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MnO_4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对太湖高藻水DON去除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谦 刘晓冬 邓非凡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527-532,共6页
利用小试试验研究了KMnO_4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对模拟太湖高藻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去除效能,并通过分子量分布测定、双向电泳等手段初步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KMnO_4浓度为1.00 mg/L,预氧化时间为30 min,PAC浓度为20 mg/L... 利用小试试验研究了KMnO_4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对模拟太湖高藻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去除效能,并通过分子量分布测定、双向电泳等手段初步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KMnO_4浓度为1.00 mg/L,预氧化时间为30 min,PAC浓度为20 mg/L时,对DON去除率为36.0%,浊度去除率和藻细胞去除率分别为88.3%、93.0%。KMnO_4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可作为水源水高藻爆发时去除DON的应急处理预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nO4预氧化 混凝沉淀 溶解性有机氮(don) 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鸡粪来源溶解有机氮在天然海水中不同降解阶段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组分结构特征
2
作者 曾翠 李克强 +3 位作者 张现盛 赵婧 所芳屹 王修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5-690,共16页
陆源溶解有机氮(DON)是近海环境中的重要氮来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自身生物可利用性、组分和结构有关。如何表征DON在天然海水老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结构特征是难点。以畜禽养殖鸡粪作为DON来源,通过1年的天然海水... 陆源溶解有机氮(DON)是近海环境中的重要氮来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自身生物可利用性、组分和结构有关。如何表征DON在天然海水老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结构特征是难点。以畜禽养殖鸡粪作为DON来源,通过1年的天然海水自然降解实验,测定和表征了不同降解阶段DON的理化参数和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按培养时间划分的生物可利用组分(BDON)中,易利用组分(LBDON,0~12 d)、半易利用组分(HLBDON,12~80 d)和难利用组分(RBDON,80~365 d)占比分别为51.41%、31.79%和2.63%。其中,LBDON和HLBDON主要是三维荧光色氨酸T组分和土壤富里酸D组分,结构上主要是胺基官能团;RBDON主要是可见光富里酸C1组分,主要包括胺基、羟基、芳基和羧基/酯基等官能团;而惰性组分(RDON)主要是三维荧光紫外区富里酸A组分和类腐殖酸E组分,结构上主要包括炔基、芳基和羧基/酯基等。RDON较BDON在芳香性、疏水性和腐殖化指数上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了89.8%、86.5%和39.2%。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中陆源DON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氮(don) 生物可利用性 组分结构特征 陆源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64
3
作者 卢萍 单玉华 +1 位作者 杨林章 韩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6-741,共6页
研究了麦秆不同方式还田、施用无机氮肥及不同移栽时间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土壤溶液中DOC浓度在淹水初期明显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添加麦秆这一有机物料,在水稻生长期前... 研究了麦秆不同方式还田、施用无机氮肥及不同移栽时间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土壤溶液中DOC浓度在淹水初期明显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添加麦秆这一有机物料,在水稻生长期前2个月内显著提高了DOC,对DON在一段时间内也表现出促进作用,其后差异不显著。施用无机氮肥降低了土壤溶液中DOC、DON浓度。DON的浓度与施肥量呈负相关。水稻推迟移栽,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氮肥 稻田 溶解性有机碳(DOC) 溶解性有机氮(d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氮素的淋溶形态及数量 被引量:41
4
作者 高忠霞 杨学云 +2 位作者 周建斌 王祥 王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24-1632,共9页
利用大型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年生长周期内塿土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期间土壤淋溶的氮素以硝态氮(NO3--N)为主,溶解性有机氮(DON)次之,铵态氮(NH4+-N)最低,占淋失总氮的比例平... 利用大型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年生长周期内塿土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期间土壤淋溶的氮素以硝态氮(NO3--N)为主,溶解性有机氮(DON)次之,铵态氮(NH4+-N)最低,占淋失总氮的比例平均分别为72.1%、26.2%和1.7%,说明除NO3--N外,DON也是不可忽视的土壤氮素淋失形态。与施氮磷化肥(NP)相比,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NPM)明显降低了淋溶到100 cm深度土层的氮量;在小麦-玉米生长期间,NPM处理NO3--N、DON和NH4+-N的累积淋溶量比NP处理分别降低了64.4%、42.9%和54.8%,这与配施有机肥后提高了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有关,说明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氮素的淋溶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施肥 氮素淋溶 溶解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DOM的来源、特性及流动 被引量:60
