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的白洋淀湿地蒸散速率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磊 蒋小伟 +5 位作者 张志远 韩鹏飞 欧阳恺皋 高冰 张源 李海涛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4-1034,共11页
水面蒸发和植被蒸腾是湿地水平衡的关键要素,如何定量湿地的植被蒸腾速率是水文学领域的难题。本研究采用涡度协方差系统获得的白洋淀典型区域2022年芦苇生长季(4—10月)蒸散速率(ET)为6.75 mm/d,显著大于参考作物蒸散速率(ET_(0))(5.06... 水面蒸发和植被蒸腾是湿地水平衡的关键要素,如何定量湿地的植被蒸腾速率是水文学领域的难题。本研究采用涡度协方差系统获得的白洋淀典型区域2022年芦苇生长季(4—10月)蒸散速率(ET)为6.75 mm/d,显著大于参考作物蒸散速率(ET_(0))(5.06 mm/d)。结合蒸发池获得的无植被区水面蒸发速率(E_(w))均值(3.22 mm/d)和遥感方法识别的植被覆盖率(65%)等信息,计算发现植被覆盖区蒸散速率(ET_(c))均值为8.65 mm/d,是E_(w)均值的2.7倍。由于植被覆盖区蒸散主要由植被蒸腾控制,ET_(c)在月尺度与对应观测范围的NDVI呈线性关系,指示与植被生长阶段密切相关。在生长季前期(4月1日—5月18日),ET_(c)由4.19 mm/d逐渐增大至9.76 mm/d,均值为6.86 mm/d,对应作物系数(K_(c),ET_(c)与ET_(0)的比值)为1.01;在快速生长阶段(5月19日—6月24日),ET_(c)介于9.88~13.00 mm/d之间,均值为11.73 mm/d,对应K_(c)为1.77;在成熟阶段(6月25日—9月30日),ET_(c)介于8.19~9.95 mm/d之间,均值为9.19 mm/d,对应K_(c)为1.74;而在衰老阶段(10月1日—10月31日),ET_(c)由8.16 mm/d快速减小到3.58 mm/d,均值为5.66 mm/d,对应K_(c)为1.80。本研究获得的ET_(c)及K_(c)可为白洋淀水量平衡分析和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蒸腾 水面蒸发 涡度协方差系统 作物系数 水平衡 白洋淀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模型的海南橡胶林蒸散发研究
2
作者 程琦雯 王晶晶 +6 位作者 吴炳孙 吴志祥 叶回春 杨川 王紫璇 蔡丰政 杨珺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4-1784,共11页
蒸散发作为能量平衡和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态系统稳定和水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更是衡量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指标。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可以揭示蒸散发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分析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 蒸散发作为能量平衡和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态系统稳定和水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更是衡量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指标。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可以揭示蒸散发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分析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省儋州市橡胶林为研究区域,本研究基于通量塔观测气象数据日值及对应时期的Landsat 8遥感影像10景,通过地表能量平衡模型方法(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对2022年橡胶林日蒸散发进行反演,并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橡胶林日蒸散发的SEBS模拟值与涡度相关实测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88,RMSE=0.55,RE=18.95%)。研究区日均蒸散量干湿季差异明显,表现为湿季显著高于干季,其中7月31日的日均蒸散发最大为4.40mm,1月28日和3月9日的日均蒸散发值最小,均为1.38mm。由于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的蒸散发受植被覆盖程度及空间异质性等的影响,距通量塔不同距离范围的橡胶林蒸散发具有不同的反演精度结果,总体表现为SEBS模型对距通量塔1.5 km区域面积的橡胶林蒸散发反演精度最高(RMSE=0.53,RE=18.08%),对距通量塔1.0km区域面积的橡胶林蒸散发反演精度最低(RMSE=0.65,RE=22.26%)。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人工橡胶林蒸散发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蒸散发数据集时空分辨率的提高提供参考,有助于橡胶林水资源合理规划与调控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橡胶林 SEBS 涡度相关 Landsat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天胜 付宇鹏 +2 位作者 陈生云 戎战磊 赵传燕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8,共12页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祁连山中部天涝池小流域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组分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亚高山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平均通量呈单谷曲线,生态系统呼吸(Reco)、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平均通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且均在11:00-13:00达到碳吸收峰值,夜晚则是碳排放;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日尺度上NEE受5 cm土壤温度(Ts)控制,Reco与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和5 cm土壤含水量(SWC)极显著相关(P<0.01),GPP与Ts、SWC极显著相关;3)在月尺度上,Reco、NEE、GPP均与叶面积指数(LAI)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随着生长季开始,NEE、Reco、GPP逐渐增大,随着生长季结束,各通量组分迅速减小。年NEE为-267.9 g·(m^(2)·a)^(-1),碳汇作用较强。研究结果为祁连山北麓区域围封禁牧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亚高山草甸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4
