高效、经济的开发一直是油田企业研究的技术难题之一,胜利孤东油田稠油油藏由于其胶质、沥青质含量均高于国内主要稠油平均值,有其特殊性,开采难度也更大。文章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确定了稠油极性四组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的测定方法和分离方法,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深入研究了稠油极性四组分的乳化特性、乳化剂对四组分乳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孤东稠油极性四组分乳状液稳定性次序为饱和分<沥青质<芳香分<胶质<原油,原油中胶质与沥青质分子通过氢键形成的缔合,对原油的黏度有重要影响。乳化剂OP对稠油极性四组分均具有强烈的乳化促进作用,使W/O型乳状液转变为O/W型,达到了乳化降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极性四组分 测定方法 乳化特性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