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centrations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forest floors of two plantations (Castanopsis kawakamii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Jiang-shan GUO Jian-fen +1 位作者 CHEN Guang-shui QIAN We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The concentrations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DOC in forest floors of monoculture plantations of Castanopsis kawakamii an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were assessed in Sanming, Fujian, China (26°11′30... The concentrations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DOC in forest floors of monoculture plantations of Castanopsis kawakamii an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were assessed in Sanming, Fujian, China (26°11′30″N, 117°26′00″E). Forest floor samples were taken in January, April, July and October in 2002 and divided into undecomposed material (horizon Oi), partially decomposed organic material (horizon Oe), and fully decomposed organic material (horizon Oa). Upon collection. DOC concentrations of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a High Temperature TO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DOC concentration of Chinese fir (1341.7 mg·kg^-1) in the forest floo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astanopsis kawakamii ( 1178.9 mg·kg^-1). Difference in DOC concentrations was observed among three horizons of the forest floor. DOC concentration of forest floor in the two forests was the highest in horizon Oe. Seasonal trends of DOC concentrations in different horizons of forest floors were similar and the maximal value occurred in autumn (or winter). The concentration and temporal change of DOC in studied forests we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in moisture, temperatur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quantity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forest fl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Seasonal dynamics Forest floor Castanopsis kawakamii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atter in the forest flo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from Schima superba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s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18
2
作者 GUOJian-fen YANGYu-sheng +1 位作者 CHENGuang-shui LINPe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9-22,i002,共5页
Despite growing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in forest nutrient cycling, their monthly concentration dynamics in forest ecosystems, especially in subtrop... Despite growing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in forest nutrient cycling, their monthly concentration dynamics in forest ecosystems, especially in subtropical forests only were little know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s and monthly dynamics of DOC and DON in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for two planta- tions of Schima superba (SS) an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CF) in Jianou, Fujian, China. Samples of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ere collected on a rain event base from January 2002 to December 2002. Upon collection, all wat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DOC, NO3 -N, NH4 -N and total dissolved N (TDN). DON was calculated by subtracting NO3 -N and NH4 -N from TDN. The results - + - + show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had a mean DOC concentration of 1.7 mg·L-1 and DON concentration of 0.13 mg·L-1. The mean DOC and DON concentrations in throughfall were 11.2 and 0.24 mg·L-1 in the SS and 10.3 and 0.19 mg·L-1 in the CF respectively. Stemflow DOC and DON concentrations in the CF (19.1 and 0.66 mg·L-1 respectivel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S (17.6 and 0.48 mg·L-1 respectively). No clear monthly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DOC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in our study, while