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吴田租标准及其与汉晋田租制度的因革关系
1
作者 周国林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记载了多种田租征收标准,因每年定收田的比例不同,导致实际征收时的亩租额差别极大。根据考证,嘉禾四年(235)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24斛,五年(236)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714斛。由于临湘田租标准是在长...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记载了多种田租征收标准,因每年定收田的比例不同,导致实际征收时的亩租额差别极大。根据考证,嘉禾四年(235)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24斛,五年(236)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714斛。由于临湘田租标准是在长时段的变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故取两年的平均值0.474斛作为临湘嘉禾年间田租的大致标准。对荆州区域内战国到晋朝的田租标准、北方区域内汉魏时期的田租标准分别考述后,将孙吴临湘田租标准与之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在从汉到晋的田租变动中,存在着由低转高的趋势,孙吴与北方区域的增税总体上是同步的。孙吴虽然存在租入过重的现象,却没有发展到某些研究者所判断的那种严重程度。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加之南北双方的相互制约因素,孙吴田租高于汉代和曹魏田租七八倍是不可能的事。吴简为田租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但不可轻言“改革”和“改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 亩租额 汉晋田租 因革关系 走马楼吴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武昭宣时期以“威德”事四夷策略的变迁和继承
2
作者 王一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在早期文献中,“威德”被视为君主素养的一体两面。但秦始皇将自己以“武威”暴力兼并天下的行为粉饰为“威德”,由此遭到了主张和平怀徕四夷的儒生批评。汉武帝重视以“威德”事四夷,“威德”事实上兼具了武力征伐与和平招徕的双重含义... 在早期文献中,“威德”被视为君主素养的一体两面。但秦始皇将自己以“武威”暴力兼并天下的行为粉饰为“威德”,由此遭到了主张和平怀徕四夷的儒生批评。汉武帝重视以“威德”事四夷,“威德”事实上兼具了武力征伐与和平招徕的双重含义,并在形式上复归了早期文献中的“威德并行”。鉴于汉武帝事征四夷耗损国力的事实,后继者霍光只得低调践行汉武帝的“威德”策略。直到汉宣帝时,汉廷才正式肯定了汉武帝以“威德”事四夷,“威德”逐渐成为汉代对外事务取得成效的标准表述,也对历代边疆政策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威德”内涵的变迁,展示了汉廷在边疆治理中平衡武力手段与以文德怀远的努力,以及传统政治概念与现实需求的互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霍光 汉宣帝 威德 事四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马胡儿却受遗:模范忠臣金日磾的“史实”与“史相”
3
作者 黎镜明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以战俘身份入居西汉宫廷养马,是族属和阶层上的双重“边缘人”。元狩四年(前119)前后,汉匈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汉武帝蹈袭贾谊“三表五饵”故智,试图通过厚待降附贵人实现“仁畜匈奴”的政治目标,作为“降者之杰”的... 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以战俘身份入居西汉宫廷养马,是族属和阶层上的双重“边缘人”。元狩四年(前119)前后,汉匈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汉武帝蹈袭贾谊“三表五饵”故智,试图通过厚待降附贵人实现“仁畜匈奴”的政治目标,作为“降者之杰”的金日磾被选中参演“四夷宾服”的政治剧目。基于此,金日磾既须迎合汉武帝对华夷秩序的期待,又须在险恶宫廷中规避风险,所以其忠诚并非单纯的道德自觉,而是帝王意志规训与个人生存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史书对金日磾形象的塑造受多重因素影响。班固《汉书》通过选择性剪裁与伦理化重构,将其纳入儒家忠孝话语体系,这种处理应该是服务于汉王朝的文化规训,同时亦与霍光辅政时期儒生阶层的崛起及金氏后裔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后世久惯牢成的金日磾形象,实则是帝王心术、个人抉择、史官话语等共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日磾 汉武帝 三表五饵 忠臣形象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貌宫”名考
4
作者 赵东旭 陈波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7,共6页
陕西澄城县良周秦汉宫殿遗址的“貌宫”之名与汉武帝庙的营建有重要关联。根据遗址周边与汉相关的地理环境及标志性建筑,以及“庙”“貌”的古义关联,再结合对方志文献、碑文与其他实地走访信息综合推断,“貌宫”之名始于汉宣帝诏令各... 陕西澄城县良周秦汉宫殿遗址的“貌宫”之名与汉武帝庙的营建有重要关联。根据遗址周边与汉相关的地理环境及标志性建筑,以及“庙”“貌”的古义关联,再结合对方志文献、碑文与其他实地走访信息综合推断,“貌宫”之名始于汉宣帝诏令各郡国建立武帝庙后,其名称来源于汉武帝庙与该离宫的相对位置,最初的汉武帝庙可能与该宫殿邻近或与之同为一个宫苑空间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貌宫 良周遗址 离宫 汉武帝庙 巡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君臣共治制度与表文:兼论陈事表的话语生成
