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thquake Nowcasting方法在云南地区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张欣乐 缪淼 +2 位作者 韩鹏 王蕤 常莹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49-3161,共13页
在过去的10年中,基于统计模型的Nowcasting方法被引入地震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Earthquake Nowcasting.该方法计算简便,可以快速给出对应时间点的地震危险性,目前已在全世界多个地震频发地区开展应用.为了探索该方... 在过去的10年中,基于统计模型的Nowcasting方法被引入地震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Earthquake Nowcasting.该方法计算简便,可以快速给出对应时间点的地震危险性,目前已在全世界多个地震频发地区开展应用.为了探索该方法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适用性,本文将Earthquake Nowcasting应用于云南地区,基于高频的“小地震”数目,定义“自然周期”并构建地震复发模型,估算自上一次破坏性地震发生至今该地区的应力累积水平,实现大地震发震风险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2021漾濞M_(S)6.4地震前,震中所在区域有较高的大地震风险;(2)云南省西北部、东北部、南部以及中部的城市和地区存在较高的破坏性地震可能性,后续地震事件与预测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3)震级相对较高的前震可能会影响主震的危险性评价.因此,Earthquake Nowcasting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可为云南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但因Earthquake Nowcasting方法未考虑地震的丛集性特征,在实际使用时还必须结合前震、余震的发震规律才能给出更科学、准确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Nowcasting 云南省 自然周期 earthquake potential sco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locene activities of the Taigu fault zone, Shanxi Provinc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1303 Hongdong M=8 earthquake 被引量:22
2
作者 谢新生 江娃利 +1 位作者 王焕贞 冯西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93,共13页
The Taigu fault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12 active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located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Jinzhong basin. As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e fault zone ha... The Taigu fault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12 active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located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Jinzhong basin. As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e fault zone had dislocated gully terrace of the first order, forming fault-scarp in front of the loess mesa. It has been discovered in many places in ground surface and trenches that Holocene deposits were dislocated. The latest activity was the 1303 Hongdong earthquake M=8, the fault appeared as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ith normal faulting. During that earthquake, the Taigu fault together with the Mianshan western-side fault on the Lingshi upheaval and the Huoshan pediment fault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Linfen basin was being active, forming a surface rupture belt of 160 km in length. Moreover, the Taigu fault were active in the mid-stage of Holocene and near 7 700 aB.P. From these we learnt that, in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the run-through activity of two boundary faults of depression-basins might generate great earthquake with M=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断裂 全新世活动 1303年洪洞地震 地表破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M_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被引量:35
3
作者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4-480,共7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was researched. The study shows that its epicenter lies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Hoh Sai Hu; 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entral deformation fields: the west and east segments with the lengths of 42 km and 48 km, respectively. The whole fault extends about 90 km.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ferometry fring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seismogenic fault can be identified clearly. The deform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are different with an obviously higher value on the south side. In the vicinity of macroscopic epicenter,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n look direction is about 288.4 cm and the minimum is 224.0 cm; the maximum sinistral horizontal dislocation of seismogenic fault near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 is 738.1 cm and the minimum is 551.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同震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nduced by M6.5 earthquake in Wuding, Yunna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ftershocks 被引量:6
4
作者 虎雄林 吴小平 +3 位作者 杨润海 付虹 胡家富 黄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5,共10页
