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otostable and Biocompatible Fluorescent Silicon Nanoparticles for Imaging-Guided Co-Delivery of siRNA and Doxorubicin to Drug-Resistant Cancer Cells 被引量:5
1
作者 Daoxia Guo Xiaoyuan Ji +4 位作者 Fei Peng Yiling Zhong Binbin Chu Yuanyuan Su Yao He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27-139,共13页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and safe vehicles to deliver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 and chemotherapeutics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in RNA interference-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chemotherapeutics,which has eme...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and safe vehicles to deliver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 and chemotherapeutics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in RNA interference-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chemotherapeutics,which has emerged as a powerful platform to treat drug-resistant cancer cells.Herein,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ll-in-one fluorescent silicon nanoparticles(SiNPs)-based nanomedicine platform for imaging-guided co-delivery of siRNA and doxorubicin(DOX).This approach enhance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multidrug-resistant breast cancer cells(i.e.,MCF-7/ADR cells).Typically,the SiNP-based nanocarriers enhanced the stability of siRNA in a biological environment(i.e.,medium or RNase A) and imparted the responsive release behavior of siRNA,resulting in approximately 80% down-regulation of P-glycoprotein expression.Co-delivery of P-glycoprotein siRNA and DOX led to>35-fold decrease in the 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DOX in comparison with free DOX,indicating the pronounced therapeutic efficiency of the resultant nanocomposites for drug-resistant breast cancer cells.The intracellular time-dependent release behaviors of siRNA and DOX were revealed through tracking the strong and stable fluorescence of SiNPs.These data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designing effective RNA interference-based co-delivery carri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ESCENT silicon nanoparticles drug resistance gene therapy BIOIMAG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nizable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gene therapy 被引量:3
2
作者 Yu-Qi Zhang Ran-Ran Guo +10 位作者 Yong-Hu Chen Tian-Cheng Li Wen-Zhen Du Rong-Wu Xiang Ji-Bin Guan Yu-Peng Li Yuan-Yu Huang Zhi-Qiang Yu Yin Cai Peng Zhang Gui-Xia Ling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818-847,共30页
Gene therapy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to treat various diseases by repairing the abnormal gene function.However,a great challenge in bringing the nucleic acid formulations to the market is the safe and effective deli... Gene therapy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to treat various diseases by repairing the abnormal gene function.However,a great challenge in bringing the nucleic acid formulations to the market is the safe and effective delivery to the specific tissues and cells.To be excited,the development of ionizable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s)has promoted a great breakthrough as evidenced by the approval of the BNT162b2 vaccine for prevention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in 2021.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ationic gene vectors,IDDSs can decrease the toxicity of carriers to cell membranes,and increase cellular uptake and endosomal escape of nucleic acids by their unique pH-responsive structures.Despite the progress,there remain necessary requirements for designing more efficient IDDSs for precise gene therapy.Herein,we systematically classify the IDDSs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IDDS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design mechanisms.The delivery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IDDSs