5
作者 宋文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1-272,共12页
西汉君主制与君臣共治制度相依存,人臣权力主体地位拥有被政体赋予的合法性。奏议与政体联系紧密,西汉表相较于章、奏、议等文体更能显示人臣独立的权力主体地位,其“不需头”的文献形态、不称“以闻”“上书”的话语方式、“其言密事... 西汉君主制与君臣共治制度相依存,人臣权力主体地位拥有被政体赋予的合法性。奏议与政体联系紧密,西汉表相较于章、奏、议等文体更能显示人臣独立的权力主体地位,其“不需头”的文献形态、不称“以闻”“上书”的话语方式、“其言密事”及可超越律令以弹劾或荐举等话语内容、彰显德以监督君主的话语主题,以及君主对人臣上表的重视等,均是人臣独立权力主体地位在表文中的展现。人臣权力主体地位得以通过表文制度及话语以展现,源于人臣具有被政体所认可的治理权力。刘安《谏伐闽表》全文彰显“德”的话语形态,即是在此背景支撑下生成的,其他表文的话语生成同样受此影响。君臣共治角度的表文分析,不同于“专制”视野下的研究,是主动以表文观照制度的跨学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臣共治 奏议 表文话语 《谏伐闽表》 汉武帝 刘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16-222,共7页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史料误读现象,其结论不能成立:一是武帝末年的政治转向体现在悔过、劝农、休兵等一系列见诸《盐铁论》《汉书》的实际行动里,《通鉴》叙事与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构现象;二是遍检《通鉴》全书,叙事绝不采《汉武故事》,温公仅将其作为史料异文和批判对象列入《考异》,原书俱在,不容置疑;三是历史阐释不等于历史重构,《通鉴》之叙事、议论仅是对公认史实不同视角的历史观察,司马光没有也不可能重构历史;四是《汉武故事》作者、年代迄无定论,辛文以刘宋比附西汉系悬拟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汉武故事》 汉武帝 政治取向 轮台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 被引量:4
7
作者 田澍 刘宝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展示了他勇于探索、敢于自我批评和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晗 《朱元璋传》 明太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天子立言:司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读 被引量:7
8
作者 程世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7,共10页
从景武之际到元狩四年这30年决定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司马相如以其一系列文本,一再为汉天子与汉帝国的内在意志立言。从内诫诸侯守职到外攘匈奴侵扰,从北出师以讨强胡到南驰使以化西南,从鼓荡大一统文化中国诞生到促成大一统文化... 从景武之际到元狩四年这30年决定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司马相如以其一系列文本,一再为汉天子与汉帝国的内在意志立言。从内诫诸侯守职到外攘匈奴侵扰,从北出师以讨强胡到南驰使以化西南,从鼓荡大一统文化中国诞生到促成大一统文化中国实现,从"修山川之祠"到封禅泰山以告汉德大成,从"顺天道以杀伐"到"往而知返",这些具有汉武时代特征的进程,在相如文本中都得到了形象化体现。其中,《上林赋》于汉武即位初,先行代言出汉武"罪己诏"的本质内容,勾画出汉武"晚而改过"的未来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汉赋 文学文本 汉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王杖制度若干问题考辨 被引量:17
9
作者 郭浩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4-99,共6页
王杖制度源于周代"齿杖制度",以鸠饰杖是由原始先民的鸟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从周代的"献鸠养国老"到汉代的"助食养老",鸠杖的权杖功能不断弱化,养老寓意逐渐形成。汉代王杖制度进一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 王杖制度源于周代"齿杖制度",以鸠饰杖是由原始先民的鸟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从周代的"献鸠养国老"到汉代的"助食养老",鸠杖的权杖功能不断弱化,养老寓意逐渐形成。汉代王杖制度进一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尹湾汉简所记授杖人数应为东海郡当年度新授杖人数,而非东海郡授杖总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杖 汉代 养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大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38-49,共12页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核心内容即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核心内容即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先后对匈奴、南越、卫氏朝鲜、西域、西南夷等展开了一系列的统一行动,值得关注的是行动的借口多是汉武帝主动制造的,反映着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行动是有计划的。汉武帝构建的"大一统"王朝,不仅为其后昭、宣二帝进一步拓展有效管辖区域、完善西汉王朝的"大一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汉武帝构建起来的"大一统"王朝疆域的规模,也成为后代各朝显示"大一统"的比照对象。因此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王朝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五帝本纪》与西汉文化的建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新科 王晓玲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天下为公与禅让等观念是历史性、当下性、未来性的结合,对西汉文化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本纪》 西汉文化 司马迁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献帝起居注》与献帝朝廷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9,173,共11页
