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BCT在原发性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陆敏杰 牟峰 +7 位作者 赵世华 戴汝平 韦云青 王诚 黄连军 蒋世良 赵红 王红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2期1884-1888,共5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的EBCT特征 ,评价EB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2 5例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原发肿瘤 ,男 14例 ,女 11例 ,年龄 5个月~ 72岁 ,平均 3 2 .1岁 ,接受单层增强和 /或电影序...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的EBCT特征 ,评价EB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2 5例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原发肿瘤 ,男 14例 ,女 11例 ,年龄 5个月~ 72岁 ,平均 3 2 .1岁 ,接受单层增强和 /或电影序列EBCT扫描。结果 良性肿瘤 19例 ,恶性肿瘤 6例 ,其中 8例 (脂肪瘤 3例 ,单纯心包囊肿和淋巴管瘤各2例 ,血管瘤 1例 )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 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 ,脂肪瘤、单纯囊肿、淋巴管瘤和血管瘤等有相对特征性表现 ,但对大部分肌源性、纤维瘤性等实质性肿瘤似无法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电子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检出冠状动脉钙化诊断冠心病的再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崔炜 戴汝平 +12 位作者 高润霖 荆宝莲 姚康宝 陈纪林 蒋世良 杨跃进 张少雄 吕滨 曹程 白桦 曾筝 吕建华 何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59-261,共3页
目的:评价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平扫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56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进行冠状动脉EBCT检查。采用心电触发单层序列平扫。以冠状动脉造影存在1支以上的管径狭窄≥50%... 目的:评价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平扫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56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进行冠状动脉EBCT检查。采用心电触发单层序列平扫。以冠状动脉造影存在1支以上的管径狭窄≥50%为诊断冠心病标准。结果:568例患者中,冠心病患者376例,无冠心病患者192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计分(283.85±563.63)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33.46±92.11,P<0.001)。以EBCT有无冠状动脉钙化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2.98%、66.67%及77.46%。在50岁以下(不含50岁,50岁以下组)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判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50岁以上(50岁以上组)患者高,但敏感性较低;50岁以下组的患者,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钙化预测冠心病的价值高于前降支钙化。结论:EBCT发现的冠状动脉钙化对冠心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对50岁以下组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ebct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肿瘤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陆敏杰 赵世华 +8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牟峰 张岩 韦云青 王诚 戴汝平 赵红 王红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非粘液瘤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几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主要优势及局限性。方法:搜集1979年1月至2004年3月来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证实的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肿瘤65例, 其中接受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非粘液瘤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几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主要优势及局限性。方法:搜集1979年1月至2004年3月来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证实的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肿瘤65例, 其中接受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检查23例,磁共振成像(MRI)检查19例。结果:X线胸片示异常50例,超声心动图(UCG)诊断敏感性86.15%(56/65),EBCT和MRI所有肿瘤均检出,部分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结论:X线胸片适合做常规检查,UCG可做首选初查且对心腔或心包腔内的肿瘤诊断准确率高;EBCT或(和)MRI 能从肿瘤大小、形态甚至组织学特征如脂肪、纤维、出血、囊肿、钙化等全面评价肿瘤,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非粘液瘤性 心脏肿瘤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深熔焊熔质密度分布与熔池流动行为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琦 刘方军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7-20,共4页
利用计算机层析成像设备———工业CT分析了电子束焊缝中熔质密度分布 ,并进而分析了电子束焊接过程中熔池流动和小孔波动行为。熔质分布与材料的物理性能及焊接状况密切相关 ,其决定因素是小孔波动及其引起的熔池波动 ,以及蒸气冲击力... 利用计算机层析成像设备———工业CT分析了电子束焊缝中熔质密度分布 ,并进而分析了电子束焊接过程中熔池流动和小孔波动行为。熔质分布与材料的物理性能及焊接状况密切相关 ,其决定因素是小孔波动及其引起的熔池波动 ,以及蒸气冲击力。小孔强烈的波动和熔体紊流可以使熔质分布均匀化 ,但金属等离子蒸气冲击力会在焊缝中形成局部区过度富积熔质 ,而电子束流扫描搅拌可进一步促使熔质元素分布均匀化。完全穿透焊可以在根部通孔中释放高压等离子蒸气 ,使小孔内蒸气作用力相比部分穿透焊时的行为产生明显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焊接 小孔 熔质分布 熔池 计算机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吕滨 戴汝平 蒋世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8-353,共6页
目的探寻造成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比较舒张早期和晚期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电子束CT血管造影检查(EBA)。采用静脉法增强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心电门控采集CT断层图像,并用“容... 目的探寻造成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比较舒张早期和晚期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电子束CT血管造影检查(EBA)。采用静脉法增强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心电门控采集CT断层图像,并用“容积再现法”(VRT)技术重建冠状动脉三维图像。对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和伪影作统计分析。结果7例(7%)患者因心跳和呼吸运动伪影而检查失败。冠状动脉左主干(LM)图像质量最好,左回旋支(LCX)最差(P<0.001)。各支冠状动脉由近段向远段图像质量依次降低(P<0.001)。40%RR间期心电图门控扫描优于80%RR间期门控。不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布在3%左主干,2%、24%和64%左前降支(LAD)近、中、远段,8%、22%和45%左回旋支的近、中、远段,以及5%、12%和20%右冠状动脉(RCA)近、中、远段(P<0.05)。结论静脉法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限度是图像空间分辨率低和各种伪影。理想的心电门控扫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冠状动脉 图像质量 三维重建 电子束CT成像 CT血管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影像学检查: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江菊芬 孙立军 +1 位作者 黄明霞 雷振平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8期584-586,共3页