are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mid DNA(pDNA)and four kinds of RNA.In particular,organ selecting considerations and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are highlighted to explore efficiently multifunctional ionizable nanomaterials with superior gene delivery capacity.We anticipate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to rationally design more efficient and accurate targeted gene delivery systems in the future,and indicate ideas for developing next generation gene v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izable nanomaterials Ionizable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s) Nucleic acids gene thera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
3
作者 张振 陈鑫 +5 位作者 刘淑华 梁樊鑫 马佰贺 侯梦哲 郭美亮 李莲瑞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为确定新疆阿克苏地区某规模化猪场产房仔猪出现运动失调、抽搐、昏迷、关节肿胀、疼痛和淋巴结化脓的发病原因,从疑似链球菌感染的病死仔猪的脑组织中进行猪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对该猪场病死仔猪脑组织进行无菌采样... 【目的】为确定新疆阿克苏地区某规模化猪场产房仔猪出现运动失调、抽搐、昏迷、关节肿胀、疼痛和淋巴结化脓的发病原因,从疑似链球菌感染的病死仔猪的脑组织中进行猪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对该猪场病死仔猪脑组织进行无菌采样及细菌分离鉴定,使用16S rRNA基因的细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并进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从疑似患病仔猪猪脑组织中分离出1株猪链球菌。该菌株在BHI固体培养基上显现出了针尖般大小、呈现灰白色且略带透明的菌落,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体成双或呈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通过PCR方法扩增出16S rRNA 1 500 bp的条带;16S rRNA测序结果与猪链球菌参考菌株相似性位于99.64%~100%之间;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大观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链霉素等抗生素中介,对红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耐药,毒力基因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了purD、mrp,2种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了氨基糖苷类aph(3')Ia基因和大环内酯类ermb、mefA基因。【结论】从疑似患病猪猪脑组织中分离出1株猪链球菌,通过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其致病力和耐药性。以期为该猪场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临床建议减少选用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为阿克苏及周边地区猪链球菌的防控和耐药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PCR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源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毒力基因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戴婷婷 陈海玉 +10 位作者 段楚楚 刘荣昌 李宇蓉 严淑涵 陈梦诗 刘露薇 包银莉 程艳青 林炜明 黄翠琴 郑新添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3-1404,共12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鸡源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并对mcr-1耐药基因质粒转移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临床分离的87株鸡源携带mcr-1基因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6大类1... 【目的】分析福建省鸡源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并对mcr-1耐药基因质粒转移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临床分离的87株鸡源携带mcr-1基因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6大类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质粒类型,分析mcr-1基因阳性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以及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质粒接合试验,探究mcr-1基因的转移情况。【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96.55%(85/87)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其中对四环素类的耐药最严重,多西环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88.51%(77/87)和82.76%(72/87)。分离株中检出11种耐药基因,其中以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检出率最高,为95.40%(83/87);共检测出18种毒力基因,其中侵袭素类mat为优势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5.06%(74/87);部分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之间具有相关性。分离株携带12种质粒,主要类型为IncFIB(77.01%,67/87)。接合试验结果显示,共有42株分离菌接合成功,接合转移率为48.28%(42/87),IncI2、IncHI2、IncX4质粒均成功转移至接合子中,其中IncI2质粒检出率最高(57.14%)。【结论】87株鸡源携带mcr-1基因大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其耐药基因检出率高,毒力基因种类多样,且部分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毒力基因之间存在相关性;48.28%(42/87)菌株的mcr-1基因可以利用IncI2、IncHI2、IncX4质粒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福建省鸡源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毒力特性以及传播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多黏菌素 mcr-1基因 耐药性 毒力基因 接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源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小鼠感染试验
