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类分级规则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倪永 郑明清 +3 位作者 郝千婷 王旭 周玉科 于勇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2,共7页
为解决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量激增、应用需求多样、治理成本加剧和安全风险挑战大之间的矛盾,采用先分类后分级、多维分类、明确分级的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和应用场景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首先梳理设计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 为解决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量激增、应用需求多样、治理成本加剧和安全风险挑战大之间的矛盾,采用先分类后分级、多维分类、明确分级的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和应用场景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首先梳理设计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4个门类和“3+4”分级模式,给出相应分类、分级方法及示例;其次,将分类分级维度与业务管理维度结合,形成分类分级模型;最后,设计了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支持数据资源安全精细化管控。该数据分类分级规则有助于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完善数据管理机制、保障数据安全、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智慧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数据安全 数据分类 数据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沿岸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行为机理与实现路径
2
作者 许家伟 韩娜 廖丽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89,I0015,共8页
基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沿黄6村203户微观调查,从行为理论视角出发,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农户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意愿与影响因素,并测度各影响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作用水平.研究表明:(1)农户参... 基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沿黄6村203户微观调查,从行为理论视角出发,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农户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意愿与影响因素,并测度各影响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作用水平.研究表明:(1)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程度较低,致使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意愿不强.(2)农户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公共宣传和情景因素均对分类意愿有着正向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分类态度的影响程度最高而公共宣传的影响程度最低.(3)农户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意愿显著影响垃圾分类行为,公共宣传、环境认知与情境因素间接影响垃圾分类行为,且存在中介效应;而公共宣传、环境认知和情境因素对垃圾分类行为没有作用,个体特征中仅有家庭年收入对垃圾分类行为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分类 农户行为 乡村治理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多特征组合的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前后湿地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郑晓玲 于一雷 +3 位作者 吕翠翠 李文彦 姜纪沂 王仕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目的】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对改善和调节雄安新区乃至整个京津冀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探究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前后下垫面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选... 【目的】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对改善和调节雄安新区乃至整个京津冀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探究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前后下垫面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生态修复前后(2017年和2022年)的Sentinel-1 SAR影像和Sentinel-2多光谱影像,提取光谱指数特征、SAR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结合随机森林方法,对白洋淀湿地进行分类;从下垫面类型、面积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生态修复前后白洋淀湿地的变化情况。【结果】(1)同时使用光谱指数特征、SAR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3种特征进行分类的总体精度最高,光谱指数特征、SAR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的重要性贡献率分别为40.713%、27.269%和32.018%。(2)2017—2022年,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湿地面积显著增加,湿地面积的增长主要来自耕地的转换。(3)生态修复后,2022年林地和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均有减小的趋势,水体、挺水植物和林地的聚集度和连通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最明显的为林地。【结论】生态修复之前白洋淀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生态修复后白洋淀湿地的水体、挺水植物以及林地各自的连通性和聚集度明显提升。淀区内的退耕还淀、生态清淤和生态补水等工程增加了白洋淀湿地面积,提升了白洋淀水体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湿地 生态修复 湿地分类 特征组合 景观指数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谷歌地球引擎和多维特征集构建的艾比湖流域长时序景观分类模型
