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23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健波 岳伟涛 王恩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9,共7页
为探究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特征与趋势,选取2001—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1146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文献,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从发文量趋势演化、作者和机构合作构成网络、关键词共现及聚类... 为探究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特征与趋势,选取2001—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1146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文献,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从发文量趋势演化、作者和机构合作构成网络、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特征进行可视化热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发文量趋势演化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的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该领域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和能源资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从作者和机构合作构成网络来看,部分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整体合作网络仍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需要加强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交流,以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全面发展;通过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特征分析,明确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地下交通、地下商业、人防工程、地下综合管廊等方面,同时也呈现出向智能化管理、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向拓展的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研究结果对安全生产意义显著,可精准防控风险、强化协同合作、助力规划安全布局,为地下空间开发筑牢安全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Citespace和VOSviewer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原则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一鸣 黄丹迪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139,共14页
[目的/意义]可信数据空间为数据流通利用提供了关键支撑。本研究旨在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原则与发展路径,为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提供发展动能。[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并列举实际案例,梳理数据空间研究现状... [目的/意义]可信数据空间为数据流通利用提供了关键支撑。本研究旨在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原则与发展路径,为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提供发展动能。[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并列举实际案例,梳理数据空间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从多维度分析利用可信数据空间解决数据流通利用困境的方法手段,基于此,系统性体系化地探讨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原则和发展路径。[结果/结论]本文提出包含平衡、问责制、安全、互操作、可控在内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BASIC原则,从战略布局、技术底座、标准规范、创新生态、运营监管、国际交往等方面探索我国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空间 数据要素 数据流通利用 数据基础设施 建设原则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3
作者 王汉鹏 武允昊 +5 位作者 张冰 范建国 李梦天 隋建才 王伟 孙德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4,共16页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可广泛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和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具有装机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清洁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托层状盐穴或盐丘来建设CAES储气...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可广泛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和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具有装机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清洁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托层状盐穴或盐丘来建设CAES储气库,但由于选址条件苛刻等原因,CAES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近年来,随着国内矿井的大量关闭,许多地下空间资源被浪费,因此利用废弃矿井建设CAES电站就具有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与广袤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梳理了CAES各类储气库建设现状与优缺点,总结了废弃矿井CAES储气库的建设与选址要求,分析了当前废弃矿井CAES储气库面临的安全风险与限制瓶颈。为避免CAES储气库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了新的储气库建设方案——管道布设型废弃矿井储气库(利用大直径无缝钢管作为储气空间,缝隙内填充松散充填体进行承压),与传统储气库建设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以下优势:极大降低了储气库对矿区地质构造、围岩渗透性、围岩稳定性等条件的选址要求,增加了选址范围;可利用现有管道施工工艺与技术装备,降低储气库建设难度;提高了储气库的密封性能,保障无气体泄漏风险;改善了围岩应力环境,提高了储气库稳定性;避免储气库受腐蚀影响,增加了储气库的耐久性能。最后以鄂庄废弃煤矿为例,给出了管道布设型储气库改造建设方案,储气库改造建设完成后,总容积可达4.5×105 m3,发电功率可达400 MW,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管道布设型废弃矿井储气库设计构想为废弃矿井CAES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地下空间利用 压缩空气储能 储气库 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重大理论、关键技术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完颜祺琪 李国欣 +7 位作者 朱华银 胥洪成 苏云河 李春 李康 邱小松 魏欢 宋丽娜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2019年中国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进入高速发展期,气藏储气库面临着部分在役库达产率低、低渗泛连通气藏建库设计难度大等难题;盐穴储气库面临造腔速度慢和储气空间利用率低等挑战;油藏储气库建库机理与相关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亟... 2019年中国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进入高速发展期,气藏储气库面临着部分在役库达产率低、低渗泛连通气藏建库设计难度大等难题;盐穴储气库面临造腔速度慢和储气空间利用率低等挑战;油藏储气库建库机理与相关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攻关研究。