DON concentration in precipita- tion tended to be higher in summer or autumn. The monthly variations of DON concentrations were very similar in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at both forests, showing an increa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ainy season in March. In contrast, monthly changes of the DOC concentrations in throughfall of the SS and CF were different to those in stemflow. Throughfall DOC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from February to April, while relatively higher DOC concentrations in stemflow were found during September-November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STEMFLOW Schima superba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土壤溶液采样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紫外吸收光谱直接测定探讨 被引量:30
3
作者 罗小三 仓龙 +2 位作者 郝秀珍 李连祯 周东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3-947,共5页
首次采用管壁过滤孔径为微米级(0.1~O.3 μm)的水处理用多孔聚丙烯(腈)空心纤维细管,与注射器或真空管相连,自制成土壤溶液采样器,将空心纤维管埋置或插入土壤中抽取层面土壤溶液,所得溶液无须过滤即可进行各种理化分析和测定,且可连... 首次采用管壁过滤孔径为微米级(0.1~O.3 μm)的水处理用多孔聚丙烯(腈)空心纤维细管,与注射器或真空管相连,自制成土壤溶液采样器,将空心纤维管埋置或插入土壤中抽取层面土壤溶液,所得溶液无须过滤即可进行各种理化分析和测定,且可连续采样,提出了一种价廉实用的原位土壤溶液取样方法.并根据可溶性有机碳(DOC)在紫外光区的吸收特征,将土壤溶液在254 nm波长处的吸光度(UVA254)与DOC浓度(TOC仪法)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DOC=38.84×UVA254,n=37,R2=O.82),即直接测定土壤溶液的UVA254,再乘以系数38.84可以估算DOC浓度.与复杂的氧化-比色和昂贵的TOC仪测定法对比,UVA254能快速便捷地估计土壤溶液中DOC的浓度.UVA254也适用于水体DOC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土壤溶液采样器 可溶性有机碳(doc) 紫外分光光度法 UVA25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两种品系坛紫菜DOC分泌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权伟 应苗苗 +2 位作者 王怡娟 周庆澔 许曹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0-306,共7页
为明确坛紫菜Porphyry haifanesis在生长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的分泌特性,以两种品系"洞头本地菜"和"浙东1号"的坛紫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光照(1500、2000、3800 Lx)和黑暗条件下的室内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养殖水体中... 为明确坛紫菜Porphyry haifanesis在生长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的分泌特性,以两种品系"洞头本地菜"和"浙东1号"的坛紫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光照(1500、2000、3800 Lx)和黑暗条件下的室内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养殖水体中DOC、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变化,对DOC分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2800 Lx下,两种品系的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光照2h时达最高;在光照6 h条件下,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2000 Lx时最高;随着黑暗时间的延长,两种品系坛紫菜的DOC分泌速率、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均逐渐下降,黑暗2h时,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洞头本地菜"最高达66.09%,"浙东1号"最高达75.04%;光照条件下,两种品系坛紫菜DOC的分泌与碳同化的同步性较弱,而黑暗条件下,DOC的分泌与DIC的释放同步性较强;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浙东1号"坛紫菜DOC分泌基本未表现出滞后效应,"洞头本地菜"坛紫菜DOC分泌在光照6 h后表现出微弱的滞后效应。研究表明,坛紫菜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均会向水体中分泌DOC,提高海水中的DOC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溶解有机碳 溶解无机碳 分泌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季节雨林土壤DOC与DN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文君 沙丽清 +4 位作者 张一平 宋清海 刘运通 邓云 邓晓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4-41,共8页
为探明热带季节雨林土壤溶解态有机碳(DOC)、溶解态氮(DN)的时空动态及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酸度的关系,本研究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开展了土壤剖面DOC和DN含量的研究,在同一自然年度,在雾凉季(1月),干季(3月),雨季前期(5月... 为探明热带季节雨林土壤溶解态有机碳(DOC)、溶解态氮(DN)的时空动态及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酸度的关系,本研究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开展了土壤剖面DOC和DN含量的研究,在同一自然年度,在雾凉季(1月),干季(3月),雨季前期(5月),雨季中期(8月),雨季后期(10月),按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DOC和DN含量、土壤温、湿度和酸度。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土壤DOC和DN含量在0~60 cm随深度增加而逐层递减,在60~100 cm则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总体表现为表层DOC和DN含量较深层土壤含量高的剖面特征。热带季节雨林各层土壤的DOC和DN的季节动态并不完全一致,呈雨季中后期高,干季低的季节特征。即DOC含量季节差异显著的土层为0~20和20~40 cm,而DN含量仅在0~20 cm土层季节差异显著;土壤温湿度与DOC和DN的关系存在着层间差异,即0~20和20~40 cm土壤DOC的含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40 cm的DOC含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20和80~100 cm土层的DN含量与土壤湿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仅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与D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热带季节雨林土壤DOC和DN的含量与土壤酸度的关系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各层土壤的DOC和DN对温、湿度和酸度的反馈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碳 溶解态氮 土壤剖面 影响因子 热带季节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欣 马建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83-1184,1199,共3页