5
作者 张鲁星 石晴晴 +5 位作者 陶梦珂 李苗苗 赵恒 胡功政 吴华 刘建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为确定某规模化兔场仔兔呼吸道感染合并腹泻引起死亡的原因,无菌采集病兔气管、肺、肝组织进行病毒和细菌检测。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分离菌株种属。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 为确定某规模化兔场仔兔呼吸道感染合并腹泻引起死亡的原因,无菌采集病兔气管、肺、肝组织进行病毒和细菌检测。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分离菌株种属。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及动物回归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从同一只仔兔的肺脏、气管中分离得到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分别将其命名为KF1、KQ2,从肝脏中分离得到1株大肠埃希氏菌并将其命名为EG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KF1、KQ2和EG3均对黏菌素和氨苄青霉素钠耐药,对阿米卡星和氟苯尼考敏感。3株菌均检出耐药基因mcr-1和bla TEM。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KF1组小鼠5 h后死亡50%,24 h全部死亡;混合组小鼠12 h后全部死亡;KQ2和EG3组48 h全部死亡。以上研究表明,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混合感染是引起仔兔死亡的主要原因,3株分离株单独及混合感染均能引起试验小鼠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 分离鉴定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某规模化奶牛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分析及毒力基因检测
6
作者 李扬 徐晶晶 +5 位作者 张小玉 李娜娜 余星雨 冷青文 李彦芳 屈勇刚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0-1382,共13页
【目的】探究新疆某规模化奶牛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该养殖金黄色葡萄球菌病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从该规模化奶牛场采集乳样,通过平板划线法进行细菌分离,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引物对... 【目的】探究新疆某规模化奶牛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该养殖金黄色葡萄球菌病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从该规模化奶牛场采集乳样,通过平板划线法进行细菌分离,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引物对分离株进行鉴定,采用K-B法分析分离株耐药表型,通过PCR方法检测其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262份乳样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分离率为15.27%(40/262),其中,临床乳房炎乳样中的分离率达28.57%(10/35),隐性乳房炎乳样和健康乳样样本分离率分别为11.41%(17/149)和16.67%(13/78)。5.00%(2/40)的分离株未检出管家基因(arcC、aroE、glpF、gmK、pta、tpi和yqil基因)。毒力基因clfA、clfB和coa的检出率较高,共有16种不同毒力基因组合。分离株对林可霉素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77.50%的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其中1株可耐万古霉素等14种药物。分离株中林可酰胺类耐药基因linA(52.50%)、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50.00%)、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A-aphD(45.00%)、红霉素及克林霉素类耐药基因ermC(40.00%)的检出率较高。氯霉素类等5类抗菌药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符合率较高;β-内酰胺类等3类抗菌药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符合率较低。【结论】该规模化奶牛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遍耐药,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本研究结果为该规模化奶牛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鸡肉肠中蜡样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基因与药敏性分析
7
作者 都龙 杨宇恒 +4 位作者 唐文翔 肖亚培 孙芝兰 刘芳 王道营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共8页
依据GB 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孢杆菌检验》对低温鸡肉肠及其加工环境样品中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计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结合生化试验对8株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纸片扩散... 依据GB 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孢杆菌检验》对低温鸡肉肠及其加工环境样品中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计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结合生化试验对8株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抽检的5种低温鸡肉肠腐败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达100%,结合生化试验、16S rDNA测序及管家基因gyrB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特异性基因cry的检测结果表明,8株分离菌株均为蜡样芽孢杆菌,且均至少携带5种以上毒力基因,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检出率最高,有5株蜡样芽孢杆菌同时携带nheA、nheB和nheC基因;呕吐毒素基因ces未检出。菌株A3携带除ces外的所有毒力基因,是携带毒力基因最多的菌株。在22种抗生素中,8株蜡样芽孢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啉、氨苄西林、链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呋辛钠8种抗生素均有耐药性。综上所述,低温鸡肉肠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程度较高,毒力基因携带种类多且耐药性较强,具有引起食源性疾病风险,对食品安全具有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鸡肉肠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药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炎患犬口腔菌群差异性及卟啉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8