为此,以破解气藏、盐穴、油藏不同类型储气库建库机理、储气空间优化设计等难题为目标,开展了系列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研究结果表明:(1)形成的在役库提高上限压力优化、大型低渗泛连通气藏建库、储气库群协同调峰优化等技术,助力气藏储气库高效建设与扩容增产;(2)建立的大井眼与水平井造腔、残渣空隙空间利用预测技术,指导了盐穴储气库高效造腔与储气空间利用最大化;(3)创建了气液高速交互滚动排驱仿真模拟与周期注采油气体系相行为模拟实验技术和油藏,形成了油藏建库驱替—传质耦合库容量预测方法,形成了油藏建库协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模式;(4)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高效建设运行和地下空间多元综合利用是未来增强储气保供能力和实现“3060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中国储气库快速发展,近5年来气藏、盐穴、油藏储气库建库能力全面提升,保障了储气库工作气量由100×10^(8) m^(3)向200×10^(8) m^(3)翻番增长,对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提压扩容 滚动排驱 造腔设计 优化运行 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5
作者 孙强 谷超 +5 位作者 耿济世 吴云 张玉良 葛振龙 黄震 胡建军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9,共10页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开采后遗留的地下空间既具有资源利用价值,也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发煤矿遗留空间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煤矿地下空间利用特点和有机垃圾资...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开采后遗留的地下空间既具有资源利用价值,也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发煤矿遗留空间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煤矿地下空间利用特点和有机垃圾资源化需求,提出了基于采煤地下空间的“可减量(Reduce)、可再用(Reuse)、可循环(Recycle)、可再生(Renew)、可再储(Restore)、可恢复(Recover)”的发展理念,构建了“煤矿地下空间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生物质储能模式,即将煤矿遗留地下空间改造为储能介质,实现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阐明了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科学特征及内涵。综合考虑煤矿地下空间储能的封闭性、恒温性和容量优势以及生物质储能特征,提出了好氧空间利用模式、厌氧空间利用模式、热解空间利用模式3种储能实现路径。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地质保障的科学技术难题包括:储能环境适宜性评价与分析、储能空间合理规划与高效利用、地质体性能演化与全周期运行状态感知、资源化产物精准对征利用与储能空间循环再造。研究为煤矿地下空间高效开发与有机废弃物绿色处理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助力煤炭行业实现产能优化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下空间 有机垃圾资源化 地质保障 生物质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以青海海东乐都区为例
6
作者 袁有靖 刘长礼 +5 位作者 彭红明 王秀艳 孙伟超 阿慧娟 李楠 徐得臻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6-1127,共12页
【研究目的】针对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因地下空间利用引发的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农田生态区土地盐碱化、城镇生态区建筑破坏等生态地质安全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探索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在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基础上,开... 【研究目的】针对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因地下空间利用引发的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农田生态区土地盐碱化、城镇生态区建筑破坏等生态地质安全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探索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在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地质钻探、岩土工程测试、抽水试验、生态地质观测等研究。运用水文地质等理论方法,分析了生态地质安全风险的成因机理。【研究结果】提出了人居、农田和林草等3类生态系统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评价了海东乐都区生态系统地质安全风险。地下空间利用现状情景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引胜沟口、岗子沟口、峰堆沟口及其地下水影响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城镇区,中风险区主要分布于Ⅰ、Ⅱ级阶地低洼地带;如再沿湟水河岸建地下铁路情景下,高风险、中风险区比地下空间现状情景下有所扩大。【结论】此3类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很有效。两种情景下都会诱发3类生态系统的地质安全风险,后一情景下造成的风险更高,影响的范围更大。需对重点地带适时监测,并运用地下水疏排技术等措施防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型城市 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水位埋深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 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理论、技术及前景 被引量:1
7
作者 魏恒飞 方杰 +3 位作者 时俊杰 李秋媛 余贝贝 陈晶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83,共17页
【背景】人类利用能源的趋势是从高碳高污染非可再生能源向低碳清洁可再生能源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以天然气、风电、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低碳清洁能源需要耦合深部地下储存空间来抵消其地域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此外,像CO_(2)地质封存这... 【背景】人类利用能源的趋势是从高碳高污染非可再生能源向低碳清洁可再生能源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以天然气、风电、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低碳清洁能源需要耦合深部地下储存空间来抵消其地域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此外,像CO_(2)地质封存这样的低碳、零碳技术也需要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来实现,因此,研究低碳背景下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理论、技术及前景,对我国未来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方法】在调研国外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类型及利用历史基础上,结合我国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现状,划分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的历史阶段,概括了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多元化利用方向及现状,总结了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建设地下储集设施的理论及技术现状,分析了我国在地下储集设施建设方面的理论及技术贡献,剖析了我国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的问题和对策。