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
1
作者 康清清 于悦颖 +9 位作者 顾勤平 李玲利 刘芳 王维 杨云 王俊菲 许田 周昱辰 孙小航 孙宗强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4-1895,共12页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角74°、滑动角160°,说明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P轴仰角2°,方位48°,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NEE-SWW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东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揭示其受区域应力场控制.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5.1,与面波震级M_(S)5.0、近震震级ML5.2较为一致.震源矩心深度为14.7 km,与重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16.5 km较接近,推测该地震发生在南黄海盆地地壳中部,震源由深至浅破裂,震源破裂尺度约3.5 km.重定位后余震展布呈现共轭型带状分布,优势分布方向为NWW向和NE向,NE向展布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不匹配,震中附近亦没有已探明并公布的NE向断裂;而NWW向展布与节面Ⅰ走向相匹配,与附近的南部坳陷西侧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区域重、磁场异常分布情况,初步判定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我们推测本次地震为南部坳陷西侧断裂在NEES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呈NE向线性展布的零星余震穿越苏北—滨海断裂并向SW延伸至大丰海岸线附近,不排除其下方存在NE-SW向展布的隐伏断层,主震发震断层的错动诱发了该断层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海域M_(s)5.0地震 g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重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柯坪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2
作者 解滔 韩盈 +1 位作者 于晨 范晔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5,共14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W和NS测道观测数据去年变化后,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0.6%和0.5%。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应力和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柯坪站位于地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地电阻率的下降型异常变化相符。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根据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推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320°,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P轴方位330°较为相近。因此,柯坪站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乌什M_(S)7.1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地电阻率 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变化 断层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电阻率观测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的预测
3
作者 解滔 于晨 +2 位作者 韩盈 张丽琼 高曙德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_(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_(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发生之后,该异常一直未恢复。2023年6月以来,武胜驿和武威站出现下降异常变化。此外,自2023年6月开始,距离震中335km的武都站也出现上升异常变化。依据这4个观测站的异常,分析认为祁连山地震带东段至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且地震类型最可能为逆冲型。2023年10月通渭站出现“快速下降—转折回升”形态的短期异常变化,随后在10月27日的周震情例会上对该预测区域给出了短期预测意见,12月18日M_(S)6.2地震发生在预测区内,且震源机制解类型也为预测的逆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视电阻率 地震预测 异常变化 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olution of Constrained Mechanical System Motions Equations and Inverse Problems of Dynamics 被引量:2
4
作者 R.G. Muharliamov (Russian Peoples’ Friendship University, 117198, Moscow, Mikluho Maklaya,6,Russia.) 《应用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3-119,共17页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design of kinematical and dynamical equations of mechanical systems, applied to numerical ealization, is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 equations, which are obtained, give a guarant...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design of kinematical and dynamical equations of mechanical systems, applied to numerical ealization, is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 equations, which are obtained, give a guarantee of computations with a given precision. The equations of programmed constraints and those of constraint perturbations are defined. The stability of the programmed manifold for numerical solutions of the kinematical and dynamical equations is obtained by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traint perturbation equations. The dynamical equations of system with programmed constraints are set up in the form of Lagrange’s equations in generalized coordinates. Certain inverse problems of rigid body dynamics are exa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ematies Dynamical equations CONsTRAINTs Lagrange’s equations Rigid body Numerical solution Differential algebraic equ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远震P波、强震波形和InSAR联合反演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破裂过程
