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体与多元之间:全面抗战时期藏族人士的“中华民族”观念
1
作者 励轩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全面抗战爆发前,一些旅居内地的藏族宗教、政治与文化精英已频繁接触“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形成了多元一体式的“中华民族”观念。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使用更为频繁,并且超越了地域与派系界限,来自卫... 全面抗战爆发前,一些旅居内地的藏族宗教、政治与文化精英已频繁接触“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形成了多元一体式的“中华民族”观念。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使用更为频繁,并且超越了地域与派系界限,来自卫藏、康和安多的藏族人士均自觉运用起“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表达与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不过与当时国统区盛行的中华民族一元一体论调不同,一些藏族人士并不认为中华民族建设要以否定各个民族的民族地位为代价,他们在肯定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同时,也发出要求尊重中华民族多元性的声音,并在抗战胜利前夕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共同推动国家认同建设理念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藏族 多元一体 一元一体 全面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首崇满洲”到“中华统绪”:乾隆朝冰嬉盛典的建构理路
2
作者 尹洁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9,共8页
冰嬉是清代的冰上运动,在乾隆朝被正式誉为“国俗”并形成盛典。冰嬉盛典的建构得益于四个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一是作为兼具家法和国俗性质的盛典,满足“首崇满洲”的强根固本之需;二是作为“国之大典”,通过“行庆施惠”的施政行为,呈现... 冰嬉是清代的冰上运动,在乾隆朝被正式誉为“国俗”并形成盛典。冰嬉盛典的建构得益于四个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一是作为兼具家法和国俗性质的盛典,满足“首崇满洲”的强根固本之需;二是作为“国之大典”,通过“行庆施惠”的施政行为,呈现“天朝”的盛世景象;三是作为乾隆朝的定例,通过典制化、规模化发展,彰显盛世一统风貌;四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综合利用文、武、政、教探索治国理政的方略,冰嬉盛典反映“中华统绪”的文化认同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嬉盛典 国俗 文化认同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根基与理论超越
3
作者 陈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3,共10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刻时代命题,是塑造统摄全体成员、凝聚广泛共识并为民族复兴提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精神动力。其构成上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元一体”,具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刻时代命题,是塑造统摄全体成员、凝聚广泛共识并为民族复兴提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精神动力。其构成上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元一体”,具有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及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时代意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格局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阐释范式实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超越:超越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对符号建构的侧重,超越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对理性反思的倚重,超越涂尔干“集体意识”的社会图式化倾向,超越阿斯曼“文化记忆”对精英建构的偏重,超越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止于差异和解的局限。该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贡献,也为理解和构建当代国家认同提供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理论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土中国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迈向一种文化转型视角的差异性共在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旭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52,共14页
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与改变,可以基于一种内外关系的结构性改变而做一种细致的考察。这种改变有着其自身的内力和外部压力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内力的作用来自于作为原点参照的乡土中国长期模式的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一种文化理解意义上的... 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与改变,可以基于一种内外关系的结构性改变而做一种细致的考察。这种改变有着其自身的内力和外部压力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内力的作用来自于作为原点参照的乡土中国长期模式的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一种文化理解意义上的根基于土地束缚的存在,但这种束缚却并非一种所谓超稳定结构的存在,而是有着其自身自我适应性的结构性调整,通过迫不得已离开土地的选择而实现生计依赖上的自我转变和适应。这里会真实面对一种乡土中国其自身所固有的封闭与开放的循环,并通过多元一体的动态模式实现其自身多样性和一体性之间的平衡。由现代性冲击所带来的中国转变,要求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上从一种创造性转化的意义中去构建追求一体性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便要求一种基于文化转型的策略性应对,这同时也将是文化、艺术以及遗产之类的存在向度重新回归于大众社会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 文化转型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大团结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延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不同历史时期皆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 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不同历史时期皆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创新和发展、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确立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政策 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崔璨 崔明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兴盛得益于中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从更新世早期开始的... 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兴盛得益于中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从更新世早期开始的温暖气候,其发展则与更新世中期的“气候适宜期”密切相关: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均起源于距今10 000年前后的全球气候变暖期,鼎盛于“气候适宜期”(如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等),形成了“满天星斗”的格局;距今4000年左右的全球降温事件,不仅促进了夏王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也使得游牧业从种植养殖业中分裂出来;随后的四次寒冷期(西周寒冷期、东汉魏晋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及明清寒冷期),大量人口向南向东迁徙,加速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尤其是极端的寒冷期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并建立新的王朝,这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华民族一体化格局的进程。寒冷期过后的温暖期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口向西转移,这也促进了中华民族东西部的一体化格局;作为自然地理的“走廊”,不仅是众多民族人口迁徙的历史地理通道,也是连接中华民族多元区域之间的纽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文化因素,特别是“大一统”思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延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生态环境 气候变迁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概念溯源与话语演变 被引量:3
7