【结果和结论】总体来看,人类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的历史已有110 a,主要经历3个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915-1945年)、快速发展阶段(1946-1998年)、中国追赶到同步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我国大规模化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的历史短,但在层状盐岩型储库及煤炭地下水库建设理论和技术方面,具有世界独创性和领先性,并发展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储气库建设理论和技术。目前我国建成的地下储集设施数量少、类型单一、应用场景单一,还没有建成含水层型储气库,在盐穴储氢、储氦、储油以及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等方面还需要加强理论和技术攻关,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资源分配方面需要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及各部门协同。在“双碳”目标愿景下,我国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发展前景广阔,地下储库将是我国大规模发展天然气、风光电、绿氢、碳埋存等产业的重要配套设施,未来地下储集设施建设行业具有千亿级别的产业规模,具有催生新技术及新产业的潜力,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产业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下储存空间 盐穴 废弃矿井 枯竭油气藏 CO_(2)地质封存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VS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
8
作者 杨扬 李扬 +4 位作者 程龙 王睿 吉龙江 胡尊芳 张艳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568,共13页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是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手段。现有评价体系大多基于单一视角,缺乏对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同时对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估和空间差异分析也...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是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手段。现有评价体系大多基于单一视角,缺乏对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同时对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估和空间差异分析也有待深入。本文从地貌与空间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岩土工程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各类制约影响因素等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丘陵山地型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三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维空间分析、ICMM数学模型等评价指标信息提取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模型等手段,通过EVS软件实现研究区的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三维评价,精细表征了三维空间条件下可有效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以及可有效开发的区域分布,提出了综合分区管控建议。通过对济南市东拓区域65 km^(2)区域开展实例研究,使用该体系快速、准确地完成了-100 m以浅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按综合潜力划分为综合潜力大、较大、一般和较小区,按可开发程度划分为地下空间可开发、谨慎开发和不可开发区,按开发适宜性划分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好、较好、一般和较差区。研究显示该方法体系能够显著提升三维尺度下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精度和准确性,为立体化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加精细的结果和更为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可利用程度 地质适宜性 综合潜力评价 EVS三维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治理修复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进展
9
作者 孟庄涵 王玉涛 田延哲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7-252,共26页
【背景】煤炭资源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其治理修复与开发利用对生态安全、粮食保障及能源转型意义重大。【方法】针对采煤沉陷区“旧账未清、新账叠加”的治理困局,研究基于治理... 【背景】煤炭资源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其治理修复与开发利用对生态安全、粮食保障及能源转型意义重大。【方法】针对采煤沉陷区“旧账未清、新账叠加”的治理困局,研究基于治理、修复、开发、利用的核心概念,构建“理论-现实”双层分区依据体系,将全国采煤沉陷区划分为平原耕地修复区、高寒林草地生态保护区、高潜水位湿地建设区、荒漠新能源开发区、城市建设利用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区6类功能导向型分区,系统梳理各分区关键技术进展、实践成果及现存挑战。【进展】平原耕地修复区聚焦“充填材料优化-科学土壤重构工艺-主动修复策略”,实现损毁耕地生产力恢复;高寒林草地生态保护区构建“耐寒植物筛选配置-适生土壤基质构建-合理人工植被重建-差异化水资源管理”,解决极端环境下生态系统重建难题;高潜水位湿地建设区发展“湿地新农业-水资源调蓄-光伏开发”模式,实现水文系统重构与生态价值转化;荒漠新能源开发区探索新能源开发建设、生态效应评估以及新能源消纳难题,支撑“沙戈荒”能源基地建设;城市建设利用区形成“精细勘探-靶向治理-结构抗变形-注浆质量检测-多手段协同监测-残余变形监测预警与塌陷风险控制”全流程技术链,保障地上、地面工程安全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区基于废弃矿井功能转化潜力与开发适宜性,探索废弃矿井多维开发利用路径。研究表明,功能导向型分区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当前采煤沉陷区在土地结构转型、生态功能恢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多源数据融合滞后、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不明等共性问题。【展望】从智能化水平、数字化转型、碳汇经济开发等方面,展望了采煤沉陷区治理修复与开发利用发展趋势,提出围绕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与智能采复协同、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功能群落精准配置与冻土防护、高潜水位沉陷区湿地碳汇经济价值评估等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我国矿山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治理修复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湿地开发 新能源开发 城市建设 地下空间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表面地形环境特征及火壤力学特征研究
