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干旱区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赵勇成 张中锋 +1 位作者 陈聪 冉香坤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6,共7页
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和犁底层加厚而出现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的问题,设计一次进地可完成深松、旋耕、碎土等多项作业工序的1SZL-1600型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介绍整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25~45 cm设计深松深度... 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和犁底层加厚而出现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的问题,设计一次进地可完成深松、旋耕、碎土等多项作业工序的1SZL-1600型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介绍整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25~45 cm设计深松深度、8~16 cm设计旋耕深度和“人”字型排列等7个深松铲主要技术参数,对机具的弯刀破土深松铲、旋耕刀和铰接机构等主要工作部件进行理论分析和结构设计,确定机具作业合格率的主要技术参数,并对整机进行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地土壤坚实度为974.4 kPa、土壤含水率为13.26%及耕前植被覆盖量为35.9 g/m~2时,深松深度为33.1 cm,旋耕深度为11.67 cm,土壤膨松度为16.04%,土壤扰动系数为57.24%,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旋耕 联合整地机 西北干旱区 蓄水保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9,共13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尤其显著,对年总降水量贡献的平均值超过40%。(2)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约为45%,整体呈增加趋势,塔里木盆地西部、河西-阿拉善和新疆北部尤为显著。(3)中国西北干旱区大部分气象站的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增强趋势;大部分气象站的非极端降水天数显著减少,但非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量的增加由极端降水量和非极端降水量增加共同贡献,分别贡献了总降水量增加值的61%和39%,其余区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量增加贡献。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2种类型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非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区域差异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乔鹏飞 李传华 +2 位作者 钟诗瑶 朱鸿娟 苗沛东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5-1117,共13页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数NIRv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VPD建立的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VPDr具有可行性,能定量估算其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对特定区域的分析,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大于VPD本身。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干的速率大于变湿的速率,整体气候相对变干,对植被产生负影响。大部分区域VPDr的上升表明气候相对变干,抑制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侧、天山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中段等区域,VPDr下降的区域表明气候环境保持稳定或相对变湿,气候适宜性增强,促进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和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北部等区域。该地区植被呈增长趋势,这主要是CO_(2)的施肥效应和降水增加导致。该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定量指标,并定量估算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拓宽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表明即使在气候较稳定的地区,气候也会在时空上有相对变化,植被同样受到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影响,且与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差异很大,所有地区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时空相对变化 VPD NIRv 岭回归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4
作者 宋小龙 李陇堂 +4 位作者 任婕 吴月 王鹏 米文宝 马明德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1-962,共12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评估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生态环境脆弱,分析其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对该区域生态植被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高...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评估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生态环境脆弱,分析其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对该区域生态植被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高程、土壤、夜间灯光指数等多源数据集,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地理探测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ixe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等方法,探究了2003—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2年NDVI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变化幅度在0.1974~0.2464之间。其中,NDVI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NDVI最大值出现在2018年。(2)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中,大部分区域的NDVI是处于较低水平,总体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绝大部分地区的NDVI变化程度集中于低稳定性,整体上中部稳定性强,东西部稳定性弱。(4)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NDVI大部分区域显示增大趋势,仅有少部分区域呈现出减少趋势。(5)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NDVI时空变化受自然和人文的综合影响,土壤类型是主要驱动因子,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该区域产生影响,MGWR模型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土壤类型对NDVI的作用强度最大,气温、潜在蒸散发呈负向效应,降水量、夜间灯光指数呈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趋势分析 MGWR 驱动力 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健康风险
