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O/AMO对ENSO与前后冬东亚冬季风年际关系的年代际调制
1
作者 钟诗雅 曾刚 +1 位作者 倪东鸿 施健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4-575,共12页
基于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前冬(11—12月)和后冬(1—3月)东亚冬季风年际关系的... 基于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前冬(11—12月)和后冬(1—3月)东亚冬季风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并对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的年代际调制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ENSO对前、后冬东亚冬季风均会产生影响,但厄尔尼诺引起的偏南风异常在前冬时期更加深入到东亚北部地区,对东亚冬季风的削弱作用更强,即ENSO对前冬时期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比后冬更加显著。2)ENSO与前、后冬东亚冬季风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后均发生了年代际减弱。3)由于PDO不同位相阶段正的异常高度场向副热带西太平洋发展及太平洋-北美遥相关(Pacific-North American teleconnection,PNA)模态的建立,所以在前冬与后冬时期PDO负位相时ENSO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更加显著。4)AMO对ENSO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影响仅在后冬显著,且影响局限于热带地区;相比于AMO正位相,在AMO负位相时,ENSO对后冬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冬 后冬 东亚冬季风 ENSO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2025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冬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2
作者 赵玉衡 丁婷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6-890,共15页
2024/2025年冬季中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4℃,气温季节内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1.1%,长江以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2024年12月北极涛动呈负位相,东亚槽和西伯利亚... 2024/2025年冬季中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4℃,气温季节内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1.1%,长江以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2024年12月北极涛动呈负位相,东亚槽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强,2025年1月三者均明显减弱,至2月再度增强;其中2月为冬季北极涛动负位相最强阶段,且欧亚阻塞高压活动增强,导致1—2月气温发生由偏暖向偏冷的显著转折。2024/2025年冬季低纬度大气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型海温异常响应显著,菲律宾至南海对流层低层持续呈现气旋式环流异常,长江以南地区持续受北风距平控制,配合南支槽活动持续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水汽输送条件持续偏差、降水持续异常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季节内变化 南方降水 拉尼娜 西伯利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综述 被引量:3
3
作者 姜大膀 司东 缪家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MO的形成机制与指数定义、AMO对东亚夏季和冬季气候的影响、AMO与其他大洋的协同作用。目前,关于AMO的形成机制仍有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AMO是气...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MO的形成机制与指数定义、AMO对东亚夏季和冬季气候的影响、AMO与其他大洋的协同作用。目前,关于AMO的形成机制仍有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AMO是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尤其是大西洋经向翻转流造成的,但近期有工作指出AMO是气溶胶、火山喷发等外强迫驱动产生或是海洋对大气随机强迫的一种响应。AMO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调制东亚夏季气候,当AM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夏季风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反之亦然。同时,AMO正位相有利于东亚冬季风偏强,欧亚大陆中纬度及中国北方偏冷;负位相时则大体相反。鉴于AMO的重要作用,加深理解AMO形成机制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有益于提升东亚气候的年代际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年代际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冰-气系统的东亚冬季风统计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邵祺多 涂钢 +1 位作者 布和朝鲁 刘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81,共14页
东亚冬季风对东亚冬季的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对其预测研究是冬季气候预测的关键问题。已有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SA)与东北冬季气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相关关系,但ISA的前兆信号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年代际转变,对ISA... 东亚冬季风对东亚冬季的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对其预测研究是冬季气候预测的关键问题。已有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SA)与东北冬季气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相关关系,但ISA的前兆信号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年代际转变,对ISA的预测效果转差。在海-冰-气系统重新寻找影响ISA的前兆因子,分析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可能关联,构建统计预测方法并开展交叉检验。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ISA与前期热带太平洋马蹄型结构的海温、墨西哥湾流区海温、平流层欧亚中高纬环流型呈显著正相关,与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呈显著负相关。以上前兆信号可通过冬季大气环流、海陆热力差等途径影响ISA,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试报期间(2012—2022年)与实况的符号一致率达81.8%(9/11),可用于当前年代际背景下东亚冬季风强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统计预测 外强迫因子 平流层 年代际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2024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章大全 刘芸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7-896,共10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发布的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3/2024年冬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和可能成因。2023/202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气温冷暖起伏大,总体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季节内变...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发布的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3/2024年冬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和可能成因。