作者 杨凯捷 丛巍巍 +2 位作者 陆森 冯益明 王锋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21,共10页
【目的】明确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通量年变化特征及能量收支平衡,阐明其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及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方法】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气象设备,在2021年全年连续原位观测榆树稀树草原的碳通量、... 【目的】明确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通量年变化特征及能量收支平衡,阐明其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及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方法】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气象设备,在2021年全年连续原位观测榆树稀树草原的碳通量、能量通量和环境因子,采用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夜间拆分方法、能量闭合度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计算分析碳通量变化特征、能量收支平衡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1)榆树稀树草原2021年全年的潜热、显热占净辐射比值分别为48.6%和41.5%,能量闭合度为73%。2)全年的NEE为-231.77 g·m^(-2),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为849.79 g·m^(-2),生态系统呼吸为603.36 g·m^(-2)。研究区在1、2、11和12月表现为碳源,其余月份均为碳汇,其中7月和8月碳汇强度最高(分别为-75.17和-73.75g·m^(-2)),占全年固碳总量的64.1%;在日尺度上,碳通量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变化,夏季碳汇峰值为0.220g·m^(-2)halfhour-1。3)在全年尺度,气温是影响碳通量的主要因子。在季节尺度,总辐射是影响春、夏和冬季NEE的最重要环境因子(重要性分别为47%、37%、35%),土壤含水量则是影响秋季NEE的最重要环境因子(重要性58%);GPP最重要的驱动因子是土壤含水量(重要性分别为:春季72%、夏季46%、秋季61%、冬季32%),其次为总辐射。【结论】榆树稀树草原具有远高于同区域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土壤水分是该生态系统碳通量重要的影响因子。我国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中,恢复当地天然植被榆树稀树草原同时具有沙地修复和固碳增汇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稀树草原 涡度相关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 总初级生产力 通量贡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冬小麦蒸散量模拟
5
作者 李尧 刘江舟 +3 位作者 刘轩昂 赵政鑫 彭雄标 蔡焕杰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4-542,共9页
为探究在气象数据缺失情况下机器学习模型对冬小麦生育期实际蒸散量(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a)的模拟效果以及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对于机器学习模型模拟ETa的优势,将SIF与气象、作物... 为探究在气象数据缺失情况下机器学习模型对冬小麦生育期实际蒸散量(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a)的模拟效果以及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对于机器学习模型模拟ETa的优势,将SIF与气象、作物生理指标、土壤水热条件等因素相结合,构建梯度上升(Gradient boosting,GB)、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3种经典机器学习模型和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LR)模型模拟冬小麦生育期ETa,并与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得到的蒸散量ET_pm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IF与ETa显著相关,但仅通过SIF作为特征参数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拟合精度较低;根据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参数重要度排序以及各情景下的模型模拟精度可知,SIF对机器学习模型模拟ETa的精度有提升效果。机器学习模型在有足够的特征参数时拟合效果明显优于P-M模型,且在平均温度、SIF、日照时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土壤含水率的基础上继续添加特征参数对模拟精度提升不大,因此推荐使用上述5个特征参数组成的特征集构建机器学习模型进行ETa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0.91和0.91,其中GB模型对冬小麦全生育期ETa的拟合效果最好。该研究可在气象数据缺失情况下为当地蒸散量的精准模拟和合理灌溉制度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蒸散量 涡度相关系统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研究
6
作者 高叶荣 李锁锁 +2 位作者 王少影 潘永洁 曾鼎文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2-907,共16页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特征对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水循环及碳水耦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2-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若尔盖高原湿地...