以东北某市饮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悬浮培养测定法,讨论了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测定中降解动力学特性,得出在28 d测定中,BDOC的降解动力学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BDOC1=BDOCu(1-10^(-0.07449t)), 降解常数k=0.074 49 d-1.试验研... 以东北某市饮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悬浮培养测定法,讨论了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测定中降解动力学特性,得出在28 d测定中,BDOC的降解动力学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BDOC1=BDOCu(1-10^(-0.07449t)), 降解常数k=0.074 49 d-1.试验研究表明:BDOC3约占BDOC28总量的40.22%,以测定BDOC3代替测定BDOC28 是可行的.试验还证明了UV254与DOC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和,求解出了相关方程为DOC= 15UV254+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水电开发下黄河上游龙-刘河段DOC时空分布特征及通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巍 王嘉玮 +3 位作者 刘挺 王浩 李琛 周孝德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4,共9页
针对梯级水电开发影响下河流生源物质循环的科学问题,选取黄河上游梯级开发河段(龙羊峡-刘家峡段,共5个水库)为研究区域,以溶解性有机碳(DOC)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采样监测方法分析DOC以及理化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基于静态箱式算法... 针对梯级水电开发影响下河流生源物质循环的科学问题,选取黄河上游梯级开发河段(龙羊峡-刘家峡段,共5个水库)为研究区域,以溶解性有机碳(DOC)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采样监测方法分析DOC以及理化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基于静态箱式算法模型估算各水库DOC的输移通量。结果表明:DOC及常规理化指标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DOC浓度呈现汛期(5.37~7.00 mg/L)高于非汛期(2.90~5.56 mg/L)的特征,汛期由于水库出现垂向水温分层现象,DOC在沿水深垂直方向上呈波动变化。在采样年里,龙羊峡-刘家峡段DOC的年输入通量为258.53 kt,年输出通量为192.23 kt,拦截率为25.6%,具有拦截效应的水库为龙羊峡、公伯峡和刘家峡,其余水库为输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输移通量 梯级水电开发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溶液灌溉和苜蓿间作消减黄土区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研究
8
作者 代洪伟 丁艳宏 +4 位作者 高晓东 李昌见 任敏 宋小林 赵西宁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3,共13页
近年来,黄土区苹果园由于氮肥使用不当,导致土壤中硝酸盐的大量累积,将严重威胁土壤生态安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入和深根系豆科作物间作是消减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潜在可行途径,但其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 近年来,黄土区苹果园由于氮肥使用不当,导致土壤中硝酸盐的大量累积,将严重威胁土壤生态安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入和深根系豆科作物间作是消减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潜在可行途径,但其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目前较薄弱。为此,本研究在渭北黄土区苹果园中设置了灌溉DOC溶液(D)、苜蓿间作(M)、灌溉DOC溶液+苜蓿间作(D+M)以及对照(CK)四个处理,测定0~600 cm土层硝酸盐、DOC、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水率及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等指标。研究表明:D和D+M处理下,0~400 cm土壤剖面硝酸盐消减比例达到50%左右,但单一的M处理消减效果不明显;D处理消耗的DOC与硝酸盐之间的C、N质量消耗比例约为5︰1,D+M处理的C、N质量消耗比例约为4.35︰1;D和D+M处理均增加了0~600 cm土层nirS、nirK和nosZ反硝化基因拷贝数,并提高了DOC、SOC和反硝化微生物对硝酸盐消减的贡献率。总体而言,D+M处理消减硝酸盐效果最好,可作为黄土区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治理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溶解性有机碳 硝态氮 反硝化功能基因 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昌滨海台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DOC、DON库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小花 余雪标 +1 位作者 薛杨 王小燕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8期38-43,共6页