5
作者 许月怡 徐贝贝 +2 位作者 徐晨雨 邵志刚 胡朝忠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4-746,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走向SN、倾向W的登么错断裂,矩心深度为6km,破裂方向NNE。为了进一步揭示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走向SN、倾向W的登么错断裂,矩心深度为6km,破裂方向NNE。为了进一步揭示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的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文中分别基于单断层和双梯形断层模型,综合远震P波、强震波形及InSAR同震形变数据,对破裂过程进行了联合反演分析。结果显示,定日地震为正断型事件,伴随少量左旋走滑分量,破裂时间约36s,释放的地震矩为6.71×10^(19)N·m,对应矩震级为M_(W)7.15。其破裂过程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主要破裂区域位于震中以北约10km深度范围内。该地震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0—7s震中附近20km范围成核扩展(滑动量<1.3m);8—24s破裂区域向N传播并达到峰值滑动(最大滑动量为4.3m),在长所乡以北约20km范围内出现了长度> 1m的地表破裂;25—36s破裂传播至登么错断裂北端走向拐折处,滑动速率迅速停止衰减。结合同震滑动和余震分布特征,推测登么错断裂可能存在复杂的分支构造,其中几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破裂传播产生了阻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震源机制解 破裂过程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2日云南宁蒗M_(S)5.5地震矩张量及发震构造研究
6
作者 刘俊清 张宇 +3 位作者 蔡宏雷 张雪冰 王光明 陈兆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33-3445,共13页
基于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矩心矩张量反演方法,结合断层失稳参数,对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蒗M_(S)5.5地震破裂过程由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的... 基于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矩心矩张量反演方法,结合断层失稳参数,对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蒗M_(S)5.5地震破裂过程由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的子地震组成:较大子地震M_(major)占总地震矩的74.7%,矩震级为M_(W)5.2,较小子地震M_(minor)占总地震矩的25.3%,矩震级为M_(W)4.9,二者均为典型的正断层地震.断层失稳参数分析显示,M_(major)震源机制解中的节面I对应的断裂,即走向NW、倾向NE的永宁断裂推测其为主发震断裂.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主震激发了震中区附近的次级断裂的活动.研究认为,2022年宁蒗M_(S)5.5地震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永宁断裂继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_(S)5.7地震后,沿NW方向进一步扩展的结果,反映出该断裂在过去十年中持续积累应力并发生破裂的构造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宁蒗5.5级地震 地震矩张量 震源机制解 CLVD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强震发震断层三维模型与地震构造环境
7
作者 郭钊吾 鲁人齐 +5 位作者 张金玉 房立华 刘冠伸 吴熙彦 孙晓 祁诗淼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88,共18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M_(S)6.8强震,造成126人死亡,最大烈度达Ⅸ度,引起广泛关注。定日M_(S)6.8地震的震中位于登么错断裂附近,初步推断该断裂为发震断裂。文中根据公开获取的地表地质调查结果、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数据,基于...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M_(S)6.8强震,造成126人死亡,最大烈度达Ⅸ度,引起广泛关注。定日M_(S)6.8地震的震中位于登么错断裂附近,初步推断该断裂为发震断裂。文中根据公开获取的地表地质调查结果、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数据,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平台,构建了登么错断裂的三维几何模型,揭示了定日M_(S)6.8强震发震断层在三维空间展布的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登么错断裂具有明显的几何分段性,断裂的几何结构和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此次地震的主震发生在登么错断裂(P3段)三维结构突变的位置(断层面呈向东凸出的弧形),该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能与断层面复杂的几何结构有关。震中所处的藏南地区深部发育大型拆离层,登么错断裂为上陡下缓的铲式正断层,断层底部在上地壳拆离层下方消失,并未进一步向下延伸,属于藏南地区浅部正断层系统,此次地震是浅部正断层应力释放的结果。通过Coulomb 3.4程序计算得到不同深度的库仑应力变化表明:登么错断裂南段、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中段、申扎-定结断裂南段、雅鲁藏布江断裂中段、达吉岭-昂仁-仁布断裂中段处于震后应力加载状态。因此,建议对余震进行监测和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时重点关注上述区域。文中刻画了三维发震断裂模型,初步分析了发震构造,为该区域孕震环境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强震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三维断层模型 库仑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环境下C-S-H/γ-FeOOH界面黏结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8