2023/202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气温冷暖起伏大,总体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9.8%,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接近常年,东亚槽偏弱。欧亚中高纬500 hPa位势高度场呈西低东高的分布形势,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以纬向环流为主,2月转为异常经向型环流,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入侵我国。受赤道中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以及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负位相等因子的协同影响,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菲律宾及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阶段性活跃,欧亚对流层高层出现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有利于热带水汽向我国中东部输送,配合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导致该地区发生多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冷空气 厄尔尼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季节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指数对中国冬季气候变化表征能力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敖康顺 耿新 +1 位作者 张文君 王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89,共22页
利用1951—2022年ERA5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全国站点气温和降水资料,将33个常用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划分为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低层风场类、中高层风场类和综合类6类,按类别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线性变化... 利用1951—2022年ERA5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全国站点气温和降水资料,将33个常用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划分为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低层风场类、中高层风场类和综合类6类,按类别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线性变化趋势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就各指数对中国冬季气温、降水时空变化的表征能力以及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等气候系统主要内部变率的关系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在趋势变化方面,中国冬季气候暖湿化特征明显,但仅大槽特征类和综合类指数反映出季风的减弱趋势,其余类型指数则多呈现微弱的增强趋势,表明EAWM各子成员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响应存在差异;(2)在年际、年代际变化方面,EAWM指数主要表现为准4 a、准8 a和准16 a的周期振荡,基本都能刻画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EAWM的年代际减弱,对于21世纪第1个10年中期EAWM的年代际增强,考虑了南北气压差的海陆差异类指数以及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和中高层风场类指数能较好表征;(3)在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变率的能力方面,除低层风场类指数外,各类指数表现良好,尤其是高压特征类指数的表征能力最佳,而在降水变率方面,高压特征类指数的代表性较差,低层风场类指数的指示意义最好;(4)在与气候系统主要内部变率的关系方面,大多数指数能较好反映ENSO与EAWM之间的关系,其中低层风场类指数的表征能力最好。而在反映AO与EAWM的关系上,则是高压特征类和大槽特征类指数的表现更佳。总体而言,除趋势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外,各类EAWM指数能够一致地反映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类别指数所表征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在分析EAWM相关科学问题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ENSO 北极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留申低压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崧 林楠 张团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东亚冬季风系统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环流系统,通过与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大槽和东亚西风急流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东亚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关注阿留申低压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经验正交... 东亚冬季风系统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环流系统,通过与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大槽和东亚西风急流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东亚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关注阿留申低压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提取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南北移动、西北-东南传播型和东西移动模态,并研究这4种模态与冬季风的北部型、南部型模态关系。结果表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与2种东亚冬季风型的关系都不显著。阿留申低压的南北移动与南部型冬季风的相关性较强且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1995年后南北涛动中心受ENSO(El Ni1o-Southern Oscillation)影响向东移动,阿留申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的配置不利于中国东南部气压梯度的形成,导致阿留申低压的南北移动与南部型冬季风的相关性降低。另外,1975年后北大西洋涛动在中西伯利亚地区激发正位势高度异常,扩大传播型模态影响范围,给中高纬地区带来东北风异常,有利于北部型冬季风的形成,此时传播型模态与北部型冬季风显著相关。东亚冬季风系统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环流系统,通过与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大槽和东亚西风急流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东亚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关注阿留申低压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提取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南北移动、西北-东南传播型和东西移动模态,并研究这4种模态与冬季风的北部型、南部型模态关系。结果表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与2种东亚冬季风型的关系都不显著。阿留申低压的南北移动与南部型冬季风的相关性较强且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1995年后南北涛动中心受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影响向东移动,阿留申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的配置不利于中国东南部气压梯度的形成,导致阿留申低压的南北移动与南部型冬季风的相关性降低。另外,1975年后北大西洋涛动在中西伯利亚地区激发正位势高度异常,扩大传播型模态影响范围,给中高纬地区带来东北风异常,有利于北部型冬季风的形成,此时传播型模态与北部型冬季风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阿留申低压 年代际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气候预测系统中东亚冬季风的季节预测及可预报性
