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MOS-1b/MESSR data to flood monitoring of Dongting Lake
1
作者 毛先成 熊靓辉 Isao Takashim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1期110-115,共6页
Taking Dongting Lake district as the studying area and utilizing multi-temporal MOS-lb/MESSR data as remote sensing info source, by the combination operation and ratio transform processing and the image, spectrum and ... Taking Dongting Lake district as the studying area and utilizing multi-temporal MOS-lb/MESSR data as remote sensing info source, by the combination operation and ratio transform processing and the image, spectrum and histogram comparison of the MESSR image data of all bands for the flood season and dry season with the ER-DAS IMAGINE system, a classific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which can be used to acqui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of water bodies. Meanwhile a water depth index model was derived and built, and then a model for detecting the depth of water body based on the non-linear recursive analysis was presented. By the overlay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thematic images based on the model for extracting flood information, the flooding area and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were ac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1b/MESSR data remote sensing flood monitoring water depth in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异构遥感影像的半干旱区洪涝水体识别与变化监测
2
作者 王燕婷 杨耘 +4 位作者 刘艳 程镕杰 刘文蕾 廖能 陈修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8,共14页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洪涝遥感监测中影像时相分辨率低、光谱异质性高导致洪涝区域识别精度不高,无法提取更详细的洪灾变化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谱特征融合及多源异构遥感影像关联分析的洪涝区域识别及变化监测方法。【方法...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洪涝遥感监测中影像时相分辨率低、光谱异质性高导致洪涝区域识别精度不高,无法提取更详细的洪灾变化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谱特征融合及多源异构遥感影像关联分析的洪涝区域识别及变化监测方法。【方法】以新疆阿勒泰地区萨尔胡松乡发生的洪灾事件为例,获取了洪涝事件前后Landsat8、HJ-1A、Sentinel-2A和GF-1七个时相的多光谱影像,并从中提取了水体指数(NDWI、NDMBWI、WI2021)以及影像光谱反射率,熵和同质性纹理特征形成多维特征向量,并采用PCA降维;进而,利用多特征融合的随机森林(RF)分类器分别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水体识别。最后,通过比较相邻时相影像的水体识别结果提取了洪涝区域的信息,实现了洪水淹没区域变化过程的动态监测。【结果】经验证,Landsat影像水体提取结果虚警率分别为0.21%、0.28%和0.32%,漏警率为2.17%、3.37%和0.110%,最大洪涝面积为355.1 km^(2),其中淹没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34.3 km^(2)、229.2 km^(2)。【结论】结果表明:通过PCA技术实现多特征融合的RF识别算法显著改善了单时相Landsat影像中零散水体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水体识别总体精度比NDWI水体指数法提高了13.7%、10.8%和2.03%;采用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使监测周期最短可提升至1周,使提取的洪水演变过程信息更详细,弥补了卫星过境时间的不足;此外,洪灾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结果与气象、水文观测数据发展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对萨尔胡松乡洪涝水体识别与变化监测,充分展示了在半干旱地区,多源光学遥感影像能够有效地识别水淹区域,为应急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影像 水体识别 空-谱特征融合 随机森林 时空变化分析 洪灾监测 洪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L-Net: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水体提取网络
3
作者 龚蒙 张永宏 +3 位作者 孙书林 王俊飞 杨天笑 袁子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24-233,共10页
提取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的水体,对洪涝监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主要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提取遥感图像中水体区域。然而,遥感图像蕴含丰富信息,表现出“类内差异大,类外差异小”这一... 提取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的水体,对洪涝监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主要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提取遥感图像中水体区域。然而,遥感图像蕴含丰富信息,表现出“类内差异大,类外差异小”这一特征,导致DCNN对水体识别提取出现“漏判”“误判”及“识别模糊”等现象。提出一种新颖的双路径学习网络(dual path learning network,DPL-Net)用于准确高效地提取水体信息。将特征提取模块学习的浅层水体特征分别输入语义路径与空间路径,将语义路径学习的高层语义信息与空间路径学习的空间特性进行特征融合,起到提取完整水体的作用。