Based on the discrete wavenumber method, we calculate the fields of dynamic Coulomb rupture stress changes and static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M6.5 earthquake in Wuding, and study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sequen... Based on the discrete wavenumber method, we calculate the fields of dynamic Coulomb rupture stress changes and static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M6.5 earthquake in Wuding, and study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sequent after- shoc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positive region of dynamic stress peak value and static stress peak value are similarly asymmetric, which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with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aftershock. The dynamic stress peak value and the static stress in the positive region are more than 0.1 MPa and 0.01 MPa of the triggering threshold,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ynamic and static stresses are helpful for the occurrence of aftershock. This suggests that both influences of dynamic and static stresses should be con- sidered other than only either of them when studying aftershock triggering in near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定地震 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余震 动态应力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nematic analysis of geosynthetics-reinforced steep slopes with curved sloping surfaces and under earthquake regions 被引量:3
5
作者 ZHOU Jian-feng QIN Chang-bing +1 位作者 PAN Qiu-jing WANG Cheng-y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755-1768,共14页
A procedure of kinematic analysis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o assess the reinforcement force of geosynthetics required under seismic loadings, particularly for steep slopes which are hardly able to maintain its stab... A procedure of kinematic analysis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o assess the reinforcement force of geosynthetics required under seismic loadings, particularly for steep slopes which are hardly able to maintain its stability. Note that curved sloping surfaces widely exist in natural slopes, but existing literatures were mainly focusing on a planar surface in theoretical derivation, due to complicated calculations. Moreover, the non-uniform soil properties cannot be accounted for in conventional upper bound analysis. Pseudo-dynamic approach is used to represen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ccelerations which vary with time and space. In an effort to re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e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is developed to generate a discretized failure mechanism, decomposing the whole failure block into various components. An elementary analysis permits calculations of rates of work done by external and internal forces. Finally, the upper bound solution of the required reinforcement force is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work rate-based balance equation. A parametric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give insights on the implication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geosynthetic-reinforced steep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S pseudo-dynamic approach discretization-based kinematic analysis GEOSYNTHETICS steep slop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ay 12 2008 Ms 8.0 Earthquake in Wenchuan,Sichuan
6
作者 Qiong Xiao,Licheng Shen,Daoxian Yuan,Aoyu Wang,Qiufang He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7-27,共1页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from May 1 to July 4,2008,during the May 12,2008 Ms 8.0 earthquake.On the spot in these hot spring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is time.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from May 1 to July 4,2008,during the May 12,2008 Ms 8.0 earthquake.On the spot in these hot spring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is time.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 about 400 km away from Wenchuan Sichuan,had a huge response to the earthquake.After the earthquake,three higher elevation springs are cutoff,and the other four springs’ discharge has been increased nearly 50%. Temperature of these springs all reduced 1℃. Concentration of K<sup>+</sup>,Na<sup>+</sup>,Ca<sup>2+</sup> in these hot springs has been reduced,and has an excellent linear correlation.Concentration of Mg<sup>2+</sup> has been increased,Concentration of SO<sub>4</sub><sup>2-</sup>,F<sup>-</sup> h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in WENCHUAN Beiwenquan hot SPRINGS chemical feature dischar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thquake Response and Isolation Layer Parameter Effect of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s of Transformers With Bushings 被引量:4
