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early maturing elite genotypes based on MTSI and MGIDI indexes:an illustration in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被引量:1
1
作者 D S RAJ Supritha PATIL Rajesh S. +2 位作者 PATIL Bhuvaneshwara R. NAYAK Spurthi N. PAWAR Kasu 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3期253-265,共13页
Background Globally,the cultivation of cotton is constrained by its tendency for extended periods of growth.Early maturity plays a potential role in rainfed-based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era... Background Globally,the cultivation of cotton is constrained by its tendency for extended periods of growth.Early maturity plays a potential role in rainfed-based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era of climate change.In the current study,a set of 20 diverse Gossypium hirsutum genotypes were evaluated in two crop seasons with three planting densities and assessed for 11 morphological traits related to early maturity.The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genotype(s)that mature rapidly and accomplish well under di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two robust multivariate techniques called multi-trait stability index(MTSI)and multi-trait genotype-ideotype distance index(MGIDI).Results MTSI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ut of the 20 genotypes,three genotypes,viz.,NNDC-30,A-2,and S-32 accomplished well in terms of early maturity traits in two seasons.Furthermore,three genotypes were selected using MGIDI method for each planting densities with a selection intensity of 15%.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genotypes selected based on MGIDI method highlighted that the breeders c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early-maturing genotypes with specific traits such as days to first flower and boll opening.The selected genotypes exhibited positive genetic gains for traits related to earliness and a successful harvest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pickings.However,there were negative gains for traits related to flowering and boll opening.Conclusion The study identified three genotypes exhibiting early maturity and accomplished well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The multivariate methods(MTSI and MGIDI)serve as novel approaches for selecting desired genotypes in plant breeding programs,especially across various growing environments.These methods offer exclusive benefits and can easily construe and minimize multicollinearity 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MTSI MGIDI Genotyp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arly maturity Multi-trait Multi-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hemical Genetic Mechanism and QTLs of Early Maturing without Yield Loss in Short-season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2
作者 SONG Mei-zhen,YU Shu-xun,FAN Shu-li(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Anyang,Henan 455000,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68-,共1页
The short season cotton(SSC) was important Upland plant ecotype(Gossypium hirsutum L.).The growth of SSC was very short that is 105 ~ 110 days(after planting). SSC could increase
关键词 QTLS Biochemical Genetic Mechanism and QTLs of early maturing without Yield Loss in Short-seaso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techniques of cotton leaf-age adjusting-controlling for promotng early maturity
3
