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平原城市群2000-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晶 侯兰功 +2 位作者 何小勤 刘涛 邓莹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0-368,共9页
[目的]分析与测度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优化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9年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 [目的]分析与测度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优化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9年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2000—2019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呈现典型“四增两减”特征,其中增加和减少最多的分别为建设用地(增加1704.59 km^(2))和耕地(减少911.04 km^(2));此外,建设用地以及水域动态变化明显。(2)2000—2019年,林地是成都平原城市群最为重要的生态用地,其重要程度高达53.81%,而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重要性均未超过2%;在城市扩展状态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草地4类用地变动对该区域生态影响较大,合计用地变动生态价值贡献率为94.76%。(3)在研究期间,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指数呈先降后升的特征。总的来看,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着动态稳定,2015年后呈现相对上升的趋势。[结论]政府应该管控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护耕地质量、数量,着重落实保护林草地政策,恢复和改善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以便有效提升城市群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快速城镇化 成都平原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振亚 姬宝霖 +2 位作者 宋小园 李超 乔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1期143-150,共8页
[目的]对区域综合治理现状进行评估,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将DPSIR概念模型引入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熵权法和TOPSIS法对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现状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结果]... [目的]对区域综合治理现状进行评估,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将DPSIR概念模型引入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熵权法和TOPSIS法对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现状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结果]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现状评价值由高到低为:罕台川>西柳沟>哈什拉川>呼斯太河>毛不拉>木哈尔河>东柳沟>卜尔嘎色太沟>黑濑沟>壕庆河。综合效应指数呈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仅罕台川等级为Ⅱ级,其他孔兑都为Ⅳ级,各孔兑整体上生态环境效应指数较低,综合治理现状较差。[结论]DPSIR-TOPSIS模型内部结构清晰,较好地解释了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与环境—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内在联系,评价方法采取了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也更为合理,为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综合治理 十大孔兑 生态环境效应 DPSIR模型 AHP-熵权法 TOPSI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范建红 金利霞 金丹华 《热带地理》 2008年第1期58-62,73,共6页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人口的增多,南海区土地利用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区域气候、土壤要素、水文环境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方面。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分析制...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人口的增多,南海区土地利用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区域气候、土壤要素、水文环境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方面。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分析制约南海区域发展的问题所在,提出适应发达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思路,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南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也为欠发达地区及发展中地区走健康协调的土地发展模式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影响 南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伊犁河谷生态效益分析及驱动因子探测
4
作者 宋长赢 孙浩捷 +1 位作者 徐雪婷 赵鹏凯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7-32,共6页
研究地类转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伊犁河谷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转移矩阵、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定量分析伊犁河谷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并使用地理探测器对驱动因子进行识别与量化。结果表明:19... 研究地类转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伊犁河谷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转移矩阵、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定量分析伊犁河谷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并使用地理探测器对驱动因子进行识别与量化。结果表明:1990~2020年间,耕地与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建设用地增长的速度最快,林地与水域急剧减少,水域是缩减最快的地类;生态质量以较高质量区、高质量区面积为主,整体生态环境良好,由于生态恶化面积远大于生态改善面积,整体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驱动因子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经济收入是影响伊犁河谷生态环境最关键的社会驱动因子,气温、坡向与降水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因子 伊犁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效应
5
作者 侯棻 王黎华 +1 位作者 孟昱州 李甜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07,共11页
[目的]山西省太原市作为中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和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依据与支撑。[方法]... [目的]山西省太原市作为中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和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依据与支撑。[方法]通过地学信息图谱,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和InVEST模型探究2011—2021年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从生态安全、生境质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土地利用转型生境贡献率4个方面探究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①研究期内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即草地转出面积最多,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入面积最大。②太原市生态安全指数呈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0.2661上升至2021年的0.7255。生境质量则呈缓慢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0.5768下降至2021年的0.5735。③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2011—2021年期间呈小幅下降趋势,但总体仍较稳定;对生境质量贡献最大的是从耕地向草地的转化,贡献率为3.354%,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贡献率为8.838%。[结论]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明显,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生态环境退化,耕地与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间的相互转化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安全 生境质量 地学信息图谱 山西省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功能的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6