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特征对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水循环及碳水耦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2-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玛曲观测点高寒草甸下垫面的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生长季碳水通量、WUE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多元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两种统计方法,得到了生长季碳水通量和WU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6年的年平均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分别为-109.7、798.6和908.3 gC·m^(-2)·a^(-1),整体呈碳汇;蒸散(ET)6年年平均值为446.5 kg·m^(-2)·a^(-1);WUE 6年平均值为2.0 gC·kg^(-1)。(2)生长季NEE和GPP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在一日14:00(北京时,下同)左右达到峰值,Re全天变化较为平缓,夜晚略低于白天;ET日变化呈单峰型,月平均值和月累积值在7月达到最大;WUE日变化呈不对称的“U”型曲线,最小值出现在13:00-14:00,WUE日值和日变化幅度在7、8月较大。(3)在生长季,多元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均证实了温度在控制碳通量中的主导作用,以及辐射在控制ET中的主导作用,温度和太阳辐射是生长季WUE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涡动相关 碳水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和VI生产力模型在中亚热带典型森林多时间尺度的适用性评价
7
作者 贾玉伟 顾大形 +2 位作者 秦佳双 倪隆康 任世奇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5-1425,共11页
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探索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流动和存储至关重要,并有助于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遥感GPP模型是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模拟GPP的重要工具。为摸清TG和VI这两种遥感GPP模型在中亚热带地区两种典型森林的适用性... 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探索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流动和存储至关重要,并有助于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遥感GPP模型是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模拟GPP的重要工具。为摸清TG和VI这两种遥感GPP模型在中亚热带地区两种典型森林的适用性及不同模型参数标定方法的模拟效果,该研究基于地面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从全年和季节两种尺度利用通量塔实测GPP对TG和VI模型的敏感参数进行标定,分别对中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和桉树人工林的GPP进行模拟,并对比分析TG和VI模型在这两种生态系统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经过参数标定后,模型的模拟精度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分季节标定的情况下,模拟精度明显优于全年标定的结果。(2)TG和VI模型的输入参数与两种生态系统实测GPP的相关性较高(R^(2)>0.70,P<0.001)。(3)TG模型的GPP模拟值与实测GPP的相关性高于VI模型,并且TG模型在次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模拟误差最小(|RE|<2%)。综上认为,两种模型皆具备在中亚热带地区两种典型森林中应用的潜力且TG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VI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遥感 涡度相关法 地表温度 增强型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时序异常检测的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插值方法研究
8
作者 王秀英 孙树娇 +5 位作者 王喆 陈奇 李甫 杜华礼 杨耀晨 杨帆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097-8110,共14页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平上的NEE数据。通过对比机器学习算法和通量数据后处理算法(Reddyproc)两种数据填充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与时序异常检测(Time series anomaly detection,TAD)的新框架,用于NEE数据的空白填补。研究结果表明:1)Reddyproc算法在剔除异常值后,NEE插补决定系数(R^(2))达到0.67,数据离散度显著降低,数据质量提升;2)八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表现最优,其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6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2.17μmol s^(-1)m^(-2),且经过时序异常检测后,估算精度提升了17%;3)Reddyproc和RF估算的CO_(2)通量存在季节性差异,冷季(1—3月和10—12月)Reddyproc估算值低于RF,而暖季(4—9月)则高于RF,表明冬季Reddyproc低估了CO_(2)释放,夏季则低估了CO_(2)吸收。该新框架有效解决了数据采集不确定性和缺失导致的二氧化碳通量计算准确率问题,为研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固持能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事件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方法的适用性、改进和优化方向,以实现更准确、可靠且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填补模型,为生态系统建模和预测提供强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涡动协方差 时序异常检测 机器学习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18年那曲高寒草甸碳水热通量观测数据集
9