目的 :评价心脏超声 (TTE)、心血管造影 (CAG)、电子束CT(EBCT)和MRI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中的作用。方法 :主动脉缩窄患者 16例 ,单纯型 2例 ,复杂型 14例 ;14例行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行TTE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 ,14例行CAG检查 ,3例... 目的 :评价心脏超声 (TTE)、心血管造影 (CAG)、电子束CT(EBCT)和MRI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中的作用。方法 :主动脉缩窄患者 16例 ,单纯型 2例 ,复杂型 14例 ;14例行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行TTE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 ,14例行CAG检查 ,3例行MRI检查 ,1例行EBCT检查。结果 :TTE的诊断准确率为 42 .9% ( 6/14 ) ,CAG的诊断准确率为10 0 % ( 12 /12 ) ,EBCT( 1例 )和MRI( 3例 )均获得正确诊断。结论 :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上 ,CAG、EBCT和MRI明显优于TTE ;E BCT和MRI是显示主动脉缩窄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MRI无需对比剂即可多平面直接显示病变部位及合并畸形等病变全貌 ,且无辐射 ,优于EB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影像学检查 应用 评价 心脏超声 心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peed电子束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邹利光 文利 +4 位作者 孙清荣 王文献 梁开运 雷福章 李龙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总结e-Speed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冠状动脉检查结果,探讨EB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疑诊冠心病或健康查体来我院行e-Speed电子束CT冠状动脉检查病例115例,所有受检者均行... 目的总结e-Speed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冠状动脉检查结果,探讨EB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疑诊冠心病或健康查体来我院行e-Speed电子束CT冠状动脉检查病例115例,所有受检者均行EBCT平扫,92例行EB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钙化积分,60岁以前较低,60岁以后逐渐增高,70岁以后明显增高。EB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优良图像为79例(85.9%),不满意图像为13例(14.1%);根据EBCT冠状动脉造影结果,85.9%病例可做出明确诊断,10.9%病例只能做出大致诊断,3.2%病例不能做出诊断。结论EBCT对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重要价值,EB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方面可部分取代传统的插管法造影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心脏病 电子束CT 放射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在判断卵巢恶性肿瘤分期及手术可切除中的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苏宏 郑宁 +3 位作者 黄伟 刘锦霞 陈自谦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0期898-901,共4页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卵巢癌诊断、肿瘤分期及判断手术可切除性中的作用。方法:25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前1周内行全腹部及盆腔EBCT检查,将CT表现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病理结果证实,浆液性囊腺癌11例,黏液性囊腺癌...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卵巢癌诊断、肿瘤分期及判断手术可切除性中的作用。方法:25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前1周内行全腹部及盆腔EBCT检查,将CT表现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病理结果证实,浆液性囊腺癌11例,黏液性囊腺癌6例,恶性畸胎瘤3例,卵巢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胚胎癌及未分化癌各1例。肿瘤Ⅰ期7例,Ⅱ期7例,Ⅲ期9例,Ⅳ期2例。肿瘤周围血管、脏器被侵犯及腹膜种植转移是增加手术难度的重要因素。与普通CT比较,EBCT具有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好,病变细节显示清晰的优点。结论:EBCT在卵巢癌诊断、肿瘤分期和手术可切除性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 卵巢癌 肿瘤分期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线源焦点距离误差对CT重建质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路宏年 杨民 张莉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67,共3页
本文分析了焦点距离 (射线源到转轴的距离 )D的误差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 ,计算机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 ,该种误差引起重建图像降质不甚明显。尤其当D远大于被重建物体的尺寸时 ,其影响可以忽略。
关键词 CT 图像重建 射线源 焦点距离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鲁锦国 吕滨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232-235,共4页
心血管疾病在终末期肾病(end 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有特殊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钙化是ERS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明显表现。电子束CT能无创地显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能对冠状动脉钙化进行钙化积分... 心血管疾病在终末期肾病(end 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有特殊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钙化是ERS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明显表现。电子束CT能无创地显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能对冠状动脉钙化进行钙化积分定量测量,精确地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可能成为用来评估ESRD患者心血管的危险程度的理想方法,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 心血管钙化 肾病患者 CT评价 冠状动脉钙化 disease ESRD患者 renal 心血管疾病 电子束CT 临床表现 发病机理 定量测量 钙化积分 危险程度 临床治疗 死亡率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复杂型主动脉缩窄的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鲁锦国 曹程 +6 位作者 戴汝平 吕滨 白桦 王浩 刘延玲 沈向东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评价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EBCT)在小儿先天性复杂型主动脉缩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先天性复杂型主动脉缩窄(CoA)小儿患者60例,平均年龄1.64岁(28天-6岁)。