作者 杜清洁 吴礼平 +3 位作者 张帆 戴鹏秀 冯献程 张欣珂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4-942,共9页
牙周炎是犬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会导致不可逆转的牙周组织丢失、牙周附着力降低,严重影响动物福利。本研究旨在了解牙周炎患犬和牙周健康犬口腔菌群丰度及药物敏感性差异,探究犬牙周炎特征性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牙周炎是犬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会导致不可逆转的牙周组织丢失、牙周附着力降低,严重影响动物福利。本研究旨在了解牙周炎患犬和牙周健康犬口腔菌群丰度及药物敏感性差异,探究犬牙周炎特征性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通过采集牙周炎患犬与牙周健康犬牙菌斑,采用16S rDNA测序方法进行口腔菌群差异性分析、确定菌群药物敏感性、明确特征性致病菌。并对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与牙周健康犬相比,牙周炎患犬口腔菌群中龈下菌斑数目显著高于龈上菌斑,拟杆菌门和螺旋体门相对丰度有所增加,属水平上卟啉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提示其可能为牙周炎潜在致病菌。菌群药敏结果显示,龈下需氧菌对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抗生素敏感性最高,甲硝唑敏感性最低;龈下厌氧菌对恩诺沙星敏感性中等,甲硝唑敏感性最低。分离到的可疑致病菌与猴卟啉单胞菌(P.macacae-DSM20710)相似性达98.89%,卟啉单胞菌对恩诺沙星敏感,含有大环内酯类(ermF)和四环素类(tetQ)两种耐药基因。犬牙周炎的临床治疗可首选恩诺沙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牙周炎 菌群分离鉴定 药物敏感性试验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犊牛腹泻粪源弗格森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于月通 马雯萱 +5 位作者 马志远 杨彬 朱婷婷 吴静 李静 齐萌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4,共7页
为分离鉴定引起犊牛腹泻的致病菌,掌握其耐药性,从新疆额敏县某规模化牛场收集腹泻犊牛(19头)样本19份进行检测。采用细菌学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离鉴定弗格森埃希菌,对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耐药性和毒力基因检测,并... 为分离鉴定引起犊牛腹泻的致病菌,掌握其耐药性,从新疆额敏县某规模化牛场收集腹泻犊牛(19头)样本19份进行检测。采用细菌学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离鉴定弗格森埃希菌,对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耐药性和毒力基因检测,并对其进行小鼠巨噬细胞的黏附与侵袭试验。结果显示,从19份粪便样本中分离到2株弗格森埃希菌(命名为292-1和337-1),均为产ESBLs弗格森埃希菌,基因型为blaTEM;药敏试验结果发现,2株分离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利福平和氟苯尼考耐药,具有多重耐药性;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株弗格森埃希菌均携带blaTEM、floR、tetA、cmlA和sul2基因;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株弗格森埃希菌均携带yijP、iucD、ibeB、ompA和sodA毒力基因;细胞侵染试验结果显示,292-1和337-1对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3.23%和0.59%,侵袭率分别为0.12%和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 弗格森埃希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细胞黏附与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对除草剂灭草松耐药基因挖掘
10
作者 蔡青 翁华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为鉴定蚕豆对除草剂灭草松代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重要基因,明确蚕豆对灭草松的代谢解毒机制。本研究以灭草松处理0 d和3 d的耐药蚕豆品种‘VF4’及敏感蚕豆品种‘小红蚕豆’的叶片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进行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共获得... 为鉴定蚕豆对除草剂灭草松代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重要基因,明确蚕豆对灭草松的代谢解毒机制。本研究以灭草松处理0 d和3 d的耐药蚕豆品种‘VF4’及敏感蚕豆品种‘小红蚕豆’的叶片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进行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共获得46892242~52525260条Raw Reads,其中Clean Reads有46025006~51412088条。韦恩图结果表明,各组间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有512个。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512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异黄酮生物合成、过氧化物酶体、二萜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表明,灭草松处理上调了耐药蚕豆中CYP71D9、CYP81E8、MC5MAT1、MC5MAT2、IF3H、CXE12、CXE6、PODDCR、KAO2、CYP82G1、GA201-D、GST23、GSTs和GSTsF9基因的表达。上述基因可能与蚕豆耐灭草松有关。实时荧光定量(qRT-PCR)相对表达量和转录组测序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本研究明确了蚕豆对灭草松代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重要基因,为灭草松耐性机理研究提供蚕豆数据,为耐除草剂蚕豆品种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潜在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灭草松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鸭源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检测
11