5
作者 丁启振 周殷竹 +7 位作者 周金龙 姜凤 孙英 雷米 任乐 赵水金 赵纳言 李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83-2196,共14页
新疆吐鲁番盆地绿洲区作为西北典型的干旱区,地下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基于6组地表水和49组地下水水样,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和UNMIX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表水呈中性-弱碱... 新疆吐鲁番盆地绿洲区作为西北典型的干旱区,地下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基于6组地表水和49组地下水水样,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和UNMIX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表水呈中性-弱碱性,地下水为弱酸-弱碱性;硼在地下水中以H_(3)BO_(3)和B(OH)_(4)-形式混合存在,H_(3)BO_(3)占主导.(2)地下水硼浓度介于ND~4.26mg/L,24.5%的水样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的限值1.0mg/L,高硼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l·SO_(4)-Na·Ca为主;硼浓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聚集在含硼河流下游的高昌区.(3)山区岩石风化淋溶是地下水硼富集的主要来源,废水和化肥排放也影响着硼浓度,地表水补给是硼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p H值、竞争吸附、阳离子交换、蒸发盐溶解和混合作用控制着地下水硼的富集,不同含水层具有明显差异.(4)UNMIX模型识别出4个因子:地表水入渗补给(36.6%)、碳酸盐-硅酸盐溶解(21.8%)、蒸发盐溶解(21.6%)和工农业活动(20.0%),其中硼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入渗补给(56.0%).(5)就硼在地下水中构成的风险而言,弱势群体的顺序为:婴儿>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球化学过程 稳定同位素 UNMIX 吐鲁番盆地绿洲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变化及其联系环流
6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11-1520,共10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中国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月均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的变化及其联系环流。结果表明:(1)中国西... 基于1961—2022年6—8月中国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月均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的变化及其联系环流。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经历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可分为干期(1961—1986年)和湿期(1987—2022年)2个时期,湿期塔里木盆地降水量的增多由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增加共同贡献,特别是降水日数的增加尤为显著,增幅超过2 d,其余地区降水强度增强扮演了主要角色。(2)中国西北干旱区干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依次为新疆北部型、塔里木盆地型和河西-阿拉善型,湿期夏季降水量异常的主模态变为新疆北部型、河西-阿拉善型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型。(3)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同一降水异常模态的联系环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移动、中亚气旋和蒙古反气旋(气旋)的配置及水汽输送源地和路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异常 年代际变化 主模态 联系环流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边疆省区参与中亚次区域合作的成就、问题与深化路径——以新疆、甘肃为例
7
作者 唐玉爽 李显越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0,共10页
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亚五国”等合作机制的叠加驱动下,作为我国与中亚合作的前沿阵地,中国新疆和甘肃两个西北边疆省区与中亚五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亚五国”等合作机制的叠加驱动下,作为我国与中亚合作的前沿阵地,中国新疆和甘肃两个西北边疆省区与中亚五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合作成果,但区域内大国博弈加剧、营商环境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欠佳、合作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国西北边疆省区应贯彻落实《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六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加快“中国+中亚五国”地方合作机制建设,全面优化面向中亚的营商环境,提升边疆城市国际交往功能,同时应巩固提升枢纽通道优势地位,持续增强枢纽经济集聚效应,培育面向中亚的产业新动能,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边疆 中亚五国 次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8
作者 王文玉 李涛 +1 位作者 高泽海 卢颖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由于严重的降水不足与水分流失等问题,导致干旱事件频发。为探究适用于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以西北干旱地区12个气象站点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指标,根据输入变量的不同分...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由于严重的降水不足与水分流失等问题,导致干旱事件频发。为探究适用于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以西北干旱地区12个气象站点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指标,根据输入变量的不同分别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极限学习机(ELM)、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9组模型进行气象干旱预测,并通过GLDAS数据集验证模型稳定性。LSTM的预测精度高于BPNN与ELM,且在输入变量较少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精度最高模型M7的决定系数R^(2)=0.965、均方根误差RMSE=0.175;LSTM在不同典型年的预测中表现良好,R^(2)均> 0.8,RMSE均<0.132,且枯水年与特枯水年的预测精度略高于丰水年与平水年的预测精度。LSTM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预测方面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地区 气象干旱预测 神经网络模型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极限学习机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
9