作者 赵广 张扬建 张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39-346,共8页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碳通量监测对于评估和预测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为那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14-2018年通量观测数据,数据采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碳通量监测对于评估和预测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为那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14-2018年通量观测数据,数据采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那曲市的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于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观测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以及水热通量。本数据集包括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生态系统呼吸、总初级生产力、蒸散和显热通量等碳水热通量数据和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和降水的常规气象数据。本数据集采用China FLUX推荐的数据质量控制、缺失数据插补、CO_(2)通量数据拆分等数据处理方法,形成了30分钟、日、月和年尺度数据产品,可为科学评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高寒草甸 涡度相关法 碳水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净碳交换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10
作者 张志杰 梁燕 +3 位作者 王志楠 张瑾 周雪松 马秀枝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17,共10页
内蒙古大青山处于阴山山脉中段,是我国北部边疆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作为该区域面积最大、保存率最高、生长最好的森林群落,开展其碳交换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对推进半干旱区碳交换模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内蒙古大青山处于阴山山脉中段,是我国北部边疆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作为该区域面积最大、保存率最高、生长最好的森林群落,开展其碳交换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对推进半干旱区碳交换模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资料和呼和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观测的空气温度(T_(a))、降水量(P)、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温度(T_(s))、土壤体积含水量(VSWC)等气象资料,分析2022年生长季油松人工林净碳交换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生长季(5—10月)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各月平均日变化均呈“U”形变化,日间为碳汇,夜间为碳源。在季节尺度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产力(GEP)分别为524.2、611.8和1136.0 gC·m^(−2),5—10月各月均表现为碳汇。8月份,较高的降水量对油松人工林白天的最大光合速率和呼吸强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9月份,白天呼吸强度显著下降,为碳吸收最强月。在半小时尺度上,白天NEE主要受光合作用控制,NEE与PAR符合直角双曲线模型;白天适宜油松人工林光合作用的VPD为10~20 hPa,VPD过高或过低均对碳吸收有抑制作用;夜间RE主要受5 cm土层VSWC影响,夜间RE与5 cm土层T_(s)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表示(R^(2)=0.84),其温度敏感系数为1.84。本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对半干旱区人工林碳循环的理论认知,还为人工林可持续管理、区域碳循环模拟及全球碳收支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通量 净碳交换 涡度相关法 油松人工林 光合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丘陵区能量闭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吴丽英 罗志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2,42,共10页
涡度相关技术作为当前进行碳水通量观测的有效方法,通常存在观测到的能量平衡方程不闭合的问题,对数据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以柳林流域涡动相关系统通量观测数据为基础,聚焦于能量分量变化特性及其滞后效应,采用能量平衡比率法及普通最... 涡度相关技术作为当前进行碳水通量观测的有效方法,通常存在观测到的能量平衡方程不闭合的问题,对数据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以柳林流域涡动相关系统通量观测数据为基础,聚焦于能量分量变化特性及其滞后效应,采用能量平衡比率法及普通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对近地层能量闭合率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日尺度上各能量组分的时段变化呈单峰特征,潜热、感热和地热通量的变化均滞后于净辐射。能量闭合比率的异常正值占4.31%,异常负值占21.16%,异常闭合现象主要出现在夜间和日出、日落期间,其根源在于各能量组分的变化滞后于净辐射,而这种湍流通量与可利用能量的正负变化不同步现象与湍流结构无直接关联。最小二乘法的能量闭合率为0.66,其大小在国内外已有研究中位于中间水平,当相对垂直湍强小于0.12时,受到湍流运动状态的显著影响,而随数据质量等级的变化较小。剔除异常闭合值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整体和白天的能量闭合率分别提升了3.34%、4.24%,夜间则大幅升高了32.13%。当相对垂直湍强RI_(w)<0.12时,白天和夜间的最小二乘法斜率均随RI_(w)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大趋势,随着RI_(w)继续增长,白天斜率的增速放缓,夜间则呈下降趋势。此外,能量闭合率和大气稳定度、RI_(w)均呈单峰模式,相关性明显,说明近地层大气的湍流运动状态对于能量闭合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系统 异常能量闭合率 能量滞后现象 大气稳定度 相对垂直湍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2023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8天尺度碳通量站点观测数据集
12