作者 王海龙 鞠诗婷 +4 位作者 马佰贺 王紫苇 路振香 李文超 郭伟娜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目的】对送检的病死麻鸭进行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致病性进行检测,为了解该菌的致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无菌条件下从病死鸭肝脏组织中分离细菌,进行纯化培养、染色镜检、16S rRNA基因... 【目的】对送检的病死麻鸭进行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致病性进行检测,为了解该菌的致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无菌条件下从病死鸭肝脏组织中分离细菌,进行纯化培养、染色镜检、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使用PCR方法扩增其6个毒力基因和11个耐药基因,昆明小鼠攻毒试验检测菌株的致病性。【结果】分离菌为1株革兰阳性、短链状或成对排列的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为灰白色、α溶血、半透明、圆形、边缘整齐的小菌落。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离菌与粪肠球菌菌株LMG 7937的相似度为99.73%,鉴定为粪肠球菌。分离菌的耐药性强,仅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米诺环素、强力霉素敏感,同时检测到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aph(2″)、ant(6)-I、aph(3')-III、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林可酰胺类耐药基因lsa(E),以及心内膜抗原基因efaA和胶原蛋白黏附素基因ace两个毒力基因。致病性试验显示,小鼠在注射高剂量菌液后于24 h内出现死亡,剖检发现脾脏肿胀、肝脏表面有白色纤维素渗出物覆着、肠道出血等,从病变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粪肠球菌。【结论】成功从病死鸭中分离出1株粪肠球菌,该菌株高剂量可导致小鼠死亡,并携带有5个耐药基因和2个毒力基因,临床治疗可选择氨苄西林和米诺环素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耐药与毒力特征及基因组分析
12
作者 高姣姣 郑楠 +3 位作者 邵伟 陈贺 马宪兰 赵艳坤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1316,共16页
【目的】无乳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明确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毒力和基因组特性对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平板划线法将乳样接种于血平板上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革兰染... 【目的】无乳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明确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毒力和基因组特性对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平板划线法将乳样接种于血平板上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菌的8种耐药基因和14种毒力基因,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菌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基因组功能分析。【结果】本研究从36个样本中成功分离出2株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表现为白色、圆形、光滑且凸起的菌落,镜检可见紫色球状革兰阳性菌体。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呈β-溶血,接触酶试验结果为阴性。2株分离菌16S rDNA PCR扩增均获得大小为1500 bp的条带,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与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相似性均>99.93%,从分子水平上鉴定2株分离菌为无乳链球菌,并将其分别命名为S1、S2。血清型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菌株S1血清型为Ⅱ型,分子分型为ST312;菌株S2血清型为Ⅲ型,分子分型为ST30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1和S2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头孢噻呋、磺胺异噁唑和复方新诺明表现出高度敏感性。菌株S1对四环素和克林霉素耐药,而菌株S2则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此外,菌株S2中检测到tetO和ermB耐药基因,其他耐药基因未被发现。在毒力基因方面,菌株S1和S2均检测到了cfb、bca、iagA、bibA、cspA、pavA、si p、hylB和fbsA基因。基因组分析显示,菌株S1具有一条大小为2.44 Mb的环状染色体,GC含量为36.34%,预测含有2448个基因。菌株S2的环状染色体大小为2.56 Mb,GC含量为36.59%,预测含有2576个基因。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S1与英国无乳链球菌NCTC13947株一致性最高;S2与英国无乳链球菌NCTC8184亲缘性最近。【结论】本研究从36份奶牛乳房炎样本中分离得到2株无乳链球菌S1和S2,对多种抗菌药敏感,但同时也表现出耐药性。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其耐药和毒力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和毒力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耐药基因 毒力因子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
13
作者 廖慧群 赵美 +2 位作者 曾国辉 苏仁伟 邓衔柏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1-421,共11页
[目的]对广东地区某规模化林麝养殖场易导致成年林麝肺炎等疾病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为有效防控由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东某林麝场成年林麝粪便共81份,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 [目的]对广东地区某规模化林麝养殖场易导致成年林麝肺炎等疾病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为有效防控由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东某林麝场成年林麝粪便共81份,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分析和PCR扩增16S rRNA和溶血酵素基因的方法分离纯化肺炎克雷伯菌。通过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PCR扩增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等方法研究分离菌株特性。[结果]分离菌在麦康凯平板上形成粉红色、光滑、湿润的单菌落;革兰染色镜检显示,菌体呈红色的短杆状,可判断为革兰阴性杆菌。通过生化试验选取与肺炎克雷伯菌生化特性一致的菌株进行PCR扩增。16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显示,获得大小约为1 542 bp的条带。共33株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98%,且特异性基因khe检测为阳性,即本研究从81份样品中成功分离鉴定出33株肺炎克雷伯菌。血清型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中优势血清型是K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检测的12种耐药基因中,bla_(SHV)和oqxA基因检出率均为96.97%;aac(6′)-Ⅰb-cr、rmtB、tetA、tetM、sul1、sul2、oqxB和flo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7.58%、51.52%、78.79%、84.85%、72.73%、66.67%、87.88%和51.52%;未检测出bla_(KPC)和bla_(NDM)基因。检测的9种毒力基因中,wabG、uge、mrkD、entB和ureA基因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91%、96.97%、96.97%、100%和100%;aerobactin和allS基因检出率较低,分别为6.06%和18.18%;未检出ybtA基因。[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出33株林麝源肺炎克雷伯菌,优势血清型是K57,存在多重耐药情况,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林麝源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疾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源芽孢杆菌和乳酸菌耐药基因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14
