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及大气田形成主控因素:以鲁武马盆地为例
被引量:
17
1
作者
张光亚
刘小兵
+6 位作者
赵健
温志新
张荻萩
王兆明
张磊
马锋
陈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共9页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其可采储量达3.8×1012 m3。盆地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和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等3期构造演化。其中,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形成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湖相-...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其可采储量达3.8×1012 m3。盆地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和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等3期构造演化。其中,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形成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湖相-滨浅海相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油门限,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渐新世进入生气窗。受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东非陆上断裂系统活动影响,大量富砂沉积物以块体搬运和深海滑塌方式向深水区堆积,形成了盆地内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相对均一且物性良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漂移期海相泥页岩则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东非陆上早期隆升和三角洲进积作用使鲁武马盆地形成重力滑动和盐底辟构造,渐新统—上新统内形成东非被动陆缘正断层带(EANFZ)和逆冲断层带(EATFZ),下伏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成油气沿正断层和深水区逆冲断层向上运移,聚集于构造-岩性-地层、构造圈闭中,形成大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底辟
Davie断裂带(DFZ)
卡鲁裂谷期
马达加斯加裂谷期
马达加斯加漂移期
东非被动陆缘正断层带(
eanfz
)
东非被动陆缘逆冲断层带(EATF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反向正断层在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被引量:
9
2
作者
张永波
高宇慧
+2 位作者
马世忠
刘冬民
孙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64,共6页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北西断层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的有效匹配,形成了邻凹侧具有有利富油的条件。分别通过对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机制及背景、研究区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反向正断层聚油机理–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反向正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以下控制作用:控制油气聚集的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控制油气聚集的部位,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正断层
扶新隆起带
油气聚集
扶余油层
两井东—木头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及大气田形成主控因素:以鲁武马盆地为例
被引量:
17
1
作者
张光亚
刘小兵
赵健
温志新
张荻萩
王兆明
张磊
马锋
陈曦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1ZX050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2013E-05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重大科技项目"苏丹Muglad盆地精细勘探领域评价与目标优选"(2015D-0909)
文摘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其可采储量达3.8×1012 m3。盆地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和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等3期构造演化。其中,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形成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湖相-滨浅海相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油门限,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渐新世进入生气窗。受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东非陆上断裂系统活动影响,大量富砂沉积物以块体搬运和深海滑塌方式向深水区堆积,形成了盆地内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相对均一且物性良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漂移期海相泥页岩则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东非陆上早期隆升和三角洲进积作用使鲁武马盆地形成重力滑动和盐底辟构造,渐新统—上新统内形成东非被动陆缘正断层带(EANFZ)和逆冲断层带(EATFZ),下伏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成油气沿正断层和深水区逆冲断层向上运移,聚集于构造-岩性-地层、构造圈闭中,形成大气田。
关键词
盐底辟
Davie断裂带(DFZ)
卡鲁裂谷期
马达加斯加裂谷期
马达加斯加漂移期
东非被动陆缘正断层带(
eanfz
)
东非被动陆缘逆冲断层带(EATFZ)
Keywords
salt diapir
Davie
fault
zone
(DFZ)
Karoo rift
Madagascar rift
Madagascar drift
east africa normal fault zone (eanfz)
east
africa
thrust
fault
zone
(EATFZ)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反向正断层在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被引量:
9
2
作者
张永波
高宇慧
马世忠
刘冬民
孙雨
机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陆梁油田作业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
出处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64,共6页
文摘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北西断层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的有效匹配,形成了邻凹侧具有有利富油的条件。分别通过对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机制及背景、研究区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反向正断层聚油机理–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反向正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以下控制作用:控制油气聚集的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控制油气聚集的部位,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反向正断层
扶新隆起带
油气聚集
扶余油层
两井东—木头南
Keywords
antithetic
normal
fault
Fuxin uplift
zon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uyu oil bearing layer
Liangjing
east
–Mutou south
分类号
TE1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及大气田形成主控因素:以鲁武马盆地为例
张光亚
刘小兵
赵健
温志新
张荻萩
王兆明
张磊
马锋
陈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反向正断层在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张永波
高宇慧
马世忠
刘冬民
孙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