以海南文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具有代表性的人促更新次生林、椰子纯林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海南文昌滨海台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库差异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主要富集在表... 以海南文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具有代表性的人促更新次生林、椰子纯林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海南文昌滨海台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库差异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中,并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波动在1.2%~3.6%之间,随土层加深呈上升趋势;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占土壤全氮的比例为0.39%~0.86%;相比之下,椰子林土壤DOC、DON含量及DOC/SOC、DOC/DON比值均高于次生林和人促更新次生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全氮、可溶性有机碳氮组分之间具有显著、极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台地 森林类型 土壤doc、DON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老山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鲁惠明 李仁英 +3 位作者 刘雨霏 李绍通 杜鸿萱 王孙雨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造成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坡的TOC、DOC、EOC、POC含量普遍高于阳坡,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TOC、EOC、P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在0~10 cm土层的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P<0.05)。在土壤总有机碳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表现为POC>DOC>EOC,表明POC是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主要碳库。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的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与土壤TOC、POC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坡向、土层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坡向和土层改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阴坡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占TOC含量的比例高于阳坡,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坡向 南京老山 可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城市湖泊DOC质量浓度遥感反演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爱民 王海隆 许有成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96,共7页
在城市湖泊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遥感监测问题中,传统回归模型难以描述非线性关系而不能满足精度的要求,因此,将贝叶斯优化算法引入到随机森林模型的参数优化中,提出一种贝叶斯优化随机森林模型(BO-RF)的城市湖泊DOC质量浓度反演... 在城市湖泊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遥感监测问题中,传统回归模型难以描述非线性关系而不能满足精度的要求,因此,将贝叶斯优化算法引入到随机森林模型的参数优化中,提出一种贝叶斯优化随机森林模型(BO-RF)的城市湖泊DOC质量浓度反演方法。以郑州市天德湖水域为例,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Planet卫星影像数据和实测的DOC水质数据,开展城市湖泊DOC质量浓度的遥感反演方法研究。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反演DOC质量浓度的Planet卫星影像波段最佳波段组合为B2/B4。利用传统回归方法得到的波段比值模型决定系数R^(2)=0.466,均方根误差RMSE=0.515 mg/L,无法满足精度要求。利用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建模精度有所提升,拟合度R^(2)分别为0.772和0.806,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328 mg/L和0.302 mg/L。引入贝叶斯优化算法对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优化得到BO-RF模型,其拟合度R^(2)=0.865,均方根误差RMSE=0.253 mg/L。优化后的模型BO-RF拟合度较好,模型精度显著提高。贝叶斯优化后的随机森林BO-RF算法更适合反演天德湖水体DOC质量浓度,为城市湖泊水质的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遥感反演 PLANET 随机森林 贝叶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模式对土壤中DOC及DBPs前驱物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晓波 李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664-12666,共3页
[目的]为水源水的保护和水的氯化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种不同灌溉模式的土壤进行萃取,用萃取液进行加氯反应并测定反应生成的消毒副产物的浓度。[结果]Soil连续的DOC浓度和需氯量分别为59.8和45.5 mg/L,Soil定期的DOC浓度和需氯量分... [目的]为水源水的保护和水的氯化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种不同灌溉模式的土壤进行萃取,用萃取液进行加氯反应并测定反应生成的消毒副产物的浓度。[结果]Soil连续的DOC浓度和需氯量分别为59.8和45.5 mg/L,Soil定期的DOC浓度和需氯量分别为7.5和11.9 mg/L。Soil连续和Soil定期土壤萃取液的电导率分别为2.71和1.22 dS/m。Soil连续的THMs生成量比Soil定期的THMs生成量高71.4%。Soil连续和Soil定期的CHC l3比例分别为83.1%和67.8%,Soil连续中3种THMs的浓度较高。Soil连续和Soil定期的HAAs生成量分别为1 393.8和480.7μg/L,Soil连续中检出卤乙酸的浓度高于Soil定期。THMs和HAAs生成量与DOC浓度呈正相关。Soil连续和Soil定期的Br浓度分别为0.36和0.32μg/L,Br/DOC值分别为0.006和0.043μg/mg,Soil连续的DBPs浓度高于Soil定期的DBPs浓度。[结论]灌溉模式对土壤DOC浓度及THMs与HAAs的生成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 消毒副产物 溶解性有机碳 三卤甲烷 卤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nitrogen addition on DOC leaching and chemical exchanges on canopy leav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
13
作者 Taiki Mori Kaijun Zhou +2 位作者 Senhao Wang Wei Zhang Jiangming M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707-1713,共7页