作者 范志杰 郭宽哲 马良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2期123-129,共7页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index of lint cotton yield over 100kg per mu(1/15ha)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e facto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ime and space for cottonboll setting in 1985—1990,we establish...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index of lint cotton yield over 100kg per mu(1/15ha)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e facto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ime and space for cottonboll setting in 1985—1990,we established a model of cultural techniques of cotton leaf-age-ad-justing-controlling for enhancing early maturity.By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leaf-age model andthe principle of regulating nutrient distribution with DPC(Mepiquate chloride),the plants weretreated with DPC in proper time.A new type of population plant patterns was set up.It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pulation density,dwarf,high boll weight,bolls near nodes,high energy and lowconsumption,short distance transport of nutrients,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We put forward aset of management measures,i.e.adjusting boll setting stage,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boll set-ting structure,stably applying N,increasing P,supplementing plants with K,increasing irrigationefficiency,techniques were applied and demonstrated in large areas in high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leaf-age adjusting-controlling TECHNIQUES early matur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打顶对棉花集中成熟的影响机制
4
作者 李亚楠 聂军军 +9 位作者 战丽杰 徐士振 李振怀 张艳军 代建龙 崔正鹏 张冬梅 孙琳 孙红春 董合忠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0-847,共8页
集中成熟是棉花机械收获的基础。为探索棉花集中成熟的新途径,本研究于2022和2023年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置早打顶(初花期)处理和常规打顶(盛花期)对照(CK),比较分析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株型、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与品... 集中成熟是棉花机械收获的基础。为探索棉花集中成熟的新途径,本研究于2022和2023年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置早打顶(初花期)处理和常规打顶(盛花期)对照(CK),比较分析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株型、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与品质和集中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打顶不影响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与CK相比,早打顶处理铃重和生物产量分别降低9.1%和24.0%,铃密度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1.6%和33.2%;早打顶处理果枝数减少40.5%,盛花期、盛铃期和吐絮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大幅度降低,但早打顶处理的节枝比较CK提高59.3%,盛花期、盛铃期和吐絮期光合产物向棉铃的分配比例分别提高10.6%、29.2%和32.7%。早打顶处理见絮后42 d吐絮率达92.8%,显著高于CK的63.8%;早打顶处理吐絮率达到95.0%所需时间比CK缩短10 d。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初花期打顶能在维持棉花产量和品质稳定的基础上,促进棉花的集中成熟。本研究结果为棉花集中成熟调控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早打顶 产量形成 集中成熟 集中吐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棉品系在北疆和晋南的适应性分析
5
作者 皇甫张龙 杨六六 +2 位作者 录亚丹 陈耕 胡晓丽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通过对13个品系在北疆和晋南两生态区设置2 a的鉴定试验,旨在了解早熟棉品系在北疆和晋南2种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为两地棉花品种引种试验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3个早熟棉品系在北疆的生育期为118~128 d,在晋南的生育期为109.5~135.... 通过对13个品系在北疆和晋南两生态区设置2 a的鉴定试验,旨在了解早熟棉品系在北疆和晋南2种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为两地棉花品种引种试验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3个早熟棉品系在北疆的生育期为118~128 d,在晋南的生育期为109.5~135.0 d。各品系在北疆植株较矮,果枝数平均为9.1个;在晋南表现为高大松散、晚熟,果枝数平均为13.1个;单株结铃数在晋南也比在北疆多。早熟棉品系的单铃质量和衣分在两地差异不大;产量水平在北疆高,皮棉产量为1 290.0~2 572.5 kg/hm^(2),在晋南皮棉产量为354~1 005 kg/hm^(2)。各品系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在两地基本相当,马克隆值在北疆表现较好,为3.55~4.65,在A级范围;而在晋南为3.96~5.69,在B2级范围。各品系在北疆和晋南的适应性不同,但晋早1、晋早2、晋早8、晋早4和晋早11等5个品系在两地的适应性分析排名均排在前列,说明这5个早熟棉品系在北疆和晋南均可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棉 生育期 农艺性状 产量 纤维品质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优质宜机采棉花新品种‘徐棉608’的选育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明明 胡新燕 +3 位作者 李卫华 李可 王康 陈晓光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针对粮棉争地、棉花生产用工多及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等问题,以‘鲁棉19号’为母本‘、徐棉266’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技术育成早熟棉花新品种‘徐棉608’,该品种可以满足麦(蒜、油)后棉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且适宜机械化采收。