作者 苏文 张心昱 +11 位作者 李锦 初玉 高新莲 郭小伟 姜峻 李国振 连杰 林丽莎 汪树超 杨淇越 张志山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21-35,共15页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基础上,经过数据质量控制与插补,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生成了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本数据集时间序列较长、覆盖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可作为亚洲中部干旱问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模型输入数据、模拟结果验证数据等,也可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中亚 西北干旱区 生态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对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分布型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岱 杨建玲 +3 位作者 张雯 马阳 李欣 王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28,共11页
选取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54个气象站7月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SVD分解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北极关键区海冰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主要模态分布型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7月... 选取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54个气象站7月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SVD分解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北极关键区海冰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主要模态分布型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7月降水异常分布型主要有两种海冰模态,一种是当巴伦支海、千岛群岛海域海冰密集度偏小(大),戴维斯海峡海冰密集度偏大(小)时,激发从戴维斯海峡向东南以及从鄂霍次克海向西南方向传播的波列,使得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上空500 hPa位势高度场距平为“西高东低”(“西低东高”)的分布,造成区域降水异常为“一致偏少(多)”分布型;另一种当波弗特海东海域海冰密集度偏小时,激发从里海东传至鄂霍次克海的波列以及配合我国华南上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使得冷空气路径偏东、偏南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造成研究区降水异常为“北少南多”分布型,反之为“北多南少”分布型。利用“SVD投影法”建立的海冰关键区因子预测模型,其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的降水距平符号的把握及空间分布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尤其对“区域一致少型”和“北多南少型”的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汛期降水 北极海冰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时空演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海涛 李加林 刘永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海岸带是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作用频繁的地区,然而,过度开发胁迫海岸带生态环境退化。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研究有利于实现精准有效的生态保护。本文综合多源数据从复合生态系统基底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禀赋的耦合协调关系... 海岸带是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作用频繁的地区,然而,过度开发胁迫海岸带生态环境退化。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研究有利于实现精准有效的生态保护。本文综合多源数据从复合生态系统基底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禀赋的耦合协调关系、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与强度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定量评估2001-2020年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分析韧性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呈波动下降趋势,韧性空间异质性显著,具有明显的海陆梯度地带性。(2)林地是维持区域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的主体。(3)反映人类活动分布与强度的因素对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为保护、恢复、促进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 韧性 评价体系 东海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叶片和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壹铭 单立山 +4 位作者 马静 王红永 解婷婷 杨洁 马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48-3659,共12页
植物的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反映了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及叶片与细根间的协同作用,开展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对认识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元素间平衡关系有重要... 植物的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反映了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及叶片与细根间的协同作用,开展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对认识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元素间平衡关系有重要意义。对西北干旱区21种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C、N、P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不同生活型及不同器官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C含量相对稳定,叶N、P含量高于细根,说明在干旱生境中,植物对养分的分配侧重于地上部分,以完成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叶片与细根的N∶P无显著差异,有明显的保守性,表明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养分吸收策略与分配规律具有一致性;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和细根的C、N、P含量及C∶N、C∶P存在显著差异,灌木与禾草具有较高的C∶N和C∶P,杂类草具有较高的N、P含量,说明灌木与禾草倾向于保守型养分适应策略,杂类草倾向于快速生长的资源竞争策略;3)21种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N、P含量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体内N、P元素间存在相互作用;4)植物叶片与细根间C、N、P含量及C∶N、C∶P存在等速生长关系,表明植物光合产物和养分在地上与地下部分间的分配具有平行的比例关系,但这种关系受生活型影响。上述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恶劣生境中存在不同的养分适应策略,且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分配规律存在协同作用,这为进一步认识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叶片 细根 生活型 西北干旱区 荒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域海洋学调查研究回顾 被引量:3