4
作者 雷焯越 蒲智 周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以新疆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整合历史遥感影像数据与现场地表特征考察,将艾比湖流域景观类型划分为6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以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提供的艾比湖流域2002—2023年(2002、2008、2013、2018、2... 以新疆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整合历史遥感影像数据与现场地表特征考察,将艾比湖流域景观类型划分为6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以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提供的艾比湖流域2002—2023年(2002、2008、2013、2018、2023年)的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艾比湖流域长时序景观分类为评价指标,光谱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归一化水体指数、归一化建筑指数)、地形特征(海拔、坡度、坡向)、纹理特征(角二阶矩阵、对比度、相关性、熵、协方差、逆方差、总和平均值)为影响因素,从光谱指数、地形特征、纹理特征三个角度构建并筛选最优多维特征模型;分别运用分类回归树(CART)、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树(GBT)、支持向量机(SVM)机器学习算法,对艾比湖流域长时序景观信息进行自动分类,对比4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分类精度,遴选最适用于艾比湖流域的景观分类模型。结果表明:(1)应用谷歌地球引擎云计算平台,能够高效处理、分析及可视化研究区近22 a的景观分类结果。(2)3类特征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光谱指数(31.52%)、地形特征(17.18%)、纹理特征(3.83%)。地形特征在单一特征中分类精度最高;光谱特征联合纹理特征,在双特征配置中对提高研究区景观分类精度呈现出较好效果;而整合光谱指数、地形特征、纹理特征的模型,能够在任一特征组合的基础上有效提高研究区景观分类模型精度。(3)4种分类算法融合光谱、地形、纹理特征,分类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分类回归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在5期(2002、2008、2013、2018、2023年)影像中的总体分类精度不低于93%,卡帕系数(Kappa)不低于0.92,最适用于艾比湖流域景观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分类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艾比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means聚类的黄河流域气候—生态—水文综合分区
5
作者 张祺祺 孙文义 +1 位作者 穆兴民 曾文颖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65,共7页
气候—生态—水文综合分区是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有助于揭示不同区域在气候变化、生态演替和水文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单一因素的分区方法无法有效反映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其对环境系统的综合影响。因此... 气候—生态—水文综合分区是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有助于揭示不同区域在气候变化、生态演替和水文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单一因素的分区方法无法有效反映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其对环境系统的综合影响。因此,基于1960-2020年降水与气温、土地利用、植被类型、NDVI、土壤类型和DEM等指标,采用Köppen气候分类和K-means聚类分析,将气候、生态、水文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构建了黄河流域气候—生态—水文综合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基于Köppen气候分类标准,黄河流域可划分为源区极地带、中部干带、中部冷温带以及东部冷温带4个一级气候区。综合土地利用、植被类型、NDVI、土壤类型、DEM等指标,采用K-means聚类,黄河流域可分为7个生态二级分区。基于DEM和水系,采用流域分割法,可得到72个水文一级区。将黄河流域气候分区、生态分区和水文分区进行叠加,最终得到18个气候—生态—水文综合分区。黄河流域气候—生态—水文综合分区不仅揭示了自然环境的本底规律,还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态-水文综合分区 Köppen气候分类 K-means聚类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楚县干旱区不稳定耕地评价体系构建与类型划分
6
作者 孙廷廷 杨志莹 +2 位作者 罗浩 贾宏涛 单娜娜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7-36,共10页
以巴楚县为研究区,基于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新增耕地质量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标准,遵循综合性、层次性、代表性、可获得性原则选取指标,构建不稳定耕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10.8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划分不稳定耕地类型。结... 以巴楚县为研究区,基于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新增耕地质量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标准,遵循综合性、层次性、代表性、可获得性原则选取指标,构建不稳定耕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10.8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划分不稳定耕地类型。结果表明,巴楚县不稳定耕地主要受生态安全性、生产适宜性和社会经济可行性3个方面13个因素的影响;巴楚县不稳定耕地有34 827.64 hm^(2),占耕地面积的24.15%,集中分布于巴楚县西南部及中部;巴楚县不稳定耕地分为生产不稳定型、生态不稳定型、社会经济不稳定型和混合不稳定型,分别占不稳定耕地总面积的1.50%、81.70%、14.82%和1.98%;巴楚县不稳定耕地面积较大,主要受盐渍化和荒漠沙化影响,可通过完善灌排系统和农田基础设施、加强防护林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法提高耕地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耕地 干旱区 评价指标 分类体系 粮食安全 生态环境 巴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生态智慧分类体系与提取路径探究——基于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视角