7
作者 CAO Meigen ZHOU Fulin +2 位作者 TAN Ping ZHANG Guangping GAO Zhengguo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I0023-I0023,206,共1页
国内外震害表明,变压器在地震中的破坏型式多样,易损性极高。隔震技术是一项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反应的新型抗震技术,而变压器及套管隔震层的设计和参数选择与普通结构有较大的差异。首先,建立了大型电力变压器及套管隔震体系的多质点... 国内外震害表明,变压器在地震中的破坏型式多样,易损性极高。隔震技术是一项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反应的新型抗震技术,而变压器及套管隔震层的设计和参数选择与普通结构有较大的差异。首先,建立了大型电力变压器及套管隔震体系的多质点分析模型,采用Matlab软件编写计算程序,分别输入人工地震波和Taft地震波,对变压器及套管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最后,开展了隔震层等效水平网0度、等效阻尼比、双线性恢复力模型的屈服剪力系数及屈服后刚度等参数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理设计变压器及套管隔震体系的隔震层参数,可有效降低变压器及套管的地震响应;另外,通过隔震层的参数分析,得到了相关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该研究对今后变压器及套管隔震体系的设计具有参考与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隔震系统 隔震层 地震反应 套管 高功率变压器 加速度响应 抗震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quefaction Susceptibility of Soils With Clay Particles from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被引量:1
8
作者 CHEN Chuan-sheng JIANG Xin ZHANG Xu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6-278,共3页
The main reason for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is liquefaction of soil,a process considered to occur mostly in sandy soils.Liquefaction which occurs in clayey soils has also been reported and proven in the recent l... The main reason for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is liquefaction of soil,a process considered to occur mostly in sandy soils.Liquefaction which occurs in clayey soils has also been reported and proven in the recent liters- ture,but liquefaction in clayey soils still remains unclear and there are many question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In order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an depth study on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clayey soils was conducted on the ba- 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 series of laboratory tests on th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liding surface of the land- slides.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the'soils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undrained cyclic ring-shear tests.Research re- sults show that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andy soil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layey soils given the same void ratio; the soil resistance to liquefaction rises with an increase in plasticity for clayey soils;relation between plasticity index and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oil can be use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estimate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粘土颗粒 液化 循环剪切力试验 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的大震长期平静及中国内地强震危险性研究
9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孟令媛 臧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山地震带长达31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天山地震带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花莲7.3级地震结束了中国台湾地区长达17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中国台湾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②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超过28年,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宁夏地区自1954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已超过70年,这2个区域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云南地震地区,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级地震 花莲7.3级地震 地震长期平静 南北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中的精准判定及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祝意青 赵云峰 +2 位作者 隗寿春 张国庆 刘芳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5,共11页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替出现,呈现出的显著重力异常变化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文中回顾了对这2次地震成功的中期预测和预测依据,2次地震的实际震中与2022年度的预测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56km,尤其是2021年度对震中位置的精准判定,实际震中与预测震中距离均≤10km。流动重力测量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主要观测手段,建立高密度的原子重力仪绝对重力观测网络或具有良好绝对重力控制的相对重力观测网络,开展密集的强化监测,有可能揭示高风险区震中附近的地下结构分布特征,提取强震、大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变化伴随的绝对重力变化信号,发展其地震短临预测应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泸定地震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强震动数据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解全才 马强 +3 位作者 钱亮 陶冬旺 王江 娄良琼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近年来,全球主要地震多发国家加大了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布设的数字强震仪和烈度仪等数量显著增加,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迅速增长。