13
作者 冉祥滨 徐腾飞 +4 位作者 赵彬 郭景松 乔淑卿 魏泽勋 冷疏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由于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较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认知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变化和控制因素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海洋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东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存在独特的环流系统... 由于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较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认知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变化和控制因素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海洋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东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存在独特的环流系统,孕育了大河口、上升流和黑潮三个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其海洋科学研究对于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东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围绕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这一主线,重点总结了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东海区域海洋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呈现新的变化格局;长江径流输入、黑潮北上及其入侵陆架是东海三大生态系统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力。除主要的环流结构外,穿刺锋面和跨陆架海流是连接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水体的主要动力过程,并促进了碳等重要生源物质的跨陆架输送。相关研究在海洋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灾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数据不足、研究领域不够广泛等挑战。东海海洋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均较大,且存在近岸富营养化、大河口低氧现象等主要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东海区域海洋学的研究。未来,应鼓励自由探索研究,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提高数据共享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东海海洋研究迈向更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区域海洋学 海洋调查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振江 吴洋洋 +3 位作者 李王成 姚晓翠 马东祥 陈继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97-6608,共12页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年的土壤SWC、SOM、TN、TP、TK、AN、AP、AK含量分别较1—3年减少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SOM、TN、TP、TK、AN、AP、AK主要于10—12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表层土壤 养分退化 中国西北旱区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9年西北干旱区暖湿化分析
15
作者 李亚楠 杨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176-181,191,共7页
[目的]探究我国西北干旱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暖湿气候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国家气象数据中心发布的1981—2019年0.5°×0.5°气温和降水量月值格点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对近39年来该地区气... [目的]探究我国西北干旱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暖湿气候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国家气象数据中心发布的1981—2019年0.5°×0.5°气温和降水量月值格点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对近39年来该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近39年来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77℃/10 a(P<0.01),天山亚区增温趋势最大;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高趋势,春季增温趋势最大,冬季增温趋势最小,气温倾向率仅为0.121℃/10 a(P>0.05);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增温突变,进入21世纪增温趋势减缓。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倾向率为9.509 mm/10a(P<0.01),天山亚区增湿趋势最大,降水量倾向率为25.673 mm/10 a(P<0.01);四季均呈降水量增加趋势,夏季增加趋势最大,冬季降水量增加趋势相对较小;年降水量在2001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结论]西北干旱区整体处于暖湿阶段,尤其天山亚区暖湿化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时空变化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近岸大气中的^(210)Po、^(210)Bi和^(210)Pb及其沉降入海通量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瑞阳 钟强强 +5 位作者 王浩 杜娟 刘文靖 张洁然 黄德坤 于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大气^(210)Po、^(210)Bi和^(210)Pb的沉降通量是海洋中核素示踪颗粒物动力学过程(颗粒有机碳输出、颗粒物输运)的基础参数,为揭示我国近海地区^(210)Po、^(210)Bi和^(210)Pb活度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估算其沉降入海通量,本文于2016年9... 大气^(210)Po、^(210)Bi和^(210)Pb的沉降通量是海洋中核素示踪颗粒物动力学过程(颗粒有机碳输出、颗粒物输运)的基础参数,为揭示我国近海地区^(210)Po、^(210)Bi和^(210)Pb活度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估算其沉降入海通量,本文于2016年9月至翌年2月和2021年9-11月分别对上海及厦门地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210)Po、^(210)Pb和^(210)Bi的活度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基于^(210)Po-^(210)Pb活度比(^(210)Po/^(210)Pb)和^(210)Bi-^(210)Pb活度比(^(210)Bi/^(210)Pb)两种示踪法计算了气溶胶颗粒物的滞留时间,并利用一维简单气溶胶沉降速率模型估算了3种核素以大气沉降方式输入东海的通量。