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愈消肿汤对运动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骨生长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柏琦 马金叶 +1 位作者 齐素兰 郭中华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87,共5页
目的:探究促愈消肿汤对运动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水平及骨愈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运动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究促愈消肿汤对运动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水平及骨愈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运动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促愈消肿汤治疗。对比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 d与术后7 d时2组肘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血清FGF-2、BMP-7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消除时间、术处消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Mayo肘关节功能量表,关节活动度(ROM)评分以及血清FGF-2、BMP-7水平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较术后1 d时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运动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服用促愈消肿汤能有效促进血清FGF-2、BMP-7水平表达上调,改善肘关节活动功能,缓解术后疼痛,加速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愈消肿汤 肱骨远端骨折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骨形态发生蛋白7 骨生长指标 肘关节功能 关节活动度 视觉模拟评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远端的解剖观测与肱骨假体的设计 被引量:10
2
作者 罗滨 李启华 +1 位作者 陈学洪 吴东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4-376,共3页
目的:为临床肱骨远端假体的设计与安放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测量120块(男35对、女25对)成人干燥肱骨远端相关结构,对所测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1)肱骨远端前倾角和肱骨滑车外旋角,男女分别为(35.78±5.12)°、(36.33±... 目的:为临床肱骨远端假体的设计与安放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测量120块(男35对、女25对)成人干燥肱骨远端相关结构,对所测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1)肱骨远端前倾角和肱骨滑车外旋角,男女分别为(35.78±5.12)°、(36.33±5.06)°和(5.35±1.13)°、(5.55±1.22)°。(2)内上髁至外上髁最大宽度、滑车最内侧缘至小头最外侧缘宽度、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宽度男女分别为(58.92±4.03)、(55.75±3.85);(45.34±3.15)、(42.18±3.01);(24.82±1.74)、(21.78±1.51)和(17.69±1.23)、(16.39±1.21)mm。(3)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最大矢径男女分别为(23.35±2.06)、(23.13±2.15)和(19.47±1.38)、(19.13±2.19)mm。男女之间和左右之间各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间有较大差异。结论:肱骨远端各项目的测量值,可供设计与安放肱骨假体提供解剖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肱骨远端 肱骨假体 人工肘关节 功能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对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银梅 王辞山 +3 位作者 郭学德 孟红亚 张曼 杜鹃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8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纳入本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儿分别纳入早...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纳入本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儿分别纳入早期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各71例,均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常规康复组患儿术后石膏拆除后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组患儿术后1 d即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共有136例患儿随访时间≥14 d,将其纳入结果分析,其中,早期康复组69例患儿获得有效随访,常规康复组67例患儿获得有效随访。两组患儿术后1 d、7 d、14 d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毕(均P<0.05),早期康复组患儿术后7 d和14 d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常规康复组(均P<0.05)。早期康复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康复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14 d Mayo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后1 d(均P<0.05),早期康复组患儿术后14 d Mayo评分、患肢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均P<0.05)。结论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患儿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肘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 经皮克氏针固定 肘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机理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乔君 陆勇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46-47,共2页
观察治疗肘内侧副韧带断裂 5 8例 ,用不同方法缝合 ,探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随防 1年 6个月~ 6年 ,49例恢复良好 ,肘关节侧向稳定。结论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宜早期手术 ,恢复和保持肌起点和韧带断端的正常接触。
关键词 肘关节 内侧副韧带 损伤 手术 作用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57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严广璇 秦世炳 +5 位作者 董伟杰 兰汀隆 范俊 唐恺 李元 徐双铮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肘关节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叉状成形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共57例。其中男23例,中位年龄5...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肘关节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叉状成形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共57例。其中男23例,中位年龄53岁(34~67岁);女34例,中位年龄51岁(32~72岁)。病程3~15个月。平均(5.35±2.30)个月。以患肘屈伸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对术前、末次随访时肘与前臂功能(疼痛、运动、稳定性、日常生活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5个月;57例患者肘关节结核均治愈,无复发患者;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10.66±2.50)。增加到术后的(65.62±9.12)°,t=3.35,P〈0.05;Mayo肘关节评分由术前(25.57±10.20)分改善为术后的(68.31±9.82)分,t=4.54,P〈0.05。结论规范抗结核治疗后行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叉状成形术是治疗肘关节结核、重建肘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术方法,可满足患者绝大多数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结核 叉状成形术 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的选型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爱琴 张国锋 +1 位作者 占丰朝 汪为所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4,共4页
简要介绍了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的结构与功能特点、重点说明了不同场合下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的选型应用布置方式以及注意事项,有利于该型膨胀节的正确选用。
关键词 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 结构 功能特点 选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锻炼联合营养干预对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明朝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8期2199-2201,共3页
目的:探讨康复锻炼联合营养干预对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患者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故城县妇幼保健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0例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行肱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术后... 目的:探讨康复锻炼联合营养干预对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患者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故城县妇幼保健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0例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行肱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止痛、抗凝等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联合营养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10天血清蛋白质水平变化及术后12个月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Hb、ALB、PA水平及血C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0天血清Hb、ALB、PA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上升(P〈0.05);干预组术后第10天血清Hb、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康复治疗时间延长,肘关节各项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干预组随访3、6个月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前、旋后主动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应早期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及营养干预治疗,康复治疗可有效防止关节周围组织粘连,促进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营养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利于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下段骨折 内固定术 康复锻炼 营养干预 肘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