作者 陈彦齐 马彬 +1 位作者 魏燕锋 楚云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544-5551,共8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水化硅酸钙(calcium silicate hydrate,C-S-H)和钢筋钝化膜(γ-FeOOH)(下文简称为C-S-H/γ-Fe OOH)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从界面处离子演化、径向分布函数、粒子强度分布、相互作用能和力学性能等... 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水化硅酸钙(calcium silicate hydrate,C-S-H)和钢筋钝化膜(γ-FeOOH)(下文简称为C-S-H/γ-Fe OOH)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从界面处离子演化、径向分布函数、粒子强度分布、相互作用能和力学性能等方面揭示了Na Cl溶液浓度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Na Cl溶液浓度升高,层间Ca_(h)^(2+)离子从C-S-H表面脱离扩散至层间溶液,Na^(+)离子进入C-S-H层中,Ca_(h)^(2+)离子对溶液中Cl^(-)离子具有吸附作用,导致C-S-H表面出现Ca_(h)^(2+)和Cl^(-)的离子团。此外,由于γ-Fe OOH表面羟基振荡,为Na^(+)离子提供吸附点位,致使γ-Fe OOH表面Na^(+)离子增多。当Na Cl溶液浓度升高时,Ca_(h)—O_(s)的径向分布函数(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RDF)峰值逐渐降低,Ca_(h)—O_(w)、Ca_(h)—Cl和Na—O_(s)的RDF峰值均逐渐升高,该结果与离子强度分布一致,其中O_(s)为C-S-H中硅链上的氧,O_(w)为层间溶液水中的氧。Ca_(h)^(2+)离子与水中O_(w)形成离子键,导致C-S-H表面Ca_(h)—O_(s)离子键减少。Ca_(h)—O_(s)离子键的强度和稳定性优于Ca_(h)—O_(w),故随着Na Cl溶液浓度的升高,C-S-H/γ-FeOOH界面相互作用能和峰值应力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H Γ-FEOOH NACL溶液 黏结性能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M_(S)7.3地震对周围及后续M_(S)6.2地震、M_(S)6.3地震的应力影响
9
作者 顾培苑 万永魁 +2 位作者 宋泽尧 王润妍 关兆萱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0-703,共14页
为确定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M_(S)7.3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其对周围后续地震事件的触发作用,通过反演发震断层的三维几何结构和滑动特性,解析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诱发的地表应变响应,评估主震事件对2024年4月23日发生的M_(S)6.2地震及M_(... 为确定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M_(S)7.3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其对周围后续地震事件的触发作用,通过反演发震断层的三维几何结构和滑动特性,解析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诱发的地表应变响应,评估主震事件对2024年4月23日发生的M_(S)6.2地震及M_(S)6.3地震的库仑应力触发效应,进而阐明该地震对其地震活动的促进作用以及其对邻近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利用“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方法确定主震及其后续地震的2个可能发震节面;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建立地震作用下的区域同震位移场与地表应变场;分析主震垂直断层走向的位移场结果,确定其滑动特性;计算主震在后续地震事件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评估其对后续地震的促进作用;采用节面聚类的方法,确定地震事件的发震断层面;将中国台湾花莲地区应力场投影到地震事件的发震断层面上,分析其发震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物质在震中向北东和南西方向流出,南东和北西两侧大量涌入震中,断层南东方向(上盘)出现显著隆升,断层北西方向(下盘)出现明显沉降;垂直方向上断层上盘存在明显向上的运动分量,断层下盘存在明显向下的运动分量;主震对后续地震事件的活动性有促进作用,库仑应力变化均超过0.01 MPa阈值;主震及后续地震的产生是当地应力积累后的正常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中心解 位移场 应变场 应力体系 库仑破裂应力 中国台湾花莲M_(s)7.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芦山M_(S)6.1地震前应力状态研究
10
作者 张致伟 曾宪伟 +4 位作者 王迪 路茜 王玮铭 杨鹏 龙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2022年芦山M_(S)6.1地震震源机制表现出与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和5级余震相似的逆冲型破裂特征,压应力轴方位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区域应力场一致。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后震中及附近的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长期处于低值状态,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出现了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的低值异常,表明芦山余震区处于较高的应力水平。分析认为:巴颜喀拉块体持续东向运动受到华南块体的阻挡,震中所在区域长期受挤压逆冲作用,从而使芦山余震区长期处于应力积累的状态,芦山M_(S)6.1地震也是在这种动力学背景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6.1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张量方差 B值 应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阿克塞M_(S)5.5地震区形变特征及发震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小波 李兴坚 +4 位作者 邵延秀 袁道阳 邱江涛 尹欣欣 寇俊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8-990,共13页