作者 林晓宇 黄妮 +3 位作者 王力 刘洁 常佳铭 史怡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30-338,共9页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分,精确测量这些碳循环关键参数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全球通量观测数据集(FLUXNET2015)和区域碳通量观测...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分,精确测量这些碳循环关键参数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全球通量观测数据集(FLUXNET2015)和区域碳通量观测数据集(美洲、欧洲、澳洲、亚洲及中国通量网),利用多种严格的数据质量筛选准则,对来自不同数据源的碳通量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构建了1991-2023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站点观测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414个站点1991-2023年8天时间尺度的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呼吸观测数据。本研究采用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时空尺度合成方法,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与可靠性,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模型优化及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通量 生产力 呼吸 涡度相关 全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胡杨全生命周期生态需水规律
13
作者 木塔里甫·托和提 赵连超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3期14-20,共7页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生态环境面临严重退化风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作为塔里木河流域最重要的乔木物种,其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对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和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河流域...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生态环境面临严重退化风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作为塔里木河流域最重要的乔木物种,其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对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和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实地监测数据,利用涡度相关法、平流-干旱模型和水量平衡等方法分析,系统研究胡杨全生命周期内的生态需水量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内外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胡杨月均蒸散量为11~256.78mm,胡杨年蒸散量为177~1119.78mm;2)胡杨生长季内蒸散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呈高度正相关;3)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对蒸散量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但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4)塔里木河流域内胡杨当前的生态需水量为4.76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生态需水 涡度相关法 蒸散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蒸散量(ET)的时间变化特征
14
作者 薛超 田丽慧 金耀涛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1期40-47,共8页
为了明确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蒸散量(ET)的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植被恢复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法对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特征方面,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 为了明确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蒸散量(ET)的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植被恢复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法对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特征方面,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的ET在季节尺度与日尺度上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单峰的变化特征;在年尺度上,随着沙地植被的恢复和生长,ET整体呈现缓慢减少的态势,水分散失得到了有效控制。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在年尺度上,ET的年变化与日变化主要受到气温(T_(a))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春季E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T_(a)与饱和水汽压差(VPD),在夏季,秋季和冬季,T_(a)与降水量(P)是主导因素。经过三年的观测研究发现,青海湖湖东沙地的人工固沙植被改变了本区的水文过程,使得ET、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温度(T_(s))都发生了变化。在植被恢复过程中,ET与水分收支不断减少,SWC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地 涡度相关法 蒸散 随机森林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夏玉米生育期蒸散发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马巧月 王睿 +2 位作者 左倚萌 车政 韩信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39-46,共8页