5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4 位作者 陈光水 陈银秀 于占源 董彬 刘东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47-558,共12页
可溶性有机物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 ;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流动及干扰对 DOM动态影响等... 可溶性有机物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 ;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流动及干扰对 DOM动态影响等。已有研究表明 DOM在森林生态系统 C、N、P循环、成土作用、污染物迁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今后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研究应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 )确定森林生态系统中 DOM源和汇 ;(2 )评价森林水文条件对 DOM释放与存留的调节作用 ;(3)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影响 ;(4)可溶性有机氮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可溶性有机磷 (DissolvedOrganic Phosphorus)动态与可溶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动态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物质 森林生态系统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中有机氮沿程转化规律与生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文艺 夏绍凤 +2 位作者 董清玉 张仲敏 韩晓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4-238,共5页
为揭示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中有机氮沿程转化规律及其微生物特性,优化滤池的设计与运行,以有机氮废水为处理对象,在水力负荷0.329~0.505m3/(m2·h)、气水比4-5:1、沿程DO3.0~5.85mg/L、不加任何有机碳源的情况下,研究氮元素沿程转... 为揭示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中有机氮沿程转化规律及其微生物特性,优化滤池的设计与运行,以有机氮废水为处理对象,在水力负荷0.329~0.505m3/(m2·h)、气水比4-5:1、沿程DO3.0~5.85mg/L、不加任何有机碳源的情况下,研究氮元素沿程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内有机氮氨化与硝化同步进行,90%以上的溶解性有机氮(DON)转化为NO3-N;滤池沿程各段对于TKN的降解进程(TKN→NH3-N)与NH3-N的硝化进程(NH3-N→NO2--N→NO3--N)一致;微生物总量沿水流方向呈逐渐递减趋势;生物耗氧速率(OUR)沿程逐渐减小,OUR数量级为101mg/(g·h)。该研究可为硝化滤池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滤池运行参数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生物滤池 溶解性有机氮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生物耗氧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源型溶解性有机氮的产生及不同时期藻类有机物的特性 被引量:18
7
作者 古励 郭显强 +2 位作者 丁昌龙 何强 单志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45-2753,共9页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全生命周期中氮的转化过程以及藻类有机物的性质,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氮(DON)在藻类生长周期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藻细胞在其生长初期释放量小于0.05mg DON/107cells,衰亡期释放能力约为0.40mg DON/107cells;胞外...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全生命周期中氮的转化过程以及藻类有机物的性质,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氮(DON)在藻类生长周期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藻细胞在其生长初期释放量小于0.05mg DON/107cells,衰亡期释放能力约为0.40mg DON/107cells;胞外有机物(EOM)中分子量分布在对数期和衰亡期以<1k Da和>100k Da为主,稳定期以<30k Da为主;胞内有机物(IOM)的分子量分布随藻的生长变化较小,集中在<1k Da和>100k Da范围内.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EOM中荧光物质主要为类腐植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而IOM主要由类芳香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氮转化 溶解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74
8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冯宗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99-1305,共7页
通过在福建省来舟林场对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地土壤DOC和DON含量逐渐下降,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 通过在福建省来舟林场对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地土壤DOC和DON含量逐渐下降,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9%和87.1%、第2代杉木林的90.6%和96.9%,在10~2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0.2%和81.5%、第2代杉木林的81.8%和90.0%。在不同林地和土层内土壤DOC含量之间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DON含量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与DOM一致,随着杉木连栽,土壤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1%、60.4%、68.1%和44.3%,是第2代杉木林的84.6%、68.5%、74.4%和58.7%;在10~2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74.0%、53.4%、57.6%和54.6%,是第2代杉木林的94.8%、59.5%、74.3%和65.5%。经相关性分析,在各土层内土壤DOC和DON含量与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有机氮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崔晓宇 王少坡 +3 位作者 于静洁 郑剑锋 邱春生 孙力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5,21,共6页