2021年8月26日甘肃阿克塞党河南山地区发生了M_(S)5.5地震,震中位于阿尔金走滑断裂与祁连山西段挤压逆冲断裂的构造转换区。明确此次地震的形变特征及发震机制,有助于认识边界走滑断裂与逆冲断裂系之间应变分配和构造转换的大陆动力学问... 2021年8月26日甘肃阿克塞党河南山地区发生了M_(S)5.5地震,震中位于阿尔金走滑断裂与祁连山西段挤压逆冲断裂的构造转换区。明确此次地震的形变特征及发震机制,有助于认识边界走滑断裂与逆冲断裂系之间应变分配和构造转换的大陆动力学问题,同时对祁连山西段的地震危险性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远近场地震波形联合反演(the generalized Cut-and-Paste joint,gCAPjoint)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对地震序列走时信息以及地震前后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此次地震序列的精确空间位置和同震形变场。结合震中附近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实地调查,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党河南山南缘断裂,断裂活动性质为逆冲型。该断裂走向为315°、倾角为41°、滑动角为81°,震源矩心深度为6.9 km。随着青藏高原向北东向的挤压扩展,柴达木地块北部地震活动显著增强,未来阿尔金断裂东段和祁连山西段的地震危险性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阿克塞M_(s)5.5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党河南山南缘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钼液双氧水氧化除S^(2-)试验研究
12
作者 王俊杰 王露露 +3 位作者 王欣欣 陈利革 候凯 罗凯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0,16,共5页
采用双氧水氧化-硫酸调酸的方式处理吸附硫代钼酸根饱和树脂的解吸液(解钼液),研究了氧化剂种类、用量和添加方式以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解钼液中S^(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5℃、搅拌速度恒定(200 r/min)、双氧水用量为... 采用双氧水氧化-硫酸调酸的方式处理吸附硫代钼酸根饱和树脂的解吸液(解钼液),研究了氧化剂种类、用量和添加方式以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解钼液中S^(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5℃、搅拌速度恒定(200 r/min)、双氧水用量为理论量的1.0倍并一次性添加以及反应时间20 min条件下,解钼液中S^(2-)的浓度可降到0.01 g/L以下,调酸过程未检测到硫化氢气体和三硫化钼渣。此方法为离子交换工段解钼液的绿色、高效处理提供了一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钼液 双氧水 氧化 s^(2-)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D Cd-In-S固溶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13
作者 余昊 陈艳艳 +3 位作者 王爽 李智强 李伸杰 胡齐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0-1105,共6页
由于含有S 3p轨道,窄带隙金属硫化物的价带具有更高能级位置,能利用可见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文章通过一步法制备0D Cd-In-S三元固溶体,并考察其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甲基橙(methyl orange,MO)的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 由于含有S 3p轨道,窄带隙金属硫化物的价带具有更高能级位置,能利用可见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文章通过一步法制备0D Cd-In-S三元固溶体,并考察其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甲基橙(methyl orange,MO)的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测试手段对固溶体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发现,与CdS、In_(2)S_(3)相比,合金化后的Cd-In-S固溶体具有更为优异的性质,其中Cd_(0.7)In_(0.3)S_(1.15)在60 min内对MO的降解效率可达93.47%,远高于纯CdS和In_(2)S_(3);电化学研究数据表明,高降解效率来自于适宜的带隙位置和带宽以及更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 0D Cd-In-s三元固溶体 光催化 甲基橙(MO) 可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Richardson外推法分析流动传热层流问题的不确定度 被引量:9
14
作者 屠珊 孙弼 毛靖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47-50,85,共5页
用SIMPLEC算法计算了流动传热问题中2个有基准解的层流问题.对于2阶精度中心差分格式的2套网格数值解,用Richardson外推法可以得到4阶精度的解,其工作量比直接求解4阶离散方程的工作量减少许多;对于计算中的数值不确定度,用该方法分析... 用SIMPLEC算法计算了流动传热问题中2个有基准解的层流问题.对于2阶精度中心差分格式的2套网格数值解,用Richardson外推法可以得到4阶精度的解,其工作量比直接求解4阶离散方程的工作量减少许多;对于计算中的数值不确定度,用该方法分析了离散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 流动传热 层流 RICHARDsON外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2人合作交叉规划的s-最优联合解 被引量:6
15
作者 孟志青 胡奇英 杜荣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7-20,共4页
提出并研究了一类 2人合作交叉规划问题。引进了具有相同联合值的s 最优联合解 ,它作为 2人合作交叉规划的一种公平解 ,比Nash均衡解要更好 ,并得到了它的若干有关性质 ,证明了可以通过求解一个等价的数学规划问题的最优解来作为交叉规... 提出并研究了一类 2人合作交叉规划问题。引进了具有相同联合值的s 最优联合解 ,它作为 2人合作交叉规划的一种公平解 ,比Nash均衡解要更好 ,并得到了它的若干有关性质 ,证明了可以通过求解一个等价的数学规划问题的最优解来作为交叉规划的s 最优联合解。最后 ,讨论了具有不同联合值的s 最优联合解。 2人合作交叉规划可以广泛用于讨论许多具有或不具有冲突的多人决策问题 ,如生产计划控制、工程、计算机等领域中的网络冲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最优联合解 交叉规划 对策论 Nash均衡解 最优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TiB_2多层膜在Hank’s模拟体液中耐蚀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红燕 周长培 +3 位作者 章跃 周广宏 王湘鸣 尹凤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1-615,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医用钛合金Ti6Al4V和硅基体上沉积了Ti/TiB2多层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薄膜的相结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断面多层结构,利用电化学法研究了Ti/TiB2多层膜在Hank’s模拟体液中的抗腐蚀性能。研究结...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医用钛合金Ti6Al4V和硅基体上沉积了Ti/TiB2多层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薄膜的相结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断面多层结构,利用电化学法研究了Ti/TiB2多层膜在Hank’s模拟体液中的抗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Ti层的引入有利于TiB2获得多晶结构,同时降低了薄膜表面的粗糙度,抑制了基体中Al3+的释放。沉积Ti/TiB2多层膜试样的自腐蚀电位,较单层膜相比有显著提高,达到13.2 mV,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4个数量级。分析认为这是由于Ti/TiB2多层结构增加了界面,降低了贯穿至基体表面的针孔等缺陷的数量,导致腐蚀介质经过针孔等缺陷与基体接触的机会变少,薄膜的耐蚀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膜 Hank’s模拟体液 腐蚀 仿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S 函数与模函数法的统一 被引量:10