8
作者 吴昱树 陈权亮 +2 位作者 龚海楠 周涛 皇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7-1042,共16页
东亚冬季风(EAWM)作为北半球冬季最强的中纬度环流系统之一,主导着东亚的冬季气候。因此,开展东亚冬季风季节预测和可预报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使用德国气候预测系统(Germa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简称GCFS2)输出的回报... 东亚冬季风(EAWM)作为北半球冬季最强的中纬度环流系统之一,主导着东亚的冬季气候。因此,开展东亚冬季风季节预测和可预报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使用德国气候预测系统(Germa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简称GCFS2)输出的回报数据(1993~2016年)对EAWM的预测性能进行全面评估。GCFS2很好地预测了EAWM气候态的主要特征,包括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大槽、东亚高空急流及东亚上空的地表气温和降水,并可以熟练地预测东亚大槽及东亚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GCFS2对一个海平面气压定义的EAWM指数(EAWMI)显示出了预测技巧,同时可以很好地预测与EAWM相关的位于海洋上的大气环流、地表气温及降水异常。GCFS2中EAWM的预测技巧主要得益于对观测中的EAWM–ENSO关系及ENSO遥相关的成功再现,模式中增强的EAWM–ENSO[强于观测,观测中整个24年(1993~2016)EAWM与ENSO的相关系数为-0.46]关系,有助于提前2个月或更长时间预测EAWM。GCFS2中12月初始化的EAWMI在去除ENSO信号后仍有0.42的预测技巧,说明有另一预测源,为冬季巴伦支—喀拉海区域海冰覆盖度(BK_SIC)。观测中BK_SIC减少,增强西伯利亚高压,EAWM从而增强;模式中BK_SIC的变化可以增加西伯利亚高压东北部的可预测性,使得12月初始化的EAWM预测技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气候预测系统(GCFS2) 季节预测 东亚冬季风(eawm) ENSO 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异常联系的模式验证
9
作者 钟磊 卢楚翰 +2 位作者 乔年 管兆勇 曾跃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南北两半球大气中高纬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季风等跨半球的天气气候系统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涉及全球范围的大尺度环流与能量变化,其联系途径与机理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6中MPI-ESM1-2-HR模式历史输出资... 南北两半球大气中高纬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季风等跨半球的天气气候系统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涉及全球范围的大尺度环流与能量变化,其联系途径与机理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6中MPI-ESM1-2-HR模式历史输出资料,验证了冬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Inter-Hemispheric atmospheric mass Oscillation, IHO)与东亚冬季风异常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研究表明,再分析资料以及模式结果均表明冬季IHO与东亚冬季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IHO通过全球大气质量再分配与东亚冬季风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当IHO为正位相时,大气质量在欧亚大陆北部异常堆积,而在中低纬地区异常亏损,这使得东亚地区海陆气压差明显增大,冬季风增强,同时对中国华中地区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影响;反之亦然。进一步分析发现,热带低平流层气温可以通过剩余环流调节臭氧含量经向分布进而影响南极对流层气温,从而对IHO年际变化起主要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 温度“跷跷板”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的形成与东亚冬季风和大气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47
10
作者 吴萍 丁一汇 +1 位作者 柳艳菊 李修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2-366,共15页
利用1961—2013年中国地面台站长期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华北、江淮和华南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的形成与东亚冬季风以及大气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霾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首先,东亚... 利用1961—2013年中国地面台站长期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华北、江淮和华南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的形成与东亚冬季风以及大气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霾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首先,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地面风速减小,进而导致冬季霾日增多。其中,华北7—8 m/s最大风速日数和江淮6—8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减少,及华南≤2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增多对各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作用较大。其次,东亚冬季风减弱引起冬季气温的持续升高,易导致冬季霾日的增多,这在华北地区较之在江淮和华南更为明显。(2)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气温升高,使得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小。在江淮和华南地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与近地面相对湿度的减小显著相关,而在华北地区这种相关较弱。(3)冬季气温升高也有利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3个区域冬季霾日的增多均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显著相关,特别是与对流层中低层(850—500 hPa)大气饱和度的降低显著相关。(4)冬季霾日数变化与区域水汽输送关系密切。其中,华北地区的冬季霾日数与水汽总收入成显著正相关,江淮地区与纬向水汽收入成显著正相关,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华南地区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大气湿度 水汽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SSTA响应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海山 孙照渤 +1 位作者 倪东鸿 谭桂容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1-730,共10页