7
作者 孙天意 毕凌岚 《绿色科技》 2025年第2期89-96,共8页
对于传统村落生态智慧的提取、保护与利用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但从乡村生物多样性角度构建传统村落生态智慧分类体系与提取路径的研究则少有论及。在充分论证乡村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生态智慧二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以传统村落空间属性作... 对于传统村落生态智慧的提取、保护与利用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但从乡村生物多样性角度构建传统村落生态智慧分类体系与提取路径的研究则少有论及。在充分论证乡村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生态智慧二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以传统村落空间属性作为分类依据,把是否有利于乡村生物物种、遗传和生境多样性作为判断标准,结果表明:将生物多样性相关生态知识分为“选址布局类、人居生活类、农耕生产类、生态自然类以及乡土文化类”5大类、19小类;并且引入“DIKW”知识层次结构模型,逐级构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村落生态智慧提取路径。研究通过建立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可以为后续广大传统村落生物多样性相关生态智慧的识别、收集、整理和保护提供参考指引,有助于推动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传承和应用,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物多样性 生态智慧 分类体系 提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电路理论的杭州市热缓解网络构建
8
作者 陈昊 徐斌 《绿色科技》 2025年第9期19-25,共7页
城市热岛成因复杂多样,识别基于热缓解网络的关键保护区域,可以优先建设保护最有效的降温斑块和廊道,为未来城市分级管控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MSPA、SPCA和电路理论等方法探讨了2020年杭州市的蓝绿基础设施... 城市热岛成因复杂多样,识别基于热缓解网络的关键保护区域,可以优先建设保护最有效的降温斑块和廊道,为未来城市分级管控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MSPA、SPCA和电路理论等方法探讨了2020年杭州市的蓝绿基础设施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共识别源地126块,一级源地主要位于西南部乡村,面积较大且形态完整;②识别热缓解廊道278条,阻力面在东北部形成峰值中心,沿西南方向逐渐呈现蔓延递减。廊道的数量和质量也沿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③共识别生态夹点48个,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障碍点127个,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研究结果对杭州市热缓解的关键区域进行了识别分级,并对后续的规划调控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蓝绿基础设施 廊道分级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中段土地损毁自动分类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9
作者 张紫昭 刘培志 +8 位作者 胡杨 陈凯 黄军朋 史光明 张艳阳 赖润森 朱建华 王雪野 陈伟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8,共13页
新疆天山中段矿产资源丰富,但高强度采矿活动导致土地损毁问题日益加剧。针对矿山土地损毁监测效率低、传统遥感解译依赖人工经验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土地损毁自动分类模型——SENetV2-COTDeepLabV3+,该模型是在Dee... 新疆天山中段矿产资源丰富,但高强度采矿活动导致土地损毁问题日益加剧。针对矿山土地损毁监测效率低、传统遥感解译依赖人工经验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土地损毁自动分类模型——SENetV2-COTDeepLabV3+,该模型是在DeepLabV3+模型基础上,融合了上下文转换器模块与SENetV2模块,从而增强了上下文特征提取和通道注意力机制能力,优化了模型对复杂矿山地物的分割能力。根据高分系列遥感影像,构建了包含59198个样本的天山中段矿山样本集,通过数据增强扩展至177594个样本;使用该数据训练SENetV2-COT-DeepLabV3+模型,提高其泛化能力与识别精度,精准掌握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损毁分布和程度;通过与FCN、UNeT、PSPNeT等模型进行对比试验得出该改进模型在平均交并比、平均召回率、平均精确率和平均系数等4项指标上均优于FCN、PSPNet等主流模型,分割精度较DeepLabV3+提升了1.63%~2.34%。基于该模型在pycharm平台搭建了矿区土地损毁类型深度学习遥感解译系统,目前该系统已部署至当地矿山管理部门,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实现了高精度、高效率的土地损毁识别,为矿区土地损毁动态监测与生态修复管理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中段 土地损毁模型 神经网络 自动分类 矿山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天然染色植物药用价值研究
10
作者 张正浪 王秋萍 +3 位作者 杨钰婷 许雄惠 罗朝洋 沐远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49-52,共4页