作者 鲁特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和话语表达。既有研究侧重于对其进行历史证成和理论阐释,少有从概念史的层面对其进行概念溯源和话语演变的梳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概念孕育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国家统一”话语,生成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和话语表达。既有研究侧重于对其进行历史证成和理论阐释,少有从概念史的层面对其进行概念溯源和话语演变的梳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概念孕育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国家统一”话语,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社会实践,经新时代以来的理论创新,其概念内涵日益丰富,话语价值充分彰显,建构方式也逐渐明确。对其进行概念史的梳理,可以厘清这一概念和话语背后的政治意涵,深刻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概念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造性探索及其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157,共13页
从对“中华民族”概念做出深邃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结构化系统性塑造,再到对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进行先行先试,毛泽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探索。他的探索既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从对“中华民族”概念做出深邃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结构化系统性塑造,再到对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进行先行先试,毛泽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探索。他的探索既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学说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及实践结晶,也是原则性与发展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这对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启迪,为接续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提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及路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林分水平结构多样性新参数及其在北京国家植物园的应用
9
作者 陈明辉 沈庆华 +4 位作者 闫帅 卢彦磊 孙猛 石青松 温黎彬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目的】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的新指数,首次全面评价和比较北京国家植物园内典型林分的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方法】描述林分水平空间结构的4个参数可以分别表达林木及其最近相邻木的格局、大小、树... 【目的】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的新指数,首次全面评价和比较北京国家植物园内典型林分的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方法】描述林分水平空间结构的4个参数可以分别表达林木及其最近相邻木的格局、大小、树种和竞争等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将参数组合,则可以全面描述林分的水平结构多样性。用修正的遗传绝对距离表达林分结构单元类型的均匀性,用林分结构参数组合数与最大类型数的比值表达林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构造林分水平结构多样性指数(FSDN)。以北京国家植物园两个典型林分为分析对象,以同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其他人工林为比较林分,采用FSDN指数分析不同结构参数组合类型个数的多少及其占比,评价林分水平空间结构的多样性。【结果】北京国家植物园内两种典型林分虽然在林分类型、树种多少、林分密度等多个方面都有差异,但其水平结构多样性非常相似。同地区的侧柏人工林结构多样性更低,但以等级划分时,其等级和国家植物园两个林分的等级相同,均为中等。【结论】北京国家植物园典型林分类型的水平格局多样性处于中等的水平,这与中国同地区或南方地区的人工林相似。新的水平格局多样性指数由结构种类分布的均匀性和结构的复杂性两部分组成,可量化林分水平不同方面的多样性,也方便综合描述,并明确阐释多样性高低的原因,以及均匀性和复杂性的贡献程度。这将为森林经营,尤其是致力于提升和优化森林结构多样性的经营目标提供更多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国家植物园 林分空间结构 结构复杂性 结构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环境下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活动的设计 被引量:5
10
作者 陆为国 赵蓉 +2 位作者 韩志敏 张继忠 许萍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116,共5页
文章围绕着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活动(或项目)设计的原则、步骤、调查、方案、评估等工作而展开,为国内图书馆有效地开展多元文化服务提供具体建议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 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 活动设计 文化适应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服务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二维向度与演进逻辑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永刚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7,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族聚合结构与整体国民属性,决定了其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进呈现“多元一体”与“国民一体”的二维向度。但因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急迫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元一体”维度得到极大的张扬,而“国民一体”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族聚合结构与整体国民属性,决定了其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进呈现“多元一体”与“国民一体”的二维向度。但因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急迫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元一体”维度得到极大的张扬,而“国民一体”的维度显示并不充分。在社会结构与国际局势巨变的新时代,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需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优先强调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维度向“多元一体”与“国民一体”协同发展。如此,方能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国民一体 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 被引量:33
12
作者 郑晓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57,64,共6页
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国家,三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文化,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对增强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有重要的... 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国家,三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文化,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对增强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的中国政治格局中,中华民族认同是最能达成一致、最具有广泛性的要素,它对于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上形成强大向心力、抑制分裂中华民族的思想、促使中国早日实现统一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凝聚力 两岸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62
13
作者 郝亚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性基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形象塑造——新中国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1949-1976)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清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68,189,共9页
二十世纪,少数民族在参与全民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努力中使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凸显,成为塑造新中国多元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在新中国时期被明确提出,其形式和内涵不断得到深化,不仅对新中... 二十世纪,少数民族在参与全民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努力中使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凸显,成为塑造新中国多元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在新中国时期被明确提出,其形式和内涵不断得到深化,不仅对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进行了形象表述,而且成为国画改造和油画民族化道路上重要的灵感来源和精神载体。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时期、特别是毛泽东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力图探究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在塑造新中国多元融合的国家形象方面所发挥的政治意义和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少数民族题材 大团结 国家形象 多元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5