作者 周敏 孙朋 王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为探究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和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三生”功能分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得到宿州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借助面积加权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各功能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贡献率... 为探究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和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三生”功能分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得到宿州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借助面积加权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各功能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贡献率,量化分析宿州市基于“三生”功能土地利用模式的时空格局以及功能转变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宿州市三大功能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以生活用地增加(356.51 km²)和生产用地减少为主线(351.54 km²),生态用地变化甚微(5.33 km²)。(2)研究区各功能用地面积在年代际尺度上增减起伏波动较大,总体为“四减两增”趋势。(3)宿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体为农业生产用地和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用地,二者互有转入转出,以农业生产用地转出为主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用地转入次之。(4)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沿主城区呈“蔓延式”向周边扩张,沿交通要道呈“廊道式”分布。(5)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但下降指数较为微弱,研究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分别为0.292、0.289、0.28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相并存在,改善趋势增强,但整体仍以恶化方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演变的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效应及影响因素--以滇池流域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武燕 吴映梅 +4 位作者 陈云娟 李琛 高彬嫔 郑可君 李婵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65-2275,共11页
【目的】综合研究高原湖泊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滇池流域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 【目的】综合研究高原湖泊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滇池流域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ESDA)、热点分析(Getis-Ord Gi~*)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对其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90—2018年,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城镇生活空间共增加272.88 km^(2),生活空间的增加挤占大量生态、生产空间,流域三生空间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威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以较高质量为主,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明显,城镇生活空间的快速增加使得生态环境低质量区在空间上呈现围绕滇池沿岸形成团块状分布的特点。在空间关系上,生态环境质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冷热点区差异明显,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以城镇生活空间为主的主城区,热点区域则多分布在流域四周的林地、草地生态空间。人口密度成为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主导因子,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得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多因子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显著。【结论】协调好三生空间转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成为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高原湖泊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城市扩张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婷 邓伟 +3 位作者 周渝 苏丽萍 齐静 罗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50,共9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耦合关系,开展城市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厘清"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的有效手段。以5期连续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借助"P-S-R"模型构...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耦合关系,开展城市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厘清"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的有效手段。以5期连续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借助"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2011~2015年重庆市城市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分异特征,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及其分类原则揭示二者协调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城市扩张的社会经济压力和土地状态指数总体较低,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维持在中等水平。②重庆市城市扩张的生态环境综合效应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综合效应指数总体轻微下降,整体和局部变化幅度均不超过10%,且空间差异不显著。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压力、土地利用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三者效益叠加,相互制约和促进。③全市"社会经济-土地-生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皆呈波动下降态势,协调度均值在0.543~0.581之间,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④主城九区及涪陵、万州、永川城市扩张属于经济先行型发展模式,土地利用严重滞后是制约其系统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除城口外其余25个区县属于生态先行型发展模式,其中渝东南和渝东北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是导致系统失调的重要因素,主城东和主城西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均相对滞后的是制约其协调发展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生态环境效应 耦合协调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渭-库绿洲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古丽波斯坦·巴图 丁建丽 李艳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1,共9页
利用ARCGIS和ENVI软件,以2005年、2015年遥感影像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得到2期渭库绿洲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在空间尺度上将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级处理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并从时空分布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区域环境质量... 利用ARCGIS和ENVI软件,以2005年、2015年遥感影像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得到2期渭库绿洲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在空间尺度上将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级处理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并从时空分布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区域环境质量3个方面进行生态效应研究,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面积,从而获得区域环境质量指数,最终建立渭-库绿洲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与此相反,草地、林地和盐渍地面积呈增加的趋势;10年间渭-库绿洲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3.90亿元增加到5.50亿元,总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草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渭-库绿洲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38上升至0.43。生态环境质量在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上升态势。