污水排放标准的提高和含氮有机物引起的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使得水中有机氮污染物的去除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介绍了水中有机氮的来源、组成、转化及其危害,从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和物化法这4个角度论述了去除有机氮的技术... 污水排放标准的提高和含氮有机物引起的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使得水中有机氮污染物的去除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介绍了水中有机氮的来源、组成、转化及其危害,从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和物化法这4个角度论述了去除有机氮的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 处理方法 转化 溶解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对雷竹林渗漏水中可溶性有机碳、氮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裴裴 吴家森 +2 位作者 郑小龙 姜培坤 吴建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3-1310,共8页
【目的】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f.preveynalis)是一种在我国亚热带地区被广泛引种栽培的优良笋用竹。为了提高竹笋产量,农民不合理地大量施用化肥,已造成土壤盐化、酸化,地力破坏,导致土壤磷钾大量残留,特别是氮磷的大量流失已造... 【目的】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f.preveynalis)是一种在我国亚热带地区被广泛引种栽培的优良笋用竹。为了提高竹笋产量,农民不合理地大量施用化肥,已造成土壤盐化、酸化,地力破坏,导致土壤磷钾大量残留,特别是氮磷的大量流失已造成了周边水体严重污染。虽然土壤DOC和DON在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部分。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全年动态监测雷竹林渗漏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变化,探明减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减少雷竹林氮渗漏淋失负荷的作用,以便为解决雷竹生产上的面源污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为对照(CK)、常规施肥(CF)、减量有机肥(DO)、减量无机肥(DI)和减量有机无机肥(DOI),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100 m2。试验于5月18日、9月7日、11月9日分别施用肥料总量的40%、30%和30%,施肥后均进行浅翻,深度5 cm左右。【结果】不同施肥雷竹林中DOC及DON平均浓度为33.7~45.5 mg/L和6.6~12.6 mg/L,DOC和DON的渗漏流失负荷为84.5~138.2 kg/hm2和17.2~46.3 kg/hm2。DOC渗漏流失负荷大小顺序为常规施肥(138.2 kg/hm2)】减量有机肥(133.7 kg/hm2)】减量无机肥(120.9 kg/hm2)】不施肥(99.8 kg/hm2)】减量有机无机肥(84.5 kg/hm2),而DON渗漏流失负荷大小顺序为减量有机肥(46.3 kg/hm2)】常规施肥(35.3 kg/hm2)】减量有机无机肥(34.8 kg/hm2)】减量无机肥(31.1 kg/hm2)】不施肥(17.2 kg/hm2)。渗漏水中DOC(mg/L)与DON(mg/L)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大幅减少化肥和有机肥用量,并推广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不仅维持了雷竹竹笋的较高产量,还能减少土壤养分损失,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是雷竹合理施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氮 降雨 流失负荷 渗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中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卤乙腈的质量浓度分布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乃云 赵璐 楚文海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1-255,共5页
调查了采用预氯化消毒工艺的某自来水厂不同工艺单元出水(沉淀出水、过滤出水和出厂水)中3种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卤乙腈(HANs):二氯乙腈(DCAN)、溴氯乙腈(BCAN)、二溴乙腈(DBAN)的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关系.研究发现,三种HANs的质... 调查了采用预氯化消毒工艺的某自来水厂不同工艺单元出水(沉淀出水、过滤出水和出厂水)中3种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卤乙腈(HANs):二氯乙腈(DCAN)、溴氯乙腈(BCAN)、二溴乙腈(DBAN)的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关系.研究发现,三种HANs的质量浓度水平在夏季和初秋时节最高,BCAN与DBAN的质量浓度还受到原水中Br-质量浓度的影响.沉淀和过滤出水中DCAN质量浓度与溶解性有机氮DON值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沉淀水:R2=0.893;过滤水:R2=0.892),与DOC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显.BCAN、DBAN质量浓度与DON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与DOC之间未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咸潮期HANs的溴分布系数相对较高,对咸潮期溴代N-DBPs的控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消毒副产物 卤乙腈 质量浓度分布 溶解性 有机氮 溴分布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以永安江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艳平 王圣瑞 +2 位作者 赵海超 张莉 张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9-1197,共9页