《献帝起居注》一书记事始于汉灵帝驾崩的中平六年(189),很可能是从与汉献帝即位关系密切的八月洛阳之变开始写起的,其终结并非是延康元年(220)的汉魏禅代,而是在之前的建安二十一年(216)二月壬申,以"立春宽缓诏书不复行"为标... 《献帝起居注》一书记事始于汉灵帝驾崩的中平六年(189),很可能是从与汉献帝即位关系密切的八月洛阳之变开始写起的,其终结并非是延康元年(220)的汉魏禅代,而是在之前的建安二十一年(216)二月壬申,以"立春宽缓诏书不复行"为标志,汉献帝不再颁下诏书。此书以编年体为基本体例,围绕汉献帝皇帝权力的确立、展开与结束进行叙述,尤其重视记录汉献帝朝廷在和合宇宙秩序和制度建设方面的成绩,凸显了献帝朝廷的历史连续性及其时代意义。此书的撰述可能始自献帝即位,为"近侍之臣所录",也开创了中古起居注撰述的新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帝起居注》 汉献帝 起居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山汉简中的田制等问题 被引量:14
13
作者 晋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94,共23页
根据律令分析和文献记载,并参证《算数书》的成书年代,《二年律令》的颁行应始于汉王二年。汉初继承秦代,推行240平方步的大亩,目的是鼓励垦荒,扩大耕地,保证有足够的土地休耕。秦汉亩制有粗略计算的亩制和实际核算亩制,前者主要计算“... 根据律令分析和文献记载,并参证《算数书》的成书年代,《二年律令》的颁行应始于汉王二年。汉初继承秦代,推行240平方步的大亩,目的是鼓励垦荒,扩大耕地,保证有足够的土地休耕。秦汉亩制有粗略计算的亩制和实际核算亩制,前者主要计算“不可垦田”和“可垦不垦田”的面积,后者主要计算耕地和“垦田”的面积。名田宅的爵位降等继承不等于田宅降等继承,名田宅的面积也不等于耕地和实有房屋的面积。汉初的土地制度实际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土地制度。它把赐田和授田合为一体,在整合原有耕地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垦荒,制定了从彻侯到平民阶层所占有国家土地资源的配额,并承认和保护其开垦草田所得耕地的所有权,允许继承、转让、买卖和赠送。汉初的土地制度应是土地私有,而不是土地国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 汉二年 亩制 名田宅 土地私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墨重彩:班固与武帝时期历史的书写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4,共8页
班固重新搜集大量新史料,运用睿思,撰成内容丰富的《武帝纪》,又围绕本纪,以列传、志中的记载与之关联、补充,展开对武帝时期历史的全面记述,此项确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对此做专题的深入考察,能够提供大量生动有力的证据... 班固重新搜集大量新史料,运用睿思,撰成内容丰富的《武帝纪》,又围绕本纪,以列传、志中的记载与之关联、补充,展开对武帝时期历史的全面记述,此项确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对此做专题的深入考察,能够提供大量生动有力的证据,说明班固不愧为一代良史,他有卓越的史才,高明的史识和高尚的史德。这对于深刻认识和恰当评价武帝鼎盛时期的历史,并从中获得治国施政的启示,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汉书》 汉武帝 历史编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齐之际的王朝财政与三吴经济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2,共9页
刘宋晚期财政严重依赖扬州,尤其是三吴地区。萧道成依靠淮北四州豪强策动易代,将太湖东岸的吴郡、西岸的义兴以及宁绍平原的会稽纳入齐国封地,并以“悉”与“勋”为标准选任三郡太守。三吴自刘宋后期便已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建元、永明... 刘宋晚期财政严重依赖扬州,尤其是三吴地区。萧道成依靠淮北四州豪强策动易代,将太湖东岸的吴郡、西岸的义兴以及宁绍平原的会稽纳入齐国封地,并以“悉”与“勋”为标准选任三郡太守。三吴自刘宋后期便已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建元、永明年间又频遭水灾,但齐高帝、武帝仍以赋税征收为首要考虑,三吴经济由此在“重赋”“急役”下运行。南齐以货币征收租布诸调,却缺乏解决货币短缺的能力,以致三吴民户还要承受货币市场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尽管《南齐书》以“职贡有恒”“府藏内充”来赞誉永明时代,但这是以民户贫困与经济衰退为代价的,南齐的国祚短促未尝与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齐 三吴 齐高帝 齐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善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6,共6页