The impact of nitrogen(N)deposi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fractions in throughfall is not well understood.We performed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compared DOC leaching from canopy leaves after dipping leave... The impact of nitrogen(N)deposi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fractions in throughfall is not well understood.We performed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compared DOC leaching from canopy leaves after dipping leaves in pure water(control)and NH4NO3 solution(N-treatment)for 18 h.Net changes of DOC,NH4^+,NO3^-,SO4^2-,K^+,Mg^2+,Ca^2+and H^+contents after dipping leaves were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solutions with and without leaves.We recorded no differences of DOC leaching between control and N-treatment,implying that N deposition had minor impacts on canopy DOC production.This confirmed that previous experiments testing the effects of N addition on DOC dynamic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the canopy reaction successfully described the real situation.We also confirmed the previously-reported canopy exchange process in spite of a high background N deposition at our study site.N-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ase cation leaching,especially K^+,and the increa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oliar NH4?retention.Net leaching of H^+and SO4^2-was not affected by the N-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OPY EXCHANG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deposition THROUGHFA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条件下淹水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婵娟 鄢创 +3 位作者 郭雷 郝民杰 毛齐正 杨生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2-1330,共9页
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极端降雨事件的发生更为频繁,但目前针对极端暴雨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不同组分的影响还需更深入地研究。本研究以河南省“7.20”极端降雨事件为契机,选择暴雨事件发生后未淹水(CK)、淹水不超过1个月(Y1)及淹... 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极端降雨事件的发生更为频繁,但目前针对极端暴雨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不同组分的影响还需更深入地研究。本研究以河南省“7.20”极端降雨事件为契机,选择暴雨事件发生后未淹水(CK)、淹水不超过1个月(Y1)及淹水超过2个月(Y2)3种不同淹水时长的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极端暴雨事件对0~100 cm土层深度内SOC、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极端暴雨事件发生后,农田SOC与DOC随淹水时长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SOC表现为淹水农田整体高于未淹水农田,且40 cm以下土层增加比例高于40 cm以上土层。0~100 cm土层内SOC含量CK为3.41~14.25 g∙kg^(-1),Y1为5.45~18.11 g∙kg^(-1),Y2为4.68~15.15 g∙kg^(-1),随着淹水时长的增加,SOC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100 cm土层内DOC含量CK为414.19~580.39 mg∙kg^(-1),Y1为327.99~874.19 mg∙kg^(-1),Y2为242.34~301.93 mg∙kg^(-1);随着淹水时长的增加,DOC在0~40 cm土层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0 cm以下土层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40~60 cm和80~100 cm土层DOC含量CK显著高于Y2。2)极端暴雨事件后,不同淹水时长下农田SOC和DOC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均呈降低趋势;DOC在CK处理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其中10~20 cm土层DOC含量最高,Y1的DOC整体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Y2的DOC在0~100 cm土层内变化趋势不明显。3)土壤水分能够显著影响SOC及DOC/SOC,但与DOC之间未见显著回归关系,土壤总碳、总磷、总氮等养分含量对SOC、DOC及DOC/SOC存在显著的影响,pH和电导率变化与SOC和DOC的分布未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淹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河流水体碳变化驱动力分析
15
作者 程学军 付重庆 +4 位作者 肖潇 张双印 徐坚 郑航 廖茂昕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6-72,100,共8页
为探究流域景观特征对河流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综合运用景观指数法、冗余分析(RDA)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长江三峡库区段景观因子对河流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库区段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和水-气界面CO_... 为探究流域景观特征对河流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综合运用景观指数法、冗余分析(RDA)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长江三峡库区段景观因子对河流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库区段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和水-气界面CO_(2)、CH_(4)通量影响最大的缓冲区尺度为1500 m;1500 m缓冲区内影响水体溶解性碳的关键变量有建筑用地和林地,影响水-气界面CO_(2)和CH_(4)通量的关键变量有建筑用地、林地、草地、耕地、裸地、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斑块丰富度(P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指数 温室气体 溶解性无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缓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施紫云英对不同类型水稻土溶解性有机碳氮淋溶及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静 郭文圻 +2 位作者 杨文浩 周碧青 邢世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59,共9页