利用紫外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湖泊水质影响。结果表明:(1)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浓度在0.25~1.39mg·L^(-1)之间,从河流到湖内以夏秋两季DON... 利用紫外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湖泊水质影响。结果表明:(1)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浓度在0.25~1.39mg·L^(-1)之间,从河流到湖内以夏秋两季DON浓度较高;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负荷量在0.48~2.34t之间,其中以夏季DON负荷量最高,表明经由入湖河流输入洱海的DON对洱海水质影响潜在风险较大,尤其夏季明显。(2)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的DON组成主要以类腐殖质物质为主,永安江沿程到湖内衰解特征明显且生物有效性为15.27%,而类蛋白和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则出现不同程度累积,累积率分别为42.00%和20.68%;DON组分的分子腐殖化程度经由永安江到洱海湖内呈渐降趋势且降低了14.97%。同时,分子芳香环取代基从以脂肪链为主逐渐向以羰基、羧基、羟基、酯类为主转变,尤其在夏季表现明显。(3)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组成特征参数(P_((Ⅲ+Ⅴ,n))/P_((Ⅰ+Ⅱ,n))和A_(253)/A_(203)值)与其不同形态氮含量显著相关(R^2=0.64~0.74,P<0.1,P<0.05),即永安江输入洱海DON结构影响其生物有效性;水-陆界面DON不同结构特征参数与水质呈显著正相关(R=0.82~0.96,p<0.05,p<0.01),表明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入湖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对洱海水污染有一定贡献,尤其在夏季受陆源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时,影响更为突出;由此可见,洱海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入湖DON组成结构变化(如P_((Ⅲ+Ⅴ,n))/P_((Ⅰ+Ⅱ,n)),A_(253)/A_(203))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洱海水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水-陆界面 溶解性有机氮 生物有效性 荧光区域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系统溶解性有机态氮淋滤损失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卢小慧 李奇龙 乔骁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3期3265-3268,3275,共5页
农田土壤氮素的淋溶影响农田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演变,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过程。农业系统中传统观念认为氮渗漏由硝酸盐控制。过去人们认为土壤淋失过程中,进入水中的主要是无机态氮,计算氮均衡时经常忽视有机态氮。但是近年来人们... 农田土壤氮素的淋溶影响农田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演变,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过程。农业系统中传统观念认为氮渗漏由硝酸盐控制。过去人们认为土壤淋失过程中,进入水中的主要是无机态氮,计算氮均衡时经常忽视有机态氮。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土壤有机态氮淋失现象可能比无机态氮淋失更为严重,有机态氮渗漏进入河流和饮用水源地导致富营养化和酸化,对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风险。从有机态氮的分类和定义、收集溶解性有机态氮(DON)的方法及其提取方法、对农业系统有机态氮淋滤损失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进行了评述,阐明了农业系统中影响有机态氮淋滤损失的因素,以及它将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风险的程度。如何定量研究农业系统DON淋滤损失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态氮(don) 淋滤损失 农业系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阶段及环境因子对东海原甲藻氨基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静雅 赖海燕 +1 位作者 徐宁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3,共7页
以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以及温度、光照和氮源对其氨基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氮条件下东海原甲藻显示较高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在15-30℃温度范围均检测出氨基酸氧化酶活性,较低温度... 以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以及温度、光照和氮源对其氨基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氮条件下东海原甲藻显示较高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在15-30℃温度范围均检测出氨基酸氧化酶活性,较低温度下(15-20℃)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高温处理组(25-30℃)(p<0.05),其中20℃时的酶活最高。在50-100μmol/(m2.s)的光强下,氨基酸氧化酶活性较高(0.38-0.47 fmol/(h.cell)),而在2μmol/(m2.s)的低光强下,虽然酶活受到显著抑制,但仍达到0.28 fmol/(h.cell)。氮源组成对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以丙氨酸为唯一氮源时的酶活最高(0.44fmol/(h.cell)),NH4++丙氨酸为氮源时的酶活最低(0.22 fmol/(h.cell))。研究显示,光照、温度和氮源是东海原甲藻氨基酸氧化酶活性的关键调控因子。东海原甲藻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游离氨基酸,而且适应较广的温度和较低的光照条件,这可能是东海原甲藻赤潮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溶解游离氨基酸 可溶性有机氮 氨基酸氧化酶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对氮素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滕颖 孔凡靖 +4 位作者 陈玉成 陈思扬 熊海灵 朱康文 杨志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81-88,共8页