10
作者 陈朕 李秀娟 +1 位作者 张锐 邹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8,共10页
为了避免着陆器在火星表面着陆及巡视器探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并为火星原位资源的后续利用及地面试验中模拟火壤的制备提供参数参考,研究分析了火星表面的地形特征,特别是火壤的物理与力学特性。本文通过总结成功着陆火星的着陆器和... 为了避免着陆器在火星表面着陆及巡视器探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并为火星原位资源的后续利用及地面试验中模拟火壤的制备提供参数参考,研究分析了火星表面的地形特征,特别是火壤的物理与力学特性。本文通过总结成功着陆火星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所获取的图像及数据,对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及火壤参数进行系统研究,归纳其环境特征,并整理着陆器和巡视器周围火壤的力学参数范围。此外,对国内外已研制的模拟火壤的性质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适用于着陆器和巡视器地面试验的模拟火壤参数范围及选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星表面的火壤主要由粒径较小的细颗粒物组成,并含有大量粉尘、土块和岩石碎片,表面多形成脆弱的风化层。表层火壤较为松软,其力学特性与砂土相似,导致巡视器在探测过程中容易出现沉陷异常,影响其正常运行。测得火壤的内聚力范围为0.10~9.0 kPa,内摩擦角范围为18°~35°。进一步分析得出,适用于着陆器试验的模拟火壤参数为:内聚力0.24 kPa,内摩擦角35°,容重1.52 g/cm3;适用于巡视器试验的模拟火壤参数为:内聚力0.50 kPa,内摩擦角18°,容重1.10 g/cm3。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火星探测选址、模拟火壤的加工制作、地面试验,以及火星表面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火星环境 地形特征 火壤参数 模拟火壤研制 火星原位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excavation beneath existing building on dynamic impedances of underpinning pile considering stress history
11
作者 LIANG Fa-yun CAO Ping QIN Ho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870-1879,共10页
The addition of basement beneath existing building changes the underpinning pile from fully embedded to partially embedded,and thus influenc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ile.In the past,scholars paid attention to t... The addition of basement beneath existing building changes the underpinning pile from fully embedded to partially embedded,and thus influenc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ile.In the past,scholars paid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i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but neglected the difference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before and after construction,and potential changes in stress history of remaining soil are also ignored.In this work,a calculation model is buil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xcavation on dynamic impedance of underpinning pile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tress history.The soil is simulated by the dynamic Winkler foundation,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prings and dashpots.Properties of remaining soil after excavation are updated to consider the effect of stress history through modifying the initial shear modulus and related parameters.The dynamic impedance of pile after excavation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transfer matrix method.The parameter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impedance with various excavation depths,considering or ignoring stress history effect,and various element lengths.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llow soi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dynamic impedance,and overestimated dynamic impedance is obtained if not considering the stress history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transfer matrix method dynamic response stress history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西咸新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林 曾磊 +2 位作者 董英 张戈 朱立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6,共10页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地下空间复杂的垂向变化,因而无法满足越来越精确的地下空间规划要求。本文以西咸新区沣东沣西为例,结合该区地质地貌背景、工...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地下空间复杂的垂向变化,因而无法满足越来越精确的地下空间规划要求。本文以西咸新区沣东沣西为例,结合该区地质地貌背景、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等特点,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利用三维精细化剖分的评估单元为载体,综合使用多种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从多要素地质模型中定量或定性提取各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开展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60m以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总体适宜开发建设。浅层空间易受文物保护区、地面水体、活动断裂影响,中层空间受城市建成区既有设施及地下构筑物影响较大,深部地下空间主要受断裂影响。该方法能够精细刻画地下空间在垂向上的差异,评估过程与结果能够立体透明化表达,能够定性、定量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辅助决策,以达到资源保护优先、协同开发的开发利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地质适应性评价 三维地质模型 西咸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煤矿采空地下空间评估与再利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莹洁 刘廷 +1 位作者 刁玉杰 胡智凯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年煤炭产量占全国产量的近1/4,煤炭资源开采形成大量的采空地下空间。