利用 NCAR CCM2模式 ,通过设计多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对赤道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太平洋秋、冬季 SSTA的响应。模拟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太平洋 SSTA均存在一定的响应 ,但冬季风对 SSTA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海... 利用 NCAR CCM2模式 ,通过设计多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对赤道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太平洋秋、冬季 SSTA的响应。模拟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太平洋 SSTA均存在一定的响应 ,但冬季风对 SSTA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海域差异 ,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响应形态。东亚冬季风对秋季 SSTA的显著响应区域位于中纬度太平洋地区 ,该区域的 SST的持续异常 ,可以引起欧亚、北美地区冬季大气环流的异常 ,并伴随有明显的 EU型和 PNA型波列特征 ,秋季中纬度太平洋 SST持续异常偏冷 (暖 ) ,能够引起有利于强 (弱 )东亚冬季风的环流异常。而冬季风对冬季 SSTA的响应则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纬度太平洋 SSTA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两个区域 SSTA的同时强迫下 ,大气环流表现出类似 PNA及 WP型波列分布的异常响应特征 ,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正 (负 )的 SSTA及中纬度太平洋负 (正 )的SSTA,将导致弱 (强 )冬季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试验 东亚 季风 冬季 海面温度 SST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13年东亚冬季风活动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东阡 周兵 +3 位作者 孙丞虎 袁媛 柳艳菊 王朋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30-937,共8页
东亚冬季风目前处于年代际偏强的气候背景下,2012/2013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EAWM)为0.83,连续第六年强度偏强。2012/2013年冬季,北极涛动(AO)指数维持负位相,导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季内,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化显著,与之相... 东亚冬季风目前处于年代际偏强的气候背景下,2012/2013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EAWM)为0.83,连续第六年强度偏强。2012/2013年冬季,北极涛动(AO)指数维持负位相,导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季内,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化显著,与之相对应,我国气温季内阶段性变化大,前冬冷、后冬暖。进一步研究表明,前秋北极海冰的大幅偏少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强的重要原因,前期海冰范围的减少有利于冬季欧亚大陆北部的海平面气压出现正异常,致使西伯利亚高压的偏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我国。而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季内变化主要是受平流层环流异常信号影响,1月中旬前后,北半球高纬地区平流层位势高度出现明显正异常并迅速下传影响对流层中低层,造成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季内阶段性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西伯利亚高压 北极涛动 北极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夏季旱涝与前期冬季环流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晏红明 王灵 +1 位作者 周国连 鲁亚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0-349,共10页
夏季气候异常的前期信号特征分析一直是短期气候预测工作的重点。利用1948—2004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61—2004年云南124个站的月平均降水和1948—2003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云南夏季旱涝的时空特征,探讨... 夏季气候异常的前期信号特征分析一直是短期气候预测工作的重点。利用1948—2004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61—2004年云南124个站的月平均降水和1948—2003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云南夏季旱涝的时空特征,探讨了云南夏季旱涝与前期大气环流和大气热力状态变化的关系,发现云南夏季旱涝前冬12月—1月,特别是1月东亚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变化和赤道附近高低层大气的热力状态对云南夏季旱涝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当前冬东亚大槽强(弱),冬季风强(弱),赤道附近高低层大气温度偏低(高)时,后期云南夏季降水偏多(少)。同时,初步探讨了东亚冬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相互联系及热带海温变化的可能影响,指出冬季到夏季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持续的海温异常有可能通过改变夏季海陆的热力对比,进而影响夏季风活动和云南夏季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夏季旱涝 前期大气环流异常 东亚冬季风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梁巧倩 简茂球 +1 位作者 彭勇刚 罗会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共7页
利用1950—1998年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台湾附近海域—日本南部以南海域(简称东亚邻海)是海-气热通量异常的显著区。弱东亚冬季风... 利用1950—1998年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台湾附近海域—日本南部以南海域(简称东亚邻海)是海-气热通量异常的显著区。弱东亚冬季风在东亚邻海有偏南风距平,抑制相应海域海-气界面上由海表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从而使得海表温度出现正距平。强冬季风则反之。这种大气-热通量-海温的异常影响过程所需的响应时间约为1个月。东亚邻海冬季发生的海温异常可持续到下一年的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海温 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0年冬季我国暖湿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俊虎 宋文玲 柯宗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82-993,共12页
2019/2020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气候总体表现为"暖湿"的异常特征。异常成因分析表明:2019/202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弱,季节内冬季风强度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北极... 2019/2020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气候总体表现为"暖湿"的异常特征。异常成因分析表明:2019/202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弱,季节内冬季风强度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北极极涡收缩于极地,强度偏强,AO为异常偏强的正位相,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活动偏弱,东亚槽偏弱,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印缅槽阶段性活跃,二者有利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向我国输送。受北半球环流异常的影响,我国冬季出现了"暖湿"的异常特征。进一步对东亚冬季风偏弱的可能原因分析表明:2019年秋冬季赤道中太平洋暖海温发展,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Nino3.4指数均大于0.5℃,这种类中部型El Nino海温异常有利于激发偏强、偏北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进而抑制了东亚冬季风的发展和南下;此外,冬季北半球极涡收缩于极地,强度偏强,AO持续异常偏强的正位相,均不利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发展,且东亚大槽明显偏弱,共同导致了欧亚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冬季风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大气环流 暖湿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反映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的统计预测方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舸 宋文玲 朱艳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5-285,共11页