为了探索农田氮素淋失低风险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该研究收集了331个有效农田有机肥化肥配施数据对,分析了施肥总量、施肥结构(有机肥替代比)、施肥时间(基追施)、有机肥种类等因素对氮素淋失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 为了探索农田氮素淋失低风险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该研究收集了331个有效农田有机肥化肥配施数据对,分析了施肥总量、施肥结构(有机肥替代比)、施肥时间(基追施)、有机肥种类等因素对氮素淋失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中氮素总量较低时(N<200 kg/hm^(2)),农田总氮(Total Nitrogen,TN)、硝态氮(NO_(3)^(-)-N)淋失分别减少36.77%、65.05%;有机肥替代比高于70%,虽然可减少TN淋失(39.64%),但增加了溶解性有机氮(DON)淋失的风险(15.78%),尤其是动物型有机肥替代化肥使DON淋失增加26.31%;氮肥基施可显著降低TN、NO_(3)^(-)-N淋失(43.58%、70.51%,P<0.05)。碱性旱地土壤上有机肥配施化肥可有效抑制TN、NO_(3)^(-)-N淋失,但增加了26.63%~42.95%的DON淋失。旱地氮素淋失以NO_(3)^(-)-N为主,且淋失系数高于水田,提高有机肥替代比可以大幅降低旱地氮素淋失,但增强了DON淋失。因子重要性分析表明:有机肥替代比对TN淋失影响占主导作用,而施氮水平对NO_(3)^(-)-N、DON淋失影响更为重要。因此,低施氮量、高替代比动物型有机肥可有效减少碱性旱地土壤氮素淋失。研究结果可为有机肥配施化肥的农田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氮素 淋失 有机肥 d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滨海区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溶解性有机氮的组成与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吉恒宽 吴月颖 +3 位作者 符佩娇 解钰 吴蔚东 吴治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535,共11页
溶解态有机氮(DON)是土壤中活跃的氮库,其生态环境行为与它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密切相关。为评估热带滨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粒径中土壤溶解性有机氮组成特征的影响,从水稻田、橡胶园、菜园和果园采集土壤样品,通过一系列微滤和... 溶解态有机氮(DON)是土壤中活跃的氮库,其生态环境行为与它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密切相关。为评估热带滨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粒径中土壤溶解性有机氮组成特征的影响,从水稻田、橡胶园、菜园和果园采集土壤样品,通过一系列微滤和超滤(0.7,0.45,0.2,0.1μm,100,10,1 kDa)对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分级,并使用连续流动分析仪、三维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滤液中溶解态有机氮、无机氮的含量及荧光组分和有机官能团特征。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值的范围为5.25-10.88 mg·kg^-1,其大小顺序为水稻>菜园>果树>橡胶,且DON与溶解性总氮(DTN)的比值范围为26.08%-67.11%,其中橡胶土最高,水稻土最低;不同粒径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N主要集中在<100 kDa的粒径中,其值范围为4.85-9.48 mg·kg^-1,占全量的85.89%-92.41%。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及平行因子分析表明,4种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含有两种类腐殖质组分及一种类蛋白质组分,且以类腐殖质组分为主,占比54.00%-77.67%;类蛋白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敏感,且随着粒径的减小,类蛋白组分占比增加,在<1 kDa组分中比例最高。红外光谱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主要在6个位置有相似的吸收峰,包含3410 cm^-1、1636 cm^-1、1402 cm^-1、1138-1035 cm^-1、673 cm^-1、602 cm^-1,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各吸收峰的透光度不同,强度最大的吸收来自游离的胺类N-H伸缩振动;水稻、菜园土壤DON芳香物质含量较高,结构较复杂。了解DON的组成与粒径分布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对进一步研究其生态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滨海区 溶解性有机氮 土地利用类型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态氨基酸对羊角月牙藻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翟天恩 霍守亮 +2 位作者 张靖天 席北斗 肖喆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348-356,共9页
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试验,以6种个体氨基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为唯一氮源,采用一次性培养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研究羊角月牙藻对不同种类个体氨基酸和不同浓度混合氨基酸的利用潜能。结果表明:藻细胞... 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试验,以6种个体氨基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为唯一氮源,采用一次性培养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研究羊角月牙藻对不同种类个体氨基酸和不同浓度混合氨基酸的利用潜能。结果表明: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氨基酸增加水体中氨基酸浓度,同时,藻类可迅速并直接利用多种游离态氨基酸快速生长。氨基酸浓度在培养周期的前2天减少90%以上,藻细胞数在第6~8天达到最大,说明藻细胞的生长滞后于游离氨基酸浓度的下降;在个体氨基酸试验中,藻细胞对氨基酸的利用程度为精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在混合氨基酸试验中,藻细胞的比增殖速率明显高于个体氨基酸试验组,且随混合氨基酸浓度的增加,最大藻细胞生物量增加;羊角月牙藻在利用个体氨基酸的同时也会释放其他种类的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和甘氨酸的释放浓度最大。羊角月牙藻在无机氮缺乏情况下,能迅速利用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态氨基酸 溶解性有机氮 羊角月牙藻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工艺中溶解性有机氮的分子转化与生物有效性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成龙 赵凌云 +4 位作者 段冰 崔贤 刘彩风 胡海冬 任洪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10-1619,共10页