该网络在语义路径中提出残差语义学习模块(residual semantic learning module,RSL)学习更具判别特性的语义信息,在空间路径中提出多尺度残差扩展卷积空间学习模块(multiscale residual expansion convolution space path,MRE)编码丰富的多尺度上下文信息。为了使网络训练更加注重水体区域,将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IOU)作为损失函数的组成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先进方法相比,所提算法在公开数据集GID上IOU指标为89.56%,优于其他网络。为了验证模型的泛化性和鲁棒性,在LoveDA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IOU指标为73.77%,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监测 遥感图像 卷积神经网络 语义分割 水体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动态场景的WiFi呼吸监测范围扩大方法
4
作者 林逸群 邱杰凡 +4 位作者 张锦鸿 周克众 方凯 刘晓莹 池凯凯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5-1089,共15页
基于WiFi感知的呼吸监测具有非接触、低成本和隐私保护性高等优点,已成为当前物联网感知层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基于WiFi感知的呼吸监测依赖敏感的信道状态信息,在应用时要求处于静止状态的监测目标不能距离WiFi收发设备过远,并要求不... 基于WiFi感知的呼吸监测具有非接触、低成本和隐私保护性高等优点,已成为当前物联网感知层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基于WiFi感知的呼吸监测依赖敏感的信道状态信息,在应用时要求处于静止状态的监测目标不能距离WiFi收发设备过远,并要求不能有处于运动状态的非监测目标的干扰,这些要求制约了WiFi感知在呼吸监测方面的应用推广.为此,提出了一种适应于动态场景的呼吸监测范围扩大方法FDRadio,尝试从分离动态干扰源、消除环境噪声以及增强动态反射信号功率3个方面提高感知精度和监测范围.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合并多个WiFi信道扩展信道带宽,以提高WiFi感知的空间分辨率,并使用有线直连信道作为参考信道去除硬件噪声.其次分析了监测范围与环境噪声的关系,并基于时间分集提出一种2级消除环境噪声的方法.此外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颖的权值分配算法,通过合理叠加不同天线的比值信号,最大化动态反射信号功率,从而使处理后的信号对呼吸引起的胸腔微弱起伏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最后将处理后的信号转换到时域上的功率时延谱,利用监测目标和非监测目标之间信号传播路径的距离差,识别目标的呼吸信号.在商用嵌入式设备上实现了FDRadio,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即使监测人员附近有多个连续移动的非监测目标,FDRadio依然能够在7 m监测范围内保持监测误差小于0.5 b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WiFi感知 信道状态信息 动态场景 呼吸率监测 信号分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2影像的农村黑臭水体遥感识别与动态监测
5
作者 刘甜甜 张明 +2 位作者 冯继锋 李倩楠 朱雨芯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4,共7页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而其面广、量大,且存在季节性变化,导致底数不清、周期性反臭,成为治理监管的难点。遥感监测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可提高农村黑臭水体监测效率。本文以国产高分辨率卫星GF-2为数据源,首先...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而其面广、量大,且存在季节性变化,导致底数不清、周期性反臭,成为治理监管的难点。遥感监测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可提高农村黑臭水体监测效率。本文以国产高分辨率卫星GF-2为数据源,首先采用DeepLabV3+语义分割方法提取农村坑塘、沟渠等细小水体,然后基于黑臭水体与正常水体的光谱曲线差异,构建多种黑臭水体识别模型,最后在新乡县、漯河市、项城市进行农村黑臭水体识别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基于红波段、绿波段建立的NDBWI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普适性。利用该模型对新乡县2022—2024年的农村黑臭水体进行的动态监测发现,2023年黑臭水体数量较上年减少60%,2024年有6.8%的轻微反弹,表明近3年新乡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显著。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精准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2影像 水体提取 农村黑臭水体 遥感识别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合肥市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6
作者 张引 陈丽 +1 位作者 王小红 方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73-79,共7页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2001—2021年,研究区RSEI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绿度和湿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而干度和热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在空间变化上,2001—2011年,RSEI不变区分布较零散,主城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11—2016年,西部和北部区域RSEI值上升,南部部分区域RSEI值下降,但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6—2021年,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本文为相似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 主成分分析 动态变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
7
