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效率的评价与优化
1
作者 齐锡晶 张梦星 张升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3,共9页
基于建筑业绿色发展及其效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ML(slacks-based measure-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测算2008~2021年全国层面,省、市、自治区层面的建筑业绿色发展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静... 基于建筑业绿色发展及其效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ML(slacks-based measure-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测算2008~2021年全国层面,省、市、自治区层面的建筑业绿色发展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静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有9年的效率值大于1,表明建筑业绿色发展相对有效;建筑业绿色发展效率平均每年提升1.7%,但不同年份动态效率的稳定性有待提高.各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绿色发展静态效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分布,且其效率水平呈明显的“高、中、低”分化;动态效率差异性较大,但未见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测算结果,为优化建筑业绿色发展效率、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从政策、企业两方面提出因地制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绿色发展效率 超效率SBM-ML模型 评价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
2
作者 高雅 邬红梅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2-107,共6页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190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在经过...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190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在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缩尾与截尾检验、剔除其他政策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是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对于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粮食主销区和低起伏度地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影响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新质生产力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医院多院区建设方法与实践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熹 王旖旆 金昌晓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9,共5页
发展“一院多区”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通过梳理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医院多院区发展现状,总结部分多院区医院在医院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多院区发展的效果,对比分析国内外医院多院区发展中治理结构、功能定位、沟通... 发展“一院多区”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通过梳理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医院多院区发展现状,总结部分多院区医院在医院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多院区发展的效果,对比分析国内外医院多院区发展中治理结构、功能定位、沟通机制方面的差异,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医院多院区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院多区 多院区建设 多院区发展 国外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卫生健康领域“三大体系”发展及协同模式建设探析:基于健康中国视域
4
作者 王志康 李怡林 +2 位作者 刘熠芳 闵锐 刘军安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三大体系(医疗、公共卫生、医保)协同发展现状与问题,探索“一体两翼”模式,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究,结合政策解读和实践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三大体系的“一体两翼”协同发展模式框架... 目的:分析我国三大体系(医疗、公共卫生、医保)协同发展现状与问题,探索“一体两翼”模式,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究,结合政策解读和实践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三大体系的“一体两翼”协同发展模式框架,明确机制建设要点。结果:现状显示三大体系在独立、分工、整合模式下均存在协同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提出的“一体两翼”模式,以医保为“一体”,医疗和公共卫生为“两翼”,通过互嵌性、自洽性、公平性和共享性机制建设,为协同发展提供清晰路径。结论:三大体系协同发展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意义重大,可增强疫情防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化解医疗危机。“一体两翼”模式具有可行性,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推动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体系 协同发展 模式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
5
作者 白婉婷 陈建成 侯建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81,共14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基于2011—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发展质量的影响以及绿色...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基于2011—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发展质量的影响以及绿色创新在其中的门槛效应。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质量测算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尤其东部沿海地区近几年数字乡村建设增长明显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潜力巨大;各省份农业发展质量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部分省份农业发展质量波动性大,农业发展增长动力不足。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显著推动农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并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以及剔除直辖市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地理区位上看,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发展质量的促进效应呈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趋势;从时间上看,相较于2018年之前,政策推动使2018年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更明显。门槛回归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基于绿色创新的单重门槛效应,绿色创新一旦突破临界规模,将显著促进农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应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数字人才体系,不断激发数字乡村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实施乡村发展政策;增加绿色创新技术研发投入,完善绿色创新政策体系,优化提升农村绿色创新水平,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动力,助力农业发展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绿色创新 农业发展质量 动态门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与经济不平衡的关联研究
6
作者 孙伟康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2,共7页
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本文以2016~2023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创新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能力水平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且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创... 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本文以2016~2023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创新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能力水平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且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创新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间通过显著性检验,创新能力水平提高并不能显著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而缓解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不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提出发挥创新能力水平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制定工业产业创新发展政策;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创新体系能力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创新能力 经济不平衡 固定效应模型 政府支持 外资支持 金融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特征研究——基于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实证检验
7