本研究探究了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沿程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分布及其分子转化规律,并运用多种方法表征了各单元污水DON的生物有效性特征.结果表明,DON浓度由进水(5.3±0.3)mg/L沿厌氧池、缺氧池分别下降至(2.0±0.1),(... 本研究探究了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沿程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分布及其分子转化规律,并运用多种方法表征了各单元污水DON的生物有效性特征.结果表明,DON浓度由进水(5.3±0.3)mg/L沿厌氧池、缺氧池分别下降至(2.0±0.1),(1.8±0.2)mg/L,而有意思的是好氧池中DON浓度反而升高至(1.9±0.1)mg/L,去除率竟为(-5.6±0.6)%.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分析DON分子组成特征显示,各单元活性DON分子(H/C≥1.5)占比为:厌氧池(38%)<缺氧池(41%)<好氧池(42%),表明好氧池出水DON最不稳定,易被受纳水体中藻类微生物摄取利用.同时在各单元产生的DON分子中,以蛋白/氨基糖类化合物为特征的微生物源DON占比沿程上升,由厌氧池24.77%分别上升至缺氧池29.12%、好氧池33.11%,表明微生物源DON分子是导致好氧池出水DON生物有效性升高的原因.进一步地,采用藻类生物测定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沿程DON生物有效性,分别为(33.2±3.0)%、(34.9±7.0)%和(42.1±4.0)%,该结果证实了FT-ICR-MS的测定结论.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相比于厌氧池和缺氧池,温度对好氧池DON分子组成具有显著影响,且冬季好氧池出水DON生物有效性(49.3%±2%)高于夏季(42.1%±4.0%).因此,冬季好氧池出水DON具有更高的富营养化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氮(don) 生物有效性 A/A/O工艺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 分子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溶解有机氮输出特征与迁移路径研究——以凤羽河流域为例
19
作者 刘新茹 杜新忠 +1 位作者 雷秋良 刘宏斌 《中国环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1期309-316,共8页
为研究流域溶解性有机氮的输出特征,在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凤羽河流域出口进行了水质水量连续监测,收集了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的逐日水量监测数据和777个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了LOADEST负荷估算方法和基流分割方法研... 为研究流域溶解性有机氮的输出特征,在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凤羽河流域出口进行了水质水量连续监测,收集了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的逐日水量监测数据和777个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了LOADEST负荷估算方法和基流分割方法研究了凤羽河流域DON输出特征与水文迁移路径.结果表明:(1)汛期与非汛期降雨量的变化对流域DON负荷的输出变化影响显著;(2) LOADEST负荷估算结果表明8月份DON负荷流失最多,达到3110.6kg,其次分别为9和7月,约2604.9和2540.2kg,表明汛期为DON负荷流失的关键期;(3)基流分割结果表明基流输出DON占流域DON总负荷的60.0%~96.0%,从而表明2011~2013年凤羽河流域DON的流失途径主要是基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氮(don) 凤羽河流域 面源污染 LOADEST 基流分割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CO_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可溶性氮的影响
20
作者 刘芙蓉 张咏梅 邓书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2-660,共9页
采用全自动微气候控制的"人工模拟气候实验系统"研究了增温和CO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总氮(TSN)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种植油松苗... 采用全自动微气候控制的"人工模拟气候实验系统"研究了增温和CO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总氮(TSN)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种植油松苗木组,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NO_3^--N含量,不同处理0—15 cm土层NO_3^--N含量均显著小于15—30 cm层;而在未种树组,增温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含量,0—15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高于15—30 cm层,这表明增温促进了油松苗对NO_3^--N的吸收。2在种植油松苗木组,增温(ET)、增CO_2(EC)及两者的共同作用(ETC)均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DON和TSN含量;在未种树组,ET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FAA、DON和TSN含量,EC和ETC对NH_4^+、FAA、DON和TSN含量具有微弱影响或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处理0—15cm层土壤NH_4^+-N、FAA、DON和TSN的含量显著大于15—30 cm层。3种植油松苗木组土壤NO_3^--N、NH_4^+-N、FAA、DON和TSN含量均显著低于未种树组,这是由植物对氮素的吸收消耗造成的。研究结果表明,EC、ETC主要通过植物根系作用促进了NH_4^+-N、DON和TSN含量增加,而ET处理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来促进NH_4^+-N、FAA、DON和TSN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增CO2 硝态氮 铵态氮 游离氨基酸 可溶性有机氮 可溶性总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