天然染色植物因其分布广泛、容易获取、染色丰富等特性,以及环保、健康、无污染等优点,一直以来被广泛利用,其相关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却鲜有报道。该文基于文献和新闻报道中搜集云南省代表性的染色植物,并进一步查找其... 天然染色植物因其分布广泛、容易获取、染色丰富等特性,以及环保、健康、无污染等优点,一直以来被广泛利用,其相关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却鲜有报道。该文基于文献和新闻报道中搜集云南省代表性的染色植物,并进一步查找其潜在药用价值。结果共搜集到255种染色植物,隶属于43目,99科,其中具有药用价值和功效的有185种,占总数的72.5%。主要有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散瘀消肿、活血化瘀;消暑、止咳;健脾、养胃;调经活血等5类主要功效,其中,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凉血功效的植物最多,共44种。然而,对于染色植物药用价值的研究目前缺乏系统性的整理。该文基于此对云南天然染色植物的本底资源进行调查及药用价值进行初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植物 药用价值 民族植物学 分类 文化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公园绿地生境空间识别研究
11
作者 吴丹 王莹 乐莺 《园林》 2025年第8期121-130,共10页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基底,其生境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服务供给与景观连通性。当前生境分类方法普遍存在识别精度有限、生态指示性不足、与管理应用脱节等问题。针对上述挑战,从技术路径与生态适...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基底,其生境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服务供给与景观连通性。当前生境分类方法普遍存在识别精度有限、生态指示性不足、与管理应用脱节等问题。针对上述挑战,从技术路径与生态适用性双重视角出发,构建一套面向城市公园绿地的多源遥感融合生境识别方法。以上海市6个典型城市公园为例,综合运用多光谱影像的光谱指数分析、激光雷达数据的冠层结构提取与正射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建立分层分级的生境分类系统,覆盖从地表覆盖到植被结构的多尺度特征。分类结果共识别出14类城市典型生境类型,分类总体精度为0.843,Kappa系数为0.830,显示出较高的分类一致性与生态有效性。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城市公园间生境类型组成及空间格局差异显著,反映出各自独特的景观结构特征。不仅在城市遥感分类流程上实现技术整合创新,更在生境类型与生态过程之间建立解释关联,为城市生态管理提供空间化支持路径。该方法可拓展用于城市生态监测、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生境优化设计,为遥感生态学方法体系的城市化适应提供案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生境空间识别 生态监测 无人机遥感 激光雷达 半人工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城市近郊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与分类——以江西抚州临川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曾艳 廖成浩 +2 位作者 刘建生 刘卫平 吕雅慧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2-1132,共11页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划定339个行政村的村庄类型,进而提出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指数总体较高,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92、0.585和0.466,前二者在空间上呈现“北强南弱”的分布格局;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指数的“北热南冷”以及生态功能指数的“中间冷边缘热”;临川区村庄类型分为4类2型,城郊融合类与集聚提升类中的集聚发展型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对象。根据村庄类型识别结果提出以地类管控为基础的村庄差异化发展策略,可以明确村域国土空间的优化布局,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三生”功能 村庄评价 村庄分类 临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欧盟压力设备指令97/23/EC中危险品分类的诠释
13
作者 陈登丰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05年第5期6-10,共5页
欧盟97/23/EC压力设备指令中压力设备的分类与介质危险性有关。按照97/23/EC,将爆炸性、易燃性、氧化性与毒性介质列为危险介质,本文根据97/23/EC以及67/548EEC等欧盟指令对压力设备中危险介质的分类及其定义,判据进行了阐明,对我国压... 欧盟97/23/EC压力设备指令中压力设备的分类与介质危险性有关。按照97/23/EC,将爆炸性、易燃性、氧化性与毒性介质列为危险介质,本文根据97/23/EC以及67/548EEC等欧盟指令对压力设备中危险介质的分类及其定义,判据进行了阐明,对我国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中危险介质的划分及分类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压力设备指令97/23/ec 危险品 分类 压力设备指令 欧盟指令 分类 危险品 诠释 参考价值 压力管道 压力容器 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生态产品及其市场价值实现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波 李怀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0-688,共9页
河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类河流生态产品具有向河流本地转移和下游受益区域外溢的双向流转特征,但目前直接针对上述特征的市场价值双向分类实现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基... 河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类河流生态产品具有向河流本地转移和下游受益区域外溢的双向流转特征,但目前直接针对上述特征的市场价值双向分类实现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界定河流生态产品的概念及其内涵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河流生态产品的延伸范围、动态市场价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市场价值双向分类实现机制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上述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建立长效的河流生态产品市场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产品 纵横双向流转 市场价值 分类实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块设计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勇 杜小龙 +2 位作者 李伟 李少斌 田志宏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08-111,共4页