各国或地区建立了不同的强震动数据库、例如美国的NGA数据库、CEMSD数据库、欧洲的ESM数据库、法国IPGP数... 近年来,全球主要地震多发国家加大了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布设的数字强震仪和烈度仪等数量显著增加,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迅速增长。各国或地区建立了不同的强震动数据库、例如美国的NGA数据库、CEMSD数据库、欧洲的ESM数据库、法国IPGP数据库、意大利ITACA数据库、日本NIED数据库和新西兰GeoNet数据库等。基于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8WCEE)探索世界地震数据中心专题及相关文献,详细梳理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强震动数据中心的台网建设、数据处理、数据共享及数据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与国外强震动数据中心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强震动数据中心发展存在的差距,指出我国未来需要重视的工作和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地震数据中心 强震动数据 数据处理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27
12
作者 石峰 梁明剑 +9 位作者 罗全星 乔俊香 张达 王鑫 易文星 张佳伟 张迎峰 张会平 李涛 李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倾向W,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根据空间延续性,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 登么错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结构瞬变诱冲机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伍永平 罗生虎 +6 位作者 闫壮壮 解盘石 田程阳 王同 高喜才 王红伟 郎丁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8,共16页
冲击地压是深部煤矿开采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揭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是其灾害评价、预测及防治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拟实验和现场实测互馈综合研究方法,在综合厘定覆岩空间结构与其力学响应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系统... 冲击地压是深部煤矿开采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揭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是其灾害评价、预测及防治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拟实验和现场实测互馈综合研究方法,在综合厘定覆岩空间结构与其力学响应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结构瞬变激励下采场煤岩的力学响应和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结果显示:覆岩空间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力学环境是其范围内的采场煤岩产生不同力学响应的内、外因,坚硬岩层破断等子系统的瞬时失稳,会导致覆岩空间结构大系统的瞬变,进而造成采场煤岩动态力学响应(矿震)的发生和静态力学响应的阶变。结构瞬变后,除了震源处的应变能会发生瞬变外,更大范围的煤岩应力场、位移场、应变能场和重力势能场等力学响应也会发生瞬变。结构瞬变区域上方覆岩瞬时下沉、应力骤减、应变能和重力势能的释放特征明显,结构瞬变区域外侧深部区域煤岩略有下沉、应力骤增、应变能聚集特征明显、重力势能略有释放;采场煤岩的总势能瞬时减小,这其中,总应变能瞬时增大,而总重力势能瞬时减小。同时,受坚硬岩层破断形成的卸载、回弹和下沉影响,矿震发生时,并非所有区域的煤岩都会被瞬时加载,临近结构瞬变区域的煤体会被瞬时卸载。工作面后方坚硬岩层的瞬时破断,会使走向支承压力“瞬时前移”,导致工作面前方煤体的高静载区域出现“高静载+负动载”的应力状态,而回采巷道煤体的高静载区域出现“高静载+正动载”的应力状态,造成回采巷道发生冲击地压的概率远大于工作面。在实际工程中,应基于煤岩结构与其动、静力学响应的内在关联,基于“调结构、控响应”的理念,建立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结构 瞬变 力学响应 矿震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志南 王帅 +4 位作者 陈相兆 卢建旗 孙柏涛 马强 李山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台网站点,模拟与测定仪器地震烈度相当;高烈度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地表投影所在区域;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与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场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西藏自治区现场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评估了当地典型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房屋震害以及人员伤亡,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仪器地震烈度 调查评定地震烈度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2025西藏定日M 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形变场特征及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伟华 许强 +4 位作者 吉锋 解明礼 范宣梅 王运生 赵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形变场、地表破裂特征以及地震场地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InSAR技术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揭示了地震造成的强烈地表位移,断层主要表现为北段上盘的垂直向下位移分量和相对左旋位移分量,因此可以推断登么错断裂的运动机制以北段的上盘正断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运动。(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显著,北段破裂显著而南段相对较弱,破裂带与登么错湖边界形态较为一致,整体表现为拉张陷落特征。(3)场地效应方面,地震导致房屋建筑严重破坏,表现为断裂带破坏效应、上盘效应、延伸方向效应和房屋结构效应,特别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此外,地震未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量滑坡和崩塌。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县 6.8级地震 InSAR形变场 地表破裂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卫东 高文生 +3 位作者 龚维明 林毅峰 刘永超 吴江斌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7,共21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文章结合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的成就与发展,从建筑市政、桥梁及海上风电基础工程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特点出发,介绍各自领域的研究与技术进展。在建筑市政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多塔楼高层建筑整体筏形基础、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沉降分析与控制技术,以植入预制桩、高频免共振钢管桩、压入式沉井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环境低影响技术,以及既有建筑基础加固与地下空间拓展等城市更新关键技术。在桥梁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了冲刷和波浪等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基础、锚锭基础和沉井基础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发展。