作者 殷炼乾 蓝咏 文俊棋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45,共12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密集为特征,其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故本文基于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回归、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滞后回归等一系列...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密集为特征,其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故本文基于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回归、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滞后回归等一系列方法验证数字金融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分析数字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非线性效应与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2)数字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社会融资规模上呈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其促进作用随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增强,呈现出非线性特征;(3)各省(区、市)间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空间关联性,本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对周边地区存在正向溢出效应;(4)临近区域数字金融水平的提升能通过“虹吸效应”间接抑制本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本文创新地揭示了数字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门槛效应与空间效应,为理解省际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视角,为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金融 社会融资规模 门槛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区域协调发展 金融强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就业效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冬梅 白兴浩 万道侠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8,共14页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其对就业水平的提升作用亟需来自宏观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基于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开展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DID方法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及内...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其对就业水平的提升作用亟需来自宏观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基于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开展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DID方法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就业水平,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创新,通过创新驱动产生消费与外资的拉动效应,进而提升城市就业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对就业的促增效应在中部地区城市和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活动水平较高的普通城市中表现显著。研究结果为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层面上的就业效应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就业 多期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碳排放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田泽 张瀚亓 +1 位作者 徐兴武 任阳军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80,共11页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等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其中,财政支出绩效和环境规制强度起到中介作用;...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等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其中,财政支出绩效和环境规制强度起到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节下,更显著地促进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同时,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效率协同增长、优化政府财政支出、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绿色发展 超效率SBM模型 智慧降碳 效率测度 碳排放效率 环境规制 数字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1
10
作者 裴尔洁 张治栋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4,共11页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实施的“快进键”,已成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以“宽带中国”战略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实施的“快进键”,已成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以“宽带中国”战略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经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释放互联网发展效应、城市创新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显著促进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规模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宽带中国”战略 经济高质量发展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缪巧玲 王继新 +1 位作者 崔永鹏 雷励华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2,共9页
激发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是提升乡村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乡村学校科学教师群体呈现出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文章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模型并进行相应的验证。首先,运用扎... 激发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是提升乡村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乡村学校科学教师群体呈现出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文章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模型并进行相应的验证。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15位乡村学校科学教师的生命叙事进行分析,提炼影响其专业发展动力的要素;其次,设计与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的测量工具;最后,从内生发展的视角,构建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模型,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模型的拟合度与稳定性。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需要以横纵双向的教学胜任力培养为基础、以身心状态调节能力的加强为催化剂、以科学教师价值观的重塑为最终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内生动力 扎根理论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于PEST-SWOT模型的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安琪 伊永菊 +3 位作者 白城铭 周炜良 陈舒妤 方乐堃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3-927,共5页
目的: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分析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现状与策略,为探索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和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6年以来的17份相关政策文件解读及2019年以来的148篇相关文献分析,基于PEST-SWO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 目的: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分析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现状与策略,为探索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和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6年以来的17份相关政策文件解读及2019年以来的148篇相关文献分析,基于PEST-SWO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维度对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内部优劣势与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梳理总结。结果:在内部优势方面,三级公立医院社会知名度和患者信任度高、地理位置优越、诊治能力全面、学科特色性强,党建、文化和制度引领赋能学科建设。在内部劣势方面,公立医院盈利能力及医疗资源受限、规模与效益发生冲突、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才引育困难且医教研负担较重。在外部机遇方面,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我国基本医疗覆盖面大、居民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提升,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和紧密型医联体趋势有效推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技术迭代升级也实现了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在外部威胁方面,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医疗政策落实相对滞后且监管机制亟需完善、医保异地结算不便、患者机会主义行为与DRG目标发生冲突、公众疾病防治素质差异大及健康理念亟待转变制约着学科发展。结论:政策的支持,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为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应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优劣势,相应采取增长型、扭转型、建设型和防御型发展战略,实现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PEST-SWOT模型 三级公立医院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的影响——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家民 马晓钰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85,共15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新基石”,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公共资源。在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的影...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新基石”,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公共资源。在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6—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构建双循环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政策冲击事件,利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系统考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赋能双循环发展。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及内生性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分析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产生的显著正向影响,呈现出从西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东部地区,从三四五线城市到一二线城市,从外围城市到中心城市依次递增的地理梯度特征。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收入、促使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和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渠道促进双循环发展。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部署,打通双循环发展的堵点。政府需要以数字中国为导向,持续升级和改造传统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第二,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收入、优化供应链配置和提升供应链效率。改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环境,以缓解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再生产环节循环信息差,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第三,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采取因势利导和因情施策的政策。引导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试点政策的可行性经验和技术指导支持,欠发达地区需要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资源禀赋优势、地理区位条件,积极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举措,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动态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双循环发展 “宽带中国”战略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兆广 陈转青 史勤颖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47-2560,共14页