在2018—2019... 针对粮棉争地、棉花生产用工多及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等问题,以‘鲁棉19号’为母本‘、徐棉266’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技术育成早熟棉花新品种‘徐棉608’,该品种可以满足麦(蒜、油)后棉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且适宜机械化采收。在2018—2019年江苏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徐棉608’生育期99 d,衣分为40.1%,皮棉产量为1221.0 kg/hm^(2),较对照‘中棉所50’增产3.9%。株高87.5 cm,第一果枝节位高度20.8 cm,符合机采棉株型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28.1 mm,断裂比强度为29.2 cN/tex,马克隆值为5.1。在2020年江苏省生产试验中,平均皮棉产量为1340.3 kg/hm^(2),较对照‘中棉所50’增产幅度高达10.5%。该品种衣分高,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耐盐性强,对脱叶催熟剂较敏感,适宜在江苏省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早熟棉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棉 ‘徐棉608’ 品种选育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早熟棉—荷兰豆套作的荷兰豆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杜玉倍 楚宗艳 +6 位作者 常明娟 吴超 占亚楠 汤玉煊 刘素玲 周玉琴 司啸宏 《蔬菜》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为稳定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引进5个荷兰豆品种,以筛选出适宜在豫东地区和早熟棉套作的荷兰豆品种。结果显示,口感脆嫩、产量高的金船白花双荚818和豌豆6号,开花时间比较集中,便于采摘,株... 为稳定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引进5个荷兰豆品种,以筛选出适宜在豫东地区和早熟棉套作的荷兰豆品种。结果显示,口感脆嫩、产量高的金船白花双荚818和豌豆6号,开花时间比较集中,便于采摘,株高和棉株相近,适宜攀附在早熟棉植株上进行套作;早熟棉套种金船白花双荚818综合经济效益为50223元/hm^(2),套种豌豆6号综合经济效益为49 319元/hm^(2),效益可观,值得在豫东地区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棉 荷兰豆 品种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早熟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被引量:49
8
作者 喻树迅 王寒涛 +1 位作者 魏恒玲 宿俊吉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9期1-10,共10页
早熟棉适于麦(油)后直播,实现粮棉一年两熟,对棉花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早熟性的遗传特性、早熟相关QTL定位、早熟相关基因挖掘的进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早熟棉的发展与育种现状以及早熟棉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介绍了早熟棉... 早熟棉适于麦(油)后直播,实现粮棉一年两熟,对棉花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早熟性的遗传特性、早熟相关QTL定位、早熟相关基因挖掘的进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早熟棉的发展与育种现状以及早熟棉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介绍了早熟棉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棉区的生产示范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早熟棉育种的研究展望,为我国早熟棉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早熟性 发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陆地棉早熟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树琪 梁冰 +7 位作者 李黎贝 庞朝友 宿俊吉 宋美珍 魏恒玲 王寒涛 范术丽 喻树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9-606,共8页
丰富的遗传变异对于提高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和遗传改良进度至关重要。为了解我国早熟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136对SSR引物对186份陆地棉材料(96份早熟陆地棉材料和90份中、晚熟陆地棉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 丰富的遗传变异对于提高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和遗传改良进度至关重要。为了解我国早熟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136对SSR引物对186份陆地棉材料(96份早熟陆地棉材料和90份中、晚熟陆地棉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等位基因变异355个,平均2.61个。在早熟棉材料中,有134对多态性SSR引物扩增出341个条带,平均2.54个;中、晚熟材料中有133对多态性SSR引物,扩增出345个条带,平均2.59个。早熟棉材料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型多样性(H')分别为0.684、3.994和1.361;中、晚熟棉材料的PIC、Ne、H'分别为0.668、3.852和1.343。早熟棉材料和中、晚熟棉材料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在0.349~0.935和0.270~0.907之间,平均为0.635、0.666。遗传相似性系数总体平均值接近,但早熟棉变化范围较中、晚熟棉小。用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可将186份材料分成2个类群。总体上来看,供试材料遗传相似性系数较高,说明我国陆地棉早熟相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本研究结果为早熟棉育种亲本选配,早熟棉种质创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早熟性 SSR 遗传相似性 早熟棉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棉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5
10
作者 罗晓丽 姜艳丽 +4 位作者 肖娟丽 武宗信 张安红 王志安 吴家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9-615,共7页