作者 张玉霞 汤萃文 +2 位作者 郑传贺 苏艳斌 王瑛瑛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连古城保护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故开展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分析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便保护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促进其... 连古城保护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故开展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分析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便保护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选取连古城保护区2002-2020年4期LandsatTM/ETM+/OLI时间序列影像为研究数据,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降水、气温、蒸发量等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连古城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RSEI均值总体下降了约25.35%;从生态质量空间变化分布来看,2002-2020年变差的面积和变好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96.72%和3.28%;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单因子因素,各因子交互作用均呈增强效果,年均气温和蒸发量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解释力最大。连古城保护区在2002-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驱动力排序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蒸发量>高程>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动态监测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三号的北江洪水水域提取方法及应用
8
作者 冯佑斌 何颖清 潘洪洲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利用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分析了双极化波段在不同地类(水体、山体、建筑等)中的回波信号物理机制和统计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后向散射系数最小值的水体提取方法,并探讨了DEM和影像纹理作为辅助优化数据的作用。在2022年和2024年北... 利用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分析了双极化波段在不同地类(水体、山体、建筑等)中的回波信号物理机制和统计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后向散射系数最小值的水体提取方法,并探讨了DEM和影像纹理作为辅助优化数据的作用。在2022年和2024年北江第2号洪水期间,通过与光学影像对比验证,运用该方法成功提取了两次洪水的淹没范围。结果表明:英德市大站镇、潖江清城段清侨镇、大燕河清城段龙塘镇临河农田和村镇均受到洪水的严重影响;2022年洪水淹没范围更大,2022年北江英德段大站镇、潖江清城段清侨镇受灾严重,2024年北江英德段大站镇、连江英德段张陂镇受灾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江洪水 洪水水域提取 高分三号 合成孔径雷达影像 洪水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噪声电平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性能优化
9
作者 王子豪 冯玉祥 +1 位作者 刘志凯 吕立冬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42-1852,共11页
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通常采用相对强度比值法进行事件识别和定位,该算法忽略了噪声电平对系统动态范围的影响,从而制约系统定位精度和动态范围的提升。本文研究在保证系统定位精度条件下噪声电平的大小与系统动态范围的关系,在光时... 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通常采用相对强度比值法进行事件识别和定位,该算法忽略了噪声电平对系统动态范围的影响,从而制约系统定位精度和动态范围的提升。本文研究在保证系统定位精度条件下噪声电平的大小与系统动态范围的关系,在光时域反射信号中加入与信号近零幅值均值电压相关的虚拟噪声电平,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噪声电平的系统性能优化算法。实验搭建了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系统,采用50 ns的激光脉冲,在长约15 km的被测光纤上进行振动事件定位测试,基于虚拟噪声电平优化算法,将原始的光时域反射数据减去噪声电平,再分别加入幅值为信号近零幅值均值的25%,50%,75%,100%,125%,150%,175%和200%的虚拟噪声电平,最终确定系统动态范围和振动信号信噪比总体最优时的虚拟噪声电平,即噪声电平的幅值约为信号近零幅值均值的75%,与传统的相对强度比值法比较,系统的动态范围提升了11.26 dB,虚拟噪声电平的引入通过降低幅值近零位置的灵敏度从而提升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传感 光时域反射 振动监测 动态范围 虚拟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和时序主被动影像的广西北部湾红树林时空动态监测研究
10
作者 邓建明 姚航 +3 位作者 付波霖 顾森 唐婕 甘园园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5-245,共11页
红树林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该文以广西北部湾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1985—2019年Landsat、Sentinel和PALSAR系列主被动影像为数据源,整合光谱波段、光谱指数、纹... 红树林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该文以广西北部湾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1985—2019年Landsat、Sentinel和PALSAR系列主被动影像为数据源,整合光谱波段、光谱指数、纹理特征、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后向散射系数等构建多源数据集并建立了14种分类方案,利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红树林遥感识别模型,实现北部湾红树林长时间序列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结果表明:①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算法对红树林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其中2019年方案3获得最高的总体精度为96.3%,Kappa系数为0.956,比1995年方案1总体精度高16.3%,Kappa系数高0.195;②不同分类方案对于北部湾不同地物的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存在差异,其中红树林获得了最高的用户精度高于94.6%,生产者精度高于92.0%;③1985—2019年北部湾红树林面积呈增加态势,年变化率为6.63%,红树林面积由内陆向沿海区域扩张。本文结果为保护红树林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验证了基于GEE云平台开展红树林长期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红树林 Google Earth Engine 主被动影像 随机森林算法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的应用实践