本文通过对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定性定量分析,有助于干旱区生态脆弱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GIS空间分析方法 -库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平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前景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孟瑞芳 杨会峰 +3 位作者 包锡麟 徐步云 李磊 李谨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规水资源供水方向、开发利用模式和供水规模分类数据统计,依据各省(直辖市)非常规水资源供水规划及配置目标,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该区非常规水资源主要包括微咸水、再生水、淡化海水、雨洪水,其中微咸水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等地,供水前景为5.43×10^(8)m^(3);再生水利用以北京、天津等大中型及工业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34.22×10^(8)m^(3);淡化海水利用以天津等滨海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4.19×10^(8)m^(3);雨洪水利用较分散。[结论](1)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土壤盐渍化风险,需加强水盐调控。(2)再生水用于河流生态补水,沿线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体未受到明显污染;地下水浅埋区开展再生水灌溉,会增加硝酸盐污染风险;建议将高风险的新兴污染物纳入再生水利用监控体系。(3)海水淡化尾液浓盐水、冷却热水可能改变天然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构成与多样性,应予以关注。(4)雨洪水利用可降低污水入河的水质风险,但过度利用可能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城市区适度扩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水资源 微咸水 再生水 海水淡化 雨洪水 开发利用模式 供水规模 生态环境效应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京津冀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流域水沙输运的“源-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燕 陈斌 +1 位作者 印萍 刘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2-77,共16页
以鸭绿江流域为尺度,对鸭绿江流域上中下游水沙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显示:鸭绿江流域径流量中游比上游年径流量增加一倍左右,下游比上游的年径流量增加倍数为一个数量级以上;大部分年份下游的年输沙量小于上游;随着中下游水利工程... 以鸭绿江流域为尺度,对鸭绿江流域上中下游水沙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显示:鸭绿江流域径流量中游比上游年径流量增加一倍左右,下游比上游的年径流量增加倍数为一个数量级以上;大部分年份下游的年输沙量小于上游;随着中下游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加剧,鸭绿江下游径流量和输沙量都有阶段性的减少,年际径流量和年际输沙量差异幅度逐渐增大,且输沙量减小的幅度和年际差异幅度比径流量更大,尤其是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影响比较显著。结合ENSO事件特征,指出气候变化引起的降雨量的减少是直接影响流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域输沙量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 水沙输运“源-汇”特征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演变 国际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旅游生态内疚感与重游意愿--基于亲环境行为的遮掩效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雨晨 焦育琛 周文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122,共6页
以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情绪动机理论为依据,选择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案例地,构建了一个带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索沙漠旅游情境下游客生态内疚感对重游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游客生态内疚感负向影响重游意愿,但正向影响... 以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情绪动机理论为依据,选择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案例地,构建了一个带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索沙漠旅游情境下游客生态内疚感对重游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游客生态内疚感负向影响重游意愿,但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亲环境行为正向影响重游意愿;游客亲环境行为在生态内疚感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中发挥遮掩效应,即亲环境行为会削弱生态内疚感对重游意愿的负向影响;游客地方依恋正向调节亲环境行为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并且强化了亲环境行为在生态内疚感与重游意愿之间的遮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内疚感 亲环境行为 重游意愿 地方依恋 遮掩效应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敦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立法表达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超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0,共11页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理念、重视调整对象的关联性、彰显治理制度的协同性。现行减污降碳法律规范体系未确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整体性法治理念,未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调整对象,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阙如,亟待予以针对性制度创新,同时也要回应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多层次复合关系。生态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应从更新立法理念、完善污染控制一般制度和大气污染控制专章制度等方面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生态环境法典 污染控制编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蕊 邓文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742-5752,共11页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和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生态空间被持续压缩,生活空间持续增加,而生产空间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变化趋势。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草地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下降,草地转变为其他生态空间是使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乌鲁木齐市的生境质量水平持续下降,草地、水域生态空间转化为其他生态空间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土地利用转型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市生态持续改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为协调新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效应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晶 陈松林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福州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一致,生态空间分布最广泛呈缩减趋势,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呈扩张趋势,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呈先减后增趋势。(2)“三生空间”的转换以生态空间的转出、生活空间的转入为主,转入量和转出量并不平衡,转换较为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其他地区转换较为零散。(3)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趋势并存,但两者发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重叠,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显著,高值区主要位于永泰县,低值区集中于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以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为主,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艳华 李平星 +1 位作者 肖伟烨 蔡希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231,共12页