以8个早熟或特早熟棉花为材料,通过不同激素组合(1.0 mg/L IBA+0.5 mg/L KT;0.1 mg/L 2,4-D+0.1 mg/L KT)诱导其愈伤组织,为早熟棉花的遗传转化以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种激素组合均能诱导产生4种主要类型的愈伤组织:淡黄... 以8个早熟或特早熟棉花为材料,通过不同激素组合(1.0 mg/L IBA+0.5 mg/L KT;0.1 mg/L 2,4-D+0.1 mg/L KT)诱导其愈伤组织,为早熟棉花的遗传转化以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种激素组合均能诱导产生4种主要类型的愈伤组织:淡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褐化的愈伤组织,翠绿致密的愈伤组织,疯长型愈伤组织.4种愈伤组织转入增殖培养基中前2种愈伤组织能够分化出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再转到分化培养基上培养能够产生胚状体,即体细胞胚;体细胞胚进一步发育成为再生小苗.用该组织培养再生系统,成功地使晋棉5号、中棉27号和辽棉10号等3个早熟棉品种在5~7个月内通过体细胞胚胎分化获得再生小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或特早熟棉花 愈伤组织 胚胎发生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棉花“新陆早”系列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相吉山 谢宗铭 +3 位作者 田琴 董永梅 李有忠 司爱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35-1540,共6页
【目的】为北疆早熟棉种植选择及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对"新陆早"系列41个品种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皮棉产量与生育期极显著负相关,与铃重显著正相关,与衣分极显著正相关,与籽指、绒长、比强... 【目的】为北疆早熟棉种植选择及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对"新陆早"系列41个品种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皮棉产量与生育期极显著负相关,与铃重显著正相关,与衣分极显著正相关,与籽指、绒长、比强度、马克隆值无显著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生育期、铃重、衣分与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0.226、0.203和0.501,回归方程为^Y=819.61-16.83X1+78.47X2+65.13X3;主成分分析显示5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累积贡献率达89.371%,依次为产量和品质选择综合因子、产量制约因子、籽指选择因子、生育期选择因子和品质选择因子。【结论】北疆早熟棉较好的协调了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矛盾;生育期、铃重和衣分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增大衣分是提高皮棉产量的重要途径;新陆早13号、26号、36号、40号和42号品种综合表现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棉区 早熟棉 主要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熟期棉花品种的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9
12
作者 王子胜 徐敏 +4 位作者 刘瑞显 吴晓东 朱鹤 陈兵林 周治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7-544,共8页
以辽棉19号(生育期125 d)和美棉33B(生育期135 d)2个生育期差异较大的品种为材料,于2007-2008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辽宁辽阳,41°26'N,123°14'E)设置棉花不同施氮量(即施氮0,240,480 kg.hm-2)试验,研究施氮量对东北特... 以辽棉19号(生育期125 d)和美棉33B(生育期135 d)2个生育期差异较大的品种为材料,于2007-2008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辽宁辽阳,41°26'N,123°14'E)设置棉花不同施氮量(即施氮0,240,480 kg.hm-2)试验,研究施氮量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及氮素累积利用率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着棉花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符合S型曲线,氮素的快速累积起始日较棉花生物量早10~12 d;辽棉19号和美棉33B均在施氮240 kg.hm-2条件下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最早,累积速率最高,其生物量、氮素累积量和皮棉产量最高,同时氮素利用效率较高。施氮480 kg.hm-2不仅降低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速率及累积量,而且降低了生殖器官分配系数,导致产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特早熟棉区 棉花 施氮量 生物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早熟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董承光 王娟 +3 位作者 周小凤 马晓梅 李生秀 李保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55-2257,共3页
选用北疆早熟棉区早熟高产型陆地棉品种新陆早42号与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配置组合,对获得的F2代进行了生育期、产量及相关性状、纤维品质等性状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高的为果枝始节高,最... 选用北疆早熟棉区早熟高产型陆地棉品种新陆早42号与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配置组合,对获得的F2代进行了生育期、产量及相关性状、纤维品质等性状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高的为果枝始节高,最低的为生育期;纤维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大部分表现为负相关性;产量相关性状中株高、单铃重、衣分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生育期性状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但可通过衣分对皮棉产量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此研究结果为指导新疆棉花杂交后代早熟性状的选择和高产优质棉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棉 早熟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棉花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高进 蔡立旺 +3 位作者 宋锦花 施庆华 陈建平 王永慧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25-2431,共7页