针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情况,本文基于对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教学模块设计的实践案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分析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块中动物学、植物学、大型真菌分类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 针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情况,本文基于对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教学模块设计的实践案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分析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块中动物学、植物学、大型真菌分类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整合不同的教学模块、设计交叉学科的野外实习项目等建议。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植物学野外实习 生态学 动物分类 植物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算法的动态遥感生态指数构建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书 孙超 +2 位作者 胡茗 郑嘉豪 刘永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7-510,共14页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焦点区域。然而,沿海地区云雨天气频发,遥感信息获取能力受限,导致遥感生态质量指数(RSEI)评价结果受成像日期变化而波动,可比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利用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CCDC)算法构...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焦点区域。然而,沿海地区云雨天气频发,遥感信息获取能力受限,导致遥感生态质量指数(RSEI)评价结果受成像日期变化而波动,可比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利用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CCDC)算法构建时间序列模型,通过合成任意时刻影像、重构遥感生态指数以及改进指数归一化方式,研发了一种动态遥感生态指数(DRSEI),细化了RSEI在区域生态质量监测的时间尺度,并应用于沿海城市宁波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监测。结果表明:(1)RSEI对时间差异较为敏感,当影像年内成像时间相差逾1个月,RSEI差异可达0.147,这种差异会对长期生态质量动态监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造成影响。(2)基于合成影像的DRSEI平均绝对偏差为0.097,接近成像时间相差半个月的RSEI差异(0.072),误差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真实影像时相差异引起的误差。(3)DRSEI能够表征任意时刻生态质量,通过年际(1986—2019年)和半月际(2019年)DRSEI分析揭示了宁波市生态质量总体下降趋势和时空异质性加剧过程。具体地,1986—2019年宁波市南部和西部森林区域的DRSEI持续上升,而近郊农田快速转化为建成区导致DRSEI不断下降。研究提出的DRSEI能够精确描述区域生态质量变化趋势,准确定位生态质量变化转折点,有望服务海岸带地区的生态质量定期监测与评估工作,支持沿海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 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算法 遥感生态指数 宁波市 动态监测 影像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相关性的高原山区村庄分类与布局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怡翔 陈国平 +2 位作者 赵俊三 林伊琳 王荣耀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740,共13页
村庄分类是编制村庄规划和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典型高原山区——云南省玉龙县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三评价”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 村庄分类是编制村庄规划和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典型高原山区——云南省玉龙县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三评价”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到初始村庄分类结果;最后运用状态空间法计算村庄承载力,对初始村庄分类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村庄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村庄具有显著的高原山区空间分布异质性,其“三评价”空间自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0.253、0.110;60%以上村庄处于可承载状态,承载力较高区域集中于研究区的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经综合承载力测算修正后,特色保护类占23%,城郊融合类占4%,搬迁撤并类占15%,集聚提升类占40%,暂不明确类占18%。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结合承载力的计算结果,提出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提供方法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分类 生态敏感性 发展潜力 建设适宜性 空间相关性 承载力 布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视角下山地-平原型城市土地利用冲突区分级识别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蓓 岳邦瑞 +3 位作者 南昊 雷雅茹 董清榕 姚龙杰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5期130-137,149,共9页