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山西风电、光伏发电的大力发展,如何合理利用煤矿采空地下空间,尤其是将地下空间与新能源结合将成为煤炭产业低碳发展的...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年煤炭产量占全国产量的近1/4,煤炭资源开采形成大量的采空地下空间。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山西风电、光伏发电的大力发展,如何合理利用煤矿采空地下空间,尤其是将地下空间与新能源结合将成为煤炭产业低碳发展的关键。本次研究运用比例系数法和采空地下空间守恒定律,测算出2022年山西省开采煤矿井巷可利用空间为1.54亿m^(3),“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关闭/退出煤矿的井巷可利用空间为1.05亿m^(3),估算1949至2021年山西省煤矿因工作面开采形成的采空地下空间约38.98亿m3,预测到2030年山西省煤矿工作面开采还可形成采空地下空间约19.56亿m^(3)。根据山西省能源低碳发展需求提出了山西省煤矿采空地下空间未来可利用的四种模式:煤矿地下旅游或地下仓储、煤矿地下抽水蓄能、煤矿地下压缩空气储能和煤矿地下封存二氧化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 碳中和 地下空间估算 利用模式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标准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昂 刘昱玮 卢成绪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地面空间资源难以负荷,国家大力支持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本文概述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发展历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梳理我国现行城市地下空间标准以及国际国外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地面空间资源难以负荷,国家大力支持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本文概述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发展历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梳理我国现行城市地下空间标准以及国际国外现行城市地下空间标准,并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参考当前国际上现有标准,提出城市地下空间标准发展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标准体系,促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标准化 标准体系 现状 未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战略下我国关停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政策法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玉栋 夏晓庆 李北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0-138,共9页
“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关停矿山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政策法规、环境治理、社会经济影响及技术管理等多维度的分析,揭示了当前我国关停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结合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关停矿山在生态环境修复... “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关停矿山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政策法规、环境治理、社会经济影响及技术管理等多维度的分析,揭示了当前我国关停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结合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关停矿山在生态环境修复、地下空间利用、其他潜在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关停矿山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在矿山关闭退出、矿井水综合利用、地下热能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现有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的研究,建议在强化政治引领与完善法规政策、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标准评价体系、加强部门联动与体制创新、促进政策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关停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关停矿山 资源再开发 地下空间利用 标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层地下卤水全效开发利用新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涛 高琦 +2 位作者 赵冬立 尹子钊 马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1,共6页
随着油气开采向深层、超深层进发,伴生地下卤水的合理处理成为油气田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必须关注的重要的问题,其对油气田的稳定生产、经济效益和区域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以塔里木盆地中国天然气主产区之一的KS气田为例,在分... 随着油气开采向深层、超深层进发,伴生地下卤水的合理处理成为油气田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必须关注的重要的问题,其对油气田的稳定生产、经济效益和区域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以塔里木盆地中国天然气主产区之一的KS气田为例,在分析深层地下卤水处理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水分治、深度处理、分治回用”的深层油气田地下卤水电解全效利用新路径,并对其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KS气田地下卤水体量大、矿化度较高,具有进一步全效开发利用的价值,气田所处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目前尚未被全效利用,基于地下卤水电解全效利用新思路,可实现“废水”“废电”的联合应用;②分离所得的淡水一部分可应用于生态农业、碳汇林业和荒漠化回灌,另一部分可用于回注处理,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③分离所得的淡水和浓缩液,可进一步进行电解水制氢和浓缩液电解获取有价金属,可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结论认为,地下卤水电解全效开发利用在KS气田成功应用后,可推广复制到具有类似条件的其他油气田,为实现资源绿色循环利用、促进降本增效和低碳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有助于油气田的科学效益全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深层地下卤水 零碳电解 全效利用 发展路径 新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地区河槽暗蓄雨洪资源化利用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俊 滕炳麓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5-951,共7页