早熟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江苏省2013-2014年14个早熟棉花区试品种的早熟性、产量、纤维品质共1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以霜前花率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性状以总铃数最... 早熟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江苏省2013-2014年14个早熟棉花区试品种的早熟性、产量、纤维品质共1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以霜前花率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性状以总铃数最大,纤维品质性状以马克隆值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8.998%,已反映所列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通过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对参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将14个品种分为6大类,同时对聚类结果进行了判别分析,聚类正确率高达92.9%;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类品种的早熟性、产量、纤维品质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并对各类品种的综合评价与性状改良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棉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多元方差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早熟棉“新陆早”系列品种主要性状演化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相吉山 谢宗铭 +3 位作者 田琴 李有忠 董永梅 司爱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18-1923,共6页
【目的】分析新疆北疆早熟棉"新陆早"系列品种主要性状演化情况,为北疆早熟棉花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41个"新陆早"系列品种8个主要性状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生育期、籽指、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没有明显的变... 【目的】分析新疆北疆早熟棉"新陆早"系列品种主要性状演化情况,为北疆早熟棉花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41个"新陆早"系列品种8个主要性状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生育期、籽指、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单铃重、皮棉产量和绒长的演化趋势都极显著拟合于幂指数曲线模型,衣分的演化趋势极显著拟合于S曲线模型。【结论】北疆早熟棉育种对生育期控制较好,对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和绒长的选择力度较大;在今后的育种中要加强对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选择;目前以常规育种方式来提高皮棉产量的潜力已经较小,有望通过推广杂交种、远缘杂交育种等途径加以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早熟 主要性状 育种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北疆早熟陆地棉农艺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叶春秀 王刚 +3 位作者 李有忠 王志军 庄振刚 谢宗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2-766,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化学打顶剂对新疆北疆早熟棉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及化学打顶效果,筛选适合北疆早熟陆地棉化学打顶的试剂类型及处理方式。【方法】本研究以自选育的对植物生长调节剂敏感的陆地棉(代号为589)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 【目的】比较不同化学打顶剂对新疆北疆早熟棉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及化学打顶效果,筛选适合北疆早熟陆地棉化学打顶的试剂类型及处理方式。【方法】本研究以自选育的对植物生长调节剂敏感的陆地棉(代号为589)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化学打顶剂(缩节胺、氟节胺、土优塔、打顶剂)与人工打顶的田间对比试验,比较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打顶方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的影响。【结果】在株高性状上,不同打顶剂处理后都表现出高于人工打顶处理,株型更加紧凑;在果枝数、铃数性状上都表现出能够增加铃数,果枝数与人工打顶相当;在铃的空间分布上,不同打顶剂处理都表现出中下部铃及内围铃高于人工打顶;在铃重、籽棉重、皮棉重、衣分性状上,不同打顶剂处理与人工打顶相比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差异都不显著;在绒长性状上,缩节胺、打顶剂处理与人工打顶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分别表现出减小和增加绒长,而其它打顶剂处理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则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目前已推广的几种化学打顶剂在改善北疆早熟陆地棉的农艺、经济性状等方面各自存在着利弊,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完善,以便于能够更好地起到打顶效果,实现规模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 早熟陆地棉 化学打顶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早熟品种吸收养分特点及氮肥施用时期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俊义 刘荣荣 +4 位作者 董合林 王润珍 刘爱珍 李如义 程美廷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7-51,共5页
本文研究了棉花早熟品种的吸收养分特点,提出了一生吸收积累养分动态方程;应用导数,成功地得到了棉花一生吸收养分的变速率、变加速率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棉花早熟品种一生变加速率的动态变化,提出氮素化肥如果需要追施,应在现蕾后进行。... 本文研究了棉花早熟品种的吸收养分特点,提出了一生吸收积累养分动态方程;应用导数,成功地得到了棉花一生吸收养分的变速率、变加速率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棉花早熟品种一生变加速率的动态变化,提出氮素化肥如果需要追施,应在现蕾后进行。田间氮肥适宜施用时期试验证明,早熟品种施用适量氮素化肥,在有一定保肥能力的土壤上,可全做基肥或者基施、蕾追各半为最宜。与其吸收养分特点研究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早熟品种 吸收养分 施氮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特早熟棉区不同群体棉花氮临界浓度稀释模型的建立初探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子胜 金路路 +4 位作者 赵文青 吴晓东 赵志强 王友华 周治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7-434,共8页