在海上风电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往复载荷作用下疲劳破坏,波浪辐射及绕射作用,动冰冲击和冰激振动等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式、重力式、吸力筒式、漂浮式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实践。另外,也简述基础工程在抗震与性能化设计、智能化和环境低影响的施工装备与技术、城市更新面临的既有基础检测、全寿命数字化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工程 建筑市政 桥梁 海上风电 基础工程抗震 施工技术与装备 检测与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源破裂机理及邻区应力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黎朕灵 李庆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的周边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定日地震的形变特征、震源破裂机理及其对邻区应力调整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长轴均呈近SN向展布,同震形变均表现为拥有东、西2个明显形变区域且呈现蝴蝶状的条纹样式,升、降轨LOS向形变量分别在-0.58~0.33m和-0.80~0.66m之间。2)联合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反演得到的定日地震的矩震级为MW7.06,地震破裂过程呈现出从初始破裂点开始沿断层面向N拓展的单侧破裂特征,断层错动为兼具少许走滑分量的正断机制。发震断层主要破裂区长约55km,滑动分布集中在地下0~15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4.25m,出现在地下8.6km深度处。此次地震的主要破裂区已经到达地表,位于震中以北沿走向约35~53km处,潜在地表破裂长约18km。3)定日地震导致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同震库仑应力降低;断层破裂段南、北两端及其周围区域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加载量远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MPa,这些区域未来有进一步发生有感余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形变场 震源滑动模型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注入诱发页岩断层失稳活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建锋 赵呈星 +2 位作者 代航宇 魏进兵 杨建雄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2,共14页
为揭示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区地震事件频发诱因,采用MTS815岩石力学系统设计和开展了流体注入诱发龙马溪页岩断层失稳活化试验,分析了页岩断层失稳活化的过程与特征,探讨了不同临界应力状态下页岩断层对流体注入的敏感性及法向应力、注... 为揭示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区地震事件频发诱因,采用MTS815岩石力学系统设计和开展了流体注入诱发龙马溪页岩断层失稳活化试验,分析了页岩断层失稳活化的过程与特征,探讨了不同临界应力状态下页岩断层对流体注入的敏感性及法向应力、注水速率的影响,揭示了断层失稳活化前后的渗透率演变规律,讨论了流体注入激活断层机制及超压现象的触发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临界应力状态、法向应力和注水速率变化会对断层的失稳活化产生影响。剪切应力越接近抗剪强度,断层对流体注入的敏感性越强,较低的流体压力即可诱发断层失稳活化;增大法向应力会降低断层对流体注入的敏感性,提高注水速率会增强其敏感性,两者的上升均会导致断层失稳活化更加剧烈。此外,断层失稳活化后的渗透率显著增加,这与瞬时剪切膨胀效应引起的有效水力孔径增大有关。流体超压现象主要源于断层面上流体压力的异质性分布,当沿断层长度方向已形成完整水力通道时,应优先考虑断层宽度方向上流体压力的异质性分布对流体超压现象的触发机制。本研究有助于揭示页岩气开采中流体注入诱发断层失稳活化机制,并为降低地震风险的工程措施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诱发 水力压裂 流体注入 断层活化 龙马溪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的震级完备度方法评估云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周胜 杨晶琼 +2 位作者 刘鹏飞 吕帅 姚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0,共10页
为了科学评估云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分析云南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基于概率的震级完备度(PMC)方法,利用2009-2023年云南地震台网地震目录、震相和台站信息等数据,计算了云南地震台网在云南地区的平均地震监测能力和在... 为了科学评估云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分析云南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基于概率的震级完备度(PMC)方法,利用2009-2023年云南地震台网地震目录、震相和台站信息等数据,计算了云南地震台网在云南地区的平均地震监测能力和在不同深度的监测能力,得到滇中、滇西局部地区的基于概率的完备性震级M_(P)=1.5,云南全境基本都能监测到2.5级地震。评估了研究时段内云南地震台网台站监测能力的演变,发现部分台站的监测能力持续下降。但自2018年增加20个台站后,云南2.0及2.5级地震的监测范围有一定的扩大,但微震监测能力提升不明显,可能是因为2018年以来云南一直处于小震弱活动状态。最后,对应用PMC方法规划提升台网监测能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备震级 地震监测能力 PMC方法 云南地震台网 检测概率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耳其帕扎尔哲克M7.8地震构造背景与地表破裂特征
20
作者 李传友 张会平 +9 位作者 李俊杰 俞晶星 任治坤 马字发 Murat Tamer 王世广 龚正 周晓成 徐岳仁 梁朋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4-1314,共11页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生了一次M7.8双震型地震序列.其中第一次主震——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EAF)上,是该断裂历史上记载的最大的地震事件之一.综合发震断裂的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生了一次M7.8双震型地震序列.其中第一次主震——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EAF)上,是该断裂历史上记载的最大的地震事件之一.综合发震断裂的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EAF的地震空区.作为土耳其地区主要活动断层之一,东安那托利亚断裂充当了阿拉伯板块和安纳托利亚板块之间长约580 km的板块边界.与位于安那托利亚板块北部边界,且经历了一系列破坏性大地震的北安那托利亚断裂(NAF)不同,EAF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仅经历了小到中等规模的事件.该断裂东北段以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为特征,过去两百年间该断裂上的破坏性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一段.而野外调查显示,该次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则主要沿着EAF西南段的三个断裂分段及震中附近的一条分支断裂发生,地表破裂总长约300 km.地表破裂表现为典型的走滑型特征,包括右阶雁列的裂缝、陡坎、鼓包、凹陷和挤压脊等,以及左旋位错的线性地貌等.位错地貌和断层面擦痕显示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最大同震左旋位移为6.4m.破裂长度和最大水平位移均为该断裂上有记录的同震地表破裂中的最高值.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综合已有的地震学、形变观测等资料判定,本次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由一条分支断裂(纳尔利断裂)的活动发起,其后触发主断裂EAF发生破裂,是一次多段参与的破裂事件.该事件显示了典型的破裂级联现象,即一个事件使多个相邻的断层段同时发生破裂.总体看,EAF是一条南北存在活动性差异的复杂断裂,未来应特别关注该断层的东北部,因为其具有几个分段同时破裂形成大规模级联事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 发震构造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 历史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