11
作者 屈尚萍 鲁志英 +2 位作者 董雯文 段如红 叶康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121-123,共3页
通过遥感数据能够对森林远程动态监测,了解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但由于遥感数据数据量较大,难以快速分析数据,导致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具有难度。对此,文章利用GEE云平台、随机森林分类算法,构建一种快速基于遥感数据进行森林类... 通过遥感数据能够对森林远程动态监测,了解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但由于遥感数据数据量较大,难以快速分析数据,导致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具有难度。对此,文章利用GEE云平台、随机森林分类算法,构建一种快速基于遥感数据进行森林类型分类方法,研究发现,该方法可准确完成森林分类,有助于提升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动态监测 森林资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典型海湾海域使用动态识别中的研究
12
作者 刘可 《河北渔业》 2025年第7期31-33,共3页
为了提升典型海湾海域使用动态识别的精度与效率,本研究分析了多源遥感影像在港口作业区、滩涂缓冲区、海洋养殖区等典型用海类型判别中的适用性,并以胶州湾为研究区域,整合了多源遥感数据(Sentinel-1、Sentinel-2及MODIS),采用CNN-RF... 为了提升典型海湾海域使用动态识别的精度与效率,本研究分析了多源遥感影像在港口作业区、滩涂缓冲区、海洋养殖区等典型用海类型判别中的适用性,并以胶州湾为研究区域,整合了多源遥感数据(Sentinel-1、Sentinel-2及MODIS),采用CNN-RF复合算法,实现整体分类精度91.68%、Kappa系数0.869。这些结果优于传统SVM方法(81.35%、0.756)和多尺度分割法(85.92%、0.802),验证了多源遥感融合与智能算法在复杂海域判读中的识别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识别 海湾海域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时序SAR数据的涿州洪涝淹没动态监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庄会富 王鹏 +2 位作者 苏亚男 张祥 范洪冬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8-228,共11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可为大范围洪涝淹没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受SAR影像重访周期等限制,仅利用单一来源的SAR影像数据,难以满足洪灾救援与决策支持对高时效性洪涝淹没动态监测数据的...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可为大范围洪涝淹没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受SAR影像重访周期等限制,仅利用单一来源的SAR影像数据,难以满足洪灾救援与决策支持对高时效性洪涝淹没动态监测数据的需求。联合多源时序SAR数据进行洪涝淹没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然而,不同传感器获取的SAR影像存在较大的时空异质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此外,以往研究通常利用单像素或局部空间邻域特征提取洪涝淹没范围,忽略了洪涝前后时空非局部特征的使用。为此,该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后向散射特征的多源SAR数据特征空间对齐方法,然后引入渐进非局部理论提取洪灾前后的差异信息并生成洪涝淹没图,最后对时间序列洪涝淹没图进行逻辑运算得到洪涝淹没动态监测结果。该研究以2023年8月涿州市洪涝灾害为例,利用Sentinel-1、高分三号(GF-3)和涪城一号获取的5幅多源SAR数据,对该文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①与7种常用的洪涝监测方法相比,该文方法具有最优的性能,在验证集Ⅰ上Kappa系数和F1分数分别为0.85和0.88;②根据涿州洪涝淹没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主城区洪水至8月3日基本退去,之后水位逐渐下降,淹没区向下游白沟河方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 多源遥感 时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原文林 杨逸凡 +2 位作者 赵小棚 郭进军 胡少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4,22,共8页
洪水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降雨作为洪水灾害致灾因子,数据的精确度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为切入点,对雨量站点观测、天气雷达降雨估计及预报、降雨数值预报、卫星遥感... 洪水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降雨作为洪水灾害致灾因子,数据的精确度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为切入点,对雨量站点观测、天气雷达降雨估计及预报、降雨数值预报、卫星遥感反演的现状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时空降尺度方法及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降雨监测与预报中的应用,揭示了其在提升降雨数据“量”与“型”准确度方面的效果。