结果显示,2016年上海秋、冬两季^(210)Po、^(210)Bi、^(210)Pb 3种核素活度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1~1.27 m Bq/m^(3)、0.45~1.83 m Bq/m^(3)和1.12~6.10 m Bq/m^(3);2021年秋季厦门^(210)Po、^(210)Bi、^(210)Pb 3种核素活度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5~0.85 m Bq/m^(3)、0.83~2.52 m Bq/m^(3)和0.17~1.32 m Bq/m^(3),上海近地表气溶胶中3种核素的活度浓度秋季平均值比厦门地区高。利用^(210)Po/^(210)Pb和^(210)Bi/^(210)Pb计算得到上海和厦门近地面大气的气溶胶滞留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基于^(210)Po/^(210)Pb计算上海气溶胶滞留时间均值为(94±54)d,基于^(210)Bi/^(210)Pb计算上海气溶胶滞留时间均值为(6.4±4.8)d,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两种示踪法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差异。本文基于一维简易气溶胶沉降速率模型估算了上海地区的^(210)Pb、^(210)Bi和^(210)Po的大气沉降入东海的通量,其在秋季期间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26.35 Bq/(m^(2)·d)、0.04~7.91 Bq/(m^(2)·d)和0.01~5.49 Bq/(m^(2)·d)。基于模型估算的^(210)Po、^(210)Bi和^(210)Pb沉降通量与研究区域的实际观测值接近一致,表明利用一维简易气溶胶沉降速率模型间接估算法在替代观测站直测核素的沉降入海通量方面具有一定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近岸 ^(210)Po ^(210)Bi ^(210)Pb 滞留时间 沉降入海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俄推进远东地区农业务实合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章嘉宸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5期78-81,共4页
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两国之间的贸易项目越发多样化,其中两国农贸合作引人注目。因为远东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接近中国消费市场,又因俄罗斯政府的进口替代政策及转向东方政策,所以俄罗斯十分重视远东地区的农业开发。俄罗斯加大对远东地... 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两国之间的贸易项目越发多样化,其中两国农贸合作引人注目。因为远东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接近中国消费市场,又因俄罗斯政府的进口替代政策及转向东方政策,所以俄罗斯十分重视远东地区的农业开发。俄罗斯加大对远东地区的开发力度,将其视为未来的粮食出口中心。中国因为处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也十分重视远东地区的农业开发,并向远东地区注资合作。两国恰好在农业领域需求互补,因此联合开发远东便提上日程。该文旨在悉数俄罗斯农业及远东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中俄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农业合作项目,并提出推动两国在远东地区进一步深化农业合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合作 “一带一路” 远东地区 农业合作 大豆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05
18
作者 张存杰 谢金南 +1 位作者 李栋梁 郭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198,共6页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0年来东亚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冬、 夏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季风形成前期东亚大陆...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0年来东亚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冬、 夏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季风形成前期东亚大陆地面气温和太平洋海表温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指出: 前期东亚大陆陆面和太平洋洋面的热力状况会影响到东亚季风的强弱, 陆面和洋面的温差越大季风会越强, 反之则会越弱, 季风的强弱反过来又会影响陆面和洋面的热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西北地区 干旱 气温 降水 热状况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冰雹云的卫星光谱特征和遥感监测模型 被引量:23
19
作者 张杰 张强 +1 位作者 康凤琴 何金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3-748,共6页
根据气象台站的冰雹观测记录,针对冰雹灾害多发的西北地区东部,选取2001—2004年间14次NOAA卫星过境的AVHRR资料,共88个样本数,对冰雹云和其他云的光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雹云的热红外亮度温度的变化基本在245K以下,中红外波... 根据气象台站的冰雹观测记录,针对冰雹灾害多发的西北地区东部,选取2001—2004年间14次NOAA卫星过境的AVHRR资料,共88个样本数,对冰雹云和其他云的光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雹云的热红外亮度温度的变化基本在245K以下,中红外波段反射率相对较低,基本变化在0.4及以下范围,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0.6。冰雹产生的两个重要条件是高的云光学厚度和大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共同发生的区域;西北地区冰雹发生的云顶高度基本在4.5~7km之间。根据雹云的光谱特征,确定雹暴指数及其模型阈值>0.35的冰雹监测方法,多普勒雷达回波和气象站观测结果说明,雹暴指数等多参数结合判别冰雹云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雹暴 星光 冰雹灾害 观测记录 气象台站 多普勒雷达回波 东部 遥感监测 AVHRR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区划研究——以西北6省为例 被引量:38
20
作者 王传胜 范振军 +2 位作者 董锁成 薛东前 李泽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804-1810,共7页
汇集西北6省区近300个气象站点的多年气象数据,400多个县市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提取降水、气温、湿度、土地利用类型、人口、GDP、矿产资源、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等要素,设计了水热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工业化程度、城镇化程... 汇集西北6省区近300个气象站点的多年气象数据,400多个县市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提取降水、气温、湿度、土地利用类型、人口、GDP、矿产资源、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等要素,设计了水热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工业化程度、城镇化程度等指标,借助GIS工具,通过要素指标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构筑指标体系,进行了以县域尺度为最小空间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根据西北地区县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状况,将西北划分为3级27个生态经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区划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