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波轮换调制在级联H桥型STATCOM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1
作者 戴珂 徐晨 +1 位作者 丁玉峰 康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9-106,191,共8页
级联H桥型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STATCOM)通过调节单模块有功功率来达到均压的目的,但是会对输出无功电流产生影响。首先对单极倍频调制过程进行双重傅里叶分析,从理论上分析载波移相与单极倍频相结合的调制... 级联H桥型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STATCOM)通过调节单模块有功功率来达到均压的目的,但是会对输出无功电流产生影响。首先对单极倍频调制过程进行双重傅里叶分析,从理论上分析载波移相与单极倍频相结合的调制算法对单模块有功功率的影响,然后提出一种模块间载波轮换的新型调制算法,并且针对模块间如何进行同步切换以及在调制波过零点处切换的问题,给出一种在多DSP系统中的实现方案。该调制算法在不影响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质量的同时,从理论上解决了单模块有功功率不平衡的问题。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这种调制算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联H桥型 静止无功补偿器 双重傅里叶 单极倍频载波移相 载波轮换 dsp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闭环控制的三相整流发电机数字式励磁系统 被引量:7
2
作者 翟小飞 刘德志 +2 位作者 欧阳斌 王东 魏克银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24,共6页
为了提高三相整流发电机电压控制精确度,提出采用直流侧电压负反馈和励磁电流负反馈构成的双闭环励磁控制策略。根据发电机空载特性曲线引入饱和系数,建立三相整流发电机励磁数学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应出了其非线性特征。分析电压环采... 为了提高三相整流发电机电压控制精确度,提出采用直流侧电压负反馈和励磁电流负反馈构成的双闭环励磁控制策略。根据发电机空载特性曲线引入饱和系数,建立三相整流发电机励磁数学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应出了其非线性特征。分析电压环采用PI调节存在突加负载时电压跌落较大的原因,给出将电流限幅器下限设置为空载励磁电流设定值的解决方法。为了验证所提出策略和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构建以DSP控制器为核心的整流发电机数字式励磁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闭环控制的励磁系统具有较好的电压调节精确度,设置电流限幅器下限的方法明显改善了直流侧电压跌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励磁系统 三相整流发电机 双闭环控制 空载励磁电流 d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双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厚升 赵艳雷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5-99,共5页
分析了单相双级式光伏并网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直流电源加可变电阻来模拟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曲线,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变步长占空比扰动法,提高了系统的快速性和高效性。详细分析了以DSP为核心的单相光伏并... 分析了单相双级式光伏并网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直流电源加可变电阻来模拟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曲线,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变步长占空比扰动法,提高了系统的快速性和高效性。详细分析了以DSP为核心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策略,设计了并网逆变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其中外环为直流电压控制,控制并网逆变器直流输入端电压稳定;内环为并网电流控制,控制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在锁相跟踪控制中,提出了一种软硬件相结合的改进方法,可有效提高跟踪锁相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并网逆变器能够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并能实现输出电流精确跟踪电网电压,功率因数可达0.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最大功率点跟踪 并网逆变器 锁相环 双闭环控制 d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冰状路面与普通路面行走的步态分析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娄彦涛 王振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60,共5页