为探讨配施紫云英对不同类型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含量的影响程度,阐明稻田土壤DOC和DON的淋溶特性,本研究以亚热带3种典型水稻土(黄泥田、灰黄泥田和灰... 为探讨配施紫云英对不同类型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含量的影响程度,阐明稻田土壤DOC和DON的淋溶特性,本研究以亚热带3种典型水稻土(黄泥田、灰黄泥田和灰泥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等氮磷钾条件下单施化肥(CK)和紫云英配施化肥(cmv)处理对不同水稻土DOC和DON的动态变化、淋溶特性及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水稻土DOC和DON的淋溶特性有所不同。3种供试水稻土中,灰泥田水稻土DOC淋溶损失量最大,其CK处理DOC淋溶损失量较灰黄泥田和黄泥田分别显著提高24.09%和72.15%,cmv处理淋溶损失量较灰黄泥田和黄泥田分别显著提高16.53%和40.55%;而黄泥田水稻土DON淋溶损失量最大,其CK处理淋溶损失量较灰黄泥田和灰泥田分别显著提高18.93%和37.01%,cmv处理3种不同类型水稻土DON淋溶损失量无显著差异。配施紫云英可显著降低水稻土DON的淋溶损失量,每季水稻中cmv处理黄泥田、灰黄泥田和灰泥田DON淋溶损失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24.67%、14.88%和13.54%;黄泥田cmv处理DOC较CK处理提高了19.19%,而灰黄泥田和灰泥田2种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供试稻田中DOC和DON在土层间的淋溶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且DOC的延迟时间大于DON。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在土壤性质中有机质是影响水稻土DOC淋溶损失的重要因素,孔隙度是DON淋溶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水稻土DON的淋失早于DOC,且DON在黄泥田中淋溶损失较高,而DOC在灰泥田中淋溶损失较高;在等氮磷钾的条件下,配施紫云英可减少水稻土DON的淋溶损失,而低肥力水稻土DOC的淋溶损失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土 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氮 淋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铜藻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威 吴文广 +3 位作者 刘毅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4,共9页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μmol/(m^(2)·s)]和光照周期(L∶...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μmol/(m^(2)·s)]和光照周期(L∶D=6 h∶18 h、L∶D=12 h∶12 h、L∶D=24 h∶0 h,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条件下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DOC和POC释放速率的范围分别为0.653~4.785 mg/(g·h)和0.066~0.322 mg/(g·h);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铜藻释放DOC和POC的主要调控因素;铜藻在高温、中光、L∶D=6 h∶18 h条件下的DOC释放速率最高[4.785 mg/(g·h)],在高温、高光、L∶D=24 h∶0 h条件下的POC释放速率最高[0.322 mg/(g·h)];铜藻释放的DOC和POC占NPP的比值分别为4%~130%和0.4%~5.9%;D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铜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净初级生产力 溶解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主要树种的树干径流碳通量
18
作者 祝正 乔青 +4 位作者 宋清海 沙丽清 张一平 巩合德 周文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6,共8页
为探明热带雨林树干径流在森林碳收支中的地位和不同树种对树干径流碳通量的影响,本研究在中国西南部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选择6个优势树种(绒毛番龙眼、大叶白颜树、梭果玉蕊、细罗伞、蚁花、窄序崖豆),对树干径流量、总碳(total car... 为探明热带雨林树干径流在森林碳收支中的地位和不同树种对树干径流碳通量的影响,本研究在中国西南部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选择6个优势树种(绒毛番龙眼、大叶白颜树、梭果玉蕊、细罗伞、蚁花、窄序崖豆),对树干径流量、总碳(total carbon,TC)通量及组分〔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无机碳(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态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颗粒态无机碳(particulate inorganic carbon,PIC)〕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结合该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和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结果,探究树干径流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地位。结果显示:各碳组分的最高浓度均在雾凉季,除了POC的最低浓度在干热季外,其他碳组分平均最低浓度均在雨季。各碳组分除颗粒态无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外,其他组分的浓度均随径流量增加而减小。这6个优势树种由于树冠结构,有无附生植物以及树皮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其树干径流量和碳动态的种间差异。有机碳是树干径流输出的主要形式,占总碳的82.43%;其中溶解态有机碳的输出比例最高,相当于全碳的71.30%,随后为溶解态无机碳(13.25%)、颗粒态有机碳(11.13%)和颗粒态无机碳(4.32%)。虽然树干径流量仅占总降雨量的0.62%,但树干径流的输出的年总碳(TC)通量为14.8 kg C·hm^(-2)·a^(-1),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的1.18%。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树干径流在水量和碳输出方面对热带季节雨林的碳贡献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碳 溶解态无机碳 颗粒态有机碳 颗粒态无机碳 树干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氮肥水平对秸秆碳固定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19