17
作者 隋允康 于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02-505,共4页
提出了极小极大(minimax)问题统一解法的变换求和反演表达.论证了K-S函数法、广义指数罚函数法和模优化法都可以统一在这一表达之中,并且提出了一种新函数S-Y函数.数值结果表明K-S函数法、模优化法和S-Y函数法... 提出了极小极大(minimax)问题统一解法的变换求和反演表达.论证了K-S函数法、广义指数罚函数法和模优化法都可以统一在这一表达之中,并且提出了一种新函数S-Y函数.数值结果表明K-S函数法、模优化法和S-Y函数法具有相同的数值规律,其统一解法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化 K-s函数法 统一解法 模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茜素红S-微分吸附计时电位法测定土壤中铝形态 被引量:3
18
作者 干宁 李天华 +2 位作者 陈妮 童爽 徐伟民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报道了茜素红S-微分吸附计时电位法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直接检测土壤浸提液中的无机单核铝[Ali]和总单核铝[Ala]浓度,并用该法测定了酸消化浸提液中的总铝[AlT],由[Ala]-[Ali]间接得到有机单核铝[Alo],[AlT]-[Ala]得到酸溶态铝[Alr]... 报道了茜素红S-微分吸附计时电位法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直接检测土壤浸提液中的无机单核铝[Ali]和总单核铝[Ala]浓度,并用该法测定了酸消化浸提液中的总铝[AlT],由[Ala]-[Ali]间接得到有机单核铝[Alo],[AlT]-[Ala]得到酸溶态铝[Alr],从而实现了土壤浸提液中5种铝形态的电化学测定。应用此方法测定了多个实际土壤样品,与标准Driscoll法进行了对照,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微分吸附计时电位法 铝形态 土壤浸提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ir S基因的反硝化细菌快速定量检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利 马放 +2 位作者 苏俊峰 姚杰 王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63-1565,1616,共4页
为解决现有油田污水以及反硝化相关的生物反应器中,反硝化细菌定量检测周期长、检测费用高的问题,以nir S基因为靶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与倍比稀释法(MPN)相结合的nir S-MPN-PCR法,对反硝化细菌进行快速定量检测研究.从污... 为解决现有油田污水以及反硝化相关的生物反应器中,反硝化细菌定量检测周期长、检测费用高的问题,以nir S基因为靶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与倍比稀释法(MPN)相结合的nir S-MPN-PCR法,对反硝化细菌进行快速定量检测研究.从污水中制备直接用于PCR扩增的菌液,保证定量准确性;以832F和1606R为通用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结果明显比MPN-Gries法灵敏,真实地反映污水中实际的DNB菌的数量,整个操作过程需要3~4h,检测结果非常稳定,降低了检测费用,可以在生产工艺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细菌 菌液制备 定量检测 NIR s基因 NIR s-MPN-PCR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及其发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吕苗苗 常利军 +5 位作者 鲁来玉 刘嘉栋 吴萍萍 郭慧丽 曹学来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91-2005,共15页
2021年5月22日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生了青海玛多M_(S)7.4地震,而精确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有助于判定发震构造和探究地震的孕震机制.本文基于玛多地震科考获取的高质量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玛多地震震源区18次中小型余... 2021年5月22日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生了青海玛多M_(S)7.4地震,而精确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有助于判定发震构造和探究地震的孕震机制.本文基于玛多地震科考获取的高质量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玛多地震震源区18次中小型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获取了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18次中小型余震包含16次走滑型和2次逆冲型地震,揭示出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具有高倾角左旋走滑性质,且沿着破裂带自西向东具有分段性差异,表明发震断层构造形态的复杂性.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均在10 km之上,主要集中于4~8 km,说明后续中小型余震的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浅部上地壳.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震源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轴方位为53°(NEE),倾伏角为13°,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揭示余震的发生仍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推测玛多M_(S)7.4地震的发生与上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及中下地壳软弱物质的挤压和垂向上涌密切相关.玛多M_(S)7.4主震发生之后,震源区应力不断调整,局部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同时在局部速度结构复杂性及独特的断层系统的共同影响下,余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