国内关于冰状路面行走的步态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应的步态特征,查找冰状路面与普通路面行走在足底压力分布方面的差异,探索如何减小滑倒因素以及对防滑鞋的选择和设计,为冰状路面行走的步态分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运用生物力学研... 国内关于冰状路面行走的步态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应的步态特征,查找冰状路面与普通路面行走在足底压力分布方面的差异,探索如何减小滑倒因素以及对防滑鞋的选择和设计,为冰状路面行走的步态分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对15名男性健康青年在冬季户外冰状路面无保护状态下的行走和普通路面的行走进行对比分析,对双脚支撑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冰状路面行走时双脚支撑时相和支撑时相较长,支撑的距离、复步长及足底压力中心纵轴最大距离较短,足跟着地时与地面夹角较小、踝关节角度较大、髋关节角度较小,足尖离地时与地面夹角较小、膝关节角度较大,足底足前区和足后区最大压力较小、离地腿足前区冲量较大、2个足区的压力变化率绝对值较小。应加强身体在矢状面的控制,在足尖离地瞬间,同侧躯干适当前倾,使人体重心投影处于支撑面内,增强行走的稳定性;加强着地腿的髋关节和踝关节的肌肉以及离地腿膝关节的肌肉的锻炼;选择和设计防滑鞋时要相应增大足跟部和足前部的鞋底面积,纹路相应加深,选用的材料相应较软且能吸收一定水分,此外,足跟部于足前部相比略有不同,足跟部的面积较大、纹路较浅及材料较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状路面 步态 双脚支撑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腿运动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永安 李建臣 +1 位作者 靳继成 刘建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7-40,共4页
在标枪项目的研究领域,对交叉步结束后右腿用力形式和右脚支撑技术的研究,是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交叉步结束右腿着地后的主要任务是尽量减少单支撑的时间,使左腿尽快的着地并尽可能的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快速形成双支撑... 在标枪项目的研究领域,对交叉步结束后右腿用力形式和右脚支撑技术的研究,是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交叉步结束右腿着地后的主要任务是尽量减少单支撑的时间,使左腿尽快的着地并尽可能的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快速形成双支撑用力,使身体形成最佳的发力姿势,为最后出枪创造条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后右腿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单支撑阶段,我国运动员右腿缓冲时间普遍较长,右膝缓冲的幅度相对较大,多数运动员右膝最大缓冲在身体重心或右髋移过支撑点后的一段时间出现,单、双支撑阶段我国运动员右腿各环节保持速度的能力较弱、加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撑阶段 双支撑阶段 右腿支撑 最后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足机器人跟踪误差在线修正方法
6
作者 张世龙 刘国栋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3年第6期219-222,226,共5页
对双足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进行实时修正会导致机器人步行不稳定,以及使得步行速度受限。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双足机器人跟踪误差在线修正方法。从模仿人类的角度出发,将机器人步行模式分为单腿支撑相和双腿支撑相2个阶段,并分别采用... 对双足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进行实时修正会导致机器人步行不稳定,以及使得步行速度受限。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双足机器人跟踪误差在线修正方法。从模仿人类的角度出发,将机器人步行模式分为单腿支撑相和双腿支撑相2个阶段,并分别采用误差裕量和误差限值的方法进行在线修正。实验结果表明,该修正方法可使机器人步行速度上限提高25%左右,对外部环境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足机器人 步行模式 在线修正 稳定性 单腿支撑相 双腿支撑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损伤患者的步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邹亮畴 马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9-63,共5页
对一名右膝肌肉轻微损伤的大学生运动员治疗与康复训练前后的步态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康复前损伤倒肌力下降,运动能力降低,两侧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呈不对称状态,康复后步长,步频与步速明显增加,支撑及双支撑时间... 对一名右膝肌肉轻微损伤的大学生运动员治疗与康复训练前后的步态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康复前损伤倒肌力下降,运动能力降低,两侧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呈不对称状态,康复后步长,步频与步速明显增加,支撑及双支撑时间及比例减少,地面支撑反作用力曲线相对起伏较小,两侧运动学与动力学指标具有对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损伤 步态 支撑阶段 摆动阶段 双支撑 地面支撑反作用力 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双支撑期下肢肌力的预测(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周伯禧 周有礼 +2 位作者 朱铭祥 黄国峰 林慧芬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93-202,共10页