15
作者 于春洋 陈奥博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4,共7页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理解历史中形成的作为超大规模共同体的中国的底层秩序提供了分析框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新时代维护这一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底层秩序提供了解决方案。分析表明,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身份...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理解历史中形成的作为超大规模共同体的中国的底层秩序提供了分析框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新时代维护这一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底层秩序提供了解决方案。分析表明,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身份、族际关系和认同对象三个维度提供了极富价值的解释力,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与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承认多元、包容差异、互守尊严原则,以推进“观念中华民族”向“实体中华民族”转变为目标,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外围与内生两个向度的中华民族建设方略,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建设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以来的三种民族国家设想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希恩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8,共6页
建立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共同追求。单一的汉族国家、各民族同化为一的国家和复合型的多元一体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三种民族国家设想。这些设想的提出及实践基本呈现的是一种顺序递进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在构建自己... 建立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共同追求。单一的汉族国家、各民族同化为一的国家和复合型的多元一体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三种民族国家设想。这些设想的提出及实践基本呈现的是一种顺序递进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在构建自己民族国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就民族国家的"民族"而言,两个层次、"多元一体"是一种普遍存在。试图将两个层次的民族单一化或同一化是失败的民族国家构想;而尊重民族多样性的存在,在保留"多元"的前提下打造国家民族"一体化"才是合乎规律的追求。在民族国家建设问题上,复合型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对同质化的超越,也是对民族主义错误理想的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族国家 民族同化 多元一体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理论 被引量:10
17
作者 金炳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5-10,共6页
邓小平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理论论述很多。其中,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是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前提;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意志等论述,则是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重要... 邓小平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理论论述很多。其中,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是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前提;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意志等论述,则是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重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 民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入宪:概念由来、规范释义与重大意义 被引量:24
18
作者 熊文钊 王楚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61,共9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概念,业已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接受与认同。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宪法范畴而载入其中。值此重大宪法时刻,以...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概念,业已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接受与认同。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宪法范畴而载入其中。值此重大宪法时刻,以宪法与民族法学的研究视野和分析方法,阐发"中华民族"入宪的三个重要议题。就"中华民族"概念的由来而言,民族主义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支柱,创造了民族与民族国家的新秩序,这是"中华民族"概念提出的现实背景。顺应这一时代变化,"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在促进民族解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确立振兴中华民族目标等方面奠定了宪法基础;就"中华民族"概念的规范释义而言,"中华民族"入宪后的整体民族观可具体阐释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了更高层次的国家民族,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并不遮蔽各民族的本体性,其中,"中华民族"的宪法地位可定性为中国的"国家民族";就"中华民族"入宪的重大意义而言,"中华民族"入宪在实现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与国家的目标任务的高度契合、形成最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宪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民族”入宪 整体民族观 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宪法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多元一体”语言政策发展概述 被引量:4
19
作者 沈海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51,共8页
语言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利益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繁荣,经济的持续以及政治的稳定,因此,对于语言发展的政策性干预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对于语言使用的控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从... 语言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利益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繁荣,经济的持续以及政治的稳定,因此,对于语言发展的政策性干预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对于语言使用的控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从世界范围看,因时间、空间以及民族的不同,各国语言政策不尽相同,但是都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多样性的语言政策,保持了多种语言教育的平衡性,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存续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语言政策 多元一体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保全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94,共11页
西方的民族建构先后经历了“臣民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阶段,这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有助于在中西比较中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 西方的民族建构先后经历了“臣民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阶段,这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有助于在中西比较中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近代中国的“国民”概念起初具有指称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内涵,此后转化为描述权利义务关系的个体身份概念。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益觉醒的国民逐渐以“中华民族”为符号和载体聚合为一个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时期相继对国民进行“人民化”及“公民化”的根本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属性。发展至今,“国民共同体”与“多元一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属性,也由此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民族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 国民共同体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