东汉初期 ,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 ,宗庙之制有所变革 ,表现为 :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 ;除殇、冲、质、灵四帝外 ,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 ,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 东汉初期 ,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 ,宗庙之制有所变革 ,表现为 :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 ;除殇、冲、质、灵四帝外 ,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 ,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 ,在蔡邕建议下 ,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时期 皇帝宗庙制度 礼制 考证 宗庙礼议 “同堂异室”庙制 蔡邕 “宗庙迭毁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故事》作者与成书时代辨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守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6-139,共4页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故事》 作者 成书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汉代帝王评价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炳炎 刘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3,共5页
毛泽东熟读两汉史,关注并评论汉代帝王,不仅为现当代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读懂毛泽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与史家评论汉代帝王相比,毛泽东更注重论说两汉帝王为政之得失,注意以史为鉴,并用以指导现实政治。毛泽东对刘邦、... 毛泽东熟读两汉史,关注并评论汉代帝王,不仅为现当代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读懂毛泽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与史家评论汉代帝王相比,毛泽东更注重论说两汉帝王为政之得失,注意以史为鉴,并用以指导现实政治。毛泽东对刘邦、刘彻、王莽、刘秀的评价,更多的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从毛泽东评说历史人物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其史学观念和文化性格,以及他在时代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有所变化的历史视角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汉代帝王 得失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正书》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锐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89,共10页
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赵正书》记载秦始皇临终接受李斯的建议,立胡亥为后,以及胡亥杀群公子、杀李斯等事,与《史记》等有相合之处,但立胡亥为后与《史记》所述沙丘之谋,则差别甚大。学界目前多倾向于仍然相信《史记》的记述。本文先从... 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赵正书》记载秦始皇临终接受李斯的建议,立胡亥为后,以及胡亥杀群公子、杀李斯等事,与《史记》等有相合之处,但立胡亥为后与《史记》所述沙丘之谋,则差别甚大。学界目前多倾向于仍然相信《史记》的记述。本文先从《赵正书》所述胡亥“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及湖南益阳兔子山二世元年文告中发掘有价值的史料,指明《赵正书》有可信度;进而考察秦始皇晚期的统治术及汉初的统治术,指出胡亥模仿秦始皇,而与扶苏不同,其统治术更合于当时情景,所以其继位是有合理因素的;最后分析《史记》中的有关记事,指明《赵正书》有可信性。当前的材料或许还不能让学界都信《赵正书》而不信《史记》的沙丘之谋,但是至少可以纠正只信《史记》而不信《赵正书》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正书》 汉简 《史记》 秦始皇 胡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考论篇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启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32,共12页
本《考论篇》讨论对汉儒研究的实证问题。第I节提出“多方全面”的关注和“理念贯通”的理解二者兼顾,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第II节引用多种史证分析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意指的正读与误读和对汉儒的经学大义、新莽政权、和光... 本《考论篇》讨论对汉儒研究的实证问题。第I节提出“多方全面”的关注和“理念贯通”的理解二者兼顾,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第II节引用多种史证分析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意指的正读与误读和对汉儒的经学大义、新莽政权、和光武帝应对措施的“多方全面”和“理念贯通”的理解。第III节论述东儒士独特的“改革·革命理想”和“独立批判精神”的发展变化:“独行”、“清议”、“党锢”、反抗,和这论证与前史学理论的连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汉儒 改革理想 独立批判精神 “党锢” 王莽 光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