土地利用转型是地理学、资源科学等的研究热点,反映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的趋势性转折,其驱动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特征,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转型是地理学、资源科学等的研究热点,反映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的趋势性转折,其驱动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特征,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运用文献综述法并借助CiteSpace分析,总结了国内外近30年来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特点和相关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分析结果,国际与国内发文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转型的类型与表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测度及表现、转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与作用、生态环境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是热点知识群组。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地表温度及气候变化等的关系研究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性话题。目前来看,对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尤其土地利用功能形态转型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需更多理论探索、技术支撑和现实案例,土地利用转型驱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仍然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探索性构建了土地利用转型驱动生态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框架,展望了下一步深化和拓展相关研究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 发生机制 进展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昊 李琪颖 +2 位作者 狄巍榕 路婕 蔚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196,共11页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呈现出生态、生产用地总体减少,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的态势,以各类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用地的减少最为显著。(2)2000-2020年研究区在生态环境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共同影响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特征,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三生”空间变化图斑呈现明显聚集性,黄河干流沿线以正效应贡献图斑为主,郑州市、三门峡市以负效应贡献图斑为主;济源市贡献率经历了由正到负的转变,开封市和洛阳市经历了由负到正的转变,其他地市贡献率无质的变化。(3)夜间灯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以夜间灯光和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沿黄地区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沿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凉山州移民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胥梦娇 赵伟 +1 位作者 蔡俊飞 杨羽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41-3252,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能为合理调控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能为合理调控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长时序高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以具有典型移民现象的四川省凉山州为研究区,针对移民驱动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诱发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受人口迁移影响,凉山州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程度都发生了相应改变,以耕地、草地、林地及不透水面的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在人口迁入较多的西昌、冕宁和德昌等县市内,供人类生活、生存所需要的耕地和建筑用地的数量显著增加;相反,对于大量人口迁出的喜德、昭觉和美姑等地区,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为生态用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条件,生态用地面积不断上涨。(2)受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条件、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州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2020年,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仅下降了0.36%,总体较为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集中于东部的越西、美姑及昭觉等县市,而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盐源、会里、西昌和德昌等县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变与区域移民活动存在紧密联系,其中由移民迁入引发的耕地和不透水面对生态用地的挤占,对生态环境质量退化贡献比重达87.97%,而随着移民迁出为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凉山州内生态用地面积共增加775.84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凉山州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地形梯度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孝媛 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26,共12页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三生”用地转型过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梯度分异特征。[结果](1) 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活用地大幅增长(1 063.45 km^(2)),生态用地持续减少(997.41 km^(2)),生产用地总体上保持稳定,主要的用地转型模式为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侵占。(2)时序变化上,2000—2010年,随着工矿生产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的扩张,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8下降至1.424;2010—2020年,伴随着生态用地的恢复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内部格局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4升至1.447。(3)空间分布上,整体上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南昌大都市圈为中心的中部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和以宜春市、景德镇市、上饶市为中心的东西部生态环境质量高值区。(4)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低质量区的分布指数下降,高等级质量区逐渐呈优势分布;2000—2020年,低质量区趋向于向高地形梯度转移,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的下移趋势明显。[结论]20年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土地利用转型导致了用地属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双重变化,建议在布局各类用地时,既要注重对生产、生活用地的“总量控制”,又要保证生态用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梯度分异 环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辅助光谱分析技术在环境微/纳塑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艳 吴欣宜 +7 位作者 王全龙 巩一潮 黎刚 阴永光 裴志国 宋茂勇 谭志强 张庆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7-1146,共10页
微/纳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威胁着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此有必要确定和评估微/纳塑料的环境赋存特征、环境行为和效应以及生态毒性效应。然而微/纳塑料具有的低浓度、小尺寸及容易吸附其他物质等特点,为其在复杂环境基质中的分... 微/纳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威胁着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此有必要确定和评估微/纳塑料的环境赋存特征、环境行为和效应以及生态毒性效应。然而微/纳塑料具有的低浓度、小尺寸及容易吸附其他物质等特点,为其在复杂环境基质中的分析带来了巨大挑战。大多数分析方法在提供环境样本中微/纳塑料的定性定量信息方面存在成本高、准确性差、时间效率低等问题,而具有无损、高效、操作方便等优点的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弥补这些方法的不足。但采集的微/纳塑料光谱信号可能会受到环境样本中复杂成分的背景噪声干扰,亟需采用智能化手段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机器学习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自动化分析能力,准确性高、应用性广,适用于复杂光谱数据的分类和解析,将机器学习与光谱分析技术相结合有望成为微/纳塑料分析的可靠方法。首先对常用的机器学习辅助光谱分析技术进行综述,然后系统性地讨论了机器学习辅助光谱分析技术在微/纳塑料的环境赋存特征、环境行为和效应、生态毒理效应等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机器学习辅助光谱分析技术有望为环境中微/纳塑料的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治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光谱分析技术 机器学习 环境赋存特征 环境行为和效应 生态毒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