选用辽棉19号(生育期125 d)和新棉33B(生育期135 d)为材料,于2009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辽宁辽阳,41°26'N,123°14'E)设置棉花种植密度(7.50万,9.75万,12.00万株.hm-2)和施氮量(0,120,240,360,480kg.hm-2)试验,研究不同... 选用辽棉19号(生育期125 d)和新棉33B(生育期135 d)为材料,于2009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辽宁辽阳,41°26'N,123°14'E)设置棉花种植密度(7.50万,9.75万,12.00万株.hm-2)和施氮量(0,120,240,360,480kg.hm-2)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氮临界浓度的变化并建立东北特早熟棉区不同群体棉花氮临界浓度稀释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氮临界浓度与地上部最大生物量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N=aW-b),模型参数a,b值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存在差异。同一品种生产相同生物量的需氮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同一密度下生产相同的生物量新棉33B的氮素吸收量高于辽棉19号。基于氮临界浓度稀释条件下的异速生长参数,氮素营养指数以及动态氮素临界累积量等指标得到的东北特早熟棉区不同群体适宜施氮量的结果一致,表明9.75万株.hm-2密度下240 kg.hm-2施氮量为东北特早熟棉区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特早熟棉区 棉花 种植密度 施氮量 稀释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陆地棉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田琴 孔宪辉 +4 位作者 余渝 刘丽 王旭文 王娟 邓福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2-798,共7页
【目的】为早熟陆地棉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优势预测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将12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初步划分成两组亲本,田间调查17个主要性状,并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对基于表现型和基因型差异的遗传距离与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进... 【目的】为早熟陆地棉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优势预测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将12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初步划分成两组亲本,田间调查17个主要性状,并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对基于表现型和基因型差异的遗传距离与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5个主成分因子得分两组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535,最大为9.097,最小为3.097;基于SSR扩增结果两组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4.186,最大为5.099,最小为2.646。36个组合F1代生育期、铃数、单铃重、衣分、绒长、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0.367、-1.256、14.176、6.691、1.000、11.206和15.235,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0.966、-1.464、6.457、0.110、-2.500、7.561和10.816。基于性状主成分因子得分的遗传距离只与F1代衣分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SSR扩增结果的遗传距离与生育期的中亲优势、衣分和绒长的超亲优势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早熟陆地棉的铃重和产量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衣分具有较强的中亲优势。亲本的遗传距离只与F1代个别性状的杂种优势具有显著相关,且与产量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部分性状的杂种优势随遗传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部分性状则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陆地棉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3份早熟抗虫棉种质资源的SSR标记聚类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董章辉 赵丽芬 +6 位作者 赵彦坤 眭书祥 张艳丽 王虎 李增书 李爱国 朱青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46-50,共5页
早熟棉遗传多样性研究是早熟棉遗传改良的基础,对培育早熟棉新品种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改善现有早熟棉品种的早熟性,为早熟棉育种的亲本组配提供依据,利用35对SSR分子标记,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3份早熟抗虫棉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早熟棉遗传多样性研究是早熟棉遗传改良的基础,对培育早熟棉新品种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改善现有早熟棉品种的早熟性,为早熟棉育种的亲本组配提供依据,利用35对SSR分子标记,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3份早熟抗虫棉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2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30条多态性条带。NTSYS-pc2.11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83份材料的相似系数变化为0.73~0.98,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3时,将83份棉花早熟材料分为两大类。第Ⅰ类群包含59个材料,第Ⅱ类群包含24个材料。表明我国早熟棉遗传基础比较狭窄,今后育种中要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作为杂交亲本,创制新的早熟棉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棉 种质资源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