【目的】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互动的作用机理框架与综合评价体系,采用CRITIC-熵权-TOPSI... 【目的】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互动的作用机理框架与综合评价体系,采用CRITIC-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以河南省为例,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规律、障碍因子、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1)全省及各区域水平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以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步提升态势,其中耦合协调度呈中心增长极辐射边缘区域的时空演变格局。(2)制约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准则层障碍因子主要为农业产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产出,指标层障碍因子主要为淘宝村数量、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产出和单位从业人员产值。(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政府支持、教育水平、农村基建和土地禀赋是两系统良性互促的主要驱动力量,同时前三者的影响作用呈增强趋势,后三者的影响效果逐年减弱。【结论】推动“淘宝村”建设以及提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可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编辑队伍建设:能力素养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6
15
作者 章光琼 胡小忠 蒋圣芹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8,共9页
首先梳理新时代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队伍建设现状与诉求;借鉴数字时代教师TPACK知识能力框架,提出编辑的“能力-素养”模型,包括一个核心、三维关键知识能力及若干素养的层次结构;最后探究适应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编辑队伍建设三条路... 首先梳理新时代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队伍建设现状与诉求;借鉴数字时代教师TPACK知识能力框架,提出编辑的“能力-素养”模型,包括一个核心、三维关键知识能力及若干素养的层次结构;最后探究适应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编辑队伍建设三条路径:系统设计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智能化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创新编辑培训模式、破解工学矛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队伍建设 能力- 素养模型 数字化转型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7
16
作者 陆凤芝 王辉 景光正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25,共14页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本文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这一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首次评估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效应...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本文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这一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首次评估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举措能够显著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在作用机制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途径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此外,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异质性视角来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区域、大中城市组更为明显。本文研究为准确理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高质量发展 宽带中国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内涵特征、要素构成及框架构建 被引量:4
17
作者 顾拓宇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3,共9页
运用组织理论,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组织机制三个层面探索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价值取向的“主动适应性”、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运行机制的“自适应性”特征,依据组织目标要素构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价值... 运用组织理论,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组织机制三个层面探索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价值取向的“主动适应性”、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运行机制的“自适应性”特征,依据组织目标要素构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价值体系,依据结构要素构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关系体系,依据机制要素构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运行体系,从而形成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模型,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本科 人才培养体系 价值体系 关系体系 运行体系 模型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对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菁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集聚高效化已然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基于200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指数法、熵值法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建筑业有着显著的地区集聚特征,其中浙江... 集聚高效化已然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基于200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指数法、熵值法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建筑业有着显著的地区集聚特征,其中浙江省和湖北省的建筑业集聚程度较高;(2)不同地区产业集聚水平高低对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差异有着显著影响,受集聚水平影响最突出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最后是东北地区;(3)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和动力装备率对不同地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也存在显著差异;(4)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备一定的“时间惯性”,展现出“雪球效应”,呈现出空间集聚性;(5)产业集聚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区位熵 熵值法 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体育特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模型构建与启示
19
作者 郑继超 董翠香 董国永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93,共12页
探析中学体育特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标审视和准确把握自身所处阶段,赋能专业发展提质增效,助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基于文献资料调研、深度访谈、叙事分析等方法,以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杜威经验哲学... 探析中学体育特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标审视和准确把握自身所处阶段,赋能专业发展提质增效,助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基于文献资料调研、深度访谈、叙事分析等方法,以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杜威经验哲学为指导,围绕中学体育特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展开质性探究。发现:中学体育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历经“适应期(1~5年)—稳定期(6~10年)—蜕变期(11~20年)—成熟期(21~30年)—超越期(>30年)”5个阶段,各阶段彼此独立又逐阶包含、有序深化,呈现进阶性、曲折性、转折性和关键性特征。据此构建中学体育特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模型,并提出建议: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特级教师荣誉为目标引领,对标“五阶段”梳理发展脉络,明确专业进阶路线,及早定位专业突破口并培植专业生长点,同时握好转折和关键期,珍视阶段性关键人物与事件,认清并努力跨越专业发展前后半程的“两道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卓越体育教师 中学体育特级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视角下的新城建设空间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
20
作者 魏昱昊 于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1,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城建设在增长主义导向下呈现粗放扩张的特点,伴随城市建设进入做优增量的转型期,政府亟待厘清新城空间的发展机制,从而转变新城建设的治理方式。基于城市政体理论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分析,选取南京河西新城为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城建设在增长主义导向下呈现粗放扩张的特点,伴随城市建设进入做优增量的转型期,政府亟待厘清新城空间的发展机制,从而转变新城建设的治理方式。基于城市政体理论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分析,选取南京河西新城为研究对象,划分其3个建设阶段,研究各阶段的开发模式及产生的空间效应,分析各阶段的空间发展机制。指出政府、市场和社会间的关系变化影响着新城的空间建设,应该构建“强政府+强市场+强社会”的治理结构,建设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新城,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转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新城建设 空间发展模式与机制 城市政体理论 南京河西新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