作者 宛宝霞 孟令滢 +3 位作者 孙思雨 赵玉洁 王佳奇 王秋菊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1-363,共13页
[目的]研究从鹅肠道分离出的8株潜在益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合理开发和利用菌株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PCR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菌株产酸性能、最适生长温度、耐酸性能、耐胆盐性能、抑... [目的]研究从鹅肠道分离出的8株潜在益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合理开发和利用菌株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PCR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菌株产酸性能、最适生长温度、耐酸性能、耐胆盐性能、抑菌活性、产酶性能等试验对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通过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菌株耐药情况。[结果]将从鹅肠道分离的8株菌分别命名为A1~A5和X1~X3。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初步判断菌株A1~A5为芽孢杆菌,菌株X1~X3为乳酸菌。分离株16S rRNA基因PCR扩增均获得大小约为1 500 bp的条带。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果鉴定菌株A1、A2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A3~A5分别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菌株X1~X3分别为发酵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产酸性能结果显示,菌株X1~X3具有较强的产酸性能,菌株X1产酸性能最好,36 h时pH可达到3.84。8株菌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7℃。耐酸耐胆盐性能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中菌株A2耐受性最好,当pH为4.0,胆盐浓度为0.9%时,存活率可达70%以上。抑菌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均在10.00 mm以上,其中菌株A2抑菌性最强。产酶性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A1~A5具有较强的产酶性能,菌株A2产酶效果最好,淀粉酶圈直径可达15.5 mm,纤维素酶圈直径可达14.3 mm。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对大部分抗菌药都保持中度以上敏感。耐药基因分析表明,四环素类基因TetA(25.0%)、喹诺酮类基因GyrA(12.5%)和大环内酯类基因ErmF(12.5%)为主要耐药基因,其中菌株A3携带四环素类基因TetA(480 bp),菌株A4菌株携带喹诺酮类基因GyrA(382 bp)和四环素类基因TetA(480 bp),菌株X1携带大环内酯类基因ErmF(306 bp)。[结论]从鹅肠道分离的8株菌中枯草芽孢杆菌A2有较强的益生性,具有作为鹅源微生态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乳酸菌 生长特性 抑菌性能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源鸡杆菌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吴昊 马勇 +2 位作者 门中华 项鹏程 温彤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3期126-132,共7页
鸭源鸡杆菌(Galllibacterium anatis,G.anatis)是一种通常定植于禽类生殖系统或呼吸系统的条件致病菌。该菌可引起宿主生殖系统及呼吸道疾病,导致宿主死亡率上升,蛋鸡出现产蛋数量和质量下降等现象。随着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该菌对全球... 鸭源鸡杆菌(Galllibacterium anatis,G.anatis)是一种通常定植于禽类生殖系统或呼吸系统的条件致病菌。该菌可引起宿主生殖系统及呼吸道疾病,导致宿主死亡率上升,蛋鸡出现产蛋数量和质量下降等现象。随着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该菌对全球范围内的禽类养殖业所构成的威胁逐年加剧。另一方面,目前对于该菌遗传特性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扔处于初步阶段,且大量研究调查表明该菌极易对抗生素产生耐受性,增加这一致病菌的防控难度。基于这一背景,该文从鸭源鸡杆菌的发现历史、分类、致病机制以及抗生素耐受机制等方面对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源鸡杆菌 毒力因子 致病机制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S 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耐药中的应用关联研究
16
作者 李文博 张帆 +1 位作者 程云 张子轩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2期32-36,共5页
目的:探究23S 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于六安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4例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采集所有患儿的咽拭子样本,应用药敏试验检测常用抗... 