所有患者均行经胸多... 目的:评价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EBCT)在小儿先天性复杂型主动脉缩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先天性复杂型主动脉缩窄(CoA)小儿患者60例,平均年龄1.64岁(28天-6岁)。所有患者均行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和EBCT检查,其中39例行手术治疗。结果:60例中,每1例至少合并1种心血管畸形,合并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分别为40、26、12例, 法乐四联症1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平均狭窄率(管腔最窄处与近心端正常主动脉内径比值)R=0.42±0.13(0.18- 0.75)。经手术治疗的39例中,38例证实为CoA,其中R≤1/2占84%(32/38),1例EBCT诊断无血液动力学意义,检出率为97.4%(38/39);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漏诊11例,检出率为69.2%(27/39)。结论:EBCT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能清楚显示小儿CoA的大小、形态,检出率高于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由于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检出心内畸形有着优势,两者联合应用是小儿复杂型主动脉缩窄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先天性 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纬 马展鸿 +5 位作者 戴汝平 刘秀杰 程显声 柳志红 史蓉芳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与血流灌注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24h内先后接受核素肺灌注显像...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与血流灌注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24h内先后接受核素肺灌注显像和EBCT肺血管增强造影。逐个肺段对比EBCT所显示的肺动脉阻塞与肺灌注显像所显示的肺血流灌注的情况。结果多数(81.7%)肺动脉完全闭塞型病变对应相应肺段的灌注完全缺失,血流灌注分布与非完全闭塞型病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非完全闭塞型病变中,多级肺动脉病变对应灌注完全缺失的比例较高(60.0%),多级肺动脉病变与单级肺动脉病变相比,血流灌注亦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不同类型的非完全闭塞型病变所对应的血流灌注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形式的血管阻塞所造成的血流灌注变化的不同,是EBCT与肺灌注显像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肺栓塞的血管阻塞和灌注受损是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方面,肺灌注显像和EBCT结合应用能够使肺栓塞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更加全面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肺灌注显像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peed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心电触发扫描时相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利光 孙清荣 +5 位作者 戚跃勇 王文献 文利 梁开运 雷福章 卫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e—Speed电子束CT血管造影(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EBCTA)检查结果,分析心电(ECG)触发扫描时相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方法 疑诊冠心病或健康查体来我院行冠状动脉EBCTA检查92例,以容积再...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e—Speed电子束CT血管造影(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EBCTA)检查结果,分析心电(ECG)触发扫描时相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方法 疑诊冠心病或健康查体来我院行冠状动脉EBCTA检查92例,以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建图像为评价主要依据,参考其他图像后处理结果,将EB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分为6个等级(1~6分),与ECG触发扫描时相对照分析。结果 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近段显示图像质量最佳,平均分值为4.53和4.49,其次为左前降支近段和左旋支近段,平均分值为4.43和4.30。比较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扫描,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前降支图像质量变异较小,而右冠状动脉和左旋支的图像质量变异较大,以收缩期末较好。结论 ECG触发扫描时相影响冠状动脉EBCTA图像质量,收缩期末触发的多时相扫描可兼顾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显示,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心脏病 电子束CT 心电触发 心动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峰 黄伟 陈英鑫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超高速CT(EB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8例临床怀疑为肠梗阻患者的CT扫描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双期增强扫描,32例行MPR-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并将CT确诊为肠梗阻的患者与临床检查结果对... 目的:探讨超高速CT(EB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8例临床怀疑为肠梗阻患者的CT扫描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双期增强扫描,32例行MPR-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并将CT确诊为肠梗阻的患者与临床检查结果对照。结果:78例患者中EBCT提示肠梗阻者7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者共73例,与临床结果完全符合,EBCT对诊断肠梗阻的敏感性达100%;其中66例CT作出明确诊断,准确性达90.4%,对病因诊断的符合率达86.3%。结论:EB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在肠梗阻的定位诊断、病因诊断和血供情况的了解具有极大的优势,已成为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三维重建技术 超高速CT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密度模体插件自动定位方法
15
作者 产银萍 肖玲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8-43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对电子密度模体(CIRS 062)插件自动定位的方法。方法首先基于DCNN模型分割CIRS 062的吸气态肺、呼气态肺、松质骨和密质骨4个插件;之后采用摩尔邻域追踪算法处理插件边缘;最后根据几何特征定位其他4...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对电子密度模体(CIRS 062)插件自动定位的方法。方法首先基于DCNN模型分割CIRS 062的吸气态肺、呼气态肺、松质骨和密质骨4个插件;之后采用摩尔邻域追踪算法处理插件边缘;最后根据几何特征定位其他4个插件。结果基于DCNN分割结果的戴斯相似性系数均>0.85,精确度均>0.81,综合评价指标均>0.61。结论基于DCNN方法可实现插件自动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电子密度模体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