目的 研究利用雨洪资源解决干旱地区用水短缺问题,提出利用河槽暗蓄收集雨洪最佳工程方案,为该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研究辽西喀左地区内第二牤牛河流域中不同调蓄方案和拦蓄入渗方案对河槽暗蓄雨洪资... 目的 研究利用雨洪资源解决干旱地区用水短缺问题,提出利用河槽暗蓄收集雨洪最佳工程方案,为该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研究辽西喀左地区内第二牤牛河流域中不同调蓄方案和拦蓄入渗方案对河槽暗蓄雨洪资源化的影响。结果 通过不同调蓄方案的对比,采用可调控悬挂截渗坝代替现有截渗坝时,雨洪资源利用率可提高至20.3%;通过不同拦蓄入渗方案的对比,“不清河床+坑塘+拦水堰”方案的雨洪资源入渗量为天然条件下雨洪资源入渗量100倍以上。结论 河槽暗蓄雨洪资源化工程最佳的拦蓄入渗和调蓄组合方案为在“不清河床+坑塘+拦水堰”的情况下采用可调控悬挂截渗坝,可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资源 多情景模拟 河槽暗蓄 调蓄方案 拦蓄入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固废矿化固定封存CO_(2)与减污降碳协同处置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奚弦 桑树勋 刘世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19-3634,共16页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理念,探寻煤矿区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低碳化的处置新路径,创新发展矿区固废处置、采空区地下空间充分利用、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融合的关键技术,是“双碳”目标下我国矿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需求。研究工作表明:煤矸石、粉煤灰、炉底渣和煤气化渣等矿区固废在矿山地下空间充填开采与沉陷治理、煤矿防灭火、建筑用材及农业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路径与处置技术已取得重要进展,为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启示,但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的工程化技术研究亟待加强;矿区固废矿化固定与封存CO_(2)潜力大、具有工程可行性,正在形成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新的技术体系;矿区固废与CO_(2)基气-液-固三相介质矿化强化、高效吸收与矿化固碳调控技术、地下空间矿化固碳充填与CO_(2)密闭封存、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潜力评价与碳去除量核算、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环境与安全性评价等将构成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体系的核心内涵;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是未来实现“煤炭生产加工-矿区固废处置-高效矿化固碳与CO_(2)封存-地下空间充填与利用-矿区地面沉陷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无废矿山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矿区固废+CO_(2)基地下充填与封闭功能材料研发是重要突破口。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与地下空间利用、矿区生态修复保护等融合技术研发应用为绿色低碳型矿山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固废处置 CO_(2)矿化固定与封存 地下空间利用 地面沉陷防治 无废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煤矿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霍超 王蕾 +5 位作者 谢志清 潘海洋 方惠明 赵岳 王丹丹 王丹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5-1468,共14页
我国煤炭资源的长期大规模开采,产生了大量的地下空间,直接一关了之不仅造成地下空间资源浪费,还可能产生一系列安全、环境及经济问题,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解决煤矿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对煤炭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 我国煤炭资源的长期大规模开采,产生了大量的地下空间,直接一关了之不仅造成地下空间资源浪费,还可能产生一系列安全、环境及经济问题,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解决煤矿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对煤炭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等以主要产煤省份为代表,结合调研收集的最新生产煤矿和关闭煤矿数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生产煤矿地下空间和关闭煤矿地下空间总体情况,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煤矿地下空间在储物、储能等方面的功能化利用现状,指出了当前我国煤矿地下空间利用存在资源数据信息匮乏、整体开发利用率低、相关技术研究工作仍相对滞后、可供推广借鉴的成熟示范工程较少等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煤矿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库建设、利用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攻关、示范工程推广4个方面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估算 综合利用 利用模式 国际趋势 中国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评价——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靖清 李炎桂 +6 位作者 姚华舟 钱静 张洪岩 王明龙 蔡建斯 张婉秋 杜子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1-560,共10页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评价对于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至关重要.该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为例,构建了以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考虑片区既有地面、地下建筑开发现状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三维评价体系.该体...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评价对于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至关重要.该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为例,构建了以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考虑片区既有地面、地下建筑开发现状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三维评价体系.该体系基于三维数据的特点和其他实际要求,体系构建主要包含4个步骤:1)利用多源地质数据的隐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2)根据现有数据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建立三维评价指标体系;3)利用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从三维地质模型中构建三维评价数据集;4)使用多级指数叠加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总体较好,深层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优于中层和浅层.该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整合二维和三维地质信息,给出更合理的评价结果,并提高结果深度方向上的分辨率.评价结果可以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及其他重点片区地下空间规划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利用 适宜性评价 评价体系 三维评价模型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