目的:探究23S 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于六安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4例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采集所有患儿的咽拭子样本,应用药敏试验检测常用抗菌药物对MP的敏感性,观察并分析MPP患儿的耐药情况,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将患儿分为耐药组与非耐药组,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MP-DNA载量,并对其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PCR基因测序对23S rRNAⅤ区2063位点基因进行检测,并对2063位点基因型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对23S rRNAⅤ区2063位点基因型与MP-DNA载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显示,MP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中的耐药性较高,其中在红霉素与罗红霉素药物中的耐药性最高,分别为71.15%、73.08%,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5.00%、34.62%、52.88%、55.77%,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3.85%、2.88%、0.00%;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克林霉素耐药组患儿MP-DNA载量指数明显较该抗菌药物非耐药组患儿更低(P<0.05);通过分析得出,23S rRNA基因2063位点基因突变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病例分析得出,2063位点基因G型突变率>60%;突变型基因组患儿MP-DNA的载量指数较野生型基因组更低(P<0.05)。结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MP感染患儿中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其中23S rRNAⅤ区2063基因位点突变与MP耐药具有密切关联,因此,MP 23S rRNA基因测序能够作为临床治疗MPP患儿时进行耐药检测的有效手段,并为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S rRNA基因 儿童 肺炎支原体 大环内酯类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种耐药基因检测及同源性研究
17
作者 陈丽 薛娇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2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及同源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武汉市第六医院2022年1月至12月重症监护病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CRAB 40株,利用VITEK ...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及同源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武汉市第六医院2022年1月至12月重症监护病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CRAB 40株,利用VITEK 2 Compact系统,配合N533药物敏感性试验卡进行药敏试验,PCR检测5种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bla OXA-23-like、bla OXA-24-like、bla OXA-48-like、bla OXA-51-like、bla OXA-58-like),多位点序列分型对菌株同源性进行分析。结果40株CRAB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的耐药率为100%,而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和2.5%。40株CRAB菌株全部携带bla OXA-23-like和bla OXA-51-like基因,均未检出bla OXA-24-like、bla OXA-48-like和bla OXA-58-like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得到7种序列类型(ST)型,分别为ST450型18株(45%)、ST208型6株(15%)、ST195型6株(15%)、ST369型4株(10%)、ST381型、ST191型和ST457型各2株(各占5%)。结论从武汉市第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出来的CRAB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严重的抗药性,携带bla OXA-23-like和bla OXA-51-like基因为主要耐药机制。流行的CRAB菌株以ST450型和ST208型为主,菌株之间存在同源相关性,临床医生应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并强化对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医院感染防控,以遏制耐药菌的进一步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酶耐药 耐药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鸡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8
作者 茹梦珂 李穗湘 +3 位作者 吴雪琴 严钰璋 王璐 程海鹏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7-989,共13页
【目的】奇异变形杆菌是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耐药性不断增强对公众卫生安全带来压力,引起广泛关注。试验旨在了解鸡源性奇异变形杆菌NXQI.22的基因组学信息、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特点,为进一步探索药物对多重... 【目的】奇异变形杆菌是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耐药性不断增强对公众卫生安全带来压力,引起广泛关注。试验旨在了解鸡源性奇异变形杆菌NXQI.22的基因组学信息、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特点,为进一步探索药物对多重耐药奇异变形杆菌的作用机制提供生物信息基础。【方法】采用第三代高通量Nanopore平台,进行分离株NXQI.22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其基因组基本特征及其耐药性。【结果】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NXQI.22基因组包括1条环状染色体,大小为3862364 bp,GC含量为38.83%,共预测到3551个编码基因;预测到6个前噬菌体,2个CRISPR序列,且存在典型的T3SS和T6SS分泌系统;含有15个基因岛,存在磺胺类、消毒剂类抗性基因及多个与沙门菌的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相关的毒力因子。注释结果显示,分菌株NXQI.22携带362个毒力基因,参与铁摄取、细胞黏附、蛋白质水解、抗生素耐药性及生物膜的形成等功能。包含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季铵盐类消毒剂等多种耐药基因,通过抗生素外排、使抗生素失活、改变或替代抗生素靶点等途径使菌株产生耐药性,多个耐药基因显示为多重耐药表型。奇异变形杆菌NXQI.22中多个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与可遗传移动元件相关联。【结论】鸡源性奇异变形杆菌NXQI.22基因组中携带大量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with non-ESBLsproducing E.coli:drug-resistance and virulence 被引量:8
19
作者 Sha Li Yan Qu +1 位作者 Dan Hu Yong-xin Shi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2年第3期208-212,共5页
