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钟寺区石窟功德主研究——以第1、2窟供养人造像为中心
1
作者 孙琳 王毓川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59,共9页
供养人造像是舍资造窟的功德主及其亲属礼佛供养的图像。通过对剑川石窟石钟寺区第1、2窟供养人造像的图像配置与细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重新澄清此两窟主像的人物身份,从而划定了石窟功德主的考察范围,并将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和社会情... 供养人造像是舍资造窟的功德主及其亲属礼佛供养的图像。通过对剑川石窟石钟寺区第1、2窟供养人造像的图像配置与细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重新澄清此两窟主像的人物身份,从而划定了石窟功德主的考察范围,并将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和社会情境中展开讨论,以期对关于石钟寺区石窟功德主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钟寺区石窟 功德主 第1、2窟 供养人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服饰图案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崔岩 刘元风 郑嵘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42-48,共7页
本文从文献、图像和实物三个维度,对敦煌莫高窟第98窟李圣天供养像的服饰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了李圣天供养像中所服冠冕、衣裳、佩剑和配饰的造型、色彩与涵义,并阐述了供养像中出现坚牢地神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认为,李圣天供养像服饰图... 本文从文献、图像和实物三个维度,对敦煌莫高窟第98窟李圣天供养像的服饰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了李圣天供养像中所服冠冕、衣裳、佩剑和配饰的造型、色彩与涵义,并阐述了供养像中出现坚牢地神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认为,李圣天供养像服饰图案不仅反映出中原汉族帝王冕服的影响,还体现了密教和毗沙门天王信仰,以及国王的尊贵身份与物质财富,是政治性、宗教性和世俗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于阗国王李圣天 供养像 服饰图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代宋敦煌石窟回鹘装女供养像与曹氏归义军的民族特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沙武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4-83,131-133,共10页
回鹘装女供养像频繁出现在五代宋曹氏归义军石窟中,其中以曹议金回鹘夫人天公主为代表人物。另有天公主与曹议金分嫁到于阗和甘州回鹘的几个女儿、以及他们在甘州和于阗的外孙女(后来嫁给曹延禄),亦着回鹘装呈现。曹氏归义军政权奉中原... 回鹘装女供养像频繁出现在五代宋曹氏归义军石窟中,其中以曹议金回鹘夫人天公主为代表人物。另有天公主与曹议金分嫁到于阗和甘州回鹘的几个女儿、以及他们在甘州和于阗的外孙女(后来嫁给曹延禄),亦着回鹘装呈现。曹氏归义军政权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敦煌的主体民族仍然为汉族,在汉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石窟中的供养人及经变画中的人物画均以汉装为主流。回鹘装作为一种反传统的现象,回鹘天公主供养像在汉文化圈中坚持本民族的服饰出现在洞窟中,集中反映着曹氏作为粟特人后裔的文化心理和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氏归义军 回鹘装 供养人画像 粟特人 回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138窟供养人画像再认识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景峰 顾淑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3,共7页
敦煌莫高窟第138窟是晚唐阴氏家族修建的家窟,在调查此窟时,我们发现南壁下方的供养人画像为后代重绘。本文首先对敦煌阴氏家族与归义军政权的婚姻关系进行探讨;同时将第138窟南壁男供养人画像与晚唐五代其它洞窟的同类题材进行对比,认... 敦煌莫高窟第138窟是晚唐阴氏家族修建的家窟,在调查此窟时,我们发现南壁下方的供养人画像为后代重绘。本文首先对敦煌阴氏家族与归义军政权的婚姻关系进行探讨;同时将第138窟南壁男供养人画像与晚唐五代其它洞窟的同类题材进行对比,认为其是五代时期阴氏家族成员重新绘制而成,时间在长兴四年(公元933年)至清泰四年(937)之间,由此可知此窟在五代时曾两次重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莫高窟 第138窟南壁 供养人画像 造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东壁门上供养像的图像意义
5
作者 陈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57,共8页
敦煌石窟有一种特殊的供养像,即在佛窟主室东壁门上绘制窟主的父母、祖父母形象或本家族其他长者形象。这种现象自蕃占时期出现,在晚唐归义军时期许多家族窟中多有仿效。结合中晚唐敦煌当地流行"邈真像"的社会现状,并将其佛... 敦煌石窟有一种特殊的供养像,即在佛窟主室东壁门上绘制窟主的父母、祖父母形象或本家族其他长者形象。这种现象自蕃占时期出现,在晚唐归义军时期许多家族窟中多有仿效。结合中晚唐敦煌当地流行"邈真像"的社会现状,并将其佛窟、佛寺或家庙(家祠)甚至墓葬等相关的礼仪建筑联系起来考察,就会发现这类供养像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邈真像"有极大的相似性,同时又是将佛教的"往生极乐"概念与中国传统的羽化成仙观念相结合的产物,表明佛窟功能进一步向具有家庙(家祠)功能的家窟转化。绘制生者的供养像是表达了对家族有功者的旌表,而绘制父母(祖父母)像既有"邈真"的功能,同时又寄寓了祈愿先祖升天、成仙的美好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父母像 邈真像 升天思想 佛窟家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