作者 孙旭超 张紫薇 +6 位作者 王若飞 冯成 曹凑贵 王浩 杨青华 张学林 胡权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6-1565,共10页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养分循环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氮肥对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SOC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向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2)(N0)、120 kg(N)∙hm^(-2)(N120)、240 kg(N)∙hm^(-2)(N240)、3...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养分循环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氮肥对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SOC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向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2)(N0)、120 kg(N)∙hm^(-2)(N120)、240 kg(N)∙hm^(-2)(N240)、360 kg(N)∙hm^(-2)(N360)]的稻田土壤中添加^(13)C标记的小麦秸秆,在水稻成熟后采集土样测定不同碳组分含量以及δ^(13)C值,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结果显示,与N0处理相比,N240和N360处理中SOC显著提高7.8%和7.4%,全氮显著提高37.2%和34.3%,溶解性有机碳显著提高33.7%和48.6%,微生物量碳显著提高97.9%和89.6%;但土壤碳氮比显著降低21.6%和20.0%。相比N0处理,N120处理的SOC、全氮、碳氮比和溶解性有机碳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此外,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使细菌含量显著提高24.7%~55.4%,真菌含量显著提高18.3%~30.2%,总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18.1%~45.2%。施用氮肥提高>2000μm和250~2000μm团聚体的占比以及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和微团聚内颗粒有机碳(iPOC)组分的有机碳储量,同时分别显著增加了fPOC和iPOC组分中δ^(13)C值128.3%~194.8%和105.6%~216.9%。但是在高氮(N360)处理下,除fPOC组分外,其他各有机碳组分储量未持续增加。结构方程表明,施用氮肥可通过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中fPOC组分中有机碳储量,或者促进微生物群落活性增加iPOC组分中有机碳储量来提高SOC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适量氮肥能够促进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固定并且增加SO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土壤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稳定同位素标记 土壤微生物 秸秆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氮肥有机替代下设施菜地可溶性碳氮淋溶特征
20
作者 徐烨红 巴雯雯 +3 位作者 陆超 郭德杰 罗佳 马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81-2295,共15页
【目的】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是设施菜地碳氮损失的主要形态。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的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设施菜地氮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淋溶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的典... 【目的】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是设施菜地碳氮损失的主要形态。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的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设施菜地氮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淋溶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的典型设施菜地开展,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有机肥替代30%氮肥(STR)、鸡粪有机肥替代30%氮肥(CHI)和菇渣有机肥替代30%氮肥(MUS)。分析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硝态氮(NO3-)、铵态氮(NH4+)的淋失动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可溶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结构特征与荧光参数,解析了其与可溶性碳氮淋溶损失的偶联关系。【结果】蔬菜全生育期不同处理可溶性总氮(TDN)淋溶总量为12.63~69.15 kg/hm^(2),其中NO3-和DON的占比分别为90.0%~92.7%和7.21%~9.72%。与CF处理相比,3个有机替代处理的NO3-淋溶总量显著降低了30.2%~53.4%,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DON淋溶总量也显著降低,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为49.1%。DOC和DON的变化趋势相反,与CF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处理的DOC淋溶总量呈现增加趋势,并在CHI处理中达到显著水平(C 6.97 kg/hm^(2))。DOC和DON淋溶量均与微生物来源的芳香性高、腐殖化程度高的C1组分,以及通常存在于高养分环境中的胡敏酸类C3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分子量较小的类富里酸类物质C4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植物残体导致的类腐殖质C2组分无显著相关性。DOC、DON、TDN和NO3-淋溶量均与DOM的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新鲜度指数(β/α)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条件下,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淋溶液中DOM难分解C1组分的占比,从而促进了DOC的淋溶;菇渣和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减少了淋溶液中C3组分的占比,因而较秸秆有机肥更有利于削减DON的淋溶。上述3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均降低了化肥氮输入,同时减少了淋溶液DOM中难分解的胡敏酸类C3组分,从而实现对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淋溶的协同阻控。综合考虑不增加可溶性有机碳淋失和减少可溶性氮淋溶两方面因素,推荐采用菇渣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可溶性碳淋溶 可溶性氮淋溶 平行因子分析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