The virulent factors of Escherichia coil (E.cofi)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athopoiesis. The study aimed to compare drug-resistant genes and virulence genes between extended spectrum β-1actamases (... The virulent factors of Escherichia coil (E.cofi)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athopoiesis. The study aimed to compare drug-resistant genes and virulence genes between extended spectrum β-1actamases (ESBLs)-producing E.coli and non-ESBLs-producing E.cofi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hysicians in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From October 2010 to August 2011,96 drug-resistant strains of E. coli isolated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pecimens in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China. These bacteria strains were divided into a ESBLs-producing group and a non-ESBLs-producing group. Drug sensitivity test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Kirby-Bauer (K-B) method. Disinfectant gene, qacEAl-sull and 8 virulence genes (CNF2, hlyA, eaeA, VT1, est, bfpA, elt, and CNF1) were tes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ong the 96 E.coli isolates, the ESBLs-producing E.coli comprised 46 (47.9%) strains and the non-ESBLs-producing E.cofi consisted of 50 (52.1%) strains. The detection rates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strain, qacEAl-sull, CNF2, hlyA, eaeA,VT1, est, bfpA, elt, and CNF1 in 46 ESBLs-producing E.coli isolates were 89.1%, 76.1%, 6.5%, 69.6%, 69.6%, 89.1%, 10.9%, 26.1%, 8.7%, and 19.6%, respectively. In the non-ESBLs-producing E.cofi strains, the positive rates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strain, qacEAl-sull, CNF2, hlyA, eaeA, VT1, est, bfpA, elt, and CNF1 were 62.0%, 80.0%, 16.0%, 28.0%, 64.0%, 38.0%, 6.0%, 34.0%, 10.0%, and 24.0%,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s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strain, hlyA and VT1 between the ESBLs-producing E.cofi strains and the non-ESBLs-producing E.cofi strain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strains is higher in the ESBLs-producing strains than in the non-ESBLs-producing strains. The expression of some virulence genes hlyA and VT1 varies between the ESBLs-producing strains and the non-ESBLs-producing strains. Increased awareness of clinicians and enhanced testing by laboratories are required to reduce treatment failures and prevent the spread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s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BLs-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Non-ESBLs-producing E.coli drug-resistant genes Virulence genes Multiple drug-resist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犬源多重耐药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飞 温贵兰 +2 位作者 龚新勇 文明 陈薄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15-3624,共10页
[目的]明确1例犬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发病原因。[方法]无菌采集病犬尿液,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扩增进行鉴定,同时经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及细菌致病性试验测定纯化菌株的生物学特征。[结果... [目的]明确1例犬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发病原因。[方法]无菌采集病犬尿液,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扩增进行鉴定,同时经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及细菌致病性试验测定纯化菌株的生物学特征。[结果]分离得到1株兼性厌氧型革兰阳性球菌;菌落形态如针尖大小、表面光滑、半透明、圆形凸起、边缘整齐;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致病菌能发酵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山梨醇、甘露醇、精氨酸,不能发酵木糖、氧化酶、枸橼酸盐、棉籽糖和鸟氨酸脱羧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粪肠球菌序列相似性高于99%,鉴定为粪肠球菌,并将其命名为EFGZ23GY0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仅对万古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对新霉素中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等25种药物耐药;8种粪肠球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efaA、ace、asa 1及gelE毒力基因;14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tetL、sulⅠ、tetC、bla TEM、bla OXA-23、aadA 1和sulⅢ耐药基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5只小鼠注射菌液12 h后出现精神萎靡,被毛杂乱等症状,未出现死亡,48 h后死亡1只,表明分离菌对小鼠具有致病性。[结论]本研究成功从犬尿液种分离得到1株粪肠球菌,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且对小鼠有致病性,研究为病犬的后续治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源粪肠球菌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