利用中国160个站逐月温度、NCEP再分析和NOAA-CIRES 20世纪再分析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就反映中国东部大陆冬季一致性气温变化模态的能力方面,对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了评估,探讨了影响东亚冬季风强弱的主要前期因子及其相应的影... 利用中国160个站逐月温度、NCEP再分析和NOAA-CIRES 20世纪再分析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就反映中国东部大陆冬季一致性气温变化模态的能力方面,对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了评估,探讨了影响东亚冬季风强弱的主要前期因子及其相应的影响过程,并据此建立了一个预测冬季风指数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81年前、后两个阶段·朱艳峰2008年定义的东亚冬季风指数都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异常;北美大陆西侧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35°—50°N,145°—130°W)的前期秋季(9—10月)海温、北极喀拉海地区(75°—82°N,65°—85°E)的前秋海冰密集度和东亚中纬度地区(30°—50°N,80°—140°E)的前秋高空(300—200 hPa)温度异常都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异常信号可从前秋一直持续到冬季,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强度;根据上述3个前期因子建立了东亚冬季风统计预测模型,评估发现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可用于冬季风强度以及相应的中国东部大陆冬季气温的定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预测 海表温度 北极海冰 高空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全新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17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万世明 刘建国 王宏娜 周菲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2,共8页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对比,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揭示的古气候变化有某种内在联系,期间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得到了良好的区域性响应,同时又具有全球性背景。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表现为62,11 a的太阳活动周期以及与现代ENSO周期相似的6,5 a周期。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揭示的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良好对应说明两者有相似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太阳活动以及古ENSO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太阳活动 敏感粒度 中全新世 东海内陆架 东亚冬季风 泥质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中国气候冷暖转折成因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韩荣青 石柳 袁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80-892,共13页
2020/2021年冬季,我国气候"前冬冷干、后冬暖湿"特征明显,冷、暖两个阶段气温振幅极大,多地观测气温分别打破了建站以来的最低、最高纪录。前冬(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0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而后冬(2021年... 2020/2021年冬季,我国气候"前冬冷干、后冬暖湿"特征明显,冷、暖两个阶段气温振幅极大,多地观测气温分别打破了建站以来的最低、最高纪录。前冬(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0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而后冬(2021年1月13日至2月28日),全国大部地区转入明显偏暖期,且2月上旬开始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增多,暖湿特征明显。分析发现,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极地冷空气主体位置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等均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是导致我国冬季气候由冷干转为暖湿的直接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La Nina事件配合北极冰偏少和北大西洋中纬度暖流,符合启动前冬"暖北极、冷欧亚"效应的条件,导致前冬欧亚中高纬经向环流偏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发展、及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偏强,致使我国出现干冷型气候;而后冬,北极平流层发生爆发性增温事件,导致北极涛动持续负位相,极涡主体偏向西半球,但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东亚冬季风转弱,我国大范围回暖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冷暖转折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La Nina事件 北极海冰 北大西洋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和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19
作者 陈文 丁硕毅 +3 位作者 冯娟 陈尚锋 薛旭 周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0-655,共16页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生的气候影响也有差异。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不同类型ENSO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两类ENSO事件对东亚夏季风、东亚冬季风以及东亚冬夏季风关联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文中侧重讨论了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ENSO事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在该领域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类ENSO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大气遥相关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广东前汛期旱涝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曾琮 胡斯团 +5 位作者 梁建茵 林良勋 谢炯光 纪忠萍 李晓娟 易爱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5-654,共10页
利用500 hPa北半球格点资料,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位置,定义了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500).分析发现,近5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有减弱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来冬季风明显减弱.根据广东48个站1954~2004年前汛期(4~6月)降水资料,用区域旱涝指数... 利用500 hPa北半球格点资料,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位置,定义了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500).分析发现,近5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有减弱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来冬季风明显减弱.根据广东48个站1954~2004年前汛期(4~6月)降水资料,用区域旱涝指数W对广东前汛期旱涝等级进行划分.51年内广东有9年前汛期出现大涝(或特涝),11年出现大旱(或特旱),旱涝发生频繁.冬季风异常对广东前汛期降水的影响比较大,强冬季风年后广东前汛期出现大旱的可能性较大,而出现大涝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广东 前汛期降水 汛期旱涝 季风异常 500hPa 格点资料 强度指数 季风强度 降水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