研究表明: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在当前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山丘区和城市环境空间的复杂地形方面仍面临分辨率受到限制及精确性、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多源数据融合能提高降雨数据精度、时空覆盖能力和预测准确性,优化算法模型、融合“空-天-地”多源数据形成高分辨率预报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监测 降雨预报 防洪减灾 卫星遥感 天气雷达 数值预报 降尺度 多源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遥感数据的城市国土空间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永红 刘正超 邱倩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51-254,共4页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地观测变得便捷、高效,使得建立时序遥感数据集开展连续的国土空间变化监测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固定的卫星平台、采用1个季度为间隔,获取连续的遥感数据,近地采取无人机摄影的方式进行补充,建立连...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地观测变得便捷、高效,使得建立时序遥感数据集开展连续的国土空间变化监测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固定的卫星平台、采用1个季度为间隔,获取连续的遥感数据,近地采取无人机摄影的方式进行补充,建立连续、完整的时序遥感数据,并进行人机交互式的解译、识别和分析,对研究城市区域开展4个季度时相的不间断获取和识别,并连续国土空间变化监测,对比分析新城区域和市中心区域的街镇变化图斑数量及组成占比,总结浦东新区建设用地变化图斑的周期性规律和趋势特点,为“上海2035”总规专题评估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遥感数据 国土空间 动态监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堤防光纤感知系统建立与汛期应急监控
16
作者 施斌 顾凯 +4 位作者 魏广庆 张诚成 谢涛 朱鸿鹄 张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5-1736,共12页
汛期堤防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危与社会稳定,而不断提高汛期堤防应急监控水平是减轻洪涝灾害的必然途径。本文对现有堤防的相关监测技术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20余年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光纤监测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堤... 汛期堤防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危与社会稳定,而不断提高汛期堤防应急监控水平是减轻洪涝灾害的必然途径。本文对现有堤防的相关监测技术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20余年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光纤监测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堤防监控应用实践,梳理了汛期堤防的应急光纤监控内容;介绍了基于3Ds的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堤防监控原理与最新进展;构建了汛期堤防应急光纤感知系统;重点介绍了汛期堤防水位、渗流、侵蚀和形变等分布式光纤监控技术,并指出了今后的研发方向和目标,以期为我国的汛期堤防应急防控提供一个新的监控思路与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 汛期 光纤 感知系统 监控 隐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自然保护区盐沼植被分布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锋 代建成 +3 位作者 陈治澎 周光淮 曾靖伟 张弛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5,共8页
为探究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植被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物候特征合成方法反演了1984—2021年保护区核心区4种盐沼植被(互花米草、芦苇、碱蓬和茅草)面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核心区盐沼植被总面积从111... 为探究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植被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物候特征合成方法反演了1984—2021年保护区核心区4种盐沼植被(互花米草、芦苇、碱蓬和茅草)面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核心区盐沼植被总面积从11113.2 hm^(2)增长至16528.14 hm^(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1%,主要得益于互花米草的保滩促淤能力;互花米草和芦苇通过占领大量碱蓬滩、茅草滩和光滩,面积分别增加了4968.62 hm^(2)和8806.95 hm^(2),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67%和6.88%;受生态位竞争等自然因素和水产养殖基地等人工干扰的叠加影响,碱蓬和茅草面积分别减少了3494.25 hm^(2)和4867.38 hm^(2),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14%和-8.11%,适宜生境破碎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植被 物侯分析 时空变化 动态监测 遥感 盐城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石倩 彭焕华 +2 位作者 夏浩南 唐梓涵 陈浩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6,44,共10页
卫星遥感技术由于具有覆盖范围广、周期短、时效性强等优势,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损失评估以及灾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为深入了解当前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对2001~202... 卫星遥感技术由于具有覆盖范围广、周期短、时效性强等优势,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损失评估以及灾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为深入了解当前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对2001~2021年国内外该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与归纳总结。利用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工具,从发文量、作者、主要发文机构及研究热点关键词等多方面,对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的特征与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遥感技术应用于洪涝灾害监测评估研究的成果数量随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外文文献数量上升态势明显高于中文文献数量;2018年以后国内学者在外文期刊论文发表数已超过中文期刊论文发表数。