山地—平原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冲突区识别对于预防区域生态系统失稳至关重要。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融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的多维评价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安全格局与人为活动区域(耕... 山地—平原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冲突区识别对于预防区域生态系统失稳至关重要。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融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的多维评价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安全格局与人为活动区域(耕地、建设用地)的叠合分析识别冲突区,并据此制定管控策略。结果表明:1)长安区共识别生态源地79处(总面积867.57 km^(2)),潜在生态廊道178条(总长258.59 km);2)土地利用冲突类型被细分为12类,分布于秦岭北麓山前区域以及主要流域中下游;3)根据冲突区分级结果,划定不同级别的冲突管控区,即一级管控区(建设用地/耕地与生态源地等冲突)、二级管控区(与中安全缓冲区冲突)、三级管控区(与高安全缓冲区冲突)并制定相应级别的管控策略。因此,本研究在提升冲突区识别准确性的同时减少了土地利用冲突发生,这种差异化管理有助于管控实施的针对性和落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平原型城市 土地利用冲突区 分级识别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为例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曼琴 尹今格 李玲玲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8,共13页
营建低废洁净的宜居环境,仰赖于居民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转变。这一转变的促成既需要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给予居民以外在约束,也需要强化生态文明道德来提升居民的内在动力。借助于演化博弈分析法来研究垃圾分类与投放行为在社区邻里间的相... 营建低废洁净的宜居环境,仰赖于居民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转变。这一转变的促成既需要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给予居民以外在约束,也需要强化生态文明道德来提升居民的内在动力。借助于演化博弈分析法来研究垃圾分类与投放行为在社区邻里间的相互影响与演化,并以仿真来呈现垃圾投放行为的深化路径、绿色行为能否成为普遍的行为选择。数字技术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上的深化应用,能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也能加强邻里的连接强度,提升社区融合程度,进而强化居民生态道德。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社区模式下封闭型社区的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最终演化成理想的稳态结果,而在开放型社区绿色行为的转型难以实现。数字社区模式下封闭型社区和开放型社区,民众分类投放的“绿色低废”的行为将演变为普遍行为,数据技术能助力于绿色生活方式成风化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数字技术 垃圾分类 演化稳定策略 道德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填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缺失因子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婷 徐含乐 +2 位作者 徐奇刚 朱本挥 陆亚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69-8282,共14页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评估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和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监测体系和不同时期需求的升级,清查数据存在调查因子不连贯的问题。基于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第六期至第九期清查数据,根据五个林分结构缺失因子和不同因子之...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评估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和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监测体系和不同时期需求的升级,清查数据存在调查因子不连贯的问题。基于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第六期至第九期清查数据,根据五个林分结构缺失因子和不同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选取特征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填补缺失因子并分析特征因子的重要性。结果显示:(1)缺失因子和当期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后期因子,其中植被类型、树种结构和其他相关因子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868和0.733,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缺失因子;(2)所有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的准确度均达到0.770以上,并且在省级和县级尺度都具有出色的外部有效性,其中相关性系数高的缺失因子对应的模型准确度也相对更高;(3)特征因子重要性结果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显示特征因子组合中当期因子的占比高有助于提高模型填补性能,此外缺失因子本身对应的后一期数值对提高模型填补性能的贡献较大。研究可用于完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库,为科学评估我国生态保护建设成效以及完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提供支撑。在未来的研究中,基于国家森林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策略,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评估我国森林分类经营制度的建设成效,对于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因子 森林资源清查 生态保护 机器学习 森林分类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