在分析人体的运动功能时,可视人体为一个以关节连接,由肌肉所驱使的连杆系统。分析人体的运动动力问题,最后所想求得的是肌肉的力量,由于未知的肌肉作用力数目常远多于所能设定的平衡方程式的数目,因此构成所谓的肌力分布的不定问题(ind... 在分析人体的运动功能时,可视人体为一个以关节连接,由肌肉所驱使的连杆系统。分析人体的运动动力问题,最后所想求得的是肌肉的力量,由于未知的肌肉作用力数目常远多于所能设定的平衡方程式的数目,因此构成所谓的肌力分布的不定问题(indetererminantproblemofmuscledistribution),使得问题不得而解。肌力的量化有助于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肌力分布的研究亦可用于了解肌肉的功能与临床之评估与预测,个别的肌肉力量至目前为止尚无法以非侵入性的力法直接量到,因此学者们尝试利用数值最佳化的技巧解此肌力不定问题,本文利用数值最佳化的方法解正常人在步态双支撑期下肢的肌肉作用与肌肉力量在肌群间的分布,以评估最佳化模式的合理性,并以最佳设计的观点探讨肌肉功能与其生理及结构的关系。本实验从肌肉之生理与结构特性中考量影响肌肉功能的因素,因为步行属于长期性且重复性的活动,故以耐力时间极大化为准则,此耐力时间的数学模式为肌肉力、最大肌力、红肌纤维比例与生理截面积的非线性函数,除了用单目标最佳化技巧外,考虑解之存在与合理性,本文并推导出一个连续最佳化数学模式,用最佳化技巧所预测的肌肉活动大致上相当符合以往学者定性研究的结果。故本文推导的模式初步认为相当合理,但需要进一步取得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 双支撑期 肌力 最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与实践 被引量:42
9
作者 罗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共43页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东公司”)是国家能源集团的骨干煤炭生产企业,在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国产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矿井建设、安全管理模式创新与绿色低碳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引领了全国煤炭企业的科技创新...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东公司”)是国家能源集团的骨干煤炭生产企业,在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国产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矿井建设、安全管理模式创新与绿色低碳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引领了全国煤炭企业的科技创新,在综采采高、矿井人均工效、矿井长周期安全管理与亿吨矿区管控中心建设等方面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系统介绍了神东公司在科技管理、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标准体系与科技成果等方面的进展,总结了神东公司创新驱动体系及螺旋加速上升的科技创新通道。在采掘技术创新与实践方面,梳理了一次采全高综采采高从6.3 m逐步提高到8.8 m的技术突破,介绍了浅埋坚硬特厚煤层上分层综采下分层综放的采煤工艺,梳理了薄煤层等高开采关键装备、技术及面临的技术问题,分析了短壁机械化全部垮落法的技术适应性及无煤柱开采方法的技术实践;介绍了快速智能掘进成套系统及掘锚一体化关键技术,提高了掘进效率,解决了“采掘失衡”的矛盾。在国产高端装备研发与应用方面,介绍了神东公司在世界首个8.8 m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装备配套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分析了国内首套纯水液压支架面临的技术难点与创新途径,解析了6 000 m可伸缩单点驱动带式输送机在整机降阻、张紧控制与智能变频驱动等技术方面的突破,总结了研发世界首套双百吨重载搬运车突破技术障碍的经验,列举了把新能源矿用电动车应用到井下所实现的技术创新。在智能化矿井建设方面,针对采煤工作面智能化面临智能割煤、跟机拉架方面的问题,总结了神东公司在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的技术革新;梳理了智能化选煤厂“从无到有”的拓荒之旅;研究了我国首个国产煤矿井下操作系统——矿鸿的关键技术核心与推广应用价值;解析了我国首个亿吨矿区数字化集中管控平台建设使用的集成技术,介绍了13种井下智能机器人创新与实践。在安全管理技术与实践方面,创建了“135”工作法安全风险管控管理体系,实现了千万吨矿井超长的安全生产周期;搭建了神东公司矿压控制体系与矿压动态高效预警智能云平台,形成了神东矿区特有的矿压控制技术体系;介绍了水、火和瓦斯灾害防治技术体系,保障了神东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介绍了神东公司在煤炭绿色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成就,阐述了在开展生态矿井、绿色矿山与清洁煤炭方面的技术实践,在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方面,介绍了神东先行示范区。通过对神东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成果的总结,探讨了煤矿未来科技发展思路,明确了其在科技创新体系与重大科技攻关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 矿鸿操作系统 千万吨矿井群 8.8 m一次采全高 重型工作面 亿吨矿区集控中心 矿井长周期安全管理 纯水液压支架 快速高效掘进 斜井双模盾构机 双百吨重载搬运车 智能化选煤厂 煤矿地下水库 “三期三圈”生态防治模式 神东先行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