(2)在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发文量占全球总发文量的17.72%,中国科学院以54篇占据研究机构发文数量首位;中国学者国际合作比率为31.9%,国际合作积极性高,但学术影响力及国际合作比例还有提升空间。(3)欧美及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较高关注,高被引论文主题从风险分析与评估逐步向机器学习、城市洪涝等内容转变。(4)地表分类、水体提取、动态监测、风险评估等主题是国内外学者长期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城市洪涝、承洪韧性、机器学习等正成为洪涝灾害遥感监测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基于云计算的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发展将会给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与风险分析带来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遥感监测 GIS CITESPACE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算法的动态遥感生态指数构建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书 孙超 +2 位作者 胡茗 郑嘉豪 刘永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7-510,共14页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焦点区域。然而,沿海地区云雨天气频发,遥感信息获取能力受限,导致遥感生态质量指数(RSEI)评价结果受成像日期变化而波动,可比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利用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CCDC)算法构...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焦点区域。然而,沿海地区云雨天气频发,遥感信息获取能力受限,导致遥感生态质量指数(RSEI)评价结果受成像日期变化而波动,可比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利用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CCDC)算法构建时间序列模型,通过合成任意时刻影像、重构遥感生态指数以及改进指数归一化方式,研发了一种动态遥感生态指数(DRSEI),细化了RSEI在区域生态质量监测的时间尺度,并应用于沿海城市宁波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监测。结果表明:(1)RSEI对时间差异较为敏感,当影像年内成像时间相差逾1个月,RSEI差异可达0.147,这种差异会对长期生态质量动态监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造成影响。(2)基于合成影像的DRSEI平均绝对偏差为0.097,接近成像时间相差半个月的RSEI差异(0.072),误差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真实影像时相差异引起的误差。(3)DRSEI能够表征任意时刻生态质量,通过年际(1986—2019年)和半月际(2019年)DRSEI分析揭示了宁波市生态质量总体下降趋势和时空异质性加剧过程。具体地,1986—2019年宁波市南部和西部森林区域的DRSEI持续上升,而近郊农田快速转化为建成区导致DRSEI不断下降。研究提出的DRSEI能够精确描述区域生态质量变化趋势,准确定位生态质量变化转折点,有望服务海岸带地区的生态质量定期监测与评估工作,支持沿海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 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算法 遥感生态指数 宁波市 动态监测 影像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继真 姜艳艳 张月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期26-29,I0005,共5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面临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减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土壤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东北黑土区2018年和2022年两期遥感影像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目视...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面临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减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土壤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东北黑土区2018年和2022年两期遥感影像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目视识别法开展影像解译,并通过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进行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造林、种草、封育、地埂、水平阶/反坡梯田等面积共增加0.84万km^(2);对比2018—2022年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整体呈向好趋势,土壤侵蚀面积共减少约1.01万km^(2);从侵蚀强度来看,除轻度侵蚀面积增加约0.45万km^(2)外,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减少约0.43万、0.24万、0.28万、0.51万km^(2);从不同省份侵蚀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的侵蚀面积减少最多,共减少约0.37万km^(2),辽宁省侵蚀面积变化最小,共减少约0.06万km^(2);耕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减少,以及林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加,均可大幅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同时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也可有效阻止土壤侵蚀的发生。总体来看,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持续进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监测 遥感技术 中国土壤流失方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