蒸散发是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要素,其精准估测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华北平原2017和2018年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夏玉米蒸散... 蒸散发是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要素,其精准估测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华北平原2017和2018年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夏玉米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时尺度ET均呈现“几”字形变化,在12:00—14:00之间出现最大值,0:00左右出现最小值。抽穗-灌浆期、灌浆-乳熟期ET值相比于其他生育期较大,播种-出苗期最小(分别为0.0315 mm和0.0215 mm)。日尺度上,随着夏玉米的生长,ET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拔节-抽穗期(分别为3.7 mm和4.5 mm),整个生育期日均值最小的是播种-出苗期(均值分别为2.72 mm和1.86 mm)。月尺度上,ET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份(分别为125.10 mm和117.80 mm),最小值出现在6月份(分别为50.08 mm和34.04 mm)。平均日光合有效辐射与ET之间相关性最大,决定系数R^(2)为0.2704;其次为日平均空气温度,R^(2)为0.0742;平均日空气相对湿度与ET的相关性最小,决定系数R^(2)为0.0207。本研究结果将为农田下垫面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玉米 蒸散发 不同时间尺度 涡度相关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ddyProc的干旱区枣林通量数据插补及能量平衡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乔英 马英杰 辛明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1,共11页
【目的】获取完整且有效的枣林通量数据,分析生态系统能量平衡,为评估干旱区枣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R语言REddyProc包插补涡度相关法测量的通量数据,采用交叉验证法和能量平衡闭合度评价插补... 【目的】获取完整且有效的枣林通量数据,分析生态系统能量平衡,为评估干旱区枣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R语言REddyProc包插补涡度相关法测量的通量数据,采用交叉验证法和能量平衡闭合度评价插补数据质量,并修正热储存项,分析2018、2019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枣林能量平衡闭合度与能量变化趋势。【结果】1)REddyProc包插补通量数据效果较好,交叉验证的误差统计参数为回归系数b=0.86~0.99、决定系数R^(2)=0.86~0.95、一致性指数d=0.96~0.98、模拟效率EF=0.84~0.92、均方根误差与观测值标准差比率RSR=0.28~0.40;2)经REddyProc包插补后,2018、2019年干旱区枣林能量平衡闭合度分别为73.45%、73.11%,有效能量和可利用能量的决定系数均为0.97;加入热储存项后,能量闭合度分别提高3.72%、2.75%,达77.17%、75.86%,增幅较小;3)各能量分项(净辐射、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土壤热通量)的日均变化规律在生育期和休眠期相似,日均变化均呈以净辐射变化规律为基础的单峰变化。【结论】干旱区枣林全年能量平衡闭合度符合ChinaFlux范围,热储存项对改善枣林能量平衡闭合度有一定影响,可为研究枣林能量和物质交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dyProc包 涡度相关法 数据插补 干旱区 枣林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湛江桉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季节格局及其环境生物控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竹万宽 王志超 +1 位作者 杜阿朋 许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2,共15页
【目的】量化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组分并揭示其受环境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为提高人工林碳汇评估准确性及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生物因子对人工林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北部,采用涡度相关法(EC)... 【目的】量化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组分并揭示其受环境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为提高人工林碳汇评估准确性及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生物因子对人工林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北部,采用涡度相关法(EC)测定桉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并同步监测空气温度(Tair)、饱和水汽压差(VPD)、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土壤温度(Tsoil)、土壤湿度(SM)、降水量(Pre)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环境生物因子,分析碳水通量和组分的时间变化及其与环境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年均值为2907.87 g·m^(-2)a^(-1)、生态系统呼吸(RE)年均值为1509.77 g·m^(-2)a^(-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年均值为-1398.83 g·m^(-2)a^(-1)、生态系统蒸散(ET)年均值为1069.25 mm,表现为碳汇。GPP、RE、NEE、ET昼夜变化呈非对称单峰趋势,峰值和日均值的绝对值均表现为雨季高于旱季。雨季的GPP、RE、ET累积值高于旱季,NEE累积值在旱季和雨季无明显差异。日间NEE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PPFD,当VPD≥15 hPa时NEE积累受到抑制,气温在中等水平(20℃air<27℃)时净碳吸收能力最强。夜间NEE变化主要受Tair影响,SM会影响NEE对Tair响应的敏感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旱季(3.85 g·kg^(-1))高于雨季(2.61 g·kg^(-1)),年均值为3.22 g·kg^(-1),季节差异主要由ET主导,与Tair、VPD、PPFD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在旱季、雨季和全年均表现为碳汇,其碳汇状态和强度由GPP主导。NEE变化主要受PPFD调控,高VPD会抑制生态系统净碳吸收,中等水平温度时生态系统净碳吸收能力最强,SM会影响夜间NEE对Tair响应的敏感性。桉树人工林WUE旱季高于雨季,季节差异主要由ET主导,同时受到Tair、VPD、PPFD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碳水通量 环境生物因子 水分利用效率 桉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山地针阔混交林碳通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彦坤 张胤洲 +6 位作者 姚维杰 叶京 张峻搏 潘小乐 刘兰忠 王自发 程雪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92-3501,共10页
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大毛尖山为研究区域,开展复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观测研究,并利用涡动相关法在2022年6月~2023年5月进行观测,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分析,得到42%的优质CO_(2)通量数据.结果表明,大毛尖山周边以针阔混... 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大毛尖山为研究区域,开展复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观测研究,并利用涡动相关法在2022年6月~2023年5月进行观测,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分析,得到42%的优质CO_(2)通量数据.结果表明,大毛尖山周边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能量闭合度为0.89,能够很好的代表站点通量情况.CO_(2)通量在日尺度上均表现为U型变化,范围为-1.20~0.89mgCO_(2)/(m^(2)·s).四季碳汇能力强弱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月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均为负值,整体表现为碳汇.CO_(2)通量与气象因子中的空气温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正相关,夜间因呼吸作用产生的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正相关.本研究初步解释了大毛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通量 涡动相关法(ec)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 森林生态系统 复杂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0年海河流域农田水热碳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2 位作者 肖青 柏军华 朱忠礼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本研究以海河流域官厅水库旁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蒸渗仪、涡动相关仪、大孔径闪烁仪和自动气象站/气象要素梯度等观测系统,开展农田生态系统多尺度通量和气象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本数据集由多尺度通量(米,百米,公里级)和气象... 本研究以海河流域官厅水库旁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蒸渗仪、涡动相关仪、大孔径闪烁仪和自动气象站/气象要素梯度等观测系统,开展农田生态系统多尺度通量和气象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本数据集由多尺度通量(米,百米,公里级)和气象要素数据组成,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潜热通量/蒸散发、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可用于研究水库消涨对周边生态系统碳水等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带来的影响,也可为相关遥感模型或过程模型等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大孔径闪烁仪 蒸渗仪 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水交换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辉志 杜群 +4 位作者 许鲁君 刘阳 蒙小妮 邵雅梅 郑颖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9,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地区是南亚和东亚季风的交汇处,也是大气变化的敏感区和热源区。开展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水热过程影响机制及其参数化研究,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大气水汽传输的关键过程问题有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基于涡动观测... 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地区是南亚和东亚季风的交汇处,也是大气变化的敏感区和热源区。开展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水热过程影响机制及其参数化研究,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大气水汽传输的关键过程问题有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基于涡动观测法开展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并总结了洱海湖面、丽江高山草甸及腾冲北海湿地的地气交换特征,以及利用数值模式开展复杂山地局地环流特征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明确和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不同类型下垫面的地气交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草甸的碳、水交换过程受降水分布影响显著,“浮毯型”湿地(水面常年覆盖有“浮毯”状苔草草排)的碳、水交换除了受气象因素影响外,也受到下垫面植被和水体比例变化的影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水交换过程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别。风速始终是湖泊潜热和CO_(2)交换的关键影响因子,而降水在较长时间尺度对湖泊CO_(2)通量也有显著影响。此外,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复杂地形对于生态系统的碳、水交换过程也有显著影响。复杂地形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局地环流对于生态系统的碳、水交换过程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相互作用 潜热通量 净碳交换 涡动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